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侵犯和利他
第5讲 人类的侵犯与利他行为
17
(3)影响侵犯行为产生的因素
温度: 温度: 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 Baron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 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 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司机在路口的行为
24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利用惩罚: 利用惩罚: 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 现侵犯行为,但事实上惩罚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 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25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尝试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 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站在对方的立场 上想事情。
Leonard Eron发现个体在儿童时期从电视上看到的暴力 行为越多,其在青少年时期及青年时期所表现出的暴力 行为越多。即使不具有暴力倾向的小孩,若长时间观看 暴力影片,也将变的更具有侵犯性。
28
家庭暴力的中介作用 Family-Violence
B-Violence Preference
TV Aggression
30
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对暴力的敏感程度降低,变得麻木。 影响对世界的看法: 影响对世界的看法:经常看电视的成年人比那些不经常看电 视的人更容易对家庭外面的暴力程度持夸大的看法。 影响观众的侵犯行为: 影响观众的侵犯行为:减少人们原先所学到的对暴力行为的 抑制;模仿;更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减少了对暴力的恐惧, 对受难者的同情也降低了;危险意识增加,在别人之前先放 到他人。
26
(5)媒体与侵犯行为
媒体暴力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儿童的侵犯增加 TV Aggression B-Violence
社会心理学期末单元测试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
A.态度B.生活方式C.内部心理倾向D.个性正确答案:C2、乡村教育守望者张玉滚老师扎根深山17载,把山路走成通天大道,说明态度具有()特点。
A.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B.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C.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D.具有对象性正确答案:C3、张老师认为用知识改变大山里的孩子的命运是自己的职业宗旨所在,是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
表达了他对孩子们淋漓尽致的爱和寄予的希望,做一名乡村教育守望者是他的人生理想。
张老师的事迹表明态度具有()。
A.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B.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C.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D.具有对象性正确答案:C4、张老师的态度是指向黑虎庙小学的所有孩子们,指向大山深处的乡村教育事业。
这说明张老师的态度具有()。
A.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B.具有对象性C.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D.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正确答案:B5、下列这些日常生活现象中,哪个符合认知不协调理论()A.广东是非常炎热的省份。
B.倚靠贴着“禁止吸烟”标志的墙,打开写着“吸烟有害健康”的香烟盒拿烟出来吸,吞云吐雾之间认为烟草的危害是小题大做了。
C.秋天是吃大闸蟹最好的季节。
D.西湖是江南非常著名的旅游胜地。
正确答案:B6、对于认知不协调理论的解释,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过度玩物丧志,所以年轻人要合理分配学习和娱乐时间。
B.妈妈说夏天不能喝冰水,特别是女孩子,于是我乖乖地喝温水。
C.当思想、态度和行为不一致会导致心理的紧张状态,会促使人在心理层面改变原有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使思想、态度和行为平衡和协调。
D.老人的思维会比较僵化,所以社会对于老年人要提供更多的耐心、爱护和支持。
正确答案:C7、()就意味着在交往中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和谐交往的基本前提。
A.平等原则B.真诚互助原则C.宽容原则D.信用原则正确答案:A8、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让我们学习到了人际交往中的()。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案例]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的一天, 美国纽约,
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 斯(Kitty Genovese)的姑娘 返回她的公寓,被一歹徒持 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之处在 于,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 个案发的35分钟内听到了呼 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 前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 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30多分 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援 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 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 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 实。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定义: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 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点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主要特征) 自愿的 利他者本身可能会有所损失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利他行为的唤起因素 助人的得与失 求助者特点 助人者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环境和情境因素
1、利他行为的唤起
紧急度: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决定因素
之一。如果人们将事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 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决定 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 求助者的需要特性及助人者的能力也会影响 他助人与否的决策。
2、助人的得与失
利他者本身有损失,帮助他人的
