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起痕测试标准

合集下载

漏电起痕测试标准

漏电起痕测试标准

漏电起痕测试标准GB/T 4207-2003 : IEC 60112-2003 : GB4706.1-2005:1. 适用范围:适用于600V以下的固体电气绝缘材料的耐电痕化性能的测量。

2. 试验样品形状和尺寸:试验表面应平整、无伤痕。

表面面积应使得试验时液体不会从试样边缘流出,其尺寸不小于15mm*15mm试样厚度应不小于3mm3. 试验预处理:温度23C±5C,湿度50%± 10% 处理24h以上。

4. 试验溶液:4.1 A液:约0.1% NH4C(99.8%以上)水溶液,在23C±1C时的电阻率为395 Q .cm土5Q .cm;4.2 B液:约0.1% NH4C(99.8%以上)和0.5%土0.002%的二异丁基萘-磺酸钠盐的水溶液,在23C±1C时的电阻率为198Q .cm±5Q .cm。

(注:优先采用A液,但有更多腐蚀性污染物质要求时,推荐使用B液。

为了表示使用了B液,CTI或PTI后面应跟字母“ M')5. 实验说明:5.1试样具有平整表面,尺寸不小于15mm*15mm试样厚度应不小于3mm对于厚度小于3mm的试样,可把两块或多块叠起来做实验;5.2试样表面应清洁,没有灰尘、脏物、指印、油脂、脱模剂或其他有可能影响结果的污染物,在清洁试样时应注意避免引起材料的熔涨、软化、实质性擦伤或其他损伤;5.3实验前应将电极清洗。

如果电极边缘已被蚀损,应重新研磨;5.4试验溶液应使用蒸馏水和氯化铵;5.5样品应水平放置在金属或玻璃支撑板上;5.6应将试样放在无通风,并在23C±5C的环境下进行试验。

5.7由于氯化铵溶液容易吸潮,为确保试验准确性,应做到每次实验前用电导率仪对溶液浓度进行测试。

CTI漏电痕迹测试

CTI漏电痕迹测试

CTI漏电痕迹测试比较性漏电指数,也叫相比痕迹指数。

基板漏电痕迹是指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在PCB 的线路表面间隔的位置上,由于长时间地受到尘粒的堆积、水分的结露等影响而形成碳化导电电路的痕迹,这种漏电痕迹的出现,会在施加了电压下,放出火花、造成绝缘性能的破坏。

因此,覆铜板的耐漏电痕迹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安全特性项目。

特别是应用于高湿、外露、高压等恶劣条件下的PCB 更有此方面的要求。

耐漏电痕迹性,一般用相比起痕指数(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 ,简称CTI)来表示。

IEC 112 标准中的对CTI 指标的定义是:在实验过程中,材料受到50 滴电解液(一般为0.1%的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出现漏电痕迹现象的最大电压值(一般以伏表示)。

IEC950 还根据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基板所经受住的不同电压值,规定、划分出了基板材料的三个CTI 的等级。

即I 级(CTI≥600V)、II 级(600V≥CTI≥400V)、III 级(400V>CTI≥175V)。

一般基板材料的CTI 的等级越小,说明它的耐漏电痕迹越高。

比较性漏电指数是对单面板材或绿漆绝缘性质所进行的一种〈抗漏电〉试验。

其做法是将两白金电极相距4MM 刺入待测的板材上,通以48—60HZ,100—600V 的交流电,并于两电极间不断滴以0.1%的氯化铵导电液(每30 秒一滴,总共50 滴)。

当两电极间有导电液时则有电流通过,也会出现电阻,因而发热使导电液蒸发变干,按着又有新液滴下。

当持续50 滴后不漏电时,即表示板材的〈抗漏电〉性质已经及格。

所谓〈漏电〉发生。

如此同一板材经过5 个不同位置试验皆及格时,即以其五次过关之最高电压表示其读值如〈CTI 425〉之写法,即表示五次测试过关之最高电压为425V。

当然CTI 的电压值越高,就表示其板材之〈抗漏电〉性越好。

用于高功率产品(如大型电视及分离式冷气等)的单面板很重视此一品质。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漏电测试gb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漏电测试gb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漏电测试gb一、符合标准:CTI是判断绝缘材料相比电痕化指数,满足DINEN60112标准。

CTI模拟跟踪绝缘材料间通过两电极间滴液的电流。

通常使用的绝缘材料可能暴露在潮湿或者有尘埃的环境中,如果在传导的情况下,可能引起重压或者火灾的危险。

本部分满足DINEN60112/IEC60112/或者VDE0303部分。

测试满足KA方法(滴落物的数量/爬行者通道深度)和KA方法(直到第50滴滴液的电压)。

CTI和PTI值将能够确定。

组合允许进行微调测试电压、测试电流、开关时间、滴液大小和滴落数量。

GB/T3048的本部分规定了耐电痕试验的术语和定义、试验设备、试样制备、试验程序、试验结果及评定和试验记录。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测试电线电缆耐受在污秽条件下因表面漏电引起电痕而造成损坏的能力。

