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法治--被告山杠爷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被告三杠爷的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被告三杠爷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cc7860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7.png)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被告三杠爷的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是一部让人深思的法庭剧。
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法庭案件展现了中国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贪腐问题,以及法律与正义的艰难抉择。
整部电影围绕着被告山杠爷的官司展开,该角色有着种种贪污受贿的罪行。
这部电影
给观众展示了一个普通官员如何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甚至残害无辜的人的故事。
正因为这个案件牵扯到了许多无辜的人,观众对于正义的追求在观影过程中一直十分
强烈。
电影中的法庭戏份处理得非常精彩,尤其是辩护律师与检察官之间的对峙。
他们在法
庭上争论事实和法律条文,展现了法律界人士对于正义的追求。
观众通过法庭辩论可
以深刻体会到维护正义需要的勇气和智慧。
另外,电影中还展现了中国法律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
其中一个问题是法律上存在的
漏洞和不足,这给了被告山杠爷的辩护律师可趁之机。
此外,电影中也反映出一些高
层干部通过权力插手司法程序的情况,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存在,对正义的打击非常
严重。
观看《被告山杠爷》让我对于中国社会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它不仅是一部好看
的法庭剧,更是提醒我们要保持对于正义的坚持,不被利益所腐蚀。
这部电影通过展
示贪腐案件的复杂与艰难,引发了我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于法律与正义的关系有
了更深刻的理解。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600字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4e5697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e.png)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600字《被告山杠爷》观后感《被告山杠爷》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法庭剧,通过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纠纷和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正义和法律的思考。
观看完这部剧,我深深地被剧中的情节所触动,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德和法律问题。
剧中的故事源于一起车祸案件,充满了悬疑和复杂性。
山杠爷作为被告,在整个案件中一直是引人注目的角色。
他是一个身份复杂、行踪诡异的人物,因此也使得整个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在整个剧情的推进中,观众不断地思考:山杠爷到底是凶手还是无辜的受害者?他的真正动机是什么?这些问题让人无法预测结局,也激发了观众对剧情的兴趣和思考。
除了悬疑的故事,剧中展现的法庭审判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审判过程中,各方律师的辩论和证人的依次上台,展现了法庭上的紧张气氛。
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双方的辩护和指责,不断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这种法庭剧的表现形式,使得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被迫参与其中,思考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同时,律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意识也引起了观众的重视。
他们用事实和证据辩驳,为了维护正义而奋力一搏,为案件的判决提供了正当的依据。
剧中还通过山杠爷的背景和人物性格塑造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山杠爷是一个来自农村的老人,他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和变迁。
他以坚忍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但也因为自己的命运与周围的人产生了隔阂。
剧情通过他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公平和平等的思考。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直面,不仅加深了观众对剧情的共鸣,同时也展示了剧作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唤。
在整个剧情的推进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动机。
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人性的弱点。
这让人不禁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否能够做到公正和正义?是否会因为个人的利益而选择妥协?这些道德和法律问题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
总的来说,《被告山杠爷》不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剧,更是一部可以引发观众深思的作品。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依法治国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依法治国](https://img.taocdn.com/s3/m/b766f23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f.png)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依法治国《被告山杠爷》是一部聚焦法律与正义的纪录片,该片以真实案件为蓝本,讲述了一位被告杠爷与他的律师团队在法庭上为了辩护权利而奋斗的故事。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认识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也对法治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纪录片中展现了中国司法改革的发展与进步。
被告山杠爷作为一个普通村民,因为一桩民事纠纷走上了法庭。
整个案件过程中,律师团队通过与被告的密切配合,充分收集证据,并在法庭上运用法律常识与技巧进行辩护,最终为被告争取到了公正的判决。
这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现实情况。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努力建设公正、公平、透明的司法体系。
而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努力的成果,让我深感自豪。
其次,纪录片也让我认识到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在整个案件过程中,律师团队不仅展现了专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辩护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法律知识和理性思维为被告争取了公正的待遇。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法律,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并为社会的正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法律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此外,纪录片还反映了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电影中,被告山杠爷及其律师团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无疑是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
缺乏证据、司法不公、权利受损等问题仍然存在,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司法改革、推动法治建设。
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法律队伍的建设,提高法官和律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以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权威性。
最后,纪录片《被告山杠爷》永远值得我们反思和思考的是,法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保障,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地位高低。
