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空气的组成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空气的组成与性质
![初中物理教案:空气的组成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e0b1a78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3.png)
初中物理教案:空气的组成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 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空气中主要气体的含量及其组成比例。
2. 了解空气的性质,能够描述空气中的压力和温度变化。
3. 能够应用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解释一些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含量比例。
实验步骤:① 将一根白烛点燃,将其固定在一支铁丝上。
② 将另一端铁丝移到烛芯靠近的地方,放下。
③ 烛芯会不断冒出白色的烟雾,这是因为烛芯燃烧时,烟雾中的成分不断释放。
(2)实验分析将实验结果与空气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对比,得出空气中常见气体的含量及其组成比例。
常见气体及其含量比例: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气态氢、氦、氖、氩、氪、氙等)0.97%。
2. 空气的性质(1)空气的压力(2)空气的温度三、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及其含量比例,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性质,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讲述一些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点讲解讲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含量比例,以及空气的性质。
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探究空气的组成及其含量比例。
4. 讲解案例通过讲解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性质,提升学习效果。
5. 拓展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和课后的课外作业,考察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检查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六、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组成及其含量比例,认识了空气的性质,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0d112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10.png)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
掌握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的蒸汽在空气中的含量。
理解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空气的组成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实验前的讲解和实验操作指导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生活中呼吸所需的空气,引出本课的主题——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组成(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并介绍这些成分的比例和作用。
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30分钟)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探究空气的组成。
实验材料包括红磷、燃烧匙、集气瓶、水槽等。
在实验前,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空气的组成。
实验总结(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组成,并讲解各成分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或过低,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课后延伸(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其他气体的组成。
四、教学评估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情况。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空气的组成的掌握情况。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态度。
五、教学资源演示材料:用于介绍空气组成的相关图表和实物展示。
实验材料:用于实验探究空气组成的红磷、燃烧匙、集气瓶、水槽等。
多媒体设备:用于演示实验操作过程或播放相关视频。
六、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实验操作安全可靠,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特别是在使用燃烧匙和红磷时,要注意防止烫伤和中毒。
在进行实验前,应先检查实验设备的完好性和安全性。
空气的组成初中化学教案
![空气的组成初中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f35c6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e.png)
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但是我们想必不会对空气有太多认知,甚至可能只有朦胧的印象。
而在初中化学的课程中,我们将会学习空气的组成,内容如下:1.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包含了多种气体和微量的固体和液体颗粒。
在这些组成中,主要的气体包括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氮气占据了空气的78%,氧气占据了21%,而剩下的0.9%则是稀有气体,如氩气、氦气、氖气、氙气和氪气。
此外,空气还含有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氧化氮、氧化亚氮和臭氧等。
在固体和液体颗粒中,则包括水蒸气、灰尘、花粉、细菌以及其他微小颗粒等。
2.气体成分的特点(1)氮气:氮气为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
它在室温下为惰性气体,不易参与化学反应,但在一些高温或高压的条件下,氮气能够与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反应。
(2)氧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易于燃烧的气体。
它是许多环境中生物与火的基础所需,也参与着许多化学反应,如气体发酵、腐蚀反应等。
(3)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因其非常高的稳定性及惰性,很少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出颜色较稳定的发光,被应用于照明、地质、气体分析以及激光。
3.空气的用途空气是人类的重要资源,除了提供我们的呼吸氧气,还有许多其他的用途。
它可作为空气的混合气,用于工业、农业和个人用途等。
它可用于氧气吸氧疗法、氧气化学治疗、氧气燃烧实验和氧气引擎等。
此外,氮气又是常见的高屏障包装气体,它有非常好的保鲜作用。
空气的组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多了解它,因为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发现并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
同时,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空气的组成,以便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空气的组成教案
![空气的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1b0c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3.png)
空气的组成教案教案标题:空气的组成教学目标:1. 理解空气是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的。
2.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
3. 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空气的组成。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学海报,展示空气的组成和相关实验。
2. 实验材料:一个玻璃瓶、一根蜡烛、一根长长的火柴、一根吸管、一些水。
3. 学生实验材料:玻璃瓶、蜡烛、火柴、吸管、水。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教学海报,向学生展示空气的组成: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二氧化碳、氩气等)占1%。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呼吸?呼吸的是什么?探究(15分钟):1. 分发实验材料给学生,并解释实验目的: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存在。
2. 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a. 将一些水倒入玻璃瓶中,大约填满1/4。
b. 点燃一根蜡烛,并让它燃烧片刻。
c. 使用长长的火柴将蜡烛吹灭。
d. 快速将吸管插入瓶中,一端在水中,一端靠近瓶口。
e. 观察并记录结果。
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吸管内的水上升,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吸管内的水上升?3. 解释: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它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形成了真空。
