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
五、工作程序分述
• 在重要成矿区带,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 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的穿越路线 为主。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 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 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以了解成矿 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 • 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 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测制,在剖 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 • 通过踏勘,结合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 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
野外验收资料整理应达到的要求 • ①调查区的地质填图和剖面测制工作已 全部完成;单幅图幅实测地质路线总长 和实测剖面工作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 ②专项研究的野外工作全部完成。 • ③完成了规定的样品采集与送样任务, 大部分样品已完成测试和鉴定。 • ④完成了全部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 的系统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 • ⑤完成了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地质图空 间数据库的建设。 • ⑥完成了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编写。
五、工作程序分述
• 1、资料收集—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 集与利用
• 系统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区域 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 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报告、专著(如地 质志、矿产志、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地层 典等)、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 的资料。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 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 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 工作主攻方向。
五、工作程序分述
• 4、野外调查 • 野外调查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最重要 环节,通过野外调查,客观准确详实的 收集第一手原始地质资料,查明区内区 域地质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区域地质、 矿产地质、物化遥地质调查、水文工程 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等基础地质问题。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二○○一年三月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996年5月—2001年3月编写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项目负责:徐玉琳报告编制:徐玉琳伍洲云蔡则健陶云主要参加人员:陆美兰黄敬军赵祥周爱国王文庆单卫华王孝汉营兆端皇莆啊富顾雪良王茂亭张兵张小平张于薛宁菊陈福春季国兴钱夏中张舜葆郑丽春高梅审查: 朱锦旗顾阿明余勤总工程师:袁晓军所长:顾阿明院长:袁晓军朱锦旗(副)报告提交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报告提交日期:2001年3月目录绪言 (1)第一章自然经济地理 (8)第一节自然地理 (8)第二节经济地理 (10)第二章地质环境背景 (18)第一节地形、地貌 (18)第二节地层 (19)第三节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22)第四节工程地质特征 (24)第五节水文地质特征 (27)第三章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32)第一节水土污染 (32)第二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地下水资源衰减 (41)第三节地面沉降 (45)第四节地裂缝 (54)第五节地面塌陷 (59)第六节滑坡、崩塌、危岩 (66)第七节水土流失 (76)第八节涝渍 (78)第九节江海岸侵蚀、淤积 (79)第十节海平面上升 (86)第十一节地方病 (88)第十二节地震 (89)第十三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 (90)第十四节特殊不良岩土体的分布 (91)第四章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 (93)第一节环境地质分区及评价原则 (93)第二节地质灾害专项评价 (97)第三节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 (108)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17)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方向 (117)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18)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21)第一节结论 (121)第二节建议 (124)附图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1 3201 江苏省环境地质图1:50万2 3202 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图1:50万3 3203 江苏省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1:50万4 3204 江苏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预测图1:50万5 3205 江苏省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1:50万绪言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都市人口密集,国民经济建设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人民生活水平如日中天。