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合集下载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教法与学法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教法与学法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教法与学法【摘要】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的关系是相互依赖,而不是相互排斥的,但彼此不可代替。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对教法的研究,更应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法。

【关键词】研究教法;实施学法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所以,我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

因此,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即要研究教法,也要认真探索学生学习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生的学法。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结构上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重教轻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材。

学生只有会学才能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有经过创造性的学习,才有创造型人才的产生。

同时也只有教会学生会学,才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众多的教育专家呼吁:“把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出答案;给他们一块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会学习、能创造,让他们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

1、学法实施的意义所在1.1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自主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从“授之以鱼”的教法研究向“授之以渔”的学法转变,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创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法指导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埃德加·富尔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的口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目标,也使“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成为现实和可能。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 新理念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

(二) 重新认识学生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

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

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

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把师生的双向交流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英语教学中尤其如此。

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内容活化给学生,根据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指导他们怎么说、怎么应答。

在整个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要求学生在发言或答问时声音要大,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全班同学的听力和分析能力。

一个人在发言时,全班动耳、动脑、动口,要求全班同学用“Yes”或“No”给予发言的同学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师生双向交流的:一、课堂双向交流活动要从第一堂课抓起,形成一定的规范。

开始时组织工作要花一些时间,只要持之以恒,经过一段过程,学生习惯了,形成了风气,掌握了教师的思路,教师一点拨,学生就可以动起来。

二、在拼读新单词时,首先要求学生试拼读,然后再跟老师拼读。

这样学生一下就可以找出自己拼读方面的失误。

经过比较之后自己纠正过来,往往印象深刻。

三、在学习新的语法知识方面也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而且要尽量使语法这个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

四、在分析难句时,不要教师一味地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

五、在背诵课文方面则教师要在学生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熟悉课文。

1.就课文提问。

2.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着说后半句。

3.让学生听。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着重策划这堂课应该进行一些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达标率。

与此同时,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活动,安排好教学双向交流的每一个步骤,教师就会对班级的情况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差异心中有数。

课堂双向交流的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学生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都会显露出来,当教师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有成效,不断进步时,会感到欣慰,从而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

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式”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实施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师生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师生互动是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关系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

课堂社会学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同于其他人际互动,它带有社会规定性、特殊性和社会对师生角色的不同期望,因而不可避免的具有先定性“控制—服从”的特征。

心理学家则认为,师生互动不仅表现为“控制—服从”,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师生间的交流、平行影响与相互作用等,他们要强调将参与程度和交往的情感质量作为理解师生互动的主要方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下面教者就这个问题谈谈几位做法和体会。

一、借图助思,化无形为有形。

借图助思,化无形为有形,就是通过画图,把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使其一目了然,帮组我们理解题意,明确数量的关系,进而很快地寻找出解题的途径方法。

同学们在遇到较难的应用题时可用以下方法去分析。

1、线段图解法。

有些分数应用题比较抽象,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我们弄清数量与标准的对应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

画图时,必须想到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要完整、清晰、简明、比例适当),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用的技巧,研究作图的科学性。

例1:李红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一天看了剩下的。

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第一天第二天(1- )×剩下的没看的80页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天看了全书的,剩下的是80页的1- = ,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也就是看了的,即×= 。

如果从单位“1”减去和,所得的差是,就是剩下没看的占全书的几分之几。

列式计算:80×[1- (1- )×]=80×[1- - ]=80×=40(页)答:还剩40页没看。

2、直观图法。

直观图解法,就是利用画直观图反映数量关系或空间位置关系,帮组我们分析寻找解题途径。

例2、有两桶油,甲桶比乙桶少18千克,如果从甲桶倒6千克给乙桶,这时乙桶油的重量是甲桶的4倍。

甲、乙桶原来各有油多少千克?18千克6千克18千克6千克6千克甲桶乙桶甲桶乙桶­­­­­­­­­­­4倍原来现在分析:从甲桶倒油给乙桶,两桶的重量都发生了变化,这里用实物示意图来表示,从图上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来,甲桶倒6千克给乙桶,甲桶比原来少了6千克,乙桶比原来多了6千克。

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旧教学方式的对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从教师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角度就是学的方法,“教”和“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先转变。