水在外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吸入瓶内填补真空部分。
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呼吸的是什么?2. 解释:我们呼吸的是空气,空气中有氧气,可以供给我们的身体需要。
3.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4. 解释:空气不仅供给我们呼吸所需的氧气,还有助于调节气温、传播声音、维持大气压等重要作用。
作业: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空气的组成是什么?2. 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空气?3. 空气对我们有哪些作用?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了解了空气的组成、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通过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空气的组成》教案
![《空气的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cc13c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1.png)
《空气的组成》教案《空气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2.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老师想请大家先来猜一个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学生回答】空气。
【教师引导】对,谜底就是空气。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空气的组成的相关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成分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氮气约78%、氧气约21%、稀有气体(主要成分氩气,约0.934%)、二氧化碳约0.034%和其他气体0.002%。
【教师补充】二氧化碳含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教师引导】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
那怎样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渡性问题,不需回答。
)【教师提问】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氮气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气体,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测定氧气的含量?【学生回答】燃烧一定量的空气,测量消耗掉的气体的体积即可。
【教师活动】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
【教师提问】有硫、木炭、磷、石蜡、铜等实验材料,我们在消耗氧气时,该选用哪种?为什么?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运用化学方法除去氧气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回答】可以选用磷、铜。
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790d5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5.png)
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教案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性质。
2. 掌握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含量和性质。
3. 能够简单描述空气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 氮气和氧气的性质
3. 空气的制备方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空气是什么,空气的组成是什么等问题。
2. 学习: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性质,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 实验:进行实验,展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观察氧气的性质。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空气的制备方法。
5. 总结:在总结部分,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性质的概念图,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资源:
1. 实验材料:玻璃瓶、蜡烛等。
2. 教学PPT:包括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性质等内容。
教学反馈:
1. 利用课下作业或练习,检查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及性质是否掌握。
2. 在下节课开始前,让学生再次概括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性质,并进行小测验。
拓展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含量变化。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探讨空气的其他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教学建议:
1. 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空气的组成及性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深度。
3.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建立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化学空气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a4743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5.png)
初中化学空气组成教案
主题:空气的组成
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氧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
2. 了解氧气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3. 掌握如何检测氧气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氧气检测器
2. 空气成分的图片或图表
3. 白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空气成分的图片或图表,引导学生讨论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二、讲解空气的组成(15分钟)
1. 介绍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组成。
2. 强调氧气在生命中的重要性,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20分钟)
1. 使用实验室用氧气检测器,进行检测氧气的实验。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了解氧气的存在及检测方法。
四、总结(5分钟)
1. 回顾空气的组成和氧气的重要性。
2. 强调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让学生写一份关于空气组成及氧气重要性的小结。
2. 带回来下节课需要的材料。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及氧气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操作检测氧气,增强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强调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空气的组成》教案
![《空气的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009f72915f804d2a16c118.png)
《空气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通过氧气的性质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2、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2、初步懂得用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三、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空气的组成吗?新课讲解: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引导学生思考: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学生: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的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a0491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4.png)
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3. 知道空气中其他成分的存在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2. 空气的主要成分3. 空气中其他成分教学步骤:一、导入1. 引入问题:“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 讨论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1. 讲解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组成。
