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编制思路及要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充分考虑我国地域特点、建筑特点、使用习惯、用能特 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气候区居住 建筑室内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整体低于发达国家。主要体现 在室内温度不达标、新风量不足。我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指标体 系必须立足于国情,在尊重居民生活习惯和降低建筑能耗的前提 下,适当地提高建筑环境标准,营造适合我国居民的健康舒适的 室内环境。不同于德国的单一气候,我国地域广阔,横跨多个气 候带,五大建筑气候分区气候特点差异大,表1展示了不同气候区 城市间以及中德城市间巨大的气候差异,从气候数据可以看出, 对我国不同气候区进行统一的能耗要求是不科学的。
4016
7622
注:HDD18.3: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3℃
时,将低于18.3℃的度数乘以1天,并将此乘积累加。
CDH26.7:一年中,当某时刻室外温度高于26.7℃时,
将高于26.7℃的数值进行累加。
18
特别报道
与此同时,我国居住建筑与欧美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大型 城市新建城镇住宅建筑以高层建筑为主,中小型城市以多层住宅 为主,我国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公共空间面积大,公共外门 频繁开启,导致了能耗特点的明显差异。我国建筑能耗特点为低 舒适度和低保证率下的低能耗,且我国不同年代建筑能耗强度差 异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普通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仅为 14.5kgce/m2·a(一次能源消耗量约为118kWh/m2·a),现有居住 建筑的能耗本已满足德国被动房一次能源消耗≤120kWh/m2·a的 要求。导则的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我国的特殊国情。
(5)对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评价、运营的全过程控制。 成功建造超低能耗建筑需要对所有环节全过程的控制。在规划阶 段,采用超低能耗的理念,设计阶段,以性能化设计方法贯穿整 个设计过程,建造阶段,采用精细化施工,完美实现设计意图, 在认证阶段,对建筑性能进行全面评估,保证性能指标的实现; 运行阶段,保证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和较低的能耗。导则对全过 程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6)衔接我国法规和建筑标准体系,适应我国建筑建设管理 程序。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完整的建筑法规和标准体 系。导则的编制立足于现有的建筑法规和标准体系,对已有的规 定和技术要求不再复述,仅对超低能耗建筑的特殊规定和技术措 施进行了规定,同时考虑我国建设管理程序,保证建造过程中适 应我国规定。
《导则》借鉴了国外被动房和近零能耗建筑的经验,结 合我国已有工程实践,明确了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 的定义、不同气候区技术指标及设计、施工、运行和评价技 术要点,为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指导。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以下简称超低能耗建筑) 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
特别报道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印发
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标准体系, 更好地指导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推广,受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联盟组织中国建 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 导则(试行)(居住建筑)》(以下简称“导则”),并于 近日正式印发各地。
3、主要内容
导则包括前言、总则、技术指标、设计、施工与质量控制、 验收与评价以及附录七部分组成,对超低能耗建筑的定义和性能 要求以及各环节的关键内容进行了规定。
3.1 总则 明确超低能耗建筑的定义,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是指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 的围护结构,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 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 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定义对超低能耗的技术应用次序和目 标进行了阐述,即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保证良好的室内环境 并减少能源消耗。
DOI:10.16116/j.cnki.jskj.2015.23.001
17
特别关注
The Special Focus
被动式建筑
筑目标。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制定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和技术政 策,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及相应技术体系,超 低能耗建筑正在成为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2006年中国加入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关系(APP) 开启跟踪国际发达低能耗建筑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零 碳馆和德国的汉堡之家是我国首次建立的超低能耗建筑。在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联邦交通、建设及城市发展部的支持下,中 德自2007年起在建筑节能领域开展技术交流、培训和合作,引进 德国先进建筑节能技术,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为重点,建 设了河北秦皇岛在“水一方”、黑龙江哈尔滨“溪树庭院”等被 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同时与美国、加拿大、丹麦、 瑞典等多个国家开展了近零能耗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 作,示范项目在山东、河北、新疆、浙江等地陆续涌现,取得了 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近20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筑,有近50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建设中。