不按本部分规定的污秽条件得出的结果,不能与按本试验方法所得试验结果相比较。

本部分应与GB/T3048.1一起使用。

二、试验方法:模拟在工频(48Hz-62Hz)下,用液体污染物和斜面试样,通过耐电痕化和蚀损的测量评定在严酷环境条件下使用的电气绝缘材料的耐电痕化和蚀损等级。

在电器产品受潮湿和杂质环境的影响下,不同极性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与接地金属之间可能会引起绝缘上的漏电,产生的电弧对电器造成击穿短路或由于放电使材料电蚀损,甚至起燃导致火灾。

本试验仪就是模拟上述情况对绝缘材料进行的一种破坏性试验,用以测量和评定在规定电压下,绝缘体在电场和含杂质水的作用时的相对耐漏电起痕性。

漏电起痕试验仪系统在试验前,要手动调节电压与电流以及排除滴液管中的气体等前期工作,然后再通过PM控制系统自动完成计时与计数、报警等的测试工作。

进行电气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试验人员的安全问题,因为漏电起痕试验仪是用来测量低压电器件的安全性能指标的,标准规定*高电压为600伏,实际变压器的电压是650伏。

为此,本装置设有电源门开关,只要手接触电极前就必须打开试验设备的前门,开门就切断了电极的电源,试验必须在门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进行。

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操作规范

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操作规范

LDQ-JT漏电起痕试验仪测试操作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LDQ-JT漏电起痕试验仪的测试操作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本---LDQ-JT漏电起痕试验仪的测试操作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测试要求及结果判定3.1漏电起痕试验仪的测试要求及试品结果判定见表1表1漏电起痕试验仪的测试要求及试品结果判定4.测试条件4.1温度:常温湿度:≤85%。

环境:利于通风4.2 测试设备: LDQ-JT漏电起痕试验仪辅助物品:0.1%氯化铵溶液5试品放置及测试方法5.1. 选择试品:试品线路板最好选择基材来做,也可将线路板的反面做测试面,如选择线路板正面需在无导通线路的位置测试。

5.2 调节滴液:在确保主机断电的情况下,先将含0.1%氯化铵溶液注入滴液杯至1/2位置,然后把电极左右分开,将玻璃皿置于底座上,用来接住针尖滴下的溶液。

再接通主机电源,按“排液”键排出一定的溶液,使滴液管内的空气排净。

然后设定滴液时间间隔30s和滴液次数50滴,调节滴液完毕后再将主机电源切断。

5.3.电极调节:在确保主机断电的情况下,调节两电极间距至(4±1)mm,并用量规比对。

然后将数显压力器受力面分别置于两电极下方,并前后调节电极后端砝码,使之对样品的作用力分别达到(1.0±0.05)N。

调试完后将试品测量位置放入两电极下方待测试。

5. 4电压调节:接通主机电源并打开照明灯,将试验箱门关紧,此时“复位”键灯必须亮起,否则将无法检测。

然后将“电压选择”旋钮打至接近试验电压的275V一档,按下“电压”键,接着调节“电压调节”旋钮,调至试验所需电压250V。

5.5 电流调节:先将“电流调节”旋钮调至最小,再按“电极短路”按钮,此时同步调节“电流调节”旋钮,调至电流表显示值为(1.0±0.1)A。

漏电起痕指数CTI

漏电起痕指数CTI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或称相对漏电起痕指数)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CTI):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单位为伏。

1模型聚合物绝缘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气破坏现象,即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电痕劣化现象,并且可以导致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是指当材料表面存在潮湿与污秽、电场足够大时,表面将有漏电流产生,在电流的焦耳热作用下,水分被蒸发,随着材料表面液膜的分离形成的缝隙(称为干燥带)。

在干燥带形成瞬间液膜间场强达到放电场强而导致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使材料表面局部碳化,由于碳化生成物的导电率高,此处的电场密度集中于该碳化部分,引起放电的重复发生,在其周围产生更多的碳化物,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向电极方向伸展,最终导致短路。

2CTI等级划分等级CTI值(单位:V)Ⅰ600≤CTIⅡ400≤CTI﹤600Ⅲa175≤CTI﹤400Ⅲb100≤CTI﹤1753测试方法IEC-60112标准:《固体绝缘材料耐漏电起痕指数和相比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ASTM D2303-13《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Liquid-Contaminant, Inclined-Plane Tracking and Erosion of Insulating Materials》该标准与其它类似标准方法有区别。

ASTM D3638-93UL746AGB/T4207-84: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GB/T4207-2003idt IEC60112-1979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电痕化指数和耐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4CTI测试影响因素试样厚度GB/T4207-2003规定,试样厚度不得小于3mm,因为通常情况下试样下的垫块是玻璃或钢板,由于试验时电离NH4Cl溶液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试样必须耐受热量的情况下,如果试样过薄试样上的热量就会很快传递掉,就起不到试样耐受电离NH4Cl溶液的作用。

漏电起痕指数的测试方法

漏电起痕指数的测试方法

聚合物中的CTI英文全称Comparative Tracking lndex,中文解释为相对漏电指数(或相比漏电指数)。

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单位为V。

结果表征采用GB/4207-2003《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电痕化指数和耐电痕化指数的测试方法》(等同IEC60112:1979)将相对漏电起痕指数改为相比电痕化指数。

