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北京市城市化发展特征及问题

北京市城市化发展特征及问题

改善交通拥堵的措施
• 限制小轿车的购买,进行车辆尾号限行 • 大力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拥堵道路 • 发展轨道交通、设公交专用道,鼓励选择公 共交通出行 • 错时上下班
三、北京城市化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
1、北京城市水资源问题(水短缺和水污染)
北京市地处海河流域,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 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 ,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北 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1/8,世界 人均的1/30,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北京市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际化大都市。随着人口的增加、 经济的发展和宜居城市的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 长,因此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
(二)北京城市化发展 的特征
1、北京城市化起点高 1978年在全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7.92%时,北京城市化率 已达54.93%,高出当时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北京城市化起点高具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具有 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环境。 第二、现实原因: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国家政府所在 地,中央政府、各部委及其他国家行政机关坐落于此,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国营企业等云集于京,这些机构 的任职人员、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服务人员多。
北京城市人口聚集,不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 增加,而且成分也逐渐复杂,使城市及其周边环境污 染、水质恶化,严重危及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
2、居住条件差
打工者由于户籍限制无 法享受到住房保障,规 模庞大的农民工、大学 毕业生、外来创业者往 往处于游离状态,成为 大中城市的新“夹心 层”,蜗居在条件艰苦 的城乡接合部、城中村、 居民楼地下室中,居住 环境、住房条件、生活 质量都比较差。
二、北京城市化发展进程 及其特征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北京有 800 多年建都史,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1911 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但 很快于 1912 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直至 1927 年北洋政府垮台。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从此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在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10 全球城市排名北京跻身全球大城市第 15 位,居内地之首。
3、首都北京的旅游资源
北京的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 200 多处,全市共有文物古迹 7309 项,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42 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22 个。 北京历来以丰富的名胜古迹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这里有天下奇观的 万里长城,世界之最的皇宫建筑群,美不胜收的古典园林,以及宏伟壮观的坛庙、帝陵、古塔、石刻等。 而且十 渡、 松山、龙庆峡、石花洞等自然景观,均是让人大饱眼福,乐而忘返的旅游胜地。北京的故宫、长城、周口店 猿人遗址和天坛、颐和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yhwz/postdoc/index.shtml
5
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
图:北京市行政区图
西城区
东城区
表:2010 年北京市各区县主要指标情况比较
常住人口 (万人) 1961.2 91.9 124.3 354.5 211.2 61.6 328.1 94.5 118.4 87.7 166.1 136.5 29 37.3 41.6 46.8 31.7 土地面积(平 方公里) 16410.54 41.86 50.53 455.08 305.8 84.32 430.73 1989.54 906.28 1019.89 1343.54 1036.32 1450.7 2122.62 950.13 2229.45 1993.75 常住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1195 21960 24605 7790 6907 7306 7617 475 1307 860 1236 1317 200 176 438 210 159 户籍人口 (2010 年) 1257.8 95.6 134.5 188.6 106.3 36.2 219.6 76.8 66.3 58.2 53.3 59.9 24.6 27.7 39.5 42.8 27.9 地区生产总 值(亿元) 14113.6 1223.6 2057.7 2804.2 734.8 295.5 2771.6 371.5 344.8 867.9 399.9 311.9 86.4 148 117.9 141.5 67.7 生产总值增 长速度(%) 10.3 9 13.3 17.8 17.1 18.8 13.3 26.6 23.6 25.7 16.8 15 15.6 12.6 10.2 18.3 10.1

北京城市化进程

北京城市化进程
就业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需要提 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缓解就业压力。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北京将加强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广清洁能源,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
可持续发展
北京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
案例二
北京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
案例四
北京生态保护与修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布局和用地性质。
交通规划
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高交通出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城市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完善城市交通网络。
北京城市化进程
目录
• 北京城市化进程概述 • 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 •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与措施 • 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未来展望 • 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案例研究
01
北京城市化进程概述
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 过程,伴随着城市人口和地域的增长 ,以及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提升。
未来展望
未来,北京将继续推进城市化进 程,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 城市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 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 市。
02
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核心 问题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滞后
北京的城市规划相对滞后,未能跟上快速的城市 化进程,导致城市发展无序。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总则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 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其城市建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城市的构建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北京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迁。

