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史简要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戏曲是以音乐、歌唱、舞蹈、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原始舞蹈和祭祀活动中的表演。
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
早期的戏曲表演主要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在汉朝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戏曲演员被称为“弦歌”,他们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杂剧、散曲、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杂剧,它以嬉笑怒骂、滑稽幽默为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众艺术。
在唐朝时期,戏曲成为了皇室贵族和民众娱乐的重要方式。
唐代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杂剧、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皮黄”,它以滑稽幽默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角色形象而闻名。
宋朝时期,戏曲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杂剧、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越剧”,它以细腻优美的表演风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明清时期,戏曲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剧目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明代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它以唱腔、表演和化妆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清代的戏曲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
近现代以来,中国戏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和舞蹈艺术进入中国,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戏曲开始吸收西方音乐和舞蹈元素,并且加入了新的题材和内容。
同时,中国戏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观众减少、观众结构老龄化等问题逐渐显现。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戏剧史进行简要概述。
历史发展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中国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在此之后,中国戏剧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
著名的元曲和明清时期的京剧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戏剧类型
中国戏剧包含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文化特点。
- 京剧: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精致的戏曲服饰和独特的化妆技巧。
- 评剧: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抒发情感和夸张表演风格而闻名。
- 黄梅戏:黄梅戏源自湖北地区,以其婉转悲凉的唱腔和优美的舞蹈而受到欢迎。
-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饱满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影响和传承
中国戏剧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
中国戏剧技巧和艺术形式被传承到现代剧场和电影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结论
中国戏剧以其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中国戏剧史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戏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戏曲史(简版)(编导艺考学习资料)
第一章元曲概说一、名词解释1、戏曲:它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艺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它是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词、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金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5、小令:原名叶儿,是文学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词,具体地说是独立的一支曲。
6、套数:和小令相对,是两组以上(不包括两组),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邻而成的组曲。
(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7、带过曲:是由两组曲组成的曲子。
8、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吸收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被称为“第七艺术”。
9、曲词: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10、曲调:旧乐府音调的总称。
11、唱词:旦本戏,末本戏。
12、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13、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眼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14、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单位。
15、楔子:是一折戏,放在一本戏的开头叫开场戏,放在中间叫过场戏(用来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
16、角色: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类。
由于杂剧以正色为主角,形成“一角众脚”。
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净、副末、贴旦、搽旦、孤、卜儿、孛老、倈儿等。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歌舞表演。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以下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1. 萌芽期:在唐代以前,中国的戏曲表演主要是以歌舞形式为主。
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戏曲开始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等元素,逐渐形成了以歌舞剧为主的戏曲形式。
