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数学《烙饼问题》的教学为例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较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较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鸡蛋)如果煮熟一个鸡蛋大约要用4分钟的时间,那么煮熟10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呢?(学生作答)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烙饼的方法吧!师:随机板书课题——烙饼问题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出示情境:同学们,图中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们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又是什么意思?(生答)(二)观察学习,探究两张饼的较佳烙法。
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师: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的烙饼过程板书下来。
板书:一张:正反3分钟3分钟(6分钟)2、探究烙两张饼的较优方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同桌合作,用圆纸片代替饼进行实践并作好记录)汇报交流:学生回答并上台演示,教师板书。
一种:12分钟。
板书:两张:(1)正(1)反(2)正(2)反3分钟3分钟3分钟3分钟(12分钟)第二种:6分钟。
板书:两张:(1)正(2)正(1)反(2)反3分钟3分钟(6分钟)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演示同样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你们认为那种烙法较快?为什么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呢?(学生展开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就是说本来可以两张放在一起烙,而一种每次只烙了一张,浪费了空间,也浪费了时间,所以多用了6分钟。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6篇)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烙饼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怎样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材简析:《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运用。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教学过程: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脑经急转弯吗?老师出一个题考考大家:煮熟一个鸡蛋要用5分钟,煮熟5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生1:25分钟。
一个一个地煮,煮1个需要5分钟,煮5个需要25分钟。
生2:只需要5分钟,把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5个一起煮呢?5个鸡蛋一起煮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节约能源,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连煮鸡蛋这件小事都能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法。
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烙饼问题中,你能不能找到最优方法?——板书:烙饼问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紧扣主题,教学情境简洁有效)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3篇精选(最新)
烙饼问题一课时教学内容烙饼问题。
(教材第105页)教学目标1.分析简单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方案的多样性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培养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怎样烙饼更合理,使学生知道解决实际问题要选择最优方案。
难点:使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有优选方案,要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具学具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在家里见过妈妈烙饼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丽的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烙饼。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例2情景图)【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05页例2,看一看书中的“妈妈”是怎样烙饼的。
2.引导学生从例2中收集信息,然后互相交流。
通过例2的情景图,学生可以了解到,书中的“妈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所以烙1张饼要6分钟。
爸爸、妈妈和小红每人1张,共烙3张,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3.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把每组的设计方案填入表格,并计算出所用的时间。
(学生在思考讨论时可用自己手中的圆片代替烙的饼,边演示边思考)4.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案,教师可以把各小组汇报的不同方案通过投影展示出来。
第1张第2张第3张第一次正面(3分)第二次反面(3分)第三次正面(3分)第四次反面(3分)第五次正面(3分)第六次反面(3分)方案一:每次烙1张需6分,3张共需时间3×6=18(分)。
第1张第2张第3张第一次正面(3分) 正面(3分)第二次反面(3分) 反面(3分)第三次正面(3分)第四次反面(3分)方案二:每次烙2张,3张共需时间3×4=12(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基础目标1.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发展目标1.通过实例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理解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确定分组形式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按学生能力由低→高依次编号①②③④)教学过程小班特征活动预设引入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人有两大宝,你知道是什么吗?猜猜看。
(双手和大脑2.说得非常正确,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合大脑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好不好?二、创设情境,解读信息。
1.(板书:饼)饼,你吃过吗?吃过哪些饼呢?2.(板书:烙)“烙”,是指放在器物上烤熟的意思,烙饼是把饼放在器物上烤熟。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学习烙饼问题。
三、自主探究,研究烙法。
探究双数张饼的最优烙法1.课件出示图:这位阿姨家今天来了好几位客人,阿姨要烙饼招待客人,我们一起帮阿姨烙饼好吗?你从图中读懂了哪些数学信息?(最多烙2张、两面都烙、每面3分钟)(1)烙一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呀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把一只手当饼,数学书当锅,一起演示烙的过程。
