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17屈原(节选)郭沫若◇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

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

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

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pìnì)稽.首(qǐ) 鞠躬..(jūɡō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3.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4.借助屈原的形象,教育学生要有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屈原》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
2.讨论主题:
a.屈原忠诚、正直、爱国精神的体现。
b.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课文对现代学生的启示和意义。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练习内容:
a.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赏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屈原》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屈原投江自尽的古画,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他为什么会选择投江自尽?”
2.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的忠诚、正直和爱国精神,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屈原》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欣赏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根据文本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欣赏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根据文本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屈原》的课本,以及相关的辅导材料。

2. 学生准备本课所需要的文具,如笔、本子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屈原》的内容。

2. 引出新课,让学生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对屈原的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步:让学生自主阅读(20分钟)
1. 教师介绍本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自主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第三步:学生讨论总结(15分钟)。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屈原》的基本内容和主旨2.理解《屈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正确运用汉字和词语,特别是意境深远的语言表示方式二、教学重难点1. 《屈原》的基本内容与主旨2. 《屈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3. 意境深远的语言表示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1)用多媒体展示《屈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屈原的威严和不屈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整体阅读《屈原》初步了解《屈原》的主要内容。

可分为三部分:(1)《离骚》描述了屈原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体现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状态。

(2)《天问》通过问天地,揭示了屈原痛苦失意的心情,并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无限怀念和思念。

(3)《九歌》以华丽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美好而深情的画卷,表达了对雄浑大气、温馨浪漫、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生命韵味的热爱和崇敬。

3.细读《离骚》(1)理解“离骚”之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骚”并进行解释。

(2)分析《离骚》的内容和主旨通过细节描写和富有情感的叙述,学生应能够把握《离骚》中描绘的“离愁别绪”、“感国忧民”等主题,理解“忧民、爱国、执着不捷”的精神。

(3)体会《离骚》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旋律性极强的韵文,以生动的形象深入人心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代汉文化优秀的意象表现手法。

4.阅读《天问》(1)学生根据自己对《天问》的理解,独立或小组写一篇文章。

(2)让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写作和感想,并进行互动交流。

5.阅读《九歌》(1)了解《九歌》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知识。

(2)分析《九歌》的诗意表现手法,领悟《九歌》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方法。

(3)体验《九歌》的意境与美感,鲜明的情感和深远的人生哲思。

可以设立“九歌写作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可采用美术、音乐、诗歌等方式表现对《九歌》的理解与感悟。

6.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心得,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育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三、文本链接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高潮。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7《屈原》--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7《屈原》--教案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屈原(节选)》【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白或独白的作用。

2.了解舞台说明,讨论交流,概括其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独白,理解独白的内涵,体会独白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戏剧的基本特点,今天我们走进戏剧,看看其中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去感受戏剧的魅力。

二、品读课文,揣摩台词含义1.品读《屈原(节选)》里的对白和独白。

小组合作分工,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表情、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尽量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人物在舞台上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2.通过分角色朗读开端部分,思考: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1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答案示例: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

屈原在独白中对风、雷、电进行了一番颂歌,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3.通过反复朗读屈原独白,分析抒情对象的象征意义及其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以此探究作品主旨。

答案示例: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离骚》的语言风格独特,用词古雅,学生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文学基础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更多的例子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此外,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分组讨论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屈原的生平介绍、古代楚辞朗诵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讨论区:设立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下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时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答案: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贵族排挤,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向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阐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答案: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五单元《17屈原》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五单元《17屈原》教学设计 教案(1)

17.《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品味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学习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作品雄浑的气势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2.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假如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名君,不忍看自身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的纵身一跃,那两千年后,他假如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们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黄子孙却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把枪口对准那些誓死保国的同胞,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我们就走近屈原,去聆听爱国者的心声。

二、介绍屈原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根据课后的资料了解《屈原》的基本剧情。

四、了解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

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剧作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个剧作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五、分析课文,感知人物。