2. 形成期:在唐宋时期,戏曲逐渐形成了以“杂剧”和“南戏”为代表的表演形式。
杂剧是一种综合了歌曲、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的表演艺术形式,而南戏则是以南方民间小戏为基础发展而来。
这两种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成熟期: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
元代的戏曲以杂剧为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
4. 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戏曲的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戏曲以南戏为主,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
这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和地域特点。
5. 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京剧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同时,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兴起也对戏曲产生了影响,使得戏曲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和表演形式。
在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形成了新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中国戏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中国戏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戏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最初的祭祀歌舞到现在的各种戏曲形式,中国戏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过程。
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祭祀歌舞。
随着社会的演变,戏曲逐渐发展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表演形式逐渐丰富、剧情逐渐复杂,各种剧目层出不穷。
在古代,戏曲是贵族文化的代表,皇帝亲自评剧、赏罚演员,各种戏曲团体与贵族之间的关系紧密。
近代,戏曲文化逐渐普及,成为广大民众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现代戏曲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中国戏曲的发展,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戏曲历史的各个时期,戏曲艺术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戏曲剧种。
以地域为划分,可以分为京剧、湘剧、豫剧、粤剧、川剧等,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表演风格。
以表演形式为划分,戏曲可以分为武戏、说戏、唱戏、舞戏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演唱的,其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表演等多种技巧,是中国戏曲中最复杂、最高水平的剧种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戏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逐步推进,中国的戏曲文化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各地政府在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的同时,加强了对戏曲文化艺术的培训和研究,为戏曲艺术的世代相传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多元化、全球化的特点。
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戏曲文化需要走向国际舞台,面向全球进行传播和交流。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开放,戏曲艺术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结合现代科技与创意,不断创新戏曲艺术形式,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吸引力,是中国戏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一)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
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
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
然而,中国戏曲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处。
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仪式说。
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
”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说。
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成为“戏曲”。
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
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
戏剧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
上古宫廷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他们或笑谑,或歌舞,或弹奏,以供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
优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蕴。
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
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
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
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
“百戏”不是指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熔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艺术技艺为一炉的综合体,是盛行于汉代广大社会,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等音乐艺术形式的总称。
中国戏曲史简要
中国戏曲史简要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
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
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
