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中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
#学校心理卫生#中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张春妹¹º邹泓º向小平º»=摘要>目的:考察中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其性别和年级特点。
方法:采用R osenberg整体自尊量表和小五人格问卷,对北京和西安4所中学143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不同自尊水平的中学生在人格各维度上都具有显著差异,高自尊的学生更外向、宜人、谨慎、情绪更稳定、对经验更开放(F分别为591104、391826、1851799、331913、1271999,P<0101)。
情绪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与自尊的相关都比较高(r分别为-01534、01424、01335),宜人性和谨慎性与自尊有较弱的正相关(r分别为01245、01217, P<0101)。
男女中学生、中学各年级学生的自尊都主要受到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的影响(B的范围分别为-01418--01509、01244-01339,P<0101),但是在影响中学生自尊的其他人格特点上男女生之间和不同年级之间稍有不同。
结论:高自尊的中学生一般具有情绪稳定、经验开放、外向和谨慎尽责的人格特点;中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具有性别和年级差异。
=关键词>自尊;横断面调查;人格特质;中学生中图分类号:B84412,R39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6)09-0588-04The R elati onsh i p b et w een Se lf-estee m and Personality of H i gh School Studen tsZ HANG Chun-M ei1,2ZOU H ong2X I ANG X i ao-P i ng21Depart m ent of P sycho l ogy,Co llege o f P hilosophy,W uhan U n i versity,W uhan4300722Instit ute o f D ev elopment Psy cho logy,Beiji ng N or m a lU n i versity,Be iji ng100875=Ab stract>O b ject i ve:T o expl o re the re lati on be t w een g loba l se l-f esteem and tra its in Chi nese h i gh schoo l st udents and the d ifferences by gender and g rade1M e thods:1432h i gh schoo l st udents from Be iji ng and X ia'n city werei nvesti g ated w it h R osenberg s'sel-f estee m scale and five persona lity inventory1R es u lts:H i gh schoo l studen ts w it h d i-fferent level of se l-f estee m had si gn ifi cantl y different persona lit y cha racte rs,that h i gh sel-f esteem studentsw ere mo re ex-traverted,agreeab l e,consc ienti ous,e m otion stable,and open to exper i ence(F=59110,39183,185180,33191, 12810respecti ve ly,P<0101)1Sel-f esteem strong l y correlated w i th e m oti on stability,openness,and extraversion(r =-0153,0142,0134),and had w eak corre lati ons w ith extraversion and consc i enti ous ness(r=0125,0122)1A lt hough the re w ere sa m e re l ationsh i ps be t w een g l oba l se l-f esteem and pe rsonality i n a ll hi gh schoo l students t hat itm a i n l y corre l a ted w it h e m oti on stab ility and openness(B=-01418~-01509,01244~01339),the re were still som e gender and grades d ifferences1Con cl u si on s:H igh school studen ts w it h h i gh sel-f esteem genera lly w ere e m otion stab l e,open to experience,extrovert and consc i enti ous,and the relati onship had d iffe rence on gender and different grades1=K ey words>se l-f esteem;cross-sectiona l study;personality;h i gh schoo l students自尊一般是指个体对自己持有的一种总体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自我的体验。
人格心理学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特质、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的学科,而自尊自信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和信任。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并共同塑造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人格心理学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一、人格特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情绪模式。
研究表明,一些人格特质与自尊自信存在正向关系。
例如,内外倾性格与自尊自信呈正相关,外向的人更自信、更容易建立自尊;而神经质与自尊自信呈负相关,神经质的人更容易自我怀疑和缺乏自信。
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助于培养和提升自尊自信。
二、自尊自信与情绪状态的相互作用自尊自信与个体的情绪状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积极的自尊自信有助于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和维持。
自信的个体相对更能应对挑战和克服困难,从而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
反之,低自尊自信的个体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导致情绪的进一步负向滋生。
因此,自尊自信对情绪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三、自尊自信与社交关系的互动影响自尊自信不仅与个体的内在状态相关,也与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表现和关系有密切关联。
个体的自尊自信水平影响着其在社交场合中的自信表现和沟通能力。
同时,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体的自尊自信。
因此,自尊自信与社交关系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自尊自信与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关系自尊自信对个体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自信的个体更能够面对挑战、追求目标,并坚持自己的努力,提高学术或职业能力。
同时,自尊自信也会影响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和反应,高自尊自信的个体更有可能看到挫折的积极一面,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动力。
因此,自尊自信与学业和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结论人格心理学与自尊自信密切相连,通过探索人格特质、情绪状态、社交关系和学业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促进个体的自尊自信的发展。
借助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个体的内在特质和外在环境等多个层面来培养和提升自尊自信,进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发展。
人格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及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人格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及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该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了人格反馈操纵前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同时探究-了不同外显自尊水平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的差异。