这部纪录片通过真实的案例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让我们意识到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并鼓励每一个人积极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不蔑视他人的权利。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18696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1.png)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被告山杠爷》这部影片,以其朴实而深刻的叙事,展现了一个小山村中的法治与传统人情之间的碰撞,引人深思。
影片中的山杠爷,是堆堆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在村里有着极高的威望。
他一心为了村子的发展和稳定,以自己的方式管理着村子。
他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其手段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山杠爷简单直接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村子的秩序。
比如,他强制要求游手好闲的人去劳动,惩罚那些不孝顺父母的村民。
在他的治理下,村子里似乎少了很多纷争,人们也能够安居乐业。
然而,这种“家长式”的管理,却忽视了村民的个人权利。
他私自关押、惩罚村民,这些行为显然超越了法律的界限。
从山杠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人情社会中权威人物的形象。
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小山村里,人们习惯了听从权威,习惯了用传统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和他人。
山杠爷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村子好,都是符合道德和情理的。
但他没有意识到,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单纯依靠传统的道德和个人的权威来管理已经不再适用。
影片中的堆堆坪村,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
这里的人们生活简单,思想也相对保守。
他们对山杠爷的敬畏和服从,反映了他们对传统秩序的依赖。
然而,当法律的光芒照进这个小山村时,这种传统的秩序开始受到了冲击。
法律,代表着公平、正义和秩序。
它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其上。
山杠爷虽然为村子做了不少好事,但他违反法律的行为却不能被忽视。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同时,这部影片也让我思考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单纯依靠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道德的力量来引导。
但道德不能替代法律,法律应该是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影片中那些被山杠爷惩罚的村民,他们的行为从道德层面来看或许是错误的,但山杠爷以违法的方式来纠正他们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个更大的错误。
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正义和公平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合法的途径。
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3f7486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6.png)
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篇一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被告山杠爷》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触颇多!也许在一些人眼里,山杠爷就是个大好人,他一心为了村子,为了村民,可为啥最后还被告了呢?这事儿啊,真值得咱好好琢磨琢磨。
山杠爷那叫一个热心肠,谁家里闹矛盾了,他去管;谁不好好干活儿,他也去说。
在村子里,他好像就是那个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大神”。
可从法治思维的角度来看呢?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啦!我觉得吧,山杠爷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他想让村子有规矩,大家都能好好过日子。
但他的方法,也许,可能,大概就有点不太对劲儿了。
比如说,他私设公堂,惩罚村民,这咋能行呢?法律那可是有明文规定的呀!咱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不是说你觉得对,就能去做的。
山杠爷可能觉得自己做的都是为了大家好,可他却忽略了法律的存在。
这就好比你在路上开车,你觉得自己技术好,想咋开就咋开,那能行吗?不得出事儿啊!再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是不是也会有这种想法?觉得自己是好心,就不管不顾规则了?这可得警醒啊!也许我们身边没有像山杠爷这样极端的例子,但这种忽视规则、法律的思维,说不定在我们不经意间就冒出来了。
你们说,要是山杠爷早点懂法,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这事儿啊,真让人又无奈又感慨!篇二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看了《被告山杠爷》,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这山杠爷,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从村子里的人的角度看,山杠爷那绝对是个顶呱呱的人物!他能把村子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大家都能安居乐业。
可从法治的角度一瞧,哎呀,问题就来了!山杠爷那种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在那个小山村里可能行得通,但放在现代社会,那可就行不通啦!他动不动就惩罚村民,还自以为这是为了他们好。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山杠爷不就是这样嘛,他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可他问过村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也许有人会说,法律有时候太死板了,像山杠爷这样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啥就不行呢?但我想说,要是都像山杠爷这样,那还要法律干啥?大家都凭自己的想法来办事,那不就乱套了吗?再说了,山杠爷觉得自己做的都是正义的事儿,可他知道啥是真正的正义吗?正义可不是你觉得对就是对,那得在法律的框架下才行啊!我就在想,要是山杠爷能多学点法律知识,是不是就能换一种方式来管理村子,既能达到目的,又不违法呢?这可真是个难题啊!篇三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被告山杠爷》,这片子看完,我真的是思绪万千!山杠爷,你说他坏吧,他一心为了村子;你说他好吧,他又确实违反了法律。
依法治国案例:被告山杠爷案例分析
![依法治国案例:被告山杠爷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5cd235aaea998fcc220e92.png)
《被告山杠爷》及其分析某偏僻小山村堆堆坪的最高党政领导人山杠爷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深受村民拥戴,堆堆坪也是乡里的老牌模范村.但一个雨夜,村里的小媳妇强英却在山杠爷门前上吊自杀,这件事无疑于平地起惊雷,堆堆坪的平静彻底结束了.山杠爷虽然对强英的死感到有几分意外,却自觉问心无愧.但一封群众的匿名信送到县里,县检察院派苏琴等人前往堆堆坪调查此事.事情很快就查清了:强英生前不孝敬婆婆,甚至动手打老人,山杠爷得知此事后当着全村人的面斥责强英.想不到强英回家后反把怒气撒在婆婆身上,激起了公愤.山杠爷于是命人将她绑走游街……当天晚上,倔强的强英就上吊自杀了.苏琴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山杠爷曾经为催促在外打工的明喜回乡种责任田,强令私拆明喜给妻子桂华的来信;派民兵捆绑关押拒交公粮的王禄……虽然这些曾被山杠爷“教育“过的人,后来对山杠爷十分感激,但山杠爷确实触犯了法律.山杠爷的孙子虎娃承认他为了搞明白什么是村规国法,而写了匿名信.法律是无情的,山杠爷交待完工作后,被押上了警车。
【故事梗概】电影《被告山杠爷》中,山杠爷所在的“堆堆坪”村是一个地处偏远,比较落后的村落。
虽然落后,但却是个模范村,原因正在于身为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的山杠爷,有自己的一套村规。
其实这套村规在我看来是以孝敬老人、善待他人等道德规范来约束村里人的,然而道德的约束力十分有限,他不是强制性的,它让人们自觉遵守。
一旦村民违反村规,道德将失去它原来的效力,而山杠爷政治违规村民所采取的措施则是非法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
山杠爷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家种责任田,私拆了他给妻子的信,以证实地址;王禄不按时交公粮,又拒绝受罚,被山杠爷派民兵关押;腊正带头反对摊款摊劳力修水库,被山杠爷当众打耳光,并被停止了党员登记……最严重是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强英,却逼出了人命,使自己成了被告。
【问题】从上述影片出发谈谈你对法治中国之路的理解【分析】就山杠爷的行为而言,初衷是好的,而他作为一村之长,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把村子治理得这么好,年年评模范,他本人也深得村民的拥戴。
《被告山杠爷》观后的法理学思考#(精选.)