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
1、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2、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
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优戏之始:“优孟衣冠”。
优戏因“善肖人形容”,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
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
(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
A扮演之始: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
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惟妙惟肖,扮演的非常成功,但是,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
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所以,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
B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
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1、百戏。
“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
参考p13-142、角抵戏。
《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
《东海黄公》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西京赋》,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中国戏曲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时期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时期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
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
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元代戏剧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
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
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简述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简述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一、前史背景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在介绍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之前,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它的前史背景。
1. 戏曲的起源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各种形式的戏曲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发展壮大,并且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2.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方的越剧和北方的汉剧。
3.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阶段。
元代出现了以杂剧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元曲,明代则出现了以南戏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南戏和以北戏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昆曲、京剧等。
二、京剧的形成1. 杂剧与昆曲的融合京剧是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戏曲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各种不同类型的戏曲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
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戏曲就是杂剧和昆曲。
杂剧是一种以说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戏曲,它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
昆曲则是一种以唱腔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戏曲,它具有非常高雅的艺术风格。
京剧正是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戏曲之间进行了融合而形成的。
它既保留了杂剧中说唱和动作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点,又吸收了昆曲中高雅优美、唱腔婉转动听等特点。
2. 从“四大才子”到“四大名旦”京剧在明清时期逐渐发展壮大,但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还需要一段时间。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城文化界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和剧作家,他们被誉为“四大才子”,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和尚小云。
这四位演员不仅在表演技艺上有所创新,还在剧本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所创作的剧目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而且内容也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20世纪40年代以后,京剧又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女演员,她们被称为“四大名旦”,分别是程硕、荀慧生、田汉和李少春。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概述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概述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宫廷,得到了更⼤的发展;民间⼜出现了'俗讲'和'变⽂'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出现了'⾦院本',南⽅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形成'北杂剧',南⽅南戏进⼀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民间⼩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元曲中影响最⼤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学,以质朴⾃然胜,后世戏曲⽂学⽆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代之⽂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息。