已有超低能耗建筑 示范项目已经基本覆盖所有建筑类型、覆盖除温和地区外的所有 气候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技术数据和工程经验,为进一步推广 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室内环 境标准低,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和产业水平以及人们生活习惯, 和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相比存在很大不同。无法照搬发达国家 成功经验,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 技术体系。
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标准体系, 并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相结合,更好地指导我国超低能耗建 筑和绿色建筑的推广,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被动式超 低能耗建筑联盟组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导则》 的编制工作。导则借鉴了国外被动房和近零能耗建筑的经验,结 合我国已有工程实践,明确了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定 义、不同气候区技术指标及设计、施工、运行和评价技术要点, 为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指导。
(4)考虑现有节能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保证 增量成本可控。经济因素是影响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发展的重要 因素,充分考虑我国现有建筑部品产业的生产能力,力图保证所 采用的建筑材料、设备能够本土化,引导高性能建筑节能部品、 材料及设备的升级换代,推动建筑工业的产业发展。在实现性能 目标的前提下,保证超低能耗建筑的增量成本可控。
2.2 编制原则 (1)吸收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以明确的能耗指标作为目标。
超低能耗建筑以能耗指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对技术路线、围护 结构和设备等性能参数不再强制要求。强调建筑的最终的技术性 能,避免了过度的技术堆砌,保证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2)以健康、节能作为基本原则。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 境是建筑的主要目的,通过有组织的新风系统提供充足健康的新 鲜空气,大幅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水平,并通过各种建筑节能技术 降低建筑能耗。
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为超低能耗建筑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人员提供科学详细的指导。
关键词
被动式;超低能耗;指标体系;性能化设计方法
青岛中德生态园效果图
1、背景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能源和环 境矛盾日益突出,建筑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上行压力不断加大。
实施能源资源消费革命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从粗放型向绿色 低碳型转变,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从世界范围看,欧盟等发达国 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建筑能效 水平。欧盟2002年通过并于2010年修订的《建筑能效指令》 (EPBD),要求欧盟国家在2020年前,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达 到近零能耗水平。丹麦要求2020年后居住建筑全年冷热需求降 低至20 kWh/(m²·a)以下;英国要求2016年后新建建筑达到零 碳,2019年后公共建筑达到零碳;德国要求2020年12月31日后 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2018年12月31日后政府部门拥有或使用 的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德国“被动房”(passive house)是实现 近零能耗目标的一种技术体系,它通过大幅度提升围护结构热工 性能和气密性,同时利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将建筑供暖需求 降低到15 kWh/(m²·a)以下。美国要求2020-2030年“零能耗 建筑”应在技术经济上可行;韩国提出2025年全面实现零能耗建
3.2 技术指标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指标应以建筑能耗值为导向,技术指标
包括能耗指标、气密性指标及室内环境参数。超低能耗建筑的技 术指标是衡量超低能耗建筑的唯一核心参数。导则结合我国气候 特点、建筑形式、生活习惯和用能方式的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经 验,兼顾我国节能技术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在国内现行标准要 求的基础上,适度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经模拟计算分析确定了 我国不同气候区的技术指标。能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见表2。
研究,编制组对国内外现有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体系进行了细致研 究,重新正确梳理了德国被动房等技术体系;对现有示范项目的 技术路线、实际运行状态、能耗、成功经验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测 试和对关键技术进行了提炼;深入研究了超低能耗建筑的热回 收、热舒适、使用方式、指标体系、计算方法、施工工艺等关键 问题。为导则的编制提供了充分的实测数据和理论支撑。
图1 北京与柏林月平均温度对比情况