目前试验均按GB/4207-2003进行。

一般指五个测试样品能经受50滴的试验过程而不产生漏电起痕失效及持续火焰的最高电压值。

它还包括对材料在进行100滴测试时所显现的特性的有关说明。

一般用在阻燃工程塑料的测试,如PA,PC 等。

如右图CTI测试仪器电极示意图:CTI测试仪电极示意图1. 漏电起痕模型与无机绝缘材料相比,聚合物绝缘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气破坏现象,即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电痕劣化现象,并且可以导致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是指当材料表面存在潮湿与污秽、电场足够大时,表面将有漏电流产生,在电流的焦耳热作用下,水分被蒸发,随着材料表面液膜的分离形成的缝隙(称为干燥带),在干燥带形成瞬间液膜间场强达到放电场强而导致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使材料表面局部碳化,由于碳化生成物的导电率高,此处的电场密度集中于该碳化部分,引起放电的重复发生,在其周围产生更多的碳化物,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向电极方向伸展,最终导致短路。

如右图漏电模型:漏电起痕模型2. CTI测试影响因素CTI试验要求高、难度大,试验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不仅难以掌握,而且容易疏忽。

CTI试验中的一些关键环节理解和解决方案如下:2.1试样厚度GB/T4207-2003规定,试样厚度不得小于3 mm,因为通常情况下试样下的垫块是玻璃或钢板,由于试验时电离NH4Cl溶液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试样必须耐受热量的情况下,如果试样过薄试样上的热量就会很快传递掉,就起不到试样耐受电离NH4Cl溶液的作用。

CTI 漏电起痕

CTI 漏电起痕

相对漏电起痕指数编辑相比漏电起痕指数(或称相对漏电起痕指数) 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 ( CTI ):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单位为V。

目录1模型2如右图3测试方法4CTI测试影响因素? 蒸馏水的电阻率? 试验短路电流? 液滴量大小? 电极的清洁5其它概念1模型编辑聚合物绝缘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气破坏现象,即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电痕劣化现象,并漏电起痕模型且可以导致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是指当材料表面存在潮湿与污秽、电场足够大时,表面将有漏电流产生,在电流的焦耳热作用下,水分被蒸发,随着材料表面液膜的分离形成的缝隙(称为干燥带)。

在干燥带形成瞬间液膜间场强达到放电场强而导致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使材料表面局部碳化,由于碳化生成物的导电率高,此处的电场密度集中于该碳化部分,引起放电的重复发生,在其周围产生更多的碳化物,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向电极方向伸展,最终导致短路。

如右图漏电模型:2CTI等级划分3测试方法编辑IEC-60112标准:《固体绝缘材料耐漏电起痕指数和相比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CTI测试仪器电极示意图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of and the comparative tracking indices of solid insulating materialsASTM D2303-13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Liquid-Contaminant, Inclined-Plane Tracking and Erosion of Insulating Materials》该标准与其它类似标准方法有区别。

ASTM D3638-93UL746AGB/T 4207-84: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GB/T 4207-2003 idt IEC 60112-1979 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电痕化指数和耐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如右图CTI测试仪器电极示意图ASTM D2303-13&amp4CTI测试影响因素编辑试样厚度GB/T4207-2003规定,试样厚度不得小于3 mm,因为通常情况下试样下的垫块是玻璃或钢板,由于试验时电离NH4Cl溶液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试样必须耐受热量的情况下,如果试样过薄试样上的热量就会很快传递掉,就起不到试样耐受电离NH4Cl溶液的作用。

耐漏电起痕试验

耐漏电起痕试验

漏电起痕试验是在LDQ-1型漏电起痕试验仪上进行,仪 器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1—铂电极 2—黄铜杆 3—支撑板 4—重物 5— 绝缘管6—滴液针 7—试样
仪器特点: ①电极、试样托盘、滴液针采用标准配置; ②电极之间的距离、滴液针位置、托盘高度均可调; ③电极头由铂金制成,耐高温耐腐蚀; ④滴液装置采用泵压抽吸原理,配有电子计数装置实现自动 滴液; ⑤试验电压100—600V可调; ⑥过流报警。短路电流超过0.5A时维持2s切断电源,报警示意
样品不合格。 技术参数: ①试验电压: 0~600V连续可调 ②液滴量大小: (20.0~23.0mm3)可调 ③液滴间隔时间设置准确: (30±5 s) ④极刃口时试样压力可调: (1.0±0.05 N) ⑤电极距离连续可调: (4±0.1mm) ⑥两电极间的夹角为60°,电极材料为铂
一、选样 试样具有平整表面,尺寸不小于15mm X 15mm,试样 厚度大于等于3mm;对于厚度小于 3mm的试样,可把两块 或多块叠起来做实验; 二、样品的预处理 1、试样表面应清洁,没有灰尘、脏物、指印、油脂、脱 模剂或其他有可能影响结果的污 染物,在清洁试样时应 注意避免引起材料的熔涨、软化、实质性擦伤或其它损伤。 2、样品应水平放置在金属或玻璃支撑板上; 3、应将试样放在无通风,并在23℃±5℃的环境下进行试 验。 三、NH4Cl溶液的配置
By
问津
耐漏电起痕的定义 耐漏电起痕试验的目的 试验设备 试验方法 试验评估 技术标准
固体绝缘材料表面在电 场和电解液的联合作用 下逐渐形成导电通路的 过程,称为漏电起痕。 而绝缘材料表面抗漏电 起痕的能力,称为耐漏 电起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耐漏电起痕试验主要是模拟家用电器产品在实际使用中不同极 性带电部件在绝缘材料表面沉积的导电物质是否引起绝缘材料表 面爬电、击穿短路和起火危险而进行的检验。电器产品在使用过 程中,由于环境的污染导致绝缘材料表面有污物、潮气而产生漏 电,由此诱发的腐蚀而损坏绝缘性能。本试验是一种模拟极恶劣 条件的加速试验以检验绝缘材料是否会形成漏电痕迹,从而能在 短时间内区别固体绝缘材料抗漏电起痕的能力,保证产品在特定 环境条件下的使用安全。