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
5、环境和情境因素
自然环境: 晴朗天气有利于利他行为发生; 噪音会减少利他行为。 社会环境 旁观者人数 (P263) “责任扩散”——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 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 他人身上。 “集体淡漠”现象
3、社会学习理论
(1)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观察榜样的侵犯行为+合理的+相似的情境 (2)大众传媒的影响 Phillips (1986)美国谋杀率 重量级拳击赛第2周上升 原因: 麻木 不同情 他们可以,我也可以 降低约束力 他们是这样做的呀!模仿手段
第13章 利他与侵犯
二、侵犯行为的类别 (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划分 (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划分 (3)我们还可以将侵犯分为广义侵犯和狭义侵 犯
三、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心理学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当时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 类的动机都归因于先天的本能,暴力倾向被认 为是人类最有力量的本能之一。
四、有关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行为学 (二)生物进化学 (三)行为遗传学 (四)激素活动与侵犯
五、挫折—侵犯理论的解释 (一)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二)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六、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 (一)模仿学习 (二)侵犯与大众传播
七、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一)宣泄 (二)习得的抑制 (三)置换 (四)寻找替罪羊
复习思考题 1.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2.利他者的哪些特点有助于利他行为的发生? 3.受助者的哪些特点有助于得到他人的帮助? 4.哪些生物学因素影响人类的侵犯行为? 5.挫折—侵犯理论如何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 6.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第十三章 利他与侵犯
第一节 利他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概述 二、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 三、利他行为的唤起 四、利他行为的得与失 五、求助者的特点 六、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七、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概述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aggression),有时也 可以称之为攻击行为,从在校学生之间的欺负 行为到球场上的球员斗殴,从办公室同事之间 的相互中伤与诋毁到美国发动的两次伊拉克战 争,都可以看做是侵犯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11章_ 利他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问题:朋友借钱是否是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 显自私动机并自觉自愿的行为。或者是 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报答而自愿的 助人行为。
特征:
1、以助人为目的 2、不期望回报 3、自愿性 4、自我牺牲性
以取向划分 自我利他主义 纯利他主义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二、代价的权衡 三、求助者的特点 四、助人者的特点 五、环境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五个基本的步骤: 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第三步:假设自己的责任帮助 第四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
三、学习模仿理论
通过榜样学习以及强化而建立利他行 为。
四、 利他行为的现代理论解释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
Batson和他的同事(1981)提出 认为利他行为完全由无私动机驱使,同情感非常 强烈,以至于它成为压倒一切的决定因素,促使 有些个体情愿冒令人不快、危险甚至生命危险去 帮助别人 移情回避 移情与选择性利他主义
讨论:
2002年12月14日,当一名儿童在内蒙古呼和 浩特青城公园不慎落入冰窟后,许多素不 相识的青城市民选择了无畏和牺牲,以不 同学校、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青少年为 主的营救大军,不约而同涌向三角湖。在 这场前仆后继的大营救中,落水儿童苏小 林获救,而年仅12岁的小学生王超、刚满 18岁的中专生刘业和20岁的大学生郝龙彪, 献出了他们花蕾般的生命。
争论焦点:利他行为是否期望报答
行为者不含有对外来报答的期望 有自我报偿:自我强化,如满足、骄傲、愉快 等的自我体验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种利他行为、追 根究底都会有自我报偿的结果。 利他行为主要是指有利于他人而不期望外来报 偿的行为,行为之后也可以产生自己报偿的结 果。
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
侵犯行为。(罪犯) (警察、正当防卫) (父母打骂自己的孩子等)
亲社会侵犯是维护社会利益而实现的行为。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介于两种侵犯行为之间。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方式不同分:言语侵犯和 动作侵犯 2、根据动机不同分:报复性侵犯和工具 性侵犯
三、侵犯的原因 1、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 2、挫折因素 3、习得因素
三、利他行为产生原因 社会生物学原因 社会规范论:社会对个体行为有这样的期 待,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
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外因:1、自然环境:天气影响心情或恶劣天气
利他者付出更多。 2、社会情境:旁观者人数影响、其他人
的示范
3、求助人的特点 4、时间压力
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
知识要点: 掌握:1、侵犯与利他行为的概念2、影响侵犯 与利他行为的因素 熟悉:1、侵犯与利他行为的类别2、控制与消 除侵犯行为的方法 了解:1、有关侵犯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侵犯与利他行为的因素 难点:影响侵犯与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关侵犯 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四、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
五、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一)宣泄 (二)习得的抑制 1、社会规范的抑制 2、痛苦线索的抑制 3、对报复的畏惧 (三)置换 (四)寻找替罪羊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 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要点:以利他为目的 不期望有回报或奖励 自愿的 利他者本人可能会有所损失