1.文中出现哪些主要人物?谁先出场?他们对话的内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的人?对话内容: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的意旨密谋害死屈原。

靳尚:高高在上,阴险、恶毒。

郑詹尹:阴险、狡诈,对靳尚毕㳟毕敬,指名分角色表演靳尚和郑詹伊对话的内容(节选)并点评。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屈原(节选)》文本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屈原(节选)》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屈原(节选)》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屈原(节选)》文本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屈原(节选)》重点,强调《屈原(节选)》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屈原(节选)》的文本分析和象征意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九歌》:屈原的又一代表作,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
《天问》:屈原的诗歌作品,探讨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奥秘。
《楚辞》:收录了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的作品,了解楚辞的特点和风格。
《楚辞校注》:对楚辞作品进行校注和解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
《屈原研究》:学术论文集,深入研究屈原的生平和创作。
2.课后探究:
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感染了无数读者。屈原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课堂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下列关于屈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
B.屈原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楚辞。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屈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专心品读课文,品尝的语言风格。

3、引导同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

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的独特语言风格,仔细品读。

2、激励同学专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争论法延长拓展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闻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擅长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其次。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其次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板书课题)二、了解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汪曾祺。

(多媒体显示“了解”,请同学读)三、走近课文(一)读课文,正字音自由朗读课文,留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的扫瞄课文,依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由于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盼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味道才令如此魂牵梦萦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 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阅读与思考”由《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3个剧本构成。

戏剧内容的主旨往往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记录。

通过这些典范的剧本阅读,要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有充分的感受和了解。

在任务二、任务三的表演和评议中,学会甄别、选择、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剧本的形式特点,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思考剧本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通过剧本(选段),掌握剧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任务二和任务三,了解戏剧排演的相关知识,参与到排练演出实践中,对戏剧演出和欣赏有自己的心得,并能发表评论。

《屈原》解析人文主题: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语文要素: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大家好!今天我们通过九下课本第五单元任务一郭沫若的戏剧《屈原》(节选)中屈原的独白,赏析屈原形象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屈原是政治家、诗人、忠君爱国的贤臣,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万千国人的内心。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有何独特性呢?让我们一同品赏独白,走近屈原。

教师语言: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屈原形象【课件展示】背景资料有学者曾将屈原的形象概括为:一个怀芷吐芳、洁身自好、品格高洁的雅士;一个忠心耿耿、心念君主、钟爱国家的贤臣;一个屡遭贬谪、漂泊孤寂、怨气横生的迁客。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统编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屈原》优秀教学设计课例

统编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屈原》优秀教学设计课例

统编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屈原》优秀教学设计课例【优秀课例】17《屈原》优秀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一 )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 二 ) 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 三 )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 四 ) 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 五 ) 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 六 ) 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 七 ) 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 ) 必知点:1 .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 ( 1892-1978 )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 . 屈原简介:屈原 ( 约前340-约前278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理解屈原《离骚》中的核心思想;3.掌握相关词汇和写作技巧;4.能够独立完成有关《离骚》的写作和阅读作业。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屈原创作背景和《离骚》的核心思想; 2. 相关词汇的掌握; 3. 写作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离骚》的深层意义; 2. 能够独立分析和归纳屈原的写作技巧; 3. 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相关概念。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第一课时•教师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通过影像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屈原身处的时代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水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件展示,了解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讲解其核心思想和创作特点。

学生跟读并标注生词,加深对《离骚》的理解和记忆。

•分组讨论屈原的文学思想和观点,并列举相关例子,提醒学生注意屈原文学的创作形式和技巧。

第二课时•发布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屈原的《离骚》节选,并结合自身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说明自己对爱、快乐和生命的理解以及它们对自己的影响。

