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居特色及演化历史分析
山西民居调研报告
山西民居调研报告第一篇:山西民居调研报告一、实习目的1、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不同风格的环境艺术设计,民居建筑,室内环境及室外环境,空间设计。
2、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古民居的建筑设计、装饰元素等,以及它的景观规划,通过学习借鉴积累并运用到以后的设计当中。
3、如何吸取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构建自己的艺术特质。
4、收集、积累设计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做准备。
二、实习内容随着中式文化的复苏,中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设计的灵感很多时候来源于生活,所以能够亲身体验山西民居的特色能够帮助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中有更多的灵感来源,也能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让自己的设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作为一个未来的设计师,我们更应该去发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艺术造型和装饰艺术,如何去运用去开发对我们以后的设计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借着此次的山西之旅去实地感受山西民居的魅力。
山西传统民居,以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
固有的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诸因素的影响,使得山西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也颇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其晋商建筑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华。
所以作为学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到山西考察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山西的民居中最具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的就是平遥古城中的民居建筑,还有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因此平遥古城成了我的首选之地。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已有2700年的历史。
古城占地2.25平方公里,共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是完整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中轴明显,布局左右对称,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
古城内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四合院民居有3797处,其中400余处保存完整,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民居风貌,是中国明、清时期县城的活标本。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研究
山西民间宗祠建筑艺术研究山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先后蕴育出晋商文化、关帝文化、祖庙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
宗祠建筑则是山西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特征,又融合了多种建筑艺术风格,其建筑风貌和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是中国民间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历史演变、建筑特色和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演变山西地区宗祠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许多贵族和富商家庭都修建了宗祠,以供奉祖先和家族之神灵。
宋代时期,山西地区宗祠建筑类别不断增加,建筑式样也趋于多样化,出现了以“三进堂”为主的庙堂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成为山西民间建筑的典型代表。
在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宗祠建筑发展迅速,数量也显著增多,尤其是庙堂式建筑和花园式建筑的兴起,更使得宗祠建筑在形式和内涵上得到了新的提升。
其中,既有单独的宗祠建筑,也有宗祠与院落、园林相结合的形式,前者多为山西汉族宗祠,后者多为晋南地区的地方神庙。
在宗祠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除了注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还要注意礼制和祭祀程序。
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熟悉古代经典,精通儒家礼仪,以保证建筑符合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二、建筑特色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特点在于,它融合了中原和北方的建筑风格,既有南方庭园和阴阳建筑的元素,也有北方堡垒式建筑的风格。
在宗祠建筑的外观设计上,通常采用“三进式”或“五进式”的建筑组合,中轴线对称、左右对称或左倾右伏式。
从整体上看,宗祠建筑的屋顶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上尊下卑”的思想。
同时,宗祠建筑的外观造型也具备雄伟、庄严、古朴、恬静等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风骨。
在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上,宗祠建筑的内部多为“天井式”或“庭院式”,通过内部的天井或院落,起到隔音、采光、通风等功能,并使室内温度适宜。
在内部装饰上,山西民间宗祠建筑以壁画、雕刻和彩绘为主,多有梁柱彩画、壁画、对联、奏乐图、神话故事、风景人物等图案,内容主要表现祖先故事、道德训诲、艺术欣赏等。
浅析山西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点
