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建构
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现代教育领域中,知识建构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还能提高其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知识建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知识建构的重要性
1.促进深度学习:通过知识建构,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而非仅是表面记忆和应试。
2.激发思维: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需要学生进行思维整合和创新,从
而提升其思维能力。
3.提升综合素养: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能够帮助学生将各个学科领域的
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结构。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
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引导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
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结构,加深记忆。
3.开展项目学习: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中,促进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4.鼓励自主学习: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
于他们建立更加坚实的知识体系。
结语
知识建构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关乎学生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通过寓教于乐、引导性学习和实践性探究,教育工作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希望本文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引领学生更好地探索知识世界。
知识建构的三种途径
知识建构的三种途径知识建构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建构,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
根据研究,知识建构有三种主要的途径,分别是学习者内部途径、和他人交往途径、参与真实情境途径。
第一、学习者内部途径学习者内部途径是指依靠个体自身的认知与思考过程建构知识。
这种途径对认知能力高的学习者尤为重要。
学习者通过观察、体验、思考等方式,将外部信息转化成内在的经验、观念和原则。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积极参与掌握新知识、理解新观念、解决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的过程。
此外,这种途径还能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发挥自身潜力。
第二、和他人交往途径和他人交往途径是指和其他人通过交流、合作、观察、实践等方式建构知识。
这种途径对促进学习者的社交发展和交际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者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和知识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识。
同时,学习者与他人合作,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如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等,对他们今后的人际交往也有很重要的帮助。
第三、参与真实情境途径参与真实情境途径是指在真实的和具体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建构知识。
这种途径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是很多职业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习者在参与真实情境中,能够通过模拟实际情境、体验实际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真实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这种途径还能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知识建构的三种途径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综合使用。
对于学习者来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知识建构能够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知识建构的三种途径
知识建构的三种途径张建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接触到的新信息的来源和形式可能不同,它可以是自己直接接受来自客体的信息,也可能是从其他人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还可以是接受关于客体的符号化的信息,按照这种信息来源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知识建构分成三类:活动性学习、观察性学习和符号性学习。
1、活动性学习即通过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实现的知识经验的增长。
学习者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带着一定的目的和对外界的预期,对现实的事物展开实际的观察、操作和实验等,直接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同时在头脑中不断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概括等,并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抽象,从而建构起关于客体及活动的知识经验。
这是个体经验获得的最原本、最直接的途径。
杜威的“在做中学”、皮亚杰及其后继者的研究等等,基本就是对这一知识经验增长的途径进行的研究。
2、观察性学习即个体通过对其他人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的观察而实现的知识经验增长。
个体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而且可以通过对他人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来丰富或改造自己的经验。
比如,学习者看到同伴按照某种方式连接电路,而结果灯泡却没有亮,那他就可以分析、推测这种电路的错误在哪里,这会影响到他对电路的理解。
观察性学习不仅可以指社会规范的获得,也可以是一般知识经验的形成。
班杜拉等提出并研究了“观察学习”,他提出,观察学习不仅是对具体行为的简单模仿,还可以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和原理,或者把各种示范行为的不同特征组合成新的行为。
但这里的“观察性学习”又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概念有所不同,这里的观察性学习仅指对活的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不包括对符号性性榜样的观察。
另外,班杜拉用信息的接收、保持以及复制与再现来解释观察学习的过程,而实际上观察并不是信息的单向的接收,观察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去理解被观察者的活动的,包括理解活动的背景、活动的目标、对客体的操纵以及这种操纵的结果等,不同的观察者会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理解。
知识建构与技能的掌握ppt课件
如果 已知一个平面图形,
且该图形有三条边,
且三条边是封闭的,
则 判定此图形是三角形。
四、知识的表征
表征: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现形式和组织结 构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概念、命题和 命题网络、表象、图式
1、概念: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
如果命题之间有相互关系可构成命题网络
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 25-2秒。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 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1分钟。短时记 忆的信息既有来自感觉记忆的,也有来自 长时记忆的,它包括两个成分:
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 一步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士 2个组块。
3.长时记忆
五、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
(一)概念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语言准确揭示概 念特征、控制无关特征、适当运用例证和 比较、形成概念网络-概念地图、在实践中 运用
(二)原理学习
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 握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言语指令唤 起对相关概念的回忆、强调运用
六、知识学习的过程 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 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 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
通过同化,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 并在自己认知结构中找到位置;
保持阶段通过记忆使新知识得到巩固;
最后通过运用使知识广泛迁移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 (一)掌握方式 1、表征学习:符号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2)引发认知冲突
