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教案(26-32课时)

合集下载

初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篇一:2014年数学中考第一轮复习整套教案(完整版)[1]】2014年立德树人传道解惑启发思维成就英才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资料白沙中学二零一四年二月白沙中学立德树人传道解惑启发思维成就英才第一轮复习的目的1、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

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要求学生记牢认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特别是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和、差公式,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

我要求学生用课前5 ---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要求,有些内容我还重点串讲。

(2)过基本方法关。

如,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过基本计算关:如方程、不等式、代数式的化简,要求人人能熟练的准确的进行运算,这部分是决不能丢。

(3)过基本技能关。

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做到对每道题要知道它的考点。

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

2、一轮复习的步骤、方法(1)全面复习,把书读薄:全面复习不是生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相反,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各内容各方法的本质联系,把要记的东西缩小到最小程度,(要努力使自已理解所学知识,多抓住问题的联系,少记一些死知识),而且,不记则已,记住了就要牢靠,事实证明,有些记忆是终生不忘的,而其它的知识又可以在记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它们的联系而得到.这就是全面复习的含义(2)突出重点,精益求精:在考试大纲的要求中,对内容有理解,了解,知道三个层次的要求;对方法有掌,会(能)两个层次的要求,一般地说,要求理解的内容,要求掌握的方法,是考试的重点.在历年考试中,这方面考题出现的概率较大;在同一份试卷中,这方面试题所占有的分数也较多.”猜题”的人,往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一般说来,也确能猜出几分来.但遇到综合题,这些题在主要内容中含有次要内容.这时,”猜题”便行不通了.我们讲的突出重点,不仅要在主要内容和方法上多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去寻找重点内容与次要内容间的联系,以主带次,用重点内容担挈整个内容.主要内容理解透了,其它的内容和方法迎刃而解.即抓出主要内容不是放弃次要内容而孤立主要内容,而是从分析各内容的联系,从比较中自然地突出主要内容.(3)基本训练反复进行:学习数学,要做一定数量的题,把基本功练熟练透,但我们不主张”题海”战术,而是提倡精练,即反复做一些典型的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要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对些基本定理的证明,基本公式的推导,以及一些基本练习题,要作到不用书写,就象棋手下”盲棋”一样,只需用脑子默想,即能得到正确答案.这就是我们在常言中提到的,在20分钟内完成10道客观题.其中有些是不用动笔,一眼就能作出答案的题,这样才叫训练有素,”熟能生巧”,基本功扎实的人,遇到难题办法也多,不易被难倒.相反,作练习时,眼高手低,总找难题作,结果,上了考场,遇到与自己曾经作过的类似的题目都有可能不会;不少考生把会作的题算错了,归为粗心大意,确实,人会有粗心的,但基本功扎实的人,出了错立即会发现,很少会”粗心”地出错3、数学:过来人谈中考复习数学巧用“两段”法立德树人传道解惑启发思维成就英才中考数学复习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九年级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九年级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全)
教学目标
1. 温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 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数学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学基本概念(如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等)的复
2.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3. 平面向量及其坐标表示
4. 三角函数及其应用
5. 统计与概率基础
教学方法
1. 讲、练相结合
2.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3. 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流程
1. 复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引入实数的概念
2. 研究一元二次方程,讲解标准式、一般式和求解方法
3. 研究平面向量,引入向量的概念和坐标表示
4. 研究三角函数,重点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5. 研究统计与概率,了解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6. 总结、评价、作业布置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技能,特别是一元二次方程、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合作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获得数学的快乐和成就感。

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堂练和小组探究任务。

2. 课下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完成书面练习。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主要涉及教材第十四章《圆》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圆的基本概念、圆的性质、圆的方程、圆与直线的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熟练运用圆的方程解决问题。

2. 掌握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圆的方程,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圆相关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规、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规、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复习回顾(15分钟)(2)学生展示圆的方程的推导过程,教师点评并强调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20分钟)例题1:已知圆的半径为5,求该圆的面积。

例题2:已知圆的直径为10,求该圆的周长。

例题3:判断点P(3,4)是否在圆O(x2)²+(y3)²=16内。

4. 随堂练习(10分钟)练习1:已知圆的周长为31.4,求该圆的半径。

练习2:已知圆的面积为50.24,求该圆的直径。

5. 知识拓展(10分钟)讲解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圆的方程3. 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半径为6的圆的面积和周长。

(2)判断点A(1,2)是否在圆B(x3)²+(y4)²=9内。

(3)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5和8,求它们的圆心距离。

2. 答案:(1)面积:113.1,周长:37.7(2)不在(3)圆心距离:3或1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还需加强训练。