4中国戏曲的第⼆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
其剧本⽂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趋成熟,多⽤昆曲演唱。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古典戏曲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雏形时期——宋金时期,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发展时期——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集成时期——清初,转折时期——清代中叶,终结时期——近代。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先秦时期出现优伶,主要在贵族们饮宴时歌舞助兴;汉代的优伶机构称为乐府,专门负责收集民间乐曲,从事撰写歌词、演出乐舞的工作;后来衍生出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戏曲的发展史
戏曲的发展史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说唱和舞蹈结合的形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宴会娱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表演形式。
在唐代,戏曲开始有了更加系统的剧本和表演形式。
唐代的杂剧、秧歌和弦子曲等形式对后来的戏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宋元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元曲和南戏等不同流派。
明清时期,戏曲进一步繁荣发展。
明代的京剧、徽剧、曲剧等成为代表性的戏曲形式,清代的评剧、沪剧、粤剧等也逐渐兴起。
这些不同地区的戏曲形式在剧本创作、表演风格、音乐曲调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
20世纪初,戏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戏曲形式遭遇了一定程度的衰落。
然而,在中国的戏曲界,一些人奋起抵抗,推动了戏曲的复兴和创新。
新民主主义时期,戏曲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发展,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和作品涌现出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戏曲进一步发展壮大。
咏春剧、话剧、小剧场剧等新兴形式出现,并与传统戏曲相结合,推动了戏曲的多元发展。
同时,戏曲也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总的来说,戏曲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表演形式。
戏曲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京剧历史简介简短
京剧历史简介简短京剧是中国的四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京剧起源于北京,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下面将对京剧的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清朝末年。
当时,北京的戏曲演出以宫廷戏为主,但这些演出只在宫廷内进行,一般百姓无法欣赏。
为了满足百姓观看戏曲的需求,一些戏班开始在北京的戏楼上演。
这些戏班演出的戏曲形式各异,但都以曲艺、杂剧和歌唱为主要内容。
19世纪中叶,随着戏班的发展和演出形式的不断改进,京剧逐渐形成并开始流行起来。
在京剧的早期发展阶段,它吸收了其他戏曲剧种的特点,并融合了京师官话的语音特点和北京地方文化的元素。
这使得京剧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到了20世纪初,京剧开始迅速发展壮大。
一些著名的京剧家开始涌现,他们以改革和创新为目标,推动了京剧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京剧的音乐、唱腔、表演和舞台布景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进,使得京剧更加精致和完美。
在20世纪的上半叶,京剧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电影和电视的出现,这些新的娱乐形式对传统的戏曲演出产生了冲击。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京剧开始引入新的元素,如电子音乐和灯光效果等,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
然而,尽管面临着各种挑战,京剧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它的剧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学、战争、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题材。
京剧的表演形式也非常丰富,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
京剧的演员还注重身段、发声和表情的训练,以达到精湛的演技。
如今,京剧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代表。
它不仅在中国内地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许多文化机构和学校都致力于京剧的研究和教育。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京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但它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京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统的代表。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自古以来,戏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情感和道德的思考。
以下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程。
1. 早期形式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戏曲表演形式。
这个时期的戏曲以“五音”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歌唱、舞蹈等元素。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声戏”,它使用五种不同音调的演唱方式,配合各种舞蹈动作和乐器演奏,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2. 唐宋兴盛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戏曲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戏曲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这个时期的戏曲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如越剧、南戏、京剧等,每种剧种都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例如,京剧以其精湛的唱腔和华美的服装装饰闻名,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3. 明清兴起明清时期,戏曲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在这个时期,戏曲的剧本逐渐增加,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例如,评剧是明清时期产生的剧种,其特点是通过评述来表达剧情,并引入了更多的戏曲唱段和表演技巧。