(3)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课程评价与知识建构的整合
01 形成性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学习进步
02 综合性评价: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综合素质
0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方法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05
知识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
02
教育研究: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探讨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
03 反思实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知识建构能力
教师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支持学生知识建构
利用教材资源: 教师充分利用 教材资源,引 导学生学习新 知识、技能、
态度
01
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引导学生 利用网络资源, 拓宽学习视野, 丰富学习内容
• 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解 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 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机
• 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 神和沟通能力
•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观点、想法、信息,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反思: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方法进行思考和评价,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项目式学习(PL)在知识建构中 的作用
• PL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学生通过实践、研究、讨论等活动实 现知识建构的教学方法
• 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新知识、技能、态度
• 实践: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 践能力
• 研究:学生在项目中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 学研究能力
知识建构
第一节 知识概述
• 一、知识与知识观 • (1)认识论的哲学角度 • 知识是实践经验或实践活动的认知成果。证据:现代汉 语词典——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得的认识和 经验的总和。 • (2)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从主客体互动的过程 •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是通过人与客 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2001,陈琦、刘儒德、张 建伟)。 • (3)知识观具体指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 度。这种对知识的态度影响着学习和教学过程,学习者自 己的知识观、学习观是其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 (greeno,1989)。
•
(二)概念获得 人们通过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方式获得概念。 1、概念形成包括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人工概念的研究,比较经典的是 霍尔的研究。 (1)联想理论 • 试用根据强化反应的原理来解释概念的形成。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出某 个概念的一个例子,就给予强化,告诉他是对的,如果学生对刺激识别错了, 则告诉他错了,这样,学生就不会形成错误的联结。通过一系列尝试,正确 的反应与适当的刺激就联结起来了,因而,学生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 (2)布鲁纳提出了假设检验理论 • 认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等待各种刺激的出现以 形成联想,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究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检 验来发现这一概念。 • (3)罗斯提出了范例理论 • 比如,如果你看到公园里有一个新奇的长椅,你可能要把它与你客厅里的沙 发比较一下,来确定这个奇怪的长椅是不是用来坐的。原型可能是通过许多 的范例建立起来的。 • 另一种取向是学生在自然条件下获得概念的方式,学生在校外获得的许多概 念都是通过观察学得的。特别是儿童由于已有的知识比较具体而贫乏,理解 能力也有限,只能从大量的例子出发,概念形成是他们获得初级概念的基本 形式。
知识建构的四个阶段
知识建构的四个阶段一、幼儿养性: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
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
二、童蒙养正: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
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
三、少年养志:十三岁后,科学知识南来,物欲既染,苦恼激增,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弱。
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
四、成年养德: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
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第一阶段:幼儿养性迷人人格的打下众所周知,零岁至三岁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一般父母大都轻易错过。
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实是天下父母们应该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总结反省人的一生,大家莫不诚挚同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可以确实的说道,人生最惨化者唯习性;较好的习性一旦培养,则终身受惠不尽,反之将被害无穷。
因此第一阶段幼儿养性的教育特别关键。
这段期间的幼儿几乎没独立自主自学的能力,然其清澈的心灵对外界的一切信息,却能够依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稀释,有如明镜照摄景物通常,不提选择地全部拒绝接受,此时正是形成其一生性情及品格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冀望父母亲主动地给与恰当的鼓励。
恰当介绍幼儿自学的特性后,我们建议为人父母者以最为随心所欲轻便的方式去展开教育,现列举如下一些方法以供参考,若能够举一反三、法门融通,则不难掌控幼儿养性的教育要旨。
比如:手抱著幼儿或陪他玩耍时,常用开心的心情、柔和的赞美去确实孩子:你(或直呼其名)就是最孝顺的孩子、你就是最正直的孩子、你就是最开朗的孩子、你就是最聪明的孩子、你就是最身心健康的孩子、你就是最能干的孩子、你就是最喜欢读书的孩子等等。
教育心理学 5 知识的建构
3.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波斯纳 1982年提出概念转换模型,阐明了概念转变的四个条件:①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 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 ③新概念的合理性 ④新概念的有效性;
(2)程序性知识:产生式,它由条件和结果两部分组成,产生式的基本原则是“如果条件为X,那么实施行动Y”;所谓产生式系统就是人所执行的一系列内隐的智力活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本质上是掌握一个程序,即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二)知识的理解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理解的类型:
(1)有关知识理解的基本含义: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直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3.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影响理解的外部因素有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教师指导两方面;
(2)影响理解的内部因素有①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 ②认知结构的特征(原有知识的可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③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等;
(三)错误概念的转变
1.错误概念的性质:错误概念不简单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成的错误,它们常常与学习者的日常直觉经验联系在一起,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
2.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迁移就是一次学习对另一次学习的影响;
3.迁移的经典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以沃尔夫为代表,基于官能心理学;提倡重视古典语言和数学的教学;
②相同元素说:桑代克提出的是相同元素说,强调是任务本身的共同特点;伍德沃斯提出的是共同要素说,不仅要求内容和实质上的相同,还要求程序上的相同;
知识的建构
同化是指学习者接纳、吸收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
(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 同化一词来源于生理学,指有机体吸收食物并使之转化为原生质。