表1 中德主要城市供暖度日数和供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数
城市
柏林
北京 哈尔滨 沈阳
上海
广州
纬度 52.47N 43.93N 45.75N 41.73N 31.40N 23.17N
HDD18.3 3390
2830
5310
3034
1599
402
CDH26.7 234
3031
691
1121
总则对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特征和优势进行了阐述。技术特 征为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非透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 性能更高的外窗;无热桥的设计与施工;建筑整体的高气密性;
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势为更加节能、 更加舒适、更好的空气品质和更高的质量保证。强调对建筑规 划、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运行管理人员应参加必要的专项 培训,转变观念。强调室内装修应尽量简洁并采用一体化技术。 对不同气候区的推广策略进行了阐述,超低能耗建筑的实施应考 虑技术的成熟度和实际节能效果,在寒冷、严寒地区示范推广, 在夏热冬冷地区试点研究,在夏热冬暖地区探索试验。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编制思路及要点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联盟 徐伟 邹瑜 孙德宇 于震 孙峙峰 李怀
摘要
本文对《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以下简称“导则”)的编制背景、过程、
原则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阐述了编制思路和要点,重点解读实施过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阐述了超低能耗建筑
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并能满足绿色建筑基 本要求的建筑。
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更加节能。建筑 物全年供暖供冷需求显著降低,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率达 到90%以上。与现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相比,供暖能耗降低 85%以上;(2)更加舒适。建筑室内温湿度适宜;建筑内墙 表面温度稳定均匀,与室内温差小,体感更舒适;具有良好的 气密性和隔声效果,室内环境更安静;(3)更好空气品质。 有组织的新风系统设计,提供室内足够的新鲜空气,同时可以 通过空气净化技术提升室内空气品质;(4)更高质量保证。 无热桥、高气密性设计,采用高品质材料部品,精细化施工及 建筑装修一体化,使建筑质量更高、寿命更长。
2、编制过程及编制原则
2.1 编制过程 导则编制工作于2014年3月正式启动,历时一年零八个月。
力图通过导则的编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技术体系,指导和规范不同气候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设 计、建设和运行,建立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和认证技术 体系,促进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能效,推动健 康快速发展。为了科学地编制导则,编制组开展了一系列支撑导 则编制研究课题,包括:国内外超低能耗标准体系研究、示范 项目调研工作、示范项目实际测试工作、计算方法及指标体系研 究、超低能耗建筑计算及认证软件开发、超低能耗建筑新风及热 回收专题研究、超低能耗建筑室内热舒适性研究、居住建筑使用 习惯及能耗调研、施工工艺及工法实地考察九个专题。通过专题
4016
7622
注:HDD18.3: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3℃
时,将低于18.3℃的度数乘以1天,并将此乘积累加。
CDH26.7:一年中,当某时刻室外温度高于26.7℃时,
将高于26.7℃的数值进行累加。
18
特别报道
与此同时,我国居住建筑与欧美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大型 城市新建城镇住宅建筑以高层建筑为主,中小型城市以多层住宅 为主,我国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公共空间面积大,公共外门 频繁开启,导致了能耗特点的明显差异。我国建筑能耗特点为低 舒适度和低保证率下的低能耗,且我国不同年代建筑能耗强度差 异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普通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仅为 14.5kgce/m2·a(一次能源消耗量约为118kWh/m2·a),现有居住 建筑的能耗本已满足德国被动房一次能源消耗≤120kWh/m2·a的 要求。导则的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我国的特殊国情。
(5)对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评价、运营的全过程控制。 成功建造超低能耗建筑需要对所有环节全过程的控制。在规划阶 段,采用超低能耗的理念,设计阶段,以性能化设计方法贯穿整 个设计过程,建造阶段,采用精细化施工,完美实现设计意图, 在认证阶段,对建筑性能进行全面评估,保证性能指标的实现; 运行阶段,保证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和较低的能耗。导则对全过 程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6)衔接我国法规和建筑标准体系,适应我国建筑建设管理 程序。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完整的建筑法规和标准体 系。导则的编制立足于现有的建筑法规和标准体系,对已有的规 定和技术要求不再复述,仅对超低能耗建筑的特殊规定和技术措 施进行了规定,同时考虑我国建设管理程序,保证建造过程中适 应我国规定。
《导则》借鉴了国外被动房和近零能耗建筑的经验,结 合我国已有工程实践,明确了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 的定义、不同气候区技术指标及设计、施工、运行和评价技 术要点,为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指导。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以下简称超低能耗建筑) 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
特别报道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印发