古代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主要是针对战争和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

在元朝时期,作为蒙古的都城,北京的城墙被修建得异常坚固厚实,北京城的地势也因此被改变,城池处于高处,四周环绕着护城河,构建出了气势磅礴的皇城。

在明朝时期,明朝皇帝朱棣将北京定为都城,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

皇城院内有金水河、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等建筑群,成为了明代北京“九重之都”的代表。

到了近代,北京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

20世纪初,北京市成为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中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作为首都,成为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1953年,北京市成为中国第一座建成的综合规划城市。

这个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完备周密的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和范本,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建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化、科技化管理体系,准确地预测和布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逐渐建立起生态、文明、现代化、开放的新首都。

新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办法》、《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

同时,为了果断处理与城市建设中的矛盾与纠纷,在着力发展城市的同时,北京市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保护规划,以保护红墙黄瓦、绿树成荫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如今,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历程,从城墙战争的保卫到现代化的科学规划规划,北京已成为全国的城市建设标杆和社会进步的代表。

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的融入,不但为民众创造了一个安全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且也为全球城市建设奠定了先河。

未来,北京将会继续不断发展和变迁,成为更加现代化的都市,让人们在其中尽情生活、工作和成长。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45年周朝后期的武王伐纣时期,当时有一处城池已经出现。

从那时起,北京就开始了它悠久
的城市发展历程。

明朝期间,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并开始了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称为“京师城”的明朝北京城是一座规模庞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城墙高达9.9米,周长4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

在城内,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例如紫禁城、天坛、雍和
宫等。

清朝时期,北京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座“九口八街十八府”“三宫
六院”“七十二景”的城市。

清朝的皇家园林也为北京增添了许多独
特的景致,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阵地,这也影响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成为国家的首都,大量的市政
基础设施被兴建,包括公路、桥梁、机场、地铁等。

北京市的城市化
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加快。

今天,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拥有非常健康
活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城市老旧区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北京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总之,北京是一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和政治革命的沉浮,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

同时,北京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传承古老文化,面向世界的新型城市。

北京城市化进程

北京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由农 业为主的传统乡 村社会向以工业 和服务业为主的 现代城市社会逐 渐转变的历史过 程,具体包括人 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80% 60%
10%
人口增长缓慢
市政设施分布
人口迅猛增长
城市化进程停 滞或略有下降
北京城市定位 定位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政治、 文化中心,中国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 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 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 区、密云县、延庆县等16个区县。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 市政设施分布 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 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非农人口 77.55% 78.06% 78.56% 79.05% 79.53% 83.62% 84.33% 84.50% 84.90% 85.01% 85.96% 86.24% 86.20% 86.31% 86.40%
北京城市化进程分析 人口从业构成
2000-2014北京三次产业人员构成比例
右边的表展示了00到14年北京 人口从业的变化。可以明显的 看出城市中,从事第一、二产 业的人口逐年下降;从事第三 产业的人口逐年上升。而从事 第一产业的人口下降数量和农 村整体从业人员的下降数量是 相近的,这和农村人口比例逐 年下降也是吻合的。 从事第三 产业的人口增加也与城市人口 比例不断上升相吻合。

北京城市化进程

北京城市化进程

83,96 0,11 9,15 17,97
52,91
6,33
远郊区
东城区 西城区 崇文区
宣武区 朝阳区 海淀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大兴区 通州区 昌平区
顺义区 房山区
门头沟区 延庆县
平谷区 怀柔区 密云县
8% 45% 47% 城八区 1 近郊区 2 3 远郊区
•2010年,北京商品住宅市场区域成交面积 朝阳区最大,其余依次为大兴、顺义及房 山; • 从比例来看,近郊区占比超过城八区
后期阶段 70%
发展 阶段
城市 人口
特点
<50%
>50%
城市之间人 口相互移动 为主,城市 进入规模结 构优化时期
>70%
大城市城区 人口迁入郊 区,郊区人 口逐渐超过 城区人口 郊区功能由居 住扩展至工商 业,郊区演变 为中小型城市; 城市与农村相 互融合
30%
北京阶段 都市圈
城市化进程停 滞或略有下降
城市郊 区化
1954-2002年 2002-2009年 2010 年
发展 转型
都市