(10)漏电起痕试验作业指导书

(10)漏电起痕试验作业指导书
适量
仪器、工具、
1
吸液器
漏电起痕设备
编制:审核:批准:
有限公司
作业指导书
型号:
工序名称:漏电起痕试验
文件编号:QR/XH01-B-220-(31)-A/1
版本
B
页码
共2第1页
序号
物料名称
用量
1.试验前,试验人员必须对试验设备、线路及仪表仔细检查,做到准确无误。
2.将试样做成长120mm,宽50mm,厚6mm的形状,除有规定外,试样表面应稍微打磨
打磨时,用碳化硅砂纸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中打磨,直至整个表面湿润,干燥后明显地显现出粗糙表面为止。
12.整理试验室。
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操作。
2.高压接通后,操作人员应离试品1米左右,防止高压击伤。
3.试验仪器必须可靠接地。
4.施加高压时,应按照等级标准施加电压值。
5.若试验电极烧伤严重,须更换后方可进行试验。
6.实验完毕后,编写试验报告,并将试验报告整理归档。
1
硅橡胶
适量
2
碳化硅砂纸
3.8层滤纸的近似尺寸参照GB/T6553-2003。
4.将试品与滤纸按规定要求安装在试验架上。
5.将吸液后的吸液器推入体液装置(污染液除另有规定外,一般采用含有0.1±0.002%重量份的分析纯氯化铵和0.02±0.002%重量份的异辛基苯氧基聚乙氧基乙醇,非离子型湿润剂配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污染液在23±1℃时的电阻率应为395±5Ω.cm,污染液的存放不应超过4星期,每次试验前均应测量其电阻值)。1Leabharlann 硅橡胶适量2
碳化硅砂纸
适量
仪器、工具、
1
吸液器
2

漏电起痕测试仪维护保养注意事项

漏电起痕测试仪维护保养注意事项

漏电起痕试验仪的维护保养注意事项一、漏电起痕试验仪的实验原理用于照明设备、低压电器、家用电器、机床电器、电机、电动工具、电子仪器、电工仪表、信息技术设备的研究、生产和质检部门,也适用于绝缘材料、工程塑料、电气连接件、辅件行业等模拟仿真试验。

漏电起痕试验是在固体绝缘材料表面上,在规定尺寸(2mm×5mm) 的铂电极之间,-施加某一电压并定时(30s)定高度(35mm)滴下规定液滴体积的导电液体(0.1%NH 4CL),用以评价固体绝缘材料表面在电场和潮湿或污染介质联合作用下的耐漏电性能,测定其相比电痕化指数(CTI) 和耐电痕化指数(PTI)。

二、漏电起痕试验仪的检测标准漏电起痕试验仪是依据GB/T4207、GB4706.1 ASTM D 3638-92、IEC60112 、UL746A 等标准规定的仿真试验项目。

漏电起痕试验仪是冷板加高档喷涂外箱;采用PLC控制,做到全智能化控制方式,真正实现网络化及远程控制;有TFT真彩色液晶可选配;可做到客户的人性化操作界面的升级,真正达到国际比对结果。

三、漏电起痕试验仪有何优势试验分析影响该项试验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试样的预处理由于标准要求试样表面应清洁,而样品经过制造、运输、传递等环节到最终试验难免会有脱模剂、油、灰尘等污物。

因此必须对样品表面进行清洁。

当前国内进行该试验采用的清洁方式有几种:a .蒸馏水b.干棉球c 橡皮擦d 无水酒精。

并且清洁的程序也有不同。

用蒸馏水将改变样品表面的湿度,用干棉球擦拭较难清除油脂,用橡皮擦擦拭则会改变样品的真实状况,无水酒精既能清洁油脂,又可自行挥发,较为理想。

不当的清洁方式对试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②试验表面平整状况及试验尺寸、厚度试验表面如果不平整或有伤痕,将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使试验结果出现偏差。

