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地方财政收支及占比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2019)-财预〔2019〕108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2019)-财预〔2019〕108号](https://img.taocdn.com/s3/m/276793c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f.png)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2019)正文:----------------------------------------------------------------------------------------------------------------------------------------------------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财预〔2019〕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我们制定了《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现予印发。
附件: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财政部2019年5月31日附件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制定《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
第二条中央财政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转移支付的总体增幅。
对于中央出台增支政策需要纳入均衡性转移支付测算的,中央财政相应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
本办法所指均衡性转移支付,不含均衡性转移支付项下编列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
第三条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统称省)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使用。
按照测算办法,标准财政收入大于或等于标准财政支出的地区,不纳入均衡性转移支付范围。
二、转移支付额度确定第四条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选取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按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差额及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
其中,标准财政收入根据工业增加值等客观因素及全国平均有效税率计算确定,用以反映地方收入能力;标准财政支出考虑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海拔、温度、少数民族等成本差异计算确定,旨在衡量地方支出需求。
2017年财政决算报告
![2017年财政决算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d02e44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0.png)
2017年财政决算报告尊敬的各位代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我作为财政部部长,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度财政决算情况。
一、全年财政收支情况2017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8492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80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6909亿元。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8045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74897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05553亿元。
全年公共财政赤字5477亿元,占全年全国生产总值的3.5%。
二、收入结构2017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66.1%,非税收入占比33.9%。
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占比分别为31.0%、9.2%、9.4%,三税合计占比49.6%。
三、支出结构2017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比84.7%,政府性基金支出占比13.8%,国债支出占比1.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占比均在20%以上。
四、债务情况截至2017年底,全国政府债务余额为29.9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6.7%。
其中,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6.47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3.48万亿元。
五、财政改革进展2017年,财政部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推出了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央与地方共建共享等一系列举措。
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六、展望未来当前,我国财政压力仍然较大,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改革稳增长任务艰巨。
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加强财政战略调整和财政政策协调,推动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把握改革开放的机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报告完毕,谢谢大家。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1b3adea4b0717fd5360cdccf.png)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五、参考文献一、引言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
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
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
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
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
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
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
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cabfd27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d.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5.11.22•【文号】国务院令[第186号]•【施行日期】1995.11.22•【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预算、决算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已经1995年11月2日国务院第三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总理李鹏1995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是不作为一级预算。
第三条预算法第四条第一款所称“中央各部门”,是指与财政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所称“直属单位”,是指与财政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第四条预算法第五条第三款所称“本级各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所称“直属单位”,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第五条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应当纳入本部门预算。
第六条预算法第八条所称“中央和地方分税制”,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范围,并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预算收入的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根据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的原则和上级政府的有关规定,确定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