浅析山西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点作者:李竟贤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12期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古建筑的意义不仅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古建筑是一种文化遗产,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
在历史长河中,古建筑的古砖青瓦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格外沉静,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雕梁画栋,飞沙走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记录着文明的足迹;钩心斗角,挑檐翘起,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中国古代匠人们的智慧与勇气。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大木作;小木作;保护发展研究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2.0310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家对古建筑及历史文物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我们应该在提升古建筑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对古建筑价值和意义的认知,从而合理保护利用身边的古建筑资源,不断思考、探索人类对于空间的理解、对于美的追求、对于信仰的表达等诸多问题,作为一名华夏儿女,真正树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我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山西作为全国地上文物最为丰富的文物大省,是全国古建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寺观、庙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楼塔、桥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门类齐全,享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美誉。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存古建筑共28027处,宋辽金之前的木结构建筑约占全国75%,元代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80%,3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在山西,八大辽构有3座在山西。
古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征能够形象地反映出我国不同时期匠人们的智慧以及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理念。
古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审美观念,是共性和个性为一体的文化载体,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古建筑进行分析判断,可以理解其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进而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山西民居
渠家大院
渠家大院的历史
渠家大院,位于山西祁县县城东大街路北,晋商老街东端,始建于清乾 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清末民初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 晋商翘楚渠源潮浈淦的宅院。2006年05月25日,渠家大院作为清代古 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现对外开放的渠家大院就是渠源潮的住宅,它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 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 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整座院落,外观为城堡格局,墙头为垛口式 女儿墙,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240间房屋。院落之间,有 牌楼、过厅相接,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宽敞高大的阶进式 大门洞,上面高耸着一座玲珑精致的眺阁,显得巍峨壮观。在渠家大院 中,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十一踩木牌楼院和包厢式戏台院, 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
十一踩木制牌楼院
建筑材料与构造技术
木材、砖瓦、石材是住宅建设中的主要材料。渠家大院建筑用材, 大多来自本地,经济耐用。整座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 上乘的木材构梁、搭架。
渠家戏台院,戏楼 为砖木结构,卷棚 顶,伸出式。前台 四根立柱支撑屋顶, 中间面宽,两侧都 有垂帘。台后是一 整面木质窗门,也 用柱子分成三部分。 在台前还设有一圈 矮栏杆。戏台的每 个建筑构件上都有 木雕,充分体现了 其建筑构造技术的 先进性和实用性。
晋北民居
晋北居民以砖木结构及御寒性强的 厚层土坯屋为主,多平顶, 正面多 木柱式满面开窗, 采光较好 。一座 一座的房屋毗邻排列 。呈非常整齐 的 “ 一 字形布置 ,别有特色, 故 有排排房之称 。
晋西北民居 晋西北民居主要存在两种类型。 一是靠崖窑(也称山窑洞) 。即在垂 直崖面上开掘横向穴洞 的一种民居 形式。 二是两层 重檐木楼。这一带盛产杉、 松树,为这一带人民建造木构架 住 宅提供了物质前提。该住宅首层层 高较低,但二层相对较高,因为当 地 雨水较少,屋顶做得平缓。主房 坐北朝南,前部多设上下前廊。
山西民居特色及演化历史分析
山西民居特色及演化历史分析山西位于中国的北部,素有“三晋之乡”的美誉。
山西的民居特色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既受到历代政权的影响,又受到地域文化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山西民居的特色和演化历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山西民居的特色1.城堡式建筑:山西地处黄河以北,历来是军事要地,因此许多山西民居都具有城堡式建筑的特点。
这类建筑多为高墙围合,有城门和城楼,内部有坚固的护城河和堡垒,保护居民免受外来侵害。
同时,城堡式建筑还有利于居民互相交流和防御。
2.四合院建筑:四合院是山西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
四合院由四个独立带院墙的住宅围成一个中心庭院,形成四方相对的布局,寓意着天地四象的完美结合。
