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摘要:电影《功夫熊猫2》自全球上映以来,深受影迷们的喜爱,尤其是电影将中国元素刻画的极为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化,中国功夫及中国风景与美食等方面都有精彩呈现。
这部电影的成功,体现了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的有效解读与融合、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机糅合的进步历程。
关键词:《功夫熊猫2》;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2008年的《功夫熊猫》曾引起了关于西方人表现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电影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大文化要素:功夫和熊猫,观众可以在这部电影找到很多中国文化的画面和名词,如:道家的阴阳八卦,中国的古代衣着,有江南地区特色的建筑,手推车,面条和保留中文发音的师傅(shifu)、乌龟(wugui)、麻将(majiang)、豆腐(doufu)等等。
三年后,从好莱坞梦工厂诞生的功夫熊猫阿宝再次归来。
《功夫熊猫2》把中国元素、东方精神吃得更透,表现得更好。
特别是前一集所运用的中国元素到第二集更加丰富纯熟,影片是全球审美与中国元素的有机糅合,生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深刻启迪。
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功夫熊猫2》最让人惊叹的地方,是其对中国风情、中国文化的运用基本上达到了调配自如的境界,并在一种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做出了机智的文化融合的成功尝试。
影片的开画不仅整个梦工厂的宣传片头换成了皮影戏风格,标志性的小男孩坐在月亮上垂钓的logo也换成了一只乌龟坐在月亮上钓鱼,巧妙地串联上了第一部《功夫熊猫》里的主要人物龟仙。
随后一段故事发生背景的交代也是用旁白结合皮影戏效果的画面来呈现的,不仅让观众感受到流畅的视觉连接,而且用皮影的虚化方式也非常巧妙地配合了正式故事开启前“史前史”的另一个时空回溯。
仅仅是开片这几分钟的小段落就体现了此片制作者对中国文化把握的功力。
《功夫熊猫2》里,羊仙姑预言说沈先生会被“一个黑白相间的动物打败”,这时电影画面上黑和白组成了一个太极阴阳鱼的图案,黑白相间的熊猫竟然暗合了太极阴阳之理。
2《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2《大战中的插曲》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
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
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
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
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
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
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第一,不推崇战争。
中国文化爱好和平。
孔子说,“仁者,爱人"。
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
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
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
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第二,不惧怕战争。
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
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
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传播突途径
体育文化也由此传播
世博会
•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 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 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 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 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 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
“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等国际性文化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 中国艺术作品通过画廊,拍卖会,博览会,博物馆等一些形式展 现给全世界,实现了中国文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中国移民也为中国文化走出世界,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非物质化旅游资源:古代建筑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礼节礼仪, 书画艺术,歌舞戏曲,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等(舌尖上的中国,岳麓书院)
物质化旅游资源:山水名胜,地质地貌,气候生物,主题公园,城市建 设,现代建筑等
名胜古迹
• 建筑之所以被称作“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主要说它有 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传播途径
---涉及文化传播交流
参与人员及分工:
传播途径
• 政治(大背景) • 经济 • 教育 • 媒体 • 国际盛会
中国香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香文化如何走向世界6月20日下午,借“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闭幕之机,山东博物馆邀请了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文化部非遗司、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北京市发改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中国家具设计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设计师,就“中国香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主题研讨会展开研讨,为长达半年之久的沉香文化展画上句号。
研讨会就近年来的沉香热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在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之间寻求平衡,推广和复兴香文化的发力点到底在哪里,以及中国沉香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进行把脉。
笔者受邀参会,这里摘编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会长马福:为加强野生沉香种群的保护与科普宣传,推动沉香人工资源培育工作,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沉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香文化复兴,近年来,我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沉香保育为主题的工作和活动。
2012年,我会分别授予广东省中山市和东莞市寮步镇为“中国沉香之乡”称号。
同年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沉香保育委员会,通过鼓励和引导沉香产业健康发展,全国沉香资源的人工培育产业质量不断提升,规模不断壮大,影响不断深入。
沉香的保育与利用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自2012年开始,我会沉香保育委员会还联合相关部门,成功举办两届沉香文化博览会暨沉香文化讨论,该活动的持续开展对沉香保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沉香文化产业的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借此机会,介绍一下我对“唐代的香囊”的认识。
唐代香囊多为金属香囊,银质较多,按照记载还有铜、金、铁质者,结构奇妙,靠两个活环及自身重量调节,无论香球如何转动,里面的香平衡,香灰不遗漏。
法门寺、何家村考古出土有香囊,法门寺出土一大一小两枚香囊。
唐人称香囊“熏球”、“熏炉”,法门寺地宫发掘以后确证叫香囊,《慧琳音义》里两处提及香囊。
文联走出去:如何将中国文化推向全球?