根据新课程方案要求,新课程的实施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的来说,新课程倡导学生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对于此三种学习方式教师设计的思路应该是: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采取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倡导学生采用上述三种学习方式,但不意味着接受学习与教师讲解在高中教学中不再重要,受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接受学习与教师讲解依然是必要的乃至必须的。

当然这种讲授必须以学生有意义的接受为前提。

应该说,新课改后我校各个科目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都是显著的,如师生互动的机会明显多了(如外语);学生思考的空间明显大了(数学);学生实验的课时明显增了(如理化);学生探究的能力明显强了(如理化);课堂学习讨论的气氛明显活跃了(如语文、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显密切了(地理)。

在“新课改后你觉得能最好的体现课改理念,变化最大的课程是什么”的调查中,排序在前四位的是英语、语文、物理、数学;在“新课改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你觉得新课改后,你的学习方式转变”,选择“很明显”的占8%,“较明显”的55%,“没什么变化的”37%。

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它是学生在多年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和定势。

我们很高兴看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明显的变化。

向课堂要质量

向课堂要质量

向课堂要质量教学研讨文章一、认真备课是向课堂要质量的前提。

备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通过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思想实际,教师讲起课才得心应手,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精心上课是向课堂要质量的关键。

教师如何通过短暂的45分钟把该堂课所要传授的知识交给学生,使其理解和掌握呢?这就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如何复习巩固旧知,讲授新知识及时小结和布置作业。

这样环环相扣,不可懈怠和疏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师生双边活动是向课堂要质量的保证。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要体现出师的引导、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课堂质量,只能是教师在认真备好、上好课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认真地投入学习。

这样的师生双边活动,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课如果想吸引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准备好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否则,再好的教学内容学生也提不教学研讨文章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目前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学习不得法始终是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预习、复习、听课、做笔记等方面的方法,消除他们“想学习但又不知该怎样学,无论怎样努力都学不好”的烦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恢复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的情感态度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

教师上课时应当做到精神抖擞、感情充沛、和蔼可亲,把关心、爱护和理解带给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愉快,从而产生一种信任感,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上课时不能把情绪带进课堂,应抛弃一切不舒心的事,精神饱满地投身到教学中,以自己的情绪去影响、调动学生。

教师的感情要丰富,语言要幽默,语速适中但也要有变化,语调要抑扬顿挫。

东师《小学教学技能16秋在线作业2

东师《小学教学技能16秋在线作业2
A.积极体态语言
B.消极体态语言
C.无意义体态语言
D.教学体态语
正确答案:
8.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儿童在有指导、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和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就是两个邻近的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指的是
A.先行组织者
B.范例式教学
C.强化原则
D.最近发展区
3.下列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的是______
A.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C.学习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过程;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
A.课前反思
B.课中反思
C.课后反思
D.教学反思
正确答案:
小学教学技能16秋在线作业2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教学活动是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技能作为复杂的高级技能,不仅具有一般技能的共同特征,又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_____
A.教学技能的综合性
B.教学技能的内隐性与观念性
C.教学技能Leabharlann 智能性与情感性A.错误B.正确
正确答案:
8.描述性语言常用在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介绍细节、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等方面。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9.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学产品。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0.教学语言是教学的主要工具。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小学教学技能16秋在线作业2

课堂教学是一件双边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一件双边教学活动

从应变技巧浅论薄俊生老师《掌声》一课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

教学应变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快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行为方式。

而它具备六个特征:突发性、快速性、准确性、巧妙性、启发性以及灵活性。

教学始终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只会照本宣科,机械地履行教案。

一旦课上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就会束手无策、乱了方寸,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必然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导致课的失败。

因此拥有灵活的应变技巧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观看了薄俊生老师《掌声》这一课的视频以后,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感觉这是一堂语言平实但却极其生动的语文课。

薄俊生老师利用他丰富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很好的融入进他的课堂中,从一开始的导课、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组织,以及最后的结课,他都衔接得非常自然、环环相扣,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薄俊生老师的课堂中使用的应变技巧。

接下来,我将就教学应变技巧这一方面来简单的说说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薄俊生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有个学生读错了一个地方,这个时候薄俊生老师不是直接地指出他的错误,而是让其他的同学来判断,我认为这也属于教师应变技巧的一种,学生回答错问题时,通过其他同学口中得到正确答案,相比老师直接纠正,效果要更好一些。

