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明清中国茶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茶是中国的文化代表之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品茶。

茶文化因国而异,各国各有千秋。

中国茶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一、茶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二、茶百科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

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

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

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起源于中国。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人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三、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

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意义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意义,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域自然条件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中国茶文化知识与介绍

中国茶文化知识与介绍

中国茶文化知识与介绍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国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同于存有了茶文化,仅就是茶文化构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存有文人的参予和文化的内涵。

唐代陆羽所撰《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明确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用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泡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并使人们步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存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打下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阶段简介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阶段简介
与此同时,日本僧人从中国带茶籽回国, 将茶叶传播到口本.是后世茶文化遍及世界 的发端。
3章

PART ONE
宋元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斗茶图》 北宋 刘松年
到了宋代.茶叶重心开始南方,建茶蜕起(武夷茶 区,即今闽南、岭南一带)
宋徽宗赵桔撰写《大观茶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位以帝王之名论述茶学、倡导荼文化的皇帝。
《陆羽煎茶图》 元代 赵元
元朝年间.饼茶与团茶主要用于贡品和贵族 所饮,民间一股只饮散茶、末茶。随着制茶技术 的不断提高,元朝出现机械制茶。
4章

PART ONE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极盛而衰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极盛而衰
《煮茶图》 明代 丁云鹏 朱元璋“罢龙团 凤饼,唯采芽茶 以供”, 茶叶采 制逐渐由饼茶转 为以散茶为主, 茶叶炒制技术向 新阶段发展。 明代还设立茶马 司来管理茶马交 易.同时强化茶 税及茶政.使茶 叶交易得到严密 监管。
《烹茶洗砚图》 清代 钱慧安
六大类齐全; 饮茶方式由煎煮 逐渐变为泡饮。
茶叶开始向荷兰、 法国、英国等国 家出口,受到当 时欧训国家里室 的青睐,中国茶 叶正式进入欧洲 市场。
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形成
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形成
《宫乐图》 十二人环案适坐,或品茗,或行酒令;
中四人,并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 而左,分别为筚篥、琶琶、古筝与笙。侍立 的二人中,复有一女击打拍板,以为节奏。
体现了唐代“茶道大兴”的盛况
陆羽《茶经》 茶事大兴,居代茶业由此日益兴盛,产茶
地遍及大江南北,茶类名品异彩纷呈.奠定 了中国茶文化基础。
南北朝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茶)而解 之。”-药用

简论明代制茶、饮茶法的变革

简论明代制茶、饮茶法的变革

明清时期以团饼茶的废止及其边茶化、末茶的消失,叶芽茶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而引人注目,饮茶方式从唐煎宋点转变为以撮泡、冲泡为主,并催生了清新的文人茶道。

一、龙团的废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宋代建安附近地区,即明代称为建宁的地方仍继续向皇室贡茶,且仍为简论明代制茶、饮茶法的变革周东平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在明朝团饼茶废止及其边茶化、末茶消失,散茶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主流的背景下,考察中国制茶法和饮茶方式的转变。

制茶法由蒸青改为炒青,饮茶方式从唐宋的煎茶法、点茶法为主,转变为明代用散茶、叶茶的撮泡、冲泡等泡茶法为主,并分析明代中晚期中国茶“文艺复兴”的出现及其意义。

关键词:茶文化;炒青;散茶;撮泡;文人茶道基金项目:2019年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项目(FJ2019JHKP012)。

作者简介:周东平,男,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魏晋隋唐史等方面的研究,E-mail :******************。

The Evolution of Tea-making and Drinking Methods in Ming DynastyZHOU DongpingSchool of Law,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abolition of crumby-cake tea,its transformation to tea sold to border,the disappearance of powder tea,and the emergence of leaf tea as the mainstream of tea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the Ming Dynasty,the method of tea-making in China changed from steaming to stir-frying,and the way of drinking tea changed from the Jiancha and Diancha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o mainly using leaf tea,pinching and brewing tea in Ming Dynasty.The article also analyzed the appear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naissance of Chinese tea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Keywords:tea culture,stir-frying tea,leaf tea,pinching tea,literatus teaism固形茶系统的龙团凤饼茶。

