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社戏》教案(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社戏》(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社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教学重难点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由鲁迅的生活经历谈起,引出这篇小说的主题。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课堂实录一、重点句子赏析。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修辞手法,体会重点语句对主题的作用。
】1.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明确: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船行速度快,更衬托出“我”当时急切的心情。
3.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明确: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
而且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
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
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社戏》教案 新人教版
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想:1、长文短教。
2、重点突破。
3、教给学生一种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和月下归航教学难点最后一段的理解2、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带着一个问题思考: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
“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
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
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
“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
重点让学生谈谈月下行船、赵庄看戏和月夜归航.问题:这些事情其实是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的。
这个字应该是?乐事。
体会一下我在赵庄的快乐。
自选一段或者几句话,体会“我”的快乐。
布置作业对课文的重点部分进行批注。
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真正的看戏的部分在哪里?请两个同学诵读。
大家结合自己的批注,感受“我”在看戏时的心理变化。
让学生看老师发下去的删节部分。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
初中教案社戏
初中教案社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2)能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社戏表演形式、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素材,创作一篇关于社戏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社戏的演出形式和特点。
(3)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了解当地社戏的现状,感受社戏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2)社戏的演出形式、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运用课文中的素材,创作一篇关于社戏的短文。
2. 教学难点:(1)社戏表演形式和习俗的理解与分析。
(2)创作一篇关于社戏的短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社戏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社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
(2)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社戏》,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社戏的演出形式、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中涉及的社戏表演形式、习俗等话题,进行分组讨论。
(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结合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社戏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采访当地社戏表演者,了解社戏的现状,感受社戏的魅力。
(2)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篇关于社戏的短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社戏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社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社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社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引言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社戏》是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及东南亚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关于《社戏》的教学设计,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唱形式;2.掌握《社戏》中唱腔和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语感;3.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1.《社戏》的历史背景介绍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片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沿革、风格特点、演唱形式和现状等。
2.《社戏》唱腔和表演技巧的学习选取《关公卖衣》等人物戏、情节戏,详细讲解《社戏》中的唱腔、说白、打击等表现技巧,配合实际演出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语感和表演技巧。
3.《社戏》的文化意义分析《社戏》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义,如家国情怀、道德教育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讲解等方式,介绍《社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指导学生学习唱腔和表演技巧。
2.实践教学法选取经典剧目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社戏》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语感。
3.讨论教学法在课后讨论中,让学生谈论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归纳总结,扩展思维。
四、教学手段1.教学PPT通过教学PPT方式介绍《社戏》的历史、风格和演唱形式等。
2.影片欣赏选择优秀的影片进行欣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戏》的表演形式和演唱特点。
3.现场演出邀请具有一定表演经验的演员进行现场演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社戏》的艺术之美和文化魅力。
五、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社戏》的由来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点讲解介绍《社戏》的风格特点、唱腔和表演技巧等,同时结合实际剧目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表演。
4.1社戏教案2(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
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
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社戏》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社戏的描写,反映出的民间文化习俗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民间文化习俗的理解。
2.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民间文化习俗,如社戏的起源、表演形式等。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注意细节,感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包括课文阅读、词语解析、文学常识介绍及课后思考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理解,尤其是对社戏这一传统文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字、新词的学习,课文的阅读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社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生字、新词进行查阅。
3. 课堂讲解:a. 解析生字、新词。
b. 介绍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c. 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文学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对社戏的描述,讨论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社戏》2. 重点词语:社戏、鲁迅、文学成就、传统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课后思考题:课文中的社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c. 阅读鲁迅的《呐喊》,选择一篇与《社戏》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阅读分析。
2. 答案:a. 社戏:民间传统戏曲艺术。
传统: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艺术:表达情感、观念的审美形式。
启示: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a.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b. 了解其他民间传统艺术,如皮影戏、剪纸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设计的教学对象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生,教学内容为第16课《社戏》。
本教案主要围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个语言技能展开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社戏的特点,了解社戏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教学目标1.阅读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社戏》这篇文章,了解社戏的特点,以及社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学生能够提炼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段落结构,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目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戏的特点,并根据文章内容,以“我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社戏的理解。
3.口语交际目标: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就社戏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对社戏的理解,并在社戏表演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阅读:阅读《社戏》这篇文章,了解社戏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社戏的地位。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段落结构,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运用已学知识,以“我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社戏的理解。
3.口语交际:小组内交流各自对社戏的理解,并在社戏表演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复述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1.复述式教学法:通过复述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戏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社戏的地位。
2.问题式教学法:通过问答互动、带着问题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流程本教案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
1.预习环节(1)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社戏的表演视频,激发其对社戏的兴趣。
七年级语文《社戏》精品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精品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具体章节为第1章至第3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课文背景,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主题和情节,品味作者对自然、童真和民俗的描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童真和民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作者描绘的自然、童真和民俗。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社戏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情节,讲解课文主题。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童真和民俗描绘,分享心得。
5.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社戏》2. 生字词:若干3. 课文主题:自然、童真、民俗4. 情节分析:第1章至第3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作者描绘的自然、童真和民俗。
(2)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答案:(1)自然:山水风光、四季变化;童真: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民俗:社戏、庙会等传统习俗。