第32课时 几何(网格、尺规)作图 课件 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总复习

第32课时 几何(网格、尺规)作图   课件 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总复习
∵BC=CE,∴△DCE≌△FBC(AAS),
∴BF=④ ,∴BF=BA.
解:(1)如答案图所
示,BF即为所求作.(答案图)
∠BFC=∠D
CD
90°
6
考点三 尺规作图的综合运用例4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后,小虹进行了拓展性研究.她发现,如
果作平行四边形一条对角线的垂直平分
线,那么这条垂直平分线在该四边形内
部的线段被这条对角线平分.其解决问题
的思路为通过证明对应线段所在两个三
角形全等即可得出结论.请根据她的思路完成以下作图和填空:
用直尺和圆规作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
求作.
(3)求△ABC的面积.
[答案] 解:(3)
S△ABC=4×3-
×1×3- ×4×1-
×2×3=5.5.
例2 (2024·安徽)如图,在由边长为1
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建
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格点(网格线
的交点)A,B,C,D的坐标分别为
(7,8),(2,8),(10,4),
(5,4).
(1)以点D为旋转中心,将△ABC旋转
180°得到△A1B1C1,画出△A1B1C1;
[答案] 解:
(1)如图,
△A1B1C1即为所
求作.
(2)直接写出以B,C1,B1,C为顶点
的四边形的面积;
[答案] 解:(2)易知DB=DB1,DC=
DC1,∴四边形BC1B1C是平行四边形,∴ =2 =2× ×10×4
基本作图
图示
作法
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①任意取一点K,使点K和点C在AB的两侧;②以点C为圆心,CK长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D,E;③分别以点D,E为圆心,大于 DE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④作直线CF,直线CF就是所求作的垂线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一、实数与整式【课标要求】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2、实数(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2)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3)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知道计算器进行实数计算的一般步骤,能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3、代数式(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3)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4、整式(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2)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3)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能用图形的面积解释乘法公式,并会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乘法公式(a+b)( a2-ab+b2)=a3+b3;(a-b)( a2+ab+b2)=a3-b3.第1课时有理数一、知识点1.有理数的意义:数轴,相反数,倒数,绝对值,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2.有理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科学记数法.二、中考课标要求1、有理数的有关概念要准确把握有理数的概念,特别是负数和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要深刻理解,并结合数轴理解这两个概念,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再就是近似数的有效数字的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理解透彻。

数学中考第一轮复习整套教案(完整版)

数学中考第一轮复习整套教案(完整版)
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一些考场技巧:要保持适度的紧张,先把选择题拿下来,让心里有个底,接下来按部就班地做。切记,不要挑着题做,遇到难题不要慌,想想平时学过的知识,一点一点做下去,实在做不出来也不要灰心,跳过去,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影响了大局。做到最后大题时,更要一步一步去推,能写几步写几步,即使拿不了全分,拿一半分,就很不错了。最后,做完了一定要检查,检查时要一道一道地查,一点也不要遗漏,切忌浮躁。
A.2.5B.2 C. D.
5.古希腊人常用小石子在沙滩上摆成各种形状来研究数,例如:
他们研究过图1中的1,3,6,10,…,由于这些数能够表示成三角形,将其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称图2中的1,4,9,16,…,这样的数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 )
A.15B.25C.55 D.1225
(1)正有理数集合:{…};
(2)有理数集合:{…};
(3)无理数集合:{…};
(4)实数集合:{…}.
2.(2011陕西)计算:| -2| =(结果保留根号).
3.设a为实数,则|a|-a的值( )
A.可以是负数 B.不可能是负数 C.必是正数 D.正数、负数均可
4.(2011贵阳)如图,矩形OABC的边OA长为2,边AB长为1,OA在数轴上,以原点O为圆心,对角线OB的长为半径画弧,交正半轴于一点,则这个点表示的实数是( )
第八章 统计与概率
第1讲 统计
第2讲 概率
第八部分 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归纳与猜想
专题二 方案与设计
专题三 阅读理解型问题
专题四 开放探究题
专题五 数形结合思想
第九部分基础题强化提高测试
中考数学基础题强化提高测试
中考数学基础题强化提高测试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以及习题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以及习题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以及习题初三的数学马上要进入复习备考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需要数学老师好好思考如何制定复习教案,这会对学生的数学复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部分1、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

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要求学生记牢认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特别是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和、差公式,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

我要求学生用课前5 ---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要求,有些内容我还重点串讲。

(2)过基本方法关。

如,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过基本计算关:如方程、不等式、代数式的化简,要求人人能熟练的准确的进行运算,这部分是决不能丢。

(3)过基本技能关。

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做到对每道题要知道它的考点。

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

2、一轮复习的步骤、方法(1)全面复习,把书读薄:全面复习不是生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相反,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各内容各方法的本质联系,把要记的东西缩小到最小程度,(要努力使自已理解所学知识,多抓住问题的联系,少记一些死知识),而且,不记则已,记住了就要牢靠,事实证明,有些记忆是终生不忘的,而其它的知识又可以在记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它们的联系而得到.这就是全面复习的含义 (2)突出重点,精益求精:在考试大纲的要求中,对内容有理解,了解,知道三个层次的要求;对方法有掌,会(能)两个层次的要求,一般地说,要求理解的内容,要求掌握的方法,是考试的重点.在历年考试中,这方面考题出现的概率较大;在同一份试卷中,这方面试题所占有的分数也较多.”猜题”的人,往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一般说来,也确能猜出几分来.但遇到综合题,这些题在主要内容中含有次要内容.这时,”猜题”便行不通了.我们讲的突出重点,不仅要在主要内容和方法上多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去寻找重点内容与次要内容间的联系,以主带次,用重点内容担挈整个内容.主要内容理解透了,其它的内容和方法迎刃而解.即抓出主要内容不是放弃次要内容而孤立主要内容,而是从分析各内容的联系,从比较中自然地突出主要内容.(3)基本训练反复进行:学习数学,要做一定数量的题,把基本功练熟练透,但我们不主张”题海”战术,而是提倡精练,即反复做一些典型的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要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对些基本定理的证明,基本公式的推导,以及一些基本练习题,要作到不用书写,就象棋手下”盲棋”一样,只需用脑子默想,即能得到正确答案.这就是我们在常言中提到的,在20分钟内完成10道客观题.其中有些是不用动笔,一眼就能作出答案的题,这样才叫训练有素,”熟能生巧”,基本功扎实的人,遇到难题办法也多,不易被难倒.相反,作练习时,眼高手低,总找难题作,结果,上了考场,遇到与自己曾经作过的类似的题目都有可能不会;不少考生把会作的题算错了,归为粗心大意,确实,人会有粗心的,但基本功扎实的人,出了错立即会发现,很少会”粗心”地出错3、数学:过来人谈中考复习数学巧用“两段”法第一个阶段,是第一轮复习。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实数与数轴2. 代数式的简化与运算3. 方程与不等式4. 函数及其图像5. 三角形与四边形6. 圆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图形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2.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实数与数轴、代数式的简化与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三角形与四边形、圆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不等式的解法、几何图形的综合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实数、方程、函数等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复习实数与数轴:讲解实数的分类、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举例说明实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复习代数式的简化与运算:讲解代数式的性质、运算法则,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简化与运算。

