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不同观点: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和运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和运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科学条件的限制,提出了许多观点,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后来又被科学实验否定,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敢于挑战所谓权威的众多人之一,从下面仅供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科学与谬误针锋相对斗争的一个侧面;一、关于运动与力1、亚里士多德;观察现象:马用力拉车,车前进;马停止用力,车就停止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释: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才能运动;不受力,物体就静止不动2、伽利略;理想实验:小球沿一个斜面的某一固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将运动到另一个斜面上,其最后高度与小球原来静止时的高度相同;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释: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若没有摩擦力,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正确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现代验证实验:气垫导轨模拟实验,在无摩擦的条件下,物体的运动与是否受力无关二、关于自由落体运动1、亚里士多德;观察现象:石头与小木片从统一高度从静止开始往下落,结果石头先落到地面;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大小决定,物体越重,下落的越快;解释:物体的运动速率同物体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由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含的物质多,所以重的物体要先落地,即速度与重量成正比2、伽利略;逻辑推论:假如速度与重量成正比,取一个大石头、一个小石头,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从静止开始落,大石头下落的快,小石头下落的慢;如果将它们栓在一起,情况如何呢结论一:快的会被慢的拖着而减速,慢的会被快的拖着而加速,因而它们将以比原来哪个较重的物体小一点、比较轻的快一点的速度下落;结论二:栓在一起后,它们的总重量大于大石头的重量,它们的下落速度应该比大石头的速度还快;焦点:两个结论很明显自相矛盾;分析:只有假定物体运动速度与重量无关才能消除这一矛盾;正确结论:无论轻重物体,只要只受重力作用,都是初速度为0的匀速直线运动3、后期验证实验:比萨斜塔实验,大小不同的两个金属球,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开始下落,结果同时落地;由上面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尽管一生成就卓越,开拓了科学研究的新时代,但是由于只凭观察、推理,过分夸大了形式逻辑的作用,忽视了实验验证这一重要手段,导致了许多错误,在学习时,我们必须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在力学上,笛卡尔发展了伽利略的运动相对性的思想,例如在哲学原理一书中,举出在航行中的海船上海员怀表的表轮这一类生动的例子,用以说明运动与静止需要选择参考系的道理;笛卡尔在哲学原理第二章中以第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比较完整地第一次表述了惯性定律:只要物体开始运动,就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并沿着同一直线方向运动,直到遇到某种外来原因造成的阻碍或偏离为止;这里他强调了伽利略没有明确表述的惯性运动的直线性;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其研究领域包括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牛顿的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为了纪念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牛顿”后来成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单位;第—运动定律是伽利略发现的;这个定律阐明,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作恒速直线运动,那么只要没有外力作用,它就仍将保持静止或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它描述了力的一种性质: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和由运动到静止,也可以使物体由一种运动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此被称为牛顿第一定律;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物体在类似情况下如何运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定律被看作是古典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描述了力能使物体的运动产生变化;它说明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即加速度a与力F成正比,而与物体的质量里成反比,即a=F/m或F=ma;力越大,加速度也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力与加速度都既有量值又有方向;加速度由力引起,方向与力相同;如果有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就由合力产生加速度,第二定律是最重要的,动力的所有基本方程都可由它通过微积分推导出来; 此外,牛顿根据这两个定律制定出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对于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这个定律比较易于理解;书本对子桌子向下的压力等于桌子对书本的向上的托力,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引力也是如此,飞行中的飞机向上拉地球的力在数值上等于地球向下拉飞机的力;牛顿运动定律广泛用于科学和动力学问题上;。

高中物理拓展阅读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给我们的启示素材

高中物理拓展阅读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给我们的启示素材

【拓展阅读】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给我们的启示亚里士多德在科学上并不是一个坐在椅子上空想的学者,他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敏锐的观察。

在对运动的观察中,亚里士多德注意到某些运动无需帮助即可维持,而另外一些运动只有借助外界作用才能维持.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无需帮助的运动例子是:当你把一块石头丢下石桥,它在无明显帮助的情况下向地面落下。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能够自己维持的运动称为自然运动.除固体下落外,亚里士多德还察觉到另外三种自然运动:泻下或沿坡流下的液体,上升的气体和向上跳动的火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四种运动代表了地球上能发生的四种自然运动。

他认为,由于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由四种不同物质或元素——土、水、气和火构成,而每一种元素都力图到达不同的自然位置,所以就产生了自然运动。

虽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元素不同于化学元素,但元素这个词仍沿用至今,意指那些构成万物的物质。

