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法学院冯洁语副教授介绍

合集下载

南大法硕教师名单

南大法硕教师名单

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指导教师名单狄小华教授范健教授胡晓红教授金俭教授李友根教授邱鹭风教授邵建东教授孙国祥教授陶广峰教授王钧教授王太高教授吴建斌教授肖冰教授许江教授杨春福教授叶金强教授张淳教授张仁善教授赵娟教授周安平教授方文晖副教授方小敏副教授何鹰副教授黄秀梅副教授解亘副教授李斌副教授李华副教授齐晓琨副教授宋晓副教授孙雯副教授汪萍副教授吴英姿副教授肖泽晟副教授徐棣枫副教授杨辉忠副教授严仁群副教授曾洋副教授张理副教授张复友副教授张晓陵副教授周长征副教授蔡琳博士单锋博士郭俊义博士胡敏洁博士黄旭巍博士姜浩博士焦燕博士刘青文博士彭岳博士秦宗文博士税兵博士田芳博士吴卫星博士熊静波博士咸鸿昌博士岳卫博士张春海博士张淼博士张燕玲博士周梅博士邹立君博士注:以上根据姓氏拼音顺序排列狄小华,男,1963年6月生,江苏溧阳人。

1993年3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0年1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刑事法学理论和实务研究工作,现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所长。

一、著作(一)独著1.《冲突、协调与秩序——罪犯非正式群体与监狱行刑研究》,群众出版社2 001.42.《罪犯心理矫治导论》,群众出版社,2004.13.《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8(二)合著1.《中国监狱发展战略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122.《罪犯心理学》,金城出版社,2003.73.《刑事司法心理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7(三)编译《亚太地区当代矫正制度纵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四)主编《刑事一体化丛书》,群众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之中《罪犯心理矫正导论》/狄小华,2002-11-1版《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狄小华李志刚,2005-8-1版范建,现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获南大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南大法学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哥庭根大学法律系进修商法、经济法、国际商法,现为南大法学院教授、中德经济法研究所中方所长、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联合国计划署特邀越南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法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经济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员、南京中山律师事务所律师、仲裁员。

南大2014—2015 法律硕士课表

南大2014—2015 法律硕士课表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硕士生(鼓楼)
授课计划及课程表
注: 本学期上课时间:自2014年9月1日(新生自9月15日)至2014年11月14日(共9 周)本学期复习考试:自2014年 11月17日至2014年 11 月28日(共 2 周)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硕士生(鼓楼)
授课计划及课程表
注: 本学期上课时间:自2014年9月1日(新生自9月15日)至2015年1月2日(共18 周)本学期复习考试:自2015年 1月5日至2015年 1 月18日(共 2 周)
注: 本学期上课时间:自2014年9月1日(新生自9月15日)至2015年1月2日(共18 周)本学期复习考试:自2015年 1月5日至2015年 1 月18日(共 2 周)
注: 本学期上课时间:自2014年9月1日(新生自9月15日)至2015年1月2日(共18 周)本学期复习考试:自2015年 1月5日至2015年 1 月18日(共 2 周)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南京大学法学院2013级JM在职法律硕士第四学期(鼓楼)
授课计划及课程表
上课地点:逸夫管理科学楼1203 教室
注本学期上课起迄时间:自2014年 11月10日(11日上午报到)至12月5日。

附:小小日历(特殊安排,另行通知。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南京大学法学院2014级JM在职法律硕士第二学期(鼓楼)
授课计划及课程表
上课地点:逸夫管理科学楼1203 教室
注本学期上课起迄时间:自2014年 9月15日(15日上午报到)至11月6日。

附:小小日历(特殊安排,另行通知。

)。

人大法学院冯教授、柳同学参加第八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

人大法学院冯教授、柳同学参加第八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人大法学院冯教授、柳同学参加第八届
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
4月28日至29日,由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在南京大学中美中心匡亚明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当代中国法治模式探究”。

我院冯玉军教授和2010级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柳建启参加了本次论坛。

冯教授应邀担任本届论坛第三单元点评人、第四单元主持人和会前通讯评审专家。

他对第三单元各位博士研究生的报告作了深入、精辟的学术点评。

柳建启同学的论文入选并作主题报告,报告题目是“论地方立法后评估及对台湾立法的借鉴”。

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八所高校法学院的三十余位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论文入选并作了主题报告,十多位法学理论专家教授出席论坛。

连带债权——因多余而无从认知的本质?

连带债权——因多余而无从认知的本质?