此外,香港的粤剧和潮剧也在这个时期兴起,成为了华南地区的主要剧种。
4. 现代改革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一方面,中国传统戏曲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特色,继续在大型舞台上演出。
另一方面,戏曲演员也开始尝试结合现代元素来创作和演绎戏曲作品,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总之,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早期形式、唐宋兴盛、明清兴起以及现代改革。
这一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丰富多样和卓越成就,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将继续在新的时代中传承和发展,为世界带来更多精彩的表演。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一、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历程大致如下: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曹操、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张飞、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的主要阶段:1. 战国时期至汉代(约前5世纪至3世纪):-在战国时期,戏剧元素首次在杂剧中出现,演员表演和歌唱结合。
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演化。
到了汉代,雜劇成为当时的主要表演形式。
2.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此时期见证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进一步丰富。
南北朝时期,杂剧逐渐演变成了雜劇、崑劇、音樂劇等不同的戏曲形式。
南朝刘宋时期,雜劇中的南戏开始崭露头角。
3. 唐代(618-907年):-在唐代,宫廷中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大曲”的新戏曲形式,表演风格更加庄重高雅。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戏曲表演场所,如盛行于长安的“乐坊”。
4. 宋代(960-1279年):-宋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展了文戏和武戏的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元曲。
元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融合了戏曲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
5. 元代(1271-1368年):-在元代,元曲达到了一个高峰,丰富的剧目涌现,形成了杂剧、元杂剧等多种戏曲形式。
元曲在表演和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6. 明代(1368-1644年):-明代戏曲进一步繁荣,京剧的雏形逐渐形成。
文官武将的表演风格相辅相成,形成了杂剧、武戏和文戏的综合性表演。
7. 清代(1644-1912年):-在清代,戏曲形式进一步丰富,地方剧种逐渐兴起,如川剧、豫剧、粤剧等。
这个时期也见证了京剧的崛起,它汇聚了多个剧种的元素,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多元的历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表演风格,为后来的中国戏曲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豫剧发展史简要介绍
豫剧发展史简要介绍
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
豫剧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的剧种,以唱腔和表演为主要形式,风格清新爽朗,旋律优美,曲调多变。
豫剧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中期阶段(1920年代至1950年代)和现代阶段(1950年代至今)。
初期阶段:豫剧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初期的豫剧以越调、南调、清角等为主要唱腔。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有:郑洪年、马连良、王瑞芬等。
中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豫剧的唱腔和表演逐
渐成熟,并形成了基本的表演风格。
此时的豫剧受到来自京剧、评剧等其他剧种的影响,开始融合其他剧种的元素。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有:唐月华、李少春、朱振坤等。
现代阶段:195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豫剧也经历了不少变革和发展。
豫剧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加入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元素。
同时也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剧目。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有:刘兰芝、聂荣臻、刘元春等。
总的来说,豫剧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特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
中国历史戏曲年表
中国历史戏曲年表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史戏曲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演绎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和传统的剧种。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一个中国历史戏曲年表,通过对每个时期的概括和戏曲发展的重要事件进行回顾,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戏曲的千年魅力。
1.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戏曲的起源时期。
这个时期戏曲主要表现为各类宫廷舞蹈和宴会娱乐活动的形式,以音乐和舞蹈为主。
2.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唐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出现了各种表演形式,如西方戏、河洛戏、夜场戏等,其中以曲艺和杂剧为代表。
著名的戏曲文艺家白居易在唐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3.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北宋时期是戏曲传统的确立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传统剧种,如京剧、越剧、粤剧等。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音乐、舞蹈和表演特色,成为后世戏曲发展的重要基础。
