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其六
王昌龄的从军行的译文

王昌龄的从军行的译文从军行(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沙海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从军行(其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从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从军行(其二)》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从军行(其三)唐•王昌龄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从军行(其三)》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从军行(其四)》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从军行(其五)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王昌龄的诗《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故事相关内容,欢迎查看!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扩展:死於非命的王昌齡唐人殷璠的《河岳英靈集》中稱:“開元十五年後,風骨聲律始備”。
殷璠是開元、天寶年間人士,他對盛唐詩的評論應該是即時、客觀的。
从军行王昌龄七7首

从行王昌龄七7首从行截取了边塞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看看下面吧!从行王昌龄七7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指唐的先头。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唐诗《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唐诗《从军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

王昌龄《从军⾏》七⾸翻译王昌龄《从军⾏》七⾸翻译 诗⼈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其中《从军⾏》就是其代表作之⼀,以下是⼩编整理的诗⼈王昌龄《从军⾏》七⾸翻译,欢迎参考阅读!从军⾏七⾸ 从军⾏七⾸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 烽⽕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独坐⼀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那⾦闺万⾥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秋⽉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莫教兵⼠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孤城遥望⽟门关。
黄沙百战穿⾦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漠风尘⽇⾊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擒吐⾕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夜取楼兰。
⽟门⼭嶂⼏千重,⼭北⼭南总是烽。
译⽂译⽂ 在烽⽕台的西边⾼⾼地耸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吹来的秋风撩起⾃⼰的战袍。
此时⼜传来⼀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的调⼦,⽆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之外的妻⼦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起,欲理还乱,⽆尽⽆休。
此时秋天的⽉亮⾼⾼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早已稀疏飘落,颜⾊发黄了,傍晚时分,⼀场战⽃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们的⼫⾻运回故⼟安葬,不能让⼠兵们为他乡埋葬⾃⼰的战友⽽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远远地可以望见⽟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频繁的战⽃磨穿了战⼠们⾝上的铠甲,不将敌⼈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风狂起,尘⼟飞扬,天⾊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交⽕,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捷的消息。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从军行诗意是:第一首诗描绘了边疆思乡、乡愁的景象;第二首诗描写的是民团在部队里听乐观舞曲而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了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了将军要求埋葬阵亡将士的遗骨,表现了将军对将士的爱戴。
第四首诗表现了战士们保卫祖国坚定不移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描写了奔赴前线的边防军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高兴心情,体现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渴望去边境杀敌立功;第七首诗主要描写了有山有篝火的边塞景观。
诗的意境苍凉慷慨,充分展现了盛唐气象。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侧,有一座瞭望塔。
黄昏时分,我独自坐在瞭望塔上,让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我的衬衫。
这时,传来一阵凄苦的羌笛声,奏出的曲调,但笛声却增添了对千里之外妻子的思念。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进,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在部队跳舞时,琵琶伴随着它奏出一种新的声音。
无论怎么翻修,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勾起边防官兵的伤感。
杂乐乱舞交织着思乡之情,对理智的渴望混乱而无止境。
此时,秋月高照滚滚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城市边缘的榆树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
晚上,一场战斗刚刚结束。
环顾战场,只见薄暮云低,荒山起伏。
将军让皇帝把小分队请来,让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将士们也不能为埋葬在外地的战友而悲伤哭泣。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蒸腾而起的长云覆盖着连绵的雪山,古城与玉门接壤,相隔千里。
在黄沙湾里,频繁的战斗磨破了戍边战士的盔甲,但他们决心不打败来犯之敌,誓不还乡。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北方沙漠,狂风肆虐,尘土飞扬,天空一片漆黑。
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昨晚,先头部队在洮河北岸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 吹奏的是《关山月》 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 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 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 咼咼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
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 莫教兵士哭龙荒(11)。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12),孤城遥望玉门关(13)。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⑭)。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15),已报生擒吐谷(yu)浑(16)。
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 画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下面是从军行王昌龄七首全诗鉴赏, 欢迎参考 阅读!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唐)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
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 陕西)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 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 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 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七)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七)赏析《从军行七首》其六王昌龄“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七首》其六,这里有两个地名,“楼兰”我们前面有介绍过,“碎叶城”:【“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位于“中亚”,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重要城镇。
它与“龟qiu1兹ci2”,“疏勒”,“于阗tian2”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
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
】好,我们来看其六原诗:“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字词典故“胡瓶”:【胡地产的瓶子。
最初的材质为金银的贮酒或贮水器具。
发源与使用地是“波斯”,“粟特”及“东罗马帝国”,后来传入我国。
”】“落膊”:【胳膊垂挂。
意思参考南宋陆游《秋兴》“何如陆子山行有乐,胪膊常悬酒一壶。
”】“紫薄bo2汗”:【即“紫薄汗马”,骏马名。
】“团”:【圆形。
】赏析王昌龄说,胡地的酒瓶垂挂于胳膊下,胯下是高高的“紫薄汗”马。
抬头望,“碎叶城”西的秋月真圆啊!这“紫薄汗”可能是一种汗血宝马的名字。
“碎叶城”已经是最西边的边陲了,而王昌龄却写“碎叶城”西的月亮,这里或者隐含着继续往西拓边的豪情。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字词典故“明”:【白天。
】“敕chi4”:【帝王的诏书,命令。
】“星驰”:【星夜飞驰。
】“封”:【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名号登赐给臣子。
】“君”:【君王。
】赏析王昌龄说,想当初,白天接到皇上诏令,星夜赶回了长安,接受赐给的宝剑。
告别君王后,真想一夜就攻取下“楼兰”。
怎样评价王昌龄的这首诗呢?说实在,跳跃确实有些大。
前面是“碎叶城”,后面又跑回“楼兰”了,所以说,在这里“楼兰”还是虚指,指代敌方的关城。
而我们也只能处理成,王昌龄在描述某位将军在“碎叶城”,望着秋月回忆出征。
王昌龄从军行其六