第八条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以人民币元为计算单位。
预算收支以外国货币收纳和支付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基准汇价折算。
第二章预算收支范围第九条预算法第十九条第二款所称“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各部门和各单位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境内外国有资产产生的收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预算的部分。
关于199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关于199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1fd55811f18583d0496459e7.png)
于1999年中央决算的报告-- 2000年7月6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受国务院委托,我曾向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报告了199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现在,1999年中央决算已经汇编完成,受国务院委托,我向本次常委会提出1999年中央决算报告,请予审查。
一、1999年中央财政决算情况199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中央和地方财政决算情况是比较好的。
全国财政收入11444.08亿元,完成预算的105.9%;全国财政支出13187.67亿元,完成预算的104.6%。
全国财政收支相比,支出大于收入1743.59亿元。
1999年中央财政总收入6447.34亿元,完成预算的109.5%,比预算增加56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849.21亿元,完成预算的110.6%;地方上解中央收入598.1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
中央财政总支出8238.94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7.2%,比调整预算增加549.9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
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4152.33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4.1%(主要是中央预算在执行中有250多亿元转为补助地方支出);税收返还和补助地方支出4086.61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24.7%。
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1791.6亿元,比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调整预算赤字数额1803.03亿元减少了11.43亿元。
上述中央财政决算收支数与向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中央预算执行数比较,财政总收入增加51.45亿元,财政总支出增加45.87亿元(主要是在预算上列收列支的改烧油为烧煤专项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46.14亿元,其他项目增减变化不大),赤字数减少5.58 亿元。
1999年中央决算中部分收支项目与预算相比增减变化较大。
现行中央地方财政收支划分
![现行中央地方财政收支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21d6a8c0bb4cf7ec4afed0ef.png)
一般预算收入划分
中央固定
收入
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未纳入共享范围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交的利润等。
中央与地方
共享收入
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海洋石油资源税为中央收入,其余资源税为地方收入;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分享97%,地方(上海、深圳)分享3%。
中央财政支出
国防、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中央级 Nhomakorabea政管理费,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中央安排的农业支出,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以及中央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
地方财政支出
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农业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以及其他支出。
地方固定
收入
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予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支出责任划分
附件下载:
【大中小】【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国务院关于试行“收支挂钩、全额分成、比例包干、三年不变”财政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试行“收支挂钩、全额分成、比例包干、三年不变”财政管理办法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1a5030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9.png)
国务院关于试行“收支挂钩、全额分成、比例包干、三年不变”财政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79.07.13•【文号】•【施行日期】1979.07.1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财贸法规的通知(发布日期:1986年7月25日,实施日期:1986年7月25日)废止国务院关于试行“收支挂钩、全额分成、比例包干、三年不变”财政管理办法的通知(1979年7月13日)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上,由于权责不清,没有真正做到分级管理,有些该集中的没有集中,有些该分散的没有分散,不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有计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上,由于权责不清,没有真正做到分级管理,有些该集中的没有集中,有些该分散的没有分散,不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财政部根据中央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原则,并经征求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拟定了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方案:一种是“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另一种是“收支挂钩、全额分成、比例包干、三年不变”的办法。
前一种办法,是比较彻底的改革方案,但考虑到实行这种办法,必须以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前提,必须同计划、企业、基建、物资等方面的管理体制相衔接,而这些体制目前都还没有进行改革,实行这种办法不具备条件。
为此,国务院决定,从一九八○年起,对各省、市试行“收支挂钩、全额分成、比例包干、三年不变”的办法,以此作为过渡。
同时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四川省进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办法的试点,总结经验。
现在将《关于试行“收支挂钩、全额分成、比例包干、三年不变”财政管理办法的若干规定》发给你们,并对试行中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划、按比例地发展,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财政部根据中央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原则,并经征求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拟定了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方案:一种是“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另一种是“收支挂钩、全额分成、比例包干、三年不变”的办法。
2012年财政收支情况
![2012年财政收支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773602d75022aaea998f0f94.png)
2012年财政收支情况一、全国公共财政收支情况(一)公共财政收入情况1-12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增长12.8%。
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133亿元,比上年增加4805亿元,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1077亿元,比上年增加8530亿元,增长16.2%。
