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大全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马克思辨析判断题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
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
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
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
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
264页4-7行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
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
(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
马克思主义辨析题
二、辨析题1.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题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其他哲学流派的比较分析。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核心,融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法认为世界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之中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外矛盾的斗争而推动的。
辩证法还强调全面性和多样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和全面的研究。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历史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不同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结构。
因此,阶级斗争将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以下特点:1. 与传统唯心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相反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2. 与庸俗唯物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问题,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3. 与形而上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整体和过程的研究,不仅关注事物的静态特点,更关注事物的动态变化。
题目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分析。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本原则,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外矛盾的斗争而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事物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统一体,相互关系复杂,发展也是多方面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指导,使得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3第一章辨析题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
[答案要点]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大题)
第一章导言三、辨析题1、“科学之科学”的提法正确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棵不结果实的花3、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不一定是唯物主义。
三、辨析题1、答案要点:(1)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2、答案要点:(1)正确。
从认识论上说,唯心主义是把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绝对化的结果。
(2)唯心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但不排除其中包含许多有价值的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人类哲学思维发展中起过积极作用,所以唯心主义哲学是不结果实的花。
3、答案要点:(1)正确。
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即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但一部分唯心主义哲学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2)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即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人的认识是认识自己的感觉或是对“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三、辨析题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2、万物都在运动,但都只在概念中运动。
3、承认运动的观点就是辩证法的观点4、世界统一于存在5、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6、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7、“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四、材料分析题(请根据结合所学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1、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说有一个楚国人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这个人立即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便安然自若的坐在那里。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辨析题
第一章辨析题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正确。
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与社会都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都不可以改变这些规律。
这个认识符合唯物辩证法2.存在即被感知错误。
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
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确。
“哲学家”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那些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这句话的核心是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析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并且通过行动及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让世界想更好的方向发展.4.心无外物。
错。
这句话意思是心与物同体,它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违背了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而非意识决定物质,即“心无外物”,所以该观点错误。
(心外无物,是心学一派的主要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5.白马非马错。
它认为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事物,所以不能说谁是谁,它是一个典型的诡辩论观点,没有正确认识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它们是相互连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析题大全
马克思辨析判断题1.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1、错:理由: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
有些现象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2、错理由:因为亲眼所见的事物是属于感性认识,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只有通过科学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3、错理由:伴随计算机网络建立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
计算机网络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3.“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1、错误。
(2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分)2、错误。
(2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但是,任何真理总是客观的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分)3、错误。
(2分)该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观点,其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分)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心外无物。
1、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都是客观的。
2、正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错误。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马哲辨析题
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1.辨析题:“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意识是世界是存在的本原。
“存在”即有的意思。
世界的有无与世界的本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世界的本原归于它的存在。
存在是无所不包的,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精神的存在。
因而,它是一个缺少具体规定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
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存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神学家:存在——上帝,唯心主义者:存在——精神,唯物主义者:存在——物质。
要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必须抛弃“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提法。
辩证唯物主义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论证牢固建立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基础上。
科学和哲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多样性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
2.为什么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分析]这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出发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其次,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又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那么,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原则、书本、主观愿望出发。
最后,既然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存在和运动着的,那么,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使我们的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3. 客体当然是客观事物,但客观事物不一定就是客体,因为:①哪些客观事物能够成为实践的客体,不仅取决于这些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还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程度和水平;②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的,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同时整个地成为人的活动的客体的;③客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表示客体本身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
4.从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通过主体对象化或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1)主体的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对象按照主体的要求和需要发生了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形成了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种种对象物,它们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积淀在客体中(2)客体的非对象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主体化(即客体非对象化)的表现(3)主体的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的双向矛盾运动:它们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因而它也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5.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一种具有革命性质的批判性哲学。
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理论基础,对于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展开辨析,并通过举例加以说明和论证。
首先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危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其次,我们可以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观点。
首先是唯物主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基本观点。
通过唯物主义,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而人的意识和思维只是物质的产物。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和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形态和发展,而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只是这种经济关系的反映。
