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 其次是日照时数。 小麦抽穗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 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小 麦扬花到乳熟期高温、多雨,穗腐严重。穗期多雾多 露也可促进病害的发生流行


小麦黑穗(粉)病
一、分布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火烟包、乌麦等,是病理学上的 一个典型性病害,普遍发生于各国产麦区。一般发病比较轻,在1%-5 %之间,个别发生较重的地区,如在南亚和拉丁美州,发病率在10% 以上。
小麦黑穗(粉)病症状特点比较
病害名称 危害部位
散黑穗病 整穗 正常或稍矮
腥黑穗病 籽粒
正常或稍高,但矮腥黑穗病 植株明显矮化,分蘖增多
秆黑粉病 茎杆、叶片、穗 植株矮化,常扭曲, 枯死 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 孢子堆
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 子堆,易扭曲、干枯
株型
茎秆
正常
正常
叶片
正常
整穗或多数小 穗变为黑粉 无籽粒

抽穗灌桨期 田间病株成簇, 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在潮湿麦田中, 茎基部表面布满条点状黑斑形成“黑脚”
1. 传播:
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
传播病害。田间浇水、翻耕犁耙等导致病菌在较近距离的扩散。
种子间混杂的病残体的具有传病作用。无病区应禁止从病区调 运种子。
2 .病害自然衰退现象:
叶部病害
锈病:条锈、叶锈、秆锈 白粉病 叶枯病:交链孢、德氏霉 赤霉病 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 秆黑粉
穗部病害
小麦病害
根茎部病害 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
病毒病
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
形成白穗的原因?
全蚀病前期
全蚀病中后期
全蚀病 黑脚
根腐病
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发生非常普遍。我国 80 年代以来,
四、发病条件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是最易感病期. (1) 菌源量大病害重,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和有充足菌源 的重茬地块发病严重; (2) 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多,发 病严重; (3) 种子带菌量大,或不进行种子处理,病苗和烂种率 高; (4)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 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
小麦腥黑穗病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是光腥黑穗和 网腥黑穗。其中光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各省,网腥黑穗病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和西南各省,矮腥黑穗病和印度腥黑穗病在我 国尚未发生,是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
小麦秆黑粉病又称“铁条麦”,过去在我国曾普遍发生于黄淮海冬 麦区,以河南、山东等省发生较重。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已基本上控 制了该病的危害。但20世纪70年代后,在一些地区又有所回升。
病粒形似麦粒,稍小,外皮灰褐色薄膜。病 穗通常为全穗受害,但也有半穗或部分小穗 受害。光、网腥黑穗病症状基本相同。
小麦秆黑粉病:主要危害麦秆、叶和叶鞘,拨节期以
后症状最明显。主要症状为:病斑初淡灰色条纹,逐渐隆 起,转深灰色,最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冬孢子)。 病株显著矮小,分蘖增多,病叶卷曲,病穗很难抽出,多 不结实,甚至全株枯死。
二个则是在春季小麦的返青拔节期。
全蚀病
全蚀病
16个主要播种省份 普遍发生区 重发区
小麦全蚀病,又叫立枯病,目前世界上已
有30多个国家有报道。为全国植物检疫对象。目前
我国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内蒙 古等省(区)已有发生,尤以山东省发生重,危害 大。一旦传入,蔓延迅速,不宜根除。发病田轻者 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由 小麦顶囊壳菌引起。
正常
穗部 籽粒
穗形正常,颖壳外张 籽粒变为菌瘿
多不抽穗,或穗小畸 形 粒少粒秕
三、侵染循环
小麦散黑穗病:
散黑穗病菌属花器侵染类型,一年只有一次侵染。 病穗散出冬孢子时期,恰值小麦开花期,冬孢子借风力传送到 健花柱头上,冬孢子发芽产生先菌丝和单核分枝菌丝,亲和性单核 菌丝结合后产生双核侵染菌丝,多在子房下部或籽粒的顶端冠基部 穿透子房壁表皮直接侵入,并穿透果皮和珠被,进入珠心,潜伏于 胚部细胞间隙。当籽粒成熟时,菌丝体变为厚壁休眠菌丝,以菌丝 状态潜伏于种子胚里。 带病种子播种后,胚里的菌丝随着麦苗生长,直到生长点,以 后并随着植株生长而伸展,形成系统侵染。 在孕穗期到达穗部,在小穗内继续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菌 丝变成冬孢子,成熟后散出,被风传到健穗的花器上萌发侵入,以 菌丝状态潜伏于种子胚内越冬,造成下一年发病。
纹枯病发展 趋势(病指)
病菌大量存在于土壤及病残体 病菌生长温5-35度,
播种早、密度大、湿度大
氮肥过多、冬暖、 3-4月份雨水多 4月湿度回升慢
适宜温度20-25度
10-10
11,30
12,30
1,30
2,28
3,20
4-30
5,30
6-15
播种
出苗及分蘖
越冬期
返青-拨节
抽穗—灌浆
收获
再侵染:
小麦纹枯病靠病部产生的菌丝向周围蔓延扩展引起再侵 染。田间发病有两个侵染高峰,第一个是在冬前秋苗期;第