2. 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4%,水蒸气约占0-4%。
3. 讲解空气中其他成分的存在及其影响: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杂质和微生物,它们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三、实验1. 借助化学实验演示空气中氧气的存在。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深入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四、讨论1. 讨论空气的成分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空气资源。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珍惜空气资源。
六、作业1.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和思考。
2.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空气质量和环境保护。
注意事项:1. 教师要通过趣味性的导入和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验过程要注意安全。
3.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空气的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
空气的组成初中生物教案
![空气的组成初中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0c62d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1.png)
空气的组成初中生物教案
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空气的组成:
- 氧气(O2)占空气的大约21%
- 氮气(N2)占空气的大约78%
- 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氩气等)占空气的约1%
2. 空气的重要性:
- 氧气是人类和动植物进行呼吸的重要气体,用于维持生命活动
- 氮气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 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碳源
教学活动:
1. 介绍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重要性。
2. 进行实验,通过气体分析仪器观察空气中不同气体的含量,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气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加深对空气组成的理解。
教学评估:
1. 让学生进行空气组成的知识点检测,考察学生对空气组成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空气组成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空气组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延伸活动:
1. 鼓励学生自行了解空气中其他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2. 组织学生进行空气净化实践活动,了解如何保持空气的清洁和健康。
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社区环保活动,提高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空气的组成》 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c5dca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0a.png)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2)学生能够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3)学生能够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空气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误差原因的探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那么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展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蓝天、白云、呼吸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授(1)介绍空气的发现史讲述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组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的方法和精神。
(2)空气的成分①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
②展示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饼状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成分所占的比例。
(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①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
②实验装置:展示实验装置图,讲解各部分的作用。
③实验步骤: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
c 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
d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④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空气的成分教案初中科学
![空气的成分教案初中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73d7848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0.png)
空气的成分教案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组成。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含量。
2. 实验探究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含量。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烧杯、水槽、玻璃片、蜡烛等。
2. 实验材料: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那么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三、总结实验结果(10分钟)1.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
2. 学生总结: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四、讲解空气的成分(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的成分,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讲解,理解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
五、课后延伸(10分钟)1. 学生思考: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要保持平衡,否则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成分,知道了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通过实验现象直观地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
但在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在课后延伸环节,学生思考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c1244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4.png)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2. 掌握空气中主要成分的含量;3.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1. 教师:PPT、黑板、教具(玻璃器皿、气球、手摇风扇等)2. 学生: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擦三、教学设计: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以问题的形式引入: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步骤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混合而成的。
并解释每种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和作用。
2.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图表或示意图的形式展示气体的含量比例,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
步骤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玻璃器皿和一定量的空气,通过置换法或其他方法,将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的含量进行分离和测量。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每种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比例,并与理论讲解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空气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空气?空气对动植物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好空气质量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汇报和总结。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拓展知识,如臭氧层、空气污染和大气层等,并展示一些实例。