连带债权——因多余而无从认知的本质?索尼娅·梅耶;冯洁语;倪龙燕【期刊名称】《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古典罗马法发展连带债权制度(或称共同及连带债权人制度)是为了方便多数人管理其债权.罗马法上不承认代理与债权让与.只有连带债权制度能允许每个债权人收取债权、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处分债权并对全体债权人发生效力.欧洲普通法中承认代理与债权让与,因此不再需要连带债权.然而其仍被规定进了现代法典中,这迄今仍导致混乱.连带债权关系被错误地当作连带债务关系的镜面规则.但是,对其功能、适用范围以及单个债权人的权利(得处分债权或仅得收取债权)并无统一意见.连带债权的规则并不符合其主要适用情形(即夫妻间或当事人间的联名账户).因为认为每个债权人自身都享有请求履行的权利,债权的价值并不归属于任何一债权人,所以在支付不能的情况下会导致问题.法定连带债权的案型非常少见,连带债权在当下不具任何有意义的功能,应当被废除.如果多人欲共享债权,他们可以授予彼此代理权或对全体发生效力的处分债权的权利.【总页数】38页(P137-174)【作者】索尼娅·梅耶;冯洁语;倪龙燕【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 200438;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负连带债务的破产企业的债权人申报债权方法分析 [J], 曹延汹;王树萍2.连带债务人之一对债权人行使执行抵销权的效力问题研究——兼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第311条的规定 [J], 颜卉3.连带债务人之一对债权人行使执行抵销权的效力问题研究——兼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第311条的规定 [J], 颜卉4.再论《民法典》中的连带债权 [J], 张凇纶5.再论《民法典》中的连带债权 [J], 张凇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民法解释方法论的变迁与其特质

日本民法解释方法论的变迁与其特质

in :
Pr iv atr echtsd o gma k ti i m
2 1 .
C W C G 文 F Jah rhund er t ,
h e st sc
rif t ff l r
u a l
s-
h m i l el
a nar is zum 80 .
e bu r ts tag
, 2 01



和 其 中 理 论 扮 演 的 角 色 ) 。
[关键词 ]
法 解 释 的 方 法 民 法 利 益 衡 量 议 论 理 论



DOI :10 .13519/ b. cnki . nulr . 2019 .01.005


刖目
自 1 989 年 《 日 本 民 法典 》施 行 至今 , 即 使 是 从 比较 法 角 度 来 看 , 关 于 日 本 民
会生 活 , 如 果拘 泥 于字 句 , 反 而可 能会 导致 与 目 的相 违 背 的结 果 。 法律 文 本本 身
不 能等 同于 法律 , 而 是须 参照 法律 文本 所确 定 的 法律 精神 加 以 解 释 。
为此 必 须 ,
将 法律 整 体 的 构造 、 各 项 规定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 立法 理 由 以 及 立法 当 时 的 状 况 、
二 、
战 前 的 民 法 解释方 法论
( 一 ) 注 释 法 学 之 克 服
1 . 从 文 义 解释 转 向 逻 辑 解释— 民 法起 草 者 的 民 法 解 释 方 法 论
首先 , 在最 初 阶段 ( 即从整备 法典 的 明 治 时代 中 期到 后半 期 ) , 占 支配 地位 的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授课计划及课程表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授课计划及课程表

复习与考试时间:自2020 年6 月15 日至 2020年 6 月 28 日(共 2 周)
上课地点可能根据选课人数进行微调,最终地点请下学期开学前登录教服平台确认。

法学院授课计划及课程表(二年级体育班)
复习与考试时间:自2020 年6 月15 日至 2020年 6 月 28 日(共 2 周)
上课地点可能根据选课人数进行微调,最终地点请下学期开学前登录教服平台确认。

复习与考试时间:自2020 年6 月15 日至 2020年 6 月 28 日(共 2 周)
上课地点可能根据选课人数进行微调,最终地点请下学期开学前登录教服平台确认。

复习与考试时间:自2020 年6 月15 日至 2020年 6 月 28 日(共 2 周)
上课地点可能根据选课人数进行微调,最终地点请下学期开学前登录教服平台确认。

法学院授课计划及课程表(四年级体育班)
复习与考试时间:自2020 年6 月15 日至 2020年 6 月 28 日(共 2 周)
上课地点可能根据选课人数进行微调,最终地点请下学期开学前登录教服平台确认。

可撤销婚姻的实践困境与制度完善———以《民法典》第1053条为中心展开

可撤销婚姻的实践困境与制度完善———以《民法典》第1053条为中心展开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2年2月(第2期,总第298期)Feb.,2022(No.2,General No.298)收稿日期:2021-12-21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价值定位与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BFX185)作者简介:乔茹(1992-),女,山西洪洞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20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家事诉讼法、卫生法;胡晓翔(1963-),江苏南京人,南京市卫健委审批法规处处长、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

可撤销婚姻的实践困境与制度完善———以《民法典》第1053条为中心展开乔茹1,胡晓翔2(1.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市卫健委法规处,江苏南京210019)摘要:现行《民法典》规定了因重大疾病可向法院起诉撤销婚姻制度,而重大疾病如实告知的义务有赖于婚前医学检查制度予以保障。