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万(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2020年3月目 次引 言 (5)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总则 (2)4.1目的任务 (2)4.2部署原则 (3)4.3总体要求 (3)5设计书编写 (5)6调查内容 (5)6.1基本规定 (5)6.2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地质灾害调查 (9)6.5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承灾体调查 (10)7基本调查方法 (10)7.1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遥感调查 (11)7.3地面调查 (11)7.4物探 (11)7.5钻探 (12)7.6山地工程 (12)7.7测试与试验 (12)8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总体要求 (13)8.2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图件编制 (14)9.2报告编制 (14)9.3数据库建设 (14)9.4成果验收 (15)9.5资料归档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 (17)附录B(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 (18)附录C(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F(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I(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0)附录K(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 (53)附录L(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55)附录M(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7)附录N(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 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镇江扬中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其评价
镇江扬中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其评价于俊杰;王明路;魏乃颐;蒋仁;劳金秀;马雪;张宗言;赵玲【摘要】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江苏1∶5万扬中市、江都县、谏壁镇、泰州市幅区调”项目为依托,根据项目所完成钻孔岩芯资料,结合本地区区域地质、工程地质资料,镇江扬中地区覆盖层主要是全新世中晚期长江冲、淤积形成的新近系软弱土和砂土.根据岩性组合、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地形、地貌特征,该区分为长江边滩相软土沉积区和漫滩相砂土沉积区两类.主要讨论各土层工程地质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扬中地区的工程地质适宜性及建筑施工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3(037)001【总页数】5页(P127-131)【关键词】岩土组合;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江苏镇江【作者】于俊杰;王明路;魏乃颐;蒋仁;劳金秀;马雪;张宗言;赵玲【作者单位】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0 引言自11世纪沉积以来,扬中沙洲(太平洲)不断扩大,成为长江中仅次于崇明岛的第二大岛。
该区域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勘察和江岸稳定性调查的资料,但是区域性的归纳和总结较少,本次“1∶5万扬中市、江都县、谏壁镇、泰州市幅区调”项目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施工的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对该区域内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河床相-三角洲相沉积层工程地质结构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曹光杰等,2012),并作了系统的总结,重点讨论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并对建筑施工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1 地质概况扬中市位于江苏省中南部,属长江冲积平原、冲海积平原,全市无山岳,地势低平,海拔为4~4.5 m,相对高度1 m。
区内被第四系所覆盖,第四系沉积较为连续、完整,沉积厚度变化较大,最厚达268.4 m,最薄仅为60 m左右。
松散堆积物主要为边—漫滩相、河流相沉积,其次为冲洪积相沉积(吴标云等,1987),具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图幅验收要求(初稿)一、对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的认定:1、凡进入设计经费预算的各类野外调查、物探、钻探、野外实验、样品采集分析等工作量都需要审核工作量完成情况;2、根据提交验收的原始资料确认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未见到原始资料的实物工作量不予认定。
二、对图幅达到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定额的评价1、鉴于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定额包括本次调查工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因此,需要将测区可以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钻探、物探等工作量资料,或能够解决调查任务规定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一并提交验收,以便综合评价图幅的实物工作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2、水文地质点(主要是泉、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等)、钻孔、水井、坎儿井、矿区排水坑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以及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污水排放沟渠、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如渗水洼地)占路线观测点比例应大于50%,长观点占水位统测点比例应不少于20%。
3、水点原则上均匀分布,每四平方公里不少于1个点。
具有水量资料(指通过抽水试验获得的水量,不含通过访问估计的水量)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一般应占机、民井的20~30%。
4、水文地质观测点(机井、民井、泉及地表水体)应采集简分析水样,其中20~50%的代表性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5、由于各地区主要含水层的底界深度差异较大,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除按照钻孔数量控制外,还可以通过进尺数控制,建议按照不低于900m/100m2的钻探进尺控制。
控制深度要求揭露具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组)或含水构造带。
考虑到区域对比和拼图,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统一大致的勘查深度。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北地区以第Ⅱ、Ⅲ、Ⅳ承压含水层为勘查目的层。
(本次验收的南通地区第Ⅲ承压含水层为开采层、第Ⅳ承压含水层为后备开采层,孔深超过300m)。
6、已进行过1: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工作量可减少20~40%。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24总则34.3任务4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45基本要求5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86。
1设计书编制原则86.2设计书内容要求86。
3设计书审批97图幅调查97。
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9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117.2.1平原地区117。