![《被告山杠爷》观后的法理学思考#(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465cbd1bb68a98270fefa70.png)
《被告山杠爷》观后的法理学思考一、背景:被告山杠爷是堆堆村的村长,为百姓出谋划策,解纷息讼,通过乡规民约惩治不遵守道德规范的刁民,因此他在这个村里倍受街坊四邻的尊敬和信任,很多人为他鞍前马后,特别是何会计。
此事从惩罚措施说起,堆堆村有两种严厉的惩罚措施,对违反道德之人,轻者给村里自费放一场电影,重者五花大绑游村,以儆效尤。
堆堆村里某人媳妇翠花对自己年事已高的婆婆颇为不仅不孝顺,而且出言不逊,甚至拳打脚踢,致使自己的婆婆无法忍受翠花的凌辱,在万般无赖之下告到山杠爷处,山杠爷就把她给游村了,性情耿直的翠花不堪忍受欺辱,于是在山杠爷的家门上吊自尽了,最后山杠爷就被刑拘了。
特别提醒的是文学作品不能等同于现实,文学作品毕竟是导演或者作家构思的产物,与我们的现实相差很远,不过它里面所蕴含的价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挖掘,特别是对一个学法律的人来说更有这个必要。
其实只要上过大学进入法学院同学都应该知道中外法制史这门课程,有些人偶尔会埋怨到,这东西是古人的事,与我们太遥远了,没有必要花费课时和精力去学习它,一种东西的价值不能以时间的长短为标准进行考量。
使得我们更深层次了解我们现行的实在法经历那些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征(习惯-习惯法-实在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是移植的,是继承的,还是本土所产生的,可以更深的了解一个国家发展的历程①。
通过我国历史可以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刑法史是一注释:部血泪史,经历了罪行擅断和滥杀无辜的年代,未经任何法定程序,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仅凭一纸红头文件就圆满的解决,杀人就如同割韭菜。
列入这段分析的目的主要说明特定背景下社会现象。
我是农村出生的,对于偏远农村处理矛盾的机制和规则最熟悉不过了,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首先诉诸的不是法律,而是寻找在村里比较有威望的长者进行和解,和解的基础是熟人社会的裙带关系和长者的威信。
就像山杠爷这样的长者,村里的大小纠纷须得山杠爷事必躬亲,坐在祠堂里就可以解决纠纷,譬如好吃懒做,嗜酒成风的王禄,不仅被山杠爷审讯,而且限制了王禄的人生自由,按照现在的刑法规定,山杠爷的行为已经构成了非法拘禁罪,但在村里人的眼中,山杠爷的行为是正义之举,为大家所能接受的。
从电影《被告山杠爷》看加强农村普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从电影《被告山杠爷》看加强农村普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e85af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f.png)
从电影《被告山杠爷》看加强农村普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从电影《被告山杠爷》看加强农村普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叫《被告山杠爷》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威信高、敢说敢管的村委会主任,用游街示众的方法惩治教训一个不孝的儿媳,却逼出了人命,好心办了坏事,成了被告,引发了人们对法治问题的思考,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都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这就是说加强农村普法和民主法制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还有一个“刘某学等4人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的案例也说明了加强农村普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该案讲的是某县县委派出工作组到某乡李家村进行村级班子换届选举。
村民刘某学等4人出于个人目的,为阻挠工作组开展工作,于8月7日以发表演说等手段煽动不明真相的300余名群众到工作组驻地进行骚扰、漫骂、侮辱,冲击达数小时。
8月31日,当得知工作组将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村委会班子时,刘某学等4人便带领少数群众冲进会场,对工作人员再次进行侮辱、漫骂、纠缠,致使选举工作无法进行。
9月12日上午,刘某学等人又对工作人员大打出手,致使选举工作再次中断。
此案中刘某学等4人的行为违反什么法,应受什么处罚呢?刘某学等4人的行为违反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刑法》。
县委派出的工作组,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刘某学等4人暴力抗拒和阻扰,不仅妨碍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还触犯了《刑法》,犯下了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根据我国《刑法》第278条规定: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案件宣判后,刘某学等4人由于自己不学法,不懂法,犯了罪,非常后悔。
这个案例的普法意义在于,熟练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对公民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只有学法懂法,才能依法反映诉求。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个经常性课题,必须常抓不懈。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撤消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乡镇人民政府。
依法治国案例:被告山杠爷案例分析
![依法治国案例:被告山杠爷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5cd235aaea998fcc220e92.png)
《被告山杠爷》及其分析某偏僻小山村堆堆坪的最高党政领导人山杠爷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深受村民拥戴,堆堆坪也是乡里的老牌模范村.但一个雨夜,村里的小媳妇强英却在山杠爷门前上吊自杀,这件事无疑于平地起惊雷,堆堆坪的平静彻底结束了.山杠爷虽然对强英的死感到有几分意外,却自觉问心无愧.但一封群众的匿名信送到县里,县检察院派苏琴等人前往堆堆坪调查此事.事情很快就查清了:强英生前不孝敬婆婆,甚至动手打老人,山杠爷得知此事后当着全村人的面斥责强英.想不到强英回家后反把怒气撒在婆婆身上,激起了公愤.山杠爷于是命人将她绑走游街……当天晚上,倔强的强英就上吊自杀了.苏琴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山杠爷曾经为催促在外打工的明喜回乡种责任田,强令私拆明喜给妻子桂华的来信;派民兵捆绑关押拒交公粮的王禄……虽然这些曾被山杠爷“教育“过的人,后来对山杠爷十分感激,但山杠爷确实触犯了法律.山杠爷的孙子虎娃承认他为了搞明白什么是村规国法,而写了匿名信.法律是无情的,山杠爷交待完工作后,被押上了警车。
【故事梗概】电影《被告山杠爷》中,山杠爷所在的“堆堆坪”村是一个地处偏远,比较落后的村落。
虽然落后,但却是个模范村,原因正在于身为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的山杠爷,有自己的一套村规。
其实这套村规在我看来是以孝敬老人、善待他人等道德规范来约束村里人的,然而道德的约束力十分有限,他不是强制性的,它让人们自觉遵守。
一旦村民违反村规,道德将失去它原来的效力,而山杠爷政治违规村民所采取的措施则是非法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
山杠爷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家种责任田,私拆了他给妻子的信,以证实地址;王禄不按时交公粮,又拒绝受罚,被山杠爷派民兵关押;腊正带头反对摊款摊劳力修水库,被山杠爷当众打耳光,并被停止了党员登记……最严重是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强英,却逼出了人命,使自己成了被告。
【问题】从上述影片出发谈谈你对法治中国之路的理解【分析】就山杠爷的行为而言,初衷是好的,而他作为一村之长,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把村子治理得这么好,年年评模范,他本人也深得村民的拥戴。
探析被告山杠爷
