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艺术公选课论文---颐和园
名胜古迹感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
名胜古迹感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方,占地面积达293公顷。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颐和园的园林艺术。
一、历史背景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清朝乾隆年间。
当时,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亡母的庄严,下令修建颐和园。
经过多次的改建和扩建,颐和园逐渐成为清代皇家宫苑的代表作之一。
二、园林设计颐和园的园林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整个园林分为山水区和宫廷区两部分。
山水区以昆明湖为主,湖泊与周围的山岳、树木相互衬托,形成了独特的水景风貌。
而宫廷区则以乾隆皇帝的养老离宫为中心,建筑群与花草树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式园林的审美理念。
三、建筑风格颐和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园林艺术的元素。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万寿山庄,以其精巧的设计和丰富的装饰而吸引着众多游客。
此外,颐和园还有众多的亭台楼阁、廊檐走廊和石桥等建筑,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寓意。
四、景点赏析颐和园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每一个景点都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曲院风荷》是颐和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以其雅致的环境和如诗如画的风景而闻名。
此外,颐和园还有众多的古塔古殿、会花楼和清妃宫等,让游客领略到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魅力。
五、文化影响颐和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园林设计还是建筑风格,颐和园都成为了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同时,颐和园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六、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颐和园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颐和园已经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得到了UNESCO的认可和保护。
同时,颐和园也积极进行园林修复和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韵味。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杰作,以其园林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精选推荐
颐和园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法--颐和园实习报告颐和园始建于乾隆⼗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和西湖修建的。
根据当时周围的环境进⾏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和昆明湖。
颐和园以万寿⼭为主体,形成前⼭前湖,后⼭后湖的空间结构布局。
开敞与闭合的鲜明对⽐,更体现了颐和园空间布局的完美与合理。
古典园林“⼀池三⼭”结构在颐和园这个现存最完整,规模最⼤的皇家园林⾥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颐和园结构布局:颐和园主要分为前⼭前湖,后⼭后湖及宫廷区。
分为所占⽐例为88%、12%、0.33%。
可以看出,在颐和园中,前⼭前湖所占⽐例最⼤,作为开敞空间,⼤体量的⽔景和万寿⼭的结合,皇上主要⽣活区,树⽊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活提供了保障,同时⼜与前⼭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
⽽宫廷区主要位于仁寿殿,对称的建筑形式更是显⽰了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作为宫廷区的仁寿殿⼆、颐和园造景⼿法:(1)对景颐和园中处处合理运⽤了对景⼿法,通过对景⼿法,将颐和园中的景⾊联系在⼀起,具有统⼀的整体感。
刚进⼊仁寿殿,门⼝的寿星⽯便与⼤殿形成对景,⼤体量的寿星⽯与对称结构的仁寿殿相呼应,作为皇上⽇常处理朝政的地⽅,则以庄严肃穆为主感,⽽运⽤对景则更好地体现了仁寿殿的⽓派。
站在最佳观景点的知春亭,颐和园的美丽景⾊⼀览⽆遗。
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东⾯的⼀个半岛知春岛上,知春亭与万寿⼭的佛⾹阁,南湖岛形成对景,使得昆明湖上的景⾊⽣动、富有情趣。
站在知春岛上,更是因为对景的合理运⽤,真正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景⾊优美。
站在知春岛上,可看到佛⾹阁和⽩塔,更隐约看到远处⽟泉⼭2)借景颐和园景⾊优美,四周的⽟泉⼭更是⼀轮美景。
⽽造园者更是结合了⽟泉⼭的景⾊,将其景纳⼊颐和园⾥,⼜体现了⾃然地风光旖旎。
站在知春岛上,能看到远处的西⼭之景,远处隐约的西⼭与万寿⼭相对⽐,更是美轮美奂。
在颐和园万寿⼭的西⾯是西堤,这⾥视野开阔,没有⾼达华丽的建筑。
⾮常⾃然清新。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皇家园林的精华所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丰富多样,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一、布局设计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整个园林按照山水园的形式进行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和水资源,形成了山水相映、景中有景的美丽景观。
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注重轴线的运用,以万寿山为中心,将园林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以昆明湖为主景,北区以万寿山为主景。
这种布局设计使整个园林既有整体性,又具有丰富的变化性。
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颐和园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在颐和园中,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相互衬托。
例如,万寿山的佛香阁建筑群与山势相结合,形成了山中有寺、寺中有山的奇妙景观。
此外,颐和园中的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建筑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增强了整个园林的美感。
三、水景的处理水景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充分利用昆明湖的水资源,通过疏浚和开凿,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水体景观。
这些水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调节气候、增加湿度的作用。
