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地区发展史

合集下载

江门五邑的由来

江门五邑的由来

江门五邑的由来江门的得名江门处于西江下游,它对水的依赖甚深,甚至它的名字也因西江而起。

资料记载,宋代西江在新会出海,西江支流蓬江切过蓬莱山(亦称狗山)(原江门一中所在地)和烟墩山(今蓬苑广场附近),这里因两山对峙而被称为“江门”。

五邑首府江门建市前是新会县的属地。

元末明初年间,江门已初形圩集,因水陆交通便利而逐渐成为五邑和邻近四乡的商品集散地,工商业繁荣。

康熙《新会县志》疆域图中已标有“江门”地名。

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镇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在北街设置了江门海关。

为广东八大关之一。

据统计,1923年,经江门海关查验的进出境旅客为65.3万人次,是江门常住人口的60多倍。

江门在新会及西江流域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贸易中心,1925年首次成为省辖市,以后又几经变更,成为新会的镇,进而成为独立建制的县级市。

1983年,江门市从佛山专区分离,升格为地级市,成为五邑地区的首府。

从政区建置的沿革来看,五邑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由新会转到了江门,实际上是五邑地区由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向以商贸发展为主演变的必然结果。

从四邑到五邑五邑地区行政建置的兴革,行政机关驻地的迁移,隶属关系的变更,辖区范围的伸缩等人文地理现象,深受本地区政治管理需要、经济发展规律和语言习俗的影响。

一、五邑建制,历史悠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包括五邑地区在内的岭南大地是土著居民南越民族的聚居地,处于“各有君长”的散乱无序状态,越族各部落、支族互不统属,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组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今五邑地区的新会、台山、鹤山归南海郡管辖,开平、恩平则为桂林郡属地。

西汉时,开平、恩平改属合浦郡。

五邑以建置时间为序,先后是恩平、新会、台山、开平、鹤山。

恩平:最早设县是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始称“思平县”,县治大致在今恩平良西镇恩平铺,辖今恩平全境及阳江、阳春部分地区。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华侨移民和发展史以及爱乡情怀摘要:五邑地区移民的历史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五邑地区又经历了几次移民高潮,数量非常庞大,因此有海外国内两个“江门”之说,五邑地区是当之无愧的著名侨乡。

关键词:移民,海外发展史,爱乡情怀近代初期的中国,积弱贫困,政治腐败,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为了寻找出路,五邑地区很多人选择了下南洋或者到旧金山淘金等。

为了更深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江门华人华侨博物馆,重走了一次“移民路”。

刚走进博物馆,呈现在眼前的是“根在五邑”这四个金色大字,给人一种暖暖的乡情以及认同感和归属感。

博物馆一楼有一艘模仿正在海上航行的运送华工的木船。

走进里面,暗暗的,给人一种恐惧感,而当时华工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被运往未知的远方的。

在船的角落里坐着几个蜡像做的华工,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状况,我从他们的神情里看不到丝毫的兴奋和向往,而是充满无奈,因为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人,只身到一个除了知道名字以外什么都不知道的地方,和家人相见无期,还有最糟糕就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安全到达那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对未知的远方充满向往呢。

由于中国的积弱贫穷,五邑华工在国外的地位极低,处处受到排挤,像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排华法案。

有些地方甚至写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标语,华人在异国他乡被安排做一些最重、最危险的活儿,如修铁路、开垦荒地,挖矿等,有许多人都死在了这些工作上,或者落下了终生残疾,却人没有可怜他们。

面对着外国的排华法案和种种非人的待遇,五邑华工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忍受着,斗争着。

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努力,终能闯出一片天地。

五邑华工是坚韧的,智慧的。

总能在逆境中找到生存之道,这是我在参观博物馆唐人街时的感受,五邑华工们依靠自己的手艺在异乡开始自己创业,如开理发店,开药店,开酒家等。

甚至不少知识分子经营报社,为身在他乡的同胞服务,后来也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 、五邑侨乡文化专题(新)