试样尺寸不满足15mm×15mm ×3mm,试验时电解液则可能从试样边缘流出,导致电场和电解液的联合作用时间缩短厚度小于3mm,则材料的热容量变小,使散热更快,导致试验结果受影响。

漏电起痕试验仪技术参数

漏电起痕试验仪技术参数

漏电起痕试验仪技术参数一、概述:漏电起痕试验装置是按标准IEC60112、IEC60335、IEC60598等要求设计制造的专用检测仪器,主要用于测定电工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的固体电气绝缘材料及其材料模拟在潮湿条件下在电场作用下表面暴露于含杂质的水时的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

在电器产品受潮湿和杂质环境的影响下,不同极性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与接地金属之间可能会引起绝缘上的漏电,产生的电弧对电器造成击穿短路或由于放电使材料电蚀损,甚至起燃导致火灾。

漏电起痕试验就是模拟上述情况对绝缘材料进行的一种破坏性试验,用以测量和评定在规定电压下,绝缘体在电场和含杂质水的作用时的相对耐漏电起痕性。

仪器采用全不锈钢箱体,观察窗口大;进口高精度数显仪表,外形美观;集多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优点,用料出众,做工优良,性能稳定,操作方便。

二、主要技术参数:1、主要技术参数:a:空气环境:0~40°C;b:相对湿度:≤80%;c:无明显振动及腐蚀性气体的场所;2、工作电压:AC220V±2%,50HZ±1%,1KVA;3、试验电压:100~600V(可订制1000V)连续可调数显,电压表显示值最大误差:1.5%,显示值为:r.m.s;4、延时电路:试验回路在(0.5±10%)A(r.m.s)或更大电流时延时(2±10%)S后动作;5、电极:a: 5㎜×2㎜矩形铂金电极(铂金纯度99%)(附纯度检验证书)和黄铜电极各一对。

b: 电极符合IEC60112图B.1的尺寸要求:(5±0.1)㎜×(2±0.1)㎜×(≥12)㎜,其中一端凿尖角度为(30±2)°(即试验端呈30°±2°斜角),凿尖平面宽度为0.01㎜~0.1㎜;c: 电极间所成角度为60°±5°,间距为(4±0.1㎜);d: 对样品压力为:1.00N±0.05N;6、滴液系统:a: (30±5)秒(开启滴液时间28S+开启滴液持续时间2S)自动计数、数显(可预置),50滴时间:(24.5±2)min;b: 滴液针嘴到样品表面高度:35㎜±5㎜(附一个量规作测量参考);c: 滴液重量:20滴:0.380g~0.489g;50滴:0.997g~1.147g;7、短路电流:两电极短路时的电流可调至(1±0.1)A,数显±1%,电流表显示值为真有效值(r.m.s);8、仪器外形尺寸(宽*高*深):型号:ZLT-LDQ2:1100*1150*550㎜(0.5立方)型号:ZLT-LDQ1:700*385*1000㎜(0.1立方)9、样品支撑平板:厚度≥4㎜的玻璃;10、针嘴外径:A溶液:0.9㎜~1.2㎜B溶液: 0.9㎜~3.45㎜大小根据滴液系统而定,配氯化氨一瓶。

CTI痕迹指数

CTI痕迹指数

比较性漏电指数,也叫相比痕迹指数。

基板漏电痕迹是指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在PCB 的线路表面间隔的位置上,由于长时间地受到尘粒的堆积、水分的结露等影响而形成碳化导电电路的痕迹,这种漏电痕迹的出现,会在施加了电压下,放出火花、造成绝缘性能的破坏。

因此,覆铜板的耐漏电痕迹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安全特性项目。

特别是应用于高湿、外露、高压等恶劣条件下的PCB 更有此方面的要求。

耐漏电痕迹性,一般用相比起痕指数(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 ,简称CTI)来表示。

IEC 112 标准中的对CTI 指标的定义是:在实验过程中,材料受到50 滴电解液(一般为0.1%的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出现漏电痕迹现象的最大电压值(一般以伏表示)。

IEC950 还根据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基板所经受住的不同电压值,规定、划分出了基板材料的三个CTI 的等级。

即I 级(CTI≥600V)、II 级(600V≥CTI≥400V)、III 级(400V>CTI≥175V)。

一般基板材料的CTI 的等级越小,说明它的耐漏电痕迹越高。

比较性漏电指数是对单面板材或绿漆绝缘性质所进行的一种〈抗漏电〉试验。

其做法是将两白金电极相距4MM 刺入待测的板材上,通以48—60HZ,100—600V 的交流电,并于两电极间不断滴以0.1%的氯化铵导电液(每30 秒一滴,总共50 滴)。