在水景的处理上,颐和园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瀑布、喷泉、水池等,使水景更加丰富多彩。
四、植物配置颐和园的植物配置也是其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在植物配置上,颐和园采用了多种植物品种,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形成了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
同时,颐和园还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使园林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五、文化内涵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其园林艺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园林中,有许多寓意吉祥的景点和建筑,如龙王庙、排云殿等,这些景点和建筑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此外,颐和园还是清代帝王休憩娱乐的地方,因此在其园林设计中还体现了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
六、工艺特色颐和园的工艺特色也是其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颐和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
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
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
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
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以颐和园为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以颐和园为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开始了园林的建造,其建筑类型主要以帝王宫殿为主,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达到鼎盛,园林技艺堪称精湛,园林类型也丰富起来,除皇家园林外,在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建筑群,与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相比,江南的园林更加小巧精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它们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开。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概括出了创作园林时所遵循的章法,即: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下面以颐和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建筑风格。
世界园林中, 按其布局格式而论,可分为三种: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我国古典园林是效法自然,,采取自然式,包含着两种意思:其一,园林的景色应以自然山水为主;其二,一切要顺其自然,以曲为美。
地貌地形要完全任其自然,有起伏高低;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线,大多是自然界的溪流、瀑布、池沼、河流的艺术再现;植物“必以虬枝枯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 或孤株独秀”,构成一幅草木争荣、鸟啼花开的天然画景,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在中国园林建筑规格中,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怎样融合,怎样协调,其最重要的就是要顺其自然,无论在布局上、形态上或色彩上都要顺其自然。
从颐和园具体情况来看,其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这一园林建筑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诗情画意,即为强调意境,造园如同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最好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境界。
从颐和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
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
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
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
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颐和园皇家园林的典范
颐和园皇家园林的典范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作为北京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颐和园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欣赏其美丽与独特之处。
本文将详细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设计理念以及其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深远影响。
一、颐和园的历史背景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占地面积达290公顷,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表达对母亲孝心而修建的皇家园林。
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多次游览水上乐园和丰山园,深受启发,于1749年开始规划颐和园的修建。
然而,在乾隆去世后,园林的建设遭到了停顿,并在光绪年间由慈禧太后指导下得以完成。
颐和园经历了多次修复和破坏,特别是在1860年的英法联军侵略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遭到了重创。
但是,颐和园凭借其独特的韵味和复杂的设计,仍然能够给人带来无尽的惊喜与震撼。
二、颐和园的设计理念颐和园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西方园林设计的特点,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物有“颐和堂”、“宜芸馆”、“寿慈堂”、“琼华岛”等,每个建筑物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颐和堂代表了乾隆皇帝对母亲的赞誉和思念,宜芸馆体现了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寿慈堂则象征了长寿与幸福。
园中的琼华岛则是整个园林的核心,作为人工湖上的一座小岛,景色迷人,宛如世外桃源。
此外,颐和园还有众多的廊、亭、殿、假山和湖泊等园林构筑物,每一处都精心布置,犹如艺术品一般。
三、颐和园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颐和园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园林设计者和建筑师。
例如,在中国的江南地区,很多园林都受到了颐和园的影响,仿制其建筑和景观。
另外,颐和园也影响了国外的一些园林设计,如英国的肯辛顿花园就受到了颐和园的启示。