4. 复习方程与不等式:讲解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5. 复习函数及其图像: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通过绘制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变化规律。

6. 复习三角形与四边形:讲解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结合实例,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应用。

7. 复习圆:讲解圆的性质、圆与直线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实数与数轴2. 代数式的简化与运算3. 方程与不等式4. 函数及其图像5. 三角形与四边形6. 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2^3 5 × (4 ÷ 2) + 7(2)解方程:2x 5 = 3(x + 1)(3)解不等式:3(x 1) > 2(x + 2)(4)绘制函数y = 2x + 1的图像(5)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中考数学一轮总复习 第32课时 测量与勾股定理的应用(无答案) 苏科版

中考数学一轮总复习 第32课时 测量与勾股定理的应用(无答案) 苏科版

1第32课时:测量与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梳理】1、测量:主要指的高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宽度的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有些测量是不可直接测量,如大树的高度、古塔的高度、河流的宽度等,就需要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间接测量。

2、测量方法:构造可以测量的与原三角形相似的小三角形,利用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计算出所要测量的物体的高度(长度、宽度)。

3、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ΔABC 为直角三角形,∠C=90°,∠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则222c b a =+(222AB BC AC =+)4、勾股定理的应用:求直角三角形中边的长度(直接利用公式求或列方程求)。

注:找准斜边、直角边;熟悉公式的变形:222222222222a c b b c a b a c a c b b c a -=-=+=-=-=,,,,5、勾股数是可以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一组正整数。

常用勾股数:3、4、5;5、12、13;7、24、25;8、15、17;9、40、41;(及其它们的倍数) 6、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 、b 、c 满足式子222c b a =+,那么边c 的对角∠C 为90°. 【课前预习】1、一竿高1.5米,影长为1米,同一时刻,某塔影长20米,则塔的高度是 米.2、升国旗时,某同学站在离旗杆底部24米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该同学视线仰角恰为30°,若双眼离地面1.5米,则旗杆的高度为___ ___米.3、如图,3×3网格中一个四边形ABCD ,若小方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四边形ABCD 的周长是 .4、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的长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

5、在Rt ΔABC 中,∠C=90°. (1)若a =5,b =12,则c = ;(2)若c =10,a :b =3:4,则a = ,b = .6、在△ABC 中,AB=13,AC=15,BC=14,则BC 边上的高AD= . 【例题讲解】例1 同学们为了测出旗杆的高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并测得图(a )中BO=6米,OD=3.4米CD=1.7米;图(b )中CD=1米,FD=0.6米,EB=1.8米;图(c )中BD=9米,EF=0.2米,此人的臂长为0.6米.分别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图(a ) 图(b ) 图(c )B C A2B D例2 如图,一块四边形的土地ABCD,测得∠D=120°,∠A=∠C=90°,AD=CD=求这块地的面积.例3 在矩形ABCD 中,AB=8,BC=10,点P 在矩形的边DC 上,且由点D 向点C 运动,沿直线AP 翻折△ADP,形成如下面所示的四种情形.设DP=x ,△ADP 和矩形的重叠部分(阴影)的面积为y .AB AABAB (P )(1)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求重叠部分的面积y ;(2)当点P 运动到何处时,翻折△A DP 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这时重合部分的面积y 是多少?【巩固练习】1、在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图上,相距2cm 的A 、B 两地,它们的实际距离为 ;2、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米,那么15米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 米;3、ΔABC 中,若∠A:∠B:∠C=1:2:3,则BC :AC :AB 的值为 ;4、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a 、b 、c ,且()()222220a b a b c -++-=,则三角形的形状为 ;5、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0cm,面积为30cm 2,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 ;6、如图,一根旗杆升旗的绳垂直落地后还剩余1米,若将绳子拉直, 则绳端离旗杆底端的距离(BC)有5米. 求旗杆的高度.7、有一圆柱形油罐,如图,以A 点环绕油罐建梯子,正好到A 点的正上方B 点,问梯子最短需多少米?(已知油灌的周长为12m ,高AB 是5m )3【课后作业】 班级 姓名 一、必做题:1、下列各组中的比为三角形三边之比,其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3∶4∶5 (B)5∶12∶13 (C)2∶4∶5 (D)7∶24∶252、在Rt ΔABC 中,∠C=90°,已知104:3:==c b a ,,则ΔABC 面积为( ) (A) 24 (B) 12 (C) 28 (D) 303、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比直角边大2,另一直角边为6,则斜边长为( ) (A) 4 (B) 8 (C) 10 (D) 124、在△ABC 中,∠A、∠B、∠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能判断△ABC 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 ) (A)a +b =c (B)a :b :c =3:4:5 (C)a =b =2c (D)∠A=∠B=∠C5、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6,8,10,则它最长边上的高为( ) (A)6 (B)4.8 (C)2.4 (D)86、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 且(a +b )2=c 2+2ab ,则这个三角形是( )(A)等边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7、有四个三角形,分别满足下列条件:①一个内角等于另两个内角之和;②三个内角之比为3:4:5; ③三边长分别为7、24、25;④三边之比为5:12:13,其中直角三角形有_________个. 8、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22,则此三角形面积为________.9、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是16cm ,底边上的高是4cm ,则三角形各边长为________. 10、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的偶数,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 1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的整数,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 12、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各扩大一倍,则斜边扩大________倍. 13、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为5,12,则第三边长________.14、Rt△AB C 中,∠C=90° ⑴如果BC=9,AC=12,那么AB= ;⑵如果BC=8,AB =10,那么AC = ;⑶如果AC=20,BC =25,那么AB= ; ⑷如果AB=13,AC=12,那么BC= ;⑸如果AB=61,BC=11,那么AC= .15、为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身高1.65m 的小明和小刚来到操场上,他让小刚到体育室借来皮尺,量出小明的影长为0.5m ,旗杆的影长为2.3m ,运用这些数据,小明算出了旗杆的大约高度,你知道他是怎样计算的吗?416、一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它先向正北方向航行8 km ,接着,它又掉头向正东方向航行15千米.⑴ 此时轮船离开出发点多少km ? ⑵ 若轮船每航行1km ,需耗油0.4升,那么在此过程中轮船共耗油多少升?17、有一根70cm 的木棒,要放在50cm ,40cm ,30cm 的木箱中,试问能放进去吗?二、选做题:18、如图1,点A B C D '''',,,分别把正方形ABCD 四边AB 、CD 、BC 、DA 分成m:n 两段.若AB=1,则四边形A B C D ''''的面积是( )(A)m 2+n 2(B)⎪⎭⎫ ⎝⎛n m 2 (C)⎪⎭⎫ ⎝⎛m n 2(D)222)(n m n m ++ 19、在△ABC 中,AB=15,AC=20,BC 边上的高AD=12,试求BC 的长.20、如图,将2.5m 长的梯子AB 斜靠在墙上,AC 长为1.5m,求:(1)梯子上端B 到墙的底端C 的距离BC.(2)将梯子滑动后停在DE 的位置上,如图,测得AD 长为0.5m ,求梯子顶端下落了多少米?21、已知,如图4,在ΔABC 中,∠C=90°,AB 的中垂线交BC 于M ,交AB 于N ,若AC =8,MB =2MC ,求AB 的长。