2.2丘陵山地地区127。
2.3岩溶地区137。
2。
4滨海地区147.2。
5内陆盆地区147。
2。
6黄土地区157.2。
7红层地区167.2.8冻土地区16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177。
3。
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177。
3。
2遥感调查187。
3。
3水文地质测绘197。
3.4地球物理勘探207.3.5水文地质钻探247。
3。
6水文地质试验257。
3。
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267。
3。
8地下水动态监测288综合评价298。
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298。
1。
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298。
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308.1。
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31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358.2.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358.2.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378。
2。
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408.2.4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42 8.2.5供水安全论证448.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448。
2.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459图件编制469。
1编图基本原则469.2单幅图4611。
3综合评价图4710数据库建设4710。
1基本要求4710。
2数据库内容48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4810。
4数据库格式4811成果4911。
1单幅图成果4911.2区域成果5012成果验收5012.1野外验收5012.2报告审查51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
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
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
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1)沉积岩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江苏启东地区发现浅层天然气气源层与晚更新世末期古土壤层——据江苏1:5万余东镇等七幅区调
江苏启东地区发现浅层天然气气源层与晚更新世末期古土壤层——据江苏1:5万余东镇等七幅区调冯文立;季文婷;冯金顺;张平;郭盛乔;程瑜;赵增玉【摘要】江苏东南部启东地区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完成野外工作验收,通过整理分析新获取的地质资料,发现工作区内“下切河谷”地区地表下46~59m处普遍存在棕黄色、灰绿色、灰黑色“硬黏上层”,厚度2—10m不等;局部地区钻孔岩心剖面在本层顶部表现为明显的古土壤层,见根痕构造、钙质结核等暴露成土特征,其下部可见灰黑色富有机质、植物碎屑的粉砂质黏土层。
古土壤层的发现证明了本区在末次盛冰期并不完全为下切河谷地区,更新了前人对测区晚更新世末期沉积地层的认识;而厚度0.5~2m不等的富有机质、植物碎屑的粉砂质黏土层为本区浅层天然气提供了气源。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调查》【年(卷),期】2015(002)002【总页数】5页(P56-60)【关键词】江苏启东;下切河谷;晚更新世;古土壤;浅层天然气【作者】冯文立;季文婷;冯金顺;张平;郭盛乔;程瑜;赵增玉【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质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获取了大量的钻孔,进行了较系统的第四纪地层及古气候环境研究[1,2],表明第四纪以来,长江三角洲经历数次海陆变化,早、中更新世地层以河流相地层为主,零星分布海相地层;晚更新世、全新世逐渐以海陆交互、海相地层为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河口南翼上海地区晚第四纪地层的沉积序列划分与识别、古海平面的变化与沉积响应、下切河谷—三角洲的演化模式探讨[3-7],三角洲北翼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同时以李从先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末次盛冰期存在长江古河谷的结论一直存在争议。
为加深长江三角洲北翼晚更新世的研究程度,2014年度项目组沿近南北向的剖面线设计并施工了10口孔深75 m左右的钻孔(图1),获取了测区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详细的沉积地层记录。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
阶段资料整理内容 • ①完善野外纪录资料和实物资料的核实 吻合工作,要求做到野外记录、路线信 手剖面图、素描图、照片、录像资料、 各类样品等野外实际资料与实际材料图 相互吻合。 • ②进行系统连图和接图,使区域地质图 分阶段逐渐形成。 • 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应安排足 够的时间,全面检查原始资料和综合资 料的完备程度、基础地质调查和专项研 究的初步成果质量、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 • • • • • • • • • • • 一、绪言 二、目的任务 三、工作程序 四、基本准则 五、工作程序分述 六、野外调查 七、调查记录 八、沉积岩野外调查 九、侵入岩野外调查 十、火山岩野外调查 十一、变质岩野外调查 十二、构造野外调查
一、绪言
• • • • 1、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分类 根据填图比例尺及调查工作的详细程度 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 中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 大比例尺(1∶5万、1∶2.5万) • 常见的比例尺是1∶100万、1∶25万、 1∶20万和1∶5万 • 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以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主
四、基本准则
• 4、区域地质调查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 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 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加强深部 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 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提 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 5、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 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 区别,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 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 调查工作。
一、绪言