茶文化第六章明清茶文化

茶文化第六章明清茶文化
– 紫砂壶适应了崇尚自然、古朴的同时,对茶、水、 器、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增加了惟美审美心理。
– 茶与茶具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茶与茶具外在物质上 的紧密联系而转为精神上的相互关联。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紫砂壶上出现铭文。
• 时大彬:“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 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
– “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 于世流,不污于时俗。”
–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 故山谷曰‘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仝吃七碗,老苏不 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 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2)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 陆树声《茶寮记·六·茶侣》说:
– “翰乡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 轶世味者。”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许次纾《茶疏·论客》曰:

– “宾朋杂沓,只堪交钟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 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
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

– “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
• 从明朝开始,饮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结合起来,产生了 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中 国 茶 文 化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茶谱》——朱权。《茶谱》共16则,约2 000字,分品茶、收茶、 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 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诸章。
• 来真茶渐少,假茶日多;即使真茶,若贪饮无度,早 晚不离,到了后来,未有不元气暗损,知道了。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茶文化的特点茶文化还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释道合一。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

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人们通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

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

上层的茶文化来源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一、唐朝时期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当时被广泛传播。

李白在《将进酒》中有“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

唐代著名的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典籍,影响了后来几百年的茶文化发展。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茶文化表现在茶艺的精益求精,茶具的多样化,以及茶文化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宋代的茶经学派主张研究茶的理论和技术,探索茶的品质和效用,对茶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时期,茶文化逐渐民间化,开始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特点是茶人精神的崛起和“饮客”文化的兴盛。

茶人精神是指茶文化爱茶的集体意识和理念,饮客文化则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建立的社交关系和交流方式。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道学派主张以茶道传承道德,崇尚自然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无间感。

清代的茶文化则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艺术性,强调茶具的制作、茶艺表演和品茗习惯。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茶叶的品牌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商业化。

同时,茶文化也在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融入现代元素,走向现代化。

茶文化在外交礼仪、科学养生、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扩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追捧和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萌芽时期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中华茶文化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年陆羽著的《茶经》。

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中华茶文化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

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一直到今天都还在继续进行着,今天多姿多彩的茶发展更为中华茶文化发展史增添上浓抹重彩的一笔。

茶文化历史茶艺是一种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一样。

茶文化要追溯到2000年前,历经千年的更替才有现在悠远的文化背景。

通过上海茶艺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变化的方向。

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

或许古代巴蜀产茶,真的可以早到商周之际。

到了两晋以后,南方产茶的规模已经不小,饮茶更加普及,所以张载在《登成都楼诗》中写出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句子。

论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特点

论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特点

课程:茶叶营养与保健学院:中药学院班级:中药资源与开发12班姓名:喻境琏学号:1206508155 日期:2014年5月24日论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特点(一)茶文化内涵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

所谓茶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上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而在明清时期得到普及。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茶文化的发展相对曲折,而且中国的传统茶文化终结于此时期。

(二)明代茶文化的特点明朝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开始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饮茶史发生重大变革、开启后世新观的关键时期。

散茶取代团饼茶开始流行。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昭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而改变了贡茶的茶型,从而使散茶得以发展而团饼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与此相适应地,散茶瀹饮法和清饮之乐也逐渐取代点茶技艺和斗茶游戏而成为新的饮茶方式。

这些变革推动了我国的散茶制作工艺的发展和创新而使得明代在制茶方面达到了传统工艺高峰。

茶壶成为最常使用的茶具。

随着散茶瀹饮法的流行,直接在壶中泡饮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茶具开始简化,茶洗和茶壶成为新的茶具出现。