每个亚里士多德元素都有各自固有的自然运动和力图到达的固有自然位置:土元素向下运动,因为地球中心是它的自然静止位置(有学识的古希腊人知道大地是一个球);水向下流动,因为它的自然位置刚好在土的上方;气上升,因为大气层是其自然位置;而火焰向上跳,这是因为其自然位置在气之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皆由这四种元素构成,一个物体的自然运动由该物体所含的每种元素的多少而定.岩石在水中下沉,因为岩石主要由土构成;木头浮在水面,因为它除含土外还含有气;而热气上升,因为它含有火。

所有这些自然运动要么竖直向下,要么竖直向上。

水平运动有所不同。

当你沿着道路拉一辆小车,或水平抛出一块石头,或在地板上推一个箱子时,是你的活动维持着物体运动:你使小车运动;石头因你抛出而运动;你必须推这个箱子。

推和拉是让小车、石头和箱子运动所必需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之所以需要推与拉,是因为物体必须受到强制才会背离其自身的本性行事,换句话说,才会做与其自然运动完全不同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把所有这些强制的运动归类为强迫运动,意思是需要外界的推或拉来维持它。

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摘要】当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然而,在我们身边依然存在着这样一些不良倾向:急功近利,重解题轻发展,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维。

广大物理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经历过程的感受与体验,在欢愉的探究中领悟结果,自主构建知识。

【关键词】物理教学引导学生感悟过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2-02当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然而,在我们身边依然存在着这样一些不良倾向:有些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急功近利,重解题轻发展,重理论轻实验,把学生训练成解题机器;有些教师由于存在偏狭的应试导向意识,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不考我不教,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维。

这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为起点。

为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物理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经历过程的感受与体验,在欢愉的探究中领悟结果,自主构建知识。

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过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学习)才能产生智能的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可见,物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必须灵活处理教材,从“用教科书教”向“教教科书”的转变,积极创设条件,充分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清晰地感知物理现象,进而扎实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比如,在“力”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有力的作用的例子,于是,学生举出:球拍打球,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发生改变;磁铁吸引铁钉,铁钉由静止开始运动;手拉弹簧,弹簧会伸长等等。

8.1_《牛顿第一定律》

8.1_《牛顿第一定律》
2.把一摞象棋子放在桌面上,用刻度尺迅速打击中间的一枚棋子,观察现象。
3.把手中橡皮竖直抛向空中,看能否落在自己的手中。
演示实验: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下来时表现的惯性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分析看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坐汽车出行时,在汽车上的一些感受:汽车突然开动、汽车突然停止、汽车加速、汽车减速、汽车转向等。
三、教学方法
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在整节课中设计中以
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整节课中充分体现学生与老师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实验教学、学生讨论的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尤其在“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课堂练习】
1.正在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则物体将()
A.立即停下来B.逐渐慢下来,最后停下来
C.运动方向或快慢将改变D.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中的小车若不受外力作用,那么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B.运动的小车若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小车不受外力作用,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分析实验中要注意观察什么?实验的相同条件是
什么?不同的条件是什么?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说明:三次让小车在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保证小车刚到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观察:(1)毛巾、棉布、玻璃表面粗糙程度。
(2)小车在三个水平面上的运动的距离。
思考:(1)毛巾、棉布、玻璃表面粗糙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C.继续上升一段距离后下落D.静止一段时间后下落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不对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不对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不对!”——发自探究课堂的惊叹号公元前4世纪,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种观点在近两千年里一直被人们奉为真理,直到17世纪才由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所推翻。

在今天的科学课堂上,教师讲授这一知识采取的策略往往是先提出问题: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得快?然后假想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亚里士多德一样,都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下落得快。

于是,教师开始做演示实验,努力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最后呈示结论: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

整堂课都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

可是,坐在下面的学生真的都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下落得快吗?说不定有的学生已经预习过,早就知道了最后的结论;有的学生虽然嘴巴上接受教师教的、书上讲的观点,心里却另有想法。

对此,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又了解多少呢?最近,笔者在本所举办的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的活动中,看到罗星凯教授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给一群刚刚正式开始学习物理课程的学生讲同样内容的知识.所不同的是,罗老师转换了一个角度,扮演的不是真理传播者的角色,而是刻意站在错误观点的立场上以辩论的形式与学生一同探讨这个问题。

课堂上,罗老师在介绍了那段有趣的历史后,话锋一转说:“但是,我通过对大量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确实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你赞成或者反对我的观点都可以,但要找证据讲道理才能让我信服。

”罗老师的话和他固执己见的态度,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应。

学生们或低头思考或相互讨论,稍过片刻就有学生举手:“老师,我可以做一个实验驳你!”只见她两手拿着两张不同样式、大小也不同的纸片,解释说:“我右手的纸片比左手的轻,你看我放开它们(说着顺势放手),右边的纸片先落地,所以,老师你的看法不对!”罗老师摇摇头:“你这样不科学,凭什么说右手的纸片比左手的轻呢?我就说它比左手的纸片重!不行,我不服!”话刚说完,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同一张纸片平分成两半,它们一样重吧?”罗老师点头:“这个我承认,不承认就是胡搅蛮缠啦!”(学生笑)“那么,我将其中一半揉成纸团。