• • • • • • • • • • • • • • • • • • GB/T 17412.1—1998 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2—1998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3—1998 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 2007-XX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 DZ/T 0011-19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 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D2004-04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DD2006-06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DD 2007-?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
1-05-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解析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 000)DZ/T 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例(1:50000)ZB/T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1 / 15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
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底图。
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专项填图工作指南
调查要求: ●地质调查 ●矿产调查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
一、我国1:5万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历史演变
(二)第二阶段(1991年-200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 000) DZ/T0001-1991出台后,我国区域矿产调查 (1∶50 000)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 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 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 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 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 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1:5万区调方法
1、组队
3.10 根据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 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单幅项目组应由4—5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多幅联 测的项目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 稳定。
应根据任务要求,组织任务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队伍 3.6 除进行详实的基础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 灾害地质和城市地质等重大问题,必须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内容。 3.7重要成矿区带所开展的区域矿产调查的图幅,应视工作区特点和研究程 度开展必要的物、化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物、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 3.8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 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综合运用物、化、遥等多种技术方法,加 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多角度解决图幅内 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成矿规律研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2)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贯穿于整个区调过程中: 立项、设计、填图、连图、专题研究、综合整理,等等。
(3)数字填图和数据库建设
成功开发了区域地质调查数字采集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区调野外采 集数据处理和成果输出的桌面系统,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 室内整理和成果输出的主流程信息化。 数据库建设
巴底幅、小成都幅的1/5万区调联测的任务书: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3)——4.3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
4.3.1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的目的是为解决图幅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问题 提供空间信息。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 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处理和制图。 43.2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 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 数据。 4.3.3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 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 数据图像。 4.3.4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4.3.5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 基础背景图层。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全过程。 4.3.6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 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 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 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 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3、基本工作内容
从上述定义和基本要求中,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内容——目标任务 (1)查明区内地层的特征;
(2)查明区内岩石特征(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
(3)查明区内构造特征; (4)查明区内古生物特征; (5)查明区内矿产特征; (6)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
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青藏高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 0246-2006)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 1:50000 )