根据《民法典》有关条款的内在逻辑分析,可以认为其确立了婚前医学检查的强制性。

“重大疾病”在现行立法中无具体规定,因此急需确定“重大疾病”的认定标准来指导司法实践。

在案件当事人未进行婚检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应当依据公平原则,适当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进行举证责任的倒置。

关键词:《民法典》;可撤销婚姻;《母婴保健法》;婚检;重大疾病中图分类号:D9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2)02-0136-07《民法典》第1053条规定的因重大疾病可提起撤销婚姻之诉,将原本属于确认之诉的诉由转变为了形成之诉的诉由,这一转变背后所体现的是对婚姻自由价值的一种法律上的确认。

但是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在司法实践中为了有效落实可撤销婚姻之诉,必须完善相关辅助性制度以及有关各法律规范之间的衔接、运用,既避免出现立法落空又避免出现立法冲突的情形,而既有的可资利用的法律规范中的重要举措之衔接,在于将婚前医学检查(下文简称“婚检”)制度纳入缔结婚姻的前置性法定义务。

论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的归类

论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的归类

2021年9月第23卷第5期㊀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㊀Sep.2021Vol 23No 5论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的归类崔拴林(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46)㊀㊀[摘㊀要]在我国民法理论中,对法律行为归入法律事实中的合法行为存在着争议㊂依据法律规范的构成理论,将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区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并将法律行为归入前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㊂但是,将法律行为归入合法行为,也存在若干不足㊂如果从 民法对相关行为的态度 等角度出发,把 合法/被许可行为 违法/不被许可行为的二分法改造为 民法许可/倡导的行为 民法既不倡导㊁也不禁止的行为 民法完全禁止的行为 等类型系列,则可克服前述二分法以及 表示行为 非表示行为 之二分法的弊端,能够合理解决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的归类问题㊂[关键词]法律行为㊀法律事实㊀合法行为㊀违法行为㊀类型化[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论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 (19FFXB067)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崔拴林(1977 ),山西兴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㊂①㊀薛军:‘法律行为合法性 迷局之破解“,‘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㊂②㊀参见王轶‘论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区分“,‘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㊂③㊀参见朱庆育‘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80㊁95-97页;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193页㊂④㊀参见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五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64页;崔建远等著‘民法总论(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52页;魏振瀛主编‘民法(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4页;朱庆育‘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80页㊂⑤㊀参见薛军‘法律行为 合法性 迷局之破解“,‘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㊂⑥㊀参见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0,90页㊂一㊁引言在我国民法学界,法律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聚讼纷纭,甚至被认为是 我国民法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①㊂这一争议实际上形成了 问题束 ,涉及三个方面的子问题:第一,有效法律行为是否具备合法性本质?这涉及法律行为的效力来源问题㊂第二,法律行为作为法律事实中的 合法行为 是否妥当?这涉及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的归类问题㊂第三, 法律行为 概念的内涵之中是否应含有 合法 这一本质要素?