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三模试卷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2.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3.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4.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境,信心动摇时,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鼓励自己坚持本心,坚定志向。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9题。

(22分)【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尚节亭记(节选)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①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注释】①澹乎:恬静、安然的样子。

5.【甲】诗作者是南宋文学家(人名),【乙】文作者是(朝代)哲学家周敦颐。

(2分)6.下列各句中“为”字的释义各不相同,请作解释。

(4分)(1)岂徒为玩好而已( )(2)故为亭竹间( )(3)以为读书游艺之所( )(4)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7.下列对【丙】文画直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的确是有远超过常人的地方。

B.这确实是一个不会犯大错的人。

新高考地区三模试卷语文

新高考地区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càn)纤夫(qiàn fū)惊愕(jīng è)B. 瞒哄(mán hǒng)残羹冷炙(cán gēng lěng zhì)装模作样(zhuāng mó zuò yàng)C. 谦卑(qiān bēi)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窃窃私语(qiè qiè sī yǔ)D. 残骸(cán hái)红颜薄命(hóng yán bó mìng)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我国光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C.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不仅取得了好成绩,而且表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课时、调整课程设置等。

3. 下列各句中,句式杂糅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深受读者喜爱。

B. 他虽然工作繁忙,但仍然抽出时间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C.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D. 阅读是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

B. 这座城市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了无数游客。

C. 在这次考试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5. 下列各句中,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脸色苍白,像是刚刚从坟墓里爬出来。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学有一个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争论,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建构。

一种观点是通用智能说,即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

不管人们是在计数,还是要决定去哪家饭馆吃饭,亦或是在努力学一门外语,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认知能力。

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

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

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

模块性假说提出的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缺陷研究”。

如果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我们就能预知,脑损伤会大致同等地影响所有认知能力。

现实却并非如此。

相反,脑损伤通常削弱某些认知能力而不伤及其他认知能力。

例如,被称为“韦尼克区”的脑部伤害会使得病人不能理解言语,尽管他们仍然能够说出流畅的、符合语法的句子。

这就表明,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有独立的模块。

另外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长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以及说话和理解能力丝毫没有受损。

这似乎再次支持了模块性观点而否定了把意识看成万能解题器的观点。

这种研究尽管很有说服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模块性的问题。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中国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道家与儒家。

道家思想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极端的自然主义,一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惟其偏重自然主义,所以蔑视制度文为。

一切都应任其自然,无为而治。

惟其侧重个人主义,所以蔑视社会。

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实并非有所作为,不过人人各安其所,把文化与生活需要降到极低限度,互不侵犯,“共存共荣”而已。

儒家虽不倡个人主义,而论道德,说仁义,却全从个人本位出发。

季康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立立人,已达达人;达固可兼善天下,穷仍可独善其身。

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大半含有社会性,但是他们所着重的却不在它的社会性而在它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

西方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希腊人所传下来的哲学系统和从希伯来所吸收过来的基督教。

哲学支流虽多,最显著的是柏拉图和黑格尔,他们都以为国家高于一切,个人幸福应以社会幸福为本。

卢梭本是菲薄社会者,也说民约既成,个人意志即须受制于公众意志。

近代西方人所提倡的自由似稍替个人主义助声势,但是他们的理想的自由,如穆勒所标榜的,是“最多数人的最大量的幸福”,仍不脱社会本位的看法。

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中西文化思想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中国人侧重个人本位,所以道德的观念特别浓厚,政治法律思想多从伦理思想出发。

西方人侧重社会本位,所以法的观念特别浓厚,伦理思想常为政治法律思想所左右。

中国人的伦理观是“离心的”,由内而外的;西方人的伦理观是“向心的”,由外而内的。

依中国传统的看法,在一个坏的社会中,如果有少数个人敦品励行,标出一个好榜样,使多数人逐渐受感化,造成一个新风气,然后那个社会自然会变好。

依一部分西方学者的看法,社会自身本其固有的力量逐渐转变,它所潜藏的弱点就是它向另一方向转变的萌芽。

比如封建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近代国家社会;农业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工业社会;私产社会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企业公营社会。