颐和园的成功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精髓和审美观念,为后世园林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颐和园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颐和园得到了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园林史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而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由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又造成了南北造园的差异。
北方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代表。
北方的皇家苑囿,不仅规模大、占地广,而且还常常选址于地形变化极其陡峻的山林地带,这就是群体组合的高低错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局市井,不仅规模有限,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可能有多少起伏变化。
面对这种情况,造园家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以人工的方法堆山叠石,并使之“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继而则“培山接以房廊”;或使”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楼阁碍云霞而出没“,总之,均极力使之有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不至流于平板。
关键词:历史渊源、颐和园、拙政园、造园风格、差异园林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区域其叫法各不相同,规模、性质也有变化。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空间,利用自然环境、山水并改造天然地貌,结合建筑营造、植物栽植,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园林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庭院到公园,从小到大,为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下,园林服务的对象也有差异,其风格内容也受到了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因素等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
本文以景观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
一、南北园林变化的历史渊源几千年的黄河流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早在原始社会狩猎活动中,各部落占山为王,划分地带争夺疆域等思想意识的沿袭对后来社会变迁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与后来区域园林环境形成有一定的联系。
颐和园造园手法论文
颐和园造园手法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儿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宜静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颐和园风格多种多样,气势恢宏,集我国各地建筑之特色于一体。
颐和园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水平。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颐和园在造园手法上也别具一格,具有多样性。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布局多以对称为主,庄重严肃,显示权贵和皇权的象征。
其造园手法上多种多样,风格迥异,融合多种建筑风格,可圈可点。
(一)对景所谓对景即两个景致相隔一定的空间彼此遥遥相对,可使有人观赏到对方景色。
这是平面构景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应用较多的造园手法,几乎每个园中都能看到,比如万寿山倒影在昆明湖中。
颐和园的形式美范文
颐和园的形式美范文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它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和精美细致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的形式美凝聚了古代中国的艺术智慧和审美理念,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颐和园的形式美体现在建筑、景观和细节之中。
首先,颐和园的建筑占据了整个园林的核心位置,它们以雄伟壮丽的气势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万寿山”,这是一座人造山,它的形状如同一只龙盘踞在水面上,为整个颐和园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灵动的气息。
另外,还有“十七孔桥”、“长廊”等建筑,它们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巧妙的结构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颐和园的景观以其自然、唯美的风景而为人称道。
整个园林依山傍水,湖泊和山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宜人的画卷。
园内的湖泊被错落有致的建筑环绕着,形成了独特的水景,像是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反射着周围的景色。
另外,在园内还有小桥流水、花木扶疏的花园和假山等景观,它们以其细腻的表现和和谐的布局吸引了无数游客。
最后,颐和园的形式美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之中。
园内到处可以见到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如门楼上的彩绘、栏杆上的雕花等,它们以其细致的工艺和瑰丽的色彩为整个园林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此外,颐和园还利用过错工程使其水域更加湖光山色,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总之,颐和园的形式美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它以其宏伟壮丽、自然唯美的建筑和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它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艺术智慧和审美理念。
颐和园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今天,人们仍然可以在颐和园中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浅析颐和园建筑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建筑艺术特色今天观看了观看了纪录“颐和园”,让我感触颇深,在感叹颐和园壮丽的宏伟的同时,为它被毁灭感到气愤与惋惜,但在这里抛开它的建设历史和政治地位不谈,只想分析一下这座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有悠久的传统,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有重大的成就。