5万区域地质填图技术要求
3.3 工作程序 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 队、收集资料、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
外调查、资料整理、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
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最终成果数据库(区
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
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
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 的有机整体。
4.2
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
收 集 调 查 区 已 有 的 1:250000 , 1:200000 , 1:500000 等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地质图及说明书,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 体特征。
4.2
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
(1)文献资料: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物化遥 等各类成果(调查报告、专著、科研论文等)。 (2)实物资料:岩石、矿物、化石标本,光薄片、岩心等。 (3)样品测试成果:在质量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4)地学数据库:如1:20万、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中国地层数据库》、1:20万、1:5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基础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重砂数 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等。 (5)地理资料: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详细了解调查 区野外工作条件。 目的:(1)了解和掌握前人调查研究现状、工作程度,总结 已有成果;(2)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3)明确工作方向。
3.4.5 除进行翔实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地 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的环境地质、 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 地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开 展相应的地质背景专项调查,具体调查 内容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明确。 3.4.6 区域地质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 合,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多 途径、多角度解决调查区内存在的重大 基础地质问题,提高整体调查和研究水 平。
1:50000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细则
1:50000地球化学⽔系沉积物测量⼯作细则1:50000⽔系沉积物测量⼯作细则⼆○○三年三⽉1:50000⽔系沉积物测量⼯作细则⼀、⽬的根据在区域化探阶段已圈出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以及根据化探、物探、地质资料所划定的找矿远景区,优选1:50000化探测量图幅,通过1:50000化探测量⼯作,进⼀步缩⼩寻找⾦、铜、镍成矿带找矿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进⼀步开展地、物、化⼯作的详查地区。
⼆、⽅法的选择依据北⼭地区地球化学景观特征和前⼈1:200000化探⼯作⽅法,⼯区选择1:50000⽔系沉积物测量⼯作⽅法。
⼯作区为为⼲旱荒漠丘陵区,基岩裸露、⽔系较发育,因此⼯作中采⽤与该景观区相适宜的⽔系沉积物测量⽅法。
采样粒度采⽤-4—+20⽬粒级,⽤“套筛取样法”取样。
三、测⽹的布设在1:50000地形图上框出⼯作范围,在此范围内以公⾥⽹为基准,划出长宽各为0.5千⽶的⽅格,在每⼀平⽅千⽶⼤格⼦中划成四个0.25平⽅千⽶的⼩格。
四、编码原则1、样品编码⾸先在1:5万地形图上框出⼯作范围,在范围内划出长宽各0.5千⽶的⽅格⽹,以四个⽅格(1平⽅千⽶)作为1个采样⼤格编号,各⼤格编号顺序⾃左⽽右再⾃上⽽下。
每个⼤格中有四个为0.25平⽅千⽶的⼩格,编号顺序⾃左⽽右,⾃上⽽下标号a、b、c、d,在每⼀⼩格中采集的第⼀号样品右下⾓标注1,第⼆号样品标注2。
采样点预先标在地形图上,在采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修改,并将实际采样点标在图上,定点误差在图上不⼤于 2.0mm。
每个采样点留有标志。
2、监控样、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号编码监控样、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号的编码以采样⼩格为基础,每50个分析号码为⼀批,在其中任取⼀个号码为重复采样⼩格,并进⾏重复分析,取3个号码作为此⼤格内重复取样及重复分析编号,另任取4个号码,作为插⼊监控样(⼀级标样)编号之⽤,并在图上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号码。
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样的编码右下⾓标注为3,监控样的编码右下⾓标注为4。
李孝颐--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李孝颐这个题目很大,如果要详细讲,可能要花好几十个小时。
1956年翻译出版了一本由前苏联全苏地质研究所编的书,叫《地质测量与普查方法指南》,有25万字,讲的就是各种比例尺的地质调查方法。
过去高等地质院校有一个专业,叫地质测量与找矿勘探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也要学四年。
可见地质调查涉及的广泛内容以及它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
广义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物探、遥感、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动态观测等。
今天要讲的只是水文地质测绘。
1、怎样进行1: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通常称水文地质填图。
当我们的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已获批准,调查队伍已经组建,资金已经到位,为完成野外水文地质填图工作,我们该从何做起,又该做哪些工作呢?1.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俗的说法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都是说的干一件事情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才能顺利地完成要干的事。
区域水文地质填图比砍柴、比进行大比例尺专门地质、水文地质填图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涉及的面也广得多。
因此,更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从完成和服务于技术工作考虑,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物资准备、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人员组织准备。