![探析被告山杠爷](https://img.taocdn.com/s3/m/7c44850903d8ce2f006623dc.png)
探析《被告山杠爷》《被告山杠爷》讲述的是德高望重的山杠爷在堆堆村用他自己制定的堆堆坪适合的村规进行管理村民,但是由于他制定的村规以及用此村规惩罚涉事村民违反了国家法律而不得不接受国法惩罚的故事。
通过影片,我们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知识、经验在电影中的角色作用在堆堆坪,多数村民均是没有经过系统教育的,普遍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与外界相对隔离。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是唯知识至上的,在堆堆坪,国家的法律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理想国的知识,只存在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却是格格不入的,例如村民对山杠爷的行为触犯法律变得十分惊愕;山杠爷也是经验的实践者,山杠爷所制定的各种村规以及惩罚村民无不是依据先验得来的,根据先前的经验,不断推广,也最终在堆堆坪很好地实施着,例如对一些刁悍泼妇,采取严厉的关禁闭的方式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屡试不爽。
二、法治的关键法治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实行法治,而关键在于是实行谁的法。
亚里士多德曾说,已经指定的法律为人民普遍服从,而为人民服从的法是良法。
在堆堆坪,山杠爷依据乡风民俗以及传统习惯任意指定适合堆堆坪的法,并且长久以来堆堆坪依据这样的法却治理的很好。
但是国家的法律在国家所辖范围是强制适用的,因此堆堆坪也必须强制适用,这就会造成国家的法律与山杠爷的法发生冲突,如果实行的是山杠爷的法能够更好地治理村民,更好地处理村民直接的关系,那适用山杠爷的良法其实也未尝不可。
但是适用此情况的前提堆堆坪所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地方偏僻,信息封闭,交通不畅。
村里所发的一切很难为外界知晓。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和信息通畅,教育普及,法律意识提高,村民会很快意识到山杠爷的法并不是真正的良法,至少与国家的法律相比不是良法。
所以,在堆堆坪适用山杠爷的法与国家的法发生冲突时,应该适用比较良性的国家法。
强制适用国家的法更具有正义性。
三、村民有接受人治的自由吗在当时的堆堆坪,村民有选择人治特别是山杠爷的人治而拒绝法治的自由吗?我认为村民是不应该有这样的自由的,因为人治具有较大的缺陷,人治是因人而异且具有较大主观性,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误治发生概率也会逐渐增长。
2024年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2024年被告山杠爷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70cb41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3.png)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最近,我有幸观看了电影《被告山杠爷》,影片讲述了一位有担当、有正义感的村干部为了维护基层政权的不断突破自我、反腐救民的故事。
在观影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影片所传递的信息打动,感受到了现代中国基层官员背后的艰辛、执着和责任。
艰辛与执着从影片一开始,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山杠爷所面临的压力。
他每天早晨起床,就必须要处理各种繁琐的事务,如组织农民下地干活、筹备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等等。
然而,山杠爷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相反他的热情、耐心和坚韧却渐渐地感染了整个村庄,变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此时,电影的情节开始转向山杠爷的执着与勇敢。
他在得知村里的土地被强制征收后,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快速而果断的找到相关单位,表示强烈的反对态度,并开始在市政府、省政府、国务院等多个层面上进行协调和呼吁。
最终,他成功地为村里的广大农民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了为民务实、为民谋利的宗旨。
责任与担当在主人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地方干部对于自身责任的深切思考和反省,并以此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当他发现自己的上司将村里最好的耕地资源卖给了别人时,他并没有选择假装不知道,或是选择默不作声去接受这一妥协,而是以代表人民的身份,奋勇前行,将真相揭示在了全民的面前,呼吁公正和法制真正地落在地方政府工作当中。
同时,在故事的结尾,当山杠爷被提起检举职务违法案件时,他坦然面对,接受审问,并不断强调自己在工作中的为民初心和奉献精神,这个体现了对自身责任与担当的真正诠释。
总结电影《被告山杠爷》通过一个基层干部的形象似地向我们展现了他与身后官员身为一个赛调受尽巨大压力而又坚决信念,勇气,真诚和责任感的背后,这也让当下的我们深深地思考,基层干部都在为民办事,虽然表面看上去可能不起眼,但是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危险是大多数人所难以承受的,我们应当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支持,帮助建立清廉、诚信、有担当的政治文化氛围,也同时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治理_法治与现代国家_被告山杠爷_再解读_陈柏峰
![治理_法治与现代国家_被告山杠爷_再解读_陈柏峰](https://img.taocdn.com/s3/m/83b37497bceb19e8b8f6ba73.png)
2009年11月第22卷 第6期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L a wE d i t i o n N o v e m b e r ,2009V o l .22 N o .6作者简介:陈柏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湖北武汉,430074)。
① 苏力:《秋菊的困惑与山杠爷的悲剧》,氏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文章编号:C N 53-1143/D (2009)06-0151-06评论与综述治理、法治与现代国家———《被告山杠爷》再解读陈柏峰 电影《被告山杠爷》根据李一清的小说《山杠爷》改编,上映于1994年,讲述了1990年代之初四川偏僻小村堆堆坪的故事。
故事主人翁———堆堆坪的村支书山杠爷“治村有方”却触犯法律成为被告。
影片当时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因苏力的演绎①而成为法律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文本。
既有研究者大多从“山杠爷的悲剧”切入,解读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叹中国法治历程之艰辛。
十多年后,重温这部老电影,有许多不同于之前学者的感触。
影片从强英吊死在山杠爷家屋檐下开场,提出悬念,然后逐步追溯往事,展开情节。
为了追寻“谁写匿名信告了山杠爷”,影片不断“闪回”过去生活的片段。
通过闪回,我们认识了强英、明喜夫妇、王禄、腊正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也深刻认识了山杠爷,了解了堆堆坪。
与三十年来中国乡村变迁相比照,影片似乎是这个巨变时代的先声,其中所讲述的具体故事,无一不是当前农村现实中治理性和伦理性问题的预告。
一、乡村组织的治理困境在一个话语不断膨胀又不断继替的年代,“三农”危机似乎已是一个前朝的话题,可是,仅仅几年以前,它却曾经吸引着政学两界的注意力,引起过学人和公共知识界的关注。
回首曾经的学术与政治热点,1990年代以后的“三农”危机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李昌平所痛陈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②?对此,我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着眼于农民的视角,二是着眼于乡村组织的视角。
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a86afb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b.png)