文联走出去:如何将中国文化推向全球?20XX年,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
如何将中国文化推向全球?就成了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艺工作者应该怎么做?文艺组织应该怎么做?文化机构应该如何协助?中国文艺联合会和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巨大责任,带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赢得更多的尊重和发展机遇。
一、多渠道、全方位推出中国文化产品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中国应该多开展一些文化节、文化展览等活动,使更多的人在中国文化产品中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传承;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外推广的力度,挖掘和推荐更多的中国文化产品,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让世界人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了解中国文化。
二、用语言解读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语言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翻译汉字的含义,对文化的传达就会存在很多障碍。
我们应该采用更加亲民的表述方式,用易懂的语言解读中国文化内涵。
三、面向全球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将文化推向全球的主要手段。
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应该注意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表达。
通过学习对方的文化,了解它的内涵,进而融合在本国的文化之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而这种新文化也会形成独特的国际影响,让全球的人们了解和接受。
四、联合各国文化名家,共同发掘文化遗产文化没有边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
为了发掘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我们需要与其他文化名家进行合作。
通过共同挖掘、宣传各自的文化遗产,让世界文化遗产共存,共享其历史与文化的辉煌。
五、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作为中国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塑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受到我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同时,还要加强文化自信,树立中国文化的崇高地位,借此激发和激励中国文艺工作者,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不懈努力。
六、创新宣传方式,借助新媒体推广文化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传统宣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事例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事例1. 中国的武术啊,那可真是厉害得不得了!像成龙、李连杰这些功夫巨星,不就通过他们精彩的电影把中国武术带到了全世界嘛!让全球的人都见识到了中国武术的魅力,这不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超棒例子吗?2. 还有那神奇的中医,好多外国人都对它着迷得很呢!你看中医的针灸,在国外也越来越受欢迎,这难道不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证明?3. 中国的美食文化呀,那简直是无敌了!川菜、粤菜等各种菜系在国外开得风生水起,好多外国人都爱上了宫保鸡丁、麻婆豆腐这些美味,这不就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鲜活体现吗?4. 汉字书法多有艺术感啊!那些外国的书法爱好者对中国书法的热爱简直超乎想象,他们认真学习、临摹,这不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一幕吗?5.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走向了世界呢!春节的时候,国外好多地方都张灯结彩,举办庆祝活动,大家一起欢乐,这不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精彩场景吗?6. 中国的古典音乐也很了不起呀!一些国外的音乐家都开始研究和演奏中国的古典乐曲,让世界听到了不一样的音乐之美,这难道不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例证?7. 丝绸,那可是中国的宝贝啊!外国的时尚界对中国丝绸的喜爱那是有目共睹,用丝绸做出来的衣服多美呀,这不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闪亮之处吗?8. 中国的陶瓷艺术那叫一个精湛!在国外的博物馆里都能看到中国陶瓷的身影,让外国人惊叹不已,这不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明显标志吗?9. 中国的民间艺术,像剪纸、年画这些,多有特色啊!很多外国人都开始学习和欣赏,这不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好例子吗?10.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世界上流传,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这难道不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吗?我觉得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有着无穷的魅力,正在以各种方式大步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领略到它的风采!。
汉学视角下的中 国文化传统如何走向世界
汉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传统如何走向世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化传统走向世界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汉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从汉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传统要走向世界,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和创新。
首先,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例如,“和而不同”的理念强调和谐共处但又尊重差异,这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又如“仁爱”思想,倡导关爱他人、友善互助,这种价值观对于构建一个温暖、和谐的世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当通过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将这些核心价值进行深入的阐释和传播,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同时,创新传播方式是中国文化传统走向世界的关键。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影视制作等,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中国文化。