九年级数学一轮复习全部教案

九年级数学一轮复习全部教案


13、(2011 盐城)将 1、 2、 3、 6按右侧方式排列.若规定( m,n)表示第 m排从左向右第 n 个
数,则( 5, 4)与( 15,7)表示的两数之积是

1 23 61 2 3 61 2 361 2 3
第 1排 第 2排 第 3排 第 4排 第 5排
14、先化简,再求值: 2 a 3ab3
±3
C.3 D. 5
11. (2011 山东枣庄, 16,4 分)对于任意不相等的两个实数
a、b,定义运算※如下: a※b= a b , ab
如 3※2= 3 2
5 .那么 8※ 12=

32
12 、( 2011 凉山)已知 a、b 为有理数, m、 n 分别表示 5 7 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且
amn bn2 1 ,则 2a b
例 2、有一数列 a1 , a2 , a3 , a n ,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一个数都等于 1 与它前面那个数的倒数的差,
若 a1 2, 则 a2011 是 .
若 a1 n, 则 a 2011 是 .
例 3、如图,把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摆放在正多边形的边上,第一个图形需要
3 个黑色棋子,第二个
图形需要 8 个黑色棋子,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 第 n(n 是正整数)个图形需要棋子的个数
.
( 1)表中第 8 行的最后一个数是
,它是自然数
的平方,第 8 行共有
个数;
( 2)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 第 n行的第一个数是
,最后一个数是
,第 n行共有

数;
( 3)求第 n 行各数之和.
10
第 3 课 代数式
【教学目标】
1.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

初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初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初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案【中考要求】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回顾】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出每一步要注意什么?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_______,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3.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x y m x y n -=⎧⎨-+=-⎩2381221与,.x y nx y m -=⎧⎨+=+⎩251有相同的解,求m 、n 值.【基础训练】1.已知下列方程组:(1)⎩⎨⎧-==23y y x ,(2)⎩⎨⎧=-=+423z y y x ,(3)⎪⎪⎩⎪⎪⎨⎧=-=+0131y x y x ,其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个数为( )A .1B .2C .32.在(1)⎩⎨⎧-==23y x ,(2)⎪⎩⎪⎨⎧-==35y 4x ,(3)⎪⎪⎩⎪⎪⎨⎧-==27y 41x 这三组数值中,____ _是方程93=-y x 的解,______是方程42=+y x 的解,______是方程组⎩⎨⎧=+=-4293y x y x 的解; 3.当_________x =时,代数式x +23与x -64的值相等;4.二元一次方程1523=+y x 的正整数解为______________;5.解方程16110312=+-+x x 时,去分母后正确的结果是 ( ) A .111014=+-+x x B .111024=--+x xC .611024=--+x xD .611024=+-+x x6.解下列方程(组):(1)()()x x x x --=--320379;(2);32x 221x x +-=--;(3)2;0.53-x 0.24x =-+(4),.x y x y -=⎧⎨+=⎩32541; ⎩⎨⎧⨯=⋅+⋅=+⎪⎩⎪⎨⎧=--+=-++72%.500y 80%x 60%500,y x (6)2;y)5(x y)4(x 6,3y x 2y x (5)(7).x y x y +-==22135【随堂练习】中考说明P 222.1一次方程(组).。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9篇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9篇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9篇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9篇数学教案对于老师是很重要的。

教案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对教学进度和节奏的把控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

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

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下面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五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态度已经明晰可见。