尤其是紫砂茶壶,因其独特的材质和艺术风格而受到世人大力追捧;此外,紫砂壶艺在茶壶的实用价值外开辟出了另一片属于精神需求和艺术追求的茶文化新天地。

明代的茶学著作刊印是古代以来最繁荣的时期。

明代茶书可考者不下50余种,在数量上稳居我国历朝历代之首,且其内容涵盖了我国茶文化的所有方面。

此外,文人士子形成了“茶人集团”,在知茶善品之余所推崇的清净知止、淡泊浮利的境界涵养,清雅不俗的生活模式以及恬静随性、明心见志的性灵态度将历史上文士以茶言志的气氛托举到了最高峰。

明代的茶馆出现了雅俗共赏、百花齐放的局面。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

我国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呈现的特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茶叶的消费和生产,还是在饮茶技艺的水平、特色等各个方面,发着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

特别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大小城市的茶馆、茶楼),各种茶文化不仅继续在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阶层中延续和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也进一步植根于广大民众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明清时已经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应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不得不提一提元代,虽然元代由于历史的短暂与局限,没能呈现文化的辉煌,但在茶学和茶文化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

元代已开始出现散茶。

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

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

汉蒙饮食文化交流,还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

这些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这是其一。

一、明代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其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历史上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从此向皇室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蒸青散茶。

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从此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

这种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

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由于横贯各文化领域溯流的影响,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即时冲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种原因,逐渐走上了繁荣之路。

宋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贸易

宋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贸易

宋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贸易中国在宋元明清几个时期都是茶文化和贸易发达的时期,这与中国的历史、地理、气候、人文和商业条件都有关系。

宋时的茶文化宋朝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属于中国茶文化的宫廷茶、文人茶、民间茶等,都有了较为完整的形态。

宫廷茶是以龙井茶、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和岩茶为代表的,这些茶小而紧实,叶绿如眉,汤色翠绿,香气清高,口感回甘,是陶渊明所说的“未经海水撑船难”的那种茶。

文人茶是以蒲州茶和糯米酒为代表的,这些茶将茶和酒混合,不仅可以增加体力,还可以防止酒后骄躁。

民间茶则是以“四大名旦”为代表的,这些茶味道浓郁,充满了甘香和回味。

宋朝还是茶叶贸易的重要时期,茶叶主要以湖南、福建、四川为产区,以江南地区为销售市场。

茶叶在宋朝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不仅是商品,还是因为在天灾异常时,当窝博岩石、卖个黑马惜。

朝廷要向百姓发放茶叶作为救济,并且在茶叶贸易中设置了很多的税收政策。

元朝时的茶文化元朝是中国茶文化和茶叶贸易的过渡时期,在元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发展,并且茶叶的出口也大幅度增加。

元时期的茶文化主要是宫廷茶,以正山小种、六安瓜片、惠安石的、云南古树茶和贡茶为代表,这些茶犹如玉石一般,色泽黄绿,汤色金黄,滋味醇厚,有强烈的口感和回味。

元朝时期,茶叶的交易中心主要是贵州、云南、广东和福建,当时的茶叶贸易主要是由少数民族经营,特别是滇池区一带的白彝和苗族。

大量的茶叶出口到蒙古、西亚和欧洲,因为西方人对中国茶的迷恋,中国成为了又一个重要的贸易国家。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全盛时期,中国茶叶贸易也达到一个高峰,茶文化方面,明朝主要以普洱茶为代表,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为原料制成,这种茶特别喜欢湿度大的环境,因为它吸水快,水出得也快,饮用后能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解除饮酒后的头痛症状。

在清朝时期,学者提出了“品茶日益成为文人雅事”的观点,茶文化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哲学和宗教的内涵。

明清时期的茶叶贸易主要以港口城市广州和福州为中心,广州的陈村茶、福州的大红袍等茶叶,被称为“中国茶叶的明珠”,不管是对于国内还是对于国际市场,这些茶都非常有竞争力。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中国普洱茶的特点学号:201*10301512姓名:孙辉班级:机自095中国茶文化乃传承一千年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