2 、五邑侨乡文化专题(新)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四:区域合作扩展旅游市场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分别与香港、澳门签订了 旅游合作协议,与珠海、中山、深圳、东莞、佛山、 惠州、肇庆等城市签订旅游紧密合作协议,组织开 展区域万人有等活动,带动了全线短线有、自驾游。 在省外,与十几个省市建立了旅游业紧密合作关系, 并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同时在2009年,还在全国 重点城市、地区设立了20个江门旅游联络处,以点 带面拓展旅游大市场。如今,江门市的客源结构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外省及外国游客纷至沓来。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一:旅游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十一五”期间,江门市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12%,旅游总 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2%。今年1--9月,我 市接待过夜游客789.52万人次,全省排名第 五。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二:一批品牌旅游区相继建成 在“十一五”期间,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平碉楼与 村落申遗成功,使我市拥有了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另外,古 兜温泉、锦江温泉、台山川岛、富都温泉荣获国家4A级旅游 区称号;台山北峰山被评定为国家森林公园;鹤山大雁山被 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台山国华台电被评定为全国工农业族 游示范点;新会小鸟天堂、恩平凤凰生态乐园被评定为广东 最美乡村旅游区(点),恩平歇马村歇马举人村、那吉镇石 头村和开平自力村被评定为广东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 范区(点)。新会古井镇等四个村镇被省旅游局授予“广东 省旅游特色县镇村”称号,鹤山双桥村等7个村镇被授予 “广东省旅游特色村”称号。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人物)中华文化是有许多地域亚文化圈构成的,而岭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特色在众多的亚文化圈中独具特色。

而岭南文化也以同样有许多的文化圈构成,如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海南文化、桂系文化、港澳文化等。

在这独具特色的文化当中衍射出富有特色五邑侨乡文化,而在这五邑文化的孕育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五邑人。

【摘自白少玉——五邑人与五邑文化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五邑大地上,自古到今,涌现出许多优秀之才,有号称岭南第一人的陈白沙先生,陈白沙是明代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

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之称的梁启超思想家,有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司徒美堂先生,冯如先生等,在近代中国也涌现出大批商业之才,敢与走出去,敢打敢拼,在竞争激烈的商海搏击中,很多五邑人士成为所在商业领域的中流砥柱。

在这五邑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也出现了很多优秀人物,从他们身上确实看到很多东西,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五邑人士走向海外在,走向世界,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了五邑文化,壮大了自己。

借着对五邑人物的好奇,我们走访了梁启超故居,陈少白,陈白沙纪念馆等地方,还有对当地广大五邑地区本土人士走访,从中隐约可以感受五邑地区广大群众百姓的爱乡爱国,不畏艰难困苦,自乐更生的品质。

从远古时期,君王统治中国大都是以占领中原为此,每到改朝换代,君王为了加强与沿海地区的统治,往往迁入北方人到沿海地区,这就是现在南方人的祖先,有相关历史学研究,现在南方人的大部分祖先确实是北方人,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北方人大多被地方人同化,他们根据南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贫借自己的智慧,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如南方多雨而出现的碉楼,在海边靠捕鱼为生而发展的渔业文化等等,而往往中原对边镜沿海地区的统治不立,再加上近代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这些生活在这地方的五邑人士大胆创新,打破封建制度的阻碍,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思想,而江门五邑濒临南海,靠近港澳,移民历史即久,人数已成达观,迄今为止,五邑江门籍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袍已达380万人,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邑历史文化

五邑历史文化

五邑历史文化(1732言“四邑”,也是包括赤溪的。

反而是现在的江门地区人,四邑话流行的区域,因此定名为“四邑话”。

有的特色,将是江门市的一大损失。

语言、文化,再者说,既然“四邑”之广义,也能包含鹤山邑,又何苦“推陈出新”,鹤山邑既也是从四邑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

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现已达376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州107个国家和地区。

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占20%,美洲占70%。

近年来,江门市大手描绘蓝图,不断加大城建资金投入,陆续完成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包括有:东湖公园、东湖广场、五邑华侨广场、院士路、长堤风貌街、釜山公园、玉湖公园、体育公园、名人广场、冈州广场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到了江门,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乡间、竹林间的碉楼。

在成片开阔的绿色稻田里,弯曲的小河缓缓流过,密实挺拔的竹林中坐落着风格各异的碉楼,每一座碉楼的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寻迹碉楼,就像打开一幅幅侨乡画卷,走进一幕幕历史往事。

除了碉楼以外,江门山水园林比比皆是。

最新评出的江门侨乡八景是:江门东湖公园的“东湖倩影”、新会天马村的“小鸟天堂”、新会圭峰山风景区的“圭峰叠翠”、台山上下川岛海滨旅游区的“川岛风情”、开平塘口镇的“立园春晓”、开平的“碉楼奇观”、恩平的“温泉仙境”、鹤山大雁山风景区的“雁影波光”等。