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00601亿元,增长12.1%。
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主要项目情况如下:1.国内增值税26416亿元,比上年增长8.9%。
主要受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以及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
2.国内消费税7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其中,卷烟消费税3949亿元,增长17.8%;成品油消费税2811亿元,增长9.9%。
3.营业税15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其中,房地产营业税4051亿元,增长11.6%;建筑业营业税3706亿元,增长18.6%;金融业营业税2874亿元,增长32.7%,主要是金融业贷款利息收入增加。
4.企业所得税19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扣除上下年企业所得税退税因素后增长12.8%。
其中,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增加1022亿元,占企业所得税增加额的近四成,增长25.1%,主要是2011年企业利润总体增长较快;预缴当年企业所得税增长8.4%。
分行业看,银行业企业所得税4564亿元,增长41.9%;工业企业所得税7349亿元,增长2.6%,主要受2012年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低(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以及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影响。
5.个人所得税5820亿元,比上年下降3.9%。
其中,工薪所得税3577亿元,下降8%;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595亿元,下降12.5%。
主要是受2011年9月份起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以及调整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税率结构减收影响。
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479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关税278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关系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关系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https://img.taocdn.com/s3/m/bad5432f5901020207409c26.png)
摘 要 : 首 先 界 定 中央 与地 方 关 系主 要 体 现 为l 利益 关 系, 政 治 权 力 则是 实现 共 同利 益 分 配 及 处 理 各 种 利 益 矛 盾 的 权 威
l l
性 凭 借 。 以 此 为 出发 点 , 运 用 定 量 与 定性 分 析 方 法 对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中 央 与 地 方 政 府 间 的 利 益 博 弈 关 系 进 行 分 析 。 只 有 合 理 划 分 中 央 与 地 方政 府 间 的 财 权 与 事 权 , 才能更好 地维持 社会 发展和稳 定。 关 键词 : 中央与地方 ; 政 府间关 系; 利 益
材 收支 分科占÷ 田时 政 嚏 、矗, t/ 田 对商支出 c t蝽 音示^啊 ( 1 9  ̄2 D 1 2 )
:: : : 嚣器: 嚣
种权力 分割 的向度 , 而政 治 权 力 则是 实 现共 同利 益 分配 及
处 理 各 种 利 益 矛 盾 的权 威 性 凭 借 。所 以 在 中 央 与 地 方 利 益 博弈 中 , 如何 确保 央地政府 间权 力 的明确 划 分 , 确 保 财 权 利 益与事 权归属相 匹 配 , 明 确 中央 与 地 方 的 事 务 与 责 任 体 系
No . 1 2, 2 O 1 3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d e r n B u s i n e s s T r a d e I n d u s t r y
2 0 1 3年 第 1 2期
我 国中央 与地方政府 利益博弈关 系实证分析
一 改革 开放 以来
赵 国 阳
至关重 要 。
2 中 央与地 方 政府 问利益 关 系博 弈历程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政策的比较分析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政策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abf01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c.png)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政策的比较分析在中国政府的财政管理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着重要的角色。
中央财政管理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征税和国家债务等方面,而地方财政则涉及到土地财政、地方税收和政府出资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政策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一、财政收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和债务等方面。
而地方政府则主要依靠土地利用收益、地方税收和政府出资等方面。
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相对较为稳定和多元化。
在税收方面,中央政策推出的各种税收政策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产生影响。
例如,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增加,地方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就会随之增加。
此外,中央政策维护国家经济稳定的能力也更强,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稳定市场,进而实现经济繁荣,也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提供了保障。
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财政收入素质的高低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多地取决于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和政府出资情况。
就税收管理而言,地方政府需要开展预算管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税收增长规划等工作,以确保税收收入的稳定和高效。
而政府出资则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采购、基础设施以及地方财政自有资金投入等,它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之一。
二、财政支出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政府采购、社会福利、对外援助、公共安全、军队建设等方面。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则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环保等方面。
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更多地集中在国家级行政单位上,而地方政府则更多地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政府采购方面,虽然中央政府的规模更大,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较高,地方政府也有较大的议案上传和议案公开的权利,因此在选定供应商、欠款追收、财务核对等方面,地方政府相对更加灵活和主动。
至于支出效率,则由于资金来源及用途不同而异。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层面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得以顺利进行,而地方政府则由于金融条件有限,工程的进度和规模往往受到较大的制约。
国务院关于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73ee6a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3.png)
国务院关于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2.06.21•【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2022年6月21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刘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2021年中央决算报告和中央决算草案,请审查。