结果表明,被试会出现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人格反馈操纵对内隐自尊起抑制作用,正负反馈的影响存在差异;外显与内隐自尊产生分离。
标签: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人格反馈;外显自尊1问题提出近年来发展出的联想一命题评价模型(APE模型)对传统的内隐和外显加工过程有了新的区分,将内隐和外显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进行整合,关注那些能够影响内隐和外显态度偏好的因素,同时关注内隐和外显态度的转化。
因此,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自尊的探讨不仅仅需要关注内隐和外显层面,更重要的是探讨哪些因素会对这两种自尊产生影响。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国内一些学者曾通过成败操作任务来研究内隐自尊的稳定性以及成败操纵对自尊的影响作用,蔡华俭和杨治良通过瑞文智力测验进行成败操纵发现内隐自尊易受即时性情绪体验的影响;张向葵等用死亡提醒对内隐自尊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国外一些研究显示,很多外在的影响因素会通过人格的中介作用来影响人们的自尊,原因在于人格涵盖的内容丰富,对诸如智力能力、内外倾、情绪性、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均会产生影响,而这些方面都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内隐自尊水平。
人们对自我人格的认知很可能是人格影响自尊的关键一步。
因此人格这一重要影响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将计划操纵人格测验的结果,给人们反馈不同的人格测验分析报告,以操纵人们对自己人格的认识,从而来探讨人格对自尊的影响。
此外,关于自尊的结构,即关于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关系也有许多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高外显自尊和低外显自尊的群体在侵犯性、社会比较模式、自我认同、接受积极消极反馈和情绪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然而,高外显自尊与低外显自尊人群的内隐自尊水平有何差异,这两部分人群接受人格操纵前后的自尊水平的变化是否有差异,考察这些问题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内隐、外显自尊的关系。
人格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及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了不 同外显 自尊水平被试 内隐 自尊水平 的差异。结果表 明, 被试会 出现显著 的 内隐 自尊效应 ; 人
格反馈操纵对 内隐 自尊起 抑制作用 , 负反馈的影响存在 差异 ; 正 外显 与内隐 自尊产生分 离。
关键词 : 内隐 自尊 ; 内隐联 想测验 ; 人格反馈 ; 外显 自尊
中 图分 类 号 :8 8 B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3 1420 )3 02 5 10 —58 (09 0 —05 —0
讨 外显 自尊与 内隐 自尊 之 间 的关 系 。研究 假 设 为 :
础上 , 自尊 的探讨 不 仅 仅 需要 关 注 内 隐 和外 显层 对
面, 更重 要 的是探讨 哪些 因素会 对 这 两 种 自尊 产 生
1人格测 验结果 正负 反馈 的操纵对 被试 的 内隐 自尊 )
水 平有 影响 ;) 同外 显 自尊 水 平 的被 试 内 隐 自尊 2不
隐 自尊包括 两部 分属性 词 , 是评价性 的( 容词 ) 一 形 ,
一
是 情感性 的 ( 词 ) 名 。而一 些 研 究显 示 , 价性 属 评
性词 均为 自我描 述词 , 涉及被 试对 自我 的评 价 , 自 在
容忽 视 , 章将计 划操纵 人格 测验 的结果 , 文 给人们 反 馈不 同的人 格测 验分 析 报 告 , 以操纵 人 们 对 自己人 格 的认 识 , 而来 探讨人 格对 自尊 的影 响 。 从 此 外 , 于 自尊 的结 构 , 关 即关 于外显 自尊 与 内隐
1 问题 提 出
这 些 问题 可 能会从 另 一个 角 度揭 示 内隐 、 显 自尊 外
的关 系。
近 年来 发 展 出 的联想 一命 题评 价模 型 (P A E模 型) .对传 统 的 内隐 和 外 显 加 工 过 程 有 了 新 的 区 【2 J 分 , 内隐 和外显 的社会认 知加 工过 程进行 整合 , 将 关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特质焦虑的关系
焦 虑 是 个 体 对 即将 来 临 的 、 能 会 造 成 危 险 可 外 显 自 尊 采 用 Io e b r 自 尊 量 表 ( E I 。 lsn eg S S)2 』 表 O题 , 用 四 级 评 分 , 秘宅 中 该 量 表 克 采 本 强 办的 刺 激 所 产 t= 紧 张 、 安 、 虑 、 等 it 共 1 饵 4 - ̄ 不 忧 烦 瞄 不 陕的 复 杂 的 喻r 睛绪 状 态 【l S ileg r将 特 质 朗 巴 克 系 数 为 0.7, 半 信 度 为 r .9。 l。 p eb re 6 分 =O 7  ̄ .r atAn it AT) 义 为 : 映 个 体 在 焦 虑 (r i r xey, 定 反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AT) 以 反 应 时 为 指 标 的 词 I 是 f 向 E巨 表 现 出 的 相 对 久 的 稳 定 的 个 倒嗟 异 , 汇 分 类 任 务 。 实 验 中 要 求 被 试 对 呈 现 的 词 语 迅 顷 干 属 于 一 种 长 期 的 焦 虑 如 : 我 通 常 都 感 到 焦 虑 ” 速 做 出分 类 。 其 具 体 过 程 : 一 部 分 , 试 对 “ “ 。 第 被 我 中 夕—髋 者 从 遗 传 、 知 偏 向 、 格 、 境 等 方 面 向 词 ” 既 用 来 表 示 自 身 的 词 ) “ 向 词 ”( 用 认 人 环 ( 和 他 既 对 特 质 焦 虑 进 行 了 大 量 的研 究 , 果 表 明 : 质 焦 来 表 示 别 人 的 词 ) 速 分 类 并 按 键 反 应 , : 结 特 快 如 按 虑 与 自尊 、 评 价 意 识 、 因 风格 等 人格 因 素 都 有 … 键 或 … ’ ; 二 音 , 试 又 被 归 P’ Q 键 第 分 被 ∞菱义 词 和 贬 义 村 ∈I 。 生 词一 缁哆 廷掐 曼应 , 口 按 “ 键 或 “ 键 ; 女 : P” Q” 裆笫 三 自尊 ( ef—e te 是 ^们 对 自 己 的 价 值 、 音 分 中 , 试 的 任 务 是 对 我 向 词 和 褒 义 词 做 出 相 Sl se m) 长 被 处 、 垂圆副生 体 的 情 感 上 的  ̄ f E , C 握 奉 ^格 的 同 的 按 键 反 应 , 按 “ 键 ; “ 向 词 ” 负 性 词 r] 2 、 如 P” 对 他 和 核 因 素 之 一 。 自尊 是 影 Ⅱ 向个 体 社 会 适 应 性 的 做 出 另 一 种 按 键 反 应 , “ 键 ; 四 部 分 再 次 对 如 Q” 第 核 心 因素 。 属性 词 分 类 , 是 要 求 与第 — 部 分 要 求 正 好 相 反 ; 但 大 量 国 内 外 的 研 究 表 明 : 尊 与 抑 郁 、 虑 第 五 匍 又 是 一个 A 并 任 务 , 求 与 第 三三 分 正 自 焦 要 部 等 不 良 绪 呈 高 度 负 相 关 【 隋 引。 但 是 , 述 所 有 好 相 反 : 试 对 他 向 词 和 褒 义 词 做 出 一 种 反 应 , 上 被 研 究 均 是 基 于 个 体 可 以 凭 借 意 识 得 到 的 夕卜 自 如 : “ 键 , 对 “ 向 词 ” 贬 义 词 做 另 一 种 按 显 按 Q” 而 我 和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EPQ各个维度相关性的研究
第34卷第1期吉林医药学院学报V01.34N o.12013年02月Jour na l of J i li n M edi cal C oU ege Feb.2013—15一一:一===================================文章编号:1673-2995(2013)01-0015-07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EPQ各个维度相关性的研究阎欢,刘天亮,赵行宇’(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吉林吉林132013)论著摘要:目97了解内隐自尊是否可以作为有效的人格指标,同时考察在区分高自尊异质性的几种方式中,通过高自尊者的社会赞许性高低而将其分型,与通过高自尊者内隐自尊的高低而将其分型这两种方式是否具有一致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量表(E PQ量表)、R os enber g自尊量表以及I A T内隐自尊测验,对138名医学生进行随机测量。
结果R os enber g自尊量表得分和E、N、P、L量表得分呈显著相关。
而内隐自尊、内外自尊分离指标未显示出与任何量表得分有显著性相关。
结论两种区分高自尊异质性的方式并不一致;内隐自尊是独立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不能作为有效的人格指标。