四合院以敞亮、通风和采光好为特色,屋内多为木制结构,装饰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室内装饰:山西民居的室内装饰非常注重细节和艺术性,常常使用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品来进行装饰。
尤其是木雕,在山西民居中起着重要的装饰和实用作用。
木雕种类繁多,有门窗雕花、梁柱雕刻、壁画等,造型精美,富有地方特色,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
二、山西民居的演化历史1.宋代:宋代是山西民居建筑演化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山西的经济蓬勃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农田开垦扩大,需要大量的居住空间。
于是,四合院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民居类型,受到人们的欢迎。
同时,由于战乱频繁,城堡式建筑也开始出现,以提高居民的安全性。
2.明代:明代是山西民居建筑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山西民居的规模更加恢宏,建筑风格更加繁复。
四合院的布局更加规整,室内装饰更加精美。
同时,建筑采用了更多的砖木结构,增加了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3.清代:清代是山西民居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山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四合院,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形式,如戏楼、庙宇和街道建筑等。
这些建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山西民居介绍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 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 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 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 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 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 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 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 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 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 效仿。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 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 尊卑有序。 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 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 垂花门分隔。 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 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 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 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 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 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 外人田”。 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 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 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 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 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 格。
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 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 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 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 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 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 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 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 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 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 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山西民居建筑分析简版
二、不 大吉大利的双“囍”字。
王家大院现已开放的恒贞堡是 以“王”字布局,将姓氏融入建筑, 既有引福致祥的含义,又是希望子 孙能够世守祖业,不忘先志。
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
5、从内部格局上来看; 乔家大院
走进乔家大院的正门,一条长 80 米、宽 7 米 得石铺甬道将 6个大院分割在南北两边,分别 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东南院、西南院和 新院。这六个大院各由三五个小院组成,院中 有院,院中套院,共有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布局、格式各不相同,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 每个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为主人居住,偏 院则为客房及佣仆的住址和灶房。正院比偏院 要高出一截,两者的房顶结构也不相同。所有 6个大院、 20 个小院都由正院和偏院构成,正 院与偏院在结构的高低、房顶标志使用功能等 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和大多数富商家族相同, 乔氏家族“商而优则仕”,到第五代传人乔景 俨官至二品,因此乔氏家族在修缮宅院时,其 兼容了官僚府第的气派也体现了富商巨贾的奢 华。