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
烙了计策?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2)烙两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呢?最快是什么意思?谁来演示?(3)为什么烙一张饼和烙2张饼的时间都是6分钟(一样多)呢?可以同时烙,同时烙有好处吗?“同时”这两个字用得好。
老师给他写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烙2张饼(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4)你可以将烙饼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吗?试试看。
四年级数学上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优秀13篇烙饼问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113的例1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张圆纸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开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那么我们来看看小丽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例1图)小丽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烙饼。
(板书课题:烙饼问题)1、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2、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
(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
)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
在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小学数学“烙饼问题”为例
在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小学数学“烙饼问题”为例在当今的教育中,项目式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
它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以小学数学中的“烙饼问题”为例,探讨如何在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一、小学数学中的“烙饼问题”“烙饼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经典的一道问题,属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中的内容,这道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此外,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排序算法等数学概念和方法。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系统中,潜在着将几件事情同时做可以节约时间基本观念,这为类推出两张饼同时烙(锅里的饼位充分利用,不出现空余饼位)可以节省时间提供了最有效的知识生长点。
但在具体的项目式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充分经历优化烙饼方法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抽象出统筹与优化的基本思想。
另外搭配的知识是探索三张饼省时烙法(搭配法)的基础,但是这方面的知识由于学习时间过长,学生早已生疏,这给探索三张饼的省时烙法制造了障碍。
特别是由三张饼的常规搭配(两张饼搭配烙两次,第三张饼没有搭配对象单独烙两次)烙法,转换为每两张饼相互搭配烙一次(6个面,每两个面搭配一次共烙3次)的非常规烙法,学生需要克服很大的思维定势,因此三张饼的搭配烙法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打破这一思维定势,可以依据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阶段的特点,借助动手实践、联系生活、多媒体展示等直观手段帮学生建立清晰的搭配表象,继而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推理、类比猜想等推理,探索并理解三张饼的搭配烙法,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需要合理设计项目的内容、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
以“烙饼问题”为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设计: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烙饼问题”的背景、目的和可行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能够根据已知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而且还会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生活中都见过烙饼,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本节课要研究的“烙饼问题”是一个纯数学化的问题,“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给学生的探究带来了困难。
本节课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通过例举、观察、合作交流等方式,并借助几何直观的方法,在动手操作、概括归纳等探究活动中,发现烙饼的多种策略,且能找到烙饼的最优策略,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解析:《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通过对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的分析,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经历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筹策略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在第一课时安排了“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合理安排时间”的最优策略,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材通过“烙三张饼,要想最快吃到饼,怎样烙?”这样一个问题,继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实践、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到“优化思想、统筹安排”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设计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烙两张饼与烙一张饼的过程。
在“烙饼张数不同,时间却相同”的认知冲突之后,让学生在对比中思考,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过程。
理解了两张饼同时烙(锅里没有空余)能节省时间。
这样,学生能很轻松地理解三张饼的最佳烙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体现了“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学生在思考、实践、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烙饼问题”的最优策略,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广角STEAM课程建设:以“烙饼问题”为例