到了江门,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乡间、竹林间的碉楼。

在成片开阔的绿色稻田里,弯曲的小河缓缓流过,密实挺拔的竹林中坐落着风格各异的碉楼,每一座碉楼的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寻迹碉楼,就像打开一幅幅侨乡画卷,走进一幕幕历史往事。

除了碉楼以外,江门山水园林比比皆是。

最新评出的江门侨乡八景是:江门东湖公园的“东湖倩影”、新会天马村的“小鸟天堂”、新会圭峰山风景区的“圭峰叠翠”、台山上下川岛海滨旅游区的“川岛风情”、开平塘口镇的“立园春晓”、开平的“碉楼奇观”、恩平的“温泉仙境”、鹤山大雁山风景区的“雁影波光”等。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侨乡文化之风土人情【摘要】:五邑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称。

作为著名的侨乡,五邑地区也有着其特有的文化风俗,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社会各界名人、各种习俗和美食等。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进一步理解五邑侨乡。

【关键词】:侨乡五邑方言节日风俗【引言】:五邑作为著名的侨乡,有着很多具有侨乡特色的风俗。

而作为一名五邑人,我有必要去了解我们家乡的风俗,同时让身在我们侨乡的外地学子对我们的风俗与方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侨乡风俗与方言的研究之旅。

【正文】五邑方言与五邑节日风俗江门五邑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著名的侨乡,肯定有很多它的特别之处,如特有的地区方言、节日风俗等,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它吧!五邑方言即华语粤方言四邑片。

传统上以新会话为代表;近代以来由于新宁话(即台山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新宁话逐渐成为五邑话的代表。

五邑话通行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中山市古镇镇、珠海市斗门区等地。

可分为新会话、新宁话、开平话和恩平话。

【1】对于五邑话的独特性,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声调以8个为多(恩平话只有7个),但有丰富的形态,五邑话变调(如名词往往变为低调或升调);二是台山、开平方言有边擦音;三是有介音i、u;四是基本没有长短元音的音位对立;【2】五是有不少与广府片方言相异的词语,如“臀”(屁股)、”阿人”(嬷嬷)、“做下”(恩平话指“全部”)等;六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与广州话也不同;七是完成体标记用“阿”或“都”,而不用“左”;八是形容词普遍有ABAB式重叠,如开平话的“饱头饱头”(有点饱)、恩平话的“憨似憨似”(傻傻的)【3】。

当然,五邑话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

五邑话是粤语各种方言中相当具有特色的一种,与广州话差异明显。

差异既表现在语音上,也表现在词汇上。

五邑话语音和标准粤语一样,五邑话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

五邑人的文化来源和血统来源新说

五邑人的文化来源和血统来源新说

五邑人的文化来源和血统来源新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标志。

目前在国内的五邑人,是指使用五邑方言的人口。

除江门、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外,尚包括珠海斗门的大部份地区,总数估计在500万上下。

我父亲是台山人,母亲是开平人,他们在十几岁时离开家乡到广州读书和工作。

因此我也对五邑方言和五邑人的特性有所了解,并可以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对五邑文化作出较为客观和中肯的评价。

五邑人可以算是广府民系中的一个异类。

以五邑方言来说,虽然一般被语言学家归入粤语系,但彼此之间却完全不能互通。

一个五邑人,如果从来没有学过“白话”,听过“白话”,只会是一头雾水;反过来,广府人听五邑方言,也是一成也听不懂。

这和属于同一方言系统的语言之间的普遍情形大不相同。

例如潮汕话和厦门话同属闽南方言,彼此也至少可以听到六七成。

五邑方言的这种特异现象,其实暗示了五邑文化存在与一般广府文化不同的来源。

文化来源和血统来源是两个有联系但不一样的概念,普通人容易混淆。

例如美国人的血统来源很复杂,有英国、德国、法国、爱尔兰等欧洲白种人,有墨西哥和拉美的印欧混血种人,有非洲黑人,有印第安土著,还有华人、日本人、马来人、印度人,等等。

