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常识
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古代计时方法
日入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 阳西下的时候。古代中国人民用 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 日的17~19时。鸡在此时归巢。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 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 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 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 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平旦
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 每天清晨的3~5时。凌晨三点至五点, 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 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
寅: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 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 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 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 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 刻。
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 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 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 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 “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 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 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 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 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 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 就用得更多了。
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 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 表示为巳时。
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 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 爬出来了。
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 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 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 支命名,称作午时。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 「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 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 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 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 有了「午马」。
晡时
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吃第二 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 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 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 每天的15~17时。
古代计时常识
古代计时常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代计时常识,欢迎大家阅读参考!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文化常识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文化常识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源于课堂]《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中都有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拿纪年来说,既有干支纪年,也有年号纪年,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有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七月既望”;纪时如“五鼓”。
[拓向课外]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代计时常识
古代计时常识从西周开始使用。
在汉代,它被命名为午夜,歌舞,平旦,日出,吃饭时间,中间的角落,日,日,日,日,夜,人。
它也以十二地支为代表,以从二十三点到一点的午夜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印石时,依次循环。
2.二十四小时制。
宋以后,每二十小时分为两局部,即子初,子初,丑初,丑初.依次下降整整24小时,这与现在的一天24小时是一样的。
3.十小时制。
出现在先秦时期。
每天晚上五分钟。
按《隋书.天文志》,日为朝、豫、中、夜为甲、乙、丙、丁、戊(后以吴庚为代表)。
4.五小时制。
其名为陈明、余明、丹明、蚤(早)食、宴(晚)食、中角、中、小归、店时、大归、高归、低归、县(挂)东、黄昏、定昏。
参考《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
也就是说,把昼夜分成一百等分。
它的产生与缺失版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朝。
汉代改为120小时,南朝改为96小时、108小时。
经过数次迭代,直到明末引进欧洲天文学知识,才提出96小时刻制改革,成为清初正式制度。
6.古代不一定有严格的时间含义,常用的相关名称也不少。
一般来说,日出可以称为黎明、早晨、早晚、黄昏、黄昏。
太阳在中间的时候叫中午,中午,下午,接近中午的时候叫角落中间,在西边的时候叫太阳和太阳。
天亮后是黄昏,黄昏后由人们决定,午夜后是午夜(或夜晚分钟),午夜后是公鸡打鸣,是梅丹和平明的黎明时间——。
古人一日两餐,饭前日出,这个时候叫吃或早吃;晚饭是在日晷后的前一天,而这个时候叫做时。
午夜,也称为午夜和午夜:十二小时的第一个小时。
(北京时间23:00-01:00)。
【丑时间】鸡,又称野鸡:十二小时的第二个小时。
(北京时间01:00-03:00)。
【印石】平旦,又名黎明明、晨、孙丹等。
时间就是昼夜交替。
(北京时间03:00-05:00)。
[石矛]日出,也称为一天的开始、黎明、初升的太阳等。
指太阳刚刚出现和冉冉升起的时候。
(北京时间05:00-07:00)。
【陈石】吃饭时间,也叫早吃等。
文史常识
文史常识(一)一、五更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gēng)、五鼓,或称五夜。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巩固练习】1. 我国古代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
其中“四更”与时钟的对应是()A.21点—23点B.23点—1点C.1点—3点D.3点—5点2.明太祖时大臣钱宰曾写有“四鼓(四更之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的诗。
从诗文判断钱宰起床准备上朝的时间应在A.23点至1点B.1点至3点C.3点至5点D.5点至7点3.旧时干支计时法,一夜为五更,一整天则为十二个时辰,每一更和每一时辰都合约现在的两小时。
一更(鼓)是戌时19时至21时左右,那五更(五鼓)是()A.子时半夜23时至翌日凌晨1时B.丑时凌晨1时至3时C.寅时3时至5时D.寅时5时至7时二、中国古代四大神兽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
青龙东方之神代表春季朱雀南方之神代表夏季白虎西方之神代表秋季玄武北方之神代表冬季【巩固练习】1.在中国古代,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是镇守天庭的四大神兽,也象征着方位和四季。
《礼记•曲礼上》曰:“行。
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
”由此推断,白虎所在的方位应该是A.东方B.西方C.南方D.北方2.日本古都奈良仿照唐朝长安城修建而成,不仅其皇宫、寺庙类似于长安城内的建筑,而且其城内也有一条朱雀大街。
那么奈良城的朱雀大街处于奈良城的()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天文历法PPT精选文档
1911年 辛亥年
2010年 庚寅年
38
2011年 辛卯年 2012年 壬辰年
纪年纪时之 纪年
❖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 ❖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
1662—1722年,历61年; ❖ 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 ❖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
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45
❖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 韩等国日历,还用日、月、金、木、 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13
❖(二)二十八宿与四象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颗星
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 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把每 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 宿。
14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 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 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33
月的划分
❖ 每月的第一天:朔 ❖ 最后一天:晦 ❖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望 ❖ 近在望后:既望
34
天干(十)地支(十二)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35
36
古人纪年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44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 ❖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兰亭集