关键词:内隐自尊;外显自尊;EPQ量表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C or r e l a t i ve st udy of i m pl i ci t s el f-es t eem,expl i ci t sel f-est eem and ever y di-m ens i on of E ys e nck Per s i onal i t y Q ues t i onai r eY A N H ua n,L I U T i an—Li a ng,Z H A O X i ng-Y u’(Col l ege of H um a ni t i e s a nd Soci al Sci ences,Ji l i n M edi c al C ol l e ge,Ji—l i n C i t y,Ji l i n Pr ovi nce,132013,C hi na)A bs t ract:0bj ect i ve To f i nd ou t w he t her t he i m pl i ci t s el f-es t ee m ca n be use d a s on e of t he i ndi cat or s for one’S per-s onal i t y and al so t o f i nd out w he t her t he m ea sur e m et hod w hi ch di vi des hi gh s el f-es t ee mi nt o def ensi v e H SE a nd ge nu—i ne H SE ac cor di ng t o t he di f fer ent degr ees of s oci al des i r abi l i t y i s di f f erent f r om t he on e w hi ch di vi des hi【gh se l be st ee m i nt o l O W i m pl i ci t H SE a nd hi gh i m pl i ci t H SE.M et hods138m e di c al s t ud ent s i n Ji l i n pr ov i nce w e r e r a ndom l y sel ect—ed t o m e a sur e s t hei r per sonal i t y by EPQ,expl i ci t s el f-es t ee m by R os enbe r g Sel f-E s t eem Scal e(C hi nes e V er s i on)and i m pl i ci t s er f-es t ee m by i m pl i ci t as s o ci at i on t e st.R esul t s7rhe r es ul t s of R os enbe r g Se l f-E st eem a r e s i gni f i cant l y c or—r el at ed t o t he s cor e of ever y di m e nsi on of山e C hi ne se ver s i on of Eys e nc k Pers i onal i t y Q uest i onai r e w hi l e t he r es ul t s of I A T a r e not t he s am e.C oncl us i on T he m ea sur e m et hod w hi ch di vi des hi gh s el f-es t ee m i nt o def ensi v e H SE a nd ge nui ne H SE i s di f f erent f r om t he on e w hi ch di vi des hi gh s el f—es t eem i nt o l ow i m pl i ci t H SE a nd hi gh i m pl i ci t H SE.T he i m pl i ci t s el f-es t ee ma nd expl i ci t s el f-es t ee m a r e i nde pe nde nt f r om ea ch ot her.T he i m pl i ci t s el f-es t eem eann ot be us ed a s t he good i ndi eat i or of one’s se r f per sonal i t y t r ai t s.K ey w or ds:expl i ci t s el f-es teem;i m pl i ci t sel f-est eem;E PQ传统研究认为高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但是又有研究表明,外显自尊与偏见的相关,与攻击的相关等∞1。
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关系研究
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关系研究引言:自尊感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评价感觉。
在心理学中,自尊感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自尊感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可以分为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两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个体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
一、个体外显自尊感的特征外显自尊感是指在公众视野中表现的自尊感,是向他人展示的形象。
个体通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获取外界的认可和赞许来提高自己的外显自尊感。
外显自尊感通常与个体的社会地位、事业成就、物质财富等密切相关。
例如,在职场中,个体的晋升和薪资水平的提高都可以增加其外显自尊感。
二、个体内隐自尊感的特征内隐自尊感是指个体内心深处对自我的价值和认同的感受,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评价。
与外显自尊感不同,内隐自尊感是个体内心自我感觉的体验。
个体的内隐自尊感通常受到个体自身的人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影响。
例如,自我接纳、情感稳定和内在自我价值的认同都会增加个体的内隐自尊感。
三、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完全一致。
一方面,外显自尊感可以作为内隐自尊感的一种表达和体现。
当个体在公众视野中获得赞誉和认可时,他们的内隐自尊感会受到积极影响,从而提升个体对自身的价值感。
另一方面,个体的内隐自尊感也可以影响其外显自尊感。
具有较高内隐自尊感的个体更倾向于自信和自尊,他们更愿意在公众中积极展示自己,从而提升其外显自尊感。
四、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影响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在各个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学业方面,个体的外显自尊感通常与学习成绩的表现相关,而内隐自尊感则与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相关。
在人际关系中,外显自尊感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和交往方式,而内隐自尊感则与个体的情感健康和自我接纳相关。
此外,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还会对职业选择、身体健康和心理幸福感等方面产生影响。
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
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
·763·
艾传国, 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目的:通过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三种方法测量自尊,并比较三者的 关系。 方法:外显自尊采用 Rosenberg 自尊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内隐自尊采用 inquisit 3 编制两个实验程序:我-他人 IAT(实验 1)和我 SC-IAT(实验 2)。 结果:①被试整体外显自尊水平比较高,我-他人 IAT 和我 SC-IAT 实验的内隐效 应显著,并且都显示在内隐层面被试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②外显自尊与 我-他人 IAT 不相关,但与我 SC-IAT 呈显著负相关。 我-他人 IAT 与我 SC-IAT 之间相关不显著。 结论:我-他人 IAT 测量的是相对内隐自尊,而我 SC-IAT 测量的是整体内隐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关键词】 外显自尊; 相对内隐自尊; 整体内隐自尊; 内隐联想测验;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表 1 我-他人 IAT(实验 1)的程序模式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19 No.6 2011
表 2 我 SC-IAT(实验 2)的程序模式
·764·
内隐自尊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除了外显自尊,还存在一种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评价或态度。
近年来,内隐自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2. 探讨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为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工具:(1)内隐联想测验(IAT):用于测量内隐自尊;(2)外显自尊量表:用于测量外显自尊;(3)行为观察记录表:用于观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对第一组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其内隐自尊;(3)对第二组被试进行外显自尊量表测试,测量其外显自尊;(4)两组被试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一项任务,观察其行为表现;(5)对两组被试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p<0.01)。