一、2021年中央财政收支决算情况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1年中央预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在此基础上,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中央决算情况总体较好。
根据预算法有关规定,重点报告以下情况:(一)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470.41亿元,为预算的102.3%,比2020年增长10.5%,主要是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较高等因素拉动。
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935亿元,收入总量为93405.41亿元。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202.3亿元,完成预算的98.6%,下降0.9%。
2021经济学说史-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精选试题)
![2021经济学说史-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精选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faea7cc6bd97f192379e97a.png)
经济学说史-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1、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设置三级科目。
A.支出功能B.行业用途C.政府职能D.经济性质2、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的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
A.具体事项B.职能活动C.收入数量D.资金转移3、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
A.税收B.国债C.收费D.贷款4、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21年)按支出功能设置三级科目,没有设置的科目级别是()。
A.类级B.款级C.目级D.项级5、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下列不产生效益的是()。
A.经常性支出B.资本性支出C.利息支出D.净贷款6、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项目的是()。
A.公务员的工资人员经费B.公用经费C.资本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7、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是()。
A.办公费B.人员工资C.基建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8、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债外,主要来自()。
A.税收B.使用费C.国债D.投资利息9、下列属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21)》中按经济分类类级科目的是()。
A.转移性支出B.购买性支出C.社会保障基金支出D.医疗保险支出10、下列属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21)》按功能分类类级科目的是()。
A.住房建设支出B.旧房改造支出C.住房保障支出D.住房修缮费支出11、《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21年)按经济分类,即支出产生的效益时间设置了()三大类科目。
A.经常性支出、投资性支出、贷款性支出B.类、款、目C.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D.类、款、项12、下列属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21)》按经济性质分类类级科目的是()。
A.职工福利支出B.工资福利支出C.绩效工资支出D.工资补助支出13、购买性支出意味着政府的资金()。
A.脱离了政府的控制B.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C.可用于购买商品D.只用于购买劳务14、1993年以前,我国对财政收入的统计()。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f64fa73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a.png)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一、近年我国财政收入总体情况(一)近年财政收入规模、增速对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稳固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仍需扩大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完成预算的112.4%,比2009年增加14583.21亿元,增长21.3%,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平均增幅基本持平(2005-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19.9%、22.5%、32.4%和19.5%)。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73210.79亿元,完成预算的112.6%,比2009年增长23.0%,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88.1%。
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
2010年全国非税收入9890.72亿元,完成预算的110.8%,比2009年增长9.9%,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1.9%,比2009年下降1.2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中央本级收入(即中央财政收入)42488.47亿元,完成预算的111.6%,比2009年增长18.3%,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51.1%。
地方本级收入40613.04亿元,完成预算的113.2%,比2009年增长24.6%,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48.9%。
地方本级收入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32341.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总量72954.13亿元,增长19.3%。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相当于地方本级支出的43.8%,主要分配给中西部地区,用于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以上是2010年度全国公共财政基本情况,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经济社会仍处于转型期的今天,财政收入仍保持着高速增长,税收收入占到财政收入的近九成,而中央财政收入占到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
1.97年来各年度财政收入(支出)增长情况。
★“财政学”的几个问题
![★“财政学”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991767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f.png)
1.为什么要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是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提高“两上比重”,有利于增强财政再分配能力,有利于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提高“两个比重”,首先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结构调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调控经济的作用,将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提高到一个合理水平,从而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
其次,提高“两个比重”,是财政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
我国地区差异大,又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政府拥有较雄厚的财力,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有序解决社会矛盾,平稳推进社会转型。
第三,提高“两个比重”,还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见本讲PPT和教材相关图表),不但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上的职权如何划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承担着各自不同的职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拥有的预算管理职权是: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监督本级和下级政府各部门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我国财政收支结构研究
