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弱势群体成因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弱势群体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学校体育弱势群体是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小群体。本文在分析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形成动因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对策,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关注。
关键词:学校体育弱势群体形成动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98x(2011)12(c)-0000-00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形势下,学校体育该如何发展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实现素质教育思潮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旨在对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作深入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对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关注提供建议。
1弱势群体、体育群体、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界定
“弱势群体”一词是朱镕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的新名词,是指经济收入相对来说比较贫困的一类群体[1]。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目的,而自发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可以发现,在此体育群体被定义在小群体的范围内,而不是指具有社会组织性质的大型群体,而且是具有一定结构的,不是随意凑合或临时组成的[2]。体育弱势群体是学校体育中不能被忽视的部分群体,它是一个相对与体育强势群体或者正常群体的概念,可以定义为: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原因,在体育活动或比赛等方面处于不利或比较劣势的群体[3]。这些学生在学校不能完成体质合格
的最低标准,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易形成自卑心理,没有达到体育与健康标准。
2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体育群体按群体所从事的体育活动的性质可将体育群体分为体
育学习群体、竞技体育群体和健身娱乐群体。体育学习群体主要是承担教育和社会化功能的体育群体,由学生、教师或教练组成[4]。
[4]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弱势群体是属于体育学习群体中由学生组成的小群体。有些学生因场地、设备、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的乐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群体内部学生之间的差异,其中在体育活动或比赛等方面处于不利或者比较弱势的学生,形成了学校体育弱势群体。 2.1身体素质差,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学生体质却持续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身体素质中力量、速度素质有增长趋势,但对学生体质影响较大的耐力素质却在持续下降,耐力素质反应的是身体机能,耐力素质的下降从一定程度反映了身体机能的下降,这说明学生身体机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这种现象在学校体育弱势群体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学校和社会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正确倾向[5]。这种现象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而学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质下降更突出,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差、身体机能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2.2对体育活动或比赛存在抵触心理
学校体育弱势群体除以上的外在表现外,还对体育活动或比赛存在抵触心理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学校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活动或比赛的抵触心理大致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自尊心过强,意志力薄弱
此类学生自尊心过强,身体素质差,不愿在大众广庭下“出丑”,不愿意参与运动,甘愿放弃体育学习;有的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承受不了失败、挫折,直至不愿参与运动。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溺爱而造成的。
2.2.2 自卑、害怕心理
一些学生因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因此放不开手脚练习,从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或者是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还有的学生天生胆小,特别是面对某些器械练习和耐久跑产生畏惧心理,再加上怕失败后遭同学的饥笑,课上不愿练习或消极练习,结果导致体育学习成绩越来越差[6]。
2.3对技术、技能的接受和表现能力弱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掌握至关重要。技术技能是运动项目得以存在的根本所在,而且各种体育活动或比赛也都存在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对技术技能的练习和掌握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可以做这样一种比喻,身体素质是“硬件”,技术技能是“软件”。在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学习中,虽然对
技术技能理论上能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技术影像,但是当自己真正练习的时候会出现动作混乱。
3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形成动因
3.1自身原因
3.1.1 体能原因:有些学生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原因,体能低于平均水平,比如残疾、意外伤害等,这造成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时缺乏“硬件”基础作为支撑,对运动技术很难掌握,更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这就造成这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时处于劣势地位。
3.1.2 学习态度:有些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不足和兴趣淡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自身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身体素质好的同学。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详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7]。体育弱势群体害怕考核成绩不及格,害怕在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中受伤,害怕因自己动作的不好看而遭到同学的讥笑等,由此产生的体育学习焦虑情绪会导致动作失误与变形、肌肉易僵硬,造成动作操作失误乃至不能完成动作等不良影响。
3.1.3 性格原因:有些学生因为自身不善于交往,性格内向,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少,对体育运动有恐惧,害怕同学嘲笑、讥讽。在体育学习中不能获得运动乐趣和成功体验,对体育运动失去信心。
3.2教材教法原因
这是体育教学方面一直存在并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何保证体育教学的因人制宜,包括男生与女生,素质强势与弱势学生的区别对待等。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如何保证每个学生的健康,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是关键所在。伴随着教材与教法存在的上述问题,难免存在一部分学校体育弱势群体。
3.3家庭原因
有些学生认为家庭成员对自身体育运动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如果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是正确的,支持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孩子则对体育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并具有了积极的态度;反之,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存在不足或者是错误的,那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就直接造成孩子对体育运动认识不足,并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影响孩子对体育学习和兴趣[8]。现在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过度保护、溺爱”中成长起来,身上的“骄、娇”二气较浓,从而影响到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练习以及其他活动的参与。
4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对策与探索
《国际体育宪章》的第一条明确指出:参加体育活动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某一个人为了其人格的全面发展,拥有从事不可缺少的体育活动的基本权利。因此,在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现阶段,宣传参与体育的权利问题,实际上是实现民主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在某种意义上缓解弱势群体的某种失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