其次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演变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如,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崩溃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将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到来。
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通过组织、斗争和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和人的活动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实践是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内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马哲考试辨析题及论述题
第一部份辩证的唯物论一、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错误。
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1)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一应俱全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归纳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3)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式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份的关系。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二、哲学的大体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错误。
因为哲学的大体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大体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0、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就是说,任何思想、意识都无例外地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增进作用。
答:错误。
(1)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增进作用。
而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只会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因此,咱们必需坚持正确的意识,同错误的意识作斗争。
四、论述题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如何的?答:二者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围是对世界上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一路本质(客观实在性)的科学归纳和抽象。
它不仅适用于人们已经熟悉到的物质形态,而且适用于人们尚未熟悉而此后将被发现的物质形态;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因此它是共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指物体、物质结构及其具体属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和深化;它只适用于解释自然界,不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因此它是个性,具有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1、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3)对⽴统⼀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4)建⽴在对⽴统⼀规律基础之上的⽭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法;(5)是否承认对⽴统⼀规律,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对⽴和⽃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主要表现在四个⽅⾯:第⼀,实践产⽣了认识的需要。
第⼆,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
(3)总之,⼈的认识是从实践产⽣,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3)上层建筑的反作⽤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产⼒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统⼀的关系。
⼀⽅⾯⼆者是统⼀的,它们是同⼀劳动过程的两个⽅⾯,并不是两种独⽴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命性的统⼀?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命性的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3马列辨析题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马克思主义概论辨析题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参考答案】(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
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
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1)此观点错误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它把哲学当成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理论体系,这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它的作用是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科学之科学”,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包罗万象的科学,必然导致用哲学原则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用主观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联系,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3.“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参考答案】(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二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参考答案】(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2)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题库: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
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
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
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
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
264页4-7行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
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
(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
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
(81页)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
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
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
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
(不做要求)错误。
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
(P286)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13、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误。
二者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而是表现在对社会历史关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
14、经济基础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错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15、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正确。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16、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错误。
胡适的这句话是英雄史观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
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片面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7、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必要基础和前提。
错误。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
个人只有获得自我需要的必要的满足,才能成为价值的创造者,为他人和社会进行创造和奉献。
同时,自我价值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来实现和表现,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显示自己的人生意义。
18、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本题不做要求)正确。
物质文明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表现。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标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
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19、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错误。
198页第三段。
是主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标准之间的关系。
不能仅看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更要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适应程度。
2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错误。
思想上层建筑又叫意识形态。
P244页倒数第二段。
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1、科学技术成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
错误。
这是技术决定论的观点。
它的错误不在于肯定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而在于把这种作用绝对化,不理解只有生产关系才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并构成了社会形态的现实基础。
(第188页)2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错误。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持其积极因素。
23、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正确。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作为真理的反映对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作为人脑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念上的加工的产物,真理需要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24、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正确。
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反映与创造不可分割,反映内在地包含创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反映特性与创造特性统一起来,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
(265页)2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正确。
人类的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的因果性和必然性,它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实现每一种可能的多种形式。
人们的主体选择不是自由和随意的,只能在由历史必然性决定的一定范围内进行。
或者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
但是,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26、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错误。
(书P160页倒数第三行起)27、唯物主义都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错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正确。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表现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形象性但缺乏深刻性。
只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更清晰地感觉这个对象各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29、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正确。
对于某一社会而言,该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本质上总是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能否促进社会发展不单单取决于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当这一经济基础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与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就阻碍社会进步。
30、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做要求)错误。
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
如果说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是否定了物质的相对静止性。
这句话是对赫拉克利特观点的画蛇添足,是诡辩论。
31、时间是“人发展的空间”。
正确。
自由时间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
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人的各种活动在时间上所占的比重。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扩大了个人的社会发展空间,提供了个人自由发展的舞台。
32、文化和文明是一回事。
错误。
(248第二段4-7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