当两电极间有导电液时则有电流通过,也会出现电阻,因而发热使导电液蒸发变干,按着又有新液滴下。

当持续50 滴后不漏电时,即表示板材的〈抗漏电〉性质已经及格。

所谓〈漏电〉发生。

如此同一板材经过5 个不同位置试验皆及格时,即以其五次过关之最高电压表示其读值如〈CTI 425〉之写法,即表示五次测试过关之最高电压为425V。

当然CTI 的电压值越高,就表示其板材之〈抗漏电〉性越好。

用于高功率产品(如大型电视及分离式冷气等)的单面板很重视此一品质。

测试内容IEC-112 规格 3 rd Edition 规定CTI 测试(DIN63480 Process Kc 对芯)测试条件1.实验室温度湿度:23--26°C 64-70%RH2.电极:白金电极3. 药液 :A 液氯化铵0.1±0.02%水溶液4. 试验数 :每电压 6 片5. 试验面 :油墨涂布面一般油墨的测试数据在200-250V。

相对漏电起痕指数和漏电起痕

相对漏电起痕指数和漏电起痕

相对漏电起痕指数相比漏电起痕指数(或称相对漏电起痕指数) 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 ( CTI ):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单位为V。

相关概念漏电起痕(Tracking):固体绝缘材料表面在电场和电解液的联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导电通路的过程。

耐漏电起痕指数 Proof Tracking Index( PTI ):材料表面在30秒一滴速率下经受住50滴电解液的作用后形成永久性导电炭通路所需的电压,以V表示。

模型聚合物绝缘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气破坏现象,即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电痕劣化现象,并且可以导致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是指当材料表面存在潮湿与污秽、电场足够大时,表面将有漏电流产生,在电流的焦耳热作用下,水分被蒸发,随着材料表面液膜的分离形成的缝隙(称为干燥带),在干燥带形成瞬间液膜间场强达到放电场强而导致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使材料表面局部碳化,由于碳化生成物的导电率高,此处的电场密度集中于该碳化部分,引起放电的重复发生,在其周围产生更多的碳化物,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向电极方向伸展,最终导致短路。

等级划分如右图CTI测试仪器电极示意图试样厚度GB/T4207-2003规定,试样厚度不得小于3 mm,因为通常情况下试样下的垫块是玻璃或钢板,由于试验时电离NH4Cl溶液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试样必须耐受热量的情况下,如果试样过薄试样上的热量就会很快传递掉,就起不到试样耐受电离NH4Cl溶液的作用。

因此在试验时应保证试样厚度不小于3 mm,应采用同材质的试样叠加的方式,使试样厚度不小于3 mm。

同时叠加的试样尺寸应尽可能一致。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电阻率GB/T4207-2003中规定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调制NH4Cl溶液,使溶液的电阻率达到(395±5)欧·cm。

但标准中未规定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电阻率。

漏电起痕判断标准

漏电起痕判断标准

漏电起痕判断标准
漏电起痕判断标准主要依据IEC60112-2003和GB/T4207-2003等标准规定。

这些标准用于评估固体绝缘材料在电场和污染介质联合作用下的耐受能力,测定其相比电痕化指数(CT1)和痕化指数(PT1)。

在漏电起痕测试中,试验样品通常为固体绝缘材料,试验表面应平整、无尘、无油。

测试过程中,在规定尺寸(2mm-5mm)的铂电极之间,施加某一电压并定时(30s)定高度(35mm)滴下规定液滴体积的污染液体(如0.1%NH4CL),用以评价绝缘材料表面在电场和污染介质联合作用下的耐受能力。

判断漏电起痕的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相比电痕化指数(CT1):在规定试验条件下,绝缘材料表面产生的电痕化程度与标准样品(如金属)相比的相对值。

CT1值越低,说明绝缘材料在电场和污染介质下的耐受能力越强。

2.痕化指数(PT1):在规定试验条件下,绝缘材料表面产生的痕化长度与标准样品(如金属)相比的相对值。

PT1值越低,说明绝缘材料在电场和污染介质下的耐受能力越强。

3.电压阈值:在试验过程中,绝缘材料表面出现可见电
痕所需的最低电压。

电压阈值越高,说明绝缘材料在电场下的耐受能力越强。

4.泄漏电流:在试验过程中,绝缘材料表面在规定电压下的泄漏电流。

泄漏电流越小,说明绝缘材料在电场和污染介质下的耐受能力越强。

综上所述,漏电起痕判断标准主要依据相比电痕化指数(CT1)、痕化指数(PT1)、电压阈值和泄漏电流等指标。

在这些指标中,CT1和PT1值越低,说明绝缘材料在电场和污染介质下的耐受能力越强。

同时,电压阈值和泄漏电流越小,也表示绝缘材料具有更好的电绝缘性能。

漏电起痕试验方法

漏电起痕试验方法

漏电起痕试验方法(部件等成品)
1、用具准备:
烧杯、精密天平、NaCl或NH3Cl、秒表、透明防护眼睛、喷雾器(各事业部通用)、相继、电源(带电路保护器NFB)、负载(整机也可)、排气扇(将实验中生成的煤灰排出室外,也可以在室外进行)
2、试验准备:
配置好1%的NaCl或NH3Cl溶液
N F B 试验件负

负载:当试验件产生短路时,能保证电流有流动回路,防止电源直接短路。

供漏电起痕试验的样件要与在整机上的安装方向相同,要有进行试验的环境,保证能喷水或者导电性液体(万不可敬爱那个液体喷到电气设备、计测器、相机、摄像机等上面)。

3、试验开始(机器处于上电待机状态):
3-1、务必先使用清水进行漏电起痕试验:
从喷雾器喷口距离试验器件30~40mm处喷洒,正常情况下,器件能承受20次左右无异常情况发生(务必数喷洒次数)。