这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和积极情绪,而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则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和消极情绪。
这表明,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五、实验结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行为表现上更为积极。
六、实验讨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表明,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自尊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自尊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引言:自尊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自我价值感。
自尊的形成与人格心理学密切相关,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而自尊则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自尊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研究的发现。
自尊的定义与特征: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程度。
它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评价,包括对自己能力、价值、外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评价。
自尊的形成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遗传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自尊的特征包括稳定性、多维性和情境依赖性。
自尊与人格的关系:人格是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自尊作为人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自尊与人格特质存在一定的关联,如内外向性格、神经质、开放性等。
同时,个体的人格特质也会对自尊的形成和表现产生影响。
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尊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良好的自尊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增强抗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和适应能力。
相反,自尊低下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抑郁、焦虑、自卑等。
因此,培养和提升个体的自尊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自尊的培养和提升:自尊的培养和提升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发现,个体的自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支持等。
家庭是个体自尊形成的重要环境,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对于培养良好的自尊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教育方式也对自尊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鼓励和肯定个体的努力和成就有助于提升自尊。
社会支持也是自尊培养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认同感,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结论:自尊与人格心理学密切相关,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程度。
自尊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良好的自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青少年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青少年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青少年自尊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同时可以分为两种不同形式,即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形象、价值和能力的认知或评价,通常是一种隐含的、自动的反应;而外显自尊指的是面对他人时,个体通过言语、行为、服饰等方式来展示自我、说明自身优越性和自尊心的体现。
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一致性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措施,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研究的目的和问题1. 研究目的:探究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问题:(1)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如何?(2)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何?(3)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问卷调查:选取一定数量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来探究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研究步骤(1)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建立研究框架和流程。
(2)文献综述:收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3)问卷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设计合理的问卷内容和结构,并进行试题筛选和提高问卷信度和效度。
(4)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设计进行实际调查,采集数据,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5)数据分析:通过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和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测量的视角
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测量的视角一、概述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情感体验,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自尊的概念和内涵经过多年的探讨和界定,逐渐形成了体验论和评价论两大主要观点。
体验论强调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感受,与其实际成就和潜在能力的比值相关而评价论则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己做出的并经常持有的评价,表达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这些理论主要关注外显自尊,即个体能够意识到的自我评价。
近年来,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内隐自尊这一概念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自我的积极或消极评价,它通常通过内隐测量方法进行检测,如内隐联想测验(IAT)、GoNogo 联想任务(GNAT)等。
这些研究揭示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复杂关系。
尽管两者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关联,但它们也表现出相对独立的特点。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从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出发,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
通过运用多种内隐测量方法,我们期望更全面地了解内隐自尊的结构及其特性。
同时,我们还将考察测量顺序、社会期望反应与时间压力等因素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关系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自尊这一重要心理现象的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 简述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定义与重要性自尊,作为自我概念的核心部分,是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情感体验和评价。
