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莫高窟》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莫高窟》](https://img.taocdn.com/s3/m/a4954b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6.png)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61年,莫高窟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作者生平
本文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 文化史学家。
民族精神
探讨莫高窟壁画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 神特质,如勤劳、智慧、包容等,培养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旅游学角度
旅游资源开发
了解莫高窟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吸引更多 游客前来参观。
地方经济发展
分析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如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培养 学生的经济意识和实践能力。
03
第四自然段
阐述了莫高窟的文化价值。文章指出,莫高窟不仅是艺术的宝库,更是
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通过莫高窟,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
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语言表达
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既符合语文规范,又具有文学色彩。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动词和比喻 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心得1
在阅读《莫高窟》一文时,我深刻感受到了莫高窟的雄伟壮观和博大精深。文章通过对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艺 术特色等方面的介绍,让我对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心得2
通过阅读《莫高窟》,我不仅了解了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赞美。这让我更 加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自然因素破坏
01
莫高窟地处沙漠地区,自然风化、雨水冲刷等自然因素对壁画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3c06c2fab069dc5022018f.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
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
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
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
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
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
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
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
这是美的世界。
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
而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
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
语文教学《莫高窟》片断赏析
![语文教学《莫高窟》片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2d4e5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2.png)
语文教学《莫高窟》片断赏析语文教学《莫高窟》片断赏析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现摘录片段,评析如下:片段(一)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生读书后回答)生:千姿百态师: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生:形态万千师: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生:惟妙惟肖(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师: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师: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精妙绝伦)[“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
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
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
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这种做法是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
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
”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
”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
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处理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二)师: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2、你读了,有何感受。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
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
《莫高窟》赏析(精选13篇)
![《莫高窟》赏析(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e5e67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e.png)
《莫高窟》赏析(精选13篇)《莫高窟》赏析篇1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料:1莫高窟简介2帛画、刺绣、文书教学过程:师:介绍莫高窟引入课文,范读生:默读师:划出课文中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同桌互说生:说师:课文按什么方式写的?划出每段的中心句,自由读课文生:思考、划句、读文生:课文是按总分总的方式写的,中心句是每段的第一句师:谁来读第一段?生:读师: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一颗明珠?生:它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藏经洞,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师:你是怎么看出人们把它当明珠的?生:当作明珠说明它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很高,就像父母将儿女当掌上明珠生:“她”这个字说明人们已经把莫高窟当作人一样。
“她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三危山和鸣沙山都成了她的守护神,像她的父母生:“492个洞窟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可以防洪水,防风沙,防止有人偷盗,圆形的保存的时间最长,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人们将她建造在这样的地就是为了安全生:“连在一起”节约了资源,也方便今后人们旅游观光师:如此建筑是一个奇迹,大家想到什么?生:当时创造这一奇迹的艰难,好多人付出了生命,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防止有人偷盗这一艺术宝库师:对,这是一座艺术宝库,看,这里有两千多尊彩塑,她们有什么特点?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师:有慈眉善目的生:菩萨师:有威风凛凛的生:天王师:还有强壮勇猛的生:力士师:有一尊卧佛——生: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师:他仿佛在干什么?生:他在思考如何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生:他在回响过去,展望美好的饿未来生:他在享受天伦之乐生:他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佛师:这些彩塑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理想?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对和平世界的向往生:人们渴望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师:你如果是彩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彩塑?你要表达什么样的美好心愿?生:我是一个乐佛,我希望天下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快乐生:我是一个蛙,希望中国在舞蹈中跳出辉煌生:我是千手观音,我要普度众生,保佑天下所有人都健康、幸福,用我的每一只手去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生:我是仙女,我要向人间播撒鲜花,让人间充满爱师: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我听到了游人啧啧赞叹,他们怎么赞叹的?生:百闻不如一见,今天一见,果真名不虚传啊!生: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仿佛已经在天上了生:我像在梦境中也成佛了生:外国人会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如今的中国一定能成为世界文明大国之音生: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我们以前太小看他们了,他们是东方之神,是主宰世界的骄子生:别夸了,我带你们去看壁画,你们会更晕。
2023最新-《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
![2023最新-《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bc8fb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8.png)
《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那你知道敦煌莫高窟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莫高窟》赏析篇一敦煌学已是显学,莫高窟早已名扬天下。
这里无疑处处皆是文章。
如何使一个轮廓完整、形神兼备的莫高窟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而又不减损它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实在是一个难题。
因为这不仅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见力,还要具备“天机之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万尺”的艺术造诣。
一般的风物记游往往会陷入徒得其表、失其神韵的窠臼。
秋雨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文学造诣带领我们移步换形,时而留恋徘徊,时而凝思默想,不由自主便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空间里。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
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