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篇一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最近看了《被告山杠爷》这部电影,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咱就说,山杠爷这人物,到底是好还是坏?这问题可把我给难住了。
也许在那个小山村里,山杠爷的做法在村民眼里那是“杠杠的”!他让村里的秩序井井有条,大家都服他。
可从法治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事儿就复杂啦!山杠爷用他自己的方式“治理”村子,可能他觉得这是为了大家好,我觉得吧,他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
但这能成为他不遵守法律的借口吗?这就好比你考试想拿高分,就偷偷作弊,你能说你是为了成绩好所以作弊就没错吗?咱再想想山杠爷惩罚那些违反村规的人,打骂、关押,这难道不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利?也许有人会说,在那穷乡僻壤的地方,法律管不到那么细。
可法律就是法律啊,能因为地方偏远就不管用啦?看到山杠爷被带走的时候,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他可能到最后都不明白,自己一心为了村子,咋就错了呢?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在那个村子里,我能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吗?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法治思维可不是一句空话。
哪怕是在小小的村庄,法律也得是大家遵守的准则。
不然,像山杠爷这样好心办了坏事,多可惜啊!篇二被告山杠爷法治思维角度观后感嘿,看完《被告山杠爷》,我这心里头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不是个滋味儿!你们说,山杠爷有错吗?可能在他自己看来,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村子好。
他让游手好闲的人去干活,管着那些不听话的,村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但从法治的角度瞅瞅,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啦!山杠爷那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像不像咱们小时候家长的“棍棒教育”?家长觉得打你是为了你好,可真的好吗?山杠爷也是这样,他觉得自己做的没错,可他也许根本没意识到,他已经越过了法律的红线。
我就在想啊,法律这东西,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限制人的自由,还是为了保障人的权利?在那个村子里,山杠爷的权威比法律还大,这难道不可怕吗?再说了,山杠爷觉得自己的方法管用,可这管用能持续多久呢?万一哪天出了更大的事儿,谁来负责?难道还能让山杠爷一个人扛着?这部电影真的让我陷入了沉思,到底怎样才能让法治的阳光照到每一个角落,哪怕是像那样偏远的小山村?也许,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多学点法律知识,别等到像山杠爷那样犯了错还不自知。
被告山杠爷社会治理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社会治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636b4b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8.png)
被告山杠爷社会治理观后感
山杠爷这人物,一开始感觉就是个特厉害、特权威的主儿。
在那小山村里面,他说一不二的。
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村子好,让村子有秩序,让村民守规矩。
比如说,他惩治那些违反村规民约的人,那手段虽然简单粗暴,可在他眼里这就是管理村子的必要方法。
就像那个不孝顺婆婆的媳妇,山杠爷让人把她给游村了。
这事儿搁现在,那可不行,侵犯人权啦。
可在当时的山村里,传统观念里孝顺是天大的事儿,山杠爷觉得这么做能给其他村民提个醒,让大家都好好遵守这种传统的家庭道德规范。
这就看出山杠爷治理村子的理念是比较传统的,靠的是村里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那一套规矩。
但是呢,时代在变啊。
现代社会讲究法治,人人都有自己的合法权益。
山杠爷却没跟上这个法治的步伐,他还在用老一套的方法去管理村子。
最后呢,被人告了,他自己都懵了。
他一心想让村子好,怎么就成被告了呢?这就说明啊,社会治理不能光靠传统的权威和村规民约,得依法治理。
从这电影里我还想到,咱们社会治理就像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以前可能靠着经验和习惯就能让船往前走。
可是现在呢,大海变了,有新的航线、新的规则,就得按照新的航海图,也就是法律来行驶。
要不然,就像山杠爷的村子一样,会触礁的。
再看看现在的农村,也在逐步走向法治和民主。
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权利,也明白该遵守什么样的法律。
和电影里山杠爷的村子相比,那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电影里那些村民一开始不敢反抗山杠爷,因为他们习惯了服从。
可现在的村民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懂法律,还能参与村子的治理呢。
浅谈中国法治--被告山杠爷
![浅谈中国法治--被告山杠爷](https://img.taocdn.com/s3/m/6040600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d.png)
浅谈中国法治--被告山杠爷浅谈中国的礼治到法治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已过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法治”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及“礼治”而言的。
然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旧有的社会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依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提倡建设“法治国家”大背景下,我们要在尊重原有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推进法治社会的进程。
单纯的抛弃旧有传统或是简单照抄照搬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继承中寻求新发展。
电影《被告山杠爷》就在礼治与法治上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被告山杠爷》中的堆堆坪是一个乡里公安很少去的村庄,因为这个村庄一直很太平,一切事务都有山杠爷在主持大局,完全不可能出什么乱子。
即使村里出了什么悍妇刁民,也有山杠爷,这位正义与权威的化身,来用他自己的方法教育甚至惩罚他们。
看完这部影片,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普法影片,特别是影片借山杠爷的孙子这个角色,引出了村规与国法的矛盾,而也正是孙子这个正在接受教育的角色,看到了村子中现实的现状与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才写了一封信给《法制报》,想要弄清到底是老师说的对还是爷爷说的对,才引出了故事后来的发展。
影片想要告诉我们,依法治国,每一个公民都受到法律的保护,都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面对国家法律,就连村民们奉为权威的山杠爷也不例外。
的确,普及法律知识在当今社会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特别是在乡土社会,普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急切。
诚然,堆堆坪是一个特殊的村庄,堆堆坪的山杠爷更是一个特殊的村支书,我们可以说这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是,像堆堆坪这样的农村在中国还有许多,像堆堆坪的村民那样不懂法、不知法的农民在中国还有很多。
(完整)从电影《被告山杠爷》谈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
![(完整)从电影《被告山杠爷》谈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551196c8580216fc710afd86.png)