但毫无疑问,美国的主流文化仍然是基督教下的盎格鲁-撒克逊系。

因为其他文化系的人是在不同的时期逐步移居美国,由于每一个时期的外来文化都比美国主流文化弱,因而逐步被美国主流文化所同化。

要论五邑文化,首先要找出这种文化形成的关键历史时期。

我认为,五邑文化形成的关键历史时期是在南宋末年,而五邑人,按其文化来源来说,就是当年宋朝的遗民。

这从五邑方言中可以找到很多痕迹。

例如“安人”一词,多指年长的亲属女性。

这个词在其他方言中已经很罕见,但却是宋代官场的习惯用语。

如果你用五邑方言来念宋词,会发现比用广州话或者普通话来念都要押韵和顺口得多。

另外,五邑话的鼻音较重,音质较粘,这和江浙一带的吴方言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真实的历史很可能是这样的:南宋末年,元兵压境。

五邑华侨经济奋斗史

五邑华侨经济奋斗史
——经济类
研究原因
我们组大多来自非五邑地区
的人,可能都会有些对这片土 的陌生感。但这片土将记录我 们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的跳 动,为此我们不想将其变成一 个陌生的寄居地,更愿她是我 们的第二故乡。所以我们有必 要,也有义务去了解她。一份 诚敬,一份收获;十分收获, 十分收获;”每多一点了解, 就多一点热爱。
总结
研究对象
华侨杰出人物
吕 志 和
伍 瞬 德
李 锦 记
李 石 朋
吕志和
吕志和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吕志和喜欢 挑战及创业注定他的成功。 早在十三、四岁时,吕志和看到在日军占领 期间,香港食品短缺,便萌发了做食品生意的 念头。于是他向父亲借了些资金,经营食品批 发生意。在日军占领期间,香港的食用油及面 粉十分紧缺,而做食品,油及面粉是必需品。 吕志和发明了以沙河粉制造鸡蛋马仔,用木薯 粉做粉皮的方法,在三年多时间里,赚一大笔 。

为此,我们怀着一 颗诚挚的心去了解 五邑的概貌。收获 对五邑的爱和对五 邑的如家般的温暖。 “斜阳旧影处,游 子梦乡情”我想就 是以后离去这片我 们曾经热爱的土后 ,我们也会思念着 她。
研究目标

我们通过研究华 侨的奋斗史了解 到他们在创业之 初的艰辛,想想 中国人远离家乡 在外打拼经受那 些不公平的待遇。 他们曾经失败过; 他们曾经受着那 些非人的待遇;
吕志和了解到当时 香港建设发展很快,对 砂石需求巨大。他认为 做剩余物资生意已渐无 利润,便做起了长远打 算。当年他每次刚买入 一批开山机,买主已纷 纷前来询问,加上手上 已有开山机,引发他开 拓石矿场生意的念头。
吕志和
吕志和先生心怀桑梓,关心家乡建设,自1987年开始,先后多次支 持家乡建设,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建设,总金额高达1730多万港元。 1993年,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及“江门市荣誉市民”的光荣 称号,并获颁“广州市接触贡献奖”和“江门市区特别贡献奖”。 1995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决定将中国科学院紫 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5538的小行星命名为“吕志和星”。

五邑地区的红色故事

五邑地区的红色故事

五邑地区的红色故事五邑地区是中国广东省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

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令人震撼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见证了革命历史的丰厚积淀。

首先,我们来讲述五邑地区著名的红色故事之一——“雷锋在中山”。

雷锋,一个常人中的英雄,他的事迹感动了整个国家。

1955年,雷锋来到五邑地区中的中山市,在这里,他将平凡的个人奉献融入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

他不仅自觉抛头颅,洒热血,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还鼓励他人献身社会,树立了一面标杆。

雷锋的精神代表了五邑地区人民的奉献精神,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永远的红色标杆。

其次,让我们回顾五邑地区的另一个红色故事——“五邑抗日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五邑地区成立了许多秘密的抗日革命活动基地,这些地方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坚实后方。

当时的五邑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用他们的力量和智慧,支持着前线的抗战。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发动群众参与抗日运动,筹措军费物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邑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一环,体现了五邑人民的英勇和坚守。

最后,我们来谈谈五邑地区的“新时代红色故事”。

如今的五邑地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五邑人民的红色基因。

五邑地区的人民,用他们的劳动创造了一个个发展的奇迹,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力量。

他们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互帮互助,形成了众志成城、奋发向前的良好氛围。

五邑地区的新时代红色故事展现了五邑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全新风貌。

在五邑地区的红色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的烽火点燃的历史痕迹,感受到了五邑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这些红色故事不仅是五邑地区的宝贵财富,更是一面反映时代精神的镜子。

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于五邑华侨的历史

关于五邑华侨的历史

关于五邑华侨的历史五邑华侨是指来自中国广东省五邑地区(即潮州、潮安、饶平、揭阳、普宁)的华人移民及其后裔。

自19世纪末以来,五邑华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华人社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邑地区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有人口外流的现象。