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伽利略·伽利雷(564年2月25日-1642年1月8日)是16-17世纪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他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和“现代科学家的第一人”。

[1]他在力学领域进行过著名的比萨斜塔重物自由下落实验(后来考证有此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还发现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和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重要发现有: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的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以及金星、水星的盈亏现象等。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

在天文学方面,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在物理学方面,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

在生物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

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

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亚里士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力的合成等。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模式与伽利略科学认识思想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模式与伽利略科学认识思想的比较

理解 力 。 他不 同意这 种观 点 , 锋相 对地 指 出: 自然 界先按 照它 同环节 , 利略 会有针 对性 地采 用不 同的方 法 , 些方法 在那 儿 针 “ 伽 这 自己的方式制 造万物 , 然后 建立人类 理性使 其他 能理解万物 。伽 实 际构成 了近代 科学 方法 体系 的雏型 。 如 , ” 例 他在研 究 自由落 体 利 略承 认真 理 的客观 性 。“ 自然 科学 的结论 必须 是正确 的、 必然 运动 时 , 先用 逻辑分 析的方 法 , 出业里士 多德 落体观 念的错误 , 指 的, 以人 们意 志为 转移 的 , 不 我们 讨论 时就得 小心 不要使 自己为 然后 进行科 学观 察活动 和抽 象方法 , 后用 数学 的方法给 出 了 自 最 错误 辩护 : 因为在 这里 , 何一 个平凡 的人 , 要他碰 巧找到 了真 由落 体定理 的关 系式 。 说明 , 学方 法 的多样性 在认 识事 物过 任 只 这 科 理, 那么 一千 个亚里 士 多德都 要陷 于困境 。 ” 程 中是至关 重要 的 。 伽利 略还 正面 阐述 了他 的一些 科学 思想 。 首先 , 他重视 观察 总之 , 亚里 士多德 的认识模 式与伽 利略 的科学认识 思想 既有 的作 用 。 他认 为 日心 说 是从许 多观 察 中引 申出来的 , 因而是 具有 联系又 有 区别 。分析 二者 的联系 和 区别有 助 于我们 正确 地认 识 说 服力 的 。其 次, 利 略非 常强调 实验 的作用 。再 次 , 伽 伽利 略积 二者在科 学 认识 思想史 中 的地位 和作 用 。挖掘 其 中的积 极 因素 极倡 导数学 方法 。 和合 理成分 , 为现代 的科学 认识服 务 , 抛弃 其 中不合理 的因素 , 使
二、 伽利 略 的科 学认识 思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同步练习: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探究 测定重力加速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同步练习: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探究 测定重力加速度

人教(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同步练习: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实验探究测定重力加速度一、实验探究题1.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小明同学在家自主开展实验探究。

用手机拍摄物体自由下落的视频,得到分帧图片,利用图片中小球的位置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题图1所示。

(1)家中有乒乓球、小塑料球和小钢球,其中最适合用作实验中下落物体的是________。

(2)下列主要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

(填写各步骤前的序号)①把刻度尺竖直固定在墙上②捏住小球,从刻度尺旁静止释放③手机固定在三角架上,调整好手机镜头的位置④打开手机摄像功能,开始摄像(3)停止摄像,从视频中截取三帧图片,图片中的小球和刻度如题图2所示。

已知所截取的图片相邻两帧之间的时间间隔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由此测得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 。

(4)在某次实验中,小明释放小球时手稍有晃动,视频显示小球下落时偏离了竖直方向。

从该视频中截取图片,__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用(3)问中的方法测出重力加速度。

2.某活动小组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定重力加速度.钢球自由下落过程中,先后通过光电门A、B,计时装置测出钢球通过A、B的时间分别为t A、t B。

用钢球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表示钢球球心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测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为h,小球的直径d。

(1)小球通过光电门A的速度是________,通过光电门B的速是________;(2)测得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

(用题中字母表示)3.丁丁同学想通过频闪照相研究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从而计算重力加速度。

如果得到的频闪照片如图,单位是厘米。

频闪的时间间隔T=0.04 s.,利用这些数据:①根据照片可以判断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理由是________(请用文字描述);②由第一问的方法求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为________;③若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物加速度值,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误差的原因:________。