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其存在的知识。用来回答“如何做” 三、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皮亚杰认为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思想,提出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的问题。是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皮亚杰认为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思想,提出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最早把同化一词运用于心理学的是赫尔巴特。
略、动作技能]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是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三、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隐性知识是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的内隐经验类知识。
三、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一)陈述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 制:同化
同化是指学习者接纳、吸收新知识 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
第六章知识的建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知识的实质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 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的 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 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 征。
二、广义知识的分类
(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事物外部特征与外部
联系的反映,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
水平。 理性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建构课件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模式识别学习
❖ 模式识别主要通过概括和区分得以实现。 ❖ 1、概括指学习者对符合同类刺激模式的共同特征的
所有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而非共同特征只是作为 模式识别的补充。 ❖ 2、区分是指对不同类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它是 通过反例来帮助实现的,由此提高了模式识别的辨 别和区分的准确性。
❖ 显性知识: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
❖ 隐性知识:指尚不能用或其他形式表述出来的知识,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知识。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二、知识分类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
❖ 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分享、交流)外化为显性 知识;
❖ 显性知识通过内化转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
综合化转化成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 先前知识: ❖ 认知结构; ❖ 学习动机和态度。 ❖ 学习的心向和定式 ❖ 学习材料的内容与形式 ❖ 教师指导 ❖ 学习情境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
先前知识 认知结构 动机和态度 心向和定势
知识学习 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会、文化,个人的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的;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观
(二)知识观 ❖ 2、知识观的分类
❖ 2)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 开放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
❖ 不确定性: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 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和可质疑性等特征。
知识建构的三种途径
知识建构的三种途径张建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接触到的新信息的来源和形式可能不同,它可以是自己直接接受来自客体的信息,也可能是从其他人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还可以是接受关于客体的符号化的信息,按照这种信息来源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知识建构分成三类:活动性学习、观察性学习和符号性学习。
1、活动性学习即通过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实现的知识经验的增长。
学习者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带着一定的目的和对外界的预期,对现实的事物展开实际的观察、操作和实验等,直接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同时在头脑中不断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概括等,并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抽象,从而建构起关于客体及活动的知识经验。
这是个体经验获得的最原本、最直接的途径。
杜威的在做中学”、皮亚杰及其后继者的研究等等,基本就是对这一知识经验增长的途径进行的研究。
2、观察性学习即个体通过对其他人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的观察而实现的知识经验增长。
个体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而且可以通过对他人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来丰富或改造自己的经验。
比如,学习者看到同伴按照莫种方式连接电路,而结果灯泡却没有亮,那他就可以分析、推测这种电路的错误在哪里,这会影响到他对电路的理解。
观察性学习不仅可以指社会规范的获得,也可以是一般知识经验的形成。
班杜拉等提由并研究了观察学习工他提由,观察学习不仅是对具体行为的简单模仿,还可以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和原理,或者把各种示范行为的不同特征组合成新的行为。
但这里的观察性学习”又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概念有所不同,这里的观察性学习仅指对活的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不包括对符号性性榜样的观察。
另外,班杜拉用信息的接收、保持以及复制与再现来解释观察学习的过程,而实际上观察并不是信息的单向的接收,观察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去理解被观察者的活动的,包括理解活动的背景、活动的目标、对客体的操纵以及这种操纵的结果等,不同的观察者会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理解。
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
(1)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
知识建构的机制:同化与顺应
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新知识的同化。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和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
4.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为了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教学一般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观念;第二,引发认知冲突;第三,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形成新观念。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让学习者意识到与原有观念相对立的事实或观点,这是转变学生的错误观念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这是引发认知冲突的重要条件。
4)鼓励学生交Hale Waihona Puke 讨论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1.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知识的整合:
(1)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
斯皮罗等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该知识领域的问题是比较规则和确定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规则,反之 则是不确定的。
(2) 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
斯皮罗(R.J.Spiro)等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的不同,学习可分为两阶段: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初级知识获得是某一知识的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高级知识获得,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
3.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知识建构