2. 学生根据这些拓展知识,可以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并展示相关的成果。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空气的作文、收集有关空气质量的信息等。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在下节课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表现;2. 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3. 进行课堂小结和回顾,检查学生对于空气组成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空气的组成》科学教案
![《空气的组成》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4408c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d.png)
《空气的组成》科学教案空气的组成【导语】《空气的组成》是一堂科学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空气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以及这些物质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加深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空气,但对其组成及作用可能尚未有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互动、实验观察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其他气体组成的,并了解这些气体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空气的组成,包括主要成分和少量其他气体。
2. 能够描述氧气和氮气的作用,如维持生命和燃烧等。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比例。
2. 氧气和氮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利用实验和观察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氧气和氮气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一个玻璃瓶、一根蜡烛、一根长长的火柴。
2. 实验材料:一根蜡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每天呼吸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思考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二、呈现(15分钟)通过投影或黑板绘制,让学生观察空气的主要成分和比例,并向学生解释氧气、氮气以及其他少量气体的作用。
可以选择使用图表或示意图进行展示。
三、实验探究(25分钟)1. 实验一:蜡烛燃烧实验让学生围成小组,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先点燃蜡烛,然后用长长的火柴将火焰吹灭,立即立着的火柴快速插入玻璃瓶内。
观察玻璃瓶内的变化并记录。
2. 实验二:感知空气的存在让学生暂时将面罩戴在鼻口之前,阻断他们呼吸时进入鼻腔的空气,然后请他们揭开面罩,试图吸气。
请学生描述他们的感受以及感知到的事物变化。
四、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实验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组成、氧气和氮气的重要作用,并强调空气对生命的维持和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空气的构成初中化学教案设计
![空气的构成初中化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be8da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9.png)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构成和组成。
2、学习并理解氧气、氮气以及其他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3、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引导学生明确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引入请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提出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所起的作用。
2、讲述介绍空气的构成及成分。
空气的化学组成主要为氮气78%、氧气21%和其他气体1%。
其中,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氮氧化物、臭氧等。
氮气和氧气是空气中最主要的两种气体,它们对人和动物的呼吸和燃烧过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分别讲述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汽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3、案例分析通过一些案例来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应用及其必要性。
比如,空气中的氧气可以用来支持燃烧,也可以用来供人体细胞呼吸;空气中的氮气可以用来填充轮胎、保鲜食品等。
4、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来验证氧气和氮气对燃烧和生命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5、课堂练习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空气构成及成分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各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实验和案例进行情景化的教学。
2、探究式教学在讲述完基础知识后,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氧气和氮气的作用机制。
3、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理解基础知识;课后进行复习巩固,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四、板书设计空气的构成及成分氮气 78%氧气 21%其他气体 1%包括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氮氧化物、臭氧等氧气:性质、用途氮气:性质、用途二氧化碳、水汽、稀有气体:性质、用途空气的污染情况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参与互动,是否积极思考等。
2、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数学运算达到的正确率和实验操作能力的稳定程度等。
3、教学效果评价综合学生们的表现,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氮气等气体的作用机制,加深学生的认识。
同时,也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c307e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f.png)
空气的主要成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主要成分。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
2. 运用空气成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或图片。
3. 实验器材(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吗?(2)介绍空气的基本概念,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2. 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1)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的体积分数分别是多少。
(2)解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意义。
3. 互动环节:(1)提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们的体积分数分别是多少?(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4. 应用拓展:(1)举例说明空气成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氧气在医疗、钢铁工业中的应用,二氧化碳在饮料工业中的应用等。
(2)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空气成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吗?5.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强调空气成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空气成分知识,举例说明空气成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调查并记录周围环境中空气的质量情况。
7. 板书设计: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
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幼儿园科学实验《空气的组成》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空气的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17bee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1.png)