颐和园更是皇家园林佳作,它凝聚了我国古代造园工匠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园林。
一、与环境相协调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就是把建筑与地形、地势、地貌相结合,做到天人合一。
有时为配合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还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造型的建筑类型,而每一种类型又富于变化。
做到总体布局依形就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就利用了这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建筑布局、景点的安排多是依山之势、依水之形。
依山多是高山崇阁,依次排列,层层向上,形成了高耸突兀之势。
而临水为长廊小榭,给人以幽远纵深的感觉。
二、风格含蓄,精巧雅致“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
中国园林建筑的“巧”主要是木构架的灵活性,同时在布局上又很注意以“巧”取胜。
欲扬先抑是常用的一种造园手法,也是表现含蓄的一种体现。
整个园林的建筑从整体到部分不仅注意总体造型上的美,而且注意装修、装饰的美,注意陈设的美。
万寿山南麓陡坡直抵昆明湖边,山水之间的狭长地带,通常就是修一条环湖路。
然而园林艺术讲究含蓄,现在有一条雕梁画栋的长廊横贯于山水之间,犹如山之彩屏,水之锦帐,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三、强调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意境是人们对园林建筑形象、色彩、气氛的一种感受。
一般来说,园林要突出“幽雅”,以人工的巧奇,创造“宛自天开”的景色,然后将精巧的建筑融化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便营造出幽雅的意境。
颐和园的北部万寿山耸立如翠屏,各种建筑物和风景点布满其间,而南部却是碧波粼粼的昆明湖。
湖中有几处岛屿浮现水面,又以长堤、石桥加以联系。
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派。
而御制钦造的颐和园更是吸收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华,汇漠北山川之雄浑与江南水乡之秀丽于一体,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
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形成“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在景观建筑上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
在建筑上,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最明显的就是万寿山南麓一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排云殿、佛香阁等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颐和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
颐和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
引言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瑰宝之一,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精心
设计的造景而闻名。
本文将对颐和园的造景手法进行分析,探讨其
独特之处。
主体
1. 疏密有致的布局
颐和园的布局疏密有致,通过合理安排建筑和景观元素的位置,形成了层次感和动感。
例如,长廊与开阔的湖面相结合,形成了水
陆相映的景观效果。
2. 融合人工与自然
颐和园利用人工手法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使园内的建筑和植物
相互呼应。
例如,苏州街一带模拟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给人一种身
临其境的感受。
3. 变化多样的景观形式
颐和园充分运用各种景观形式,如山石、湖泊、亭台、廊舍等,使整个园区呈现出多样化的景观。
这种多样性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增加了游园的趣味性。
4. 寓教于乐的设计理念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寓教于乐,通过巧妙的设计理念,传递历史
文化知识。
比如,长廊内的壁画讲述着中国历史上的故事,使游客
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增长知识。
结论
通过分析颐和园的造景手法,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而巧妙的设计。
颐和园以其疏密有致的布局、人工与自然的融合、多样的景观
形式和寓教于乐的设计理念,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
这
些手法不仅增加了颐和园的美感,也给游客带来了愉悦和启发。
园林艺术论文
论文题目园林艺术在中国学 院______生物工程学院_____专 业________园林技术_______年级班别_____16级园林技术______学 号_______2016307060102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朱鹏昕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李璐__________2016 年 12月 7日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园林艺术在中国——以颐和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杰出的皇家园林,更是清廷自乾隆十五年(1750)起,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止近两百年的政治活动、宫廷生活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关键词:颐和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
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提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不得不说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中西造园艺术风格差异及成因——以颐和园和凡尔赛为例
形状 的原型 ; 在古波斯 , 天堂园是典型的“ 四分式园林 ” 的形 制; 在古希腊 , 受其数理美学的影响, 园林也是几何规则式的。
法 国位 于欧 洲 大陆 西部 , 三面 濒海 , 境 内河 流连 接各 地 , 诺 鲁兹 和普 瓦 图走 廊使 人们 畅 行无 阻 , 比利 牛斯 山脉 宽 阔 的 山谷是 移 民和入 侵 者 的 阳关 大 道 , 法 国 门户 四开 。在 十几 个 世 纪 的历 史 中 , 各行 省 因经 济 和地 理 的 原 因 , 往 往 充 当着 王
差异。
1 中西 园林的 起源
中 国园林 最 初 的形 式是 殷商 时期 的 “ 囿” , 作 为 中 国园 林
区 , 宽 广 的 西 湖 是 布 置 景 物 的 最 好 基 础 。 全 园 面 积
2 8 6 . 6 7 h m 2 , 其中陆地面积仅有 1 / 4 , 水面积之大在北京诸园
现代 园艺
2 0 1 4 年第 8 期
清皇家园林古典艺术美研究——以颐和园为例
第33卷第21期 2020年11月Vol.33 No.21November 2020艺术科技清皇家园林古典艺术美研究——以颐和园为例凌心月(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本文以颐和园为个案,初步探究其古典艺术美,分析清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点,重点阐述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例的景色特点及其造园所运用的手法。