一、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3.山西民居建筑的环境特征
山西气候条件极端严酷,其表现为风 沙较 多,空气干燥 ,因此建筑形式应尽量 减少与 外界的接触,形式外观较为封闭。 a.自然环境特征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的东部, 在地貌上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 的山地和高原,地表覆盖深厚的 黄土,经断层切割,整个高原岭 谷交错。 山西建筑基本以窑洞用作建造 手段,木结构只是从属。以传统 的四合院为主要形式,综合山区 地形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形成 了一些与四合院结合形成的二层 多进四合院和三合院,有效的解 决了由于地形限制对扩建宅院的 需求。
二、不同视角的王家与乔家
5、从内部格局上来看;
王家大院
整体看,王家大院是前堂后室三 进四合院的组成。形成前低后高, 具高足景深,参差错落的中轴对称 轮廓线既能满足主人对外接触交往 的要求,又能满足一定隐匿性、私 秘性的要求,使建筑有主有次,有 藏有露,具有空间秩序感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解析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
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
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
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
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
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
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
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
晋中民居(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北在山西-南在安徽”)
晋中民居(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北在山西,南在安徽”)晋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在建筑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殊之点。
一、晋中民居的历史渊源晋中大院也叫山西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讲一讲有关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的历史背景和由来。
明朝初期,朱元津出于扫清残余势力和巩固朱明封建王朝的目的,多次出兵塞北。
为了解决驻边军队饷需,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在辽东、宣府、大同、延绥等九个军事重镇实行“开中”,商人以力役和实物向国家换取盐引专卖权,控制盐铁资源的国家政权则视边防军情缓急,定期或不定期召商输粮。
这一政策对相邻九边的省份特别有利,山西、陕西商帮就在“开中”实施之后,以临近边镇的地利优势,捷足先登,成为国家第一批有合法身份的官商。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服务于政治的体制为商人与政权的沟通搭起了桥梁。
明中叶正德、嘉靖年间的一系列政策,对商人的发展十分有利。
前期参与国家重大经济活动如盐商一类的商人。
通过交结官府的活动,为其子弟争得以郡县学籍参加科考的权利。
万历年间政府明令允许商家子弟参加科考,打破商人子弟不得为官的传统习惯,商家子弟从此堂而皇之明正言顺地步人仕途。
清代捐纳制度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提供了最佳选择。
山西商人实力增强是大院群落出现的直接原因。
清代对民居建筑的限制有所放松。
确切地讲,清初以来实行捐纳后,积累了相当财富的富有者阶层为清廷解除困难的同时,也为门已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
商民捐得官职,便名正言顺地造房修宅摆排场。
现存的山西大院,绝大多数是清中叶以来兴建的。
漫谈山西长治地区古民居(中)
漫谈⼭西长治地区古民居(中)⼆、长治地区古民居的历史长治地区古民居的发展同样经历了天然洞⽳的藏⾝,汉代庭院式⼩型住宅的试⽤,北魏园林式建筑的闲适,隋唐五代宋⾦元四合院的定型,然后⾛向了明清时期地⽅特⾊的鲜明。
因为民居最容易改变和重建的特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期间的民居。
明清以来⼩农经济、商业资本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的⼏世同堂⼤家庭、家长制的需求,是的长治地区的民居也进⼊了⼀个辉煌的时代。
明末清初,晋城、长治商⼈纵横天下,⾃然也在家乡⼤兴⼟⽊,以炫耀其财富,享⽤其财富。
“平阳、泽、潞,豪商⼤贾甲天下,⾮数⼗万不称富”,于是长治地区出现了⼀⼤批的豪门深宅。
著名的有郊区中村申家“⼆⼗四棋盘院”、长⼦县张店村“九连环院”、长治县经坊村陈家⼤院、平顺县西社曹⽒民宅等。
位于郊区西⽩兔乡中村的申家“⼆⼗四棋盘院”,地处村中台地上,由多个四合院、三合院、窑洞组成院落式群落。
囊括了窑楼、棚楼各类建筑风格,各院功能明确,居住、会客、铺⾯、储备,甚⾄有⽤于接待外来客商和“进镖”的护卫⼈员的客栈。
据说在村外也开设主要⽤于⾃⼰的员⼯和亲朋的客栈,⼤有“出门不住旁⼈店”的⽓势。
所谓“棋盘院”就是由两个三合院落组成的⼀座⼤四合院,在院⼦的中间不是设有过厅或腰墙,⽽是⽤横墙相隔,前为⼤门,后为正房,如同棋盘中 “楚河汉界”,所以俗称“棋盘式”⼤院。
穿⾏在迷宫似的院落间,迷失了时间,迷失了⽅向,更迷失了⾃⼰,那残损的砖⽯路⾯总有洼地闪了你的脚步,恍惚了你的思绪。
最早的⼏孔窑洞中⾄今仍可以嗅到浓郁的醋⾹,铁匠铺⾥飞溅的铁⽔,当铺⾥噼⾥啪啦的算盘声。
明万历九年(1581年)定居中村的申⽒家族,以⼩⼿⼯业作坊起家,以供应潞安府城所需,后经过采矿业、油坊、绸缎业、布店、铁业、当铺、客栈、盐业、酒业等等,逐步发展成当地富商,成为泽潞商⼈中的杰出代表。
申家“⼆⼗四棋盘院”当铺院申家“⼆⼗四棋盘院”盐店院长⼦县慈林镇南张店村中的“九连环院”,其实院落数⽬完全多于这个数,为取吉利⽽⽤“九”,有多有尊的寓意。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解析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
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
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
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
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
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
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
