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2019届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97张)
4.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秦汉统治者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出现了阶段性惠 商政策,汉文帝变“抑商”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 弛山泽之禁”。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 行礼乐制度,即周礼。 2.春秋战国时期 (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 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 派,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 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 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 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 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 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总结升华 ] 一、政治上 1.理解一个概念:“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 通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周天子的嫡长子世袭王位, 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 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 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第二篇
模块突破篇
古代篇
农耕文明时代的
中国与世界
第 1讲
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中外关联横向扫描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1.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商朝的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商朝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文明
第1讲
先秦、秦汉文明史
坐标图览 阶段特征 主干知识 考向探究 误区警示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坐标图览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特征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 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 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 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上: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 分封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或改革,逐渐确立了封建制度。 2.经济上: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 速了奴隶制经济基础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的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 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解析】中国古代农民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说明传统 本题以史料切入,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角度新颖。 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故 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此外,本题以“农时”为主题,充分体现出对“农民丰收节” 现。 这一热点的关注。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对古代中国农业的 起源与发展、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思想等高度关注。
本题从孔子、荀子的治民主张切入,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 【解析】荀子主张对“士以上”与“众庶百姓”区别对待 ,故A项“一视 变,突出了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以 同仁”与材料不符,排除 ;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故排除B项;荀子主张 及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是高频命题区域,2019年高考中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是对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而“众庶百姓 可能会精选学者评论、古籍经典和其他中外文献资料设置情 则必以法数制之”明显吸收了法家思想,发展了儒家治国思想 ,故D项错 境 ,考查儒家和法家思想。 误 ,C 项正确。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首页
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文化上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 发展的特点。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答案:B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3.(2013· 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 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 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锄、 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考查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解析:题干材料中所述的铁农具反映了农业生产从耕地、平 地到锄地的生产过程,此过程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所必需的, 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B 项;材料中“秦、魏等国”说明很多诸 侯王国在生产铁农具,所以 A 项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 无法体现,排除。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2.西周时期 (1)分封制: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扩大统治范围。 ③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受封诸侯有拱卫王室、随从作战、 镇守疆土、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④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讲义
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本讲从模块内容看,政治、思想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政治主要考查政治演变趋势及特点;思想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主张及演变;经济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建时空坐标·知识定位更准确][通阶段特征·发展脉络更清晰]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它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是汉赋;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考点一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通史主干整合提炼要点,扫除盲点[主干知识]1.先秦(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家天下”的局面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王族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血缘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先秦-秦汉(2019)
B.佛教的广泛传播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选D。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牛是重 要的生产工具,也是财富的象征,因此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牛。
概念解释: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 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 世卿世禄。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 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 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 度规定。 (1)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 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适应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 B A.温故知新 B.有教无类 C.学思结合 D.因材施教 (2)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 键时期,墨子的思想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 C A.兼爱 B.非攻 C.尚贤 D.节用
小结: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 私有制
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
交纳贡赋
税制改革(初 税亩)
改革的分类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 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 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 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 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对现存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和完善。
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课件:专题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3)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经 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思想文明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影 响深远 (2)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 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思想
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教育 领域,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链接点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 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 现,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 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理论基 础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小农 经济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来保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与小农经济相辅相成,同时 促进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 大一统局面;科技成就领先 世界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3.(2018湖南益阳调研)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
化、瓦解中央集权的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