布置任务后,教师应在说服力、语言表达、文思敏捷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启发。

•学生完成短文后,进行小组交流和相互修改,并且整改后提交。

论述短文的得分标准,对优秀者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教师用课件分析屈原的写作特点,以及其中的修辞手法、比喻和象征,通过策问和互动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掌握不足的再次说明。

•通过家庭作业或者课堂讨论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屈原的写作技巧,作业要求学生对其专门的修辞手法或者象征意义进行分析,运用表格、图解等形式进行梳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总结本次教学,我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说故事、展开课件、讨论小组、写作演练等对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了既生动有趣又实用的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篇课文收录了屈原的三首诗篇:《离骚》、《九歌》和《天问》。

这些诗篇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屈原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和热爱。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面对《屈原》这样的长篇古诗文,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我会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展示分享:各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屈原的政治抱负、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于屈原所代表的伟大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精神风貌,提高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收集,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作品及其意义,认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为国的精神。

2.能够理解屈原的《离骚》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感。

3.能够通过阅读屈原的诗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自主创作美好的诗文,增强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诗文及其意义;《离骚》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离骚》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感受其美感并理解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学,提高学生的先修知识;2.知识讲授和阅读分析;3.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4.创意写作和演讲展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打开课件,展示一张与屈原有关的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你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有哪些?2. 阅读屈原的生平(时间:15分钟)请学生打开教材,了解屈原的生平。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屈原悲痛“投江”,可请学生分析屈原的情感、行动和“投江”的意义。

3. 了解屈原的诗文及其意义(时间:30分钟)在课件上展示屈原的《离骚》的选段,并对其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4. 探究屈原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时间:30分钟)分组讨论并展示每一组同学对一段屈原诗文的分析,重点放在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时间:20分钟)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独特的诗歌,鼓励学生感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展示一首自己的诗歌,注重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总结和评价(时间: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过程,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感受,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

同时,对学生的诗歌进行评价,通过表扬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
代表作:
诗集:《女神》《星空》
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武则天》《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七.课堂练习
1.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2.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指出其象征意义。
3.写作背景及目的: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
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按反映的矛盾性质和表现手法,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八.拓展提高
屈原的经典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4.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板书
第一:欲害屈原
第二:屈原独白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
英勇无畏
情感:表达作者追求光明,毁灭黑暗。
四.把握写作特色(象征手法)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文中写到了哪些景象?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7.掌握字音、词义。
雷霆(tíng)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诡谲(jué)迸射(bèng)罪孽(niè)鞺鞳(tāng tà)徘徊(pái huái)稽首(qǐ)睥睨(pì)合拢(lŏng)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文章全部是屈原的内心独白,他赞美了什么,指斥了什么?
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象征手法:
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用某种具体事物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意义。由“象征物”和“象征义”两部分构成。可以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课题
《屈原》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下
学习
目标
1.了解戏剧的特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
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想那花草树木都要凋零啊,唯恐美人也将有暮年到来。
九.布置作业
1.识记文学常识、生字词。
2.背诵屈原经典的语句并会翻译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屈原受到楚国当权者的谋害,在东皇太一庙发出歌颂风雷电的独白。文章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难点
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的忧愁,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去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赏析语言
文章是内心独白,情感表达十分强烈。请找出最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朗读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
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因为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小题大做: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
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二.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1.本文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密谋欲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文章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5.剧情简介:
全剧分为五幕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
第五幕的剧情: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含冤被屈、悲愤天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创作风、雷、电的颂歌。婵娟逃脱囚禁来见屈原,误饮靳尚暗害屈原的毒酒而身亡。屈原与前来求助他的卫士一起出走,潜往汉北。全剧在哀悼婵娟的《礼魂》歌声中结束。
6.文体链接:戏剧知识简介1
5.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六.写作特点:
《屈原》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2.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
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三.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情感。
1.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世界上的人都是污浊的,惟独我干净、清白;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文体链接:戏剧知识简介2
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屈原》的独白就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