0
19 54年以前
新中国成立前期,北京非农业人口不及总 人口的50%,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新中 国成立后到21世纪初期,为北京城市化加 速阶段;2010年北京城市化率为77%,处 于城市化后期发展阶段
北京统计年鉴பைடு நூலகம்料;201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成果 4
世界城市化进程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驱动机制趋同
1
工业品需求 缺口促使新 产品快速复 制到大城市 周边,中小 城市迅速形 成和发展
2
竞争及成本日 益重要, 服 务业占比逐渐 提高,城市聚 集效应显现, 人口由小城市 向大城市集中

高考地理专题4.4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解图释含义含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4.4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解图释含义含解析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知识点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2015·安徽高考)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思维流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1.D 2.C第1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对点练习]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及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是(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B.2020~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C.2010~2012年城市化速度减缓D.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答案D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B.水平较高,发展快C.水平低,发展慢D.水平高,发展慢解析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快,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

因此A项正确。

答案 A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阶段Ⅰ中,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A.初期阶段B.郊区城市化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4.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 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第3题,阶段Ⅰ,人口密度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市中心人口密度远大于郊区,表明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期阶段。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原因。

一、初期阶段(1978年-1992年)中国城市化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入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工业化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大规模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场所。

3. 劳动力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渴望通过城市就业改变生活境况。

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二、加速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主要原因如下:1. 经济特区建设:1980年代开始,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等,这些特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导逐步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了城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农民工进城:领导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通过取消户籍限制、提供社会保障等,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

另外,农民工缺乏土地资源,进城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与收入。

三、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本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前两个阶段更加迅猛,原因如下:1. 城市规模扩大:领导加大了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力度,推进了城市群建设。

同时,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2. 农村改革:领导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允许村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提高了农民的土地经济效益,减少了农村人口外迁的压力。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

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

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

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

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

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

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

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

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

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

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文化较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区总体规划图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总则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城市规模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新城发展中心城调整优化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市政基础设施综合交通体系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近期发展与建设规划实施北京市域总体规划图北京市行政区划图北京市区绿化隔离带规划图北京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图■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城市化”教学设计(中图版)

“城市化”教学设计(中图版)

2019年第2期摘要:本课通过北京城市发展过程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通过课前学生调查和课堂分享,讨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生活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树立人地协调观;利用图表资料,概括北京城市化特点,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时空差异,最后通过完成以“建设和谐宜居首都”为主题的议案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用地理视角思考问题。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城市化;北京;时空观念“城市化”教学设计(中图版)●刘一明/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10008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图版必修2中的“城市化”是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第二章的“城市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密切相关。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镇集聚、乡村变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城市化是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还是一个地区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教材选取了深圳不同时间的城市发展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的四个特点,重点比较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最后,教材从城市环境、交通、住宅、社会等角度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归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学习内容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人口迁移、城市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等相关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生活经历上,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化的表现和影响,已有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部分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缺乏从地理学科视角进行深入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也缺乏了解。

学习能力上,通过自然地理和前面人文地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核心素养成为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

2012年各城镇化率

2012年各城镇化率

2012年各城镇化率2012年各城镇化率引言城镇化率是指某一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2年,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也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分析2012年全国各省市的城镇化率情况,并进行比较和解读。

2012年各省市城镇化率排名下表为2012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化率排名:- 排名 - 省市 - 城镇化率(%) -- 1 - 北京市 - 86.2 -- 2 - 上海市 - 85.0 -- 3 - 天津市 - 81.6 -- 4 - 重庆市 - 68.6 -- 5 - 广东省 - 66.1 -- 6 - 浙江省 - 63.7 -- 7 - 福建省 - 61.8 -- 8 - 江苏省 - 60.5 -- 9 - 山东省 - 59.7 -- 10 - 海南省 - 59.3 -- - - -从表中可以看出,2012年北京市的城镇化率为86.2%,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其次是上海市和天津市的城镇化率分别为85.0%和81.6%。

重庆市、广东省以及浙江省的城镇化率也相对较高。

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城镇化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和政府政策等。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往往较高,因为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去城市就业和生活。

人口流动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率也有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这也加速了城镇化率的增长。