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
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
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
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
《莫高窟》阅读答案莫高窟短文阅读答案
![《莫高窟》阅读答案莫高窟短文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f18865a8956bec0975e335.png)
《莫高窟》阅读答案莫高窟短文阅读答案莫高窟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
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色流猛地一下涡游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
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
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
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
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
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
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
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下面的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一句含义的一项是(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2.“喧闹”意在强调(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3.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出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的三个特点。
4.写出你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含义的理解。
《莫高窟》答案1.c2.a3.(1)色彩绚丽(2)线条流利(3)形象生动(4)神态逼真(5)场面宏伟(任选三个)4.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莫高窟》教学片段与评析
![《莫高窟》教学片段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2973c3b9f3f90f76c61b3a.png)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鞠僖格【关键词】《莫高窟》教学片段评析【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0055-02《莫高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致、条理清晰,大量运用了四字词语和排比句,用词精妙、句式整齐,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
执教《莫高窟》这篇课文时,笔者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表达运用为重点,通过体验、熏陶、理解、感悟,将内容感悟与语言训练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一、朗读,发现独特的表达方法【片段一】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什么,还要关注课文是怎样写,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是什么;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更要关注语言形式、结构特点,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语言、品语言、用语言。
莫高窟余秋雨摘抄赏析
![莫高窟余秋雨摘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7813b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4.png)
莫高窟余秋雨摘抄赏析莫高窟一个光彩夺目的名字,一个另人神往的艺术圣地;莫高窟余秋雨摘抄赏析的内容有哪些?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莫高窟余秋雨摘抄赏析,一起来看看吧!一、借助媒体――激情。
在日常自学和生活中,儿童主要就是通过视觉和感官去以获取各种信息的。
课堂上,利用媒体――音乐、视频、课件等电教手段,使学生形象地认知语言文字所充分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鼓励学生观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体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学生便由感而播发,情绪大振,激情不羁。
《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靠近现代儿童的生活,尤其就是南方的孩子。
为了使学生体会至语言文字所Acura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减少教学难度,景老师在教学伊始,首先使学生通过一组图片介绍敦煌,认知“敦煌就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教师复述:“为什么说道敦煌就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唤起学生自学课文的热情,使学生用自己讨厌的方式念课文,打听一打听课文了解了莫高窟有些什么?”这样教师的一点一拨很快地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
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唤起了出来,对文中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一目了然,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就不言而喻。
学生在认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获得了调控,由此沦为独立自主自学的强悍动力。
二、在语文课中做数学题。
看上去这有违教学常理,有悖于于教学的常规逻辑。
但这一案例的教学结果却表明,这两道直观的算式有如两支熄灭学生情感的火炬,使整个课堂都显得生动出来:师: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生:莫高窟的壁画宏大瑰丽。
师:你从哪儿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生:我从“莫高窟除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大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中真的壁画宏大,因为她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师:(赞赏地点头)你读课文读得真仔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存有多小呢?我们一起来搞一道算式题。
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有同学嘀咕:语文课上怎么做数学题?)师:恳请大家听到不好题目:我们的教室大约30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存有多少个教室那么小?生:(想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150个教室那么大。
余秋雨《莫高窟》鉴赏
![余秋雨《莫高窟》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e7e01f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d.png)
余秋雨《莫高窟》鉴赏余秋雨《莫高窟》鉴赏《莫高窟》是余秋雨的游记散文。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莫高窟》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余秋雨《莫高窟》鉴赏篇一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
《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
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
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
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
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
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
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
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
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
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
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
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
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
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余秋雨《莫高窟》鉴赏篇二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
在可以想像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
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
莫高窟课文原文及解析
![莫高窟课文原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f044c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7.png)
莫高窟课文原文及解析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课文原文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
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莫高窟课文解析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确立了文章的脉络框架,全文分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大体概况,第一句话总领全文。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这三个自然段中前两个自然段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段落结构,即由总到分再到总,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总分结构。
最后一自然段为总结句,总结全文,肯定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全文脉络清晰,通过列提纲更能够将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莫高窟余秋雨赏析
![莫高窟余秋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080f0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e.png)
莫高窟余秋雨赏析莫高窟余秋雨赏析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小编整理了余秋雨莫高窟的赏析,供参考!莫高窟余秋雨赏析1她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模糊了界线;她传承了远古文明,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她诠释了中国古老文化,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她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因华美而矜持,因富有而远藏。