因此中华茶文化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其中的宏大是我无法企及的。

博学多才我仅凭借自己的一点微薄的见识对中国茶文化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在我看来,中国茶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大多的特点1.茶是中国历史的见证2.茶启迪了中国辟谷人民的养生观念3.茶与中国禅学的相依4.茶与文人的特殊情节从遥远的轩辕黄帝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接触到茶,并渐渐的懂得了茶的使用,而神农那个动人的传说仍然感动着无数的情感丰富的人们。

神农牺牲自己尝百草而发现神奇了梦幻的茶之后,中国人民便并传承这个将写入历史的茶。

说茶是世界上早期的饮料,这一点都不为过。

于是,它便见证了东方古国的延续。

中国人民便在发展史每个朝代都把茶写进了自己的历史。

就单看中国清代我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便知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

也是由于中国茶的远近闻名,使得欧洲大陆的人们也爱上了的茶。

他们的从中国进口茶以满足本国的需要,但这也或者说需要有满足了他们一小部分皇族的需要。

随着贸易的增加,他们市场从中国市场上用购得茶量的增加,使得他们经济的贸易逆差经济迅速缩减。

于是,他们便想出了种种缓解这一逆差的方法,甚至是贩卖鸦片。

于是,中国的历史上近代史又书写了惨痛的一页。

可见,从古到今茶始终贯穿着中国的历史。

中国人的养生之法成千上万。

比如: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再比如:慢嚼细咽,身体康健等等其中也有必不可少的一件,那就是与茶相关的。

明初如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该《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

从小的时候就听见父辈父兄们说饭后喝一杯茶,可解乏、可解酒、可助消化等道家之术就不再是富人的专利了,穷人须要在生活中也一样能够享的到。

于是便诞生了有些养生便之术,不胜枚举。

就光是泡茶的水,那都是相当有讲究的。

比如,什么茶用什么说冲泡喝了能达到解酒解乏的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茶文化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茶文化有什么特点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的特点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

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

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

日本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国的影响。

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

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

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这正是北京国际茶城的成立宗旨)。

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国以及世界的茶叶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国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饮茶,并在巴蜀地区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并开发了专门的饮茶工具。

在汉代以后,因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这种饮茶风气慢慢向由巴蜀向东部及南部扩散,使得华中地区的饮茶变得如日常般正常。

在西晋时期的上流社会对于茶到了崇尚的地步,如此也加强了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茶的发展,并成为了新的待客之道。

在唐代盛世时期,茶文化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开始了人工种植茶树的技术,在饮茶方式上更是有了专门煮茶的方法;对于茶具也进行了系列化的分类。

同时唐代有大量的关于茶诗佳作面世,所以关于饮茶也有了茶规。

中国的茶文化 带你了解中国的茶史

中国的茶文化 带你了解中国的茶史

中国的茶文化带你了解中国的茶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

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下面神农茶都为您同享我国茶简史,彻底了解我国茶历史。

1茶文化贯穿古今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拿来当药用。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拿来当药用。

10、近代:(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2利用茶的三个阶段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2)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2)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2)浅谈中国茶文化的论文3浅谈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摘要:明清时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茶文化海外交流的兴盛时期,对东西各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与思想基础。

本文首先从茶学研究及文化特色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内涵及特征,而后概括了该时期茶文化在东西各国传播发展的情况,最后则归纳了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指出各国茶文化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都有其共性与特性,都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特点茶文化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奠定了现代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基础。

明清时期是茶文化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时期,茶叶的生产、制造及饮用方法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茶叶品类迅速扩大,饮茶事宜更为简约,清饮之风最终确立,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学意义也得到进一步扩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化身。

明清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时期,此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航海技术尤为发达,中西方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物质产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理念进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阵“东学西渐”的热潮,茶文化以茶叶为载体传至西方各国,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明清时期的茶文化我国人民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饮茶之风的形成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活动开始与民族文化相关联。