18春福师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一答案
18春福师《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共12题,24分1、196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的权威-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
A洛伦茨B多拉德C米尔格莱姆D阿希正确答案是:C2、〔〕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A助人行为B亲社会行为C反社会行为D利他行为正确答案是:B3、〔〕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A禁果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阈限逆反D超限逆反正确答案是:D4、〔〕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A内化B依从C认同D顺应正确答案是:A5、要从态度预测行为,有几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 )。
A社会环境B个人的特征C最突出的态度D情感性正确答案是:C6、利他行为是指( )。
A一种对他人无私帮助行为.B一种自觉自愿、有益于他人的行为.C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D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正确答案是:D7、〔〕指对于性意识发展成熟的人,异性有高于同性的特别行为促进作用。
A社会干扰B社会助长C他人助长D性别助长正确答案是:D8、〔〕是研究者亲临现场,对被试的某些行为作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一种方法。
A档案法B调查法C现场研究D模拟实验正确答案是:C9、印象形成模式有( )种。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是:D10、侵犯行为是( )。
A间接到达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防止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意向.B直接到达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防止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C间接到达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防止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动机.D直接到达伤害欲以防止的生命个体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正确答案是:D11、〔〕称为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11 侵犯与利他
不久以后,1999年4月20日,现实 也成为他们游戏世界的写照。他们放置 了炸弹,并且带着几只枪和大量弹药来 到他们的学校,科罗拉多利特尔顿的科 隆比纳中学,杀死了12名同学和一名老 师,最后自杀了。
Anderson & Bushman(2001) 指出,暴力电子游戏有着多方面的令人 忧虑的影响:会增加侵犯性行为;会减 少互助、利他等积极的社会行为;会强 化侵犯性思想与情感;会增强血压、心 率等与打斗、逃跑相关的生理反应。
戴利和威尔逊(1996)发现,美国 两岁以下的儿童受到继父母致命虐待的 概率是亲生父母的100倍,在加拿大则 是70倍。
在一夫一妻制的结合中,男性和女性 的基因利益会融合,男女都对自己的后代 贡献资源,但问题会随着不忠而出现。而 不忠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男性被戴了“绿帽子”, 他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意义上的代价, 更重要的是他的基因可能因此而失去得 以传承和进化的机会。
一是“挫折—侵犯”假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尼尔·米勒和约 翰·多拉德在动物实验基础上提出,侵犯 的决定因素是挫折,认为所有的侵犯都发 生在追求目标的努力遇到阻碍即遭遇挫折 之后,并认为所有的挫折都会导致侵犯。
尼尔· 米勒等学者认为,侵犯与以下 变量成比例增长:在达成目标的努力被 阻碍之前个体所期望的满意度;个体被 阻止达成目标的程度;个体接近目标的 程度等。
当侵犯对象是自己的时候,极端的行 为便是自杀。根据David Phillips(1986) 的研究,媒体对自杀事件(特别是名人的 自杀)报道越详尽,无主见自杀的增幅就 越大。
• Case
1962年8月,玛丽莲· 梦露据说死于用 药过度。此后,美国、英国的自杀率分别 上升了12%和10%。பைடு நூலகம்
2013年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三)11
(2)挫折——侵犯学说(识记):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a.多拉德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
这种学说有三个主要观点:其一,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其二,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其三,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b.米勒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c.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
34、利他(领会)1.利他的性质:(1)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认为目标。
2.利他产生的条件:(1)外部因素:a.自然环境b.社会情境:他人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
c.时间压力:时间紧迫,难于利他。
d.理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态度,价值观)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a.心境(愉悦)b.内疚c.人格(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的同情与理解都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3)利他技能:更多救助技能与手段3.对利他行为的解释:(1)生物学观点:动物有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的本能。
(2)社会交换论观点: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
利他者的付出是帮助他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
第十二章 利他和侵犯
第十二章利他和侵犯人类可以表现出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社会行为,而如果以行为的后果作为划分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或者称之为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即反社会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那些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其中包括了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而以侵犯行为作为典型代表的反社会行为则明显对他人和社会具有极为不利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作用。
本章以上述两类社会行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为重点,着重对引起利他和侵犯行为的原因、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它们出现与否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进行详细的阐述。