例如,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动画片,通过精彩的画面和故事讲述中国文化的魅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趣、易懂的文化内容,吸引全球用户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还可以开展线上文化交流活动,如线上讲座、论坛等,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汉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当积极与各国的汉学家、研究机构和文化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学术研究、文化项目和活动。
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需求和接受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传播。
同时,也能够借助国际平台和资源,提升中国文化传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至关重要。
这些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国文化,还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高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列举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事例六下道法
列举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事例六下道法【最新版】目录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事例概述二、事例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国际影响力三、事例二:中国美食的国际传播四、事例三:中国武术的国际地位五、事例四: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影响六、事例五:中国电影与电视剧的国际传播七、事例六: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认可正文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事例概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列举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事例。
二、事例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已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这些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关注和参与。
三、事例二:中国美食的国际传播中国美食的种类繁多,口味独特,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随着中餐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中国美食逐渐成为国际间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中国文化。
四、事例三:中国武术的国际地位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中国武术在国际上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学习、研究和传播,已经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五、事例四: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影响中国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六、事例五:中国电影与电视剧的国际传播近年来,中国电影与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优秀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甄嬛传》等,成功走出国门,吸引了大量海外观众,提高了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影响力。
七、事例六: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认可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昆曲等,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被誉为“东方戏曲的瑰宝”。
这些艺术形式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认可,成为了国际间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事例繁多,涉及多个领域。
列举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事例六下道法
列举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事例六下道法摘要:1.茶文化2.中医药文化3.武术文化4.书法艺术5.中华美食6.传统节日正文: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这个东方古国,并逐渐接受和喜爱中国的文化。
以下六种文化事例,是我们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
首先,茶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瑰宝。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国饮”。
茶道、茶艺、茶宴等各种茶文化形式丰富多彩,茶的品种和口味也琳琅满目。
茶文化的传播,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品尝到中国茶的美妙滋味,体验到中国茶文化的韵味。
其次,中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渐受到重视。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实践成果。
如今,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开始认可并接受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得到了广泛传播。
第三,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如太极拳、八卦掌、少林功夫等。
武术文化的传播,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机会了解和体验中国武术的奥妙,感受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
第四,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书法爱好者。
书法的笔画、结构、章法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书法艺术的传播,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欣赏到中国书法的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五,中华美食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
中国菜系繁多,口味丰富,色香味俱佳。
中华美食的传播,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品尝到中国美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最后,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是中国文化的生动体现。