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
浅谈山西传统民居
二、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格式
山西明清时期的城镇较多的采用棋盘式的格式,民居建筑 多采用四合院,集中设在街坊内,院落一进到三进,也有带偏院 的,或纵横拼接成多重院落。各户之间并列布置,互不干扰。太 谷、平遥等地,在封建社会后期因商业、金融业的发达而繁荣起 来,而这种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对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引起根本性 的变化,当然也不会突破一般封建城镇的格局。 山西民居村落的布置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类型。地势 平坦的地区较多采用集中式布置,一般布局紧凑、整齐。山区、 半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民居建筑多应地势而建,大多集中布置在山 或坡的阳面,形成台阶式的院落,入口位置因道路走向而定。
’民族文化研究
浅谈山西传统民居
张俊伟’粱涛2 (河北石家庄东方美术学院050700) 窑洞;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 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 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 2.木构架结构体系民居 明清时商业繁盛,富人很多,因此在木构架外围多砌有厚重 砖墙,房舍多高大,形成森严气势。有用木构架作承重结构的住 宅,也有用砖墙代替柱子作承重构件。梁架大都为抬梁式,适应 山西民居青瓦苫背坡顶屋面厚重、荷载较大的特点。 平面以四合院为主,院落一进到三进。诸多由大门倒座、 过厅或垂花门,正w及各院厢房组成。厢房后墙与正房、过厅、 倒座山墙齐平。故形成较窄长院落。较大院落由几组院落并列而 成。院子入口结合在倒座中,多在中央辟门,显示官署建筑的特 点。也有将门设于院的东南角的。较小规模的院落多用三三制, 即正房、厢房、倒座都是三间构成的四合院。 3.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 以砖石独立结构与木构架独立结构混合组成的构造体系。砖石 独立结构实际上是砖石窑洞。由砖石窑洞与前部木构架插廊或窑洞 顶部又附设的木构架结构建筑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体系。其窑洞 冬颐夏凉的特点与优美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舒适 优美的居住环境。这种体系以平遥的建筑形式较为典型。 摘要:民居作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表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中国山西省是明清时代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地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赏析。
明清时代的山西民居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和传统。
本文将对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进行赏析,探索其建筑特色和历史意义。
一、建筑特色1.木结构明清时代的山西民居主要采用木质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之一。
木结构民居在保持房屋结构稳固的也能适应地区特有的气候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在山西的民居中,木材的选择和搭建方式都有独特之处,使得民居更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
2.砖瓦建筑另一特色就是山西明清时代民居采用了大量的砖瓦来进行建筑。
砖瓦作为建筑材料,不仅具备坚固耐用的优势,更能为建筑增添美观和艺术性。
民居的屋顶多为琉璃瓦,搭配着各种不同形状的砖雕,装饰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3.院落式布局山西民居的布局多采用了院落式的设计,形成了“四合五天井”的典型特征。
院落一般以木质或砖石建筑围合而成,形成私密的生活空间。
而院内的天井则起到采光、通风和美化空间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居住格局。
4.雕刻工艺明清时代的山西民居以其精美的雕刻工艺而闻名。
房屋的门窗、梁柱、栏杆等处都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这些雕刻不仅为民居增添了华丽的装饰,更展现了当时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和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二、历史意义1.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建筑特色和工艺水平,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
木结构、砖瓦建筑、院落式布局和精美雕刻等元素,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2.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明清时代的山西民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生活习俗。
从民居的建筑布局和装饰风格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对于研究明清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山西明清时代民居承载着丰富的建筑技艺和艺术传统。
在这些古老的民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匠人们的智慧和勤劳,以及他们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
山西民俗建筑
一、山西的主要民居形式(一)窑洞窑洞是古代穴居遗风的演变。
窑洞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
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离石吕梁、晋中地区都比较普遍。
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
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
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又可分为几种:有的是挖进去后只在墙壁上抹灰就住的;有的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再抹灰;还有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
再一种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用砖石砌成。