第一节利他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人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人,或者他根本也不在意他的行为能否为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利他行为概述(一)利他行为的定义顾名思义,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性;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美国911事件中的华人英雄曾喆舍身抢救病人,他本人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并且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助人的动机并非都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行为中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如果你志愿为某个慈善团体工作,以便给你的朋友们留下良好的印象或增加自己未来找工作时简历的砝码;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国开网社会心理学形考2020年心理学形考一
[国开网社会心理学形考]2020年心理学形考1角色扮演又被称为角色实践。
对2在角色丛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角色者都能够很好地进行协调。
错3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不会面临伦理问题。
错4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变化。
对5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
对6一般而言,角色技巧可以分为认识技巧和运动技巧。
对7文化为人们营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环境,使身在其中的人们心理具有同一性。
错8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对9“我很有人缘”。
这句话是对心理自我的认识。
错10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步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对11角色扮演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对12、3到6岁期间,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
对13角色中断是指新角色与原有角色相抵触,角色承担者放弃了原有角色。
错14自我概念又称为自我认识。
对15根据角色的支配性,可以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对16角色扮演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
对17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特性的认识集合。
对18大量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
对19文化是当代的产物,并不是民族历史的产物。
错20个体的内在属性可以被他人直接明确地感知到。
错21自尊是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
错22一个角色扮演者能够扮演的角色越少,他的社会生活就会越顺畅。
错23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对24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技能、知识、价值动机以及在社会群体中应该扮演角色的过程。
对25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双向的。
对26角色学习包括角色领悟、角色失调和角色技能学习。
错27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以及档案研究法。
对28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单向的。
错29社会角色是由社会地位结构规定的,并不具有动态性。
错3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
“双1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分析-精品文档
“双 1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分析0.引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网络购物这一便利的购物形式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双 11”购物狂欢节最早起源于淘宝商城(天猫)在 2009 年 11 月 11 日举办的促销活动,之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各大电子网站打折促销,提高销售额度。
作为网购大军中主力之一的大学生们,尤其是在“双 11”期间,已经出现不理智的消费行为,非理性的消费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的成长。
因此,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双 11”大学生网络消费不理智行为的表现分析1.1 熬夜买单“双 11”购物活动是在 11 月 11 日零点正式开始,而大部分的学校都会定时熄灯断网,平时学生在晚上 11 点左右就已经熄灯就寝。
但早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各大商家就营造出疯狂抢购、秒杀和紧张的气氛,给消费者带来了“时间压力” 。
有些学生为了能够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只好借着楼道灯光,浏览着手机。
此外,“双 11”参加购买活动是必须等到这一天的凌晨才可以付款,这使得参加购买活动的学生在11 号天还没亮,宿舍刚一通上电,就已经打开电脑开始购买自己收藏好的商品。
这种通宵购物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其他不打算购物的同学的休息,还会导致白天上课时无精打采,并且长时间盯住显示器超负荷用眼,也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突击花钱大部分学生在平时消费过程中还算比较理智,有需求才会选择购买。
但在“双 11”这一天,看到琳琅满目的打折商品,就不免会为了追求价格便宜,哪怕这件东西并不实用,不适合自己,却还会选择购买。
有些同学在“双 11”期间购买了五百元左右的商品,占了月生活费的二分之一,也有些同学甚至花了一、两千元,这远远超过了大学生平时的日常消费。
超额的消费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容易使大学生在高消费的环境下失去对金钱的准确感知,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心理适应》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电大专科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心理适应》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电大专科(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会心理适应》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2020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该课程共有4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总成绩=形成性考核×50%+终结性考试×50%形考任务1一、选择题题目1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的传递。