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有答案)

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有答案)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B )从屈辱到崛起、从到独立富强,经过67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

从温饱不足、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67年的,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A.积重难返倍受栉风沐雨B.积贫积弱备受栉风沐雨C.积重难返备受风雨飘摇D.积贫积弱倍受风雨飘摇【解析】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

备受、倍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

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2.填在横线处,与语段含意最为吻合的一项是(3分)(C ),。

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

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

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思。

A.去糟粕,辨真伪B.博览群书,多多益善C.知贵精,不贵多D.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解析】本题属于理解一段话的内容,前面没有考过。

语段中有一些干扰内容,考生需要明确重点在哪里,这考验他们全面解读文本的能力。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 )人们逐渐意识到,,,。

,。

①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②除了用一组指标来评价其发展水平③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⑤这种“社会动力”决定了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⑥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续推动发展的“社会动力”A.⑤①⑥②③④B.⑤⑥④③②①C.③①④⑤②⑥D.③②⑥⑤①④【解析】语句衔接题。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 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

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

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

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

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

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

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

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

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

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

全国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新课标Ⅲ卷) (含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新课标Ⅲ卷) (含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新课标Ⅲ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氓》中女子劝男子“______”,并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把秋天作为婚期;之后女子控诉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程东因为跟人打架,早早辍学,他踏进社会后仍不消停,最终,他为自己的危言..危行..付出了惨重代价。

②扶贫大会上,听了扶贫小组组长们慷慨激昂的发言,县扶贫办领导精神一震,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③“五一”小长假期间,郑州天朗气清,前来城郊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农旅结合,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④卢永根教授怀瑾握瑜....,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让学校用这笔钱款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⑤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丢掉漆园吏的微职,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

⑥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园书画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好时光。

A. ①②⑥B. ①④⑤C. ③④⑤D. ②③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虽然构成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但查获的鹦鹉因为尚未卖出,所以王鹏最终被改判为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B. 陈凯歌导演的影片《妖猫传》试图再现长安盛景,花了6年时间在湖北襄阳建了一座“唐城”,来开掘与时代气象相结合的内容。

C. 旅游业改革发展需要秉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以机构改革促动供给侧改革,从浅层相加转向深度相融,让旅游强国的大文章有诗意更有温度、有远方更有未来。

D. 全国各地的劳动者奔赴雄安这片热土,期待干出一番事业,更见证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开启又一段辉煌的旅程。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三模试卷含答案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三模试卷含答案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三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鞋历史悲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表、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

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旁,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观古今于须灾,抚四海于一瞬”。

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

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

语文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

语文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惴惴不安药到病除B. 比翼双飞碧空如洗眉开眼笑C. 谈笑风生轻歌曼舞指点江山D. 胸无点墨一落千丈一鼓作气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B. 老师耐心地教导,使得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C. 他的书法作品在这次展览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D.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抗癌药物。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在”、“世界”、“科技”、“领域”、“已”、“居”、“领先”、“地位”。

B. “我国”、“在”、“世界”、“科技”、“领域”、“已”、“居”、“领先”、“地位”。

C. 我国在科技领域已居领先地位。

D. 我国在科技领域,已居领先地位。

4.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他擅长与人沟通,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C. 他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

D.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才华横溢,被誉为“诗坛新星”。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涉及了多个领域。

C. 他的讲话言辞激烈,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D. 他的作品独具匠心,深受读者喜爱。

二、填空题6.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为背景,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7.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它以()为背景,讲述了梁山好汉的故事。

8.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以()为背景,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的艰辛历程。

9.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以()为背景,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0. 《骆驼祥子》是我国现代作家()的代表作,讲述了主人公祥子的悲惨命运。

三、阅读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国历史学家勒高夫研究中世纪欧洲的时间后,提出了“商人时间”和“教会时间”两个概念,以说明中世纪社会是一个由教会和教士掌控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屈从于教堂钟声的社会。