“莫高窟是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她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生命,一个多么神圣的名词,神圣到我找不出任何词语来形容对她的敬畏,唯恐亵渎了她。
她用累世风雨也弹拔不动的铿锵向我们袒露出全部的真诚,和那份不会在寒风中凝固、不会在冬夜里冷却的热情。
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莫高窟,如一首遥远的歌谣,神秘的唱响,震憾了世界,那份来自心灵的回响,惊叹于睥睨一切的文明。
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莫高窟,如一阵遥远的风,将世人满身的尘土抖落,让灵魂在洞窟之间穿梭,用心去感受远离喧嚣的静谧生命。
那里没有世俗的流言,没有旁人的侧目,曾经洒下的汗水,早已酿造成了神秘美丽的风景,供世人瞻仰。
“如果你在那里瞻仰中国古老的历史,你会身不由己,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所消融”。
从色泽浓厚、笔触奔放的北魏遗存到短暂统一、文化积淀的隋朝,再到漩涡卷涌的盛唐等多个风云变幻的朝代,她引领着我们徜徉其中,去领略真正的人性。
“她把人性神话,付诸造型,又由造型引发人性,她是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驰骋沙场的北方骠壮之士,裹卷成图案的繁花,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的雕像,持剑长歌的陆游,与苏东坡遥相呼应的辛弃疾……这无一不在印证她那摈弃了刻板的自由人性。
她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神人交融的狂欢,一种时空飞腾的释放,一种宇宙意识的霓虹。
小学三年级语文《莫高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莫高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638ab3d0508763230121287.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莫高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莫高窟》原文在浩瀚无垠的沙漠里,有一片美丽的绿洲,绿洲里藏着一颗闪光的珍珠。
这就是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古代无数无名工匠创造的艺术宝库。
在保留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2000多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
敦煌的塑塑,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一个手掌大。
敦煌的壁画,每一幅都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在万紫千红的鲜花丛中,有些描绘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些表现的是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许多讲述的是佛教故事。
在一幅巨大的壁画上,池水清清,莲花朵朵,绕着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
乐队演奏着乐曲,身着华丽衣裤的少女们随着乐曲翩翩起舞。
她们的衣衫轻轻飘荡,她们的动作优雅端庄。
其中有一个梳头发髻的女子,微弯着腰,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举到脑后,五指拨着琴弦。
站在壁画前,眼前的一切仿佛都活了起来,能听到流水淙淙和琴声吓咚,能看到奇妙的舞姿和会说话的眼睛。
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莫高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敦煌莫高窟是古代无数无名的工匠创造的艺术宝库。
敦煌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幅壁画都是那么精美动人。
因此,敦煌莫高窟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
你们有谁去过吗?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呢?(学生谈内心的想法)同学们都盼望一睹敦煌莫高窟的风采,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
二、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叙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具体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三、自渎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自读、识记、交流。
3、引导叙述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b8531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9.png)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评课稿1. 引言《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评课稿将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对《莫高窟》这篇课文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 课文内容概述《莫高窟》是一篇科普性的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莫高窟的描述和插图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并且领略其中的壁画艺术和佛教文化。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莫高窟的地理位置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郊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石窟艺术宝库。
2.2 莫高窟的历史渊源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多个王朝的建造和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这些石窟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
2.3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莫高窟的壁画以佛教主题为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化,有浮雕、彩绘、线描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2.4 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壁画的精美程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上。
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了解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认识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赏析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倾听力,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4. 教学方法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问答交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问:“你知道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吗?它为什么成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宝库?”4.2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可以要求学生逐段理解和概括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观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莫高窟》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莫高窟》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40e08558fafab068dc024c.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8课《莫高窟》苏教版《莫高窟》教学及反思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莫高窟”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在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莫高窟,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莫高窟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到过莫高窟的人们,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引读最后一段。
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高窟,你想先去领略下谁的风采?二、精妙绝伦的彩塑1、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先去看看精妙绝伦的彩塑。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看到了哪些彩塑?2、让我们聚焦走近他们,菩萨是什么神态?天王呢?力士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彩塑有的……有的……有的……(引读),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不同就叫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作者为了描写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不仅描写了彩塑的全貌,还重点描写了一尊卧佛。
一起来看看这尊卧佛,你看到了一尊什么样的卧佛?课文中也有一段对卧佛的描写,谁来读一读?3、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位游客,你会用什么词来赞美它们?你还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他们吗?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升腾起一股自豪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齐读第二段)四、藏经洞1、每一个到过敦煌莫高窟的人,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还一定要去一个地方看看,那就是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2、其实现在的藏经洞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人们一定要去看看呢?到底看什么呢,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3、再去读一读这句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六万多件—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自豪,你来自豪地读一读),还体会到了什么?(抓住曾,曾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老师告诉你们,现在中国只剩下了17500件,你还感到自豪吗?此时此刻,你会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段文字?我们来做一个减法计算60000-17500=42500,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丢失了四万多件万物,它们都去哪儿?)从语文书中可以找到答案,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资料。
2023最新-《莫高窟》赏析【优秀3篇】