统地消解了以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 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 ( )
A.颁布“推恩令”
C.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 A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3.文化 (1)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 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2)科技: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 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 (3)文学:汉赋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征。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形成——先秦、秦汉史 (共46张PPT)
基础知识★特征总结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井田制 分封制、宗 农业 西周 法制、世卿 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西 礼乐文化、《诗 (前1046 世禄制(家 手工业 经》中的大部分、 周晚期出现铁器 ~前771 国同构、 “学在官府” 商贸频繁,贝、铜贝等出 年) 商业 贵族政治) 现 垄作法、铁犁牛耕、都江 百家争鸣, 农业 堰、初税亩、土地私有制 思想 “学在民间 春秋 确立等 ” 战国 商鞅变法、 司南、 (前770 出现郡县制、 手工业 人工冶铁、淬火工艺 科技 《石氏星表》 ~前221 军功爵制 年) 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商业 文艺 楚辞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 三者 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 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 关系 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央集权制度。
把握高考趋势
立足史料实证考查专制主义的弊端和制约因素
(2017•全国甲卷)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 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考纲要求 能力要求
深化历史理解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的实质是“忠孝一体”。忠是政治关系上的等 级,孝是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忠与孝都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 伦理基础,都属于礼的范畴,同时二者又都属于道德范畴。在 古代社会,道德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它的视野包进了政治, 即政治伦理化,国家变成了伦理单位。忠虽然作为一种政治关 系,但它也是被包含在伦理关系中的,因此,“家国同构”关 系的实质是忠孝关系,它促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和稳定, 将封建政权的“合理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这正是“家国同 构”观念的意义所在,也是中国封建政权的特色之一。在实践 中则表现为皇权主义,人们认为君主总是完美无缺的,忠君是 毫无条件的,而将怨恨诉诸地方官僚。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用科学兴起。
阶段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
(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历法: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
[ 时空坐标]
[ 整体感知]
政治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 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 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 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2.两大基本政治理念 (1)贵族政治 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 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 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 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共20张PPT)
-4-
一、远古时代 实行禅让制;刀耕火种;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学会了养蚕缫丝技术;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二、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 (1)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分 封 制 宗法制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 内容 诸侯;诸侯拱卫王室 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嫡长子继承,其余各子分封 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 作用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 止内部纷争 联 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 系 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5-
2.经济 (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 主要的土地制度。 (2)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 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西周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 (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殷周时期出现了“金文”。 (2)周朝制定了礼乐制度,即周礼。 (3)“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
-8-
②影响: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 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科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 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和著作。 (3)文学艺术 ①《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体现了 现实主义风格。 ②战国时期的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 裁——楚辞。
-9-
四、秦朝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 央 地 方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 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 和监察事务;九卿为三公之下的具体行政部门长官 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ppt课件
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最高 分裂走向统一
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宰
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6
阶段特征 栏目索引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经济 农业在各部门中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飞跃,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商业总体
的主导地位确立, 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 水平还不高。①封建小农经济
形成以中原地区 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 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
考向二 农耕文明的发展与特点
考向三 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考向四 春秋战国至秦汉社会转型的特点
阶段特征• 通史概述
阶段特征 栏目索引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 —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 成就对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
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
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经典再练
考向探究 栏目索引
1.(2015课标Ⅰ,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
考向探究▪考点突破
考向探究 栏目索引
考向一 秦汉对先秦政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考向专练 (2017河北衡水二模,25)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 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 政务。这表明秦代 ( )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答案 C 本题考查先秦与秦汉官制的联系。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在中国官僚政治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产物,官僚这种角色是从分封 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而在秦代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故C项正确; 在秦代已经出现了官僚体系,但不完整,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的本质不是平民 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明确是文官地位,故D项错误。
版 第1讲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编写说明:全书按知识线索和能力线索分两种课型编写。
课型一,自主学习课:通过览、记、练,环环相扣,掌握基础核心知识。
课型二,师生共研课:按话题切入,通过品、悟、练,逐步推进,提升应试能力。
两种课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整体感知]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一、政治上——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1)王位世袭制: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分封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3)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血缘为标准)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改革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3.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君主专制制度①秦朝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发展战略】第1讲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发展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_罢__黜__百__家__,_独__尊__儒__术__”的 主张。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_天__人__合__一__”__和__“__天__人__ _感__应__”学说。提出“三纲五常”。 (2)影响: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 渐成为_两__千__多__年__来__中__国__传__统__文__化__的__主__流__。
【考点二】先秦及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关键词 “工商食官” 铁犁牛耕 官营手工业
封建土地所有制 重农抑商 1.农业: (1)先秦时期,由_刀__耕__火__种__到__耒__耜__的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 高。春秋战国时期_男__耕__女__织__的__小__农__经__济__形成。 (2)汉代: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发明耧车,_铁__犁__牛__耕__成为我国 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专题一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 奠基发展与西方文明