4. 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元代时,戏曲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蒙古、波斯、阿拉伯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元曲风格。
元曲以快板为主要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深受观众喜爱。
5.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明代,戏曲剧目的数量不断增加,戏曲家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
明代时期还兴起了徽剧、评剧和黄梅戏等剧种,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6.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末期时期。
在清代,戏曲艺术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境,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剧目问世。
清代时期京剧成为主导剧种,逐渐形成了现代京剧的基本形态。
7. 当代(1912年至今)中国戏曲在现代继续发展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上世纪以来,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创作家。
中国戏曲史略
中国戏曲史略以歌舞演故事为基本特征的戏曲艺术,约12世纪也即我国的宋金时代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先秦乐舞、汉代百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隋唐散乐和歌舞戏、宋杂剧和金院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几个阶段。
一、先秦乐舞在我国先民的乐舞艺术中,已经萌生了后世戏曲的基因。
先民的乐舞究竟是怎样的状态,只能依靠后世考古文物遗存和文字产生以后古人追述的传说与神话。
原始歌舞,再现氏族采集,狩猎,农耕和战争生活,表达男女爱悦,有其实用的目的与功能。
又与先民对神灵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生殖的崇拜等联系在一起。
1973年,在发掘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彩陶盆。
据测定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彩陶盆的内壁绘有舞蹈者舞姿的纹饰,每组五人共三组。
舞者体态相同,动作划一,彼此携手起舞,摇动着头饰与尾饰,仿佛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显然给人一种节奏鲜明的动态感。
舞蹈纹饰形象所显示出的节奏、步态、动态、情趣、透露了那时歌舞已具有的观赏性,和先民对舞蹈美的鉴赏力。
先民的审美意识,正是推动原始歌舞发展的动力。
(图片1)《尚书.尧典》记载的‚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和《吕氏春秋.古乐》所记‚帝立尧,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臵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罄之音,以致舞百兽‛的传说,反映的是古代狩猎生活的情景。
还有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传说。
先民的歌舞艺术,已经具有了许多特征,主要有三点:1、对生活的再现性。
2、诗、乐、舞的综合性。
3、祭祀娱神的仪式性和审美娱人的观赏性。
以上这些歌舞的特征,原本是歌舞艺术产生后自身的形态特征,并非为后世戏曲而设。
然而,却是戏曲赖以形成的基本因素。
传说中历代祭祀乐舞到周代被统治者们推崇,制礼作乐,整理而为‚雅乐‛,是与‚俗乐‛相对而言。
周代有‚六乐‛,也就是‚六代之舞‛,包括相传为黄帝之乐《云门》,帝尧之乐《咸池》,帝舜之乐《韶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
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
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
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
1、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2、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
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优戏之始:“优孟衣冠”。
优戏因“善肖人形容”,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
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
(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
A扮演之始: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
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惟妙惟肖,扮演的非常成功,但是,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
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所以,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
B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
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 1、百戏。
“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
参考p13-142、角抵戏。
《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
《东海黄公》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西京赋》,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二、唐代歌舞戏和优戏1、唐代乐舞的背景知识及对“梨园弟子”的认识唐代戏曲发展条件之一:宫廷乐部机构p18 条件之二:唐代的家班。
P19梨园弟子:梨园弟子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戏曲从业人员的总称。
名称始于唐玄宗时期,由于李隆基本人热爱表演艺术,他挑选太常寺坐部伎子弟三百人,亲自教授“丝竹之戏”,将他们安置在禁苑梨园旁边,所以他们被称为“梨园弟子”。
后来又设宫女数百人,置于宜春北院,也称梨园弟子。
2、唐代优戏。
唐代优戏演出频繁,最有代表性的是弄参军戏。
参军戏:唐代称为“弄参军”,是以表演当时官职卑微的“参军”的故事的雏形戏曲。
最初在军队流行,后来流传至民间。
上场人物有妻妾、参军、苍鹘等,人物形象鲜明,多以插科打诨、讽喻吏治为主要内容。
中晚唐发展成为“陆参军”,戏剧性更为突出。
3、唐代歌舞戏。
突出歌舞因素的歌舞戏有《大面》、《钵头》、《踏摇娘》、《秦王破阵乐》等。
其中,《踏摇娘》是唐代歌舞戏的突出代表。
P21《踏摇娘》的表演,最初男扮女装,扮妻子的演员徐徐入场,边走边唱,以评说心中的苦,唱时还要不断的摇动身子,每唱完一段,有人合唱帮腔,扮丈夫的上场后,两个人作斗殴表演。
丈夫虽然很凶残。
但却醉步踉跄,丑态百出,从而形成一种滑稽表演,舞蹈,角抵相结合的舞台艺术。
形式上:“且步且歌’载歌载舞,还兼有“和声伴唱”说白,表情,歌舞。