一方面能让学生再不打击其自尊心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并改正,另一方面也能让其他同学加深印象。

而在纠正答案以后,薄俊生老师还夸奖了站起来朗读课文的那位同学,表扬他勇气可嘉,这也激励了其他同学更加踊跃地加入到教学中。

同样地,在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环节中,薄俊生老师在学生读完每一段以后,要求他们在这一段找到表示主人公动作的词,当学生回答不出的时候,他就会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最终找到关键词。

看完视频及查阅相关资料后,我总结了一些我们在教学应变技巧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1.上每一节课前,认真的备课。

浅析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

浅析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

浅析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摘要:一直以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育教学活动关注的焦点。

学习积极性是教育教学的生命力。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教学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对手英语教学而言,同样也是如此。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学生一直都是被教育,被传知的对象。

而大多数时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所以比较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这样以来,压抑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因而也就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教学中只有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关键词:学生积极性;主体意识;教学方法一、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的重要性1、学生在课堂上扮演重要角色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必须是主动的和主观的。

独立活动,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即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作用呢?作为老师,要改变教育思想,就要真心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和特长,都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个体。

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关心他们,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努力学习,进步。

这只是时间问题,教师需要耐心的指导或建议,并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思考、表达、创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发展自己。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

学生应该是主体,老师应该是指导者。

教师的问题要多样化,可以是教学前后的问题,评估前后的问题。

教师的提问要优先回答不是唯一答案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衬托学生思维的高潮。

教师的提问要有趣、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的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讓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因为要想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相应的课堂情景,要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创建情景的主要方法。

一、巧设问题,渲染情境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动,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生动鲜明的教学情景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比如在教《绿色蝈蝈》一文时,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法布尔”。

(1)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法布尔的生活经历吗?(3)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的接近、了解。

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的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课堂上,有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昆虫记〉〉谈起,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畏他视昆虫为生命的崇高品格——主动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巧设导语,创设情景好的导语往往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别出心裁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的融入课堂学习。

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

英语教学及教学过程的组成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着重策划这堂课应该进行一些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达标率。

与此同时,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活动,安排好教学双向交流的每一个步骤,教师就会对班级的情况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差异心中有数。

学生积极参与,学有成效,不断进步时,会感到欣慰,从而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英语教学的过程是由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翻译教学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些教学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但又有所区别。

为了分析的方便,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英语初学者的关键阶段。

学生对语音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其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对语言的全面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语音课不是语音学课,对初学者尤其是模仿能力很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语音课不必讲授一些深奥的发音理论、发音部位。

要求学生掌握发音要领、口型、舌位等知识,只会加大难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通过模仿和操练以及适当的口型矫正就足以使学生掌握一口纯正的语音。

(二)词汇教学。

英语学习者最感到困难的可能要算记单词了。

许多学生借助于单词表、卡片等工具进行死记硬背,结果却往往令人沮丧。

其实单词不是靠死背而应靠活用。

单词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词不离句。

教师在词汇教学时如果经常鼓励学生用所碰到的每个生词造几句与日常生活贴近的句子,这样不仅单词容易记住,而且对单词的理解也更加完整、全面。

(三)语法、句型教学。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和测验的一大缺陷就是过分强调语法规则。

语法是掌握英语的一种途径、一种辅助手段。

学习语法不是目的,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将掌握语法规则当作最终目的,从而忽略了掌握和运用语言本身。

可以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语法上。

一般学生在学完语法后,仍然不能听说、不能阅读,而且所学的语法规则不是忘记就是混淆。

课堂上进行师生双边活动

课堂上进行师生双边活动

课堂上进行师生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提问,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课堂活动了。

但是,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常常会走入误区,导致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本文就课堂提问的常见误区及解决对策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期引起大家重视,并对今后工作能有所帮助。

误区一:提问时“打破沙锅问到底”正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往往先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起立回答。

但是误区在于有些教师,在学生有准备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后,不是对该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然后让其坐下继续思考新的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在学生未作思考的情况下对该生继续发问,直至该生彻底回答不上来。

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最初勇于回答问题,最终却以失败的心情结束这一回合,从此变得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其他同学一方面既没能对老师所提的新问题积极做出思考,另一方面也在教师的无意打击之下,再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了。