“全蚀病自然衰退”(Take-all Decline, TAD)即是指全蚀病田 连作小麦或大麦,当病害发展到高峰后,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 施情况下,病害自然减少的现象。国内外均发现了全蚀病的自 然衰退现象。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分布很广,尤其是 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更重。 小麦感染根腐病后,常造成叶 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降低 千粒重。穗部感病后,可造成 枯白穗,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更 大。种子带菌率越高,幼苗发 病率和病情指数就越大。引起 幼根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出 苗和幼苗生长。
二、危害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系统性侵染病害,病株在抽穗前症状
不明显,一般病株较矮而直立,抽穗早。起初,穗外面 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抽穗后不久,薄膜破 裂,黑粉飞散,剩下穗轴。一般病株比健株提早几天抽 穗。
小麦腥黑穗病
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稍多。病穗短直,颜色为暗绿色至灰绿色,到成熟初期, 颖壳外张,露出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瘿(病粒),用手指微压,容易破裂,散出黑粉,即 病菌的冬孢子,具有鱼腥味。
病原菌
无性态为禾谷丝核菌Rizoctonia cerealis ,属于真菌半 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Cenatobasidium),自然情况 下不常见。 立枯丝核菌(Rizoctonia solani)也能侵染水稻引起纹枯病。
三、侵染循环
传播:
此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带菌土壤可以传播病害,
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
初侵染与发病:
土壤中的菌核和病残体长出的菌丝接触寄主后,形成附着胞
或侵染垫产生wk.baidu.com入丝直接侵入寄主,或从根部伤口侵入。
冬前侵染期 越冬期 横向扩展期
严重度 增长期
白穗 倒伏期
纹枯病发展 趋势(病株率)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 病病 禾谷丝核菌 立枯丝核菌 发病因素: 感病品种
小麦生产概况 小麦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 物之一,年种植面积4.5亿亩,仅次于水稻,位居 第二。面积大、分布广、产量高、以冬麦为主 (80%)。小麦病害问题严重,且此起彼伏。
我国小麦主要病害种类:
我国常见小麦病害39种,其中真菌病害27种,病
毒病8种,细菌病害3种,线虫病1种。
已知害虫种类(包括螨类)237种,分属11目57科,其中 重要害虫20余种。
3、 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4 、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 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 粒秕瘦,形成“枯白穗”。枯白穗在小麦灌浆乳熟期 最为明显,发病严重时田间出现成片的枯死。此时若 田间湿度较大,病植株 下部可见病菌产生的菌 核,菌核近似油菜籽状, 极易脱落到地面上。
由于小麦品种更换、农业栽培制度 的改变以及肥水条件的改善,发病 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河南省发病 面积最大的病害。
小麦纹枯病对产量影响很大,
一般使小麦减产 10%-20% ,严重地块 减产50%左右,个别地块甚至绝收。
一、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 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 1 烂芽和死苗:种子发芽后,芽鞘受侵染变褐,继而烂芽 枯死,不能出苗。主要在小麦3-4叶期发生,在第一叶鞘上 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 成死苗。 2 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病斑最早出现在下部叶鞘上, 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 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病斑向上扩展,并向 内扩展到小麦的茎秆,在茎秆上出现近椭圆形的“眼斑”, 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两端稍尖。田间湿度大时, 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 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小麦茎秆上的云纹状病斑及菌核 是纹枯病诊断识别的典型症状。
小麦赤霉病
一、分布、危害及症状 1、分布:麦类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麦
区都有发生,气候湿润多雨地区:长江中下游(上海、
江苏、浙江、皖、鄂、闽、粤等)和东北三江平原为 病害常发区和重病区,但近年有向北向西扩展蔓延之 势,大流行年份病穗率达50%-100%,减产10%-40%。 2、危害:减产 霉垛 病粒分泌毒素造成人畜中毒。
小麦秆黑粉病:
秆黑粉病菌以土壤传播为主,种子和粪肥也能 传播。小麦收获后,冬孢子散落于土壤中或随病残 体进入土壤中越冬。 越冬的冬孢子,在小麦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开始 萌发并从幼苗胚芽鞘侵入,并进入生长点,为系统 侵染病害。
单循环病害,一年只能侵染一次。
四、流行条件 1.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开花期遇有细雨和多雾、温度高的环境, 有利冬孢子萌发和侵入,种子带菌率就高;相反, 如开花期干旱,孢子难以发芽,种子带菌率就低。 此外,开花期遇有暴风雨,可将冬孢子淋于地下, 不利于传播,发病亦少。
全蚀病不同时期症状