![我国财政收支结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c86001551810a6f42486b4.png)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我国财政收支结构研究Graduation Design(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revenue and expenditureUndergraduate: Wang huanqiangSupervisor: Prof. Wen zhengweiMaj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School of public affairsChongqing UniversityJune 2013摘要我国财政收支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特点。
结果显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税收,税收中增值税占了最大的份额,我国中央财政所占的比重较低。
我国财政支出经济建设费用居多,而公共开支较少,社会保障费用不足。
就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国,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支出结构ABSTRACTChina's fiscal structure has changed great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s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in recent year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of our country’s finance is tax, and value-added tax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share, the proportion of central finance is low. Expenditure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accounted for most of finance, public spending is less, lack of social security costs. With these questions,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Key words:china, structure of revenue, structure of expenditure目录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Ⅱ)1引言 (1)2国内外研究文献 (2)2.1关于我国财政收入结构的文献 (2)2.2关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文献 (2)2.3关于我国财政收支关系的文献 (3)3我国财政收入结构 (4)3.1我国财政收入总额及其占GDP的比重 (4)3.2我国财政收入结构 (6)3.3我国财政收入的中央与地方的结构现状 (8)4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10)4.1我国财政支出总额及其占GDP的比重 (10)4.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13)5 我国财政收支结构存在的问题 (16)5.1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 (16)5.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16)6 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7)6.1我国财政收入结构调整的政策性建议 (17)6.2我国财政支出机构调整的政策性建议 (17)参考文献 (19)1引言财政收入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在国家经济调整中具有前导性的特点。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694770f06529647d272852c3.png)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五、参考文献一、引言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
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
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
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
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
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
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
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政府决算报告
![政府决算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a44391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0.png)
政府决算报告政府决算报告2019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民生改善。
截至2019年底,全国政府决算收支情况已经全部公布,本文将对国内政府决算报告进行全面解读。
总体收支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9.1万亿元,同比增长6.1%。
与此同时,全国财政收入为22.6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财政支出为24.6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1%。
财政收支结果为财政赤字2.0万亿元,占GDP的2.3%,与去年持平。
分项收支情况1.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2019年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共计4.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0%。
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3.3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1.5%;行政事业性收费1.4万亿元,比去年增长0.4%。
此外,全国非税收入为3.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0%。
2.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情况中央政府总收入为7.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总支出为7.20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
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为4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4.7%。
地方财政收入为15.5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财政支出为17.4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3%。
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为1.91万亿元,占GDP的2.2%。
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2019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合计为6.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8%。
其中,教育支出为2.2万亿元,增长14.6%;科学技术支出0.9万亿元,增长17.8%;文化、新闻和出版广电支出为0.54万亿元,增长7.1%;卫生支出为1.4万亿元,增长9.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36万亿元,增长10.8%。
4.农业、农村、水利和生态环境等领域支出2019年农业、农村、水利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合计为2.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4%。
中央和地方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比重原因分析
![中央和地方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比重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6e020603d8ce2f006623ee.png)