序》)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长安十二时辰文化常识
里
"里坊"可以理解为:以"里"为界划分"坊",即
坊
"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古代划分"里坊"以
便于城市管理。
这种坊里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
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
宵
禁
"宵"是夜晚,"禁"是禁止。宵禁就是禁止夜间的活动。
古代所有驻有官府机构的城市在晚上都是要实行宵禁的。 这是历代法律的严格规定。
上元节
上元灯节即元宵节,唐代时上元灯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制度,夜间会有金吾卫在街上巡逻。仅 在元宵节当天,才会开放宵禁,长安居民可彻夜狂欢。
这一天,长安城中家家挂起灯笼,根据唐代文献记载, 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两日,安福门外制作高达二 十丈的灯轮,用金玉锦缎装饰,内含五万盏灯,点燃后如 同花树。
重
阳
• 【重阳】我国民间 传统节日。《易经》 将“九”定为阳数, 两九相重,故农历九 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 风清月洁,故有登高 望远、赏菊赋诗、喝 菊花酒、插茱萸等习 俗。唐人有“遍插茱 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
八
• 【腊日】我国民间传 统节日。这是古代岁 末祭祀祖先、祭拜众 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 后一个月(腊月)举行, 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 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 先等习俗。佛教的腊 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 俗。
叁
十二时辰
十夜 鸡 平 日 食 隅 日 日 晡 日 黄 人 二半 鸣 旦 出 时 中 中 昃 时 入 昏 定 时
时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辰
现 23- 1-3 3-5 5-7 7-9 9- 11- 13- 15- 17- 19- 21-
纪年纪月 《古代文化常识》
说明
•①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第一个年号 为建元; •②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 历61年,其次是乾隆,历60年; •③年号的长短与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关系; •④在社会动荡年代,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南宋皇 帝徽宗,曾经用过大观,政和,宣和等年号。企图 借不断更换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 难免亡国命运。
三、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 有一定寓意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 种纪年的形式。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 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 “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 称,宋真宗年号)等。年号纪年时间最长的是康熙, 长达61年。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 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 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现代 23 1~ 3~ 5~ 7~ 9~ 1 1 时间 ~1 3 5 7 9 11 1 3 ~ ~ 1 1 3 5
1 5 ~ 1 7
1 7 ~ 1 9
1 9 ~ 2 1
2 1 ~ 2 3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 的两种纪时方法
•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
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 时辰过冈。” • 《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 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 时
【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 惨栗。”“孟冬”代农 历十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初中必背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初中必背文化常识目录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2、科举前选拔官员3.科举制名称4、古代学校5、古代学官二、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2、古代礼仪3、古代位次4、古代讳称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2、兼称几项3、古代谦称4、古代敬称5、古代贱称6、特殊称谓四、古代职官1、古代官职概述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五、天文历法1、天文名词解释2、历法名词解释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4、古代计时单位六、古代地理1、地区名2、政区名3、山川关隘名4、地名古称别称七、武器刑罚1、古代武器2、古代酷刑八、饮食器用1、饮食习俗2、古代饮食3、古代食器4、古代炊具5、古代酒器6、古代家具7、古代车马九、典籍辞书1、诗文典籍2、诗文集命名方式3、史书编写方式4、目录丛书5、字典辞典十、音乐文娱1、音乐名称2、文体娱乐十一、计量商贸1、度量衡名称2、商业贸易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中国古代计时法
中国古代有多种计时方法,以下列举其中几种:
1.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以十二
地支命名,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
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个时辰相当
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
依此类推。
2.十二时段计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
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
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
黄昏、人定。
夜半相当于子时,即23点至1点,以此
类推。
3.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专用于夜间计时,古人把一夜
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
个小时。
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
以此类推。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
为五个“点”。
4.漏刻:漏刻是指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成的计
时工具。
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西周
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
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
相比起强烈依靠太阳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
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5.钟表:虽然我国古代有自己的计时方法,但钟表这种计
时工具也是存在的。
我国古代的钟表主要有机械钟,如东汉时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北宋时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都运用了擒纵机构。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计时方法,这些计时方法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
古代计时常识
刻以下为“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 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 载,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 “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 少指细小的芒。
十二时辰表 (西周)
十 夜 鸡 平 日 食 隅 日 日 晡 日黄 人 二 时 半 鸣 旦 出 时 中 中 昃 时 入昏 定
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戌 亥 辰
现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代 ↓ ↓ ↓ ↓ ↓ ↓ ↓ ↓ ↓ ↓↓ ↓ 时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间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 计时。
•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 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
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 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 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原一昼夜分 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 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 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 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 “钟”,黑夜说“更”或“鼓”。
“晨钟暮鼓” 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
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 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
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
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古代的“星期”竟是结婚日?