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又可以分为几种: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
这些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白麻纸上贴上鲜红的窗花,门口爬一两串南瓜葫芦,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农家风情。
打窑洞最隆重的一道程序是合龙口,也是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在窑顶中间留下一个缺口,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合龙石往里面一放,整座新窑就算砌好了。
以前讲迷信,怕有“邪气”冲犯新居,要用小动物的心脏(有鸡、兔子等)放入合龙口事先凿就的小洞内,祭祀神明,以驱邪辟崇,保佑平安。
合龙口也等于庆祝新窑落成。
要在合龙石旁悬挂有关信物,比如一个装有五谷(小麦、谷子、高粱、玉米、黍子)的红布袋,及五色布条、五色彩线,意在祈求福星高照、家庭和睦、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衣食丰足。
合龙口,一般选在正午十二点,时刻一到,专门安排好的老石匠和窑洞主人登上窑顶,庄重地把预先备好的合龙石嵌进龙口,挂上筷子等物,放鞭炮,鼓乐吹打,人们叫着“合龙了”,主人家把米斗里的粮馍、硬币、针包、糖块,五谷杂粮撒向人群,让人们争着去拾,称之为“撒粮馍”。
新窑门上,一般要贴对联,比如:“合龙大吉”、“四季平安”等等。
(二)平房平房呈后高前低形状,老百姓称之为“一出水”。
前面采用木柱式,满面开窗,采光较好。
泥皮土房建筑结构简单、省钱,屋顶用碱地淤土和麦秸和泥而抹成。
淤土抹房逢雨不漏,并可利用泥的下渗特点将干裂的缝子自然淤合。
专业调研山西民居建筑分析升级版
专业调研山西民居建筑分析升级版一、引言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独特的民居建筑也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山西民居建筑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山西民居建筑的独特文化价值,本文进行了专业调研和分析,探讨如何对山西民居建筑进行升级改造,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背景山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与特色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许多传统的山西民居建筑面临着拆除或改建的命运。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山西民居建筑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探讨如何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其功能的升级与改造。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搜集、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以全面了解山西民居建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山西民居建筑进行系统地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有效的升级改造方案。
四、分析现状在山西地区,许多传统的民居建筑面临着多种问题,如结构老化、功能单一、保护意识淡薄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建筑本身的传统价值,也限制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对山西民居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升级改造,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发展中去。
五、升级改造方案1.结构加固与改造:对于存在结构老化问题的建筑,可以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抗风等能力。
2.功能拓展与提升:在保留建筑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引入一些现代化的功能,如咖啡厅、书店等,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前来参观和体验。
3.环境美化与景观设计:通过优化周边环境和景观设计,打造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民居建筑空间,增加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4.保护意识提升:加强对山西民居建筑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
山西民居
远古及早期的山西民居
明清时期的山西民居ຫໍສະໝຸດ 烧砖技术的空前发达,砖广泛应用,创造砖砌窑洞和木构建筑 相结合的新形式,多集中在晋中。 商业繁荣,大兴土木。商人致富后在家乡建造大宅,比大争阔, 追求繁丽装饰,高墙深院、雕刻精美。雄霸一方,盛极一时。
山西民居建筑的环境特征
1、自然环境特征
(1)黄土覆盖、山地高原。 (2)黄土高原的东部,地表覆盖深厚 黄土,断层切割,整个高原岭谷交错。 (3)气候极端严酷,建筑封闭。 (4)风沙较多,空气干燥 ,建筑形式 尽量减少外界接触,外观较为封闭。 民居以窑洞用主,木结构从属。
2、社会环境特征 (1)山西文化演变北方四合院 明、清以来形成的晋商文化与儒家文化,在 传统北方四合院基础上形成风格。 (2)院落式民居、古建顶峰 中国现存最普遍民居形式,材料使用和结构 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 复杂和装修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3)主次分明、和谐统一 中轴线布局,“中和”思想,“仁”、“礼” 的完美统一,内外分明、尊卑长幼有序、等 级森严。
“三雕”装饰特色:木雕、石雕、砖雕应用非常广泛。 木雕面积一般不会太大,但位置醒目。其木质平常, 但镂铭精细。石雕则主要集中于柱础、栏杆、门墩几 处,多数图案为阴纹线刻型。只有砖雕遍布于建筑上 下、构架内外,有深雕、浅雕、圆雕之别,是山西民居 装饰之主体。
山西民居主要特点
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 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4、 5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 御性。 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 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楼房还 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 都是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 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 就是"肥水不外流"。 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 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 东南角。