幼儿园科学实验《空气的组成》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2.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及我们与空气的关系。
3.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两个小塑料瓶–水–吸管–烛台和蜡烛–火柴–手电筒–小太阳能发动机2.教学辅助工具:–PPT或白板–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大气层、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思考:我们能看到空气吗?空气是什么颜色的?空气能做什么?知识讲解(10分钟)1.大致解释空气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
2.介绍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同时还含有一小部分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
3.讲解一些简单的特殊气体,如氦气、二氧化硫等。
实验介绍(5分钟)1.将实验材料摆放在讲台上,向幼儿展示实验所需的材料。
2.说明本次实验将通过观察、检验等方法来了解空气组成。
实验过程(30分钟)1.第一部分实验:空气中氧气的存在(15分钟)–将一只小塑料瓶装满水,用吸管将另一只小塑料瓶上方的空气抽出,然后迅速将带有空气的小塑料瓶口放入水中。
–观察现象:水会上升,进入小塑料瓶,水位可能会降低。
–解释现象:抽出了一部分空气,小塑料瓶中空气减少,水进入补充了空气的位置,按理水位应该上升。
2.第二部分实验:空气中氮气的存在(15分钟)–点燃蜡烛,把烛台上的蜡烛焰扑灭,将蜡烛上方的玻璃小罩倒置在烛台上。
–观察现象:小罩内的水上升。
–解释现象:燃烧需要氧气,烛台上倒置的小罩把大部分的氧气隔绝,只剩下氮气,导致烛台中的火烧罩内的氧气逐渐耗尽,随着水的进入,水位上升。
3.第三部分实验:空气中其他气体的存在(10分钟)–使用手电筒打开底部盖子,把手电筒口对准幼儿的手,按下开关。
–观察现象:幼儿的手会被吸住。
–解释现象:手电筒中的真空吸力来自于抽走了手上的空气,所以手会被吸住。
实验总结(10分钟)1.结果讲解: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得出了空气中主要是由氧气、氮气组成,但也含有水汽、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
空气的组成——教案
![空气的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4d79706c85ec3a87c2c5ff.png)
空气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和药品:水、红磷、集气瓶、弹簧夹、胶皮管、燃烧匙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谜语导入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谜底就是空气。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1.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2.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我们人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教师引导】同学们都说空气中含有氧气,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是否含有氧气?含有多少?大家前后两桌4人分以小组,讨论实验2-1的实验步骤,注意几个问题:①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②为什么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④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①预先要加入少量水是要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②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③“立即伸入”是为了防止消耗集气瓶外的空气中的氧气,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④气体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冷却至室温。
【教师补充】白磷燃烧消耗了的氧气的体积就等于水就进入到集气瓶内的体积。
白磷要过量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
【学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
空气的组成初中地理教案
![空气的组成初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37c2a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8.png)
空气的组成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2. 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和理解。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水、澄清石灰水、玻璃片、集气瓶等。
2.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氯酸钾、硫磺、碳等。
3. 教学课件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实验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步骤:a. 准备一个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倒置放入水中,排出瓶内空气。
b. 将集气瓶正立,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再加入少量氯酸钾,点燃氯酸钾,产生氧气。
c. 待氧气产生完毕,将玻璃片取出,观察水中气泡的产生,计算氧气的体积分数。
d. 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 实验二: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步骤:a. 准备一个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倒置放入水中,排出瓶内空气。
b. 将集气瓶正立,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c. 向集气瓶中吹气,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计算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d. 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三、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2. 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氧气是人体呼吸所需的气体,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气体,氮气是保护气体,稀有气体是特殊用途的气体,其他气体和杂质包括水蒸气、臭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空气的组成适用学科化学适用年级初三适用区域通用本讲时长120分钟知识点1.空气中各种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及其用途3.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4.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5.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3.会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例:汽油挥发、矿石粉碎、干冰升华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例:钢铁生锈、食物腐烂、酿酒制醋、木炭燃烧、光合作用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潮解性5.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活泼性、稳定性6.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7.性质与变化的区别(1)性质的描述中一般有“可以,易、能、具有、会等”(2)变化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个动态过程。
二、知识讲解考点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不活泼(3)用途:①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②做保护气,如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可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③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④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氧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3)用途:①供给呼吸②支持燃烧稀有气体(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3)用途:①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霓虹灯;②氦气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考点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红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2P2O5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生成物是固体,使密闭装置内的气体体积减少,导致装置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水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进入密闭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先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将剩余部分分成五等份;③关闭止水夹,点燃红磷,迅速伸入广口瓶,立即塞紧橡皮塞;④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剩余气体的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注意事项原因不注意导致的后果①红磷要足量以保证将密闭空气中的氧气尽可能消耗完测定结果偏小②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漏气,冷却后此时装置内部气体量减小压强减小,外界会进入一部分空气测定结果偏小③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如果燃烧刚结束就打开止水夹,瓶内气体还处于受热膨胀状态,压强变化不明显测定结果偏小④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广口瓶如果燃烧匙伸入瓶中太慢,造成瓶中部分气体受热逸出测定结果偏大⑤弹簧夹要夹紧致使部分空气受热膨胀从导管逸出测定结果偏大【选择药品的要求】:①能在空气中燃烧②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③生成物为固体思考问题:能不能用铁丝、木炭,硫,镁代替红磷,为什么?