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以上六种文化事例,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
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几点思考作者:葛剑雄来源:《国际展望》2012年第03期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
这些文化都适应了各自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无优劣可言。
也谈不上哪个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結果。
时至今日,在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条件下,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而代之。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其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
当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时,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傳带者。
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还要立足于学习世界文化。
我们不能坐待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同类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
中国既然已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期,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者:李琦新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9期摘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
面对全球化趋势,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这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需要。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面向世界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A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属于自己民族、属于自己国家同时又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慢慢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的是精华,有的是糟粕。
对于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正确态度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处于和平发展的年代,处于国际竞争日益强烈的年代,我们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各民族的青年。
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深化各民族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激发各民族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兴趣;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有助于深化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下一代,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然而,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普遍存在不足,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颇为不足,甚至有的还崇洋媚外,贬低祖国的传统文化,却对外来民族文化颇感兴趣。
如果继续延续这种状况,民族的发展很是令人担忧,祖国的未来很是令人担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极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感,使其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中国走向世界的作品
中国走向世界的作品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走向世界,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目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在电影领域,中国电影《流浪地球》以其宏大的场面和精彩的故事,征服了全球观众。
这部科幻片讲述了人类为了拯救地球而展开的壮丽征程,不仅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奇迹,也引起了国际观众的热烈反响。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更是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
在文学领域,中国作家莫言凭借其作品《红高粱家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以其浓厚的中国风情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打动了全球读者的心灵。
莫言的获奖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的认可,也是对中国人民智慧的肯定。
他的作品带着中国的独特色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音乐领域,中国音乐家郎朗以其出色的钢琴演奏技巧和热情洋溢的音乐表达,成为世界音乐舞台上的明星。
郎朗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也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中引起了轰动。
他用音乐语言诠释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智慧,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魅力。
在舞蹈领域,中国舞蹈家杨丽萍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深情的舞台表演,征服了世界观众的心。
她的作品《千手观音》以其精湛的技巧和壮丽的场面,成为中国舞蹈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各地的演出中赢得了广泛赞誉。
杨丽萍的舞蹈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在美术领域,中国画家齐白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表现手法,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瑰宝。
他的作品《竹石图》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线条,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
齐白石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绘画的传统,也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杰作。