在麦克莱兰和鲁梅哈特的模式识别网络中, 对于字、词和特征的认知依赖于兴奋和抑 制的激活过程,激活可以由字的特征扩散 而兴奋到字,再由字兴奋到词。无关的字 和词可以相互抑制。同样地,词也可以向 下引起字的兴奋,继而是特征的兴奋。这 种在神经网络中的各单元的激活、兴奋和 抑制的复杂过程促成了对符号的再认。这 种平行分布加工的激活模型的计算过程能 说明许多认知的实验结果。
命题网络:享用同一主题的若干命题发生关系而形成的网 络结构。 如果多个命题有共同成分,就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起 来组成命题网络。
图式: 人头脑中关于普通事件、课堂与情景的一 般知识结构。 人在特定领域拥有的有组织的及有内在联 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简单的说, 就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一、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一)知识的定义
从哲学角度看 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是对事物属性 与联系的认识。 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感性知觉或表象; 理性知识: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
从心理学角度看 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
狭义: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
阿伦· 佩维奥 [Allan Urho Paivio 1925] 加拿大心理学家
表象是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 类似的心理图像。 关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存在两类观点: 1.Paivio(1975)提出双重编码说,认为人的长 时记忆系统可划分为以表象编码的表象系 统和以语义编码的言语系统。如: 语义编码——命题编码 表象编码——事物的形象
同化:个体以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 础吸收新经验的过程,即个体把外界刺激 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 的过程。
顺应: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 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 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
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一、本文概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整理、创新和应用已成为决定个人和组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为了有效地进行知识建构,提升知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深入探讨了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
文章首先对知识建构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析,明确了知识建构的内涵和目标。
随后,文章详细阐述了知识建构的核心原理,包括知识的分类、组织、创新和传播等方面,为知识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方法层面,文章介绍了一系列实用的知识建构工具和技术,如知识地图、知识库、知识社区等,以及它们在知识建构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知识建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从而更好地应对知识管理挑战,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知识竞争力。
二、知识建构的基本原理知识建构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它涉及多个基本原理,这些原理为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知识建构基于认知原理,即知识是如何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存储和运用的。
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这些都是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通过感知,人们获取外部信息;通过记忆,人们将这些信息存储在大脑中;通过思维和想象,人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创新,形成新的知识。
知识建构遵循社会建构原理,即知识是在社会互动和交流中形成的。
人们通过语言、符号、文化等媒介,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和分享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它受到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再次,知识建构还基于系统原理,即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层次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知识系统由多个知识点、知识领域和知识网络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知识系统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随着新知识的产生和旧知识的淘汰,知识系统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优化。
知识建构还遵循方法论原理,即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知识的建构。
这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
知识建构
第六章知识建构第一节知识概述一、知识与知识观1、认识论:知识是实践经验或实践活动的认知成果,是人类积累下来的较为可靠的经验体系,不能揭示出认知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动态关系。
建构主义: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知识观具体指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度。
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价值中立的特点,是封闭的、稳定的。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的,知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和可质疑性。
二、知识分类(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安德森)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而且人能够明确地用词汇或者其它符号将其系统表述出来。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个体到底有没有程序性知识不是通过他的回忆而是通过他的活动才能判断。
条件性知识:用来确定何时和为何要应用那些知识,帮助学生选择和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波兰尼)显性知识: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述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又称为“言明的知识”。
隐性知识:尚未被言明的或其它形式表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知识。
社会化:共享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将隐性知识说出来并以其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内化:将新创造的显性知识转换成个人的隐性知识。
综合化: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
交谈是知识外化的极好的途径:交谈过程中,个人超越自我和外部边界,交谈、倾听能给所有的谈话参与者带来好处。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先前知识、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外部因素: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指导、学习情境。
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包括:1、符号表征学习:建立符号与事物之间的等值关系。
知识的建构判断题
知识的建构判断题摘要:一、知识建构的重要性1.知识建构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础2.知识建构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二、知识建构的过程1.获取信息2.处理信息3.形成认知结构4.反思与调整三、影响知识建构的因素1.学习者的主观因素2.学习环境与资源3.社会文化背景四、提高知识建构能力的途径1.培养主动学习意识2.优化学习环境与资源3.增强反思与沟通能力4.注重实践与创新正文:知识建构判断题知识建构是指个体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获取、处理、整合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认知发展,还对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知识建构的重要性、过程、影响因素及提高知识建构能力的途径展开讨论。
一、知识建构的重要性知识建构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础。
从出生到成年,人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发现,积累各种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个体的人生经历,还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思维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此外,知识建构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已成为主导,知识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因此,知识建构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建构的过程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认知结构和反思与调整四个环节。