漫谈山西长治地区古民居
漫谈山西长治地区古民居走进村落,袅袅炊烟升起,鸡鸣犬吠成曲,总有一座小院在你毫不防备的时刻,一下跃入眼帘,忍不住用手轻轻抚摸那磨砖对缝的墙体,轻启被岁月侵蚀得颜色斑驳的大门,有微醺的风徐徐吹来,有烟火的味道,有浅浅的思绪,这就是我们的先民日常生活的居所!当砖石土木砌构的建筑完善了它遮风挡雨保暖的基本功能后,最终成了人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它透着人们智慧的结晶,更包含着人们生活的理念,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种对故里的眷恋,是一种对家的感觉,是一种对童年的追忆。
一.长治地区古民居的特色民居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的影响,长治地区古民居自然也是这样。
地处黄土高原,以山地为主体,兼盆地、丘陵,漳河、绛水奔流其间,在石器时代就是最宜人居之地。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长治地区现存古民居达1700余处,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数长子县、长治县、壶关县。
古民居的平面布局以四合院或三合院式为主,由此组合成一进两院、三院者,甚至联串几个大院形成建筑群,当然受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制约,也有不少单体的房屋建筑。
房屋结构上,产煤产石灰的地方,以砖瓦木结构为主;不产煤和石灰的地方,则以土坯墙体瓦顶为多。
山地或丘陵区的居民,有的住砖木瓦房,有的住窑洞。
窑洞有依山崖凿洞的土窑,有砖砌的砖窑,有石窑。
石窑包括有用料石砌成的工石窑,也有用印石和石板垒成的乱石窑。
单元房屋结构除了基本的平房外,而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它的窑洞式建筑和棚楼式建筑。
窑洞式建筑,一类为靠山窑,就是在土崖旁先将土坡垂直削齐,然后横向挖穴,修整内部,内部结构也挖成多套间和多层次。
内墙找平夯实,或用砖石砌于外表,再抹上泥灰,甚至油漆彩画。
前脸用砖或石砌成,装有门窗。
一类是砖石窑,用青石或砖砌成。
有一层的,也有窑楼。
因为窑洞特有的冬暖夏凉优势,窑洞式建筑大多成为院落中的主房,以及主要配房。
分布范围几乎占到长治地区古民居总量的六分之一,而且各县均有精品,比如襄垣县桑家河王氏民居、黎城县西仵堡北路30号民居、壶关县的骞堡李氏民居、屯留县岭村姜氏民居、沁源县王凤王氏民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山西民居地域分类(按照地理分布)
1、山西民居地域划分 2、晋北民居 3、晋西北民居
4、晋中民居
5、晋东南民居 6、晋南民居
11
4.1 山西民居地域划分
• 根据地理分布不同进行民居分类就是基
1、晋北民居
于对 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因素 的考虑。 由此, 将由于地形、山势气候、人文所带 来的从北到南山西民间的多种居住方式划分 为: ( 1 ) 晋北民居 ( 2 ) 晋西北民居
2、晋东北民居
( 3 ) 晋中民居
( 4 ) 晋东南民居 ( 5 ) 晋南民居
4、晋东南民居 5、晋南民居 3、晋中民居
4.2 -3 晋北、晋西北民居
• 晋北民居:以砖木结构及御寒性强的厚
层土坯屋为主,多平顶,正面多木柱式满
面开窗, 采光较好。一座一座的房屋毗邻排 列。呈非常整齐的“一”字形布置 ,别有 特色, 故有排排房之称。
山西运城民居特色及演化历史
PART 1 时间轴
一、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及历史
1、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2、远古及早期的山西民居 3、明清时期的山西民居 3、晋西北民居 4、晋中民居 5、晋东南民居 6、晋南民居
五、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组合
1、山西民居的主要特点 2、山西民居的总体布局
PART 2 空间轴
艺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
数量多、保存好
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
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方便研究传统民居。
1.2 远古及早期的山西民居
• 利用自然,原始聚落
黄河中游,土地肥沃疏松,自然资源优 越促进原始经济的起源;
•
挖穴藏身,掘土构屋
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黄
土的柱状或垂直节理最易先为民用
•
长时间,大范围
窑洞,新石器时期,中华文明最早发源
地之一。山西广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
•
砖木结构,发展迅速
唐宋时期,发展和经济繁荣,山西民宅
唐代合院民居院落陶器 ( 引自《中国民居建筑》)
逐步有了木结构,砖瓦房屋。
1.3 明清时期的山西民居
• 鼎盛时期、形成特色
明清两代,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山西民居发展鼎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种 民居形式: • • 烧砖技术的空前发达,砖广泛应用 创造 砖砌窑洞和木构建筑相结合
•
气候极端严酷,建筑封闭
风沙较多,空气干燥 ,建筑形式尽量减
少外界接触,外观较为封闭。
•
窑洞用主,木结构从属
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主要形式,综合山区
地形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形成多种地域特 色,有效解决地形限制。
2.2 社会环境特征
• 山西文化演变北方四合院
明、清以来形成的晋商文化与儒家文化, 在传统北方四合院基础上形成风格。
质平常,但镂铭精细。石雕则主要集中于柱础、栏杆、门墩几处,多数图案为阴纹线刻型。只有砖雕 遍布于建筑上下、构架内外,有深雕、浅雕、圆雕之别,是山西民居装饰之主体。
渠家大院的木雕门楣
渠家大院的石雕柱础
渠家大院的镂空砖雕
七、运城民居实例分析
1、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大院 2、平陆县王文平地窨院
23
7.1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大院
的窑洞,主要在山区,或保持原样,或内砌 上一层砖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一般是 一明两暗。另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
•
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以砖石独立结
构(砖石窑洞)与木构架独立结构混合组成, 由砖石窑洞与前部木构架插廊或窑洞顶部又 附设的木构架结构建筑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 的体系。
(分全砖、全石、全土坯和砖石混合砖坯混