(2)示例:课文通过描绘社戏这一民俗活动,展现了自然、童真和民俗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有关社戏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社戏》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社戏》。
(2)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农村民俗活动——社戏,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创作一篇关于当地民俗的短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民俗的热爱和传承,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自己关注传统文化、关爱民俗的意识。
(3)学会珍惜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社戏的民俗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关爱民俗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农村民俗活动——社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创作关于当地民俗的短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运用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结合生活实际,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社戏的起源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社戏的氛围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戏的意义。
4. 案例分析:对比其他地区的社戏活动,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请你谈谈你对社戏的认识和感受。
2. 结合当地民俗活动,创作一篇关于民俗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社戏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社戏的魅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当地的文化工作者或社戏表演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表演技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社戏》教案(2)
16、《社戏》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景物的描写。
2、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1、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三、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以竞猜“国粹”京剧中脸谱导入(下载脸谱的图象用幻灯机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快地加入学习的行列)二、检查字词1、注音。
(扫清文字障碍)惮dàn 踱duò棹zhào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掇cuàn duo凫水fú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絮叨:xùdao2、字词意思见课文注释。
三、作者简介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四、研究阅读,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1、在听读的同时,请思考:文章题目叫“社戏”,全文都在讲“社戏”吗?---不是既然不是,能否理清文章的线索,概括出文章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详略之分吗?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不超过50个字。
明确:全文写了三大内容----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生活、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大内容中还有几件小事:跟小伙伴钓虾放牛、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在赵庄看戏、看戏后归航偷豆吃略写:随母亲归平桥村、钓虾放牛的情况、六一公公送豆五、小结作者围绕看戏,铺写了看戏前的波折……读起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对于其他都简略带过,但却能做到详中有略,这中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作业:熟读课文,预习课后练习题。
2024年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2024年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包括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四部分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难点:理解小说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社戏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3.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情节结构: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3. 重点词语:怀念、童真、友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 答案:(1)略(2)示例: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充满了欢声笑语。
怀念那段时光,是因为那时我们拥有纯真的友谊,无尽的欢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小说的情节结构,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
但在情感教育方面,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感受其作品中的现实关怀。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社戏》,依据教材的章节安排,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社戏》,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解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社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并举例说明。
4. 课文分析: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社戏》2. 生字词及解释3. 课文结构分析4. 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c. 选择一道例题,完成解答。
2. 答案:a. 生字词抄写略。
b. 示例:作者通过对社戏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怀念。
c. 例题解答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道拓展题目,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b.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2. 理解作者通过社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课文分析的教学方法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1. 生字词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挑选出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注重字词的实用性和拓展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本文作者是 ,原名 , 省 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文中的“社”原指 ,在某某,“社”是 ,“社戏”是指 。
三、课文的主要情节 开列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社戏
课题
社戏
课型
新授
课时
2
知识 能力 思想
教 学 目 标
1:文章回忆的美好童年往事、
2:景物描写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教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具
电子白板
教 学 程 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激
情
导
入
自
主
探
究
一、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号黑板板书1
对改
纠错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社戏》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景物的描写。
2、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1、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三、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竞猜“国粹”京剧中脸谱导入(下载脸谱的图象用幻灯机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快地加入学习的行列)
二、检查字词
1、注音。
(扫清文字障碍)
惮dàn 踱duò棹zhào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掇cuàn duo
凫水fú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絮叨:xùdao
2、字词意思见课文注释。
三、作者简介
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四、研究阅读,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
1、在听读的同时,请思考:
文章题目叫“社戏”,全文都在讲“社戏”吗?---不是
既然不是,能否理清文章的线索,概括出文章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详略之分吗?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不超过50个字。
明确:全文写了三大内容----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生活、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大内容中还有几件小事:跟小伙伴钓虾放牛、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在赵庄看戏、看戏后归航偷豆吃
略写:随母亲归平桥村、钓虾放牛的情况、六一公公送豆
五、小结
作者围绕看戏,铺写了看戏前的波折……读起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对于其他都简略带过,但却能做到详中有略,这中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作业:熟读课文,预习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全文,现在我们就以“美丽的眼睛发现美”为话题,来发现文章中“美”的地方。
二、研究探讨,合作交流。
(边看书,边交流文中“美”的地方)
1、景物描写生动传神(景美)
a: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
b:还把感官切入到景物描写中。
归纳: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也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归航时心情的舒畅。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人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
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a:“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 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b: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偷豆一节,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都能表现出双喜的聪明、细心、周到、善解人意。
c: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也是不可忽略的——淳朴、好客。
本文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是另一个“美”的地方。
三、品读课文(更为深入的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
全班朗读“第二天……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为什么课文结尾要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明确:其实那一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那夜的豆也很平常。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四、疑难解析——学生互相交流,提出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感觉。
b:写钓虾、放牛是为下文做铺垫。
c:“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还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
”--------写出“我”渴望去看戏的心情。
d:回望戏台又把戏台写的跟仙境一样,写出我的什么心情?“罩”字表现了戏台怎样的情形?----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初望戏台相呼应。
五、扩展: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太少,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就行。
)
六、小结:本文描写童年一段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作者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老小小的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本领。
再加上特有的江南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在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看到。
七、课后作业:再复习这一课所学的知识,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
乐土
自然美:豆田河流远山月色戏台
“三美” 人性美:善意的嘲笑偷豆对付六一公公
情感美:淳朴善良热情憨厚
八、课后反思:
1、由于设计的教学方法较为新颖,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整篇文章通过品读、探究、质疑等几个步骤,使文章的主题及重点掌握得很好。
3、采用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注意文章的丰富人文内涵,并调动了学生的人生体验,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4、不足之处:有些语文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学生没办法很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