它涉及到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知。
自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个体的情感、动机、行为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紧密相关。
自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自尊的个体通常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而低自尊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外显自尊,是指个体通过明确的言语和行为表达出来的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认可和评价。
论文: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_蔡华俭
收稿日期:2002-12-19通讯作者:蔡华俭,E-m ail:ccchhhjjj@hotm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蔡华俭(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摘 要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了研究和测量,同时还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文化下内隐自尊是存在的,个体无意识中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的评价,但强度不如西方个体。
(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二者间仅存在低的正相关。
关键词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 B848;B8421 引 言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有的一种情感性评价[1],是自我领域研究得最多的现象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表明,当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时,被试通常都会对自己作出积极偏好的评价[2],这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把某事物直接或间接同自我相联时,个体就会对其作出某种积极肯定的评价,即存在所谓的自我态度效应[2]。
基于既往研究中发现的大量类似的自我态度效应,1995年Greenwald 等正式提出了内隐自尊的概念,认为内隐自尊就是在对同自我相联或相关的事物做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即作出积极评价的倾向[2]。
内隐自尊一经提出,人们便开始关注其与外显Greenw ald 和Farnham 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低的正相关[3]。
然而,又有研究者发现内隐自尊并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内隐自尊具有情境依赖性,与外显自尊存在相互作用[5],这又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存在着差异,东方文化下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不如西方个体积极[6,7]。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是大写的个性[8],那么,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无意识中对自我的评价,即内隐自尊,?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内隐自尊和传统的外显自尊的关系又如何呢?由于内隐自尊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对其只能采取间接的测量。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3210225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69)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王登峰,E 2mail :wd feng @ ;周帆,E 2mail :zhou fan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3周 帆 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 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存在紧密的联系。
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
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关键词 “大七”人格结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内隐/外显自尊。
分类号 B8481 前言 自尊一直以来是人格、社会和临床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最早对自尊的关注可能是Freud 提出的“Narcissism ”(自恋)这个概念,虽然心理学家对自尊的界定和测量方法存在一些争议,但一般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和能力等几个方面[1]。
个体的自尊水平是相对稳定的,这一点与人格特质相似。
而且自尊与一些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相关。
随着“大五”人格理论逐渐在西方人格研究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共识,对自尊和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逐渐集中在“大五”人格模型(Five -Factor M odel ,FFM )下进行。
例如R obins 等[2]通过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自尊水平与情绪稳定性(Em otional stability )高相关,与外向性(Extroversion )和公正严谨性(C onscientiousness )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与愉悦性(Agreeableness )和开放性(Openness )存在较低的相关。
大学生内隐身体自尊与外显身体自尊关系的测量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第17卷第12期2009年12月123 第一作者简介:何波(1976-),男,湖北荆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作者单位:1.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 on,Yangze R iver University,J ing 2zhou 434023,Hubei China .2.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湖北荆州 434023大学生内隐身体自尊与外显身体自尊关系的测量研究M easure ment Research on Rel ati on between Expli cit and I mpli cit Self -estee m of College Students何 波1,汤舒俊2HE Bo 1,T ANG Shu Jun2摘 要:内隐自尊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而身体自尊是目前锻炼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把大学生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这两种测量结果作为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检测出某些人格特质的水平,借以分析和预测不同水平“大学生内隐身体自尊———外显身体自尊”配对组合的方式及学生个体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等,并且对其后继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内隐身体自尊;外显身体自尊;测量研究;A b s tra c t:I m p licit self -estee m is one of the i m portant research of the i m p licit s ocial cogniti on which rise in the m id -1990s .Self -estee m is a research hots pot of p sychol ogy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s ports p sychol ogy .I n this paper,t w o measure ments that the students ex p licit and i m p licit self -estee m are regarded as indicat ors of different analysis,thus detect certain level of pers onality traits,moreover different level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self -estee m ———i m p licit ex p licit physical self -estee m matching portfoli o and individual student motivati on and beha vi or are analyzed and forecasted,and s o on,and had a certain forecast r ole in its subsequent acts .Ke y w o rd s:i m p licit self -estee m;ex p licit self -estee m;measure 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09)12-0123-3引 言身体自尊(亦可以称作“躯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评价”。