公共报时古已有之。

但在欧洲,从古代到中世纪,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报时不多。

城门的开和关,需要权威的报时信号。

中世纪的城市还实行宵禁,相关的时间信号也需要广而告之。

由于从早到晚有多次神圣的礼仪活动,教会和修道院都制定了明确的作息表,到一定的时候,教堂就会鸣钟报时。

报时当然是为修道院内部的统一行动服务,但报时的钟声会越出修道院而传遍所在的村社。

因此,教堂的钟声很自然地成了世俗生活的时间参考。

但是,随着工商业活动的发展,商人需要有适合工商业活动的时间安排。

结果,在城市里,在一些公共建筑物上,比如在市政厅和塔楼上,世俗当局安装公共时钟,形成了与教堂的钟塔相对的城市景观。

代表工商业者需要的时钟时间是世俗社会的时间,“商人时间”开始取代教会时间。

勒高夫认为,这一变化体现了城市共同体运动在时间领域中发生的一场“伟大革命”。

在勒高夫之前,从未有人从时间的角度观察过那个时代欧洲社会的变化。

他的研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人们的观念中,“教会时间”和“商人时间”仿佛成了中世纪欧洲社会和近代欧洲社会的两个标签。

而在时间观念的演变方面,这两种时间似乎呈现了前后相继的线性发展过程。

不过,勒高夫对这一变化的叙述却显得简单。

首先,教士时间与商人时间并非对立,它们长期共存。

世俗的钟声与其说是取代教堂的钟声,不如说是一种补充。

其次,在城市中,以工商业为主的世俗活动越来越重要,专门为世俗生活提供时间信息成为必要,特别是在工商业城市,经济生活的节奏具有摆脱对教士时间的依赖的趋向。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解析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选项A、B、C都存在对原文的误解或曲解,而D项正确概括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选项A、B、D都是正确的,但与题目无关。

C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因为它是关于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正确描述。

3.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选项B、C、D都存在对句子结构的误解,而A项正确解释了句子的含义。

4.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选项A、C、D都存在对诗歌情感和意象的误解,而B项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

选项A、B、C都存在对文章主旨的误解,而D项正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主观题解析1. 【答案】(1)主题: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2)意象:碧空、流水、青山、白云等。

(3)情感: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意象和情感的鉴赏。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2. 【答案】(1)A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海浪比作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浪的汹涌澎湃。

(2)B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海浪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海浪的激昂与豪迈。

(3)C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海浪的巨大声势,渲染了壮阔的海洋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赏析。

通过对句子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3. 【答案】(1)通过对比,突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的凄凉孤独。

(2)运用叠词,如“凄凄惨惨戚戚”,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3)运用拟人手法,将“愁”人格化,使愁情更加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

通过对诗句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4. 【答案】(1)通过描写“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2)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试卷答案

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10分)1. C2. D3. B4. ①作者通过对“我”的描述,展现了“我”的纯真、善良和勇敢。

②通过“我”与父亲、母亲的互动,体现了家庭和睦、亲情温暖的主题。

5. ①文章以“我”的视角展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

②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

③文章以平实的语言表达,贴近生活,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15分)6. (1)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②夜半钟声到客船。

(2)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 (1)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景色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壮烈场面,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三、古诗文默写(共10分)8.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9.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作文(共60分)10. 【作文题目】与时间赛跑答案:时间,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无情地流逝着。

我们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与时间赛跑,首先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古人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这句话警示我们,时间宝贵,不容浪费。

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按时完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大的成就。

与时间赛跑,还要学会把握时机。

时机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成功的大门。

我们要善于发现时机,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勇往直前。

正如古人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贮蓄蓄势待发资本主义B. 精神矍铄矜持自由自在C. 震耳欲聋拈轻怕重鸡飞蛋打D. 喜闻乐见调和混沌初开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生活的质量。

B. 由于这次会议的及时召开,使许多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C.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D. 为了这次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月亮升起来了,好像一个大圆盘。

B. 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让我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

C. 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

D. 他们的笑声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老师您好,您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B. 哥们儿,这事儿你得好好想想,别冲动。

C. 这件衣服真好看,我给你买一件吧。

D. 你看,那个女孩儿多漂亮啊,简直就是个仙女。

5.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涉及)B.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要虚度年华。