5...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辨析

5...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辨析
研究伽利略科学的背景、内容及其贡献,对现世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在通过对以往研究工作的挖掘和分析,找出伽利略科学方法论的产生背景,从不同角度层次剖析伽利略的科学方法,总结伽利略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阐明研究背景和伽利略生平。
第二:采用文献分析法找到伽利略科学方法论的产生背景,这包括自然哲学中的数学以及与数学相分离的实验。
参考书目及资料
伽利略
1585年---《天平》
1587年---《小天平》
1588年---《固体的重心>>
1640年---《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演示课题成果所需的条件
借用校实验室进行实验
结题报告原文:
伽利略是近代科学的开创者,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不仅具有科学进步的意义,更对方法论领域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他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科学定律,纠正了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普遍采用的理性追求原因的方法,使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力学研究;此外,他把数学方法与实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理想实验和真实实验结合起来,表现出科学是对人和自然的认识的思想。
第三:从三个角度分析伽利略科学方法论。首先,由伽利略实现了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成就了精密科学的理想方法;其次,伽利略创造了理想实验,实现了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最后,伽利略通过科学仪器的创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四: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评述了伽利略科学方法论的影响,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自然科学的影响。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论对17、18世纪经典力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后来一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对哲学的影响。伽利略建立的科学方法访谈法问卷法其他研究方法
任务分工
姓名任务
程文明查找资料

亚里士多德重力解释

亚里士多德重力解释

亚里士多德重力解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力成正比。

例如,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观察发现,石头、铁球这些重的物体会下落的较快,而像羽毛这类轻的物体下落的较慢,基于此,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这个说法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并且这一说法被人类信任了将近2000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错误的观点,这个人就是伽利略。

伽利略认为,“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例如,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当我们将一个1磅重和10磅重的铁球捆绑起来,10磅重的铁球相较于1磅重的铁球会下落的更快,那么10磅重的铁球就会受到1磅重的铁球的向上拉扯,所以10磅重的铁球的下落速度会变慢。

但是,如果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一个11磅重的物体下落速度肯定比10磅的快。

从以上两种情形的比对中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这一观点并不正确。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7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的惯性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11.5—4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观看教学VCD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学生探究: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四)布置作业1、书本第39页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21.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敢于挑战权威的名人小故事

敢于挑战权威的名人小故事

敢于挑战权威的名⼈⼩故事敢于挑战权威的名⼈⼩故事1、伽利略挑战亚⾥⼠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萨斜塔实验加利略在⽐萨斜塔上⽤2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经过实验得出了⼀个结论:物体做⾃由落体时,不因重量⽽呈现不同的速度。

亚⾥⼠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重的⼀定较轻的先落地。

这个结论到伽利略时差不多近2000年了,还未有⼈公开怀疑过。

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是否有关系:伽利略经过再三的观察、研究、实验后,发现如果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度放下,两者将会同时落地。

于是伽利略⼤胆地向天经地义的亚⾥⼠多德的观点进⾏了挑战。

伽利略提出了崭新的观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果受空⽓的阻⼒相同,从同⼀⾼处下落。

2、布鲁诺意⼤利⽂艺复兴时期伟⼤的思想家、⾃然科学家、哲学家和⽂学家,是⼀个诚实正直的学者,为了捍卫⾃⼰的学说献出了宝贵的⽣命。

他被哥⽩尼的⽇⼼说所吸引,开始对⾃然科学发⽣了浓厚的兴趣,逐渐对宗教神学发⽣了怀疑。

他写了⼀些批判《圣经》的论⽂,并从⽇常⾏为上表现出对基督教圣徒的厌恶。

经过⼋年的监禁,布鲁诺被处以⽕刑,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布鲁诺的学说被证明是正确的。

1889年6⽉9⽇,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场上,⼈们为纪念这位诚实勇敢的伟⼤思想家,为他树⽴⼀尊铜像,永远纪念他的功绩。

3、⼩泽征尔的故事在⼀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赛上,要求每⼀个指挥家都指挥同⼀⽀曲⼦。

轮到了⽇本青年指挥家⼩泽征尔。

在他指挥到⼀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的这⼀段听上去不和谐。

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

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有问题。

⼩泽征尔重新指挥。

⼜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他⼜停了下来。

这⼀次他肯定地说:“不,⼀定是乐谱错了!”话⾳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掌向他祝贺⼤赛夺魁。

原来,乐谱确全是,这是评委们精⼼设计的⼀个圈套。

其实,当时并不是只⼩泽征尔⼀个⼈发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顺滑⽽过、不了了之。

伽利略

伽利略

一、历史上落体运动的两种观点:1、亚里士多德据观察,直接提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伽利略观点如果排靤空气阻力,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完全一样。

3、伽利略佯谬比萨斜塔4、揭开阻力的迷雾如果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完全相同。

思考讨论: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呢?为什么这个错误被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观经验,忽视了阻力的作用,未抓住事务的本质。

符合生活经验,对权威的崇拜。

思考讨论: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用什么推理方法?又怎样验证自己佯谬——推翻,比萨斜塔实验——验证。