尤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政治动荡、经济困难等原因,大量五邑人民选择离开家乡,远赴他乡谋生,其中包括了许多勇敢的华侨。

这些华侨经过海上艰辛的旅程,来到了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地,开始了漫长的侨居生活。

五邑华侨在海外的发展与贡献不可忽视。

他们勤劳、聪明,勇于创业,很快就在各地建立起了自己的事业。

他们经商、务农、从事手工业等各行各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五邑华侨也积极参与当地社会事务,推动了华人社群的团结和发展。

五邑华侨的成功和辛酸背后,是他们始终保持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虽然身在异乡,但他们对五邑的关注与支持从未间断。

五邑华侨积极捐资助学、修建公益设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他们建立了五邑同乡会、华侨学校等组织,促进了五邑人民的团结与合作。

五邑华侨的故事中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

他们在异国他乡,面对着文化的冲击和语言的障碍,但他们从不气馁,勇敢地面对困难。

他们念念不忘家乡的亲人和乡土,尽力将家乡的风俗习惯传承下去。

许多五邑华侨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五邑华侨的历史是五邑地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华侨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奋斗和贡献不仅为他们个人带来了成功和荣誉,也为五邑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成为五邑人民的骄傲。

五邑华侨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五邑人民,让他们更加坚定地爱国爱乡,为建设美好的五邑地区而努力奋斗。

第1课 江门五邑

第1课  江门五邑

身为五邑人,应知五邑事!
5、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什么时候开始有 五邑地域性的社团?
①宁阳会馆:海外第一个五邑籍华侨地域性社团, 1822年由台山籍华侨在新加坡成立。
②四邑陈氏会馆:1848年,由新加坡的新会、台 山、开平、恩平陈氏华侨成立。
③五邑工商总会:1921年,由新会、台山、开平、 恩平、鹤山五县工商界人士在香港成立了“五邑 工商总会”。随后“五邑”之名被更多海外五邑 乡亲接受。
身为五邑人,应知五邑事!
3、“五邑”是如何形成建制的?
①恩平:设县最早,东汉建安24年(219年)设 思平县;唐朝初期改名为恩平县。 ②新会: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建立的平夷县;南 朝的宋永初元年(420年)设新会郡, 新会之名自此开始。 ③台山:明朝弘治12年(1499年)新会县西南部 划设新宁县;民国3年(1914年)改名 为台山县。 ④开平:明朝设立“开平屯”;清朝顺治6年 (1649年)建县,县城设在苍城。 ⑤鹤山:清朝雍正10年(1732年)在鹤城设置鹤 山县,辛亥革命后县城迁往沙坪。
海外五邑藉华人社团
监五侨 事邑联 就同联年 职乡谊香 典联会 礼谊成港 。会立江 第大门 十会( 九暨五 届侨邑 理港) 2009
海外五邑藉华人社团
海外五邑藉华人社团
二、江门的得名
1、江门市作为五邑地区的中心城市, 如何得名?
原因: 江门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交汇处。因蓬 江北的蓬莱山与蓬江南的烟墩山隔江对峙,有 如蓬江之门,故名“江门”(别名蓬城)。
①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 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 ②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 ③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④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 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 ⑤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 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 ⑥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 ⑦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 ⑧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市辖蓬江、 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 区范围俗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

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

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阅读提示:江门五邑是全国着名的侨乡,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经济发达。

海外的五邑人对家乡怀有深厚的宗亲之情,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江门五邑现有人口约410万,而侨居海外、港澳的五邑籍人士也有370万。

繁衍出这近800万子子孙孙的五邑人的祖先是谁五邑的先民五邑考古发现土着居民:远在新石器时代,五邑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从新会会城城郊的罗山咀贝丘遗址,台山广海、赤溪、深井等地的沙丘遗址、山岗遗址,以及开平苍城、赤水,鹤山陈山、罗沙岭,恩平那吉、洪窖、大田等地发现的数十处古人类活动遗址中,考古人员挖掘到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锤、石凿、石网坠等石器工具,印有粗纹的陶罐、陶碗、陶纺锤,以及用鱼骨、兽骨制成的骨针、骨饰物等,这说明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狩措、捕捞和采集,并学会了制陶和纺织。

