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诗,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
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思考和反思以及总结和评估的过程。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题是《古诗三首》,作为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九课,是一篇比较难度较高的诗歌文学教材。
本篇反思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包括《蝉》、《静夜思》和《登高》,并能够理解、朗读、背诵和欣赏。
2. 学习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了解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一篇中等难度的教材,本次教学涉及到三首古诗:《蝉》、《静夜思》和《登高》。
教师通过先在黑板上呈现图画和问句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进入课堂,并介绍三首古诗节选。
然后通过逐句分析、对比、赏析和背诵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接着,通过介绍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以及能够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包括了听、说、读、写和唱等教学方式。
1. 听:教师先通过画面化的问句将学生引入课堂,了解和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
2. 说:教师通过逐句分析,引导学生们表达他们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使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古诗。
3. 读: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多次层层递进式的朗读,同时和学生们一起读,让学生们更加深度记忆和理解每一句诗。
4. 写:教师在介绍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时,让学生们试着自己写一段文字或句子,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加深度理解和掌握。
5. 唱:最后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们轮流朗诵或唱诗,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古诗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对一次教学的评价,本次教学的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文素养比较全面:学生们通过本次教学,理解了古诗的内涵,同时也对修辞手法比喻和夸张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2. 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们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对古诗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也对文学有了更为深入的鉴赏和欣赏,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逐渐增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及作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及作业一、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古诗三首》,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并确保作业内容符合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赏析等,让学生全面理解古诗的内涵。
在设计作业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储备,合理选择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回顾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改进的方向,为下一次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作业设计1. 创造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古诗内容,自行创作一首古体诗,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
2. 朗读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所学古诗进行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赏析,结合诗句讲解所表达的意境。
3. 填空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测试学生对所学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促使他们回顾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 情景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情景表演,通过表演展现古诗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5. 诗歌比赛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朗诵比赛,展现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作业布置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形式,将作业内容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以便学生能够逐步完成。
在布置作业时,要明确要求和完成时间,并对作业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并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是对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及作业的一些建议,希朓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古诗》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通用2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篇1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情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古诗文的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洞庭湖、峨眉山、夜宿山寺等美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同时,我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操练环节,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了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们对《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这两句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美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另一个小组的学生们对《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进行了分享,他们认为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峨眉山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6.拓展(10分钟)
教师出示相关的古诗文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17.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18.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三首古诗,并对家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19.板书(课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五.教学方法
6.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7.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8.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训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吸引学生。
2. 多种朗读方式的运用。
-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
在学生自由读的时候,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的时候,我会针对每个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比如有的学生读“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读得太生硬,我就会说:“这个‘铺’字啊,就像有人轻轻地把一块金色的绸缎铺在江面上,要读得轻柔一些。
”齐读可以让全体学生共同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而配乐读则更能营造出古诗所描绘的氛围。
通过这些朗读方式的结合,学生们对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了更好的把握,就像他们逐渐掌握了打开古诗音乐盒的密码一样。
3.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不足之处。
1. 对诗歌背景的讲解不够深入。
2. 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3. 拓展延伸不够丰富。
- 在教学这三首古诗之后,拓展延伸部分做得比较单薄。
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找一找其他描写自然景色或者蕴含哲理的古诗,没有进行更多样化的拓展。
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的意境创作一幅小画,或者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这样的拓展延伸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而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就像给学生准备了一顿美味的饭菜,但配菜有点少,不能让他们吃得更尽兴。
三、改进措施。
1. 深入挖掘诗歌背景。
-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入地研究诗歌的创作背景,查阅更多的资料,包括诗人的生平事迹、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在讲解诗歌时,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这些背景知识融入其中。
比如可以把诗人的人生经历编成一个小故事,在故事中引出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就像给学生一把更精致的钥匙,去打开古诗更深层次的宝藏。
2. 关注个别学生,提高参与度。
- 对于那些参与度不高的学生,我会在课前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
在课堂上,采用更加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比如一对一的问答、小组竞赛等。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四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经过撰写教案,充分的备课,踏上了磨课之旅。