1.1.1物资准备包括野外工作需要用的汽车、设备、仪器、工具、个人野外装备、野外记录簿和各种记录表。
鉴定岩石和矿物所需的一些化学试剂,如盐酸、硝酸、磷酸、黄血盐、钼酸铵等。
个人随身携带的防暑防蚊叮蛇咬的药品等。
要从水文地质填图需要出发。
比如,要对泉点测流量测水温,便需要准备三角堰、梯形堰和酒精温度计,对河溪测流要秒表或流速仪,观测点定位要GPS仪,某些特殊分析项目的水样需要添加的稳定剂,如大理石粉、盐酸、硫酸、醋酸等。
还应该注意不同类型的地区,调查内容不完全相同,使用的仪器、用具也不同。
比如岩溶地区便可能要进行溶洞测量,连通试验等,则需要准备照明的用具、指示剂、皮尺等。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QHDK/T2004—01 1 适用范围本要求适用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以下简称省厅)启动、由省财政拨款,在省内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它规定了该项工作的性质,工作程度,目的任务,基本准则,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精度要求,以及样品采集、资料综合整理、成果编制及质量管理等技术内容,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技术依据。
2 引用标准1) DZ/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2) GB 958《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3) 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4) DZ/T0191-1997《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程》5) DZ/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6) DZ/TOO94-9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7) DZ/T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标准》(1:50000)8) DZ/T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9)《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10)《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要求和考核标准》(地矿部勘技司直管局,1993)11)DZ/T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12)DZ/T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13)DZ/T0081-93《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14)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15)DZ/T0075-93《地球化学普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16)D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规范》17)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18)GB-113687-1992《固体矿产普查总则》19)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20)《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细则》(青海省地调院,2002)3 目的任务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以下简称矿调)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是实现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白色、淡黄色、浅红色
面状、斑块状
植被覆盖一般
强度
侵蚀区
影纹细碎
冲沟发育,沟谷短而密集
浅淡黄色、浅红、暗灰色
面状、带状
部分地区破坏严重,植被覆盖较差
②盐渍土:盐渍土的TM图像普遍呈黄棕色,局部灰蓝色、浅蓝色。由海堤围起的盐田呈紫黑色,窗格状影纹结构,海堤呈白色线状条带。
③江、海岸坍塌:主要依据航片解译,影像特征是平滩水位以上呈深灰色,与其下浅灰色、灰白色的滩地或水体有明显界线,崩岸为凹凸不平的锯齿状,淤积岸则表现出弧形凸起的泥沙堆积。
为确保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谐协调,防止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原地矿部于1996年初下达了《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随之,江苏省地矿厅地质环境管理处下达了“苏地环境(1996)002号文‘江苏省1:50万环境地质图工作任务’的通知”,责成原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写设计,并承担全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1999年中国地调局将该项目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要求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继续完成,任务书编号:0299132010;项目编号:J9.8;项目名称:《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年限1996年—2000年,工作范围包括江苏全域,面积10.26万km2。2000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又下达了全地环监发[2000]076文“关于下达2000年度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的通知”,要求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提交成果有《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江苏省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和江苏省环境地质系列图件。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
1959年以来,江苏地矿厅陆续开展了1:2万—1:10万农田供水,城市供水及区域性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提交了全省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50万水文地质图说明书,1:50万长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评价报告,1:50万江苏省工程地质远景区划报告等。八十年代后又开展了1:5万重点中心城市水、工、环综合勘察工作。专门性的环境地质工作开始较晚,自1976年至今,地矿部门在全省建立了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在常州建立了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积累了二十多年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动态的资料。随后,又相继开展了全省1:50万环境水文地质图系、江苏省地方病与环境地质条件的关系研究、镇江市滑坡、崩塌勘察以及徐州市和南京市栖霞山岩溶塌陷等调查研究工作。环保部门自八十年代初期,逐步开始监测酸雨、地表水体等,取得了较丰富的反映污染现状和规律的资料。
侵 蚀 强 度 解 译 标 志
表3
侵蚀类型
影像特征
影像结构
水系
色调
形状
植被
基本
不侵蚀区
光滑平整
长而宽,多呈线状、网状
红黄色、暗红色
面状、长条状
农业植被
轻度
侵蚀区
表面粗糙,海绵状、参差不齐
较发育,多为线状、树枝状
桔黄色、浅红色、间杂青色
斑块状、面状、片状、条带状
植被覆盖较好
中度
侵蚀区
纹理细碎、粗糙、参差不齐
江 苏 省
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江 苏 省 地 质 调 查 研 究 院