(虚度)C.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这次考试却一落千丈。

(名列前茅)D. 这个城市的夜景非常迷人,让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B. 由于这次会议的及时召开,使许多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C.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D. 为了这次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老师您好,您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B. 哥们儿,这事儿你得好好想想,别冲动。

C. 这件衣服真好看,我给你买一件吧。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有一个核心价值系统,这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指实现理想的人格和完美的道德境界,其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内容包括人性论、修养论、境界论一整套修身之道。

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

人性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内容丰富的问题,历代思想家通过对人性论的阐发,来说明能否通过修养而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从而为修身奠定理论基础。

讲人性是为了讲修养,人性论主要解决人为什么要修身的问题;而修养论则说明怎样修身,是讲修身的方法和途径问题。

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

境界论是关于追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的理论,它以人性论为基础,以修养论为途径,最终目标是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

当一个人的修身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时,就会保持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不会在物欲之海中随波逐流,对身外之物,则“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在得失之间顺其自然。

当一个人修身到挣脱物欲的束缚,达到不为物累的境界,也就练就了做人的真功夫,无论做什么,都能与做人统一起来,做官讲官德,做生意讲商德,做学问讲文德。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非常注重修身之道,认为树立并保持一个人的形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功。

治国,是指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义利统一作为治国的伦理准则,以任人唯贤作为治国的关键环节,以民本文化作为治国的核心内容。

物质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关系治国遵循什么样的伦理准则问题。

义利统一思想作为确立道义与利益关系的原则,引导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以道义为重,使治国有一个可以遵循的伦理准则。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还很注重官吏的素质,强调对官吏的选拔、任用和处罚应遵循一定的准则,从而形成吏治之道。

在用人之道上,主张任贤选能,认为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是治国的关键环节。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讲治国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民为本,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民本文化。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C2. B3. D4. C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强调了“努力就有可能成功”这一主题。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观点。

选项B正确。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根据第二段中的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不断寻找机会。

选项D正确。

4.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证明观点。

选项C正确。

5.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

文章认为,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选项B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答案】1. C2. D3. B4. A5. D【解析】1.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可知诗人通过描写江水绕过芳甸,月光照耀花林,营造出一种美丽、宁静的意境。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可知“卷不去”和“拂还来”都是用来形容月光无法离开诗人的情感。

选项D正确。

3.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表达技巧的理解。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月亮的明亮和辽阔表达得淋漓尽致。

选项B正确。

4.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情感的理解。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选项A正确。

5.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了解。

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选项D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答案】1. B2. C3. D4. A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知作者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选项B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文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可知“神明”指的是人的精神、智慧。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混合能源网有人设想汽车在将来的能源领域发挥一种全新的作用。

他们将停车场称为“搁置的资产”——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

汽车可以成为一座微型发电站,如果把停车场的所有汽车接入电网,就能产生许多兆瓦的电——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

如果把全世界所有停车场里停放的汽车都接入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能源专家们知道,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依赖石油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从太阳能和风能,到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还有以玉米和其它植物为燃料的微涡轮机。

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源网络能够容纳这样的大杂烩。

现在的输电线大多是单向的:从大型电站输送到家庭、工厂和城市。

美国纵横交错的输电线有30多万公里,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

去年东部地区的停电事件表明,这一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需求都很困难。

如果能源网络能像因特网一样更分散、更灵活,那就可以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网络受高负荷、风暴和恐怖袭击破坏的可能性也会变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级联考】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三模试卷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

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

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

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

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

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

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

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

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

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的“国学”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的最初意义。

B.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一度高涨,这使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

C.当前的国学热是国人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

D.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国学的概念谈起,接着阐述了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论证,条理清晰。

B.第三段通过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的比较,论证了其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的作用。

C.第四段从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出发,阐明了国学热能够破除文化霸权的观点。

D.文章阐述了国学热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论述了国学热带来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热不等同国学学术研究,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类似于“传统文化热”。

B.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

C.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

D.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若想使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引导帮助人民去分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后,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得到了高速增长,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群也开始在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校园贷遂成为消费金融市场里面的新兴发展市场。