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标准体系, 更好地指导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推广,受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联盟组织中国建 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 导则(试行)(居住建筑)》(以下简称“导则”),并于 近日正式印发各地。
3、主要内容
导则包括前言、总则、技术指标、设计、施工与质量控制、 验收与评价以及附录七部分组成,对超低能耗建筑的定义和性能 要求以及各环节的关键内容进行了规定。
3.1 总则 明确超低能耗建筑的定义,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是指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 的围护结构,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 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 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定义对超低能耗的技术应用次序和目 标进行了阐述,即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保证良好的室内环境 并减少能源消耗。
DOI:10.16116/j.cnki.jskj.2015.23.001
17
特别关注
The Special Focus
被动式建筑
筑目标。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制定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和技术政 策,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及相应技术体系,超 低能耗建筑正在成为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2006年中国加入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关系(APP) 开启跟踪国际发达低能耗建筑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零 碳馆和德国的汉堡之家是我国首次建立的超低能耗建筑。在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联邦交通、建设及城市发展部的支持下,中 德自2007年起在建筑节能领域开展技术交流、培训和合作,引进 德国先进建筑节能技术,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为重点,建 设了河北秦皇岛在“水一方”、黑龙江哈尔滨“溪树庭院”等被 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同时与美国、加拿大、丹麦、 瑞典等多个国家开展了近零能耗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 作,示范项目在山东、河北、新疆、浙江等地陆续涌现,取得了 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近20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筑,有近50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建设中。已有超低能耗建筑 示范项目已经基本覆盖所有建筑类型、覆盖除温和地区外的所有 气候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技术数据和工程经验,为进一步推广 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室内环 境标准低,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和产业水平以及人们生活习惯, 和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相比存在很大不同。无法照搬发达国家 成功经验,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 技术体系。
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标准体系, 并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相结合,更好地指导我国超低能耗建 筑和绿色建筑的推广,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被动式超 低能耗建筑联盟组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导则》 的编制工作。导则借鉴了国外被动房和近零能耗建筑的经验,结 合我国已有工程实践,明确了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定 义、不同气候区技术指标及设计、施工、运行和评价技术要点, 为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指导。
(4)考虑现有节能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保证 增量成本可控。经济因素是影响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发展的重要 因素,充分考虑我国现有建筑部品产业的生产能力,力图保证所 采用的建筑材料、设备能够本土化,引导高性能建筑节能部品、 材料及设备的升级换代,推动建筑工业的产业发展。在实现性能 目标的前提下,保证超低能耗建筑的增量成本可控。
2.2 编制原则 (1)吸收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以明确的能耗指标作为目标。
超低能耗建筑以能耗指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对技术路线、围护 结构和设备等性能参数不再强制要求。强调建筑的最终的技术性 能,避免了过度的技术堆砌,保证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2)以健康、节能作为基本原则。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 境是建筑的主要目的,通过有组织的新风系统提供充足健康的新 鲜空气,大幅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水平,并通过各种建筑节能技术 降低建筑能耗。
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为超低能耗建筑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人员提供科学详细的指导。
关键词
被动式;超低能耗;指标体系;性能化设计方法
青岛中德生态园效果图
1、背景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能源和环 境矛盾日益突出,建筑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上行压力不断加大。