小学数学广角STEAM课程建设:以“烙饼问题”为例【案例再现】1.学生将学习烙饼问题的背景和实际应用,并了解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2.学生将参与一系列以烙饼问题为主题的STEAM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团队合作来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烙饼问题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任务一:烙饼分配活动设计活动:团队协作烙饼分配挑战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烙饼分配比赛。
每个小组将收到一堆不同大小的烙饼,并合理分配给小组成员。
最快完成且分配最公平的小组获胜。
任务二:烙饼排序算法探究和实践活动1:烙饼排序算法探究要求:学生尝试不同的烙饼排序算法,并比较它们的效率、复杂度和准确性。
学生将学习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等算法,并模拟烙饼排序过程。
通过实践和分析,学生将理解不同算法的特点和优劣,并选择合适的算法解决烙饼问题。
活动2:烙饼数学模型构建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构建烙饼问题的数学模型,他们将学习图论中的树结构和图的遍历算法,并将其应用到烙饼问题中。
通过模型构建和求解,学生深入理解烙饼问题的本质,并探索最优解决方案。
任务三:烙饼美食创意与制作活动1:烙饼美食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烙饼创意食谱,包括形状、配料和装饰。
他们需要运用几何概念和比例关系来确定烙饼的尺寸和形状,以及计算食材的用量。
通过实际制作和品尝,学生体验美食创意的乐趣,并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
活动2:烙饼问题解决方案分享会要求:学生分享他们在烙饼问题探索中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他们可以展示自己设计的算法、模型和创意作品,并向同学解释其原理和思路。
通过分享会,学生相互启发和学习,进一步提升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剖析】一、烙饼问题的引入与意义(一)烙饼问题的实际应用及数学背景分析烙饼问题作为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意义。
四年级数学上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3篇】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材简析:《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运用。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教学目标:1、学生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过程: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同学们,吃过鸡蛋吗?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煮熟6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30分钟)师:你是怎么煮的?请你说一说。
(煮1个需要5分钟,煮6个需要30分钟。
)师:你是一个一个煮的,这是一种方法。
还有没有跟他不同的煮法?生:只需要5分钟。
师:请你说说怎样煮只需要5分钟?生:煮1个需要5分钟,6个一起煮也只需要5分钟。
师:这样煮行吗?(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生齐:行!)?师:当能6个一起煮时,只需要5分钟,这是一种好方法,不但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能源。
师:孩子们,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为了节省时间和能源,经常要用到最优策略。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烙饼问题。
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烙饼情境(先出示112页主题图的条件部分):师: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三张圆片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鸡蛋。
师:孩子们,请看,这是——鸡蛋。
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煮熟5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学生作答)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要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烙饼的策略。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课件出示情境: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呢(生答)(二)观察法,探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师:为了交流方便,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烙饼过程记录下来。
板书:一张:正反①②③3 3 6分2、研究2张饼的最优方案师: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生:12分钟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板书)板书:两张:①正①反②正②反3 3 3 3 12分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6分钟。
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你能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生演示,师板书)两张:①正②正①反②反3 3 6分师:孩子们,现在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哪种烙法最快那为什么第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师:也就是说本来可以两张饼放在一起烙,而第一种每次只烙了一张,浪费了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所以多用了6分钟。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9篇)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烙饼问题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研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画图等方法分析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
教学准备:教具饼、学具饼、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研究,从“小”入手。
1、观察情境图,理解烙饼规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和烙饼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数学广角—烙饼问题)(观察指着大屏幕)小红家正在烙饼,同学们能从图上得到那些信息?(课件呈现烙饼要求:“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要烙3张饼”)生:锅里一次只能烙2张饼,饼的两面都要烙,每烙好一面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3张饼。
师:说得真好,真棒!2、演示操作,直观感知。
师:在解决烙3张饼之前,我们先来解决烙1张饼,需要几分钟?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教具,我们把白色那面当成饼的正面,把黄色那面当成饼的反面,请大家试着烙烙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生:需要6分钟,先烙饼的正面,再烙饼的反面,一共需要6分钟。
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适时板书:1张饼,6分钟。