这涉及 法律行为 概念的界定问题㊂笔者已经撰文分析过第一个子问题,本文拟探讨第二个子问题㊂故此,分析法律行为是否应该归入法律事实中的 合法行为 ,有助于全面解决围绕法律行为的合法性产生的理论争议㊂另外,由于我国民法学理上对于法律事实(特别是其中的行为)的类型区分也存在不同观点②,因此探讨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的归类问题,也有助于在学理上合理地界定法律事实中之行为的类型㊂在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 民法 理论中,一般认为法律行为属于法律事实中之 行为 里的 合法行为 ,③在我国大陆地区,也有不少学者赞成此说④㊂不过,也不乏反对的观点㊂比如,有学者在主张法律行为具有 规范性本质 的同时,认为法律行为不应该属于法律事实,也不能通过 合法性 标准来评价⑤;据此,法律行为当然不属于法律事实中的 合法行为 ㊂另有学者认为法律行为应该属于法律事实中的 表示行为 而非合法行为⑥㊂由此可见,法律行为作为法律事实中之 合法行为是否妥当,在我国民法理论上仍然存在争议,值得进一步辨析㊂笔者认为,将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分为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 ,并不能全面反映法律事实中之行为的多种样态,将法律行为归类为合法行为也会造成若干逻辑困境,但反对这种分类的代表性学说(即 表示行为-非表示行为 的二分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㊂故此,理论上应该对法律事实中之行为. All Rights Reserved.的分类㊁法律行为的归类提出新的范式,以解决现有的争议㊂本文拟通过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主要依据法律规范的构成理论来说明法律事实概念的内涵以及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分为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的理由;其次,分析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之二分法以及法律行为被归入 合法行为 的逻辑缺陷;再次,运用 类型 式思维方式,对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的归类问题提出本文的解决思路;最后,分析法律事实中 表示行为 非表示行为 之二分法的不足㊂二、法律事实中之行为的分类依据与法律行为的传统归类(一) 法律事实 概念的界定法律事实 一词译自德文词juristischeThatsache/Tatsache,根据萨维尼的界定,它指向产生或终止某项法律关系的所有事情,这为后世对法律事实的界定提供了认知基础㊂①不过,学理上应该依据什么样的理论范式来分析法律事实,却存在 规范说 与 事实说 的分歧㊂这种分歧对如何理解法律事实中的 合法行为 ㊁法律行为是否应该归入此等 合法行为 等问题的分析产生了影响㊂在我国民法学界,对法律事实的界定有两种理路㊂一种是偏重于从具体事实的方面出发,将法律事实界定为社会生活中为法律所调整的客观现象,这些现象依法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动㊂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 事实说 ②㊂一种是侧重从法律规范构成的角度出发,将法律事实理解为法律规范之构成要件(Tatbestand)的同义词,据之,法律事实就是能作为此等构成要件并引起法律效果的事实㊂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 规范说 ③㊂从学理上讲, 事实说 有如下缺陷:①法律事实应该是超越具体事实的抽象事实,但该说却认为,实存的具体事实只要受法律调整,就是法律事实㊂②该说认为,法律事实是因法律的适用,足以发生法律关系变动效果的事实㊂这一认识不够全面,因为与法律事实密切相关的除了法律适用,还有立法环节㊂比如,立法会设计出尚未出现的事实样态,‘民法典“第1077条第1款规定的协议离婚冷静期中的 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即为适例,若法律中不规定该事实样态,则现实中都不会出现撤回离婚登记申请的具体事实㊂可见,立法中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绝对不是具体事实,而是立法者为了调整既存现实或引导社会发展而提炼出来的抽象事实㊂③若将法律事实定位为具体事实,则相关法律概念的内涵与意义会受制于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常识㊂然而,尽管相关法律概念会与日常用语在表述上有重叠,但二者的意义却绝非必然相同④,而民法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前者㊂据此,界定法律事实,应该以法律规范为基础,从规范的逻辑构造㊁价值取向等方面展开,而不能从生活常识上展开㊂⑤相较于 事实说 , 规范说 更有道理,后者的观点主要是:①法律规范最常见的逻辑构造是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从构成要件产生法律效果的角度看,构成要件与法律事实的功能是一致的,所以法律事实就相当于法律规范层面上的构成要件⑥㊂②不同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不同,在划分构成要件时,最根本的分类标准也就是不同的法律事实㊂通过划分法律事实/构成要件的类别,相应的具体事实应该归属于哪种法律事实㊁应该由哪种法律规范调整,才有了明确的依据㊂③在接受法律调整之前,具体事实的法律意义无法从其日常意义中得到说明,所以只有当具体事实被它纳入相应的构成要件时,其法律意义才得以确定㊂故此,构成要件乃是涵摄具体事实的标准工具,相应地,具体事0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①②③④⑤⑥Vgl Schmöckel/Rückert/Zimmermann(Hrsg ),Historisch-kritischerKommentarzunBGB,Bd I,Tübingen2003,s 357ff 转引自常鹏翱:‘事实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3页,注②㊂参见王伯琦‘民法总则“,1963年,第119页;黄右昌:‘民法总则诠解“,1960年,第214页;转引自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五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38-239页㊂另见魏振瀛主编:‘民法(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3页;王利明主编‘民法(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0页㊂参见洪逊欣‘中国民法总则“,1958年,第231-232页,转引自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五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40页㊂另见梅仲协‘民法要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页;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7-298页;常鹏翱‘事实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4页㊂比如,法律事实中的 (人的)行为 仅指相关法律事实所产生㊁变更或消灭的法律关系之当事人的行为,并不是指日常用语中的 由人(而非其他生物)实施的行为 ㊂故此,罢工㊁战争虽然属于日常用语中的 人的行为 ,但并不属于法律事实中的 (人的)行为 ㊂参见常鹏翱‘事实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3-20㊁54页㊂参见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实只有通过涵摄而联结于法律规范,才能具有法律意义①㊂综上,只有基于法律规范的构成理论,才能准确把握法律事实的内涵,也才能了解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分为 合法行为 和 违法行为 的原因㊂(二)法律规范构成理论是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之二分法的一个依据基于 规范说 ,法律事实中的 (人的)行为 是以行为为要素的法律要件,如 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权利 ,而非甲砍伤乙这样的具体行为,这意味着,行为的分类实际是对包含不同构成要件的法律规范的归类,民法学由此不再直面具体行为,而是直指抽象规范㊂故此,具体的行为并无不言自明的法律定性,这种定性是相关法律规范基于特定考量赋予具体行为的㊂比如,就无权处分而言,在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第118条语境下构成法律行为,在该法第184条第1款语境下则构成侵权行为㊂可见,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决定了具体行为的定性,后者要受到前者的塑造㊂根据常鹏翱教授的观点, 合法行为 与 违法行为 二者的分类与名称也是根据两类不同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来确定的,理由主要是:从逻辑层面上讲,在法律事实应基于法律规范来理解的前提下,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在其对应的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上都有质的不同㊂这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从构成要件上看,法律事实中的合法行为㊁违法行为对应着两类不同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㊂A 违法行为对应着法律责任规范中的构成要件,符合此等要件的(亦即具备违法性要素的)具体行为,如甲偷窃了乙的财产,就构成违法行为;B 合法行为对应着无制裁导向的法律规范中的构成要件,符合此等要件的(亦即不具备违法性要素的)具体行为,就属于合法行为㊂②从法律效果上看,A 民事责任是违法行为的法律效果形态,这是法律施加的制裁㊂B 合法行为的法律效果不含民事责任,而有多样化的内容㊂亦即,在确定上述两类不同法律规范中的构成要件是合法行为或违法行为时,法律效果起到了决定作用:若某类规范使行为人承担制裁性结果,对应的构成要件就是违法行为,迎合该要件的具体行为就是侵权行为㊁违约行为等;反之,若某类规范并不导向责任承担的效果,对应的构成要件就是合法行为,迎合该要件的具体行为就是法律行为㊁准法律行为㊁事实行为②㊂可见,基于 规范说 的理路,法律事实是产生法律效果的抽象规范要件,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由此分别指向构造不同的法律规范,它们在规范形式和实质内容上都无法混同㊂故此,法律规范理论是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分为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的一个基本依据㊂(三)法律行为归入 合法行为/被许可行为 的其他理论依据首先需要注意,在德国民法理论中,法律行为所隶属的法律事实中的 合法行为 一词有不同表述,其中较为常见的表述是erlaubteHandlungen㊁rechtmäßigeHandlungen㊁erlaubtesVerhalten㊁rechtmäßigesVerhalten③㊂其中的rechtmäßig只有 根据法律的㊁合法的 之义项,erlaubt一词本意则是 被许可的㊁被允许的 ④㊂Handlungen与Verhalten在这里则都指人的举止或行为⑤㊂故此,erlaubteHandlungen和erlaubtesVerhalten本身也含有 被允许㊁被许可的行为 之义㊂结合法律行为制度的通例,特别是关于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规则来看,法律行为之所以归入法律事实中的 合法行为/被许可行为 ,除了法律规范构成理论之外,还有其他理论依据㊂首先,从法律行为的成立来看,意思表示乃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单个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是单方法律行为的唯一要素,双方或多方主体的意思表示一致是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故此,只要存在相应的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即已成型,此时无须考察是否存在违法性因素㊂既然法律行为的成立不要求行为具有违法性要素,则法律行为属于法律事实中的合法行为而非违法行为㊂15第5期崔拴林㊀论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的归类①②③④⑤参见常鹏翱‘事实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2-27页㊂参见常鹏翱‘事实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7-73页㊂相应地,unerlaubteHandlungen㊁unrechtmäßigeHandlungen㊁RechtswidrigesVerhalten等是 