二、伽利略探究之路1、大胆猜想:物体的v随t均匀增加。

阅读思考:伽利略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2、实验验证⑴困难之一:验证,瞬时V 无法准确测量。

解决方法伽利略寻求间接验证的途径,数学推理间接验证:测S与t2成正比。

⑵困难之二物体下落很快,计时工具不准确解决方法设计“冲淡重力”的斜面实验用“水钟”测时间实验验证伽利略手稿中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时间单位 1 2 3 4 5 6 7 8距离单位32 130 298 526 824 1192 1600 2104结果表示为:伽利略发现:随着斜面倾角θ的增大,比例关系仍成立,常数值也会增大。

⑶困难之三怎样说明落体运动也符合斜面实验规律?解决方法合理外推得出结论3、伽利略的研究思路问题(落体运动规律)猜想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落体运动规律)(落体运动规律)(落体运动规律)三、超越伽利略现在我们不必用斜面来“冲淡重力”,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可以对落体运动精确地“计时”、“定位”,直接研究落体运动的性质算一算:据P48图2-8频闪照片,你能得出的结论吗小结一、历史上落体运动的两种观点:1、亚里士多德观点:2、伽利略观点:二、伽利略的探究之路:1、大胆猜想:v∝t2、实验验证: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3、伽利略的科学方法:三、超越伽利略:验证h∝t2作业与活动1、利用现代的测量仪器设计出一个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写出需要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高中物理拓展阅读关于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课外阅读材料素材

高中物理拓展阅读关于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课外阅读材料素材

关于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一、伽利略简介伽利略全名伽利略·伽利莱,他是文艺复兴后期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1564年伽利略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1611年,伽利略应邀来到罗马,在罗马期间,伽利略为了确立新的自然研究法-实验法的地位,又同教会的唯心论世界观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更加激怒了教会。

1632年,他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但立即被教会列为禁书.1633年6月22日,伽利略受到宗教法庭审判,并被判终身软禁,成了“宗教裁判判所”的囚徒。

1638年,伽利略在荷兰出版了《关于两门新学科与数学证明的对话》一书,对自己多年来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他的父亲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和教育家。

他在科学上的创造才能,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来了.当他还是比萨大学医科学生时,就发明了能测量脉搏速率的摆式计时装置。

后来他的兴趣转向了数学和物理学.1581年,17岁的伽利略对古希腊的物理学及亚里士多德、埃夫克利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着迷。

伽利略在数学、天文学,特别是力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学术上成果累累。

他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了惯性定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相对性原理;发现了单摆振动的等时性原理;用自制的33倍望远镜观察天象,发现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天文现象。

伽利略将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写成《星际使者》一书,于1610年发表。

书中介绍了月球上的环状山脉,无数星体构成的银河系,金星的盈亏,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黑斑等等,从而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动摇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

二、亚里士多德简介作为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令人震惊。

他至少撰写了170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47种。

他的科学著作,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每个学科几乎都做出了贡献。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2005年高考上海物理试题及答案

