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弧菌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是一种新型的核酸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优势。

在创伤弧菌检测中,RPA技术可以用于快速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创伤弧菌,并判断其数量大小。

创伤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胃肠炎。

它主要通过饮用或食用受到污染的海产品传播。

传统的创伤弧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和多重PCR等。

这些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复杂的实验操作,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风险。

快速且准确的创伤弧菌检测方法非常有必要。

RPA技术是一种在恒温条件下扩增目标序列的核酸检测技术。

它利用DNA重组酶和DNA 连接酶,在恒温(37-42摄氏度)下结合引物和目标DNA序列,通过DNA链插入和扩增来放大目标序列。

RPA技术不需要高温变性和酶解,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DNA扩增。

RPA技术还可以直接在复杂的样品中进行扩增,而无需进行纯化提取操作。

对于创伤弧菌的检测,可以设计特异的引物,用于扩增创伤弧菌的特定DNA序列。

RPA 技术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创伤弧菌的检测,且其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寡数目的级别(10^2-10^3 CFU/mL)。

与传统的PCR方法相比,RPA技术无需高温变性,因此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强的耐扩增抑制物质的能力。

RPA技术还可以通过染料或荧光标记成果物,进行直接可视化检测,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操作的便利性。

创伤弧菌检测标准

创伤弧菌检测标准

创伤弧菌检测标准
一、样本采集和处理
1.采集样本时应选择无菌、无污染的部位,如伤口、脓液、血液等。

2.采集的样本应尽快送检,避免在室温下放置过久。

3.样本应妥善保存,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1.培养基应选择适宜创伤弧菌生长的培养基,如TSA培养基。

2.培养条件应选择适宜创伤弧菌生长的温度和湿度,一般选择30-35℃恒温培养,湿度保持在70%左右。

三、检测方法
1.涂片法:将采集的样本直接涂片或经过处理后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染色情况。

2.分离培养法:将采集的样本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和菌落形态。

3.生物化学法:利用细菌的生物化学特性,通过测定细菌代谢产物的变化来判断细菌的种类和毒性。

4.免疫学法:利用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原理,通过检测细菌抗原或抗体来判断细菌的存在。

四、检测结果判断
1.如果涂片法或分离培养法阳性,说明样本中存在创伤弧菌。

2.如果生物化学法或免疫学法阳性,说明样本中存在创伤弧菌且
具有毒性。

3.如果以上方法均阳性,则可确定样本中存在创伤弧菌且具有毒性。

五、质量控制
1.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实验室应定期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

3.实验室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4.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记录检测过程和结果,以便追溯和审查。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是一种新型的核酸扩增技术,它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特异等优点,逐渐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重要工具。

创伤弧菌是一种引起人类创伤性溃疡病的病原菌,其早期诊断对病情的治疗和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RPA技术的特点和创伤弧菌的检测需求,探讨RPA技术在创伤弧菌检测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创伤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可引起创伤性溃疡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海水或海产品。

创伤弧菌感染后症状严重,且容易发生败血症,对感染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在感染创伤弧菌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创伤弧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培养法和PCR技术,但这些方法在时间、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创伤弧菌的存在。

二、RPA技术的原理及特点RPA技术是一种基于酶的核酸扩增技术,其原理类似于PCR技术,但具有更快速、更简便的优点。

RPA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 快速:RPA技术可以在常温下完成核酸扩增过程,通常只需要15-30分钟即可得到扩增产物。

2. 灵敏:RPA技术对于目标序列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核酸。

3. 特异:RPA技术在温度和时间上都具有高度特异性,不易受到非特异性扩增的影响。

4. 简便:RPA技术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条件,只需简单的反应体系即可完成扩增反应。

RPA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特异和简便等优点,适合用于临床快速检测和野外应用。

三、RPA技术在创伤弧菌检测中的应用基于RPA技术的创伤弧菌检测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基因组DNA检测和mRNA检测。