自2010年到2021年,全国高校总数基本保持平稳,在3600家左右,而在校学生数量则呈现逐年缓慢增长趋势,在2021年达到2628万,如果按每个学生每年消费5000元估算,校园贷可以达到1300亿的消费市场。

大学生是一个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而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期贷款消费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费难题。

摘编自《校园贷现状简要分析报告》材料二:大学生校园网贷分期消费金融模式摘自《互联网消费金融常见模式》) 材料三:“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近日,教育部和相关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回应校园贷问题,明令禁止“校园网贷”,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引发社会关注。

前不久,陕西21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成的又一悲剧。

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

“零门槛”“无抵押”“高额度”等宣传遍布陷阱,让大学生一经借贷便深陷其中。

这种病态模式和恶劣影响,早已超出金融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各家校园网贷平台野蛮扩张,乱象愈演愈烈。

一些平台对代理中介或借款方管理不力,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校园贷沦为“校园害”。

这乱象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

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

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

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就会最终迷失自我。

摘编自人民日报《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材料四:高考结束后,又将有一大批新人将走进大学校园,办一张信用卡,会是他们中很多人的选择。

而在监管机构严整“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的当下,银行在阔别大学生借贷市场数年后再度回到校园。

多家银行争相推出学生信用卡,发力学生市场。

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

伴随着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历了不合规的“校园贷”退出之后,银行“正规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中行的“中银E贷·校园贷”在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试点推出。

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王磊(化名)说,目前尚未看到中国银行进校园推广,“不仅是我,至少我身边的同学都没听说。

”他说,目前对中行的校园贷产品还不了解,如果额度较高、利率较低又很安全,他会使用。

“此前我的手机、电脑都是通过分期的方式购买的。

”建行广东省分行的“金蜜峰校园快贷”率先于广东高校试点。

不过,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没人使用这款产品。

(摘编自钱江晚报《各大银行再度发力学生信用卡市场》)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通过分析大学生分期消费金融模式可知,大学生分期平台实际上充当的是中介的角色,为大学生消费者和互联网理财平台建立联系。

B.大学生分期平台将借款需求以未来应收账款的形式转让给互联网理财平台,由该平台提供具体的理财产品,供投资者进行投资。

C.大学生分期平台将从互联网理财平台处获得的资金用于为大学生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然后由商品、服务提供商给大学生消费者发出商品或提供服务。

D.大学生消费者在收货或者享受服务之后,通过一次还款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将本金以及利息直接返还给投资者,使投资人获得收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分期贷款消费的方式。

B.正规商业银行走进校园办理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因管理比“校园网贷”更加规范而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

C.材料三与材料四都涉及了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非法校园网贷因危害学子被监管部门叫停的内容。

D.材料一与材料四都关注了大学生人效逐年增长以及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旺盛等现象,校园逐渐成为消费金融新兴的发展市场。

6.解决非法校园贷有哪些途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陈永林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

村里人都担心村长怀疑自己毒死了那条狼狗,便都去村长家向村长表明自己的清白。

当然去村长家不能空手,都拎着鼓囊囊的包。

村长听了村人的表白,说,谁毒死了我的狗,我心里清楚。

村里人就说,那就好,那就好。

村里人很想知道村长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狼狗,但又不敢问。

村长便说,村里这么多狗,可为啥单单毒死我的狗?村长这话传到村里那些养了狗的村里人耳朵里。

那些养了狗的村人惶惶不安。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们都毒死了自己的狗。

但他们都装模作样地站在村头骂:哪个短命鬼毒死了我的狗?毒死了我的狗的人有命做二十岁没命做三十岁……啥恶毒的话都骂出口了。

他们心里暗笑,自己骂自己还骂得这么起劲。

村里再没一条狗了,一到晚上村里变得死静。

原来村里不是这只狗叫,就是那只狗叫。

有时一只狗莫名其妙地叫一声,村里所有的狗都跟着叫起来。

村里人总要被吵醒几次。

特别是那些上了年岁的人,晚上本来很难睡着,好不容易睡了,又被狗叫声吵醒了,只有睁着眼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熬到天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