中国走向世界的作品不仅在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也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的高铁技术、5G通信技术、电子商务等都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的标杆。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形象的国际传播随着国际化趋势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的一张重要名片。
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多样,从经典文化演绎到现代艺术,从影视传媒到体育赛事,都成为了推广中国文化形象的有效途径。
一、经典文化的传承和演绎中国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它包含着三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早在唐朝、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特色。
而这些经典文化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一直是国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国外文化界的青睐。
在海外传播经典文化方面,除了传统的翻译、出版等方式之外,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例如,200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美国《纽约时报》合作,将中国图书馆的文献数字化,这种文化资源互通成为了推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同样,互联网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更为广泛和便捷的途径。
二、现代文艺发展的推广除了经典文化之外,现代文艺作品更是成为了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例如电影、电视、音乐、美术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崛起,如《功夫熊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也受到了国际观众的青睐。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已经成为了全球传媒的主流,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全球观众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文化特色。
三、体育赛事的展示如果说经典文化和现代艺术是传达中国文化内涵的渠道,那么体育赛事则是展示中国体育文化的一面镜子。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体育赛事在中国举办,而这些赛事也成为了展现中国文化新风貌的重要窗口。
例如,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自行车赛、国际篮球联赛等大型赛事在中国进行,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观众关注和支持。
通过这些赛事的举办,全球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体育、文化以及人民精神风貌。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表现
北美:春节已成“众乐乐” 又一个农历新年来临之际,北美各地跃动着中国的 “春”意,中国年已成为各国越来越不能忽视的节日。 美国邮政总局自1993年开始发行中国生肖邮票。 2001年,美国财政部开始发行“吉利钱”,以庆祝中 国农历新年的到来。2010年12月15日,美国财政部 推出了两款面值分别为1美元和10美元的兔年“吉利 钱”,编号均以8888开头,非常讨巧。 在纽约州,中国农历大年初一是全州的法定假日,标 志性建筑帝国大厦也在每年这个时刻亮起红黄亮色的 彩灯,庆祝这一节日的到来。 在北美,总统、总理发布新春致辞,与华人共庆新年 更是必不可少。1月19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发表农历 新年贺词,向全国华人拜年。加拿大《明报》报道, 1月7日,加邮政总局正式发行兔年生肖邮品,包括首 日封、纪念封、国内及国际邮票等。
欧洲:政府协力办年庆 近些年,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到来之际,欧洲各国政府 纷纷鼎力支持庆典活动,表现积极的各国政要们也早已准 备进入春节时刻。 伦敦的中国春节庆典已成为中国本土之外最大的春节庆祝 活动,英国政要们向华人拜年也已成为春节期间的节日惯 例,很多机构都会举办“中国周”、“中国月”等活动。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在向华人拜年时感言:“中国春节使 我们有机会回顾华人社团对英国的繁荣、文化和社会多样 性所做的贡献。” 寒冬中的“时尚之都”巴黎同样有着吸引世界游客的金字 招牌――庆春节彩妆大游行。每年的巴黎市政府都会在彩 妆游行前做好详细的部署和规划,以确保庆祝活动的顺利 进行。斯特拉斯堡、法国总统发贺信、巴黎市长为彩龙点 睛、持续十多年的春节彩妆大游行,在法国政府的大力支 持下,“中国春节热”持续升温法兰西。
亚洲:“兔”气扬眉迎新年 在亚洲,除了中国,还有12个国家把农历新年法定为 公共节日,这些国家过春节的人口加上中国的人口, 比过圣诞节和其他节日的人口多很多。 在马来西亚,自新世纪始,全国新春大团拜活动每年 都会举行,活动期间,由华语和马来语共同组成的 “恭喜拉雅”的祝福声不绝于耳,意为“恭祝节日快 乐!”国餐”。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自从2002年政 府决定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后,印尼每年都会举办 春节庆祝活动,而且,上自总统、副总统、政府官员 和国会领导人下至各界人士都会和华人一道观看富有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舞龙舞狮表演、武术表演、灯笼 展览和民族乐器演奏等节目。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有文字以来,书法便受到重视。汉末魏晋时出现 了以艺术教育为主的诸侯贵族学校,书画艺术成为主要的 学习内容,对书法艺术的提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隋唐 之后,开科取士,选贤用能,考试考察内容主要是身(形 体)言(语言表达)书(书法)判(推理)四大项。而且 唐代的皇帝大都注重书法,这不仅推动了书法艺术创作, 还为书法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入仕升迁之途。 宋元以后,书家辈出,碑帖众多,一般的人也有条件研读 古人书法,要读书作官,就必须先练出一笔好字。渐渐 “馆阁体”风行,书法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但在这一时期, 书法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其艺术性。
各国互办文化节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孔子学院计划已启动,全球将建百所“孔 子学院”“汉办”特别强调:在汉语教学方面, 它是最正规、最主要的渠道。孔子学院的总部 将设在北京,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 目前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来开办,基本任 务是支持当地的中文教学。