3-2、用1%的NaCl或NH3Cl溶液试验:
(喷口距离同上)喷洒后注意观察短路发生处,由于随时有打火、
火花喷出的可能,观察时戴好防护眼镜,仔细观察,起火多发生在水分蒸发完成的时刻,此时要加倍小心。

要注意喷洒次数,明确起火发生在第几次以及起火的时间(用秒表测量)。

起火有大量煤灰产生时关闭电源即可。

3-3、烧后部件的观察:
有时金属部分等会被烧化,烧后部件不要废弃,要用相机拍下烧后的状态并保存好,仔细观察并记录燃烧后的状态。

3-4、漏电起痕起火的状态因当时不同的燃烧状况而各有变化,燃烧方式未必相同。

试验数量3各左右。

漏电起痕指数CTI

漏电起痕指数CTI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或称相对漏电起痕指数)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CTI):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单位为伏。

1模型聚合物绝缘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气破坏现象,即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电痕劣化现象,并且可以导致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是指当材料表面存在潮湿与污秽、电场足够大时,表面将有漏电流产生,在电流的焦耳热作用下,水分被蒸发,随着材料表面液膜的分离形成的缝隙(称为干燥带)。

在干燥带形成瞬间液膜间场强达到放电场强而导致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使材料表面局部碳化,由于碳化生成物的导电率高,此处的电场密度集中于该碳化部分,引起放电的重复发生,在其周围产生更多的碳化物,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向电极方向伸展,最终导致短路。

2CTI等级划分等级CTI值(单位:V)Ⅰ600≤CTIⅡ400≤CTI﹤600Ⅲa175≤CTI﹤400Ⅲb100≤CTI﹤1753测试方法IEC-60112标准:《固体绝缘材料耐漏电起痕指数和相比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ASTM D2303-13《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Liquid-Contaminant, Inclined-Plane Tracking and Erosion of Insulating Materials》该标准与其它类似标准方法有区别。

ASTM D3638-93UL746AGB/T4207-84: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GB/T4207-2003idt IEC60112-1979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电痕化指数和耐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4CTI测试影响因素试样厚度GB/T4207-2003规定,试样厚度不得小于3mm,因为通常情况下试样下的垫块是玻璃或钢板,由于试验时电离NH4Cl溶液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试样必须耐受热量的情况下,如果试样过薄试样上的热量就会很快传递掉,就起不到试样耐受电离NH4Cl溶液的作用。

漏电起痕测试作业指导书

漏电起痕测试作业指导书
6、结果评定:
试验在五个不同的点重复5次,5个试验点应能经受住50滴溶液而不形成0.5A的导电通路,且试样不应燃烧即为合格。
7.0注意事项:
7.1试验应在空气不流动,温度为23±5℃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7.2调试或装夹试品时一定要断开电源。
编写:
审核:
核准:
5、试验方法:
5.1将样品水平放置在金属或玻璃支撑板上。
5.2按“滴液”按钮,试验开始。试品在试验期间如电流大于0.5A,连续时间超过2S,继电器会动作,自动切断电源并报警,指示试品不合格。或试品在试验时起火燃烧也应该立即按“停止”键或切断电源终止试验。
5.3试验结束后,将“电压调节”旋钮旋至最小,并弹出“电压”按钮,按“复位”键复位,随后按“排液”键,排光测试溶液并换上清水排液,清洗滴液杯、滴液管及电磁阀,最后开启风扇排出废气和烟雾,排浄后关闭电源。
4.4电压调节
接通主机电源并打开照明灯,将试验箱门关紧,此时“复位”键灯必须亮起,否则将无法检测。然后将“电压选择”旋钮打至接近试验电压的275V一档,按下“电压”键,接着调节“电压调节”旋钮,调至试验所需电压。
4.5电流调节
先将“电流调节”旋钮调至最小,再按“电极短路”按钮,此时同步调节“电流调节”旋钮,调至电流表显示值为(1±0.1)A。(注意:调短路电流时,按“电极短路”按钮不要超过2S,应保持按一下,调一下,松一下的节奏,同时观察电流表,若短路电流大于0.5A时,按“电极短路”按钮又超过2S,此时继电器动作,电极断电,并报警,如果这时还未调好所需电流值,可按“复位”键,重新启动调节)调完后按“复位”键待测试。
在确保主机断电的情况下,将配置好的电解液注入滴液杯至1/2位置,然后把电极左右分开,将玻璃皿置于底座上,用来接住针尖滴下的溶液。再接通主机电源,按“排液”键排出一定的溶液,使滴液管内的空气排净。然后设定滴液的时间间隔30S和滴液次数50滴,调节滴液完毕后再将主机电源切断。

关于漏电起痕试验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确定

关于漏电起痕试验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确定

关于漏电起痕试验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确定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查跃丹摘要:耐漏电起痕指数是固体绝缘材料特性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如果设备构件在潮湿条件下使用较低耐漏电起痕指数的绝缘材料,则电气设计者应更加注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安全问题。