二 ○ ○ 一 年 三 月
江 苏 省
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1996年5月—2001年3月
编写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项目负责:徐玉琳
报告编制:徐玉琳伍洲云蔡则健陶云
主要参加人员:陆美兰黄敬军赵祥周爱国王文庆单卫华
表1
项目
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野 外 调 查
地面塌陷
处
82
地面沉降、地裂缝
处
120
滑坡、崩塌
处
74
江、海岸侵蚀、淤积
处
53
地下水资源衰减
处
191
地下水污染
处
210
地表水污染
处
38
城市固、液体污染物
处
119
其它(水土流失、涝渍、地方病、盐渍化、地震、软土、胀缩土、城市地基开挖灾害)
处
101
合 计
处
989
遥感
地下水水质
孔
514
滑坡、崩塌
处
46
江岸坍塌
处
44
地下水开采量以及与环境地质问题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国土规划、水利、交通、自然资源分布、环境质量等。
份
58
3.测试、物探、钻探
为了解全省地下水水质变化以及污染现状,对省内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下部承压含水岩组地下水以及岩溶裂隙水采样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基本掌握了全省潜水和主要开采层地下水水质演变规律和污染现状。
一、目的、任务
项目目的旨在查明全省各类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作出现状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为国家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保护地质环境,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有:
1、概略查明全省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30×30
2
121-36
新沂
1997.10.09
3
120-36
连云港
1997.06.28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1-37
蚌埠
1997.02.11
5
120-37
淮阴
1997.10.18
6
119-37
盐城
1997.05.20
7
120-38
南京
1997.10.18
8
119-38
无锡
1997.05.04
9
118-38
上海
1998.02.09
3.图件编制、报告编写阶段(2000年1—10月)
2000年1—3月,综合分析省内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环境地质问题发育分布特征,制定1:50万环境地质系列图编图细则;4月—6月中旬,按编图细则编制1:50万环境地质系列图,6月下旬—10月,编写《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4.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阶段(2000年11—2001年3月)
以上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三、工作概况
(一)工作步骤
为合理利用工作量,项目工作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1.设计阶段(1996年)
该时期完成了《江苏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及环境地质图系编制设计书》的编写;
2.资料收集、室内解译、野外调查阶段(1997年1月—1999年12月)
1997年项目组根据《江苏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及环境地质图系编制设计书》
为提高环境地质遥感解译的质量,针对项目特点,结合常规调查资料和野外现场验证进行解译。解译内容主要为水土流失、盐渍土、江海岸坍塌、滑崩、地面塌陷、活动断裂、采石场等。解译以TM数据图像为主,点状及线状环境地质问题结合MSS图像以及航片解译。
(2)解译标志
①水土流失:为摸清水土流失现状,利用TM卫片对全省进行了水土流失调查,按影像特征不同划分为基本不侵蚀区、轻度侵蚀区、中度侵蚀区以及强度侵蚀区。解译标志见表3。
解译
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江海岸变化、滑坡、崩塌、活动性断裂
Km2
4万
GPS测量
地面高程点
处
196
水样测试
常规组份、三氮、五毒、PH、F-1、Fe、SiO2、总硬度、矿化度、耗氧量
处
200
物 探
浅地震、视电测深
点
328
钻 探
地裂缝勘探孔
m
329.12
资 料 收 集
地下水水位
孔
766
资料时间1985至1997年
2、调查全省已发生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发育规律和危害并分析形成原因;
3、以产生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为基础,结合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区,定性、半定量评价各区环境地质问题发育强度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4、编制1:50万江苏省环境地质图系;
5、提出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治理对策;
6、建立环境地质信息系统。
和苏地环发[1996]044号文关于“江苏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设计书”的审查意见要求,将全省分为重点工作区及一般工作区(见图1),进行野外初步调查。重点工作区范围包括长江两侧地带(含苏、锡、常地区)、徐州—连云港地带,沿海地带及两淮地区共4.0万km2。野外调查主要放在重点工作区,一般工作区以资料收集为主,室内遥感解译贯穿全区。
2、环境地质调查
依据项目设计中圈定的重点工作区展开环境地质调查,一般工作区主要利用遥感解译并针对性选择部分主要灾害现象进行野外验证。调查按不同环境地质问题采用线路穿越、适当控制进行,地质灾害严重地段则采用控制范围进行深入调查。全省共完成各类地质环境调查989处,并建立调查卡片。
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量汇总表
该时期严格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颁发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建设江苏省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
(二)工作方法
1、资料收集及分析研究
全面系统的收集已有地质、水工环地质、地下水动态、地表水污染以及以往各类地质灾害勘察评价等方面的资料及成果,并收集了国土、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规划资料。对收集的各种资料及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获取了省域内在不同环境地质条件由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产生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信息。
二、研究程度
自五十年代以来,省地矿及有关部门先后在省域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工作目的与精度不同,不同地区其研究程度各异。
区域地质:
自1957年以来,省地矿及有关部门先后在省域内开展了大量的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等调查研究工作,提交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及有关矿产勘查报告,编制完成江苏省域1:20万基岩地质图,1:50万构造体系图,1:50万地质图以及徐淮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江苏省域)第四纪地质研究报告等。自七十年代以来,又在苏锡常地区、扬州、连云港、徐州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共完成了104个图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