谢谢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 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 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 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 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 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 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 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 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 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 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 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武术图片欣赏
中国书画享誉世界
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 也称字画。书,即是俗话说的所 谓的字,但不是一般人写的字, 一般写字,只求正确无讹,在应 用上不发生错误即可。倘若图书 馆和博物馆把一般人写的字收藏 起来,没有这个必要。图书馆和 博物馆要保存的是字中的珍品。 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写的真迹, 在写字技巧上有很多创造或独具 一格的,我们称之为书法艺术。
中华文化凭借什么力量走进世界——武斌新作《文明的力量——中华
I134《国际汉学》总第22期,2020年第1期句以怎样的方式适应这个时代,回应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
而如上文所见,我们从夏目漱石和正冈子规的汉文学的创作中,看到了明治时代日本文学者的近代化转向的努力,看到了夏目漱石对于传统汉诗文的执着,也看到了正冈子规“以汉诗入俳句”的革新,传统与现代,对峙且融合。
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所谓现代性和古典抑或传统在理论上是具有互文性关联的,二者相互映照,彼此纠缠,缺一不可的一个侧面。
据上文分析,我们得以从夏目漱石的汉诗中了解到,文学的现代性的内部指向与文学的形式并无必然的关联,即便是传统的、古典的、旧体的格律汉诗,也能较为充分地表达出一个具有现代性的丰富而又复杂,充满矛盾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也能艺术地呈现出一种现代人源于信仰的断裂而产生的焦虑和孤独感。
我们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中,认识到与其说“俳句”是正冈子规的“创造发明”,莫不如说是他“发现”的一他以“汉诗的精神”“汉诗的叙景手法”发现了藏匿在历史和传统中闪耀的光色和感动。
综上所述,本文从日本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的“汉化现象”入手,在辨析何为文学的现代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夏目漱石和正冈子规的汉诗文创作与转型的分析,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和方向探讨了传统文体与现代性的关系等相关问题,以图为观察日本近代的汉学之变以及我们自身传统文化、文学的现代性价值等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可能。
(王广生:首都师范大学)h中华文化凭借什么力量走进世界匸——武斌新作《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地位又如何?武斌先生的新作《文明的力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或可为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答案。
该书图文并茂,分别从物质产品、科学技术、艺术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讨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史,阐发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以及对于世界文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力。
武斌先生曾说:“文化自信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没有走向世界,但并没有影响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怎么看待历史现象与现实的差异呢?“中国文化要不要走向世界?”这怎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乾隆皇帝晚年时,英国使者马噶尔尼来华要求通商,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把人家赶了回去。
中国人相当自信,认为中国文化是最好的。
一个基本的事实也是,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走向世界,并没有影响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确实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第一,独立发展。
能够影响它的外来文化基本局限于周边地区。
第二,延续性。
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经过外族屡次入侵,连土著居民都被替换,早期文化无法一脉相承。
中国文化虽然不是最古老的,但它的延续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主要原因是外族很难进入中国。
第三,自我满足。
中国文化适应农耕社会,人们感到很满足。
第四,自信。
古人自以为中国是“天下之中”,认为自己比什么都强,不屑于放眼世界。
第五,同化能力。
在中国,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例如,女真族南下之后,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这个少数民族味道十足的名字改为完颜旻。
例如,满人从马背上打下江山,而到了清朝后期满族人里擅长骑射的已经不多。
不仅军事征服者如此,宗教也要经过“中国化”才能传播。
例如,观音菩萨的形象由于承载了“送子”的祈望而由男变女。
例如,“飞天”原本是裸体的,在克孜尔千佛洞里还能看到早期的裸体形象,东渐到了敦煌已经半裸,等到了中原大地就衣冠整齐的了。
例如,基督教原本不允许崇拜形象,利玛窦在传教时改为允许中国信徒拜祖宗、拜孔子,基督教才得以在中国发展。
第六,开放而不传播。
即允许外国人前来学习,但是中国不到外国传播文化。
历史上中国人出使外国总是偶然的,张骞通西域,是政治任务;玄奘西行,是为了取经。
上述情况或理由,是不是能够说明中国文化没有走出去的必要了?不是!我已经说了,上述情况适应的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一个由于地理条件同世界相隔绝的社会,而不是今天的中国社会。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地球村”的一员;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大踏步走向工业化、大踏步走向开放的社会。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将会越来越大。
结论就是: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
在我们热烈谈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能不能先冷静一下,问一下自己: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从“国学”热,到讨论“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有一种声音很大,就是要让中国文化去影响世界。