古代的“星期”竟是结婚⽇?▼“星期”,或者说“周”、“礼拜”,⼤概是现代⽣活中最重要的计时周期。
孩⼦的课程表按周制定,⼤⼈的⽇程表也⼀周⼀周地停不下来。
读库修复重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是我给孩⼦所开“⽺顿私房课”的官⽅指定教材——就连这个私房课也是按周开的,每周⼀课。
其《新国⽂》初⼩第三册第⼗四课,名为《七曜⽇》,内容如下:七曜⽇者,⽈⽇曜,⽈⽉曜,⽈⽕曜,⽈⽔曜,⽈⽊曜,⽈⾦曜,⽈⼟曜,谓之⼀周。
每遇⽇曜之⽇,学校皆放假。
讲到这⼀课,孩⼦最吃惊的是⼀百年前的⼩学⽣每周只能休息⼀天。
⽽孤陋如我,最吃惊的是那时候星期居然不叫“星期”。
于是翻书、翻墙,翻了些资料,发现“星期”这个词背后还真是⼤有⽂章。
“星期”⼀词中国古已有之但不是现在的意思星,古⽂为“曐”,《说⽂解字》解释为“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意思是说:星是宇宙万物之精华,其字形上部是星⾠罗布的样⼦。
可见,“星”字在古代就是星星的意思。
“期”的本义是约会、约定,《说⽂解字》:“期,会也,从⽉其声。
”照此说来,“星”和“期”组合在⼀起,岂不是星星相会的意思?没错,这就是“星期”这个词的古意。
可什么样的星星能够相会呢?当然是牵⽜星和织⼥星。
据说⽜郎和织⼥的故事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以后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七⼣”,时间是农历的七⽉初七。
初唐王勃《七⼣赋》有“伫灵匹於星期,眷神姿於⽉⼣”之句,其中“伫”是站⽴的意思,“灵匹”即神仙配偶,此处特指牵⽜、织⼥⼆星,说的是⽜郎和织⼥这对神仙眷侣在七⼣相会。
句⼦⾥的“星期”既可理解为表⽰动作,即“⼆星相会”,也可以理解为表⽰⽇期,即“⼆星相会之期”,与“七⼣”同义。
我个⼈觉得,照后者理解更符合原句对仗的规律。
我揣测,古已有之的“星期”⼀词,最早专指⽜郎与织⼥相会这个⾏为,慢慢转为指代⽜郎与织⼥相会的⽇期。
后来⼜从这对神仙眷侣,延伸⾄普通男⼥,并且也分为表⽰⾏为、表⽰⽇期的两种⽤法:男⼥幽会称为星期,男⼥成婚的⽇⼦也称为星期。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
高中语文部编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选择性必修下)《氓》1.卜筮:即占卜。
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
筮,用耆草的茎占卦。
2.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蜀道难》1.五丁开山:据《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水经注》等古书记载,战国中后期,秦惠王见古蜀第十二世开明王朝国力衰退,蜀王荒淫无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无路可通。
大约秦惠王深知蜀人有崇信巫术鬼神的迷信传统吧,于是心生一计,请人凿刻了五个巨大的石牛,以赠送蜀王。
秦王派人在石牛屁股下放置黄金,每头牛还像模像样地安排了专门的饲养人员。
蜀人一见之下,以为是天上神牛,能屙黄金。
蜀王大喜,便派国中五个有移山倒海之力的著名大力士,开山辟路,一直将石牛拖回成都。
这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而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亦称剑门蜀道的最初的来历。
2.六龙回日: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日神羲和驾六龙以乘车,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从扶桑至虞泉循往往复,形成昼夜。
后因以“六龙回日”用为太阳神的典故。
3.扪参历井:参、井,星宿名,二者邻近,分别是属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和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
中国古代计时常识
中国古代计时常识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
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个时辰取名,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日“时辰”从子时(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于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
子时:23:00至01:00(夜半)丑时:01:00至03:00(鸡鸣)寅时:03:00至05:00(平旦)卯时:05:00至07:00(日出)辰时:07:00至09:00(食时)巳时:09:00至11:00(隅中)午时:11:00至13:00(日中)未时:13:00至15:00(日昳)申时:15:00至17:00(晡时)酉时:17:00至19:00(日入)戌时:19:00至21:00(黄昏)亥时:21:00至23:00(人定)古人说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
\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
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树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见影的移动来计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日刻”。
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为一百刻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于现在所说的十五分钟。
\明清小说中常用“一盏茶”和“一炷香”来表示时间。
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用喝茶的时间来计时是很自然的。
古人称喝茶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做“一盏茶”时间。
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又是寺庙里最常见的宗教仪式。
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