在研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次试教,按照设计好的环节来一步步实施课堂,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问题有:环节的设计过多过杂,有些重点不突出;古诗指导有些生硬;时间的分配也不太合理。
导致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没能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没经过仔细的推敲。
在进行自我的教后反思和听取备课组老师的意见之后,再次修改教案,调整教学环节,明晰了必须抓重点,有详略,以古诗的朗读为主,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感悟。
先抓后放,让学生一步一步来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认识到不这些缺陷与不足之后,便开始了重新的备课。
在第二轮的磨课后,效果明显的比第一次好,然而还是发现有部分孩子未能充分进入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动手写的时候又写不好。
在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之后,总结原因主要如下:一、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
主要问题集中于古诗的朗读指导和古诗的诗意评价不到位。
对于学生互相的评价欠缺引导,导致这一环节有些走过场之嫌。
二、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总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贫乏,欠缺生动。
特别是指导这一类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的时候,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自然地融入诗情画意当中,然而,这一点还是做得远远不够的。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二)设想中的课时安排应该是第一首___分钟,第二首___分钟。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前面花的时间却过多,直接影响了第二首诗的教学,学生的自学时间得不到保证,自然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
针对上述不足,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研磨,在过程中,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加工润色,也就重点展开教学,使每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凑;精心的每一个提问环节,打磨自己的语言,利用幻灯和图片等多种辅助工具。
带着充分的准备,最后一轮的磨课。
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果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的高,真正进入了课堂,积极的参与讨论。
这时,我才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充分的课堂打磨,才能找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进而改进不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语文四上】21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篇)21、《三首古诗》教学反思《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第一首:《山行》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首:《赠刘景文》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课反省3
9 古诗三首教课反省 3
教课反省
1.在教课诗句时 , 我第一找出诗句中重点和难理解的字词 , 扫平阻碍 , 既而再理解诗句就特别简单了。
2.古诗朗诵相同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 , 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诵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 , 示范成效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诵 , 朗诵的成效确实很多了 , 真还有些先人吟诗的滋味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 , 另配上动听的轻音乐朗诵给学生听 , 让学生边听边领会诗中的境界 , 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地之中 , 又为学生后边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优秀的铺垫 , 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3.从前教课古诗大多采纳串讲形式 , 这里且不谈它的成效怎样 , 起码我认为采纳启迪式教课, 让学生在讲堂上多思想活动, 自主合作 , 带着问题 , 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 更有益于培育学生思想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可以直接释题 , 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
的第一首古诗教课 , 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 , 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增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讲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 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 , 应让“教师为导 , 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古诗朗读节奏与韵律美的把握: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生字、生词的学习与掌握: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鹿柴》、《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中的生字、生词,如“鹿柴”、“幽篁”、“洞庭”、“瀛洲”等。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内容包括《鹿柴》、《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课程围绕以下要点展开:
1.学习三首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美。
2.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体会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分析古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诗三首》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魅力。从教学过程来看,有些地方做得还不错,但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通过让学生们先自己朗读古诗,再进行分组讨论,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发现学生在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时,能够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展现的是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三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看似内容浅显,实质内蕴丰厚,学生不易深刻感悟。
这课的教学,我主要按照学生所熟悉的古诗学习方法一一解诗题、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四个板块展开。
名诗意环节,我先让学生圈出这首诗里所含地名,结合出示的地图找找各地的大致位置,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接着让学生观察地图发现“河南”、“河北”特殊的位置由此引出古今异义这类词语,但由于讲述不够明确,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古今异义的含义,而是误以为在找古今地名的变化,本环节还应讲述更清楚一些,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古今异义,从而借助注释找出本课另外两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想画面和悟诗情环节,我先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开心的事,此时都会有什么表现?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开心时的情形。
学生说到了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其实这也是我本节课需要教学的重点,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这个环节应及时点评,并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板书,这样在后面想象诗人“喜欲狂”的画面时,学生就有了框架,会去思考了,但我没有这样做,教学不够灵活机变。
给学生回答格式:我从“—”这个词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从中我仿佛看到了O这里没有适时引导,以致后面在说画面的环节学生还是先理解意思并没有先去想象画面。
教学的整体应该先是从句子到词语,而学生在回答时好像并没有把词语放到整句中去体会,这也是我教学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引导学生说:我从“”这一句中的“”词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从中我仿佛看到了O在体会情感这一部分,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
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4篇)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4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4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4篇)1本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选取了《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对这三首古诗,我在课堂中主要采用吟诵的教学方法: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
在吟诵中,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
以《出塞》前两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方面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们的生活,你会作何感想?引导学生悟到将士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回到家乡。
另一边,家乡白发苍苍的父母也盼着孩子的归来。
