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35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u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u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和 精 神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思想上层建筑
3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 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Ø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26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u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u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和 精 神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思想上层建筑
3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 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Ø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26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人口因素是指人 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人口条件的总和。 包括人口数量、人 口质量、人口构成 等。
7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8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
9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反映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 的、定型化的意识
按对经济基础 的不同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的 其它社会意识 形式
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自
觉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社会科学等 ,
属于上层建筑
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等,是社会
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不属
于上层建筑
12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 稍易其轨,而全部 历史可以改观
——梁启超
2
唯物史观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 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 存在的反映。
11
社会意识的构成
按主体不同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产生于社会中个体的人的实践,是个人独特的社会 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如集团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等,是人群集合 体特定的结构、活动及其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的 反映
按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程度
社会心理
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种 自发的、不定型的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
7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8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
9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反映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 的、定型化的意识
按对经济基础 的不同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的 其它社会意识 形式
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自
觉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社会科学等 ,
属于上层建筑
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等,是社会
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不属
于上层建筑
12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 稍易其轨,而全部 历史可以改观
——梁启超
2
唯物史观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 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 存在的反映。
11
社会意识的构成
按主体不同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产生于社会中个体的人的实践,是个人独特的社会 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如集团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等,是人群集合 体特定的结构、活动及其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的 反映
按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程度
社会心理
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种 自发的、不定型的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
马克思原理第三章第二节小组讨论展示PPT
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 的产生和发展。当旧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的产生和发展。当旧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生产力必然要求改变或改革生产关。 生产力必然要求改变或改革生产关。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 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并要求改变上层建筑。社会矛盾的变化、 并要求改变上层建筑。社会矛盾的变化、发展有又会引起 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当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 础时,必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础时,必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只有解决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 而解放、发展生产力。 而解放、发展生产力。
斯大林提出的社会发展的解释模式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发展到一定程度, 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社会原有的生产关系 与新的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 与新的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社会生产关系就随 之改变,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之改变,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 起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变化, 起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样,整个社会形态就发生了改变,社会就进步 这样,整个社会形态就发生了改变, 了。
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 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观念结构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 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 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观念结构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 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 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2节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 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 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 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 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 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 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的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 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 (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 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 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 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阶级斗争
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根源
阶级斗争
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 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 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 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 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不同的 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作用之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 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
武昌起义
法国大革命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作用之二:社会革命能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PPT课件
1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理解我国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 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 会思想的多样化。
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 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
18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们有目的、 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因此具有自身的规律性。
3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 本问题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 成是精神发展史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 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历史观上并没有严 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而是唯 心史观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有“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 “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思想。
人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作为劳动对象。
不
起
●人口因素
决
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等。 人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主体;人口 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定 作 用
物质内容:生产力 ●生产方式
社会形式:生产关系
对社会发展 起决定作用
8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理解我国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 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 会思想的多样化。
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 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
18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们有目的、 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因此具有自身的规律性。
3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 本问题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 成是精神发展史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 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历史观上并没有严 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而是唯 心史观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有“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 “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思想。
人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作为劳动对象。
不
起
●人口因素
决
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等。 人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主体;人口 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定 作 用
物质内容:生产力 ●生产方式
社会形式:生产关系
对社会发展 起决定作用
8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学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ppt
从1830年起,在英国和法国,工人阶级已被承认是为争夺统治的第 三个阶级。恩格斯说 :“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 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 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 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 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 变化的。
无产阶级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一切 阶级,它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是最有 前途、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无产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消灭私 有制和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为最 终目的的斗争,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 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 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 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 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 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 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 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 工人罢工 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 农民起义 这个轴心展开的。 恩格斯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 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 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 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 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 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 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 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 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 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 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 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 变化的。