1. 基因组DNA检测创伤弧菌的基因组DNA检测可以通过RPA技术快速、灵敏地实现。

具体步骤如下:(1) 样品预处理:将样品(如患者组织、粪便、水样等)进行简单的提取处理,获得其中的创伤弧菌DNA。

(2) 反应体系:将提取得到的DNA与RPA反应体系(包括引物、酶、缓冲液等)混合均匀,接入反应管中。

创伤弧菌检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创伤弧菌检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取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含 3%氯化钠的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MR-VP 培养基,36 ℃±1 ℃培养 24 h~48 h 后观察结果;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隔夜培养物进行 ONPG 试验。可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创伤弧菌的生化性状见表 1,创伤弧菌主要性状与其他弧菌的鉴别见表 2。
DBS13/004—2016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创伤弧菌检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产品中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验。
2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2.1 恒温培养箱:36 ℃±1 ℃、39.5 ℃±0.5 ℃; 2.2 冰箱:2 ℃~5 ℃、7 ℃~10 ℃; 2.3 恒温水浴箱:45℃±1 ℃; 2.4 均质器或无菌乳钵; 2.5 天平:感量 0.1 g; 2.6 无菌试管:18 mm×180 mm、15 mm×100 mm; 2.7 无菌吸管:1 mL(具 0.01 mL 刻度)、10 mL(具 0.1 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2.8 无菌锥形瓶:容量 250 mL、500 mL、1000 mL; 2.9 无菌培养皿:直径 90 mm; 2.10 无菌手术剪、镊子等; 2.11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3 培养基和试剂 3.1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见附录 A 中 A.1。 3.2 改良纤维二糖-多粘菌素 B-多粘菌素 E(mCPC)琼脂:见附录 A 中 A.2。 3.3 纤维二糖-多粘菌素 E(CC)琼脂:见附录 A 中 A.3。 3.4 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见附录 A 中 A.4。 3.5 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见附录 A 中 A.5。 3.6 嗜盐性试验培养基:见附录 A 中 A.6。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是一种用于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RPA技术在创伤弧菌检测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中的潜在作用。

创伤弧菌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淡水和土壤中。

它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感染,导致创伤性溶血性水疱病和脓肿等疾病。

尤其在温暖的海洋环境中,创伤弧菌的感染率较高,给渔民、游泳者和海产品加工者带来了潜在的危险。

对创伤弧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创伤弧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和PCR技术。

这些方法存在一些限制,比如需要复杂的实验操作、长时间的分析过程和对设备和培养条件的严格要求。

为了更好地应对创伤弧菌感染的检测需求,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检测方法,其中RPA技术便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种选择。

RPA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核酸扩增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放大细菌DNA,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其操作步骤相对简单,无需复杂的温度循环装置,仅需要在一定的恒温条件下进行反应即可。

在RPA反应中还可以添加引物和探针,使得该技术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

利用RPA技术进行创伤弧菌的检测有许多优势。

RPA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增创伤弧菌的DNA序列,从而提供快速的检测结果。

RPA技术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低,能够在简单的恒温设备下进行反应,适用于野外环境或简易实验室条件下的快速检测。

RPA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准确鉴定创伤弧菌的存在,并且不易受到其他杂质的干扰。

除了以上的优势外,RPA技术在创伤弧菌检测中还具有一些潜在的应用价值。

RPA技术可以作为快速诊断创伤弧菌感染的辅助手段,在临床急救和医疗救护中起到关键作用。

RPA技术还可以用于海产品和水产养殖场的监测,帮助及时发现潜在的创伤弧菌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和养殖环境的卫生。

在实际的应用中,RPA技术也需要一定的配套设备和试剂。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公司推出了相关的RPA检测试剂盒和便携式检测设备,为RPA技术在创伤弧菌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例手被海鱼刺伤感染创伤弧菌的实验室诊断

1例手被海鱼刺伤感染创伤弧菌的实验室诊断

1例手被海鱼刺伤感染创伤弧菌的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的步骤如下:
1. 细菌分离:从患者手部伤口样本中分离出可能感染了弧菌的细菌。

这通常包括在营养富集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提高弧菌的数量,并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来排除其他细菌。

2. 形态学特征:观察分离出的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包括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颜色。

3. 生化特性:进行一系列生化试验,例如氧化/发酵试验、杂环氧化酶试验和麦康基试验,以确认菌株是否属于弧菌属。

4. 免疫学检测:使用免疫学方法,如血清凝集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菌株是否具有弧菌特异抗原。

5. 分子生物学分析: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确认菌株的物种,并确定其与其他弧菌的关系。

一旦确认感染是由弧菌引起,医生将可以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该感染。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其它检查,以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症状。

在进行所有这些诊断步骤和治疗过程期间,必须在实验室中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以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免受感染。