•
晋东南民居: 晋东南住房变化较多 ,
各 种 民 居 形 式 多 样 , 如 瓦房、砖房、
平顶房、窑洞房,最有特点的是当地人
的二层楼房,一层一般是居室,二层一般不
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 西。院落采用独院或四合院。
4.6 晋南民居
• 晋南民居亦多 四合院 ,为土木、砖木
结构的建筑为主,少数地方盖有二层楼。丘 陵地带则以“地窨院”窑洞为典型。
7.2 平陆县王文平地窨院
四、山西民居地域分类(按照地理分布)
1、山西民居地域划分 2、晋北民居
1
一、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及历史
1、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2、远古及早期的山西民居 3、明清时期的山Fra bibliotek民居2
1.1 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 “北山西,南皖南”
与皖南民居齐名,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
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
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
山西祁县渠家大院 结构布局
6.3-4 寓意、三雕
• 建筑总体布局讲究寓意:山西四合院式民居建筑极尽高大奢华,不仅结构严谨、疏密有致,
在总体布局上也含有一定的寓意,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人生、对事业、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和追求。 • “三雕”装饰特色:木雕、石雕、砖雕应用非常广泛。木雕面积一般不会太大,但位置醒目。其木
•
因地制宜,实用精巧
【地窨院】平地直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的大坑(7m*l5m*l8m),坑壁四周掏挖窑洞, 主窑开挖在北壁上,其他三面挖几个小窑, 同样讲究坐北朝南,院角某处打隧道通向地 面作为出口,称门洞,有很陡的斜坡,出地 面处建小门楼。院中央或一角再下挖一口大 深坑排放污水和雨水;窑顶则为平坦场地, 为秋收打粮之处。 主要分布在运城市平陆县、芮城县、闻 喜县。
9
3.1-3山西传统民居的类型
• 窑洞式、木构架结构体系、砖木
• 木构架结构体系民居:用木构架(或砖 墙)作承重结构,在木构架外围多砌有厚重 砖墙,梁架大都为抬梁式,适应屋面厚重、 荷载较大的特点。平面以四合院为主,院落 一进到三进,形成较窄长院落。
混合结构体系 ,几种类型并不是单独存
在的。 • 窑洞式民居:一种是在黄土高原挖进去
二、山西民居建筑的环境特征
1、自然环境特征 2、社会环境特征
六、山西民居的认识和体会
1、防御性强 2、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 3、总体布局讲究寓意 4、“三雕”装饰应用广泛
三、山西传统民居的类型(按照建筑材料)
1、窑洞式民居 2、木架结构体系民居 3、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
七、运城民居实例分析
1、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大院 2、平陆县王文平地窨院
4.6 晋南民居
• 【四合院】平原民居,形式多样,平民
百姓人家多建一面或两面房,形成“一”字 或“L”形院落;较富裕人家才建三合院或 四合院,一般以单檐硬山顶为主,院落形 制严整,规模宏大,代表了晋南民居的最高 水平。这些民居多由一至两座甚至多座四合 院组成。较与山西其他处, 院落布局更
为讲究,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南房均
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
5.2 山西民居总体布局
• 山西明清时期的城镇较多的采用 棋盘
式的格局,民居建筑多采用四合院(宅门、
倒座、院落、厢房、正房),集中设在街坊 内,院落一进到三进,各进院落形成独立的 狭长空间,各户之间并列布置,互不干扰。
•
山西民居村落的布置可分为 集中式 和
分散式两种类型。地势平坦的地区较多采
•
晋西北民居:因盛产木材、主要存在两
种类型:山窑洞,在垂直崖面上开掘横向
穴洞;重檐木楼,首层层高较低,但二层 相对较高,因为当地雨水较少,屋顶做得平
缓。主房坐北朝南,前部多设上下前廊。
4.4-5 晋中、晋东南民居
• 晋中民居:以 四合院 为主。院落一进
到三进。多由大门倒座、过厅、垂花门、正 房及各院厢房组成。厢房后墙与正房、过厅、 倒座山墙平齐,形成窄长院落。较大的院 落由几组院落并列而成。晋中地区建造技术 的水平也最高极具代表性。
17
5.1 山西民居主要特点
• 一是 外墙高 ,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
不开窗户的实墙有4、5层楼那么高,有很强 的防御性。
•
二是主要房屋都是 单坡顶 ,无论厢房
还是正房、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 于都是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大,雨水都向
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
•
三是院落多为 东西窄、南北长 的纵
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房规模尺度严谨, 装饰亦有分别。正房体量最大,也为装饰重 点,檐下有彩绘或精美木雕;厢房与倒座装 饰朴素,庄严典雅。屋顶多为硬山坡顶,起 隔热及排水作用。山墙多采用五花山墙式 样,又叫防火墙,既美观又有防火功能,这
是晋南民居独特之处。
五、山西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组合
1、山西民居的主要特点 2、山西民居的总体布局
• 防御性强
山西四合院的建筑外立面造型都较封闭, 楼高院深,墙厚基宽(由于自古战事频繁, 商人的防御心理,春冬季风沙大、西北风又 较强),防御性尤为突出。
•
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
院落式民居布局最主要的特征: 封闭,
北京四合院结构布局
中轴对称,主次、内外分明。建筑多为单坡 顶,向院内倾,正房两层,厢房一层,院落 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建 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外院横长,内院开 阔,不像北京四合院正方开,大多是偏长方 形的。
用集中式布置,一般布局紧凑、整齐。山区、 半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民居建筑多应地势而建,
大多集中布置在山或坡的阳面,形成台阶式
的院落,入口位置因道路走向而定。
六、山西民居建筑的认识体会
1、防御性强 2、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 3、总体布局讲究寓意
4、“三雕”装饰应用广泛
20
6.1-2 防御性强、布局合理
•
院落式民居、古建顶峰
中国现存最普遍民居形式,材料使用和
结构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 次最复杂和装修最多样的一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