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
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引言: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属性。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认同和尊重,保持高自尊心态。
然而,当个体面临自尊威胁时,比如遭受批评或失败,这种自尊心态可能会受到冲击。
本文将探讨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
一、自尊威胁自尊威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自尊受到危害的情况。
当个人受到批评、挫败、被人嘲笑或遭遇失败等负面情境时,自尊威胁就会出现。
自尊威胁可能导致个体感到伤害、自卑和压力。
同时,个体会努力维护自尊心态,以防止自尊受到持续的打击。
二、外显自我积极偏向外显自我积极偏向是指个体在面对自尊威胁时,通过表现出自信、自尊和积极形象来维护自尊心态。
个体在努力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态时,往往会寻求肯定和认同。
他们可能选择主动展示才能和优势,通过取得成绩或力求完美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特别注意他们的外在形象,努力减少自己的缺点和限制性特征的暴露。
外显自我积极偏向有助于维护个体的自尊心态,但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可能会导致更深层次的自我否定。
三、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相对于外显自我积极偏向,内隐自我积极偏向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维护自尊心态的方式。
当个体遭受自尊威胁时,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比较。
为了减轻自尊威胁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个体倾向于积极评价自己,并与他人进行比较以寻找自我肯定。
通过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个体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减少自尊威胁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压力。
四、自尊威胁对外显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自尊威胁对外显自我积极偏向有一定的影响。
在面对自尊威胁时,个体往往会通过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和与他人的比较来维护自尊心态。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自信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外在的认同,并不能真正解决自尊问题。
在过分追求外在肯定的同时,个体可能会忽视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真实感受。
过度依赖外界评价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加剧自尊威胁的程度。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的新认识
自尊 区分 为外显 自尊 和 内隐 自尊两个 结构 。外 显 自尊是 指个体 对 自我 的认 知 评 价 和情 感 体 验 , 是
一
种 意识 层面 的 自我 态 度 。相 对 于 外显 自尊 , 隐 内 自尊 是指 个体对 于 同 自我 相关 或不 相关 的事物 做 出
图 1 信 息 加 工评 价 的双 加 工 系统
23 发展 独 立性 .
符 号相互 作用 理 论认 为 , 自我评 价 的形 成 是 基 于他 人 如何评 价 自 己, 特别 是 重 要 他 人 的评 价 。与
第3 2卷第 4 期
徐文 明
内隐 自 尊与外显 自尊关系的新认识
外显 评 价一样 , 内隐 评 价 的形成 同样 依 赖 于 自己与 重要 他人 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 。在 人 的一 生 发 展 中 , 大 部 分人 的重要 他人 是 父母 , 亲 的角色 尤其 重要 , 母 其 中父母 的教养 方式 无 疑是 一个 重要 的影 响 因素 。教 养方 式可 以分 成 : 权威 型 、 独裁 型 、 任 型和 民主 型 。 放 独裁 型 的家长 更多 采 纳惩罚 的教育方 式 让儿 童遵 守 单方 面制 定 的规 则 。放 任 型 的家 长 在 教养 的 时候 , 总是提 供 一些 前后 不一 致 的规则 , 任孩 子 的行 为 。 放 父母 对 少 年 儿 童 采 取 “ 暖 与 理解 ” 温 的教 养 方 式 会 促 进少 年儿 童 自尊 的发 展 , 提高 儿童 的 自尊水 平 , 然 而, 父母 对 少 年 儿 童 采 取 “ 罚 与 严 厉 ” “ 分 干 惩 、过 涉 ” “ 绝 与否认 ” 过度 保护 ” 、拒 “ 等教 养 方式 , 会不 都 同程 度 地 阻碍少 年 儿 童 自尊 的 发展 , 降低 儿 童 的 自 尊水 平 ( 运华 ,9 9 。D hr等 (06 发 现 高 内 魏 19 ) eat 20 )
外显自尊、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外显自尊、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一、概述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自尊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在个体心理结构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尤其是对他人的建议采纳,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外显自尊,即个体能够明确意识到并表达的自我价值感,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决策。
研究表明,外显自尊水平高的个体更自信,更倾向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处理这些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相反,外显自尊水平低的个体可能由于自我怀疑或缺乏自信而抵触建议,导致建议采纳程度较低。
内隐自尊,则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态度。
与外显自尊不同,内隐自尊更多地受到早期经验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更难以改变。
内隐自尊对建议采纳的影响与外显自尊存在差异。
内隐自尊高的个体在无意识中对自己持积极态度,这可能使他们在面对建议时更加开放和接受而内隐自尊低的个体可能由于无意识中的消极自我认知而抵触建议。
自尊的分离现象,即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不一致,对建议采纳的影响更为复杂。
当个体的外显自尊高而内隐自尊低时,他们可能在意识层面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处理建议,但在无意识层面却可能持怀疑态度,从而影响建议的采纳。
这种分离现象不仅影响了自尊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可能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自尊的心理机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自尊的不同层面对建议采纳的具体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干预自尊水平来提高建议采纳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考虑将自尊的研究与其他相关概念,如自我概念清晰性,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理解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 阐述自尊在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中的重要性。