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也对城镇化率起到关键作用。

一些地区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企业进入,从而促进城镇化进程。

不同地区城镇化率差异的原因2012年全国各省市的城镇化率差异较大,其原因主要包括人口分布差异、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 人口分布差异:一些人口较多的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因为庞大的农村人口相对较难实现城市化。

- 地理条件: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条件限制,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北京这十年的发展变化真是令人惊喜的

北京这十年的发展变化真是令人惊喜的

北京这十年的发展变化真是令人惊喜的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在过去的十年里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发展趋势和成就。

城市建设北京在过去的十年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市容市貌的提升以及新建建筑的兴建。

例如,北京地铁网络得到了扩展和升级,使得出行更加便捷。

同时,许多传统胡同地区经历了保护和改造,焕发了新的活力。

此外,北京还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如国家大剧院和鸟巢奥林匹克体育场,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景观。

经济发展北京的经济发展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北京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业者。

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支柱。

同时,北京还举办了多个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和展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

文化活动在过去的十年里,北京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北京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和文化机构的首选目的地。

各种类型的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和电影节层出不穷,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此外,北京还成功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为全球带来了难忘的体育盛事。

环境保护北京在过去的十年里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大气质量,如减少工业污染和机动车排放。

此外,北京还推动了城市绿化计划,增加了绿色空间和公园,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社会事业过去十年里,北京在社会事业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了改善,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

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北京还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

北京过去十年的发展变化令人惊喜,展现了首都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未来,相信北京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目光,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意:以上内容不引用未能证实的内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总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三章城市规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五章新城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北京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2003-2021

北京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2003-2021

北京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2003-2021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反映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关系的经济指标,它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家庭在生活上的负担和消费水平。

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一个家庭的生活负担越重,消费水平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一个家庭的生活负担越轻,消费水平越高。

在城镇和农村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恩格尔系数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03年至2021年期间北京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变化。

2003年,北京城镇的恩格尔系数约为31.69%,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38.14%。

这说明当时北京城镇的家庭消费相对农村来说更高,生活负担相对较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3年至2021年期间,北京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到2021年,北京城镇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4.63%,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9.75%。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京城镇和农村的消费水平在这段时间内有所提高,生活负担相对较轻。

其中,城镇恩格尔系数下降更为明显,可能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更高,消费观念更开放,生活水平也更高。

而农村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也显示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总的来说,北京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导致北京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

其次,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恩格尔系数。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城镇居民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

而农村地区的农民收入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

此外,政府实施的扶贫政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也对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后,我们可以展望一下未来北京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可能的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作者:————————————————————————————————日期:2城市规划原理作业二〇一三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洪晨同济大学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摘要】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我国各城市的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起源于西周的蓟国,初建于隋唐,兴盛于辽金元,大兴于明清,民国变得衰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

经由最初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起步阶段,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郊区开始进入城市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和功能开始向郊区扩散,并逐渐使郊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北京的大城市郊区化进程合流,深刻地影响着郊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使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规律。

只有把握好这些特征和特殊规律,才能为最终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好准备。

一.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统计以下是节选的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调查统计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看到近十年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逐年递增,并且常住外来人口的数量同样呈上升趋势。

北京市常住人口(2003-2012年)年份常住按性别分按城乡分常住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人口人口(万人)男女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出生率死亡率(‰)(‰)2003 1456.4 307.6 761.2 695.2 1151.3 305.1 5.06 5.15 2004 1492.7 329.8 779.9 712.8 1187.2 305.5 6.13 5.39 2005 1538.0 357.3 778.7 759.3 1286.1 251.9 6.29 5.20 2006 1601.0 403.4 817.6 783.4 1350.2 250.8 6.22 4.94 2007 1676.0 462.7 850.8 825.2 1416.2 259.8 8.16 4.83 2008 1771.0 541.1 900.2 870.8 1503.6 267.4 7.89 4.59 2009 1860.0 614.2 949.8 910.2 1581.1 278.9 7.66 4.33 2010 1961.9 704.7 1013.0 948.9 1686.4 275.5 7.27 4.29 2011 2018.6 742.2 1040.7 977.9 1740.7 277.9 8.29 4.27 2012 2069.3 773.8 1068.1 1001.2 1783.7 285.6 9.05 4.31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第一张图是对比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的折线图(人口单位:万)从图中不难发现,外来人口与总人口不断增多,并且增长的速度基本保持平行。