角色上:有男有女,还有戏外人上场,对演员的化装也有要求,如男扮丈夫者:“著绯,戴帽,面正赤色。
”就是要穿红色衣服,戴帽子,脸要涂抹红色以示醉态。
人物形象也有简单刻画,主要突出一个“丑”:外表丑,思想丑,行为丑。
前半部分为歌舞,诉其悲苦;后半部分为角抵性质的殴斗,以动作表扬为主,追求喜剧效果。
本戏将乐舞与优人戏弄结合在一起,已经初具戏曲的综合性特点。
综合性特点,就美学风格而言,有悲有喜,从悲到喜,奠定了后世戏剧悲喜混杂的主调。
一、五代优戏的承启。
著名优伶故事:镜新磨——“李天下” p22二、西域及域外表演艺术的传入。
《弥勒会见记》:它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
它是维吾尔族第一部戏剧文学,印度传入,其分28幕,序章第一为序幕,二至二十六为正文,二十七幕为尾声。
序幕宣讲佛教内容,正文描写了未来弥勒佛不平凡的一生。
在场景安排上紧凑,结构严谨,贯穿过渡自然,语言古朴典雅。
对话具有个性特征,富动作性,塑造了释迦牟尼,弥勒等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它作为演出剧本而言,写作技巧达到了一定高度,它能把人物对话和舞台指示用不同颜色的墨色标写区分开来。
在《弥勒会贝记》中,每幕前都用红墨标写出该幕的场景说明和人物的神情动作等。
第二章成熟戏曲形态的出现————宋金戏曲中国第一个成熟的戏曲形态是南戏,成熟时代在南北宋之交,地点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江浙地区。
戏曲有自己的特殊形态,即,它是一种把诗,歌,舞的艺术因素统一起来,使之共同为戏剧模拟人生情境的目的服务的舞台表演艺术。
第一节宋金杂剧的准备绪:宋金杂剧兴盛的社会条件:①勾栏瓦舍文化的兴盛。
勾栏: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世俗演出场所之一,名称起自唐代,指剧场周围同观众席隔开的栏杆,后来成为表演场所的代称。
勾栏的出现在戏曲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勾栏将戏曲与生活区分开来,将观者与演者区分开来,它使戏曲有了艺术的自觉。
瓦舍:又名瓦市,瓦肆,瓦子等,是宋代大城市娱乐活动的集中地,在宋代兴起并繁盛。
它多建于大城市中的娱乐集中区域,规模较大,瓦舍里搭有乐棚,乐棚下建有勾栏。
瓦舍里除了表演杂剧,曲艺,杂技以外还有卖药,饮食等摊铺。
②专职杂剧演员的出现。
勾栏瓦舍:勾栏瓦舍是戏曲成熟之前,尤其是宋代城市里的商业演出地点,一般是用木材和砖瓦临时搭建的建筑,圆形或方形,内设戏台(乐床),观众席(腰棚、神楼),门口有人售票(座儿钱),勾栏瓦舍是民众的商业娱乐场所,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成熟提供了重要的准备。
一.宋杂剧的播迁(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官本杂剧段数》有280中剧目分析,有滑稽戏和歌舞戏。
)1.北宋杂剧2.南宋杂剧3.辽杂剧4.金杂剧:(亦名院本,行院之本,行院,大抵是金元人谓倡伎所居,金元院本别称“五花爨弄”“爨弄”意为表演,院本演出大都由末泥,引戏,副净,净末,装孤五人组成,故名)二.宋金杂剧的体制特征:1.结构体制:一场两段,即:前面是艳段;表演的是“寻常熟事”,开场引子:后面为正杂剧:上演正式的杂剧段子,为主体。
南宋又有所发展,由两段结构改为三段结构,即除“艳段”,“正杂剧”以外加入第三段“杂扮”表演。
2.角色体制:中国戏曲在角色体制上的最大特点是行当制,宋杂剧中亦有五个固定的角色:末泥,引戏,副净,净末,装孤。
3.音乐体制:4.表演体制:三.宋金杂剧的内容:1.政治讽刺性:宋金杂剧的内容很多与政治相关,这是由于宋金杂剧继承了前代优戏的演出传统,以针砭朝政,讽刺时弊为己任,常常能够产生朝臣廷谏无法实现的效果。
例说:《二胜环》的杂剧表演。
2.广泛的社会内容四.宋金杂剧表演的美学追求。
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风格的喜剧性;内容的讽喻性;效果的突出性。
第二节诸宫调的准备诸宫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
——《辞海》诸宫调对戏曲的成熟样式——南戏和元杂剧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一.诸宫调的发展历程:1.兴起2.分流:3.金代诸宫调的作品有: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唯一完整的一部;还有金代无名氏作的《刘知远诸宫调》A董解元《西厢记》分析:《董西厢》题材来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结构宏伟,情节富于变化。
全书分为八卷,彻底改变了故事结局,改悲为喜,把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可以认为,金代诸宫调是元杂剧重要的题材来源,是元杂剧成熟前最后的准备。
B《刘知远诸宫调》分析:(最早的一本,比《董西厢》还古老)金代刻本。
在艺术方面。
风格遒劲浑厚,语言朴素自然。
上承宋代民间说唱技艺,下开四大南戏之一《刘知远白兔记》。
C元代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作者王伯成,元代著名戏曲家,与马致远是“忘年交”。
戏曲史意义:对马致远《汉宫秋》的创作有直接影响。
二.诸宫调的戏曲史意义:1.故事题材上:诸宫调为南戏和元杂剧提供了重要的可供改编的故事题材,对于戏曲叙事性因素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2.音乐体制上:诸宫调较为整饬严谨的曲调结构元代戏曲提供了音乐组织兴盛的范式。
3.艺术风格上:诸宫调语言通俗化,思想内容世俗化,审美情趣大众化的风格对南戏和杂剧产生了直接影响。
第三节南戏的成熟----宋代南戏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样式——南戏。
南戏成熟于浙江沿海一带,温州一带被称为南戏的发源地。
南戏还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多种名称。
一.南戏的兴起1.南戏的诞生时间:一般认为是两宋之交,学界有两种说法。
其一:南戏兴起于南北宋之交。
——P33其二:南戏兴起于南宋光宗朝(11901—1194),即南宋初年。
——P342.南戏的诞生地点:二.南戏的发展:三.南戏的体制:1.演出体制:A副末开场:宋代南戏正式开场是由副末登场,念诵两首诗词吸引观众介绍剧情,这种开场方式被以后的南戏和传奇继承下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延续几百年的开场方式。
B演出范式:从剧本上看,南戏分“出”演出,“出”是戏曲的一种段落划分,每出可长可短,主要以角色的上下场作为划分的依据,全部角色都下场,表演告一段落,就成为一出。
C 下场和收场。
下场:下场的时候都要念四句七言诗,称为下场诗,可以独念,分独念,分念,合念。
收场:又称为“收煞”,一般也是用四句七言诗结尾,简要回顾剧情,或点主旨。
2.角色体制:宋代南戏的角色主要分为七种:生,旦,净,末,外,贴,丑。
3.音乐体制:调式:五音声阶:宫,商,角,徵,羽,与北方曲调的七声音阶不同。
演唱方式:以生,旦演唱为主,各个角色都可以开口演唱。
歌唱形式可以独唱,对唱,合唱,轮唱,后台帮腔等。
乐器:鼓,笙,箫,笛等“丝竹之乐”。
四.南戏的内容:南宋时期的南戏作品:《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王焕》、《乐昌分镜》、《张协状元》五种。
其中《王焕》作者是太学生黄可道,《张协状元》的刊本署名为东瓯九山书会的双才人,他大概是一个下层文人,二人生平均不可考。
1.文人负心戏:《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张协状元》三种文人负心戏社会背景:科举制度不开放,封建社会的“男权”;民间文化的兴起。
⑴《赵贞女蔡二郎》剧情:“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
实为戏文之首。
”——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剧情:蔡邕,字伯喈,东汉辞赋家。
他中状元后入赘相府,背亲弃妻。
其妻赵贞女在家乡独立奉养公婆;饥荒年岁,公婆双亡,贞女剪发买葬,罗裙包土,修筑攻台,后来,天上降下一面琵琶,贞女便怀抱琵琶,弹唱为生,上京寻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