自尊在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自尊,即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感受,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个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自尊与人格心理学的关联
自尊与人格心理学的关联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价值感。
它是人类心理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与人格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自尊与人格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自尊作为个体心理特质之一,与人格心理学紧密相连。
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个体特征,它与个体的行为、情绪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密切相关。
首先,自尊与人格心理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尊感。
例如,具有外向性格的个体往往更容易拥有较高的自尊,而内向性格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出现自尊较低的情况。
同时,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尊感也会影响其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自尊较高的个体往往更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如自信、乐观和开放性,而自尊较低的个体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消极的人格特质,如焦虑、自卑和封闭性。
因此,自尊与人格心理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其次,自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
自尊较高的个体往往更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更容易面对挑战和困难,更乐观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相反,自尊较低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
自尊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最后,自尊的培养和提升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个体的自尊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我们应该重视自尊的培养和提升。
家庭和教育机构应该为个体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感。
同时,社会环境也需要创造积极的氛围,减少对个体自尊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自尊与人格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它们相互影响,自尊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自尊的作用,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为个体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国内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金戈(),女,上海人,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博士,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第32卷 第2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132 No .2 2010年3月 Journa l of N ingxia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 l Sc i ences Edition )Ma r .2010国内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述评金 戈(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
研究大多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对内隐自尊进行测量。
我国学者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的ER P 研究等。
内隐自尊在临床中的应用将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一大趋势。
关键词:内隐自尊;外显自尊;间接测量;内隐联想测验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0)02-0186-04 自尊(self -estee m )一般被认为是个体在社会化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情感体验。
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直都是国内外心理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其水平的高低对个体人格适应存在着重要的影响[1]。
Greenwa ld 与B anaji 于1995年在《内隐社会认知:态度、自尊与刻板印象》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内隐自尊(I mplicit self -e stee m )的概念,他们将内隐自尊作为重要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加以阐述。
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虽然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和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了影响[2]。
而内隐自尊一般被认为是个体对自我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作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获得的一种过去自我态度的无意识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210225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69)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王登峰,E 2mail :wd feng @ ;周帆,E 2mail :zhou fan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3周 帆 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 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存在紧密的联系。
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
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关键词 “大七”人格结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内隐/外显自尊。
分类号 B8481 前言 自尊一直以来是人格、社会和临床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最早对自尊的关注可能是Freud 提出的“Narcissism ”(自恋)这个概念,虽然心理学家对自尊的界定和测量方法存在一些争议,但一般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和能力等几个方面[1]。
个体的自尊水平是相对稳定的,这一点与人格特质相似。
而且自尊与一些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相关。
随着“大五”人格理论逐渐在西方人格研究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共识,对自尊和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逐渐集中在“大五”人格模型(Five -Factor M odel ,FFM )下进行。
例如R obins 等[2]通过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自尊水平与情绪稳定性(Em otional stability )高相关,与外向性(Extroversion )和公正严谨性(C onscientiousness )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与愉悦性(Agreeableness )和开放性(Openness )存在较低的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格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
由于中西方的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3],本研究将使用完整的测量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工具-—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4,5]来探讨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