违法行为 的常见表述㊂参见朱庆育‘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5-97页㊂潘再平主编:‘新德汉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933㊁350页㊂在法律事实理论上,Handlungen和Verhalten都指涉人的思想和身体上的有无举止或有无活动等状态㊂参见台湾大学法律学院㊁台大法学基金会编译‘德国民法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79-80页;[日]古田裕清‘日本的法律用语与德语 关于 行为 “,崔延花译,‘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1期,第157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其次,上面提到,erlaubteHandlungen和erlaubtesVerhalten也含有 被允许㊁被许可的行为 的意涵㊂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意涵呢?笔者认为,从价值层面上讲,法律行为的制度设计在初衷上是为了给私人提供私法自治的主要手段,所以,法律行为作为私人旨在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当然是法律上被许可㊁被允许 的行为㊂类似地,尽管准法律行为的效果是法定的,但多数情况下,行为人都是为了引起相应的法律效果而有意识地或者故意做出这种行为,同时,准法律行为的本质或者利益格局决定了这种行为也会类推适用意思表示的规定,如行为能力㊁意思瑕疵㊁代理等规定①㊂故此,准法律行为可以作为实现私法自治的辅助工具㊂另外,事实行为在常态下是行为人不违反法律㊁依据自主意识而引起某种事实后果的行为,有目的意思的事实行为也可以为行为人提供自治的契机㊂比如,虽然先占属于事实行为,但其构成要件之一是 先占人须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物 ②,满足法定构成要件的先占人能够获得物的所有权,这完全符合先占人的主观意愿㊂故此,这种规则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行为人创造自治的空间㊂由此可见,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当然也是法律所许可的㊂反之,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的侵权行为或违约行为必然是法律所不许可的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法律行为因当事人不适格(不具备相应行为能力或没有代理权)㊁有意思瑕疵㊁缺乏处分权而导致无效㊁被撤销或效力待定的,换言之,法律行为并非出于违反禁止规范(特别是合法上的)或违背公序良俗的原因,而是由于违反 限制法律行为形成可能性的规范 ③而存在效力瑕疵的,法秩序对此类行为的态度是既非 许可 也非 不许可 ,这也是在私法自治的理念之下,公权力并不会过度干预私人生活的体现(详见下文的分析)㊂如果理论上把法秩序对于不同行为所持的态度仅仅归结为非此即彼的 许可 和 不许可 ,那么,这类法律行为也只能归入 被允许㊁被许可的行为 之列㊂综上,法律行为的成立并不涉及违法性因素的考察,法律行为制度的立法本旨是为了给私人提供私法自治的主要工具,这两个方面也能作为法律行为被归入 合法行为/被许可的行为 的依据㊂三㊁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之二分法以及法律行为之传统归类的不足将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分为 合法行为 与 违法行为 ,进而将法律行为归入 合法行为 ,并不能合理地描述民法上具有不同特质㊁过渡状态或混合形式的诸多行为,因而存在若干缺陷,兹分述之㊂第一,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之二分法的最大不足是,在 合法行为 所包含的法律行为之中,存在着 因不合法而有效力瑕疵的法律行为 ,故此:该二分法面临一个基本的逻辑困境:为何存在 不合法 因素的几类法律行为却属于 合法行为 ?申言之,由于私法自治秩序的建立亦须遵循相应的强制规范,故此,①从正面来说,法律行为须 合法(遵循相应的强制规范) 才能有效,这是私法自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不意味着公权力对私人自治的不当管制④㊂所以,法律行为效力规则中的 合法行为 即指 因合法而有效的法律行为 ㊂②从反面来说,法律行为因这些原因 行为人欠缺行为能力㊁意思表示瑕疵㊁行为违反私法上的相关强制规范以及违背善良风俗 而存在效力瑕疵时,这种 不合法 也只是从反面阐述了私法自治的理念 不符合私法自治秩序所内含的强制要求,就不能产生意思自治的效果㊂此外,法律行为因违反公法上的强制规范或违背公共秩序而无效的,则不是私法自治的内部逻辑使然,而是缘于国家认定法律行为具备反社会性,故而从外部强行干预法律行为的效力,使法律行为归于无效,这是一种法律上的制裁⑤㊂据此,法律行为效力规则中的 不合法行为 则有两种内涵:一是 因不符合私法自治秩序所需的强制规范而存在效力瑕疵的法律2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①②③④⑤LudwigEnneccerus/HansCarlNipperdey,AllgemeinerTeildesBürgerlichenRechts;EinLehrbuch,zweiterhalbband.15.Aufl ,J.C.B Mohr(PaulSiebeck)Tiibingen,1960,S.866参见王泽鉴‘民法物权“(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9页;梁慧星㊁陈华彬‘物权法“(第六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第202页㊂德国学说针对强制规范区分 禁止性规定 与 限制法律行为形成可能性的规范 ㊂作为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有关法律行为能力㊁意思表示瑕疵及法律行为之法定要式性的规定都属于后一种规范㊂这种规范旨在限定私法主体自治的范围,并调和不同私法主体之间彼此自由的互相冲突㊂参见胡坚明:‘德国法上违反禁止性规定之法律行为的效力“,‘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㊂参见崔拴林‘法律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再探讨 以法律行为之效力来源为问题导向的分析“,‘江海学刊“2020年第5期,第166-170页㊂参见李宇‘民法总则要义:规范释论与判解集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631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行为 ,一是 因反公法上的强制规范或违背公共秩序而无效的法律行为 ㊂由此可见,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之二分法的首要缺陷就是: 合法行为 这个上位概念难以涵盖法律行为制度中的 合法行为 不合法行为 ,也难以体现 不合法的法律行为 所具有的两种内涵㊂相应地,前述 规范说 在论证法律事实中之行为划分为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的合理性时,认为 合法行为 (包括法律行为)概念所指涉的具体行为不具备违法性要素,就是有失偏颇的㊂实际上,该观点本身也承认法律行为效力规则中必然涉及行为的 违法性 问题,其具体论述是:法律行为如果违背了法定生效要件,就可以说法律行为 有了违法性 ,就会导致其效力瑕疵㊂ 换言之,在有效要件的角度区分法律行为合法或违法,结果指向有效和效力瑕疵之分,这与作为法律事实的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的意义大不相同㊂ ①据此,该观点既然认为法律行为效力规则中也存在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的两分法,而且这种两分法与法律事实层面上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的两分法大相径庭,这就相当于为本文的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㊂第二, 合法行为 包括法律行为㊁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这三类行为都归入 合法行为 ,在逻辑上也存在缺陷㊂法律行为是行为人旨在创立自治规则的行为,准法律行为㊁事实行为(乃至违法行为)都不是这种行为㊂维尔纳㊃弗卢梅就此指出: 所有可以在抽象 法律行为 概念之下予以理解的行为类型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皆旨在通过制定规则来达到形成㊁变更或者消灭法律关系的目的 , 以此为目的制定的规则正是法律行为与那些法律效果基于法律秩序而产生的法定构成要件之间的区别所在㊂ 此谓 法定构成要件 即指其法律效果完全法定而无意定成分的法律事实,如侵权行为,它不属于行为人旨在制定某种规则的行为,所以它不构成 法律行为 ②㊂据此,只有法律行为才涉及 行为作出的规则是否生效 的问题,而其他几类行为都不涉及 是否生效 ,只涉及 是否成立 的问题㊂由此,一方面,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㊁事实行为的共性在学理上用 合法行为 一词表达,另一方面, 法律行为生效的前提条件 也只能使用 合法 一词来表述,这就造成两个不同语境下的 合法 表述雷同但意义脉络不同的结果㊂可见, 合法行为 这个上位概念只能描述法律行为的成立,而不能描述法律行为的 效力状态 这个迥异于其他行为的独特内容,所以,将法律行为㊁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都归入 合法行为 ,并不能凸显法律行为与后二者之间的重要差异㊂第三,在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的二分法中,有些兼具法律行为和违法行为特质的㊁具有混合形式的行为难以得到合理的界定㊂从实证法上看,法律事实中存在着 包含意思表示的违法行为 ,特别是违反(公法上的)禁止规范或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主要包括违反民法中之禁止规范(如‘民法典“第1048条禁止直系血亲结婚的规定)㊁违反刑法中针对某些物的禁止规范(如‘刑法“第347条禁止走私㊁贩卖㊁运输毒品的规定)㊁违反公共秩序(如竞争秩序)㊁违反善良风俗(如性道德)的法律行为,比如,直系血亲之间的婚约㊁买卖毒品的协议㊁串通投标的协议③㊁包养协议等㊂这类行为就是法律绝对不许可或者意在禁止当事人实施的行为㊂但在 合法行为/被许可行为-违法行为/不被许可行为 的二分法中, 包含意思表示的违法行为 一方面包含法律许可其行为模式(即意思表示)㊁其成立时无须作违法性判断的 合法行为 ,一方面又属于违反禁止规范的 违法行为 ,这种兼具两种行为之属性㊁属于两种行为之混合形式的法律事实显然难以为该二分法所容纳㊂第四,并非所有不合法的法律行为都是法律必定 不许可/禁止 的行为㊂比如,对于一些因违反私法上的强行规范而存在效力瑕疵的法律行为,法律实际上并无 不许可(要禁止) 相关行为的意图㊂苏永钦教授即指出,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第709条之2第3项规定, 无行为能力人及限制行为能力人不得为会首,亦不得参加其法定代理人为会首之合会 ,但若有无行为能力人担任会首,只会发生契约是否生效的问题;正如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第853条规定, 地役权不得由需役地分离而为35第5期崔拴林㊀论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的归类①②③参见常鹏翱‘事实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76页㊂参见[德]维尔纳㊃弗卢梅‘法律行为论“,迟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28-29页㊂串通投标是危害市场经济中的竞争秩序的行为㊂参见李宇‘民法总则要义:规范释论与判解集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681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流行语日译研究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流行语日译研究