从电影《被告山杠爷》谈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记得开课第一天老师放的这一部电影,当初我便感慨颇多。
这是根据李一清的小说《山杠爷》改编的一不电影。
群山环抱中的“堆堆坪”是个模范村,山杠爷是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他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威望极高,深得村民的拥戴。
一个雨夜,“夯娃"的婆娘强英吊死在山杠爷的门前,在平静的堆堆坪激起了波澜。
对强英的死,山杠爷虽感意外,但自觉心中无愧,他教育正学法律常识的孙子虎娃:“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村规就是国法".一封匿名的群众来信寄到了县检察院。
检察院的苏琴来到了堆堆坪.山杠爷吩咐村民全力配合调查,陪同苏琴的乡里的王公安,对山杠爷的人品和作风赞不绝口。
苏琴很快就调查清楚了强英的死因:强英因虐待婆婆引起公愤,山杠爷为惩治歪风邪气,当众处罚了她.强英既不服处罚,又不改正,被捆绑游街示众。
当晚,脾气倔犟的强英就上了吊。
苏琴在调查中对山杠爷有了更深的了解。
山杠爷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家种责任田,命令私拆了他给妻子的信,以证实地址;王禄不按时交公粮,又拒绝受罚,被山杠爷派民兵关押;腊正带头反对摊款摊劳力修水库,被山杠爷当众打了耳光,还被停止了党员登记……这些被山杠爷处理过的人不仅不记恨他,反而对他感激不尽,都说山杠爷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堆堆坪好。
只有好逸恶劳的二利在幸灾乐祸。
山杠爷不管人们说什么,他依然故我地为村里的事忙碌。
苏琴心里明白:山杠爷大公无私是无可争议的;但毕竟法律是无情的。
她百感交集,不得不告诉山杠爷,他触犯了法律。
山杠爷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他要去服刑。
临走前,他到学校安排好学生过冬的事,又安排了家中的事,夜晚,他又开支部会交待了党支部的工作。
……山杠爷被带上了手铐,衣着整洁地走出祠堂。
所有堆堆坪的人都来为他送行。
在一声声“杠爷!”的呼喊声中,人们呼啦一下全跪下了。
山杠爷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就山杠爷的行为而言,初衷是好的,而他作为一村之长,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把村子治理得这么好,年年评模范,他本人也深得村民的拥戴.但他在治理村子的过程中却采取的行为却属违法行为,这是为法律所不容的,山杠爷必会承担法律责任。
法治方略在中国的施行——从《被告山杠爷》说开去
![法治方略在中国的施行——从《被告山杠爷》说开去](https://img.taocdn.com/s3/m/bd2dac29af45b307e871974b.png)
法治方略在中国的施行——从《被告山杠爷》说开去多年来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差别决定和影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二元状态。
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我国法治在城市和农村的外延资源不尽相同。
通过《被告山杠爷》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大致窥视一下中国农村的法治方略实施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一下法治方略在中国的施行。
首先,通过这部影片,我认为目前中国农村面临着法治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法治主体的农民存在的不足,已成为农村法治推进的阻碍因素。
在民主政治国家,法治的主体只能是人民。
就我国而言,法治的主体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农村,就是广大农民。
农民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群体,是中国法治主体的基础。
然而作为法治主体的农民,自身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农村法治的实施与推进。
1、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形成合理的正相关关系。
一些地区农民法律意识没有随经济的增长和我国立法步伐的加快而明显增强,表现于农民对权力的崇拜、权利义务的模糊、主体意识的淡漠和法律知识的缺乏等。
当自身权利被侵害时,要么浑然不知,以“法盲”、“法愚”的形态展现于社会;要么屈从于权威,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规定而不顾,“以暴制暴”。
影片《被告山杠爷》中,山杠爷对待那些刁汉泼妇采取游街、关押的方式,严重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是违法的行为,他自己却不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而那些村民也习惯了那样,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甚至那对信件被拆的夫妻居然觉得山杠爷拆他们的信件是家长应该做的,没有不对...这些都表明农村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的缺失。
2、农民法律知识缺乏。
农民很少知道自己的权利;在对权利义务系统的理解中,义务是主词,少有权利的知识和观念,“权大于法”是农民心中的“图腾”,他们往往感到需要“关系”、“金钱”和“权力”,不需要法律,视法律为外物,崇尚“无讼有德”,无视或排斥法律权威。
现实生活中,才会出现刑事案件也会有“和解”或用“族规”解决的情况,才会出现“相信权力”而“不相信法律”的现象。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75b8b9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e.png)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被告山杠爷》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它以一个小山村为背景,讲述了村支书山杠爷在治理村庄过程中,因采用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法治观念产生冲突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中的山杠爷,在村民眼中是一位德高望重、公正无私的领导者。
他一心为了村子的发展和村民的利益,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着村庄的秩序和安宁。
他会严厉批评游手好闲的人,督促村民按时交公粮,对那些不孝顺的子女进行教育。
在他的治理下,村子里的风气良好,村民们也都安居乐业。
然而,山杠爷的治理方式却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法律。
他私拆村民信件,将犯错的村民关起来“反省”。
这些行为在他看来或许是为了村子好,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却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即使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手段不合法,也依然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从山杠爷的身上,我看到了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一些特点。
在过去相对封闭和简单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依靠个人权威和道德规范来管理的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法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依法治理,而不是单纯依靠个人的意志和权威。
同时,这部影片也让我思考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山杠爷的行为在道德层面上,很多时候是可以被理解甚至是称赞的。
他的初衷是为了让村子变得更好,让村民们能够过上有规矩、有秩序的生活。
但法律是一种更具普遍性和规范性的准则,不能因为个人的道德判断而被随意突破。
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不重要,而是说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发挥作用。
