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17.2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为主线,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从而能够学以致用,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教学指导意见。

二、课程实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规是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过程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活动、检测与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准备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教材及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学生机房设备的软硬件环境),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实施的步骤,不能把所有内容都讲解得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余地。

①课前延伸,熟悉教学内容。保证不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概念不断出现,教师绝不能凭主观感觉,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同时要把有关操作方面的内容在计算机上亲自操作,核实教材内容,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②确定教学过程。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确定讲解和演示等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大体需要的时间,确定讲解详略的具体内容,确定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和递进性。

③确定复习的知识。新旧知识是互相联系的,经常复习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④确定练习内容和检查方法。信息技术学科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地布置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而检查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检查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⑤确定复习、预习内容。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即使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也要在课下及时复习,才能巩固;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课堂听讲的目的性,增加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2)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

①态度和蔼,态度严肃。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情绪影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态度和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乐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就好。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能敷衍了事不懂装懂,必须认真解答,对于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必须给予学生合理的解释。讲课中的语言和示范,必须认真规范,不可以随便,不能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②语言清晰,富有启发性。讲解是为了学生,为了传授知识,使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示范准确。教师示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切忌随意性,不正确的示范操作将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以后纠正起来很难。

④合理安排时间。备课时确定的时间往往与实际授课有一定的差距,不同班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同,课上及时调整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时间,灵活掌握,及时变换。

⑤照顾全体学生。个别指导是必须的,但时间不宜过长,必须时刻牢记照顾全体的原则。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从最基本的操作入手,逐步提高。启发优秀学生主动发现新知识、探索新途径、掌握新技能,鼓励他们帮助他人,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习惯。在练习中注意补充解答新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解决问题。

⑥注重方法的训练和优化。按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恰当、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在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研究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要使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⑦总结反思。每节课结束前要做知识点总结,课后要进行教学小结,教师必须记下本节课的经验与教训,并对所涉及的有关教学备课资料(包括课件)进行相应的修改;每个学期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教学方面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确定今后的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3)评价与测试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有新的观念和方式,评价重点在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评价促发展”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逐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反馈与评价体系。

①信息技术检测以操作技能检查为主。主要检查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哪些概念。

②每节课的练习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检查,教师要注意平时的练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心中有数。

③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客观地分析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埋怨学生,更不能歧视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尤其要注意从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找出不足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④教学内容不是等量的知识块,各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集中的某部分学习后,可以安排检测,检测的时间不宜固定和过于频繁。

三、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符合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术语准确,知识讲授严谨,板书科学、规范,演示操作准确、熟练。

(二)基础性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小学生的基础型课程,要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教学内容必须是大众的、普遍的、成熟的、基本的,应与竞赛辅导、兴趣特长培养有所区别。

(三)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四)主导性原则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好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活动,尤其是要提出明确的探究任务和要求,做到“放手但不放任,自主但不自由”,并适时给予调控、引导和帮助。

(五)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发现。

(六)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努力营造开放性、协作式的学习氛围。通过开放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