他们与当时分布在广东其他地区的先民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上具有同样的特征,同属广东的土着民族——越族,是夏商周上古时期南万百越族的一部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对岭南的控制,多次将中原士卒、民众迁往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处”,这当中有婚姻移民,也有被流放的强制性移民;岭南开始由一个越人聚居区慢慢演变为一个以越族为主的越汉民族杂居区,中原南迁的汉民族主要居住在新设置的郡县,并由点向面逐渐扩散。

但在东汉末年以前,五邑地区还是一个人口稀少,并以土着越人为主的地方。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古越人的后裔大部分后来被早期抵达这里的汉族人同化,小部分慢慢演变成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其称谓也几经变化,南北朝时期叫“乌浒”,或者称为“俚人”,唐宋时期的壮族就是这些土着后裔的延续。

中原人南迁五邑珠玑移民:中原人大批南徙五邑,主要是在宋代。

宋朝时期,中原地区不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战争一直没有停息过;在北宋真宗年间,还先后发生过河北、淮南大蝗灾、黄河决口等特大自然灾害。

在天灾人祸下度日的中原人,都渴望到一块安定的土地上生活。

五邑历史文化

五邑历史文化

五邑历史文化五邑历史文化广东省江门市所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区县市人文风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藉的华侨并团结一致,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可以说,现在祖国内地江门市行政区域的确立,是建立在海外“四邑”籍侨胞的认同上,逐渐为国内政区划分所认可,并最终定型的。

雍正十年(1732年)划新会县遵名都、新化都、古劳都等三都和开平县双桥都、古博都址山等地,新建鹤山县。

显见,鹤山也是由新会县、开平县两县析地而置,便纵是言“四邑”,也是包括鹤山的。

同理,赤溪厅是从新宁县地析出,便纵是言“四邑”,也是包括赤溪的。

反而是现在的江门地区人,多认为“四邑”与“五邑”有别,那是因为江门地区存在两种粤语系当地口音,一是广府话、一是四邑话。

四邑话流行的区域,恰恰在鹤山邑以外的台山邑、新会邑、开平邑、恩平邑,因此定名为“四邑话”。

以文化的独特性而言,“四邑”的说法不能抛却,如果太多地强调“五邑”,很容易造成四邑方言的矮化,失去江门地区独有的特色,将是江门市的一大损失。

“四邑”代表的是江门市独特的历史、语言、文化,再者说,既然“四邑”之广义,也能包含鹤山邑,又何苦“推陈出新”,广宣五邑之说呢?!若有不同之心,纵“五邑”亦不能使同;如有团结之心,言“四邑”亦不致分。

今天的江门区,县级行政区已经不只五个。

包括县级市四个:台山、开平,恩平、鹤山。

县级区三个: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

而却没有改用七邑之说,似乎五邑大学的名称赶不上江门行政区域的调整,倒不如称为四邑大学,更能体现江门市所独有的地域文化。

鹤山邑既也是从四邑之中分出,就不应该认为“四邑”没有包含鹤山的可能性。

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

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现已达376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州107个国家和地区。

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占20%,美洲占70%。

近年来,江门市大手描绘蓝图,不断加大城建资金投入,陆续完成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包括有:东湖公园、东湖广场、五邑华侨广场、院士路、长堤风貌街、釜山公园、玉湖公园、体育公园、名人广场、冈州广场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江门市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是中国大陆四大书画之乡之一,也是中国最有名的书画之乡之一。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的书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邑地区,是指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台山市、恩平市、鹤山市和新会区,这五个区域以前都是独立的地方政区,因此得名五邑。

在这片土地上,书画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独特的渊源和特色。

一、历史沿革江门地区的书画文化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五邑地区曾经是广东省的文化之乡,而此地也哺育了许多文化名人。

特别是在明清两代,江门地区的书画界人才辈出,为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五邑地区的书画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在现代,江门五邑地区依旧保留着浓厚的书画文化氛围,从中可以看到历史文化和民俗艺术的影子。

书画文化也成了五邑地区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同时也为五邑地区的人文历史增色不少。

二、地域与文化五邑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地处粤西,东临珠海和肇庆,西依湛江和阳江。

这里地处北纬21°31'-22°52',东经111°03'-113°00'之间,地势平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地域气候条件非常适于书画文化的发展。

而五邑地区的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尤其是开平、台山和新会等地方,都有着特别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而这些地方也都是中国书画之乡的主要代表之一。

以开平为例,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不少名人名士也在这里诞生,给这里的书画文化增添了几分艺术的气息。