影片中村民们对山杠爷的态度也让我感触颇深。
他们一方面感激山杠爷为村子所做的一切,另一方面又在法律面前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反映出在农村地区,普及法律知识的任务依然艰巨。
很多村民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否合法,也不了解如何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这部电影也让我对农村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
农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2611fc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f.png)
《被告⼭杠爷》观后感 《被告⼭杠爷》根据李⼀清⼩说《⼭杠爷》改编,讲述了堆堆坪的当家⼈⼭杠爷⼀⼼⼀意为群众着想,却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在村⾥搞“家长制”、“⼀⾔堂”,最终因触犯国法⽽受到法律制裁的故事。
下⾯是店铺我为您准备的《被告⼭杠爷》观后感,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被告⼭杠爷》观后感篇1 看了《被告⼭杠爷》这部引⼈深思的电影,受益良多。
⼭杠爷是⼀位典型的⽼实巴交的农民,却有着⼀颗对⼯作、对国家⽆⽐热诚的⼼。
⽤认为⾃⼰是对的深得⼈⼼的⽅法来管理着堆堆平,他得到了堆堆平⼈的尊敬和爱戴,是说话算话问⼼⽆愧的⼤好⼈。
但是他却不知道⾃⼰问⼼⽆愧⽤于专门治理刁汉泼妇的⼿法却触犯了法律,引发了德治与法制的深思。
三杠爷的所作所为在该⽚中于堆堆平是于情于理,于堆堆平之外确实是犯法。
由于地处偏僻,很少⼈读过书,懂法的更少。
似乎脱离了社会主义的管辖,当时的堆堆平的管理制度和家长式的管理制度有点相似,即家长说的算。
以致三杠爷的做法与法律相抵触,这就促成了后来的公安同志为⼭杠爷求情并流泪的场⾯。
在堆堆平中⼭杠爷是德⾼望重的⽼⼈,使该⽚中谁写匿名信成为了⼀个悬念,也为⼭杠爷和孙⼦虎娃在⼭上挖地时的对话做铺垫。
孙⼦虎娃是由于好学才写的匿名信,究其原因在于他不知道到底是⽼师还是⾃⼰爷爷说法对,于是想弄个所以然。
1995年拍的电影,是以⼀个落后却年年先进基本没有触犯法律的⼩⼭村为背景题材,以⼀个完全没有学过法律以理、以德服⼈的⽼⼈形象,诠释了在他治理下的⼩⼭村治安状况和邻⾥关系,并说他触犯法律的过程。
在准备去接受审判的时候还不忘记叮嘱⼉⼦⼉媳,不要忘记还⼉媳动⼿术是⽋下村民的钱并让孩⼦好好学习;让下⼀届村⽀书提出让村⼦⾛出落后困境的意见和看法;最后他去了⼩学堂,叮嘱⽼师要好好教孩⼦并给年久失修的学堂做⼀次“装修”。
那场景、那话语着实让⼈对他多了⼏分崇敬、⼏分敬仰,也体现出⼏分凄凉、⼏分惋惜。
是啊!⼀位让⼈敬重的村⽀书,让⼈不相信违法的村⽀书却犯法了。
从电影《被告山杠爷》中看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的冲突
![从电影《被告山杠爷》中看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的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e1e31628b4daa58da0114ac2.png)
1994 年拍摄的电影《被告山杠爷》讲述了人称“山杠爷”的四川省堆堆坪村村支书治村有方,身受百姓爱戴,然而执法严厉,最终被人举报,公安机关认为其执法手段违反法律而将其强行带走的事件。
影片折射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执法意识与现代执法规则发生的碰撞。
步入新世纪,面对社会对规则、程序、正义等价值越来越深层次的追求,传统执法手段自身面临严重危机。
剖析该影片的主旨,分析其法理学内涵,有利于重新审视传统执法手段的利与弊,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新时期新社会条件下的立法与执法活动提供借鉴影片将场景选择在中国一个地形闭塞,经济落后的西部山村,也将传统意识和现代规则的矛盾激化。
遥想当时的社会状况,改革开放刚刚有所成效,国家各项事业逐渐在法制的轨道上前行,然而法律不完善的现实很难保证各个领域的活动均有法可依。
中国处在法治社会的转型时期,而地势偏远的山村更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繁荣程度等的劣势而成为了中国法治发展道路上最薄弱的一环。
道德在这些地区有着高于法律的意义。
更为典型的是,这些地区根据自身的风俗道德,将国家法律具体化为适合自身的简单行为规则,在现实中,这些简单的行为规则,显然比国家制定的法律条文更有执行力。
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之中,法律是人类理性构建的产物,而道德来自于生活本身,更能反映人类对自由秩序本身的追求。
在现代生活中,法律被没有限制地推崇,法律的膨胀展现了在构建现代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构建的手段和目的本身对生活的粗暴僭越,从而破坏了社会生活秩序本身对瑕疵的自我修复能力。
电影《被告山杠爷》本身反映的也是现代法律秩序的构建对传统执法道德的冲击。
当正常的司法程序进入堆堆坪村,山杠爷原本的执法手段本身也被当作违反了法律,这种转变在瞬间发生,然而当地的环境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势必产生阵痛。
然而,道德法与法律有着先天的联系,对一个法律体系完善的国家来说,道德法应是法律形成前之必需。
法律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产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的礼治到法治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已过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法治”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及“礼治”而言的。
然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旧有的社会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依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提倡建设“法治国家”大背景下,我们要在尊重原有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推进法治社会的进程。
单纯的抛弃旧有传统或是简单照抄照搬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继承中寻求新发展。
电影《被告山杠爷》就在礼治与法治上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被告山杠爷》中的堆堆坪是一个乡里公安很少去的村庄,因为这个村庄一直很太平,一切事务都有山杠爷在主持大局,完全不可能出什么乱子。
即使村里出了什么悍妇刁民,也有山杠爷,这位正义与权威的化身,来用他自己的方法教育甚至惩罚他们。
看完这部影片,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普法影片,特别是影片借山杠爷的孙子这个角色,引出了村规与国法的矛盾,而也正是孙子这个正在接受教育的角色,看到了村子中现实的现状与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才写了一封信给《法制报》,想要弄清到底是老师说的对还是爷爷说的对,才引出了故事后来的发展。
影片想要告诉我们,依法治国,每一个公民都受到法律的保护,都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面对国家法律,就连村民们奉为权威的山杠爷也不例外。
的确,普及法律知识在当今社会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特别是在乡土社会,普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急切。
诚然,堆堆坪是一个特殊的村庄,堆堆坪的山杠爷更是一个特殊的村支书,我们可以说这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是,像堆堆坪这样的农村在中国还有许多,像堆堆坪的村民那样不懂法、不知法的农民在中国还有很多。
可见,在中国农村普及法律知识已是迫在眉睫。
其次,这部影片更是描述了发生在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控制形式由硬控制逐渐转变为软控制的过程中发生的普遍现实。
在堆堆坪,我看到了当今中国部分乡土社会所遇到的困惑与矛盾,那就是乡土社会奉为经典的传统村规与现代化法律之间的冲突。
堆堆坪、山杠爷、山杠爷处理村内各项问题的方法,使我想了许多。
我不禁要问,当一种据说是更为现代、更加关注公民权利保障的法治开始影响中国农村时,给农民带来了什么,给农村的管理带来了什么?这种“现代的”的法治究竟是否适合在农村运行,法治取礼治、硬控制取代软控制,其代价又是什么?