什么叫“影响世界”?如果把它理解为是要改变人家,很多外国人是有宗教信仰的,你能通过传播中国文化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信仰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能用中国文化拯救世界吗?在我们看来,有些国家的人,有着“不可理喻”的观念,我们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吗?他们好像也没有这样的要求。
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能否因此就说它比其他文化更优秀呢?精神文明各有千秋,不能说中国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优秀。
物质文明一般是可以比较的。
但物质文明不是单纯的物质,像饮食、服装文化都已经超出了饱暖的基本需求,其中有着许多精神文明的内涵。
例如茶是物质文明,但喝茶的方式包含了精神文明的内容。
物质文明往往与精神文明并存,精神文明不存在可比性,但存在真、善、美等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强大,它的文化都不可能主宰世界。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发展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
还是已故的费孝通先生的话讲得对,文化交流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因此,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走出去”不是要改变人家,而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要人家接受中国文化,也是要让人家自愿接受。
事实上,世界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非常了解中国,中国人的形象在他们眼中还存在着许多误解。
对于不少外国人来说,李小龙可能比孔子更有名,以为中国人都会功夫,甚至以为中国女人还在缠小脚。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
这方面的工作,同经济上的对外开放相比,距离太大了,要加倍努力。
但是不管怎么做工作,我们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只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
讨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文化,单纯的汉文化或儒家思想不等同中国文化的全部。
对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很多人存在误解,以为中国文化就是汉文化或者儒家思想。
其实汉文化也是多元性的。
有很多民族,包括匈奴、鲜卑、氐、羌、突厥、契丹、女真、百越等,历史上都已经融入了汉民族。
汉文化也是由汉族和这些民族的文化融合而成的。
比如现在很多所谓的传统乐器都来自于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学习,像二胡就是这样。
再比如胡服骑射。
本来汉人用马的方式就是拉车,孔子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就是驾车的本领。
在战场上,汉人站在马拉的战车上用长矛投射攻击,射程有限,机动性不强,不像胡人骑马射箭,又灵活,射程又远,所以汉人打不过胡人;后来赵武灵王推行改革,让大家学胡人骑马,这项改革是成功了,但是改穿胡服难以推行,于是骑兵不得不改穿衣裤,其他汉人还是上衣下裳。
再比如汉人本来是席地而坐的,胡人因为经常骑马,盘腿或者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他们就蹲着,下面放个凳子,也叫“马扎”,后来发展成椅子、胡床,又传播到中原汉地。
古代人说的“床”未必是睡觉用的,早期也是用来坐的。
但是,席地而坐的这个传统,虽然汉人自己不再沿用,却传播到了其他地方,比如日本人一直到学习西方之前都还是席地而坐的,即使是现在,那些“和式”的屋子里也还是这样。
我们所讲的中国文化,是空间和地域的概念,除了汉文化之外,还有今天国土境内的其他民族的文化。
汉民族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上各有所长,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互相学习、共同演变的。
除了民族文化,还有一个地域文化的问题。
中国幅员辽阔,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
比如北京人以前住四合院,上海人没有四合院,而是石库门。
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特点的文化类型。
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现在讲风俗,其实“风”和“俗”是两个概念。
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流行。
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流行的东西不会传得非常远,不过百里地。
“俗”是什么呢?就是习惯。
“俗”是人字旁的,成为一批人的习惯了。
就是说,“风”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形成“俗”,成为人的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
保存下来的习俗,是文化。
所以,我们讲中国文化、中国文明,既要讲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文化,也要讲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习俗。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
我们要拿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要拿丰富多样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即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怎样走向世界?现在有个说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无法苟同这种说法。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就是文化传播的问题。
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只有经过有效传播才能是世界的。
花木兰是中国的,可是直到如今,中国还拍不出一部像好莱坞的《花木兰》那样有影响力的影片。
大熊猫是四川的,为什么我们没拍出《功夫熊猫》?所以,文化怎样走出去,是一门大学问。
历史上,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的文化。
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及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以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
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
一旦民间信仰和宗教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也有一种情况,是偶然传出去的。
历史上,中国文明的很多东西,并非刻意要传播出去的。
比如造纸术,是唐朝军队在中亚打了个败仗,俘虏里有造纸的工匠,才把造纸术传了出去。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
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大障碍,是语言。
中国应该下决心把中国文化翻译出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
四书五经都没有国际通行的版本,还是早年传教士翻译的。
当然,文化软实力要通过硬实力才能起作用。
现在不少外国人学中文,是因为中国人在国际上的生意越做越大,外国人要跟中国人打交道就想学汉语,而不是因为汉语有魅力。
但是,他们掌握了汉语,就能够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