可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样抓住情感的共鸣点,边读边悟,学生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再如,在学习《夏日绝句》时,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又以问题进行深入赏析,让学生体会到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两节赏析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由于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紧凑,留给孩子思考、自由言论的时间稍显仓促,对问题的思考老师引导得稍显多了一点,教师还要放手,给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空间多一点。
2.古诗的美感学习显得弱了一些,这个可以用音乐、背景图片、教师充满美感的语言进行弥补。
3.关于同主题的群文阅读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可见对教学内容还要有一定的取舍,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4篇)2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 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课前准备了丰富的课件和有趣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我尝试将古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此外,我还组织了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诗歌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 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在教学《古诗三首》时,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我在讲解古诗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同时,我设置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古诗时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此外,我还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古诗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首先,我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形式美,如韵律、押韵等,让他们体会到古诗的音乐美。
其次,我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内容美,如意境、情感等,让他们体会到古诗的艺术美。
最后,我鼓励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进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4. 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掌握不够牢固。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在课后布置了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还定期组织了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与古诗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 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我主要关注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
对于课堂表现不佳的学生,我会给予一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对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我会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一】《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含作业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初步感知边塞诗特点,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诗意。
3.对比阅读。
通过抓关键词“秦、汉”“月光杯”“醉卧沙场”等,想象画面感悟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研学单,抓关键词“秦、汉”“月光杯”“醉卧沙场”等,想象场景,感悟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抓住边塞特有的自然景物、生活场景感悟古诗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一、“以信为线”牵引——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初识书信。
书信自古以来是联系亲朋好友的纽带。
特别是在古代战争时,一封信牵动一个家庭的心呀!有一位诗人,经常在内地和边关穿梭,成了边关将士的信使。
说说你了解到的王昌龄。
2.认识诗人。
3.理解诗题。
板书课题,读课题。
(1)理解诗题“出塞”。
借助研学单,知道“塞”有三种读音。
在本诗中是边界、边关、边境的意思,根据句义定音很快选择了它的正确读音。
(2)理解“凉州词”。
4.认识边塞诗。
二、“课前预学”交流——“三步”读诗,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借助研学单课前预学检查生字词学习。
2.指名朗读古诗,纠正字音。
(二)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1.指导学生给古诗划分节奏。
2.按照节奏划分,再读古诗。
(三)三读古诗,了解诗意。
过渡: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读懂古诗有什么好方法呢?1.引导回顾理解诗意方法。
(借助注释、插图、资料等)2.说说你借助了什么方法,理解了那句诗意?生交流反馈。
小结:巧妙运用方法就可以让我们快速理解诗意。
三、“课中助学”精读——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一)借助表格,梳理相同。
巧用方法,我们理解了诗意,请完成课中助学任务一,找出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1.生自主完成。
2.指名汇报。
(二)巧用步骤,感受不同。
请同学们完成课中助学任务二:“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感悟诗情”走进当时的场景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古诗》教学反思篇1
在进行古诗三首备课的时候,我刚刚好听完刘老师和张老师的课,加上孩子们已经学过很多的古诗,手里也有不少参考资料,对于古诗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学习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通过预习自己先学习,然后让孩子们小组上台来自己做小老师。
上课的时候,我一宣布这个决定,孩子们就很兴奋的样子,好几个小组都举手要上台,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备课的时候还想万一要是没有人肯上台,那应该怎么办,结果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的积极。
在上台之前,我告诉孩子们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终的完成。
也没有做什么指导,就让孩子们上台了。
结果又是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上台后,谁主持谁发言,安排的十分的妥当,而且把诗的意思解释的头头是道,还自己加上了提问环节,台上台下互动起来。
而且孩子们还模仿平时我上课的一些语言,比如一个同学读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说,有谁要挑战他吗?还加上了很多的评价语,课堂的气氛也很轻松。
当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们只注重讲意思,但是没有讲出诗的意境,还有上台的语言还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台后发言还是比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这样让我很满足了。
我越发明白了,有时候真的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表现的很好。
从作业反馈来看,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
基本翻译,如:蓑衣、遮头、翁媪…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溜号可能,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有了这些作铺垫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3.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诗,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
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古诗时,把三首诗词放在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意境。
然后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
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
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
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
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
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9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教学反思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
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精彩片段】《题西林壁》精彩片段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师:请同学们先分组合作自学古诗。
可以先读读诗句,再交流读懂的内容和读不懂的内容。
对于读不懂的内容尽力想办法解决。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请个小组派代表,交流你们组的学习情况。
生:我们通过查字典知道了“识”是“知道,能判别”,“不识”就是“看不清”。
生:我们组不了解苏轼是怎样一个人,他怎么会写下《题西林壁》这首诗的?生:苏轼就是人们常说的苏东坡,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是他在游玩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写下的一首诗。
生:我们知道了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成为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成为山峰。
生:这里的“成”应解释为“是”。
师:好,你纠正得很对!那么你能把第一句诗的意思完整地讲一遍吗?生:从正面看庐山是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山峰。
师:对,可是我们能不能再说具体些呢?(分别画出“岭”和“峰”的简笔画)大家比较这两幅画,说说“岭”和“峰”各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连绵不断,“岭”的特点是峻峭挺拔。
师: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第一句诗的意思?生: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峻峭挺拔的山峰。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还用心去思考,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