通过上个学期多次摸底测试及期末检测发现,本班的特点是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

虽然涌现了一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但后进学生因数学成绩十分低下,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基本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了。

其次是部分中等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不清,掌握不牢。

二、指导思想坚持贯彻党的__大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

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

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学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所学内容,就将开始进入初中数学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代数部分第二章:代数式教学目的:1、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代数式,会求代数式的值。

2、了解整式、单项式、多项式概念,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的升幂或降幂排列。

3、掌握合并同类项方法,去(添)括号法则,熟练掌握数与整式相乘的运算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4、理解整式的乘除运算性质,并能熟练地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5、理解乘法公式的意义,掌握五个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运用五个乘法公式进行运算。

6、会进行整式的混合运算,灵活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使运算简便。

7、掌握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因式分解。

8、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

9、了解二次根式及分母有理化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它化简二次根式,掌握二次根式乘、除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运算,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或两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了解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基础知识点:一、代数式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里的字母,计算后得到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3、代数式的分类:⎪⎪⎩⎪⎪⎨⎧⎪⎩⎪⎨⎧⎩⎨⎧无理式分式多项式单项式整式有理式代数式 二、整式的有关概念及运算1、概念(1)单项式:像x 、7、y x 22,这种数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多项式的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
(2)重点解析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定义是所有数学概念的基础,理解定义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函数的本质。应用则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试金石,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价值的认识。
二、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例题讲解应注重深度和广度。深度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理清解题思路,强调关键步骤,讲解解题方法。广度上,应涵盖不同类型的题目,如基础计算题、综合应用题等,让学生见识到锐角三角函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五、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
(1)针对性解析
作业设计应针对课堂所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涉及到性质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2)答案详尽性解析
作业答案应详尽、清晰,不仅给出最终答案,还要展示解题过程,注明关键步骤。这样,学生可以对照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发现并改正错误。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变换。
2.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三角板、多媒体课件、黑板。
2.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
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三角板展示实际生活中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计算题:给定一个锐角,求其正弦、余弦、正切值。
2)应用题: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答案:见课后附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及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第32课时尺规作图课件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第32课时尺规作图课件

作图原理 到线段两个端
两弧交于M、N两点,可得到AM= 点距离相等的
BM=BN=AN;
点在这条线段
2.作直线MN,则直线MN即为所 的垂直平分线
求作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到线段两 上;两点确定
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 一条直线
直平分线上
第32课时 尺规作图
返回目录
类型
图示
步骤
作图原理
1. 以点P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向
图痕迹).
(1)证明:∵AE∥BF,
(2)解:作图如解图:
∴∠EAC=∠ACB.
又∵AC平分∠BAE,
∴∠BAC=∠EAC. ∴∠BAC=∠ACB. ∴AB=BC;
第5题解图
第5题图
第32课时 尺规作图
返回目录
6. (202X莆田5月质检20题8分)如图,△ABC中,AB=AC,∠A=80°,点D, E分别在边AB,AC上,且DA=DE=CE. (1)求作点F,使得四边形BDEF为平行四边形;(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 痕迹,不写作法) (2)连接CF,写出图中经过旋转可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并指出旋转中心和 旋转角.
点P两侧作弧,交直线l于点A、B,
到线段两端点
过一点作
可得到PA=PB;
已知直线
2. 分别以点A、B为圆心,以大于 1 距离相等的点
2 在这条线段的
的垂线
AB的长为半径向直线l两侧作弧,
垂直平分线上
(已知点
交点分别为M、N,可得到AM=
;两点确定一
P和直线l) 点P在直线l上 BM=BN=AN;
条直线
第3题解图
返回目录
第32课时 尺规作图
返回目录
4. (202X龙岩5月质检20题8分) 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要求:在给出的△ABC中用尺规作出AB,AC边的中点M,N,保留作图痕迹, 不要求写作法,并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

初三第一轮数学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图形的相似》,具体内容包括:相似图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判定方法识别相似图形。

2. 学会运用相似图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相似图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

难点: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引导学生发现相似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相似图形(如建筑、家具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关系。

例题讲解:讲解一组相似图形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相似图形的关键特征。

3. 判定方法学习:讲解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判定方法识别相似图形。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组相似图形的判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应用:展示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题讲解:讲解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图形放大与缩小等。

六、板书设计1. 相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2. 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3. 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例题与解答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边长比是3:5,求它们的面积比。

(2)一个正方形与一个矩形相似,正方形的边长是8cm,矩形的边长分别是12cm和18cm,求矩形的面积。

2. 答案:(1)面积比为9:25。

(2)矩形的面积为216cm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相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一课时 实数的有关概念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大纲要求: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2. 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4.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考查重点: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 2、|a|、 a (a ≥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组成{}⎧⎧⎧⎫⎪⎪⎪⎪⎨⎪⎪⎪⎪⎨⎬⎩⎪⎪⎪⎪⎨⎪⎪⎪⎭⎩⎪⎧⎪⎨⎪⎩⎩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有尽小数或无尽循环小数正分数实数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尽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3)相反数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效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4)绝对值⎪⎩⎪⎨⎧<-=>=)0()0(0)0(||a a a a a a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5)倒数实数a(a ≠0)的倒数是a1(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考查题型:以填空和选择题为主。