发展到唐代,我国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动由单纯的实践上升至系统的理论,饮茶意义也从其保健功效升华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誉的茶学大师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的问世,内容涉及茶叶的起源、性状、种类、采制、烹煮、饮用、功效、茶俗、茶器、产地等,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是后世茶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那么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如何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1.传说时期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2.形成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朝齐世祖下令祭品只用蔬菜、干果、茶。

文人学士力纠奢华之风,恢复勤俭社会风气。

以茶养廉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丝绸之路使茶传播到国外:陆路、海路。

该时期巴蜀之地成为中国茶叶的摇篮。

西汉王褒《僮约》记载“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句反映成都一带,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茶具﹔后一句反映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这样的专门茶叶市场。

3.兴盛时期:唐代陆羽《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佛教兴盛,禅茶一味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茶马古道茶叶种植面积大大提高,茶市交易繁荣中国茶道传向日本、高丽及东南亚各国4.鼎盛时期:宋代①茶叶种植面积比唐扩大2~3倍,出现御茶园和官营茶园,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②民间斗茶兴盛,技艺精湛,器具讲究。

③专业的茶师、茶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涌现:苏东坡、范仲淹、蔡襄、宋徽宗等著名茶人。

④北方气候转寒,茶叶经济中心由长江中下游南移至闽南、闽北、岭南一带。

政府设立专门的茶榷管理市场,茶商业活动更加繁荣。

⑤宋代制瓷业、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茶文化进步提供必要条件。

5.成熟时期:明清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为散茶,烹煮茶道发展为泡茶道。

明清茶叶对外贸易加强,郑和7次下西洋,茶叶输出量大大增加。

欧洲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茶的是1559年(明世宗嘉靖38年)意大利著名作家拉马司澳《中国茶》、《航海与旅行记》。

16世纪荷兰、英国等国纷纷到中国贩茶。

明清小说中的茶文化美学分析———以《镜花缘》为例

明清小说中的茶文化美学分析———以《镜花缘》为例

2017年第06期体现了很多民族集聚的特点。

《赶马调》中曲风独特,有豪放型也有温婉型。

在那样一个时期,我们的赶马人只是单纯地带着茶叶去交换货物,面对未来的发展和对生活的渴望,即使千辛万苦也要执着前进,因此在他们的歌曲中体现出高昂的曲调,迥异的风格,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远离家乡和亲人,内心是很难过的,在歌曲中也是可以听到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感伤。

“茶马古道”途经很多个民族,他们都在路途中一起去送茶叶,为了安全抵达,他们付出很多的努力。

主要民族有汉族、藏族、白族等。

每个民族的不同,他们的唱歌的方式也不同,《赶马调》因此各具民族特色。

汉族的《赶马调》是一种直白的表达,清晰明了,内容有长也有短,比较常见一些。

藏族的《赶马调》更为高亢,声音嘹亮,展现出藏族人性格开放,不羁的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语言上会有些许的不同,富有深意。

其实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一样,所表达的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但是,都是在表达出当时赶马人的辛苦和内心的感受。

因此,他们心灵是想通的,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3结束语“茶马古道”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和文化瑰宝,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保护的,很多人现在都在主动地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事情。

茶马古道的音乐文化具有民族的特色,音乐种类多,可现在我们了解的也只有在物质上的,缺少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需要我们后人去去整理、去理解这些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同时,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脱离文化,“茶马古道”虽然是在运输茶叶交易时产生的,但却是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对茶马古道音乐文化传承中要特别注意其民族性。

当然也永远不要忘记这些文化是根植于茶叶的,是因茶叶而产生的,所以茶文化是这些文化的母体,也是不能抛弃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要保护好这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1]张璐.茶马古道滇藏路线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J].歌海,2011(5):35-38.[2]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2):34-40.[3]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J].中国藏学,2002(3):59-64.[4]王丽萍.试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09(4):61-65.[5]杨宁宁.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8-14.[6]杨福泉.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1(4):57-61.[7]罗莉.依托“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建立藏、川、滇“大三角”藏区旅游经济圈[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3-38+2.[8]孙华.“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几个问题[J].四川文物,2012(1):74-85.[9]杨宁宁.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8-14.作者简介:刘春萌(1985-),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职教育。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一起来看看。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1、明清茶叶生产的发展⑴茶类的新发展宋元时期,除贡茶仍然采用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