\“歇”也是古人表示时间的用词,有“一歇”和“半歇”的说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会儿”的意思。
例如《水浒传》十五回,说阮小二哥几个把“三只船厮并着划了一歇,早到那箇水阁酒店前”;二十三回又说武松“半歇儿把大虫打作一堆”。
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这一层意思,如上海话“一歇歇”,意为最短时间。
古代历法-天干地支
古代历法-天干地支一、天干地支简介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时辰地支:子时:23时-1时午时:11时-13时丑时:1时-3时未时:13时-15时寅时:3时-5时申时:15时-17时卯时:5时-7时酉时:17时-19时辰时:7时-9时戌时:19时-21时巳时:9时-11时亥时:21时-23时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
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60年一循环,所以有“60年一甲子”之说。
2018年是戊戌年,120年前的1898年也是戊戌年,所以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就称为“戊戌变法”。
了解了干支纪年的基本用法,如果问今年2019年是什么年,我们就把“戊”之后的“己”与“戌”之后的“亥”搭配起来得出答案“己亥年”,所以用干支纪年法今年为己亥年。
二、天干地支用法作为一种纪年法,天干地支在使用时,分别选天干中的一个和地支中的一个,把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不清楚,举例说明:我们先选择天干中的一个字,比如“甲”,然后再选择地支中的一个字,比如“子”,把他们组合到一起,那就是甲子年。
那么如果按照顺序,如果第一年是甲子年。
那甲子年,那下一年应该是什么年呢?如果上边天干地支的顺序你进记住了,那么就一起推算:“甲”之后是“乙”,“子”之后是“丑”,那么把他们组合到一起就是乙丑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1.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3.传统节日(1)元日:又叫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等,现在叫春节,正月初一。
(2)人日:正月初七。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3)上元:正月十五。
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5)寒食:清明前二日(也有说前一日的)。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吃冷食、扫墓的风俗。
(6)清明节:“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
是祭祀的节日,也是踏青的节日,所以也叫“踏青节”。
(7)上巳节:原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节”,旧俗于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后来把节日固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寒食
清明前一两日
清明
阳历四月五号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节日名称
端午 乞巧 中秋 重阳
冬至
腊日 除夕
时间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 二、三 十二月初八
农历年最后一天
四、风俗习惯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天狼星 老人星
恒星名。除太阳外太空中最明亮的恒星。古人以天狼星出则有战争。后 以天狼比喻残暴的侵略者。
全天空第二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牵牛织女
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
文曲星 天罡 流火
星宿名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 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用四季或节气物候的特点来记载月份
郑翠翠
3、纪日法
纪日法
定义
示例
干支纪日法
汉民族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古人还用天干或地支表示特定的日子
序数纪日法
用序数词纪日的方法
特定称谓纪日法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用“朔”“望” “既望”“晦”等表 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郑翠翠
4、 纪 时
郑翠翠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一次相配,组成 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计时常识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
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
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
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
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
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
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
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
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
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
1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
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