选择一项:B.社会经验题目2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与人自身的()有关: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语言能力决定的。
选择一项:C.能力题目3个体通过社会化得以(),获得发展的基点。
选择一项:B.适应社会题目4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社会特性是指()。
选择一项:A.社会自我题目5()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
选择一项:A.自我知觉题目6现实自我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即目前的心理、生理、社会等等方面的最真实的表现,也包括目前别人眼中的个体是什么样的情况。
选择一项:C.真实情况D.具体情况题目7情商又称(),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选择一项:C.情绪智力题目8()是将原因定位于人的性格、能力、态度和努力等,也被称为个人原因。
选择一项:B.内部归因题目9智商可以理解为(),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一项:D.智力二、选择填空题A-个人对于社会;B-社会所认可的心理;C–社会角色;D-巴纳姆效应;E-积现实自我、应该自我、理想自我;F-行为定向系统;G-个体性;H-社会性;I-想象;题目10社会化的目标是指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C)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
侵犯与利他(社会心理学)
目
CONTENCT
录
• 侵犯行为 • 利他行为 • 侵犯与利他的关系 •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01
侵犯行为
定义与类型
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另一 个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类型
侵犯行为可以分为直接侵犯和间 接侵犯,直接侵犯包括身体伤害 、言语攻击等,间接侵犯包括背 后说人坏话、散播谣言等。
侵犯与利他的联系
侵犯和利他行为都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形式,都受到社会 规范的制约。
侵犯和利他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相互转化。例如,当个体为了 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采取攻击行为时,这种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 伤害;反之,当个体为了帮助他人而采取行动时,这种行为可能 会对侵犯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侵犯与利他的区别
利他行为的原因
01
02
03
04
同情心
个体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产生 同情,从而产生帮助的动机。
内疚感
个体为了减轻内疚感,可能会 通过利他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 错或愧疚。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鼓励人们 帮助他人,不自私自利。
自我形象
个体希望通过利他行为来提升 自己的社会形象和自我价值感 。
利他行为的影响
侵犯行为的原因
情绪触发
当个体处于愤怒、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状态时, 更容易产生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
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侵犯行为, 特别是家庭和同伴的影响。
自我肯定
为了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一些人可能会采取 侵犯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侵犯行为的影响
80%
社会关系
侵犯行为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冲突加剧,破坏社会和谐与稳 定。
第11章(修改)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二)生物学理论 试图找出侵犯行为的内在生物学机制 大脑:海马区、杏仁核、 大脑:海马区、杏仁核、大脑皮层 血液、 血液、激素
(三)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 侵犯理论 讨论侵犯的外部条件: 讨论侵犯的外部条件 : 是 什么外部条件促使人们做出侵 犯行为? 犯行为?
最初的理论
将挫折与侵犯联系起来 J.Dollard(1939)提出:“侵犯永 提出: 提出 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勒温: 勒温:挫折会引发侵犯行为 挫折感越大, 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有关理论(原因) 二、有关理论(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理解 利他主义有进化的基因 E.Wilson(1975),人类先天就有利他 人类先天就有利他 行为的素质, 行为的素质 , 利他行为是动物的一种以 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 的本能。 的本能。 C.Rogers;F.S.Perls ; 亲缘关系效应——“保护我家族的基因 ” 保护我家族的基因” 亲缘关系效应 保护我家族的基因
“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武器效应”
L.Berkowitz(1978)提出:挫折导致的 提出: 提出 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 态 ——愤怒 。 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 愤怒。 愤怒 犯线索的影响。 犯线索的影响。 1967年的实验证实 , 被激怒的被试看 年的实验证实, 年的实验证实 到手枪时, 到手枪时 , 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 的电击。 的电击。 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 武器效应” “武器效应” (weapon effect)。 。
(四)助人者个人特征的作用 1、心境 、
A.M.Isen(1970)发现 , 好的心境直接增 发现, 发现 加了助人的可能性。 成功的温暖光辉” 加了助人的可能性。—— “成功的温暖光辉” 成功Darley(1973)发现, 匆忙水平 发现, 发现 越高, 越高,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 能性就越小。 能性就越小。 在帮助别人时, 在帮助别人时,要考虑助人行为对 于自己的代价。潜在的代价越高, 于自己的代价。潜在的代价越高, 危险性就越大, 危险性就越大,助人行为发生的可 能性就越少。 能性就越少。
11.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
初期资本主义虔诚的新教徒,贯彻基督教的“爱周围的人”,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尊重劳动,把通过产业活动获得的利润用于社会发展。
他们以任何人看来都是光明正大的方法追求利润,而且,获取利润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是贡献于社会。
换句话说,为世人为社会的利他精神-不是谋取私利,而是追求公益之心-成为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
对内,他们以严格的伦理约束自己,对外,他们贯彻利他的精神,把这两者看作自己理所当然的义务。
“真正的商人应考虑人我双赢”,意思是商人从商的极致就是让对方得利、自己也获利。
就是说,这中间包含了“自利利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