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甫及申。”之后的元稹《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峨眉秀,生出文君与薛涛。”手法也如出一 辙。对于这种写法,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 此未为合作。”但是,联系下文,联系昭君的遭遇,能做出出塞决定的王昭君,决不仅仅是一 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不向恶势力低头,能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丈夫,这一 点是杜甫最钦佩的,所以诗的背景伟岸阳刚。这两句诗,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 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 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紧接人逝村存之意,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渲 染昭君生前死后的凄凉。 上句从空间落笔,写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 “紫台”,即紫宫,汉代 宫名,此指汉宫。“朔漠”,指北方沙漠之地。此指匈奴。“连”字把汉宫与匈奴相连,暗含昭 君虽远嫁朔漠,但心念汉宫。 下句从时间着墨,写昭君葬身异域,犹眷恋祖国。“青冢”,即昭君 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 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向”字写出了昭君死后思汉的幽怨。“紫台”、“朔 漠”,写自汉宫直到匈奴的空间距离,而前者雍容华贵,后者地远荒凉,彼此又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昭君生前远嫁异国的悲哀。 “一去”、 “独留”,写自古及今的时间间隔。 在如此漫长而寥廓的时空中,却以“青冢”这个特殊形象,集中地表现昭君悲剧的全部过程。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又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 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朔漠”、“黄昏”用的是叠韵、双声,更使诗思摇漾,增强了感人的 力量。上联写的是生地,此联写的却是死地,生死两极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昭君一生的 起点与终点。诗句意境辽阔,叙事含情,引人愁思。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可以作为这两 句诗内容的补充。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笔下有神。”此联可谓字字有神。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 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 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 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 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zǐ)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尚:还。
紫台:皇宫的别称。
连:联姻。
朔漠:北方的大漠。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传说当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长满青草,故名。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时,昭君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故意画得很丑。
当时皇帝纳妃主要靠宫廷画师的画像,因此很多宫女都去贿赂毛延寿。
昭君因为自告奋勇去匈奴,让毛延寿东窗事发,而被斩首。
省识:未仔细辨认。
环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饰,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千年。
胡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愁怨和遗憾的心情。
【大意】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 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 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 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 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 冢向黄昏”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怎 么运用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对仗(对偶):“一去”对“独留”, “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 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 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鲜明。“连”对 “向”, “连”字写出边塞之景的荒凉,“向”字 写出对汉地的思念。 “朔漠”对“黄昏”,“朔漠” 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主要 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黄昏的天幕。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 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 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 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议论,以小见大,抑 扬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马嵬事变、 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吴钩 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 六朝 金陵)
4、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
思 知人论世
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年),杜甫漂泊寄居夔州正 从夔州奔赴江陵途中,途经荆州府 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昭 君村时所作。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 唱。”
议: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的准备期: 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怀古咏史诗
1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 同病相怜 2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3理性思考
﹖
明确目标
2.再读诗歌,弄清史实,知人论世,体味 思想情感
2.再读诗歌,弄清史实,知人论世,体 味思想情感
昭君 杜甫
因李林甫的“野无遗贤”, 在京羁留十年
画图省识春风面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此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 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 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 常。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或 考。 忧国伤时,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分类:3.理性思考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
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 意义,后人誉其诗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 长,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 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 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事名 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中 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影 响很大。
怀人伤己
明确目标
3.背诵诗歌,归纳鉴赏方法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必修教案0327 11:22::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其中的“落雁”说的是谁呢?【王昭君】。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后世歌颂她的诗词数不胜数,对这位才情兼备的女子充满同情与赞美。
那么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板书:咏怀古迹)二、写作背景《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其内容分别是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课文所选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同一年,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当时寓居的夔州也是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巴东两县唐武德二年前属夔州)。
三、整体感知1、朗读(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2、诗中重点词语理解。
⑴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⑵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⑶环珮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珮: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⑷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3、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蜀相》

探究:诗人游武侯祠这一古 迹、借诸葛亮这一古人究竟 要表达什么情怀?
讨论:杜甫和诸葛亮有哪些相似点?
挖掘二者连接点
人物
角度
诸葛亮 战争频仍 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被重用,施展才能抱负
杜
甫
时代背 景
才情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许身社稷,志在匡国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不被重用,仕途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 屡遭贬谪,失意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难耐。 中军帐
总结情感与手法:
诗人追念诸葛亮这一古人,以 诸葛亮自况。在给予诸葛亮赞美 与惋惜的同时,借诸葛武侯这一 古人抒发自己不被重用、壮志难 酬的失落与怅惘。 手法:借古抒怀。
此词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 什么情怀?
分析:上阕:孙仲谋、寄奴这些京口历史人物建 立丰功伟绩 ——对比自己,隐约地表达自己的 抗敌救国的心情。( 怀古伤己) 下阕: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 衰的伤感 (怀古伤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廉颇——同病相怜,不忘为国效力( 怀古伤己)
手为 法表 。达 情 感 作 者 运 用 了 什 么
•
诗抓 句情 ,感 体词 悟, 诗结 人合 要标 表题 达、 什作 么者 。、
•
事抓 是意 什象 么、 明 。古 人 、 古 迹 、 古
•
鉴 赏 咏 史 诗 三 步 骤
用此方法研讨选修教材中咏 史怀古诗《蜀相》
蜀
杜甫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பைடு நூலக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1.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咏怀古迹(其三)》