如 一、考查题型:1. -1的相反数的倒数是2. 已知|a+3|+b+1 =0,则实数(a+b )的相反数 3. 数-3.14与-Л的大小关系是4. 和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的是5. 和数轴上表示数-3的点A 距离等于2.5的B 所表示的数是 6. 在实数中Л,-25,0, 3 ,-3.14, 4 无理数有( )(A )1 个 (B )2个 (C )3个 (D )4个7.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这样的数是( ) (A )非负数 (B )非正数 (C )负数 (D )正数 8.若x <-3,则|x +3|等于( )(A )x +3 (B )-x -3 (C )-x +3 (D )x -3 9.下列说法正确是( )(A ) 有理数都是实数 (B )实数都是有理数(B ) 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D )无理数都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10.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 c-b 和d-a (2) bc 和ad 二、考点训练: 1.判断题:(1)如果a 为实数,那么-a 一定是负数;( ) (2)对于任何实数a 与b,|a -b|=|b -a|恒成立;( ) (3)两个无理数之和一定是无理数;( ) (4)两个无理数之积不一定是无理数;( ) (5)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 (6)最小的负数是-1;( ) (7)a 的相反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 (8)若|a|=2,|b|=3且ab>0,则a -b=-1;( ) 2.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里-|-3|,21.3,-1.234,-227 ,0,sin60°º,-9 ,-3-18 , -Л2 ,8 ,( 2 - 3 )0,3-2,ctg45°,......中无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 非负数集合{ } 3.已知1<x<2,则|x -3|+(1-x)2等于( )(A )-2x (B )2 (C )2x (D )-24.下列各数中,哪些互为相反数哪些互为倒数哪些互为负倒数-3, 2 -1, 3, - 0.3, 3-1, 1 + 2 , 313互为相反数: 互为倒数: 互为负倒数:5.已知x、y是实数,且(X - 2 )2和|y+2|互为相反数,求x,y 的值6.a,b 互为相反数,c,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是2,求|a+b|2m 2+1 +4m-3c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三角形课时26.几何初步及平行线、相交线【课前热身】1. 如图,延长线段AB 到C ,使4BC =, 若8AB =,则线段AC 是BC的 倍.2.如图,已知直线a b ∥,135=∠,则2∠的度数是 .3.如图,在不等边ABC △中,DE BC ∥,60ADE =∠,图中等于60的角还有______________.4.经过任意三点中的两点共可以画出的直线条数是( )A .一条或三条B .三条C .两条D .一条 5.如图,直线a b ∥,则A ∠的度数是( )A .28B .31C .39D .42【考点链接】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_____________叫两点间距离.2. 1周角=__________平角=_____________直角=____________.3.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就说这两个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补角,__________________的补角相等.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对顶角,对顶角___________.5. 过直线外一点心___________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_________相等,________相等,________互补.7. 平行线的判定:________相等,或______相等,或______互补,两直线平行.8.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典例精析】例1 如图: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 ,EG 平分∠BEF ,若∠1=720,则∠2等于多少度?(第1题)E A B(第3题)1 2 (第2题)(第4题)图70°31°例2 如图,ABC △中,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O 作DE BC ∥,若5BD EC +=,则DE 等于多少?【中考演练】1.(08永州) 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若要a ∥ b ,需增加条件 _____________.(填一个即可) 2.(08义乌) 如图直线l 1//l 2,AB ⊥CD ,∠1=34°,那么∠2的度数是 . 3.(08河南) 如图, 已知直线25,115,//=∠=∠A C CD AB , 则=∠E ( ) A.70 B. 80 C. 90 D. 100( 第1题) ( 第2题) (第3题) 4.(08益阳) 如图,在△ABC 中,AB =BC =12cm ,∠ABC =80°,BD 是∠ABC 的平分线,DE ∥BC .(1) 求∠EDB 的度数;(2) 求DE 的长.21D CBAl 2l 1ABCD E5. (08宁夏)如图,AB ∥CD , AC ⊥BC ,∠BAC =65°,求∠BCD 度数.﹡6. (08东莞) 如图,在ΔABC 中,AB =AC =10,BC =8.用尺规作图作BC 边上的中线AD (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证明),并求AD 的长.课时27.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课前热身】1. 如图,在△ABC 中,∠A =70°,∠B =60°,点D 在BC 的延长线上,则∠ACD = 度.2. ABC△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 中点,当10cm BC =时,DE = cm . (第1题) 3. 如图在△ABC 中,AD 是高线,AE 是角平分线,AF 中线.(1) ∠ADC = =90°; (2) ∠CAE = =12 ;(3) CF = =12; (4) S △ABC = .C DB7060A A B CE DC BAF(第3题) (第4题)4. 如图,⊿ABC 中,∠A = 40°,∠B = 72°,CE 平分∠ACB ,CD ⊥AB 于D ,DF ⊥CE ,则∠CDF = 度. 5. 如果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对同旁内角的度数之比为3:6,那么这两个角分别等于 °和 °.【考点链接】一、三角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角形的性质:1.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____第三边,两边之差_____第三边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外角与内角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三角形的中位线.2.中位线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都是____________.(线段、射线、直线)【典例精析】例1 如图,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一点,∠1=∠2,∠3=∠4,∠BAC=63°. 求∠DAC 的度数.例2 如图,已知D 、E 分别是△ABC 的边BC 和边AC 的中点,连接DE 、AD ,若S ABC △=24cm 2,求△DEC 的面积.4321D CB A例3 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CB 中,5AC BC ==,8AB =,D 为底边AB 上一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DE A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求DE DF +的长.【中考演练】1.在△ABC 中,若∠A =∠C=13∠B ,则∠A=,∠B = ,这个三角形是 .2. (07深圳)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8、x ,若x 的值为偶数,则x 的值有( )A. 6个B. 5个C. 4 个D. 3个 3.