这恐怕是教师所没有估计到的。

解决办法:教师要尊重学生,问学生一个问题,学生思考后勇于回答了,就应及时鼓励。

如需问第二个问题,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将“穷追猛打”提问一人的做法分解为“小任务、多人次”的提问,调动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来。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教师上课的要求

教师上课的要求

教师上课的要求
上课是把教案转化成教学实践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娴熟运用基本教学技能,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自行调课,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课,应报教导处批准。

不得擅自改变课程,将课堂教学时间挪作他用。

2、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预备铃一打,教师要前往上课教室,上课铃声响前要到达教室门前,准时上课,教师仪表要大方,衣着整洁,教态要亲切,动作要自然。

班主任协助任课教师教育好学生及时到操场和专用教室上课。

3、教师上课要讲普通话,语调语气有变化。

板书整洁美观。

4、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当;注意讲练结合,注意信息反馈;质疑问难,培养学生争辩效果。

教师要努力体现课堂教学艺术美。

5、要留有适当的课堂练习和完成作业时间,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不拖堂。

学生作业时,教师要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6、教师教学时要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耐心地听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不讽刺、挖苦学生。

对不守纪律的现象要采用艺术性的提醒,下课进行教育。

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不得以抄书代替体罚。

7、教师不得随意离开课堂,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上课不做私事,不接听电话、手机。

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不
提前下课。

8、不在教室内抽烟、喝茶。

无特殊情况不坐着上课。

9、上课时间不得罚学生离开教室,或留在办公室不给其上课。

10、上课时要打开教室门窗。

教师不得在他人上课时滞留教室,处理作业。

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归根结底,“教”为了“学”。

在新课程下,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教师的劳动与其他类型的劳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这就是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劳动的对象,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去直接影响学生,是把本身的各种特性作为手段去感染劳动对象,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

人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会记不清学生时代教师讲课的具体内容,但是会非常清楚地记得教师的品德风格,音容笑貌和仪表形象。

这就是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教师劳动示范性的表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表现在言教和身教两个方面(一)教师的言教教师的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

自教师职业产生之初,它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借助于书面语言对已有知识的了解,还是运用体态语言传递某种信息,或是通过口头语言表达某种思想,语言都忠实地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活动。

教师是语言的使用者、受益者和创造者。

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教师以语言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作为语言的受益者,教师依靠语言使自身的存在得以显现;作为语言的创造者,教师以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解读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并使之与具体的教育环境相结合,在教育过程的变化中得以发展。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无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都离不开语言,这是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也向教师提出了必须具备良好语言素养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是教育的媒介。

教师通过发自肺腑的语言,不仅能给学生以教诲,还能沟通学生的心灵,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融洽师生感情。

教师以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也倾听学生用语言表达的心声。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阐述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教师的思想、感情、知识和才能要想变为影响学生的力量,就必须依靠语言表达这一途径。

常言道: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言半句三冬寒。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言语实现的,言语对人的感染教育作用非同寻常。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共同学校的过程。

教师得知学生在数学学习很困难时,是否想到了可能教师自己对教材理解不够,没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教材内容层次没有理清和教学方法不适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听”到“懂”,再到“会”,最后到“通”。

为此,教师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批判性地考察自我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认、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到达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反思教育观点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表达“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科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准确的学习习惯。

数学非常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有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这样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失去了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持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

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能够让三个同学合作分别去画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是学生会发现三条线为什么会是一条线?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多种,为什么“角边边”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在学习镶嵌时,能够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能够,而正五边形不能够?等等。

这样教师持续地设问,持续地质疑,就能引导学生实行积极思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归纳各种各样的数学规律,为下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对加强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形成主体人格,发展思想,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有谁知道自己的文具盒有多少立方厘米吗?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求职欲望,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们便主动拿出直尺测量出文具盒的长、宽、高,又应用公式计算出自己文具盒的体积。

这样,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

又如,在教学“比例尺的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高老师到福州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他从漳州坐汽车到福州。

已知汽车的时速是每小时80千米,大约经过几小时可以到达?学生看到这道题目,都说这道题目不能解,因为路程不知道。

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去找中国地图或福建省地图,测量出漳州到福州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先算出漳州到福州的实际距离,就能算出时间。

学生怀着好奇和好胜心理,迅速到学校贴地图的地方进行测量,再根据公式算出实际距离。

进而算出时间。

设计这样的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走出教室,实际测量操作,人人都能参与,乐于参与。