宝坪村)
强调了山川灵秀之所聚,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 才有绝代佳人之所出,衬 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托了昭君的美好形象。
3、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 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 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在诗中找出答案。
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三步骤 :
• 1.所描写的古人、史事。(弄清史实) • 2.描写古人史事的原由(体悟感情) • 3.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 即史实——态度——技巧 • 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 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前后加“怀古”、 “咏怀”等。
用典。写她远离汉宫远嫁匈奴
写她死后葬身塞外骨 留青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用典。昭君悲剧的根源所在。 写汉元帝,只看图画不看人, 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 来摆布。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 身塞外的悲剧;
写她怀念故国虽骨留青冢, 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 她的父母之邦。
1、在这首诗当中,你读出 了昭君怎样的心事?(诗眼)
2.思考:这首诗写的是昭
“赴”本是一个普通
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 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
的字眼,但在此作者 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
是什么? 目的何在?
间写活了,化静为动,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
“群山万壑赴荆门”(荆
变幻之姿。
门指的是湖北宜都西北。昭君故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
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
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
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解释: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
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
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
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
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
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
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
昭君不肯,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
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
这里代指王昭君。
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

炼字题答题思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史载:“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 ,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 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 资,皆巨万 ”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画师无耻行为
7.《咏怀古迹(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 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 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 二字不符?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 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 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 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 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 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 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 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 《咏怀古迹》。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 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 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 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在呼韩邪临辞大会 上,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 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 信。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 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 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 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 纷纷掉落在地,由此“沉鱼落雁”中的 “落雁”便成了王昭君的代称。
这首诗吟咏的对象是谁?
“生长明妃尚有村”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
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 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 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 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 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而 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 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 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 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因此被贬入 冷宫3年,无缘面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人称“诗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
希望大家喜欢。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
词语。(诗眼)
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 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写什么?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 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 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 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 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 幻之姿。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出塞
• 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 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 按图召幸宫人。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 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 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 面君。
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 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 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 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 内涵却相当丰富。一句话写尽了昭 君一生的悲剧。
【讨论】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 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 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 却封为阏氏yānzhī (相当于汉 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 恨可言呢?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昭君的感情:
➢ 杜甫的感情:
有倾国倾城之容貌,
怀经天纬地之才,
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 而不得不远嫁他国。
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 受大唐君主重用。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共25张PPT)

杜甫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周密的七言律诗,共 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 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 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 《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 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 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 有同感焉。”
课外扩大
同样,关于其思念汉室,王安石并不就事论事, 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展开视野,由明妃联想到 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联想到在南的失意,而 言外之意,则又由美女的失宠联系到才士的不遇, 以对昭君个人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的普遍性与无可奈何。
课外扩大
王安石这一立论易犯胡汉不分、内外无别之 嫌,尤其是第二首中的“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 乐在相知心”,更容易给人丧失民族立场之感。 自南宋以来,王安石这两首诗就不断招致非议。 其实批评者都误解了王诗本意。王诗旨在推陈出 新,这里面既有作为大政治家对人生独立思考的 深度,有个人好为异论的性情作用,又有为文宜 奇不宜平的创作通则。
课外扩大
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既载史籍,流传也广,自汉 代以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颇多,但主旨不是悲王昭 君之流落塞外,就是责毛延寿之贪赃弄奸。王安石 却不取此想法。他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 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好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 观点并不是简单地为毛延寿开脱罪恶,而是含蓄地 揭示明妃的不幸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造成的。
主旨分析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 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 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 怨恨。
主旨分析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 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态事为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鉴
弄写 清的 史古 实人 )、
往 事
赏 咏 史 诗 三 步
是骤
怎
样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音律美以 及蕴含的丰富感情。
2、了解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 格的不同。
3、学习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思考:
1、关于杜甫的基本文学常识 2、杜甫的人生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几 个时期?每个时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 什么?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诗的每一联都写了什么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出歌咏对象 概述悲剧一生 揭示悲剧根源 点明昭君之怨
“群山万壑赴荆门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
拟人。“赴” 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 活了,他们用这雄浑壮阔 的奇景似是迫不及待的去 迎接奇人——明妃(王昭 君)。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字 子美 ,后世又称 他 杜拾遗、杜工部 。诗人 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 杜少陵。
他的诗歌被公认“诗史”, 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歌按思想内容分类:
1.游历名山大川——写景状物诗。 如:《望岳》、《春夜喜雨》等 2.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如:《蜀相》、《旅夜书怀》等。 3.反映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忧国忧民。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春望》、“三 吏三别”等。 4.漂泊之苦、思念家乡、亲人。 如:《春望》、《登高》、《月夜忆舍弟》。
Hale Waihona Puke 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悲愤之情、伤悼之意。
诗人因何悲愤?
【思考】昭君的悲剧是由画师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 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 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 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 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奸,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诗人在写昭君的不被皇帝宠幸,也 暗含了自己不被皇帝重用,怀才不遇, 抱负不得施展的惆怅。作者在咏叹昭 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 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 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这 分种 析态 技度 巧运 )用
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写昭君远嫁异 域荒漠的悲哀。“一去” 生不能归来,“独留”死 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 一生一死,反差强烈,让 人不忍深思。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 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 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 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 烈!一个 “空”字,将诗 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 传达得淋漓尽致。
咏 怀 古 迹(其三)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 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 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 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 以讽今之作。
这首诗描绘的历史人物是谁?
王昭君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王昭君的 事情?
沉
闭
鱼
月
落
羞
雁
花
之
之
容
貌
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昭 君 出 塞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尾联昭君的“怨恨”指的是什么 ?
一恨“帝始不见遇”; 二恨“远嫁”。
归纳寓意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 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 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 二字不符?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