![2023最新-《莫高窟》赏析【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9e3ff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d.png)
《莫高窟》赏析【优秀3篇】《敦煌莫高窟》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3篇《莫高窟》赏析,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莫高窟》赏析篇一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在古丝绸之路上,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藏着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那就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莫高窟)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莫高窟,再次领略它那迷人的风采。
二、精读感悟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至4小节,说一说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是的,课文是从这3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现在请同学们抬头看黑板,看老师将这三方面写在黑板上。
2. 默读课文第2-4小节,细细口味每一个句子,看一看这3个方面分别给留你下了什么印象?好,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一)彩塑指名说,相机板书:个性鲜明、神态各异1.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读出来的?(指名读句)2.谁能通过朗读给大家描述一下这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
指导朗读:(1)指一男生读师评读男生齐读(16米多长?我们的教室最多8米,两间教室那么长,谁来读出它的长。
)(2)指名读(边想象边用神情、动作体会,将这两句展示给大家看。
)(3)刚才同学们领略了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把屏幕上的字通过朗读带给大家。
3.你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真的站在彩塑面前,其他同学想一饱眼福吗?好,睁大眼睛,跟老师来吧!(1)展示一组图片。
(2)画得像不像,是的,像真的一样。
这就是一个词:惟妙惟肖。
看着这些惟妙惟肖的彩塑,想说些什么?(3)像大家刚才那样你一句我一句,不断发出赞美的声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啧啧赞叹。
4.是的,这些惟妙惟肖的彩塑,真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呀!其造诣之精湛,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烂,气魄之宏伟,令人叹为观止,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老师想请一位女同学朗读第2小节。
《莫高窟》阅读附答案
![《莫高窟》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de32b376c66137ee0619ec.png)
《莫高窟》阅读附答案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处所,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曾曾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咱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联着嘈杂的背景.在这里举办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服饰使咱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咱们满耳轰鸣。
白日看了些甚么.仍是记不大清。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憨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
色泽浓冷静得犹如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犹如剑戟。
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疆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会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
陶渊明喝的不知是甚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甚么芳香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
这里有点冷、有点野,乃至有点残暴;色流开始酣畅柔美了.那必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以后。
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美,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
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
隋炀帝太凶恶.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固然是到了唐朝。
人世间能有的颜色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伸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非常的交响乐章。
这里再也不仅仅是早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清醒,人们的每缕筋肉都想跳腾。
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喝彩。
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
这里的每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个角落,都够你流连久长。
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喜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呆板,呆板容不下真正的人道。
这里甚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凌空。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课件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8f171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1.png)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 窟》课件
目 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艺术特色探讨 • 历史文化价值挖掘 • 跨学科知识拓展与延伸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 简介
莫高窟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 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段落二
详细描述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运用生动的描绘和修辞手法,展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 精湛的制作技艺。同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壁画和塑像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段落三
阐述莫高窟的文化价值。从历史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个角度探讨莫高窟在中华文化传承 和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难点词语解释和运用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 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 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 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 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问题一
《莫高窟》一文主要介绍 了什么?你对其中的哪些 内容最感兴趣?
问题二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关于莫 高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价值?你如何理解这些价 值?
问题三
文章通过哪些写作手法来 描绘莫高窟的美丽和神秘? 这些手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唐朝盛世背景
01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高窟》赏析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敦煌学已是显学,莫高窟早已名扬天下。
这里无疑处处皆是文章。
如何使一个轮廓完整、形神兼备的莫高窟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而又不减损它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实在是一个难题。
因为这不仅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见力,还要具备“天机之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万尺”的艺术造诣。
一般的风物记游往往会陷入徒得其表、失其神韵的窠臼。
秋雨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文学造诣带领我们移步换形,时而留恋徘徊,时而凝思默想,不由自主便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空间里。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
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
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
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
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
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
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
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
这是美的世界。
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
而“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
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
作者的笔下是亦真亦幻、洋洋洒洒,我们的感受是驰骋千古、心潮澎湃。
这里的文字是感性的却又是充满智慧的。
作者写了北魏、隋朝、五代、大宋、元代等时期的遗存,而用大段文字对唐代壁画艺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
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作者带领我们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也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中华民族生命之美的探询。
秋雨先生没有纠结于具体的壁画和雕塑,而是撷取几段印象来作为代表,展现莫高窟的神韵。
虽然是印象,但经过作者心与
灵的浸润,已经赋予其美学、史学和哲学的意味,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场景中,与作者一起为之喝彩,为之激奋,为之感叹,为之低徊。
这是一种宏大的美,是作者对鲜活生命力的深情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