第1讲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发展
【考点一】先秦及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 关键词 分封制 宗法制 商鞅变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推恩令 孝文帝改革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禹建立夏朝,_禅__让__制__被__王__位__世__袭__制__所取代。
5.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措施。 ①前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和新 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②后期:以移风易俗为中心,改变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的 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历史作用。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②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③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奠 定了基础。
【考点三】先秦及秦汉时期的思想 关键词 百家争鸣 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_诸__子__百__家__”__和__“__百__家__争__ _鸣__”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儒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_己__所__不__欲__,_勿__施__于__人__”; 强调统治者要_以__德__治__民__。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 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__仁__义__”_和__“__王___ _道__”,以德服人。
1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先秦、秦汉时期【时空定位】【线索提炼】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22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阶段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1.政治(1)夏商时期: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其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家从分裂逐步趋向统一。
2.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
3.思想文化(1)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儒学思想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1.1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
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
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 “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 有“德”。
二、秦汉时期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③商业城市:“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五都:洛阳、临淄、邯 郸、宛、成都。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
(1)秦朝: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严禁私学。
(2)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造纸术、汉赋、隶
书。
【点拨提醒】秦创立的官僚制度的特点 1.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专制集
专题一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奠基
与西方文明的起源
第1讲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 (☆商鞅变法)
历 史 特 征
先秦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初始阶段,是中华民族形 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 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 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 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 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 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从百家争鸣到儒学 独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 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奴隶制贵族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课件
考点整合 一一突破 [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 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 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目的 分封制 宗法制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 内容 侯;诸侯拱卫王室 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 特点 王位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 子—诸侯—卿大夫—士 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 瓦解 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坏、瓦解,但其影响延续至今 保证贵族特权,利于内部稳定与 作用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 团结
3.先秦和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家国一体”,最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 商周 高执政集团尚未实 制;地方具有较强 现权力高度集中 独立性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 创立郡县制,用封 秦朝 于上、行政体制分 建官僚政治取代贵 权于下的体制 族政治 由郡国并行到“推 首创在正式行政体 恩令”,专业的文 西汉 制之外另设机构, 官构成统治机构的 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主体
解析: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 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 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 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考向二 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 4.命题点:小农经济:西汉赋税制度 [2018· 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 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 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阶段特征]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那么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一】政治上——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1)王位世袭制: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分封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3)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血缘为标准)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改革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那么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3.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君主专制制度①秦朝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②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2)中央集权制度①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②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①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这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②两汉:察举制。
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4)监察制度①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②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上——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秦汉统治者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三】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
2.春秋战国时期(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字、文学艺术: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4.两汉(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科学:造纸术、«九章算术»(数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学)和«氾胜之书»(农学)等。
(3)文学:汉赋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
1.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反映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1)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出现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2)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
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反映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1)从经济上看: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正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从思想上看: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
(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5.从社会现象角度考查统治政策的调整(1)从抑商政策角度考查对秦汉商业措施的认识。
如汉代推行盐铁官营及专卖制度,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达。
要从统治稳定与商业发展角度,辩证地评价统治者实行专卖制度的影响。
(2)从土地兼并角度考查汉代统治政策调整与庄园经济的特点。
如汉武帝时通过刺史制度监督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汉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汉代地主庄园经济的扩大和集体耕作模式的形成等。
6.汉武帝时期促进〝大一统〞形成的措施及影响(1)政治:改革官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形成中外朝的中央机构;地方上,设置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封建王朝达到鼎盛。
(2)经济: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了政治统治。
(3)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考向一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真题引领——已考视角···································································1.命题点:周代青铜器铭文的历史价值(2019·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