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音乐的起源及夏商音乐

·音乐起源:历史上有关音乐起源的论断众说纷纭,这里所说之音乐起源的诸多论断,和艺术起源刚好紊和,只是出于一种更为客观的认知,应该对史上的诸多论断加以分析,如果简单地论及音乐的起源,影响力最大的应当是“劳动说”,这是一种极具马克思主义特色的论断,它认为音乐来自于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符合马克思的有关理论,但人的劳动本能后于动物而产生,那么依据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则首先应当看到动物如何发声,在何种情况下发声,才能看到人如何发声,创造音乐并形成音乐文化,从而可以将音乐的起源划分为五个层面:

生性

求爱

模仿

巫术

信息传递

劳动

·早期――人类对音乐的理解:早期的人类对音乐的理解着重于“唯心论”的一面,例如《乐记》中提到的音乐,是声音的组合,它的本质是外物对人心的关照,或者说音乐发自人的内心。除此之外《诗序》中也记有一些早期音乐的某些情况,虽然《诗序》中的这段著名的文字一贯被认为是舞蹈的起源,但其出发点是人心对事物的认知。

·早期乐舞:我们说先秦时期的音乐是歌、舞、乐一体的音乐形态,乐舞伴随着劳动、祭祀等等活动产生,其功能是为了歌颂君主、反应现实生活,在原始社会开始的世袭制,使原始社会形成,统治者开始出现,因而产生了一些颂扬君王丰功伟绩的乐舞,其中当然也伴随着许多祭祀活动。原始人认为这类乐舞是与神灵对话的桥梁,如此的方式可以唤起他们心理上的安慰。

·夏商时期,氏族社会趋于瓦解,转化为奴隶制社会,从而产生了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一方面,奴隶利用音乐来痛斥奴隶主的压迫,另一方面,奴隶主利用音乐来享乐,从而产生了一种重要的音乐现象――“女乐”,这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音乐体裁,在春秋战国时期极为盛行,,在此之后虽然也出现过,但却没有如此大的规模;同时由于政治原因,长久以来国内学者在写作中国音乐史时,都尽量避免涉及此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音乐问题,并由于研究的缺乏,至今资料甚少。

·原始乐器: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次乐器出现的高潮,主要是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的出现为标志。

第二部分周秦音乐

·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在阶级中出现了“士”的阶层。这是一个极为重视礼制的时期,依据不同的要求,也有相应的礼制要求。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用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这一礼制要求出现在西周,它是奴隶制发展到顶点的一个时期。

·周代的礼乐由于大量出现在宫廷,可以称为雅乐,这是种歌舞乐,从周代到清代一直盛行,并有三句话解释了雅乐,同时阐释了雅乐的形式:

堂上登歌堂下乐悬文武八佾

登歌:带有歌颂君主的意图,从周代开始,人们开始注重歌颂前朝君王,同时在颂扬前朝君主的同时,也要歌颂本朝君王,同时这一词汇还表述着一种音乐运动的过程,西方音乐称其为“乐章”,在此也可以理解为“词章”;

乐悬:悬架乐器,例如编钟、编磬,均需要悬挂于乐器架上进行演奏。

·周代宫廷音乐:主要包括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以及乡乐、四夷之乐。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例指黄帝时期的六部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尧时期的《咸池》,舜时期的《大韶》,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周初的《大武》。这六部乐舞中有歌颂前朝君王的乐舞,最后一部即是对本朝皇帝的歌颂。六代之乐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但是声调平淡,节奏缓慢。·房中乐:《仪礼》中记:弦歌周南,召南之诗,而不用钟磬之节也,谓之房中者,后夫人之讽诵,以事其君子。这是一种燕乐,歌时不用钟、磬,而用琴瑟伴奏。房中乐多以民间诗歌中选用适于统治者的口味予以加工改编,在娱乐性上要求较多。

·四夷之乐:周代以黄河为界,四夷指秦楚吴越,四夷之乐包含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所谓“野人之乐”的“散乐”也可归入四夷之乐。四夷之乐主要用于祭祀和燕乐,大多以吹管乐器伴奏歌舞。

·乐器分类:周代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乐器产生的第二次高潮,并形成了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分类方式,谓之“八音分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先秦音乐思想(见最后的论述)

·三分损益法(见最后的论述)

第三部分两汉三国音乐

·相和歌:民歌经过乐府整理,加上管弦乐器伴奏,就是所谓的“相和歌”。《宋书·乐志》

记: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以调式命名的乐曲有五种,即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侧调曲。其伴奏乐队通常有笙、笛、节鼓、琴、瑟、琵琶、筝七种组成。

·相和大曲:相和歌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是一种特定的曲式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艳”,分为有词和无词两种;第二部分“曲”和“解”,曲是主要歌唱部分,有好几段歌词,每段歌词之后都有一个“解”;第三部分为“趋”,也分有词和无词。

·鼓吹乐:北狄乐传入中原之后,与汉乐以及其他民族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鼓吹乐,根据乐器配置和运用场合,可以分为鼓吹、横吹、短箫铙歌三类。

鼓吹包括天子宴乐群臣时所用的“黄门鼓吹”和车驾从行时在马上吹奏的“骑吹”。主要伴奏乐器是排箫和胡笳。

·琵琶(见最后的论述)

·《广陵散》:现存最早的《广陵散》见于1425年的《神奇秘谱》。这是一首由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演变而成的器乐大曲。全曲由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部分组成。从总体结构上看,保持着“序――正声――乱声”这种“相和大曲”的原则。

·百戏:民间各种杂耍技艺的总称。据张衡《西京赋》记载,就有扛鼎、寻撞、跳丸、走索、吞刀、吐火等多种。这类民间杂耍技艺对隋唐时期教坊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嵇康《声无哀乐论》(见最后的论述)

·京房六十律(见最后的论述)

第四部分两晋南北朝音乐

·清商曲:又称“清乐”,包含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和江南一带的民歌、民间歌舞以及根据这些歌曲填词或改编的乐歌,可以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两类。

“吴声歌”原是东晋时期江南一带的民歌,用箜篌、琵琶等乐器伴奏,陈时也用笙、筝来伴奏,其结构通常是五字一句、四字一句的分节歌,也有一部分是五言三句或长短句。“西曲歌”产生于今天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一带。其结构较“吴声歌”句法多样,除五言和长短句外,还有四言和七言。

·西域音乐流入:南北朝时期,由于张骞、班超两次通西域,这条道路之间的相互交流一直没有间断,也没有阻塞过,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西域文化也随着这条道路传入中国。历史上的新疆被认为是中东地区的国家,包括了龟兹、康国、安国、疏勒等国,这些国家的文化通过不同区域传入中原地区,从而引发的乐器产生的第三次高潮,其间产生的乐器有琵琶、五弦、荜篥(今管子)、羯鼓、铜钹等等。这些乐器的出现都与西域的龟兹乐有关。·《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首用文字记述弹奏手法的琴曲,现在称这样一种记谱方法为“文字谱”,据传这首琴曲是梁代丘明所传,现在遗留的是唐代手抄本。全曲分为四段,由一个基本音调发展而成,这个音调通过移调处理、泛音演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