师:如果要烙2张饼,需要几分钟?生:需要6分钟,先烙饼A和饼B的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饼A和饼B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6分钟。
师: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烙2张饼与烙3张饼的时间是相等的?生:因为一张锅里可以同时烙2张饼,烙1张饼需要6分钟,2张饼同时烙也需要6分钟。
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三张圆片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孩子们,请看,这是——鸡蛋。
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煮熟5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学生作答)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要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烙饼的策略。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课件出示情境: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呢?(生答)(二)观察法,探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师:为了交流方便,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烙饼过程记录下来。
板书:一张:正反①②③3 3 6分2、研究2张饼的最优方案师: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生:12分钟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板书)板书:两张:①正①反②正②反3 3 3 3 12分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6分钟。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6篇)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烙饼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怎样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材简析:《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运用。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教学过程: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脑经急转弯吗?老师出一个题考考大家:煮熟一个鸡蛋要用5分钟,煮熟5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生1:25分钟。
一个一个地煮,煮1个需要5分钟,煮5个需要25分钟。
生2:只需要5分钟,把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5个一起煮呢?5个鸡蛋一起煮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节约能源,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连煮鸡蛋这件小事都能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法。
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烙饼问题中,你能不能找到最优方法?——板书:烙饼问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紧扣主题,教学情境简洁有效)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以小学数学《烙饼问题》的教学为例
“关注思维,以学定教”的实践——以《烙饼问题》的教学为例【内容摘要】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又一次的《课程标准》修改中比例继续加重。
本文就以《烙饼问题》为例从思维的显现,思维的聚拢,思维的强化三方面做出阐述。
在阐述过程中辅以一些实用技能方法的培养引导。
在给大家以建议的同时,更希望得到更多的具体培养策略。
【关键字】小学数学,关注思维,解决问题能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成为共识,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同。
⑶然而,怎样才能具体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似乎还处在尝试阶段。
看了黄爱华老师的“烙饼问题”一课的相关文本,不禁眼睛一亮。
人教新课标将《烙饼问题》安排在了四上数学广角的单元。
本课时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烙饼事例,让学生从优化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验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这里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筹思想、优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是相当抽象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努力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努力让思想越来越贴近学生,从而得到感悟和思维提升。
本文以烙饼为课例,从活动体验、科学表述、思维碰撞与强化三方面展开阐述。
一、强化体验——让思维浮出来《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⑴可见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本身、发现知识存在本质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充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获取知识→收获经验→得到思在一稿教学中,认为2个饼的烙法比较简单,介于学生出来的也非常快,有些忽略了它在整节课中的地位,仅仅简单让学生用手掌表示一下就略过了。
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表格的理解和使用也没有进行完整的教学,只是简单出示和说明。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3篇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1、谈话引入;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3、实践应用;4、全课总结,寻找规律。
二、教师活动:1、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2、三张圆纸片。
三、预设学生行为:1、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设计意图: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最新5篇
烙饼问题教学设计最新5篇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烙饼问题”数学模型,掌握不同张数“烙饼”较优化方案的基本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进行相关的简单实际应用。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讨论等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较优方案的意识。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利用探究“烙饼问题”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探索“烙饼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研究方法,体会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饼模型。