分蘖期 轻病株的地上部症状不明显, 重病株稍矮, 下部黄叶多, 根及地下茎局部或全部变为灰黑色, 次生根也渐变为黑色。 严重的可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 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禁少,叶片自下而上发黄, 似干早缺 肥状。病株根部大部分变为黑色, 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可
出现较明显的灰褐色菌丝。


粗糙的颗粒(子囊壳)。
三、病害循环
1.越冬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在北方地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 米秆、豆秸、稻桩、稗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 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土壤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病 残体上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源。 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而土壤中如有较多的病菌则有利于产生茎 基腐症状。 2.传播与侵染: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此时正遇病残体上 子囊孢子产生的高峰期),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一 般很少侵染。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颖缝处 直接侵入)。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小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 天即可表现症状。然后菌丝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也向垂直方向 穿透小穗轴进而侵害穗轴输导组织,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 3.再侵染: 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 染。
3.症状

苗枯:种子带菌引起苗枯,使芽鞘和根鞘变成黄褐色、
水渍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出土不久即
死亡。

基腐:麦的茎基部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穗腐:几个小穗或整穗受害,小穗被害初期在基部变
成水渍状,后逐渐褪色失绿呈褐色病斑。 潮湿时在颖壳合缝处及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 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籽粒发病以后逐渐皱缩干瘪,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
小麦腥黑穗病:
腥黑穗病是一种单循环系统侵染的病害,其侵染来源有3个 方面: ①种子带菌:小麦在脱粒时,碾碎了病粒,使冬孢子附着在 种子表面,或菌瘿及菌瘿的碎片混入种子间,均可成为种子传病 的来源。 ②粪肥带菌:打麦场上的麦糠,碎麦秸及尘土混入肥料,或 用带菌麦草饲喂牲畜及带菌种子饲喂家禽,通过消化道后,冬孢 子没有死亡,而使粪肥成为侵染来源。 ③土壤带菌:病粒落入田间,或靠近打麦场的麦田,在打场 时,由风吹入冬孢子,而造成土壤传染。 上述3种情况,以种子带菌为主。 小麦种子播种后,当种子发芽时,冬孢子也随即萌发,由胚 芽鞘侵入幼苗,并到达生长点,菌丝随小麦生长而发展,到小麦 孕穗期,病菌侵入幼穗的子房,破坏花器,形成黑粉,使整个花 器变成菌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