耐漏电起痕指数是由漏电起痕试验确定。

由于试验过程环节较多,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也很多,相同材料不同设备试验结论有可能不同。

因此通过对漏电起痕试验过程的描述,及试验中遇到的现象进行说明,力求试验结果能够反映绝缘材料的真实性能。

关键词:耐漏电起痕指数 漏电起痕试验 蚀损深度 电痕失效 电蚀损 持续火花 闪络1 引言耐漏电起痕指数PTI 是固体绝缘材料特性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该指数可以用于材料质量控制、材料合格标准,以及材料特性检验、不同材料特性比较等用途;但不能作为电子类产品漏电程度的依据。

耐漏电起痕指数是通过漏电起痕试验确定,当电压施加到放在试样表面上电极装置之间,电解液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滴到两极之间时,能导致漏电痕迹的形成;引起材料破坏所必须的液滴数随着施加电压的降低而增加,当低于某一数值时,不形成漏电痕迹,这个过程为漏电起痕试验。

如果设备构件在潮湿条件下使用较低耐漏电起痕指数的绝缘材料,则电气设计者应更加注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安全问题。

漏电起痕试验是在LDQ-1型漏电起痕试验仪上进行,仪器结构图1所示。

仪器特点:①电极、试样托盘、滴液针采用标准配置;②电极之间的距离、滴液针位置、托盘高度均可调;③电极头由铂金制成,耐高温耐腐蚀;④滴液装置采用泵压抽吸原理,配有电子计数装置,实现自动滴液;⑤试验电压100—600V 可调;⑥过流报警。

短路电流超过0.5A 时维持2s 切断电源,报警示意样品不合格。

试验设备电气原理图见图2。

2 试验前的准备2.1 试验仪器的检查标准要求漏电起痕试验装置的电极对试样表面作用力为 1.0±0.05N (等效质量为96.94—107.14g),使用电子天平校准电极作用力, 在支撑板上放置电子天平,在保证绝缘管水平和两电极间距为(4.0±0.1)mm 的前提下, 图1 漏电起痕试验装置其中:1—铂电极 2—黄铜杆 3—支撑板4—重物 5—绝缘管6—滴液针 7—试样 图2试验线路原理图 其中:1—开关 2—调压器 3—100---600V 交流电源 4—延时过流继电器 5—可调电阻 6—电极 7—试验样品左右移动重物块,使每个电极在天平上的作用力的等效质量在 96.94—107.14g范围内。

相对耐漏电起痕指数cti

相对耐漏电起痕指数cti

相对耐漏电起痕指数cti
相对耐漏电起痕指数CTI是一项在电气领域中常用的参数,用于描述材料的耐电性能。

CTI值越高,表示材料的绝缘能力越强,电气性能也就越好。

CTI值的测定是通过对材料在特定电压下的耐电性能进行测试,然后计算得出的。

这个数值对于电器电气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因为材料的电性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相对耐漏电起痕指数CTI值被广泛用于电机、电器、电线电缆等电气设备材料的选择和评估。

通过对各种材料的CTI 值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最适合的材料类型,从而提高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漏电起痕测试标准
GB/T 4207-2003 : IEC 60112-2003 : GB4706.1-2005:
1. 适用范围:适用于600V以下的固体电气绝缘材料的耐电痕化性能的测量。

2. 试验样品形状和尺寸:
试验表面应平整、无伤痕。

表面面积应使得试验时液体不会从试样边缘流出,其尺寸不小于15mm*15mm试样厚度应不小于3mm
3. 试验预处理:
温度23C±5C,湿度50%± 10% 处理24h以上。

4. 试验溶液:
4.1 A液:约0.1% NH4C(99.8%以上)水溶液,在23C±1C时的电阻率为395 Q .cm土5Q .cm;
4.2 B液:约0.1% NH4C(99.8%以上)和0.5%土0.002%的二异丁基萘-磺酸钠盐的水溶液,在23C±1C时的电阻率为198Q .cm±5Q .cm。

(注:优先采用A液,但有更多腐蚀性污染物质要求时,推荐使用B液。

为了表示使用了B液,CTI或PTI后面应跟字母“ M')
5. 实验说明:
5.1试样具有平整表面,尺寸不小于15mm*15mm试样厚度应不小于3mm对于厚度小于3mm的试样,可把两块或多块叠起来做实验;
5.2试样表面应清洁,没有灰尘、脏物、指印、油脂、脱模剂或其他有可能影响
结果的污染物,在清洁试样时应注意避免引起材料的熔涨、软化、实质性擦伤或其他损伤;
5.3实验前应将电极清洗。

如果电极边缘已被蚀损,应重新研磨;
5.4试验溶液应使用蒸馏水和氯化铵;
5.5样品应水平放置在金属或玻璃支撑板上;
5.6应将试样放在无通风,并在23C±5C的环境下进行试验。

5.7由于氯化铵溶液容易吸潮,为确保试验准确性,应做到每次实验前用电导率仪对溶液浓度进行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