但明朝初期,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下令罢造"龙团",改进芽茶。

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⑵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

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已有茶树插枝繁殖技术。

此外,在清代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的优良茶树品种,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

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时期在耕作施肥,种植要求上更加精细,在抑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此外,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从制茶技术看,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⑶品类的多样化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繁多。

宋代时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

但是,到了明代,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绝大多数属散茶。

明清两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它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饮茶始于中国。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

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

中国茶道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浮想联翩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而令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群、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

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

利用园林或大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第三种诗情画意。

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

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时,对果蔬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以后,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早餐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或之所以与欧美茶文化日本的茶文化的依次很大的原因。

茶文化的形成与健康发展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种植中国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至多历史。

茶被人类捕捉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中华茶的利用红茶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因有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2期时至今日,有关茶文化的定义可说是众说纷纭,有关茶文化研究的专著也可谓是数不胜数,本刊主编施由明先生的新著《明清中国茶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既可以将之看作是一部明清茶文化著作,也可以称之为一项从茶文化窥探明清社会历史的研究,在茶文化研究领域可说是独辟蹊径之作,有值得介绍的必要。

一《明清中国茶文化》全书35万字,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八章。

“绪论”中,作者指出,中国茶文化从一开始就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分支文化交织、渗透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讨论“明清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中的地位”的问题时,作者主要分析了明人留下的大量有关茶史文献,以及清人在汇编茶书方面的成绩,实际也就指出了对明清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探索的必要性。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八个章节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的内容,每章分别就明代文人、清代文人、明代皇室贵族以及清代皇室贵族的相关茶事活动作出论述,实际上就是将两组类似人物两两对举,恰恰也是明清两朝茶文化的对比。

其中第一章“明代文人:创造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精彩篇章”,作者首先分析了明前期朝廷所实行的高压政策对文人生活的影响,那就是多数循规蹈矩,表现在茶事方面就是少群体性,真正对茶文化产生影响的恰恰是出身皇室的贵族文人朱权。

接下来作者则用较为丰富的篇幅着重对明代中后期文人的适情适性以及他们对茶文化创造、在茶文化中的贡献进行了论述。

作者从政治高压的松懈、科举仕途的狭窄以及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趋使刺激对明代中后期文人适情适性性格的形成中的作用,而文人适情适性的性格恰恰有利于他们对茶文化进行自我塑造,品茶也就往往与艺术鉴赏、游山玩水、闲情适性相和。

作者还指出,明人在以茶为媒的适情适性的生活态度中所形成的茶文化,使得明代在中国茶学史上、明代文人茶艺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重要贡献,明代的茶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一定贡献,第二章是“清代文人:整理历代茶文化文献”。

清代是异族统治中原,作者指出,不论是亡国之痛,清朝文字狱还是功名利诱,其实都在压抑文人性情,这种情况下,考据学虽然兴盛,但实际却是文人性格内敛的表现。

因之,文人品茶只是在其中寻找一些性灵的舒放,其在茶文化上的贡献也主要是以总结前人成就为主。

第三章是“明代皇室与贵族:饮茶是生活的习惯”。

作者首先简单回顾了历朝皇室饮茶的历史,指出起初饮茶风气的形成和推广本就离不开上层社会。

到了明代,饮茶不仅仅是皇室贵族的生活习惯,以茶待客也成了他们的重要礼仪,茶也是接待外宾时必不可少之物。

宫廷之中还专门设有“御茶房”。

最后作者还特别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叶茶冲泡这一现在流行的饮茶方法中所起到的作用。