(07济南)已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5:6,则其最大内角度数为( )A.60°B.75°C.90°D.120°4.如图,AB ∥CD ,AE 平分∠BAC ,CE 平分∠ACD ,求∠E 的度数.5. 如图,已知DE ∥BC ,CD 是∠ACB 的平分线,∠B =70°,∠ACB =50°, 求∠EDC 和∠BDC 的度数.﹡6. △ABC 中,AD 是高,AE 、BF 是角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 ,∠BAC=50°,∠C=70°,EDCBAAB CD E求∠DAC,∠BOA的度数.课时28.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课前热身】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______.2. 在△ABC中,AB=AC,∠A=50°,BD为∠ABC的平分线,则∠BDC=_____°.3.在△ABC中,AB=AC,D为AC边上一点,且BD=BC=AD. 则∠A等于()A.30° B.36° C.45° D.72°(第2题)(第3题)(第4题)4.(07南充)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地出发向南偏西40º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B地,再由B地向北偏西10º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C地,则A、C两地相距()A.30海里 B.40海里 C.50海里 D.60海里【考点链接】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__________;2.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______,底边上的________,顶角的_______,三线合一;3.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_.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等于_______,同样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2. 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一个角等于60°的_______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________.2. 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________.3.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______.;4. 勾股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精析】例1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一腰上的中线BD 将这个等腰三角形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例2 (06包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小汽车在城市街道上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70千米/时”. 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道上由西向东行驶(如图所示),在距离路边25米处有“车速检测仪O”, 测得该车从北偏西60°的A点行驶到北偏西30°的B点,所用时间为1.5秒.(1)试求该车从A点到B的平均速度;(2)试说明该车是否超过限速.【中考演练】1.(08湖州)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70,则它的顶角为____________.度.2.(08白银)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腰长是5,底边长是6,则它底边上的高为____. 3. (08武汉) 如图,小雅家(图中点O处)门前 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经测得有一水塔(图中点A处)在她家北偏东60度500m 处,那么水塔 所在的位置到公路的距离AB 是____________.(第3题)4.如图,已知在直角三角形中,∠C=90°,BD 平分∠ABC 且交AC 于D . ⑴ 若∠BAC=30°,求证:AD=BD ;⑵ 若AP 平分∠BAC 且交BD 于P ,求∠BPA 的度数.5.(08义乌) 如图,小明用一块有一个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板测量树高,已知小明离 树的距离为4米,DE 为1.68米,那么这棵树大约有多高?(精确到0.1米)P D C B AA O B东北课时29.全等三角形【课前热身】1.如图1所示,若△OAD≌△OBC,且∠O=65°,∠C=20°,则∠OAD=____.ACFEDB(第1题)(第2题)(第3题)2.如图2,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①和②去3.如图,已知AE∥BF, ∠E=∠F,要使△ADE≌△BCF,可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4. 在⊿ABC和⊿A/B/C/中,AB=A/B/,∠A=∠A/,若证⊿ABC≌⊿A/B/C/还要从下列条件中补选一个,错误的选法是()A. ∠B=∠B/B. ∠C=∠C/C. BC=B/C/,D. AC=A/C/,【考点链接】1.全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除以上的方法还有________.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_______、周长_____、对应高、______、_______相等.【典例精析】例1 已知:在梯形ABCD中,AB//CD,E是BC的中点,直线AE与DC的延长线交于点F. 求证:AB=CF.例2 (06重庆)如图所示,A、D、F、B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AE BC.求证:(1) AEF BCD;(2)EF CD.【中考演练】1.(08遵义)如图,OA OB =,OC OD =,50O ∠=,35D ∠=,则AEC ∠等于( )A .60B .50C .45D .302. ( 08双柏) 如图,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AOP BOP △≌△,则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只写一个即可,不添加辅助线):(第1题) (第2题) (第3题)3. ( 08郴州) 如图,D 是AB 边上的中点,将ABC ∆沿过D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上F 处,若50B ∠=︒,则BDF ∠= __________度.4. (08荆州)如图,矩形ABCD 中,点E 是BC 上一点,AE =AD ,DF ⊥AE 于F ,连结DE ,求证:DF =DC .5. 如图,AB=AD ,BC=DC ,AC 与BD 交于点E ,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不再添加辅助线,不再标注其它字母,不写推理过程,只要求写出四个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即可)F E DC B AEDO E AB D CA B C D F﹡6. (08东莞) 如图,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求∠AEB 的大小.课时30.相似三角形【课前热身】1.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中线的比等于3:2,则对应边上的高的比为______,周长之比为________,面积之比为_________.2.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的比为4:5,且周长之和为45,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分别为__________.C B ODA E3.如图,在△ABC 中,已知∠ADE=∠B ,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AD AE AB AC = B .AE ADBC BD =C .DE AE BC AB =D .DE ADBC AC=4.在△ABC 与△A′B ′C ′中,有下列条件: (1)''''AB BC A B B C =;(2)''''BC ACB C A C =;(3)∠A=∠A′;(4)∠C=∠C′. 