教学过程准备课前互动:有一个字总是被人们念错,猜猜是哪个字?(错)同一天出生的两个小孩,长得一模一样,是一个妈妈生的,不是双胞胎,请问咋回事?(三胞胎)设计意图:舒缓紧张气氛,活跃现场氛围,帮助学生思维“热身”。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自家厨房情境,交流吴老师做饭的兴趣爱好。
2.煮一个鸡蛋需要5分钟,煮3个鸡蛋需要多长时间?3.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设计意图:老师进行自我开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老师,拉进师生距离。
从较简单的优化案例谈起,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空,为探究课堂中的问题打基础。
通过逆向思维问题的直接对比,初步引发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1.学生自主阅读,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
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深入解读数学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2)两面都要烙呢?设计意图: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
引导学生能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来解决,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依次探究2张饼、1张饼、4张、6张、8张……张饼的较优烙法1.研究2张饼的较优烙法。
设问:如果要烙2张饼呢?需要几分钟?(1)想一想,你会怎样烙?所用时间是多少?(2)指名学生汇报(借助手直观演示),预设出现两种情况。
以小学数学《烙饼问题》的教学为例
“关注思维,以学定教”的实践——以《烙饼问题》的教学为例【内容摘要】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又一次的《课程标准》修改中比例继续加重。
本文就以《烙饼问题》为例从思维的显现,思维的聚拢,思维的强化三方面做出阐述。
在阐述过程中辅以一些实用技能方法的培养引导。
在给大家以建议的同时,更希望得到更多的具体培养策略。
【关键字】小学数学,关注思维,解决问题能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成为共识,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同。
⑶然而,怎样才能具体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似乎还处在尝试阶段。
看了黄爱华老师的“烙饼问题”一课的相关文本,不禁眼睛一亮。
人教新课标将《烙饼问题》安排在了四上数学广角的单元。
本课时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烙饼事例,让学生从优化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验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这里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筹思想、优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是相当抽象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努力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努力让思想越来越贴近学生,从而得到感悟和思维提升。
本文以烙饼为课例,从活动体验、科学表述、思维碰撞与强化三方面展开阐述。
一、强化体验——让思维浮出来《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⑴可见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本身、发现知识存在本质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充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获取知识→收获经验→得到思在一稿教学中,认为2个饼的烙法比较简单,介于学生出来的也非常快,有些忽略了它在整节课中的地位,仅仅简单让学生用手掌表示一下就略过了。
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表格的理解和使用也没有进行完整的教学,只是简单出示和说明。
在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小学数学“烙饼问题”为例
在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小学数学“烙饼问题”为例在当今的教育中,项目式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
它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以小学数学中的“烙饼问题”为例,探讨如何在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一、小学数学中的“烙饼问题”“烙饼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经典的一道问题,属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中的内容,这道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此外,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排序算法等数学概念和方法。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系统中,潜在着将几件事情同时做可以节约时间基本观念,这为类推出两张饼同时烙(锅里的饼位充分利用,不出现空余饼位)可以节省时间提供了最有效的知识生长点。
但在具体的项目式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充分经历优化烙饼方法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抽象出统筹与优化的基本思想。
另外搭配的知识是探索三张饼省时烙法(搭配法)的基础,但是这方面的知识由于学习时间过长,学生早已生疏,这给探索三张饼的省时烙法制造了障碍。
特别是由三张饼的常规搭配(两张饼搭配烙两次,第三张饼没有搭配对象单独烙两次)烙法,转换为每两张饼相互搭配烙一次(6个面,每两个面搭配一次共烙3次)的非常规烙法,学生需要克服很大的思维定势,因此三张饼的搭配烙法是这节课的难点。
为了打破这一思维定势,可以依据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阶段的特点,借助动手实践、联系生活、多媒体展示等直观手段帮学生建立清晰的搭配表象,继而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推理、类比猜想等推理,探索并理解三张饼的搭配烙法,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需要合理设计项目的内容、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
以“烙饼问题”为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设计: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烙饼问题”的背景、目的和可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思维,以学定教”的实践
——以《烙饼问题》的教学为例
【内容摘要】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又一次的《课程标准》修改中比例继续加重。
本文就以《烙饼问题》为例从思维的显现,思维的聚拢,思维的强化三方面做出阐述。
在阐述过程中辅以一些实用技能方法的培养引导。
在给大家以建议的同时,更希望得到更多的具体培养策略。
【关键字】小学数学,关注思维,解决问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成为共识,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同。
⑶然而,怎样才能具体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似乎还处在尝试阶段。