“‘开千古茗饮之宗’,改变了中国人的饮茶方式,也就奠定了从社会历史看茶文化与从茶文化看社会历史———简评施由明《明清中国茶文化》陈青松陈青松,男,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269农业考古2016·2中国茶文化新局面的形成。

”(《明清中国茶文化》第109页)第四章是“清代皇室与贵族:在茶文化史上的贡献”。

首先作者对清代宫廷御茶膳房的设置、管理,节庆日赐茶、饮茶的礼仪等进行了概述。

除了这样的概述清代宫廷的饮茶生活外,作者还专门就清代的一个皇帝和一本小说进行解说。

这个皇帝即乾隆帝,在探讨乾隆帝的茶文化贡献时,作者认为乾隆帝虽然没有专门的茶书,但是他创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多的茶诗,这些茶诗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具有传统文人的典型性格特征。

再就是他在鉴水试茶理论方面也有杰出贡献,即“水以轻为上”。

小说即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红楼梦》。

作者通过对《红楼梦》中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展示,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了清代贵族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虽然作者所依据的仅仅是小说,但因为《红楼梦》的写实性,以及该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使得《红楼梦》具有了很高的史料价值,在这里是很有说服力的。

读罢以上四章,我们也就很容易看出,明清文化统治与文化风气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明清茶文化的差异。

第二部分包括了其他四章的内容。

在这四章中,作者则抓住明清茶文化中的几个共通面相,分别对明清市民的茶文化、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宗教界的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茶文化的地位作用进行分析。

概述如下。

第五章是“明清市民:在茶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中国传统是以农立国,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手工业的兴盛,不论是政治型城市、工商业城市还是其他港口军镇城市都不断发展,而伴随着城镇的逐渐繁荣,市民阶层也不断扩大。

作者指出,市民阶层成分虽然复杂,但多数总免不了要追求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享受,饮茶也就成为其中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茶馆也就在城市中迅速大量地增加起来。

到茶馆消费,成为了明清中国城市市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而描写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生活,也成为了明清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项内容。

茶馆也逐渐成为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谋求生路、解决纠纷以及聚会洽谈地好地方,在市民生活中颇具特色。

第六章是“少数民族:在茶中呈现民族特点”。

作者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饮茶历史进行了一番线描,指出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饮茶历史,一些古老的歌谣也反映了类似事实。

而且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有其独特的饮茶方式。

这些不同的饮茶方式还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

藏族在喝酥油茶中所表现的达观知足的文化心态,蒙古族在喝奶茶中所形成的真诚待人,富有智慧的心态等。

不仅如此,作者还探讨了茶在明清民族交流与融合中的作用,其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更多的则是对明清两代互市发展变化及其作用的阐释。

指出明清茶马互市与之前的不同在于茶叶只能与马互易,不能与其他物品交换。

而乾隆二十九年(1764)裁去甘肃巡抚,茶务归陕甘总督兼理,实际上便宣告了茶马互市的结束。

第七章是“宗教人士:品茶伴随宗教生活”。

作者照例回顾了一下宗教与茶的历史,指出茶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宗教元素,中国的宗教与茶从来是相伴相随的。

接着作者就明清汉地三教合流态势下的茶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的对象则是延亘数百年、由明初及民国的江苏惠山惠泉听松庵煮茶炉诗画活动,经过分析,作者认为大量文人士大夫、僧道乃至帝王共同的煮泉品茗,“正反映了明清时代儒释道合流下的儒家文人与宗教人士不但密切交往,还有着共同的爱好和情趣,共同创造了三教合流下的茶文化”。

(《明清中国茶文化》第224页)除了对汉地三教合流态势下的茶文化进行了分析,作者也讨论了藏蒙地区佛教人士的饮茶文化问题。

不仅如此,作者把握到清中后期,道教在民间社会中的演变事实,对民间帮会和秘密会党以茶阵做暗语、表行话、做联络的一些内涵进行解释,其中的一些内容虽然是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完善宗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方面却是非常重要也是不可少的。