实施能源资源消费革命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从粗放型向绿色 低碳型转变,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从世界范围看,欧盟等发达国 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建筑能效 水平。欧盟2002年通过并于2010年修订的《建筑能效指令》 (EPBD),要求欧盟国家在2020年前,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达 到近零能耗水平。丹麦要求2020年后居住建筑全年冷热需求降 低至20 kWh/(m²·a)以下;英国要求2016年后新建建筑达到零 碳,2019年后公共建筑达到零碳;德国要求2020年12月31日后 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2018年12月31日后政府部门拥有或使用 的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德国“被动房”(passive house)是实现 近零能耗目标的一种技术体系,它通过大幅度提升围护结构热工 性能和气密性,同时利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将建筑供暖需求 降低到15 kWh/(m²·a)以下。美国要求2020-2030年“零能耗 建筑”应在技术经济上可行;韩国提出2025年全面实现零能耗建
3.2 技术指标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指标应以建筑能耗值为导向,技术指标
包括能耗指标、气密性指标及室内环境参数。超低能耗建筑的技 术指标是衡量超低能耗建筑的唯一核心参数。导则结合我国气候 特点、建筑形式、生活习惯和用能方式的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经 验,兼顾我国节能技术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在国内现行标准要 求的基础上,适度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经模拟计算分析确定了 我国不同气候区的技术指标。能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见表2。
研究,编制组对国内外现有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体系进行了细致研 究,重新正确梳理了德国被动房等技术体系;对现有示范项目的 技术路线、实际运行状态、能耗、成功经验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测 试和对关键技术进行了提炼;深入研究了超低能耗建筑的热回 收、热舒适、使用方式、指标体系、计算方法、施工工艺等关键 问题。为导则的编制提供了充分的实测数据和理论支撑。
图1 北京与柏林月平均温度对比情况
表1 中德主要城市供暖度日数和供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数
城市
柏林
北京 哈尔滨 沈阳
上海
广州
纬度 52.47N 43.93N 45.75N 41.73N 31.40N 23.17N
HDD18.3 3390
2830
5310
3034
1599
402
CDH26.7 234
3031
691
1121
总则对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特征和优势进行了阐述。技术特 征为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非透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 性能更高的外窗;无热桥的设计与施工;建筑整体的高气密性;
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势为更加节能、 更加舒适、更好的空气品质和更高的质量保证。强调对建筑规 划、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运行管理人员应参加必要的专项 培训,转变观念。强调室内装修应尽量简洁并采用一体化技术。 对不同气候区的推广策略进行了阐述,超低能耗建筑的实施应考 虑技术的成熟度和实际节能效果,在寒冷、严寒地区示范推广, 在夏热冬冷地区试点研究,在夏热冬暖地区探索试验。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编制思路及要点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联盟 徐伟 邹瑜 孙德宇 于震 孙峙峰 李怀
摘要
本文对《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以下简称“导则”)的编制背景、过程、
原则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阐述了编制思路和要点,重点解读实施过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阐述了超低能耗建筑
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并能满足绿色建筑基 本要求的建筑。
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更加节能。建筑 物全年供暖供冷需求显著降低,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率达 到90%以上。与现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相比,供暖能耗降低 85%以上;(2)更加舒适。建筑室内温湿度适宜;建筑内墙 表面温度稳定均匀,与室内温差小,体感更舒适;具有良好的 气密性和隔声效果,室内环境更安静;(3)更好空气品质。 有组织的新风系统设计,提供室内足够的新鲜空气,同时可以 通过空气净化技术提升室内空气品质;(4)更高质量保证。 无热桥、高气密性设计,采用高品质材料部品,精细化施工及 建筑装修一体化,使建筑质量更高、寿命更长。
2、编制过程及编制原则
2.1 编制过程 导则编制工作于2014年3月正式启动,历时一年零八个月。
力图通过导则的编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技术体系,指导和规范不同气候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设 计、建设和运行,建立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和认证技术 体系,促进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能效,推动健 康快速发展。为了科学地编制导则,编制组开展了一系列支撑导 则编制研究课题,包括:国内外超低能耗标准体系研究、示范 项目调研工作、示范项目实际测试工作、计算方法及指标体系研 究、超低能耗建筑计算及认证软件开发、超低能耗建筑新风及热 回收专题研究、超低能耗建筑室内热舒适性研究、居住建筑使用 习惯及能耗调研、施工工艺及工法实地考察九个专题。通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