王登峰等通过系统的人格结构研究发现,与西方人格理论的研究结果不同,中国人的人格是由七个因素构成的,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5]。
由于中国人人格结构和各个因素的内容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6]及其它西方人格概念[7]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不能根据“大五”人格研究的结果来预测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模式。
另外,当前西方自尊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自尊结构的假说[8],认为个体的自尊包括外显自尊(explicit self -esteem )和内隐自尊(im plicit self -es 2teem ):前者指通过传统的自陈量表方法测查得到的个体自尊水平,后者是使用一些间接测量技术得到的“自动激活的”、“意识控制之外”的自我评价倾向[8,9]。
内隐的自我偏好效应被证明在多个文化下都是存在的[10],国内学者在实验中也得到相似的“内隐自尊效应”[11]。
对内隐自尊的研究热潮开始于一系列新的间接测量方法的提出,这些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各种评价启动实验、偏好实验等,其中以内隐联结测验(Im plicit Ass ociation T est ,I AT )的运用最为广泛。
内隐联结测验是G reenwald 和Banaji 等[8]提出的、以反应时为指标的词汇分类任务,在实验中被试对呈现的概念类词和属性类词根据要求做出分类反应并被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另外存在I AT 的变式,例如,一种变式是加入反应窗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另一种变式是要求被试仅对呈现的符合分类的词做反应,不符合不做反应,这样根据信 心 理 学 报 2005,37(1):100~105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100号检测理论可以通过反应特征曲线推算个体内隐态度的强度;在后文中“内隐联结测验”或“I AT”仅指非变式的I AT,并不再赘述)。
被试对概念和属性之间心理表征的联结强度可以通过该靶概念与属性的相对反应速度表现出来,而内隐自尊被认为是“自我”与正向评价之间的相对联结强度。
G reenwald和Farnham[8,9]发现个体对表示“自我”类词与表示正性评价词的联合归类任务的反应时要短于“自我”与负性评价词的联合归类任务的反应时。
G reenwald 等认为这是个体自我偏好的表现。
因此,对应于自陈量表测量的“外显自尊”,他们将这种反应时差异,以及其他一些间接测量方法所呈现的自我偏好倾向称为“内隐自尊”。
尽管对于内隐自尊概念本身以及其测量工具的心理测量学指标都存在很大的争议[12,13],但一般认为内隐自尊是存在的、并且独立于外显自尊的结构[7,14]。
为了完整地讨论人格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模式,本研究将同时考察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发现,内隐自尊与被试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15],同时内隐自尊对实验中的情景因素非常敏感[16],另外国内研究者发现内隐自尊水平受到当前情绪状态的影响[17],这些实验结果倾向于表明,内隐自尊可能不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变量。
因此我们假设:在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上,个体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将呈现出分离的趋势:外显自尊可能与某些人格特质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内隐自尊水平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不显著。
2 方法211 被试 北京大学在校学生67人,其中4个被试没有全部完成量表测验或计算机实验,因此不进入分析。
在全部完成测量和实验63名的被试中,男32人,女31人,专业包括文、理、工、医各科,以及本科至研究生各年级。
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117岁。
212 自尊的测量21211 外显自尊 本研究使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R osenberg自尊量表(R 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SES)测量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
该量表只有10个条目,一般认为该量表不存在复杂的测量结构,并且已经在多个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现有的结果都表明该量表的一些测量指标比较好[18]。
D obs on和Fleming曾报告该量表的α系数为0177和0188,与其它的自尊量表的相关显著[19]。
21212 内隐自尊 本研究将使用目前心理测量学指标比较好[1011],并且被广泛使用的内隐联结测验作为内隐自尊的测量指标。
实验中内隐联结测验由5个部分组成,具体程序见下表。
第一部分被试对“自我”和“非我词”快速分类并按键反应(如按红色键或黄色键);第二部分被试对正性形容词和负性形容词做分类按键反应(如按红色键或黄色键);在第三部分中,被试的任务是对自我类和正性评价词做出相同的按键反应(如按红色键),对非我词和负性词做出另一种按键反应(如黄色键);第四部分再次对属性词分类,但是要求与第一部分要求正好相反;第五部分又是一个合并任务,但要求与第三部分正好相反,被试对非我词和正性词做出一种反应(如按红色键),而对自我词和负性词做另一种按键反应(如按黄色键)。
内隐联结测验的第一、二、四部分为练习阶段,被试学习和熟悉分类反应任务,第三、五部分的合并分类任务是关键测量部分。
由于反应时容易受到多种个体状态因素的影响,在正式测验中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在开始之前有练习,练习中被试的错误反应都在计算机屏幕上得到反馈。
表1 I AT实验程序及样例测验部分分类任务描述刺激(例)1.靶词分类”自我”按红色键,”非我”按黄色键红-我,黄-别人2.属性词分类”正性”按红色键,”负性”按黄色键红-聪明,黄-愚蠢3.联合分类(一致)”自我”或”正性”词,按红色键;”非我”或”负性”词,按黄色键红-我/聪明,黄-别人/愚蠢4.属性词分类反转”正性”按黄色键,”负性”按红色键红-愚蠢,黄-聪明5.联合分类反转(不一致)”自我”或”负性”词,按红色键;”非我”或”负性”词,按黄色键红-我/愚蠢,黄-别人/聪明 I AT的实验程序在DMDX软件系统上编制,运行于I BM兼容电脑。
实验材料包括表达自我和非我的两类词语各10个,高频正性和负性形容词各20个。
1期周帆等: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101213 人格的测量 采用王登峰等编制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该量表是依照词汇学假设编制的、完整地测量中国文化下个体人格特质的人格测量工具[4,20]。
该量表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均良好[5]。
QZPS包含180个项目,包括7个维度,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每个维度下包含2~3个小因素,整个量表包含18个小因素。
3 结果和分析311 对R osenberg自尊量表的分析 由于国内现在还没有对SES进行任何专门的心理测量学的讨论,因此在本研究中用主成份分析(Principle C om ponent Analysis)初步处理SES,因素分析的陡阶检验见图1。
结果显示除了第8个条目(“我希望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载荷为0125,共通性为0106)外,其余9个条目在第一个因素上都有较高的载荷量,见表2。
表2 R osenberg量表条目的因素分析载荷量SES各条目C om ponent1C om ponent2条目10.830.30条目20.640.38条目320.7720.06条目40.580.64条目520.820.14条目60.770.25条目70.710.39条目820.070.92条目920.8520.02条目1020.8420.24注:提取指标为特征值大于1,采用Varimax旋转得到的因素载荷指标。
上述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R osenberg自尊量表的第8个条目在中国被试群体中不在总体自尊水平范畴内。
另外本研究的数据结果与先前的研究报告是一致的:S wan和Bond在一项研究中曾报告该量表的第8个条目与其他9个条目的相关非常低[21],并且在分析中没有包括第8个条目。
基于上述分析,在后面的分析中,第8个条目将从量表中删去。
删去第8个条目之后,取一个因素解释总方差的6515%。
α系数为0193,分半信度为0189。
312 内隐自尊效应 对内隐联结测验的数据处理按照Greenwald图1 SES10个条目主成份分析的陡阶检验碎石图提出的方法进行,对反应时大于3000ms的以3000ms 计,小于300ms的按300ms计,对于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的数据剔除,最后有效的数据为63名。
用一致性分类任务(“自我”与“正性”,或“非我”与“负性”)和不一致分类任务(“自我”与“负性”,或“非我”与“正性”)之差作为内隐自尊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