中央和地方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比重分析原因关于中央财政收入占到的比重较小这一现象,辽宁城镇登记在册的失业率1990年至1995年期间始终徘徊在 2.2%和2.7%之间,到1996年失业率就猛增到3.6%,这期间所蕴藏的是一个经济的衰退的信息,1992年收支平衡结果:全省财政收入152.28亿元,国家专项拨款和结算补助收入34.4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4.64亿元,调入其他资金4.39亿元,总计资金来源195.75亿元;全省财政支出148.51亿元,上解国家支出51.88亿元,增设周转金0.06亿元,应支未支专项拨款应结转下年支出的21.72亿元,收支相抵,当年赤字6.26亿元,比预算减少1.26亿元,比上年减少4.77亿元。
我省财政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财源单一,上缴国家任务较重和支出水平较高,致使财政十分困难。
特别是近年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锐减,不仅减少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使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赤字包袱;同时也使企业越发困难,形成了财政经济两难的局面。
我省自1986年开始出现赤字(0.86亿元),到1990年累计赤字达18.63亿元,而且,这还是在粮食亏损等该退未退,该补未补情况下形成的。
如果把这些遗留问题退够、补足,赤字将会更大。
1991年,由于鞍钢补缴欠税和国家财政补助,使累计赤字由23亿元,减少到20.15亿元。
由于经济形势好转,加大改革力度及采取一系列增收节支措施,1991、1992两年的当年财政赤字都比当年预算安排和上年实际有所减少,到1992年末,全省累计赤字达26.42亿元。
这几年全省财政是靠向国家财政、银行和预算外单位举债维持运转的,是在艰难中通过精心运筹渡过的。
根据网上调查,辽宁在70到80年代的赤字主要还是由于正在转型阶段,尚未适合新的经济形势,当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煤炭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三大产业中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支柱,煤炭的生产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只能促使我们向第三产业进行发展,而当时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没有先例,加之财政政策的不适,造成了当年6.26亿的财政赤字。
中央、地方财政收支及占比
![中央、地方财政收支及占比](https://img.taocdn.com/s3/m/d2f4dbb38762caaedd33d4b7.png)
中央及地方财政收支 单位:亿元年 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中央财政占财政总收入比重(%)20063873120449.7718303.5852.8200531649.2916548.5315100.852.3200426396.4714503.111893.3754.9200321715.2511865.279849.9854.6200218903.610388.68515552001163868582.77803.352.4200013395.26989.26406.152.2199911444.15849.25594.951.1 199898764892498449.519978651.14226.94424.248.9199674083661.13746.949.419956242.23256.62985.652.219945218.12906.52311.655.7199********.53391.42219923483.4979.52503.928.119913149.5938.32211.229.819902937.1992.41944.733.819892664.9822.51842.430.919882357.2774.81582.432.919872199.4736.31463.133.5198********.41343.636.719852004.8769.61235.238.4注:1、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及支出均为本级收入。
2、财政收入部分不包括国内外债务收入;财政支出部分不包括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利用国外借款收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
2000年及以前数据为财政决算数,2001年全国数据资料来源: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地方财政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中央财政占财政支出比重(%)地方财政占财政支出比重(%)47.2402139991.5630431.327724.875.247.733930.288775.7325154.309125.874.245.128486.897894.0820592.806327.772.345.424649.957420.117229.8530.169.94522053.26771.715281.530.769.347.618902.6576813134.630.569.547.815886.55519.910366.734.765.348.913187.74152.39035.431.568.550.510798.23125.67672.628.971.151.19233.62532.56701.127.472.650.67937.62151.35786.327.172.947.86823.71995.44828.329.270.844.35792.61754.44038.230.369.7784642.31312.13330.228.371.771.93742.21170.42571.831.368.770.23386.61090.82295.832.267.866.23083.61004.52079.132.667.469.12823.8888.8193531.568.567.12491.28451646.233.966.166.52262.2845.61416.637.462.663.32204.9836.41368.637.962.161.62004.3795.3120939.760.3前数据为财政决算数,2001年全国数据为预算执行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及地方财政收支 单位:亿元
年 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中央财政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
20063873120449.7718303.5852.8
200531649.2916548.5315100.852.3
200426396.4714503.111893.3754.9
200321715.2511865.279849.9854.6
200218903.610388.6851555
2001163868582.77803.352.4
200013395.26989.26406.152.2
199911444.15849.25594.951.1 199898764892498449.5
19978651.14226.94424.248.9
199674083661.13746.949.4
19956242.23256.62985.652.2
19945218.12906.52311.655.7
199********.53391.422
19923483.4979.52503.928.1
19913149.5938.32211.229.8
19902937.1992.41944.733.8
19892664.9822.51842.430.9
19882357.2774.81582.432.9
19872199.4736.31463.133.5
198********.41343.636.7
19852004.8769.61235.238.4
注:1、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及支出均为本级收入。
2、财政收入部分不包括国内外债务收入;财政支出部分不包括
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利用国外借款收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
2000年及以前数据为财政决算数,2001年全国数资料来源: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
地方财政占财
政总收入比重
(%)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
中央财政占财
政支出比重
(%)
地方财政占财
政支出比重
(%)
47.2402139991.5630431.327724.875.2
47.733930.288775.7325154.309125.874.2
45.128486.897894.0820592.806327.772.3
45.424649.957420.117229.8530.169.9
4522053.26771.715281.530.769.3
47.618902.6576813134.630.569.5
47.815886.55519.910366.734.765.3
48.913187.74152.39035.431.568.5
50.510798.23125.67672.628.971.1
51.19233.62532.56701.127.472.6
50.67937.62151.35786.327.172.9
47.86823.71995.44828.329.270.8
44.35792.61754.44038.230.369.7
784642.31312.13330.228.371.7
71.93742.21170.42571.831.368.7
70.23386.61090.82295.832.267.8
66.23083.61004.52079.132.667.4
69.12823.8888.8193531.568.5
67.12491.28451646.233.966.1
66.52262.2845.61416.637.462.6
63.32204.9836.41368.637.962.1
61.62004.3795.3120939.760.3前数据为财政决算数,2001年全国数据为预算执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