2、增强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

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

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好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

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

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福县平都二小特级教师李梅成语文工作室
善用即时评价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它离不开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我们称之为课堂即时评价。

教学实践表明,它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这种教育时机往往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错误、质疑和探索,有时甚至是意外事件,只要教师能够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适时恰当地将之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动态生成,用得好有画龙点睛之妙,可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制造评价空间
若要语文课堂的评价异彩纷呈,在课前要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那就是教师的精心预设。

这里的预设是指为学生预设互动交流的机会,搭建课堂评价的平台,使课堂教学有效、精彩。

语文学习信息是灵活的、丰富的,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和融合,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活”的教学内容成为发展的载体。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如上网、看电视、读报刊等等。

有了课前的积累,才会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厚”。

多元性的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二、创设倾听氛围
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自己的倾听习惯,从而忽略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不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资源。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

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们的思维有时比教师更宽阔,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和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

教师课前未重视的,也许恰恰就是学生最有感触的,是不可多得的课堂教学资源。

所以,我们在关注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己倾听能力的提高。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机敏、大度的倾听者,教师的倾听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倾听范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要有耐心,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轻易打断他们的话题,为学生树立榜样。

与此同时要细心,细心听取同学的发言,及时理清他们的思路,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了耐心与细心,就能抓住课堂教学的精髓。

教师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评价的形式将生命的内质呼唤出来,并给予用心地呵护。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通过师生、生生间富有灵性的评价进行动态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需要
我们拥有一双慧眼洞察秋毫,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有探究价值的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从而促进教学评价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三、给予正面评价
正确适当地运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我们有些教师对于回答好的学生大加赞扬,而对答错的学生则冷若冰霜,这样会使学生畏惧回答,有些答错的学生甚至惴惴不安地度过一节课,严重的甚至会一蹶不振。

所以,我们不管学生答得怎样都要热情鼓励,要知道,有些问题甚至很简单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就是答不出来,这是正常的。

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恰当地进行评价,首先体现在教师语言的评价。

例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里一直有老师,善于动脑,回答的问题有创意,?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位同学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真棒!”当学生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时,教师及时评价“你勇于向困难挑战,是个勇敢的孩子。

”当学生未答对问题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你没有解决问题,但你认识了问题,就成功了一半。

”?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的确,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赞扬,肯定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教师的肯定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肯定他学习的成果,肯定他积极参与的态度,肯定他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态度,肯定他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勇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被肯定。

鼓励的话语要正确、要多样、要适度、要有针对性、要动情。

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学识,并能吃透教材。

教师要多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文化底蕴深厚。

评价的语言要富有诗意,这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优美的评价语言穿插在整个课堂中,使课堂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学生在不经意间丰富了词汇,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

如在让学生质疑时,教师可以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看谁的问题多,谁的问题大。

”当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时,教师则可说:“这就叫‘英雄所见略同’!”提完问题后,教师可以说:“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就叫会学习。

”要求学生读书时可以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把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弄懂它。


四、重视评价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是装聋作哑,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教师只能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应变能力,巧妙引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学生会随意而发,我们教师不能随意处理。

教学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事件,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

只有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出现更好的教学。

不少语文教师一般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这样做能让优等生经常品尝到成功的欢乐,而大多数学生则被置于“冷宫”,只能当观众,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容易失去发展的自信。

学习是个体的行为,不同的学生从课文中接受的“信息量”是不同的。

因为学生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审美情趣、想象等,对课文作再现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只注重学生回答的最后结果。

课堂评价时,既要“对事”又要“对人”,既要纵向地比,又要横向地比。

一些较容易的问题应尽量让中等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回答,如果他们的回答有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教师也应抓住契机,进行表扬和鼓励,肯定其努力的过程、认真的程度等。

在对一些优等生进行评价时,则应侧重于评价他学习的方法、思维的创新等,要求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成功了,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失败了,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得当。

这样的归因,有利于学生强化内在动机,正确面对失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完成既定目标后,正确审视自己,调整心态和行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获得更优的发展。

教学即时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

艺术的评价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要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热情鼓励,循循善诱,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因此,我们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注意教改动向,不断改变传统观念,把改进教学评价落实到教学的点滴行动中,就一定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使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