王昌龄从军行其六【原文】从军行·其六王昌龄(唐)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翻译】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赏析】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
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拓展延伸】篇一:《从军行·其一》王昌龄(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篇二:《从军行·其二》王昌龄(唐)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篇三:《从军行·其三》王昌龄(唐)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篇四:《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篇五:《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唐)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篇七:《从军行·其七》王昌龄(唐)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答:在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玉门关了。
②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答: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
景色的格调是:迷茫、黯淡,悲壮、辽阔。
③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将士们身经百战,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仍无法消磨掉他们心中那“不彻底消灭敌人决不归乡”的信念。
4、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答案]: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注释】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
②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
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這里以“楼兰”指敌人。
问题:(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案:(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軍隊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王昌龄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天子”之美誉。
其绝句成就尤高。
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鲜活。
明王世贞曾把其七言绝句与李白之作同列“神品”。
下面是王昌龄从军行赏析,欢迎参考阅读!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鉴赏]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全诗如下:从军行七首⑴作者:唐·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翻译】【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边塞诗 1、《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起羌笛关山月,并无那金闺万里恨。
2、《从军行·其二》琵琶舞动换新声,总是关山旧有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张公铎回师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日报斩杀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影踪。
8、《塞下曲·其一》凉风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旧。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有,黯黯见到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肢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回去者并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大哭塞云。
12、《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飘将在,不教导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崭新横跨白玉鞍,弱旅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薛仁贵其一:[作者简介]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来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当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从军行其六王昌龄注释

从行其六王昌龄注释
从行,是边塞题材的著名绝句。
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从行其六王昌龄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释1、“胡瓶”是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2、“落膊”是缠缚于肩臂上的意思。
“落”通“络”。
3、“薄汗”又名盝盞,是蕃中大马,也作“薄寒”。
4、“碎叶”,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北部的托克马克附近。
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是唐王朝西北边塞上的事要塞。
5、“团”即圆的意思。
6、“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封”是赐与的意思。
7、“辞”,此处是指受诏领命而去的意思。
8、“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在今天的婼羌及东北罗布泊一带。
创作背景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本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来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
诗中极写边地营恶劣的生活环境,对士兵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对君王的刻薄寡恩极为不满。
末两句感慨尤深。
作者以战士骸骨与蒲萄入贡两相对照,揭露了君王所谓开边的目的所在,笔致峭刻,不着议论而主旨全观,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反战倾向。
从军行七首原文

从军行七首原文1、《从军行七首其一》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七首其二》唐代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七首其三》唐代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七首其五》唐代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七首其六》唐代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七首其七》唐代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的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导语:《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从军行七首唐代: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独上一作:独坐)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二、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队伍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王昌龄的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鉴赏]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王昌龄从军行其六的解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下面是王昌龄从军行其六的解析,欢迎阅读了解。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释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解析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赏析
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王昌龄与他的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则“旗亭画壁”的故事,芬芳千古。
这一故事的主人公,
是盛唐时代三位重量级的大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
据《集异集》记载,一日,天寒微雪,三人相约至旗亭(酒肆)小饮。
时一群梨园伶官登楼宴会,且击节而唱得正是当时的名篇。
三位诗人于是就“画壁”为记,赌谁的作品被演唱得最多。
结果,赢得胜券的就是以绝句名扬天下,被誉为“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王昌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从军行其六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 的《从军行》共七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其六,欢迎阅读。
【原文】 从军行·其六 王昌龄(唐)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翻译】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 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 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赏析】 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 次句转写边塞之景, 意在营造 和烘托气氛, 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 时时准备奔赴边塞, 保境安民。
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 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 又意在蓄势, 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 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 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 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 和自豪心理。
【拓展延伸】 篇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唐)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篇二:《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唐)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篇三:《从军行·其三》 王昌龄(唐)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篇四:《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篇五:《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唐)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篇七:《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唐)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