通过细菌分离、形态学特征观察、生化特性检测、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等一系列实验室诊断步骤,可以准确诊断手部感染弧菌的情况,从而指导医生进行有效的治疗。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简称RPA)是一种新型的核酸扩增技术,可在低温(25-42°C)下高效、快速地扩增特定DNA序列。

相对于传统的PCR技术,RPA技术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低的温度要求。

RPA技术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属于弧菌科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温暖海水和海产产品中。

创伤弧菌感染可引起人类剧烈腹泻,甚至导致败血症和全身性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快速、准确地检测创伤弧菌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RPA技术检测创伤弧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样品处理:将待测样品(如海水、海产品等)采集并进行预处理。

可以通过简单的过滤或离心沉淀的方法去除悬浮固体颗粒,提取样品中的目标DNA。

2. RPA反应体系的制备: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和检测平台,配置合适的RPA反应体系。

反应体系主要包括RPA酶、引物、盐和共振能量传递剂(降低pH值、增强RPA反应效率)。

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添加有选择性的抑制剂或添加剂。

3. RPA反应进行:将待测样品DNA溶液加入反应管中,与RPA反应体系混合均匀。

然后将反应管置于恒温器中,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反应。

由于RPA反应在低温下进行,可有效避免了传统PCR反应中高温引起的非特异性扩增。

4. 结果分析: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判断RPA反应是否成功扩增出目标DNA序列。

常见的方法包括凝胶电泳、实时荧光检测、便携式PCR仪器等。

根据实验需求和设备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结果分析。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创伤弧菌是一种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

它是引起人类和动物创伤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创伤弧菌的存在,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高效的检测技术,即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

RPA是一种基于离子交换的等温扩增技术,能够在较低温度下(通常为37-42°C)进行特定DNA序列的快速扩增。

相较于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RPA不需要高温环境和复杂的设备,具有快速、高效、便携和易于操作等优点。

RPA技术在迅速诊断病原微生物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创伤弧菌的检测中,RPA技术首先需要合成与创伤弧菌特定DNA序列互补的引物和探针。

然后,将待检样品中的DNA与引物和探针一起加入反应体系中,通过核酸杂交作用,引物和探针与创伤弧菌DNA特定序列结合。

接下来,通过加入适当的酶,创伤弧菌的DNA序列可以被逆转录生成相应的RNA。

随后,重组酶将生成的RNA片段作为模板进行扩增,形成大量的特定DNA序列产物。

在反应过程中,RPA技术还可以通过荧光标记的引物和探针来实时监测扩增过程。

一旦创伤弧菌存在,就会产生特定的荧光信号,可以使用便携式荧光仪来检测。

还可以通过便携式离心机和便携式纯化系统快速纯化产物,便于进一步的分析和检测。

RPA技术的快速性和灵敏性使其成为创伤弧菌的理想检测方法。

与传统的培养和PCR方法相比,RPA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且不受培养和PCR反应的限制。

RPA技术还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RPA技术在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是一种基于离子交换的等温扩增技术,适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创伤弧菌的存在。

该技术具有快速、高效、便携和易于操作等优点,可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

RPA技术的应用将为创伤弧菌病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有力支持。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创伤弧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是一种用于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方法。

它具有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简便操作的特点,因此在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RPA技术在检测创伤弧菌中的应用。

创伤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创伤性感染。

在海产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创伤弧菌也可能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对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创伤弧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PCR等,这些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复杂的实验操作,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在RPA技术的检测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靶标基因至关重要。

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验证,发现创伤弧菌的16S rRNA基因是一种理想的靶标基因。

这一基因在不同菌株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可以有效地区分创伤弧菌与其他细菌,在RPA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RPA技术中,关键的试剂是RPA核酸酶和RPA聚合酶。

RPA核酸酶能够在低温下识别和结合靶标DNA的特定区域,并在其3'-5'方向上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用于切割DNA链。

RPA聚合酶则具有DNA合成酶的活性,能够在RPA核酸酶的辅助下完成对目标DNA的等温扩增。

这些试剂的优异性能使得RPA技术在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RPA技术还可以与便携式核酸检测设备结合,实现真正的快速检测。

这些设备体积小巧,操作简单,能够在不同的实验场景中实现对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尤其适合于海产品加工环节和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