山杠爷出事了,检察院的苏琴在乡王公安的陪同下来到了堆堆坪,对山杠爷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苏琴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强英因虐待婆婆引起公愤,山杠爷为惩治歪风邪气,在强英的父母和全村人面前罚她放电影。
强英既不服处罚,还变本加厉,于是山杠爷将她捆绑游街示众。
当晚,脾气倔犟的强英就上了吊。
对强英的死,山杠爷虽感意外,但自觉心中无愧,当孙子告诉山杠爷他的做法是违法时,山杠爷语重心长的说道:“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村规就是国法。
”孙子似乎明白了什么,没有再问下去。
在接下来一系列调查中,苏琴对山杠爷的了解也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回忆而渐渐清晰起来。
山杠爷是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他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威望极高,深得村民的拥戴。
村里有什么重大决策时,山杠爷总是站出来主持大局,用他的方法将问题解决,无论谁有意见,山杠爷都会要求村民按照村里的规矩办事,因为这是老百姓们普遍认同的根本规范,这都是为老百姓好,为堆堆坪好。
在影片中,极少数泼妇刁民不服管教被山杠爷惩罚游村。
在中国农村这样一个熟人社会,游村对于当事人来讲,是极其丢“面子”的。
在乡土社会传统的礼俗与道德观念的熏
陶下,村民们普遍将“面子”看的很重,在这样一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社会,违反村规、习俗,是为大众所不能容忍的。
这时候山杠爷出来了,用一套十分有效的方法,处理了违反传统习俗的村民,从而维持了堆堆坪的善良风俗。
可见,在农村社会这样一个极其看重“面子”的社会,软控制发挥着具有核心意义的作用。
堆堆坪在山杠爷的领导下,村里的道德教化很成功,山杠爷用自己的方式,在堆堆坪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机制。
但不曾想,在维持堆堆坪善良风俗的同时,山杠爷自己却违反了法律。
他的动机是好的,社会效果也不错,可是方法却触犯了法律。
可是,这是山杠爷的责任吗?在这个全村只有一个村民是初中以上学历的堆堆坪,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就是权威,而山杠爷就是这个权威的执行者,有了山杠爷,堆堆坪才能保持善良,年年评上先进,在这里,那些现代化的法律离堆堆坪很远,离堆堆坪的村民们很远很远。
农民的日常生活完全不需要法律,而现在,检察院苏秦的到来,这个现代法律的化身的到来,在堆堆坪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世世代代认同的权威忽然被推翻了,人们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山杠爷犯法了,堆堆坪的权威的象征要去坐牢了。
旧的权威已经被破坏,从前的维持秩序的方式被打乱,和谐忽然间被打破,新的秩序似乎已经到来。
每个村民都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每个村民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难道经过这一次,堆堆坪的村民就懂得如何运用法律了吗?法律就能完全影响村民的生活与思想了吗?
堆堆坪这个法律管不到的偏远村庄,正是山杠爷这样一个做出违法行为的人,维持住了善良风俗。
在法律到来之前,这里是如此的和谐,所有的一切都由山杠爷处理妥当,而正是法律,这个我们现代社会正义、公正的象征,破坏了一切。
法治权威的建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堆堆坪,原有的和谐被打破了,而新的和谐显然不可能立即形成。
如果一个社会的生活完全不需要法律,那么我们能肯定地说法治一定优于礼治吗?山杠爷不懂法有错吗?在他生活、工作的环境,处处都有礼俗道德指导,法律只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可有可无,对堆堆坪的村民们来说没多大影响。
而且,当法律禁止村民们按原有习俗办事时,法律似乎更是起着唱反调的作用。
不能按老规矩办事了,新来的法律又管不了那些事情,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事谁能来管呢?传统的习俗遭到了冲击,我们知道,硬控制终将替代软控制,法治终将替代礼治。
然而,要乡土社会摒弃适合实际需要的习俗道德去遵循国家法律,这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村民们一时无法接受山杠爷竟然犯法了,正如传统的乡土社会一时不可能适应法治突然的到来。
法治带来的是多么尴尬、多么无奈的现实,看着山杠爷的两行泪水,难道山杠爷真的错了吗?法律来了,原先的道德习俗被否定了,现代社会的法律将成为人们的基本准则,法治取代了礼治。
但是,新的法律又真的能立即担起维持中国乡土社会平静善良的风俗重任吗?相信在这之前,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中国礼治到法治这条漫漫长路,还等着一代又一代人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