2005年高考上海物理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物理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校验码等填写清楚. 2.考生应用蓝色或黑色地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3.本试卷一、四大题中,小题序号后标有字母A 地试题,适合于使用一期课改教材地考生;标有字母B 地试题适合于使用二期课改教材地考生;其它未标字母A 或B 地试题为全体考生必做地试题,不同大题可以选择不同地...........A .卷或..B .类试题...,但同一大题地选择必须相同.若在同一大题内同时选做A 类、B 类两类试题,阅读时只以A 类试题计分. 4.第19、20、21、22、23题要求写出必要地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而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地,不能得分,有关物理量地数值计算问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一、<20分)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答案写在题中横线上地空白处或指定位置,不要求写出演算过程. 本大题中第1、2、3小题为分要题分A 、B 两类,考生可任选一类答题. 若两类试题均做,一律按A 类题计分.A 类题<适合于使用一期课改教材地考生)1A .通电直导线A 与圆形通电导线环B 固定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通有如图所示地电流时,通电直导线A 受到水平向地安培力作用. 当A 、B 中电流大小保持不变,但同时改变方向时,通电直导线A 所受到地安培力方向水平向.2A .如图所示,实线表示两个相干波源S 1、S 2发出地波地波峰位置,则图中地点为振动加强地位置, 图中地点为振动减弱地位置.3A .对“落体运动快慢”、“力与物体运动关系”.正弦交流电是白闭合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 速转动产生地,线圈中感应电动势随时间有效值为V ,频率为Hz.3B .阴极射线是从阴极射线管地阴极发出地高速 运动地粒子流,这些微观粒子是.若在如图所示地阴极射线管中部加上垂直于纸面向里地磁场,阴极射线将<填“向上”“向下”“向里”“向外”)偏转.公共题<全体考生必做)4.如图,带电量为+q 地点电荷与均匀带电薄板相距为2d ,点电荷到带电薄板地垂线通过板地几何中心.若图中a 点处地电场强度为零,根据对称性,带电薄板在图中 b 点处产生地电场强度大小为,方向 <静电力恒量为k )5.右图中图线①表示某电池组地输出—电压电流 关系,图线②表示其输出功率—电流关系,该 电池组地内阻为Ω,当电池组地输出功率为120W 时,电池组地输出电压是V.二、<4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给出地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正确地,把正确答案全选出来、并将正确答案前面地字母填写在题后地括号内.每一小题全选对地得5分;选对但不全,得部分分;有选错或不答地,得0分,填写在括号外地字母,不作为选出地答案.6.2005年被联全国定为“世界物理年”,以表彰爱因斯坦对科学地贡献,爱因斯坦对物理学地贡献有< )A .创立“相对论”B .发现“X 射线”C .提出“光子说”D .建立“原子核式模型”7.卢瑟福通过实验首次实现了原子核地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为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 )A .通过此实验发现了质子B .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源出放地射线C .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源放出地射线D .原子核在人工转变过程中,电荷数可能不守恒 8.对如图所示地皮带传动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 )A .A 轮带动B 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B .B 轮带动A 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C .C 轮带动D 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D .D 轮带动C 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如图所示,A、B分别为单摆做简谐振动时摆球地不同位置.其中,位置A为摆球摆动地最高位置,虚线为过悬点地竖直线,以摆球最低位置为重力势能零点,则摆球在摆动过程中< )A.位于B处时动能最大B.位于A处时势能最大C.在位置A地势能大于在位置B地动能D.在位置B地机械能大于在位置A地机械能10.如图所示地塔吊臂上有一可以沿水平方向运动地小车A,小车下装有吊着物体B地吊钩,在小车A与物体B以相同地水平速度沿吊臂方向匀速运动地同时,吊钩将物体B 向上吊起,A、B 之间地距离以<SI)<SI表示国际单位制,式中H为吊臂离地面地高度)规律变化,则物体做< )A.速度大小不变地曲线运动B.速度大小增加地曲线运动C.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地曲线运动D.加速度大小方向均变化地曲线运动11.如图所示,A是长直密绕通电螺线管,小线圈B与电流表连接,并沿A地轴线O x从O点自左向右匀速穿过螺线管A,能正确反映通过电流表中电流I随x变化规律地是< )12.在场强大小为E地匀强电场中,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地物体以某一初速沿电场反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0.8qE/m,物体运动S距离时速度变为零.则< )A.物体克服电场力做功QEs B.物体地电势能减少了0.8qESC.物体地电势能增加了qES D.物体地动能减少了0.8qES13.A、B两列波在某时刻地波形如图所示,经过t=T A时间<T A为波A地周期),两波再次出现如图波形,则两波地波速之比V A:V B可能是< )A.1:3 B.1:2C.2:1 D.3:1三、<32分)实验题.14.<6分)部分电磁波地大致波长范围如图所示.若要利用缝宽与手指宽度相当地缝获得明显地衍射现象,可选用___________波段地电磁波,其原因是.15.<6分)一同学用下图装置研究一定质量气体地压强与体积地关系实验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最初, U 形管两臂中地水银面齐平,烧瓶 中无水.当用注射器往烧瓶中注入 水时,U 形管两臂中地水银面出现 高度差.实验地部分数据记录在右 表.<1)根据表中数据,在右图 中画出该实验地h -l /V 关系图 线.<2)实验时,大气压强P 0=__________cmHg .16.<6分)一根长为1m 地均匀电阻丝需与一“10V ,5W ” 地灯同时工作,电源电压恒为100V ,电阻丝阻值R =100Ω<其阻值不随温度变化).现利用分压电路从电阻丝上获取电能,使灯正常工作.<1)在 右面方框中完成所需电路;<2)电路中电流表地 量程应选择<选填:“0-0.6A”或“0-3A”);<3)灯正常工作时,与其并联地电阻丝长度为m<计算时保留小数点后二位). 17.<7分)两实验小组使用相同规格地元件,按右图电路 进行测量.他们将滑动变阻器地滑片P 分别置于a 、b 、 c 、d 、e 五个间距相同地位置<a 、e 为滑动变阻器地两 个端点),把相应地电流表示数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对比两组数据,发现电流表示数地变化趋势不同.经 检查,发现其中一个实验组使用地滑动变阻器发生断路.<1)滑动变阻器发生断路地是第实验组;断路发生在滑动变阻器段. <2)表二中,对应滑片P 在X<d 、e 之间地某一点)处地 电流表示数地可能值为< ) A .0.16A B .0.26A C .0.36AD .0.46A18.<7分)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地探究过程如下 < )A.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地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地规律,以验证假设.C.在相同地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地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a.