这样的地域文化也为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深厚的渊源。

三、人文资源五邑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有着众多文化名人。

在五邑地区,从历史到现在,都为书画艺术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书画家。

其中书法泰斗颜文樑、南方画坛大师袁聪、著名画家方少平等,都是值得一提的书画名家。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

江门五邑书画文化发展的渊源江门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角,享有“三宝重地”的美誉。

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的的港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带,江门五邑地区有着古老的文化声誉,而五邑(义乌,瑞正,广庆,箐阳,谢家村)都是江门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地带。

江门素有书画名城之称,书画文化发展渊源深远,迄今已有将近400年,与江门门五邑结缘不解。

五邑地区是江门市最富有传承的地方,在古文化的重要性上在全国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从五邑地区的大量历史记载以及历史文物可以说明,五邑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的书画艺术在江门发展史上饱受重视。

其中,本地传统书画艺术在江门五邑发达有着深远的历史熏陶。

五邑经过上千年的文化淬炼,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密切相关的文化圈,这座文化宝库也成为后来书画文化发展的基础。

清康熙年间,江门五邑历史文化和书画文化在当地迅速发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瞩目,当时有崇文好书的知名人士游览到处一游。

精求真伪、细细思议、细细探索、细细述说,促使书画兴起;而清朝诸子百家中知名学者还十分将书画文化与市民进行交流,这些交流的结构主要以江门五邑为主,促使江门的书画文化发展,并催生了新的绘画风格,广受赞赏。

因此,可以说江门五邑历史文化和书画文化在江门书画发展史上扮演着巨大的作用。

宋代以后,人们对书画艺术的热忱不减,更多的杰出书画家开创绘画新领域,他们的作品受到极高的评价,受到海内外的赞誉。

江门五邑的文化及其与其书画文化的渊源不断为江门书画文化的发展增添精彩。

江门五邑的环境良好,和这里的民风淳厚,这不仅促进了书画的发展,也为当时的文化加分,成为书画家们追求新碟的良好起点,为书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江门五邑文化发展的渊源源远流长,文化丰富多彩,书画文化也因此受到了不断的持续发展,书画艺术以江门书画文化开始出现,传承习俗,开创滔滔新浪潮,受到后人的赞赏和学习,发展书画文化,实现书画艺术价值的传承。

五邑地区发展史

五邑地区发展史

五邑地区发展史区以及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

“邑”者,县也。

现在,五邑各都已先后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市(县级)了。

[1]五邑各县撒县设市的时间为:台山,1992年4月;新会,1992年10月;开平,1993年1月;鹤山,1993年11月;恩平,1994年2月。

至于“六邑”中的赤溪,自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起即属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

清朝同治六年(1867),因发生土著人与客籍人械斗事件,后将客籍人聚居地潮居都大部分与矬峒都小部分从新宁县划出,成立“赤溪厅”,直属广东布政司。

1912年,改称“赤溪县”。

1953年,该县被撤,复归台山县。

在历史上,赤溪地区也有不少人到海外(以东南亚地区为多)谋生,并出了叶观盛等著名侨领,也是知名侨乡。

因此,赤溪有时也与“五邑”并称为“六邑”。

但赤溪建县的历史较短暂,绝大部分时间归属新宁(台山)县。

今天,“六邑”的称谓已极少提。

邓小平指出:“华侨是长期历史所形成的。

中国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到东南亚,是历史形成的。

”华侨在其形成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开始,这种变化已露端倪。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以后,这种变化进一步加快。

其最根本的变化,著名美籍华人侨史专家麦礼谦一言以蔽之:“从华侨到华人”。

五邑旅外华侨亦然。

“华侨”与“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未加入当地国籍,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华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华人”是对具有中国血统者的泛称;狭义的“华人”则是专指已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及其后裔,又称“华裔”。

1909年以前,晚清政府虽没有制订国籍法,实际上它是将在外国居住谋生的中国移民当作中国公民。

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大清国籍条例》,明确宣布实行血统主义的国籍原则,所有具有中国血统的中国移民,即使已加入外国国籍,也都认为是中国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邑地区发展史
五邑地区是我国的重点侨乡,人们喜欢把它同粤东的潮州、汕头、梅州地区以及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

“邑”者,县也。

现在,五邑各都已先后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市(县级)了。

历史上,在今五邑地区,曾有过“四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县)、“五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五县)和“六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赤溪六县)的称谓。