RPA技术在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它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对创伤弧菌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随着RPA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在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一种创伤弧菌RPA-LFS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创伤弧菌RPA-LFS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创伤弧菌RPA-LFS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高嵩,董井泉,杨潇含,赵盼盼,董宇,王昱
申请号:CN202010505555.7
申请日:20200605
公开号:CN111676302A
公开日:
2020091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创伤弧菌RPA‑LFS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包括引物设计及筛选、探针设计及筛选、RPA‑LFS特异性检测、RPA‑LFS反应温度优化、RPA‑LFS反应时间优化、RPA‑LFS 最低检出限测定,引物探针筛选探针长度至少46bp,所述探针5’末端用FITC进行标记,3’末端引入3C‑spacer进行末端封闭,在探针中间引入THF,即无嘌呤无嘧啶位点,所述AP位点前至少要保留30bp的碱基,AP位点之后至少有15bp的碱基,下游引物的5’末端标记生物素。

本发明对检测人员的实验操作要求不高,在进行现场检测时,不需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养殖场工作人员就可以进行检测,不需要凝胶成像系统等设备,既降低了检测成本,又缩短了检测实践,并且能够可视化检测。

申请人: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海恒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苍梧路5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闫超良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报近海水域创伤弧菌检出率调查的检测方法确定
1.概述
创伤弧菌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病原菌,深入了解水体、海产品等各种环境中创伤弧菌的生态学,将有助于降低消费者感染创伤弧菌的风险。

目前创伤弧菌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分离鉴定方法、免疫学及基因检测方法[1],介于当前本中心的实验条件,适宜采用传统分离鉴定方法。

以下对该方法进行表述。

2.传统分离鉴定方法
2.1仪器与试剂
2.1.1创伤弧菌标准菌株
创伤弧菌属于危害程度第三类病原微生物[2],本实验室已配备生物安全柜,具有BSL-2实验室水平,满足第三类病原微生物的操作要求。

在准备阶段,需购买创伤弧菌标准菌株(ATCC 27562)进行方法确认。

2.1.2选择性培养基
选择性原理:①以纤维二糖为碳源,创伤弧菌利用纤维二糖后产生黄色菌落,便于与其他菌落区分。

②添加了抗生素,所添加的抗生素对创伤弧菌的抑制作用较小,而对其他大多数细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③培养温度高,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创伤弧菌能正常生长,而其他大多数细菌在这个温度下生长受到抑制或根本就不能存活。


环境分离中分离创伤弧菌时,最好是先用CC琼脂培养基、VVM培养基或VVMc培养基进行培养,在获得创伤弧菌菌株后,再用CPC 琼脂培养基或mCPC琼脂培养基进行纯化,这样可以再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创伤弧菌纯化菌株[3]。

此外在海产品检测中,用TCBS进行分离也是一种有效的常规方法。

2.2检测方法
2.2.1样品采集
拟与宁海县海洋渔业局合作,对近海水产品和海水按区域进行样品采集,其中近海水产品主要为贝壳类养殖水产品。

海水采集按季节(气候条件)分区域按《海洋环境监测规范》操作;海产品根据海水采集点分别就近采集,以获取其关联性信息。

计划采集样品200份。

2.2.2分离鉴定
2.2.2.1 海水样品
水样处理:采集的海水样品摇匀后量取100mL,加入无菌Tween 80至终浓度为5×10-6g/mL,振荡20~30min成悬浮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按10倍浓度梯度系列振荡稀释[4]。

分离鉴定:采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平板涂布,选择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涂布2个平板,于36℃进行培养2-5d。

对平板上生长的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

2.2.2.2 海产品
海产品处理:称取5g可食部分样品加入200mL碱性蛋白胨进行无菌均质,置于30℃培养18~24小时。

取培养物进行10倍梯度稀释,选
择3个连续的适宜稀释度划线选择性平板,每个稀释度涂布2个平板,于36℃进行培养2-5d。

对平板上生长的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

2.2.3 分析方法
2.2.
3.1 按检测时间整理数据,分析创伤弧菌检出率与季节(气候、温度等条件)的关系。

2.2.
3.2 按抽样地点整理数据,分析创伤弧菌检出率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2.
3.3 比对同一区域内,海水创伤弧菌检出率与海产品创伤弧菌检出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艳,付萍.创伤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35(2):91-9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
[3] 张新中,文万侥,徐先栋,等.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五种选择性培养基的比较分析[J].现代渔业信息,2007,22(10):15-17.
[4] 张新中,谢珍玉,王世峰,等.海南万宁小海近岸表层海水弧菌组成及其变化[J].海洋学报,2011,33(6):142-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