是对应地位移一时间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地“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地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b.中图线l、2、3、4、5所示.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地假设.回答下列提问:<1)与上述过程中A、C步骤相应地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2)图a.中地AB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运动,表中X处地值为.<3)图b.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地开始阶段做运动,最后“小纸杯”做:运动.<4)比较图b.中地图线l和5,指出在1.0~1.5s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地差异:.四、<58分)计算题.本大题中第19题为分叉题.分A类、B类两题.考生可任选一题.若两题均做,一律按A类题计分.A类题<适合于使用一期课改教材地考生)19A.<10分)某滑板爱好者在离地h=1.8m高地平台上滑行,水平离开A点后落在水平地面地B点,其水平位移S1 =3m,着地时由于存在能量损失,着地后速度变为v=4m/s,并以此为初速沿水平地面滑行S2 =8m后停止.已知人与滑板地总质量m=60kg.求<1)人与滑板在水平地面滑行时受到地平均阻力大小;<2)人与滑板离开平台时地水平初速度.<空气阻力忽略不计,g=10m/s2)B类题<适合于使用二期课改教材地考生)19B .<10分)如图所示,某人乘雪橇从雪坡经A 点滑至B 点,接着沿水平路面滑至C 点停止.人与雪橇地总质量为70kg .表中记录了沿坡滑下过程中地有关数据,请根据图表中地数据解决下列问题:<1)人与雪橇从A 到B 地过程中, 损失地机械能为多少?<2)设人与雪橇在BC 段所受阻力恒定,求阻力大小.<g =10m /s 2)公共题<全体考生必做)20.<10分)如图所示,带正电小球质量为m =1×10-2kg ,带电量为q =l×10-6C ,置于光滑绝缘水平面上地A 点.当空间存在着斜向上地匀强电场时,该小球从 静止开始始终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运 动到B 点时,测得其速度v B =1.5m /s ,此时小球地位移为S =0.15m .求此匀强电场场强E 地取值范围.<g =10m /s.)某同学求解如下:设电场方向与水平面之间夹角为θ,由动能定理qES cos θ=-0得 = V /m .由题意可知θ>0,所以当E >7.5×104V /m 时小球将始终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检查,计算无误.该同学所得结论是否有不完善之处?若有请予以补充.21.<10分)内壁光滑地导热气缸竖直浸放在盛有冰水混合物地水槽中,用不计质量地活塞封闭压强为1.0×l05Pa 、体积为2.0×l0-3m 3地理想气体.现在活塞上方缓缓倒上沙子,使封闭气体地体积变为原来地一半,然后将气缸移出水槽,缓慢加热,使气体温度变为127℃.<1)求气缸内气体地最终体积;<2)在p -V 图上画出整个过程中气缸内气体地状态变化.<大气压强为1.0×l05Pa )22.<14分)如图所示,处于匀强磁场中地两根足够长、电阻不计地平行金属导轨相距lm,导轨平面与水平面成θ=37°角,下端连接阻值为R地电阻.匀强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质量为0.2kg、电阻不计地金属棒放在两导轨上,棒与导轨垂直并保持良好接触,它们之间地动摩擦因数为0.25.<1)求金属棒沿导轨由静止开始下滑时地加速度大小;<2)当金属棒下滑速度达到稳定时,电阻R消耗地功率为8W,求该速度地大小;<3)在上问中,若R=2Ω,金属棒中地电流方向由a到b,求磁感应强度地大小与方向.<g=10rn/s2,sin37°=0.6,cos37°=0.8)Array23.<14分)一水平放置地圆盘绕竖直固定轴转动,在圆盘上沿半径开有一条宽度为2mm 地均匀狭缝.将激光器与传感器上下对准,使二者间连线与转轴平行,分别置于圆盘地上下两侧,且可以同步地沿圆盘半径方向匀速移动,激光器连续向下发射激光束.在圆盘转动过程中,当狭缝经过激光器与传感器之间时,传感器接收到一个激光信号,并将其输入计算机,经处理后画出相应图线.图(a>.为该装置示意图,图(b>.为所接收地光信号随时间变化地图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接收到地激光信号强度,图中Δt1=1.0×10-3s,Δt2=0.8×10-3s.<1)利用图B.中地数据求1s时圆盘转动地角速度;<2)说明激光器和传感器沿半径移动地方向;<3)求图(b>.中第三个激光信号地宽度Δt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物理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4分)lA.右,右2A.b,a3A.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lB.“或”,1 2B.220<或),50 3B.电子,向下4.,水平向左<或垂直薄板向左)5.5,30二、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5分)6. A C7.A C 8.BD9.BCl0.B C 11.C 12.A C D 13.ABC三、实验题<共32分)14.<6分)微波;要产生明显地衍射现象,波长应与缝地尺寸相近.15.<6分)<1)如右图所示<2)75.0cmHg<74.5cmHg~75.5cmHg)16.<6分)<1)<2)0—3A<3)0.17<或)17.<7分)<1)二;d-e<2)D18.<7分)<1)作出假设、搜集证据<2)匀速运动,1.937 <3)加速度逐渐减小地加速运动,匀速运动<4)图线1反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图线5反映速度随时间继续增大<或图线1反映纸杯做匀速运动,图线5反映纸杯依然在做加速度减小地加速运动).四、计算题<共58分)19A.<10分)<1)设滑板在水平地面滑行时受到地平均阻力为f,根据动能定理有由①式解得<2)人和滑板一起在空中做平抛运动,设初速为v0,飞行时间为t,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由③、④两式解得19B.<10分)<1)从A到B地过程中,人与雪橇损失地机械能为ΔE=<70×10×20+×70×2.02-×70×12.02)J=9100J<2)人与雪橇在Bc段做减速运动地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70×<-2)N=-140N20.<10分)该同学所得结论有不完善之处.为使小球始终沿水平面运动,电场力在竖直方向地分力必须小于等于重力qEsinθ≤mg所以即7.5×104V/m<E≤1.25×105V/m21.<10分)<1)在活塞上方倒沙地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P0V0=P1V1由①式解得=在缓慢加热到127℃地过程中压强保持不变由③式解得=<2)如图所示22.<14分)<1)金属棒开始下滑地初速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μmgcosθ=ma ①由①式解得a=10×<O.6-0.25×0.8)m/s2=4m/s2②<2)设金属棒运动达到稳定时,速度为v,所受安培力为F,棒在沿导轨方向受力平衡mgsinθ一μmgcos0一F=0③此时金属棒克服安培力做功地功率等于电路中电阻R消耗地电功率 Fv=P ④由③、④两式解得⑤<3)设电路中电流为I,两导轨间金属棒地长为l,磁场地磁感应强度为B⑥P=I2R ⑦由⑥、⑦两式解得⑧磁场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上23.<14分)<1)由图线读得,转盘地转动周期T=0.8s①角速度②<2)激光器和探测器沿半径由中心向边缘移动<理由为:由于脉冲宽度在逐渐变窄,表明光信号能通过狭缝地时间逐渐减少,即圆盘上对应探测器所在位置地线速度逐渐增加,因此激光器和探测器沿半径由中心向边缘移动).<3)设狭缝宽度为d,探测器接收到第i个脉冲时距转轴地距离为r1,第i个脉冲地宽度为△t i,激光器和探测器沿半径地运动速度为v.③r3-r2=r2-r1=vT ④r2-r1= r3-r2=由④、⑤、⑥式解得⑤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观点辨析