如果从中任取两个条件组成一组,那么能判断△ABC ∽△A′B ′C ′的共有多少组( ) A .1 B .2 C .3 D .4【考点链接】一、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三边对应成_________,三个角对应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若DE ∥BC (A 型和X 型)则______________.2. 射影定理:若CD 为Rt △ABC 斜边上的高(双直角图形)则Rt △ABC ∽Rt △ACD ∽Rt △CBD 且AC 2=________,CD 2=_______,BC 2=__ ____.3. 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4. 两边对应成_________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_. 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_.2.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________,一般用k 表示.3.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对应边的________线,对应边上的_______•线的比等于_______比,周长之比也等于________比,面积比等于_________.【典例精析】例1 在△ABC 和△DEF 中,已知∠A=∠D ,AB=4,AC=3,DE=1,当DF 等于多少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E A D CBEADCBA D CB例2 如图,△ABC 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120mm ,高AD=80mm , 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 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 、AC 上, 这个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例3 一般的室外放映的电影胶片上每一个图片的规格为:3.5cm ×3.5cm ,放映的荧屏的规格为2m ×2m ,若放映机的光源距胶片20cm 时,问荧屏应拉在离镜头多远的地方,放映的图象刚好布满整个荧屏?【中考演练】1.(08大连)如图,若△ABC ∽△DEF ,则∠D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2. (08杭州) 在中, 为直角, 于点,,写出其中的一对相似三角形是 _ 和 _;并写出它的面积比_____.(第1题) (第2题) (第3题) 3.( 08常州) 如图,在△ABC 中,若DE ∥BC,=,DE =4cm,则BC 的长为 ( ) A.8cm B.12cm C.11cm D.10cmRt ABC ∆C ∠AB CD ⊥D 5,3==AB BC AD DB 12B(0,-4)A(3,0)xy4. (08无锡) 如图,已知是矩形的边上一点,于,试证明.课时31.锐角三角函数【课前热身】1.(06黑龙江)在△ABC 中,∠C =90°,BC =2,sinA =23,则AC 的长是( ) A .5 B .3 C .45D .13 2.Rt ∆ABC 中,∠C=︒90,∠A ∶∠B=1∶2,则sinA 的值( )A .21B .22C .23D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3,0), 点B (0,-4),则cos OAB ∠ 等于_______.4.︒+︒30sin 130cos =____________.【考点链接】1.sin α,cos α,tan α定义sin α=____,cos α=_______,tan α=______ . 2.特殊角三角函数值E ABCD CD BF AE ⊥F ABF EAD △∽△α bc【典例精析】例1 在Rt △ABC 中,a =5,c =13,求sinA ,cosA ,tanA .例2 计算:4sin 302cos 453tan 60︒-︒+︒.例3 等腰△ABC 中,AB =AC =5,BC =8,求底角∠B 的四个三角函数值.【中考演练】1.(08威海) 在△ABC 中,∠C = 90°,tan A =13,则sin B =( ) A .10 B .23 C .34D .310 2.若3cos 4A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为( ) 30° 45° 60° sin α cos α tan αA . 0°< ∠A < 30°B .30°< ∠A < 45°C . 45°< ∠A < 60°D .60°< ∠A < 90° 3. (08连云港) 在Rt ABC △中,90C ∠=,5AC =,4BC =,则tan A = .4.(07济宁) 计算45tan 30cos 60sin -的值是 . 5. 已知3tan 30 A -=∠A =则 .6.△ABC 中,若(sinA -12)2+|32-cosB|=0,求∠C 的大小.﹡7.(07长春)图中有两个正方形,A ,C 两点在大正方形的对角线上,△HAC 是等边三角形,若AB=2,求EF 的长.﹡8. 矩形ABCD 中AB =10,BC =8, E 为AD 边上一点,沿BE 将△BDE 对折,点D 正好落在AB 边上,求 tan ∠AFE ._ E_ A_ F_ D_ C _ B_ O _ H_ G FA BC DE课时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课前热身】1.如图,太阳光线与地面成60°角,一棵倾斜的大树与地面成30°角,这时测得大树在地面上的影子约为10米,则大树的高约为________米.(结果保留根号)(第1题) 2. 某坡面的坡度为1:3,则坡角是_______度.3.(07山东)王英同学从A 地沿北偏西60º方向走100m 到B 地,再从B 地向正南方向走200m 到C 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 地 ( )A .150mB .350mC .100 mD .3100m【考点链接】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些_____________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类型:已知____________;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解直角三角形的公式:(1)三边关系:__________________.(2)角关系:∠A+∠B =_____,(3)边角关系:sinA=___,sinB=____,cosA=_______.cosB=____,tanA=_____ ,tanB=_____. 4.如图(2)仰角是____________,俯角是____________. 5.如图(3)方向角:OA :_____,OB :_______,OC :_______,OD :________. 6.如图(4)坡度:AB 的坡度i AB =_______,∠α叫_____,tanα=i =____.(图2) (图3) (图4)αA C B45︒南北西东60︒A D C B 70︒O O A B Cc ba A C B【典例精析】例1 Rt ABC ∆的斜边AB =5, 3cos 5A =,求ABC ∆中的其他量.例2 (08十堰) 海中有一个小岛P ,它的周围18海里内有暗礁,渔船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点A 测得小岛P 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12海里到达B 点,这时测得小岛P 在北偏东45°方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危险?请说明理由.例3(07辽宁)为了农田灌溉的需要,某乡利用一土堤修筑一条渠道,在堤中间挖出深为1.2米,下底宽为2米,坡度为1:0.8的渠道(其横断面为等腰梯形),并把挖出来的土堆在两旁,使土堤高度比原来增加了0.6米.(如图所示) 求:(1)渠面宽EF ;(2)修200米长的渠道需挖的土方数.【中考演练】1.在Rt ABC ∆中,090C ∠=,AB =5,AC =4,则 sinA 的值是_________.2.(07乌兰察布)升国旗时,某同学站在离旗杆24m 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该同学视线的仰角恰为30°,若两眼距离地面 1.2m,则旗杆高度约为_______.(取 ,结果精确到0.1m)3 1.733.(07云南)已知:如图,在△ABC中,∠B = 45°,∠C = 60°,AB = 6.求BC的长. (结果保留根号)﹡4.(06哈尔滨)如图,在测量塔高AB时,选择与塔底在同一水平面的同一直线上的C、D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塔顶A的仰角分别是30°和60°.已知测角仪器高CE=1.5米,CD=30米,求塔高AB.(保留根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