同时,从美学角度分析以颐和园为例的清皇家园林艺术特点,尝试将古典艺术美的元素运用于现代景观设计改造中,在促进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颐和园;清皇家园林;古典美学;艺术美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185-02颐和园是我国著名的清代皇家园林,是目前为止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天气晴朗时,在颐和园里漫步,可以感受到颐和园属于皇家园林的那份庄重肃穆与典雅,也可以感受到一份沁人心脾的清爽与愉悦。
在清代,皇家园林主要供皇家狩猎、生产、通神、祭祀。
历史上许多人工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在当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处。
但从颐和园流传下来以后,人们对园林功能的印象逐渐减淡,更深入人心的是那份令人沉醉的古典美,或是在现代忙碌生活中无法体会到的一丝悠闲。
1 颐和园的兴建过程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现位于北京海淀区。
从地理位置来看,颐和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北方皇家园林,但它却有着可与杭州西湖媲美的江南风情。
在建造颐和园的过程中,乾隆皇帝多次造访江南[1],因为北方的粗犷豪放的建造风格与江南的小桥流水有着天壤之别,想要在北方建造富有江南韵味的园林,选址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颐和园修建在北京的西北位,也就是玉泉山的附近。
不幸的是,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漪园被英法列强洗劫一空[1]。
这个美景荟萃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度过了二十几年的黑暗时期。
清光绪二十年,慈禧以兴建水师学堂的名义,挪用了一部分资金重修清漪园。
虽说慈禧是为了一己私利,是为了建造自己的养老住所,但也正因为她对安详生活的渴望,这个曾经被摧毁的园林才得以重见天日。
中国风景园林的杰作——北京颐和园等8篇
中国风景园林的杰作——北京颐和园等8篇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4期中国风景园林的杰作——北京颐和园北京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汇集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的精粹,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
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外,距市中心有15公里。
早在七、八百年前,这里就以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公元1749年,清朝乾隆皇帝为了祝贺母亲的寿辰,将这里的湖山按照园林创意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
湖面被扩展了,从湖里挖出的泥土按照园林布局堆筑在山上,使山体形状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蝙蝠,衔哺着酷似寿桃状的湖水,按照中国汉字的谐音,“蝠”同“福”,山湖呼应,寓福寿之意。
乾隆皇帝还将山命名为“万寿山”,将湖命名为“昆明湖”。
经十年的时间,建成了这座以湖光山色蜚声于世的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园”。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颐和园规模宏大,全园总面积近300公顷,由万寿山、昆明湖和宫廷区组成,其中水面占了四分之三。
在园内,有亭、台、楼、阁等各种形式的古建筑3000多间。
作为皇家园林,颐和园博采中国各地造园手法,既彰显北方山川的雄浑大气,又暗蕴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将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融为一体,可谓是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于一身。
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形制与清朝皇宫紫禁城一样,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从昆明湖畔,依万寿山山势,宫门、大殿、楼阁,层层向上递进,直至山顶最高处宗教建筑“智慧海”,在郁郁葱葱的松柏簇拥下,形成一组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壮观的建筑群。
这其中,位于山腰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阁高41米,八面三层,踞山面湖,巍峨高耸,统领全园。
昆明湖中则仿照中国南部的风景名胜杭州西湖,修建一条蜿蜒曲折的堤岸,使其如一条碧波环绕的绿玉飘带,萦绕于湖面。
古代园林的开发与保护——以北京颐和园为例
古代园林的开发与保护——以北京颐和园为例古代园林得开发与保护——以北京颐与园为例世界遗产就是指被联合国教科⽂组织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得⼈类罕见得、⽬前⽆法替代得财富,就是全⼈类公认得具有突出意义与普遍价值得⽂物古迹及⾃然景观。
世界⽂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得范畴;做好它得开发与保护⼯作,对于整个国际社会都有着⼗分重要得意义.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得发展中国家,迈⼊现代化阶段较晚;与发达国家相⽐,⽆论在经济实⼒上,还就是思维观念上都存在明显不⾜。
这些差距表现在对待世界⽂化遗产得问题上,就造成了当今中国缺乏政府主导、⽚⾯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可持续发展得机制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管理模式:即由政府直接管理、以公众利益为⾸要⽬标、强调遗产得存续与发展,缺乏政府主导。
作为有着960万平⽅公⾥得辽阔疆域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得东⽅⽂明古国,中国得世界⽂化遗产不在少数。
⾃1985年正式加⼊联合国《保护世界⽂化与⾃然遗产公约》,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批遗产⼊选以来,截⽌2014年4⽉,共有28处世界⽂化遗产列⼊《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古代园林类共有3处,分别就是:北京颐与园、苏州古典园林、承德避暑⼭庄及其周围寺庙.“园林艺术就是物质⽂化与精神⽂化得双重体现,就是创造者及其所处时代得⽂化凝聚体,就是物化了得⽂化⼼理与审美意识。
它能够形象得传达⼀个民族得精神⽓质与⼀个时代得⽂化⼼理特征.”1中国古典园林依托秀丽得⼭⽔,体现着华夏民族独特得建筑艺术,更凝聚着深邃博⼤得东⽅哲学。
本⽂分别选取北⽅皇家园林得代表—-北京颐与园,对中国这⼀类世界⽂化遗产得开发与保护进⾏梳理、分析.⼀、北京颐与园:(⼀)颐与园得价值:颐与园就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得典范,就是保存最完整得皇家⾏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它占地约290公顷,位于中国⾸都北京西北部得海淀区得四环到五环之间(距城区约15公⾥),毗邻另⼀座举世闻名得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在今天城市规模惊⼈庞⼤得北京,尚属郊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