但使用得最多、最响亮的名字还是“四邑”,尤其是在美洲、澳洲和欧洲的华人社区中。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四个县地理接壤,语言相通(四邑话),生活、信仰及婚娶等习俗均大同小异,有着深厚而特殊的“乡里”感情,同具鲜明的侨乡特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四个县的乡民出洋最早、人数最多。

人多势众,他们在居住地的华人社区中,常起着支配的作用,特别是台山人,影响力更大。

早年,台山话在华人社区里通行无阻,被称为“小世界语”。

由于这个历史原因,在很多史书及资料中,在讲述五邑时,更多使用的是“四邑”的称谓。

这样叙说并不是要把鹤山排除于外,虽然鹤山在语言及民俗方面更接近于客家文化,但它同四邑的历史渊源同样很密切。

鹤山历史文化名人宋森就说过:“本邑系由新会、开平两县改隶,是以一切文化、语言、风俗、社会观念及制度等均与四邑相同,历来在外洋与四邑人士联络与密切关系,而对冈州会馆之关系比肇庆会馆尤为深切。

”改革开放后,由于广东省行政体制的变化,从1983年起,鹤山作为五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四邑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现在,“五邑”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而且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区的概念。

[1]五邑各县撒县设市的时间为:台山,1992年4月;新会,1992年10月;开平,1993年1月;鹤山,1993年11月;恩平,1994年2月。

至于“六邑”中的赤溪,自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起即属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

清朝同治六年(1867),因发生土著人与客籍人械斗事件,后将客籍人聚居地潮居都大部分与矬峒都小部分从新宁县划出,成立“赤溪厅”,直属广东布政司。

1912年,改称“赤溪县”。

1953年,该县被撤,复归台山县。

在历史上,赤溪地区也有不少人到海外(以东南亚地区为多)谋生,并出了叶观盛等著名侨领,也是知名侨乡。

因此,赤溪有时也与“五邑”并称为“六邑”。

但赤溪建县
的历史较短暂,绝大部分时间归属新宁(台山)县。

今天,“六邑”的称谓已极少提。

邓小平指出:“华侨是长期历史所形成的。

中国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到东南亚,是历史形成的。

”华侨在其形成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开始,这种变化已露端倪。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以后,这种变化进一步加快。

其最根本的变化,著名美籍华人侨史专家麦礼谦一言以蔽之:“从华侨到华人”。

五邑旅外华侨亦然。

“华侨”与“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未加入当地国籍,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华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华人”是对具有中国血统者的泛称;狭义的“华人”则是专指已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及其后裔,又称“华裔”。

1909年以前,晚清政府虽没有制订国籍法,实际上它是将在外国居住谋生的中国移民当作中国公民。

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大清国籍条例》,明确宣布实行血统主义的国籍原则,所有具有中国血统的中国移民,即使已加入外国国籍,也都认为是中国公民。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籍法》;1929年又颁行修订的《中华民国国籍法》,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坚持血统主义国籍原则。

规定凡具有中华民族血统者,均具有中华民国国籍,即使根据所在国国籍法已取得外国国籍的华侨,也被视为具有中华民国国籍。

这实际上是承认华侨拥有双重国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反对双重国籍原则。

1955年4月,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签订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之后,我国又同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签署联合公报,重申不承认双重国籍、公民在取得一国国籍后即自动丧失另一国国籍的原则立场。

1980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原则。

目前,我国旅外3000多万(一说5000多万)侨胞,一般估计,已有超过90%的人加入了居住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依然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已不足10%了。

五邑旅外侨胞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在本书里我们原则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前后
使用了“华侨”、“华工”及“华侨”、“华人”这两组概念,以示区别。

其实,在二次大战前,五邑籍华侨中已有一些人被批准加入居住国国籍而成为外籍华人,完成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转变,如美国的黄金德、李是男,澳大利亚的梅光达、刘光福等。

然而,这毕竟是少数,与二次大战后大量华侨加入居住国国籍而成为华人不可同日而语。

香港、澳门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广大五邑籍乡亲在内的香港、澳门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同胞。

长期以来,他们奋发工作,为港澳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为港澳顺利平稳回归祖国,为祖国和家乡的革命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其精神应予大力弘扬。

但香港、澳门同胞既不是华侨,更不是外籍华人,因此,本书没有作专门论述,但在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和澳门早期发展史上,不少五邑人建立了殊勋。

他们都是先以华侨的身份在海外创业、发迹的,尔后回到港澳创业、发展,为港澳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