82作者简介:洪洁,女,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流行语日译研究洪 洁(南京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考察近三年来汉语流行语的语言特征与社会特征,对比分析《人民网(日文版)》《人民中国》《中国网(日本版)》对流行语的不同译法。

在这一基础上,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挖掘适用于不同类别流行语的日译策略。

汉语流行语的日译策略包括直译、直译+注释、意译、归化、回译五种。

直译法适用于政治、科技、经济领域的流行语。

直译+注释法和意译法适用于娱乐与社会生活领域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流行语。

归化译法适用于目的语中有相同指示对象的流行语。

回译法适用于源于外来词汇的流行语。

关键词:功能对等;流行语;日译;策略2021年第1期总第703期MODERN CHINESENo.1General No.703现代语文一、引言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它犹如一面镜子,记录了历史发展的变化轨迹。

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折射出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过,汉语流行语往往具有某一社会背景下的特定含义,很难从汉日词典中找到现成的译词。

与此同时,流行语的翻译工作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译词缺乏统一性,即便是相同的流行语,不同媒体有各自不同的译法,误译、硬译等现象屡见不鲜。

可以说,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国时代风貌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将汉语流行语翻译成地道的日语,既可以更好地推进跨文化交流,也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有关汉语流行语的外译研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以流行语的英译研究为主。

邱大平结合《中国日报》“流行新语”栏目提供的流行词汇英译,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关词语可行的英文翻译,提出了翻译时的注意事项[1]。

季红琴、董滋指出,在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进行英译时,应坚持“语体相当”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2]。

额外卫生措施的国际法规制——以《国际卫生条例》和SPS协定为视角

额外卫生措施的国际法规制——以《国际卫生条例》和SPS协定为视角

额外卫生措施的国际法规制——以《国际卫生条例》和SPS 协定为视角冯洁菌**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TRIPS 时代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中国因应方略 研究”(项目批准号:18BFX157)和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19年资助项目“印度知 识产权立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内容摘要:公共卫生安全与贸易间关系的平衡是国际卫生法体系和国际贸易 法体系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不同法律体系各有其侧重。

2005年《国际卫生条例》 规定了国家实施额外卫生措施应遵循的实体标准和程序义务,但问责机制缺位。

以SPS 协定为代表的WTO 法及其争端解决机制以规则为导向调控精细,但无法 及时解决临时性卫生措施造成的贸易限制,且规制的卫生措施范围有限。

加强 WHO 框架下的制度性遵约机制、转变对WHO 的功能定位以及加强WHO 与相关 国际组织的合作是可供选择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额外卫生措施 国际卫生条例SPS 协定 WHO 国际合作2005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国际卫生条例》构建了一个在预防、抵御和控 制疾病国际传播方面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应对,并避免对国际交通和贸易造成不必 要干扰的国际卫生法律框架。

自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总干事宣布COVID-19病毒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以来,超过 150 个国家宣布了紧急状态并采取了各种防控措施,包括对经济、贸易和旅行具有重 大影响的临时卫生措施。

其中一些措施,如16位国际知名卫生法学家在《柳叶 刀>(Lancet)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所指岀的,“公然无视及时报告任何额外卫生措施 的法律要求,使WHO 无法协调世界对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的反应,并使各国无法 15相互追究其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应承担的义务。

公私法协动视野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构成

公私法协动视野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理论构成

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the View of Coordinating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作者: 冯洁语[1,2]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法学院;[2]南京大学中德法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法学研究
页码: 169-18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生态环境损害;环境权;损害;恢复原状
摘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涉及私法与公法的协动。

从比较法来看,私法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中的作用有两种解释路径:一是依托既有权利(如所有权、健康权等)受侵害,扩张损害概念,从责任
范围层面涵盖生态利益;二是创设环境权或环境秩序权,从责任成立层面涵盖生态利益。

两种进路的背后反映了对于公私法关系的不同认识,前者认为公法、私法并行救济,后者则认为私法救济优先。

我国环境法学说传统上采第二种进路,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和“民法典草案”则有采扩张损害概念的整合进路的趋势。

我国目前立法与司法实践仍存在体系上的龃龉。

应当贯彻扩张损害的思路,在构成侵权的情况下,在责任范围中考虑生态利益。

在不构成侵权的情况下,具体考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能否类推适用民法的规则。

专家民事责任论

专家民事责任论

专家民事责任论
佚名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该书是我国大陆第一部论及专家民事责任的著作。

全书分五章,论述了专家民事责任的基本问题和医疗、律师、建筑专家、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

【总页数】1页(P186-18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3-5
【相关文献】
1.律师民事责任论——兼论《律师法》第54条之修正 [J], 赵毅
2.诉讼价值观导向下的鉴定人民事责任论 [J], 林春红
3.虚假广告代言人民事责任论述 [J], 洪涛;
4.《专家民事责任论》评介 [J], 刘友芝
5.中国语境下的证明责任理论反思--民事证明责任论纲--对民事证明责任基本问题的认识 [J], 潘剑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03《债权让与禁止特约的效力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2015/10《连带债权——因多余而无从认知的本质?》(译作)《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5年下
2014/05《论原因理论在给付关系中的功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联系方式:jieyufeng@
2013.9-2016.7复旦大学民商法博士
2014.10-2015.11德国弗赖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研究方向:
民法财产法、债权让与
科研成果:
2016/03《产品自损、纯粹经济损失与侵权责任》,《交大法学》2016年第1期,第二作者
2016/03《论原因在合同效力中的功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南京大学法学院冯洁语副教授介绍
冯洁语
时间:2017-05-19 16:53:03浏览:1538
1.jpg
个人简介:
冯洁语,籍贯浙江海盐。
南京大学法学院专职助理研究员
学习经历
2006.9-2010.7华东政法大学经济硕士
2011.10-2012.4德国科隆大学交换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