看了黄爱华老师的“烙饼问题”一课的相关文本,不禁眼睛一亮。
人教新课标将《烙饼问题》安排在了四上数学广角的单元。
本课时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烙饼事例,让学生从优化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验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这里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筹思想、优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是相当抽象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努力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努力让思想越来越贴近学生,从而得到感悟和思维提升。
本文以烙饼为课例,从活动体验、科学表述、思维碰撞与强化三方面展开阐述。
一、强化体验——让思维浮出来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⑴可见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本身、发现知识存在本质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充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获取知识→收获经验→得到思
在一稿教学中,认为2个饼的烙法比较简单,介于学生出来的也非常快,有些忽略了它在整节课中的地位,仅仅简单让学生用手掌表示一下就略过了。
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表格的理解和使用也没有进行完整的教学,只是简单出示和说明。
从后续教学中学生的实际表现看,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表格的意思;从而也导致了在后面烙3个饼时多数学生无从下手,个别即使下手了也不知该怎样去表述。
在二稿的设计中有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示自己的烙法,亲身体验到烙的过程。
在读和比较他人表达方式时又再一次的烙了一次,此时烙的过程已经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一个饼的烙法就可以很轻易的进行表述。
进而通过对比发现一个饼和两个饼烙法的
反思一稿,由于前一环节的不当处理,此环节虽然用了密集的问题将环节目标层层细化,但是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细化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引导,反而在问题的连续攻击下学生显得不知所措。
同时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也没能得到机会进行有效操作探究,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经验积累,最后的结论也就在教师的口述下草草收尾。
整个过程学生茫然,教师急而累。
而在二稿中,由于前一环节掌握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奠定了一定研究基础,教师问题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更有实效。
将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则通过试、看、说、演等形式把先前已经得到认可的操作经验得到强化。
比较选择之后,完整有效的实际操作使烙饼的过程方法从单纯的操作上升到理论分析的层面,运筹的思想在操作、分析、选择中得以慢慢浮显。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聚起来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它以各种不同的逻辑和形式适用在各个有着不同特点的学科领域。
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语言也以适应它特点的形式存在。
⑵事实上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数学,都需要以它特有的数学语言形式得以叙述。
如果说活动体验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方式,那么科学有效的表达就是将操作能效推到极致的催化剂。
什么时候用,用什么样的,怎样用严谨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也就成了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一种能力。
学生如果能够用科学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所思考到的,那么这些浮现出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也就能得以慢慢成形。
在板演3个饼的烙法时,教师借用了3个圆片来表示圆。
在学生烙的过程中,同时运用了画线的方法来表示出两次烙饼的过程。
数学言语中数形结合的运用代替了单纯的语言描述,隐性思维借助操作、记号等方式显性化,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使思维更加明晰。
思想方法的形成也就事半功倍了。
一稿中教师在学生思考片刻之后,直接指名举手的学生口述自己的思考。
让学生借用手掌进行了演示,虽然抽了好多的学生来说,但最终统一方式时出示了一张学生没有看到过的可以表示方法的表格。
虽然也对学生进行了解释,但显然学生没有读懂,又或者说知道的是知道了,不知道的仍然不知道。
在下一环节教学中老师准备的表格并没有派上用场,学生仍然是从头开始研究。
二稿中,教师放手学生研究两个饼的烙法,学生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经过各自的解释,学生在读懂各种表达方式的同时,更是加深了对方法的理解。
教师适时提练自己认为合理的“1正1反 2正2反”的表达形式。
统一表达形式的过程中,即强化了烙饼方法,用适时培养了选择科学数学语言的能力。
为下面教学的展开打下了非常好的操作基础。
3.精炼语言,记录过程。
二稿中,在比较了1个饼和2个饼的烙法差异后,教师适时的给差异取了一个名称——满锅。
形象的体现出了两者的区别,同时也是思想方法优化的一个切入点。
在而后的3个饼烙法的难点突破上争取到了不少的时间,合理性有了依托,学生理解的也更明白了。
同时语言的精彩还体现在对两种不同方法的命名,“两两法”“交替法”针对数学方法的特点命名,使学生能清楚的记忆、区分和运用它们。
在4个、5个以及更多饼的烙法研究中表述清楚了,模型的建立也就更明确了,数学思想方法自然形成。
三、碰撞强化——让思维稳下来
所谓规律,就是经过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正面分析总结,反面例举论证而得到的共性结论。
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认识到了当一口锅只能煎两张饼的时候,可以怎样去合理的安排。
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所得到的思想方法其实是不完善的,它仍具有局限性,也就是文中最开始说的“一次只能烙2张饼”。
然而实际生活中的烙饼问题并非如此,它还可以是一次3张、4张甚至更多张。
教材内容可以局限,但是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给局限了。
因此反面的论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次能烙3个饼的提出,使学生再次对前面的思考过程产生了质疑,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类比,学生首先应该感悟到,单纯的两个两个分是行不通了,这样它不能满锅;其次,要让学生感悟满锅的话应该是3个3个分,体会锅的大小对合理安排的影响;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使学生明白,在合理安排前明确条件是很重要的,让学生不只是是盲目的为了解题而解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方法和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0-41,55-59.
[2] 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24,86-88,114.
[3]曹培英.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