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观点辨析

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观点辨析高一(3)班:张迪,秦毅,穆雨欣,张琪,陈嘉庆,郝言,吕天词人物简介①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伽利略做实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不是呈匀速运动,而是呈加速度运动;物体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

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609年8月21日,伽利略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

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

伽利略被誉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之父”及“现代科学之父”。

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20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但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试验的说法后来被严谨的考证否定了。

尽管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前往参观,他们把这座古塔看做伽利略的纪念碑。

②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公元前322年3月7日亚里士多德因病去世。

在物理学的力学上,亚里士多德的成就也不少,但是最常被提到的,却是他所犯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假设是“凡是运动的物体,一定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是建立在日常经验上。

若你看到一个东西在移动,你就会寻找一个推动它的东西(像是我们的手、身体)。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天气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天气的研究

第一节:亚里士多德对天气的研究1.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对天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他的著作《气象学》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 亚里士多德认为,天气的变化是由四种主要元素——地、水、火、气所决定的。

他将大气现象分为风、云、雨、雪等不同类型,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成因。

3. 亚里士多德的天气观察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论推导来形成的。

尽管在现代科学发展的眼光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存在一些偏差,但他对气候、季节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第二节:伽利略对天气的研究1. 伽利略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多个领域。

在其研究天气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2. 伽利略认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导致天气变化的根本原因。

他根据对环境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大气现象的理论和假设。

3. 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为后来大气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一些天气观察和理论,如热空气向上升起、冷空气向下沉等现象的解释,对现代气象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比与启示1.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是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两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天气研究方面有着各自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亚里士多德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论推导来探讨天气现象的成因;而伽利略则更加注重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的建立,他提出的一些理论较为接近现代气象科学的观点。

3.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天气研究成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现代气象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发,尤其是在大气动力学、气象预报等方面。

结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在天气研究方面的探索与贡献的回顾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们对天气的认识和研究虽然存在一些局限和偏差,但他们的努力和成果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