北京的外来常住人口属于非农业人口,大多数本来应该是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行业,因此北京市人口职业的转变也是非常明显。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转变2003年北京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约7万人,郊区非农产业发展迅速,超过64%的人口从事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增加值占郊区生产总值的88.4%。

随着北京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降低了2.56%和35.33%,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降低了19.43%和7.95%;第三产业超常发展,其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了37.89%、27.39%,第三产业增长率比城市化增长率高出13.77%。

与钱纳里模型相比北京第一产业比重已大幅降低,第三产业超常发展,而且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在绝大部分年份均大于8,到2003年非农产业增加值(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39%。

再看看经过十年的发展,2011年和2012年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下表是2011年和2012年北京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第一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年份2011 2012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136.27 150.2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3,752.48 4,059.27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12,363.18 13,669.93从饼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到2011年和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只占总增加值的1%,相比2003年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转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有了明显的提高。

结合北京市近十年的人口变化,可以推断出农村多余人口也开始转向城市的二三产业。

三.北京市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北京城区是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聚集区,城区的用地也主要是非农业用地,拥有比较集中地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的边界不断扩张,城区的范围也在逐年扩大,所以,我们可以着眼于北京郊区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以此来研究北京市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仅如此,我们依旧可以制定一个标准去评判郊区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比重,间接地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这个标准,我选择了北京郊区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所需要的用地必须是农业用地;二,三产业的用地大部分是非农用地。

所以我认为完全可以通过结果看起源。

按照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的思路,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2005年,北京郊区二三产业占郊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三、二、一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从北京郊区三种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来看,第一产业在郊区经济中所占份额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在郊区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其增加值占郊区增加值比重由2001年的41.2%上升为2004年的43.9‰与二产相似,第三产业在北京郊区经济中所占份额也在不断提高,其增加值占郊区增加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43.9%提高到2004年的45.3%。

这表明,在北京郊区的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对郊区经济总量的贡献逐渐下降,二三产业的贡献不断增加,且第三产业的贡献要大于第二产业。

郊区的产业结构由原来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并逐步形成符合首都经济总体发展特点的三、二、一型产业格局。

二三产业和各类开发区集中布局仍是北京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动力。

北京郊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二三产业在郊区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是郊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郊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北京郊区工业已逐渐走出粗放布局阶段,进入集中布局、产业区域定位、集聚效益突出的集约化布局新阶段。

郊区成为振兴北京制造业的基地和吸引投资的主要区域。

郊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汽车、微电子、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四大制造业生产基地都集中分布在郊区。

顺义汽车城和平谷、怀柔、密云、昌平等零部件工业园区,通州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

大兴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都逐渐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第三产业是郊区农民就业城镇化转移的主要方向2004年开始,北京郊区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并逐渐成为郊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镇化转移的主要方向。

具有京郊特色的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在第三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商贸、餐饮、仓储,运输等传统产业在改造升级中稳步发展,以科教文卫体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逐步成为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4年郊区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44.3亿元,比上年增长l 7.6%,在郊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45.3%。

郊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约为64.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6%。

随着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将是今后郊区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是吸纳郊区农村人口就业的主要产业。

在郊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从第三产业获得的收入占45.9%,第三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对推进郊区城市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特征城市化特征有以下三点: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B.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C.城市化水平提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城市化特征在北京市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本文之前已经展示过北京近十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得到的结论也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北京市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变换,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不仅如此,北京市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尽管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开始想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总量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2012上半年,本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实现174.4亿元,同比增长10.8%,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

农业人口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是城镇化的推动力。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相比其他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城市化起点高,城市化速度快。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郊区在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五.城市化—机遇与挑战并存1.中心城区负担过重,环境恶化目前,北京市的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主要集中于占全市土地面积仅8.15% 的城区和近郊区,呈现出典型的“中心区高度集中”特征,中心城区负担过重,环境恶化。

经济社会活动在中心城区高度集中,表现在城市发展形态上就是“摊大饼”。

一方面,旧城“拆旧建新”,增加商贸办公楼,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极度综合密集,带来了“建设性破坏”;另一方面,住宅等又自发地向“郊区化”蔓延,增加了上下班交通压力,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愈加严重。

结果造成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工业污染和资源紧张,激化了城市生产、建设和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