点燃考点3: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矿泉水、澄清石灰水、各种溶液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没有专门的符号。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氧气、氮气,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液氧、冰水混合物注意: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考点4:保护空气(1)空气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SO2、N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氮气的用途也很广泛,下列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A. 制作霓虹灯B. 充入灯泡作保护气C. 作为火箭发射的推进剂D. 医疗上可作为危重病人的急救气【答案】B【解析】A.是稀有气体的用途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以充入灯泡作保护气C.氧气具有助燃性,作为火箭发射的推进剂,而氮气不能支持燃烧D.急救病人是利用了氧气的供给呼吸的用途,而氮气不能供给呼吸.【例题2】【题干】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食盐水B.冰水混合物C.净化后的空气D.澄清石灰水【答案】B【解析】A.各种溶液都是混合物B.冰水混合物中的冰和水只是水的两种不同状态,是同种物质,所以属于纯净物C.纯净的空气中也含有多种气体,所以空气属于混合物D.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所以属于混合物【例题3】【题干】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后发现所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1/5.下列是某同学对此实验误差的一些想法,你认为合理的是()A.装置气密性不好B.实验中红磷过量C.反应后未能完全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将红磷点燃伸入集气瓶时速度较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答案】D【解析】A、装置气密性不好,冷却后外界空气会进来补充,导致进去集气瓶内水小于1/5.故A不符合题意;B、实验中红磷过量,能够将瓶中氧气完全消耗掉,不会使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1/5.故B不符合题意;C、反应后未能完全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故C不符合题意;D、将红磷点燃伸入集气瓶时速度较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会使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1/5.故D符合题意.故选D【例题4】【题干】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
假设此实验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
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进行该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
例如____________。
【答案】(1)装置的气密性好(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约在12mL的刻度线上(3)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终稳定在约8mL的刻度线上(4)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解析】(1)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整个装置都不漏气;(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这时白磷燃烧消耗掉的只是试管内的氧气为40mL×1/5=8mL,所以活塞应停在20mL-8mL=12mL的刻度处;(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白磷实际消耗掉的是试管40mL和注射器内20mL 的氧气为(40mL+20mL)×1/5=12mL,所以活塞应停在20mL-12mL=8mL的刻度处;(4)因为白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产生热量使气体膨胀,可能会使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不使用弹簧夹可能会使注射器活塞弹出等,造成实验失败。
四、课堂运用【基础】1.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氧气B. 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C. 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D. 氧气具有可燃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答案】B【解析】A、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不是氧气,故选项错误;B、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故B正确;C、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只能说明水中含有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故C错误;D、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可以助燃,但不可燃,故D错误;2.图是火星大气成分含量示意图.与空气的成分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火星大气中N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B. 火星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C. 火星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D. 火星上大气中有稀有气体,空气中没有稀有气体【答案】A【解析】A、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都含有氮气,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火星大气中N2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故选项说法正确;B、地球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为0.03%,故火星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故选项说法错误;C、地球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为21%,火星的大气中不含有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D、火星上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空气中也含有稀有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3.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为78%B.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将红磷换成铁丝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答案】D【解析】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故A错误;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所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不可以将红磷换成铁丝,故B错误;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错误;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故D正确.4.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这些剩余的空气实际上主要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氦气【答案】A【解析】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金属在空中燃烧,是与氧气发生反应;氮气的性质稳定不与金属反应,二氧化碳和氦气的含量较少,所以,剩余的空气实际上主要是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