第八章是“文化交流:中国茶文化在明清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作者首先叙述了十七世纪前后欧洲所形成的“中国热”,再就是着重叙述了一下茶叶传入欧洲、最终在欧洲流行开来的情形,特别是其在英国逐渐成为了新的社会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的历史。

而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国家俄罗斯这时候也逐渐接受了饮茶生活,时至今日,俄罗斯已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茶文化。

最后作者还专门探讨了茶文化在明清中日、中韩文化交流中的地位问题。

文中指出,虽然这时期抹茶道在日本已是根深270蒂固,但明代中国文人那种淡泊清雅的精神追求也影响了一部分日本文人。

而与中国相邻的朝鲜半岛,由于与明朝廷往来频繁,这时候很快便将明代的叶茶冲泡带入,成为李朝时期朝鲜人饮茶的一个流派,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读完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体会是要拿出来与同仁交流的。

第一,视角独特,可以说这是该书与以往茶文化研究的最大不同之处。

以往的多数茶文化研究,不论是通史著作还是断代史、地域史专著,所围绕的免不了是茶艺、茶人、茶书、茶具、茶俗、茶旅游茶贸易等,这些内容固然都极为重要,有其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但是这种就茶论茶,就文化谈文化的路数无疑要越走越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对茶文化的长久探讨。

开拓茶文化研究路径应当是茶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心声。

作者在全文花费大量的篇幅来对明清社会历史进行勾勒,这在以往茶文化史的研究中是不多见的,而正因为作者这样的描述,才能让我们感觉到明清茶文化形成的各自特征实际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也就更容易理解明清茶文化的这种差异。

如今人所编《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朱自振、沈冬梅等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一书,收明代茶书57种,收清代茶书仅27种,后者反不及前者的一半。

在非关编辑体例的情况下,后来者反而不如前者,总免不了令人生疑。

看过全书,就很容易理解,清代茶书之所以比较少,是与清代文字狱给清代文人带来的压抑是分不开的。

而清代考据学的兴盛,也在茶书方面有所反映,那就是多种对历代茶文化成果进行整理的茶学文献。

同时,作者通过对明清茶文化的探索,也让我们领略了明清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由各章节的内容,也就能够看到明清社会中文字狱、文人生存状况,皇室贵族特权、市民阶层的兴起、茶馆的兴盛、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三教九流中的茶元素、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茶业的作用,等等。

总之该书是从明清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来发掘明清茶文化的不同之处,又从明清茶文化的历史来看明清社会历史的变迁。

诚如作者在给赵国栋新著(《茶叶与西藏:文化、历史与社会》,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年)评论中所指出的,对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若能不局限于一种文化自身演变的研究,而是将文化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结合起来研究,既研究文化是如何在社会各因素综合作用下演变,又以文化为视角来解读与剖析社会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研究意义就得到了扩展。

(《农业考古》2015年第五期,第336页)可以说,该书正是作者对自己这样一种研究观念的尝试和体现。

作者的这种研究视角不仅很好地揭示了明清茶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可以说,对历代茶文化的研究也是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第二,学术视野较广。

作为长期浸淫于茶文化研究以及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者,作者在文中虽然探讨的是明清茶文化,但其时段却不仅仅限于明清,而是对整个茶文化历史进行了一番梳理;其讨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茶文化,而是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各个层面。

视角的独特已经说明了作者所具备的宽广学术视野,而只有具备了宽广的学术视野才能对相关内容进行较好的阐发。

没有对文人研究的积累,要区别明清文人在茶文化的不同是不容易的,没有对明清市民文化的把握,要说明明清茶馆问题也是难于办到,而有关宗教与茶文化,中外交流史中茶文化的作用也都非急就章式的研究所能达到的。

作者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其结语“走向工业化的当代中国社会需要发展茶文化”的写作,正是这种心态下的当然之笔,也为我们思索当代社会如何发展茶文化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