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德育概念
1、德育的概念: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即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
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
(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牺牲理解、强调记诵是全部教育也是这一时期德育的特征。
(3)现代德育其主要特征:学校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近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校教育的普及。
(4)现当代学校德育
①理论与探索的时代②寻求平衡的时代A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平衡B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平衡C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德育的平衡③全球化德育的时代
第三节德育理论的形态及主要议题
1、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
2、德育思想形态的特点是应然的、未分化的(非专门)、非体系的。
3、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往往被视为独立的教育学产生的标志。
4、德育原理的特征主要是理论性和基础性、综合性几个方面。
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
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
1、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德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2、德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可以概括为:
(1)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2)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
①要努力创造学生的“接受教育性”②主张促成学生的积极行动③主张强化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互动
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面探索表现:①重视并努力从事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工作。物质环境、精神环境。②从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是亦充分考虑到了社会教育资源的连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两个因素。③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性的教育。
(3)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活动模式:观察、阅读、劳动、奉献。
3、除了高度重视有效的德育活动的组织之外,苏霍姆林斯基在有效德育活动的探索上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对情感和美感及相关活动对于道德活动积极意义的认识与强调。
第二节科尔伯格
1、道德认知。品德发展心理和道德教育领域认知主义流派。
2、最重要的贡献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提出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公正团体法”
3、道德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们道德发展的水平、阶段。②必须在儿童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③要向儿童解释出高于他已有发展程度一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
4、杜里尔实验、布莱特实验
5、①“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诱发认知冲突,促进积极思维的精髓
②“公正团体法”强调团体精神对于道德发展的决定作用。对于道德气氛、隐性课程等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第三节价值澄清理论
1、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
2、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拉斯思和他学生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3、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4、有效的价值澄清需要七个步骤:
(1)选择:①自由的选择②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③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2)珍视:①赞同与珍视②确认(3)行动:①根据选择行动②重复
5、价值指示器是潜在的价值,也就是澄清过程的内容和主题。
6、价值澄清理论源于课堂对话,价值澄清策略,澄清反应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7、优缺点:价值澄清理论提出的价值教学策略简单实用,很容易为广大的教师所掌握并运用到价值教学实践中去,而且该理论所关注的主体都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与自由,因而受到广泛的好评。因而,该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过程主
义、相对主义的局限与不足:它有区分道德价值和非道德价值,之注重价值澄清的过程而不在乎学生到底获得什么样的价值观,很容易导致基本的道德是非标准的缺失。
第四节关怀理论
1、代表人物:尼尔·诺丁斯。他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
2、英国教育学家麦克菲尔在诺丁斯之前提出了“体谅模式”。道德教育应当以“体谅”为核心来组织,应当帮助学生摆脱恐惧和怀疑,以培养学生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为核心目标。
3、关怀伦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是关怀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4、诺丁斯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应当特别强调的四种主要成分或教育要素: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
5、诺丁斯还提出了要淡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
第五节品德教育
1、1992年成立了“品德关注联盟”号召并希望通过组织支持学校培养学生的6种基本的品德。
第三章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第一节德育的本质
1、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他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以称为“德性”(品德),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性生活”。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就是德性在人性、德性生活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
2、人性的二重性。德性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德性。德性就是在热呢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精神性依赖于生物性而存活,而存活了的精神性又绝对走向对这一基础的无限超越。修养德性实质上是这一超越性的实现过程。
3、三种人性存在:①一种是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实际上是本原性的人性。
②一种是与兽性相对的人性——这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性。③还有一种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或者德性)——它是前述两种人性综合与运动的结果。
4、德性生活实际上是物质生活、意义生活的综合,也可以说是由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中介环节。
5、德性、德性生活的综合和中介属性揭示了道德在生活中的综合和中介作用。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既是兽性、神性,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综合和平衡,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实用功能,又是由兽性而神性、由物质生活而精神生活的中介,具有人性与生活的提升功能。道德的实用功能使人过现实性的道德生活,而提升功能则使人的德性生活的市值得以实现。
6、对德育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
(1)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德育的本质。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道德是维持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石,因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2)从本质的形成的角度讨论德育的本质。
(3)从教育内部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较的本质探讨维度。
第二节德育的功能
1、正确德育观的作用
(1)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