无产阶级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一切 阶级,它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是最有 前途、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无产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消灭私 有制和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为最 终目的的斗争,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 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 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 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 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 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 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 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 工人罢工 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 农民起义 这个轴心展开的。 恩格斯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 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 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 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 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 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 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 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 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PPT第三章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 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 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的失败。
详细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它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 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中Leabharlann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总结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 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它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
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 的社会属性。
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需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 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产生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 价值超过了自身价值的部 分即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按照各 自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 形成了利润、利息和地租 等。
详细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既坚持 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这条道 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目标
总结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目标是在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的,它包括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个阶段。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 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 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的失败。
详细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它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 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中Leabharlann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总结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 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它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
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 的社会属性。
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需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 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产生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 价值超过了自身价值的部 分即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按照各 自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 形成了利润、利息和地租 等。
详细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既坚持 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这条道 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目标
总结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目标是在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的,它包括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
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2
★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原理的正确论断。 B 、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 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 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 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7
◆宗教: A、组成: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 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 B、宗教的作用 第一、主要社会作用:麻痹人的进取心和 革命意志 第二、积极意义: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 2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 展规律
生 产归 资 料
第三章 展规律
私 公 有 有 会 地 主 所 有 封 建 社 会 会制 制 社 社 资 本 家 所 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葛洪刚 共产主义社会 43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奴 隶 主 所 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
—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两个方面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12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PPT
“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东汉班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争”、“和”辩证思维与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 “大争之世”而“不畏其争” “和而不同” “民本”、“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君舟民水” “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中国人民献身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康”、“和谐”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理 想 《礼记· 礼运》载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 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 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 己。……是为小康”。
文化具有提供目标、规范、意见和行动整合的功能,起着评判、凝聚、教化和定向 的作用,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作为人类的“社会遗传密码”和特定民族改造世界成果的历史积淀,不仅是维 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联合国在《世界文化 发展十年规划》中指出:“要对构成21世纪特征的重大挑战做出应答,就必须要在发展 中强调两个重要目标——发展中的文化尺度和人的文化生活。”这说明,文化已成为世 界范围内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价值维度。 各民族与国家在当今时代,都面临一个话题:即对自身前途命运如何进行理性的认 识和把握?能否不断形成主体的文化信念和准则,主动地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 现实状况、未来趋势有“自知之明”?对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优势和缺陷、及在世界 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心中有数”?对世界上的其他不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吸收 其精华“以利己用”等。这就是我们说的能否做到“文化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发展
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 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 于世界。”——《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69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三章
谁是笫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两种 历史观的标准,是长期斗争的焦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 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坚持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社会基本 矛盾规律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创造 历史的主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组成部份,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哲学历史观的演变 社会存在 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 定义 唯物史观 基本原理 社会有机体 社会基本矛盾 (内因) 社会动力系统 (外因)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人类社 会的起源和本质,对历史发展 动力和一般规律的根本看法。 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铭 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 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 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 在、正确创造未来。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狭义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动态的生产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静态的生产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生产力力的发展变化机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促进作用第二阻碍作用两者的矛盾运动第一矛盾运动的根源生产力具有变动性生产力具有变动性生产关系具有稳定性第二矛盾运动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第三矛盾运动的过程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理论意义生产关系具有稳定性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p105定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 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 性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关键词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缘何而起?国外一位学者言辞凿凿地说,这完全是希特勒 的那本书《我的奋斗》引起的。希特勒在这本书中,宣扬极端反动的沙文 主义、种族复仇主义,使得纳粹分子发动了这场战争。他进而假设,如果 早些时候,世界上开明的政治家读了这本书,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这场 世界性大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思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的如此分析,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历 史观?这种分析为何不可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缘何而起? 案例点评: (1)从一本书所宣扬的某种思想来解释重大社会现象或事件,体现了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2)与此相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本案例 而言,这次大战的发生,有着它更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是帝国主义各种 矛盾尖锐发展的结果。当然,希特勒所宣扬的那些反动思想,也从舆论上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毕竟是第二位的,不是根本原因;况且希特勒 的反动思想,也不是天生的,它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是当时德国 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本身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 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 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 源等。
4、生态环境平衡系统维持的如何,也是制约社会发 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 (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片面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 决定一切,就会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它决定了人的体质、社会心理、民族性格以及国 家的兴衰存亡
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着人们的认识。生产规模狭小, 社会封闭隔绝:
一方面,使得社会本身内在深层的东西不能充分展 开和暴露;
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看不到社会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结果就必然导致用想象的 联系去取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实在的联系。
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经常 歪曲社会历史发展的真相,肆意夸大精神的力量 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唯意志论:
历史的意义在于 “超人”的诞生,“超 人”具有“决定一切的 力量”,“可以使千万 年的历史生色” ;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 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 观”, “历史者,英雄之 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认识论根源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各种盲目力量互相作用的结 果;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而形成的。社会历史现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要 想达到对于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揭示社会历史 的本质和规律,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历史唯心主 义夸大了社会意识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把社会意 识和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决定
唯心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物
史观
史观
决定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 A.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 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目录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造者等观点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2、地理环境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如:我国区域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性)
3、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如,森林资源丰富的加拿大,木材工业就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草 原辽阔的澳大利亚,畜牧业就特别发达,而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的日 本,则凭借自己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高科技,从国外输入原材料进 行精加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加工工业)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解决其它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决定 反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反作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 ➢社会形态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
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
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的根源
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 阶级根源
认识论根源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