首先,个体通过阅读、观察、倾听等多种方式,从环境中获取信息。
其次,个体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包括理解、筛选、归纳等。
接着,个体将处理后的信息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最后,个体在实践中对已形成的认知结构进行反思与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影响知识建构的因素知识建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学习环境与资源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学习者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智力水平等。
学习环境与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场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条件和资源。
社会文化背景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制度等。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一、名词解释1.知识2.概念形成3.概念同化4.陈述性知识5.程序性知识6.命题和命题网络7.知识的表征8.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9.变式10.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11.图式12.知识的理解13.知识的应用14.知识的迁移二、填空题1.心理学家一般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____或____表征。
2.按迁移的层次来划分,可把迁移分为____和____。
3.概念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习得:____和____。
4.按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先后两项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原因是____。
5.按迁移的性质,可把迁移分为____、____和____。
6.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用____表征,也可用____表征。
7.根据一般与特殊维度,可以将程序性知识分为____、____两类。
8.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类:____和____。
9.按迁移的方向来划分,迁移分为____和____。
10.程序性知识是以____来表征。
11.在教学条件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____和____。
12.一个人原来的概念要发生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
A.最新的内容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C.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D.事例或案例2.认为顿悟情境中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根本的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转换说B.概括说C.共同元素说D.定势说3.经过人类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的既有一定的信息意义又有一定的智能意义的命题,称为( )。
A.联结性陈述知识B.联结性程序知识C.运算性陈述知识D.运算性程序知识4.掌握概念的行为指标是( )。
A.能记住概念的定义B.能理解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C.能区分概念的正反例D.ABC都对5.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6.“举一反三”所说的是( )。
建构主义和知识建构的区别
建构主义和知识建构的区别:第一:学习观的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的建构,这个建构的过程注重的是学生缘由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对建构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建构: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它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步一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
不用可以局限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上的。
例如:按照原来我们对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理解认为小学生不会提出“周瑜真的是被气死的吗?”,但是他们确实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与同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出合理的解释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第二,对知识的建构程度不同。
建构主义还是基于现在的课程知识点的设置来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的。
例如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程设置:在一本书中,一部分学习是数的运算,一部分是几何图形。
建构主义是无论你学到哪部分的东西,只要是你自己知识想明白的,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点,达到要求,你就可以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了。
这个学习的过程从以前的教师传授变为学生自己的探索了。
说到底还是浅层次的学习,学生没有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仅仅是在课标的要求下,达到了考试的要求。
知识建构强调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的割裂性。
甚至可以打破年级的限制,以学习专题的性质进行知识的深层次的建构。
例如:开学之后,数学方面的选题有——几何图形、数的运算等。
开学之初教师首先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点,确定本学期的学习主题。
然后学生就这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知识建构。
这个深入指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对关于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的建构可能达到了初中甚至高中的水平。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到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他就会自己去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数的运算而去学习的,因此,关于数的运算的知识成为了学习的副产品,不是学习的目标。
建构主义则是学生你自己弄明白了这单元的几何图形的知识点就够了。
没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索了。
所以老师才说建构主义是浅层次的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先前知识: 相关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建构新知识速度快,
产生意义学习,有利于新知识的保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 和稳定性影响知识的获得
新知识的建构 知识的保持 解决问题和提取知识的速度和准确性
3.学习动机和态度
的关键属性,也就是说,使用符号来代表一类 事物而不是特殊的事物。
(1)例—规法:是先给学生一个定义,然后 要求他们识别正例和反例,然后分析这些例子 是如何代表这一定义的
例子——规则
(2)规例法:
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 求他们总结归纳,推出一个定义,再呈现例子 以巩固学到的概念
(1)洞察学生原有的观念。 (2)引发认知冲突。 (3)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学生自己发现错
误,自己澄清概念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模式识别学习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一
种结构, 模式识别是指将输入的刺激信息与长时记
忆中有关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认出该 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2)概念的应用
概念一旦获得之后,就能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 用,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已经获得 的概念,可以在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运用。
知觉水平上应用:获得概念以后,可以识别实 物例子
思维水平上应用:新概念归属于原有的概括层 次高的概念;识别一个新类属成员
海豚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概念转变
概念转变的研究是从顺应的侧面来研 究知识建构的过程,揭示学生的错误 概念及其转变的规律。
1.错误概念与概念转变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与当前科 学理论对事物的理解相违背的概念就是错 误概念。
概念转变:是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 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 影响而发生的重大转变。
动作序列学习经过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 序合成。
1.程序化:形成清晰的产生式,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是建立规则和序列的命题表征;
第二步是将动作序列的程序性命题表征转 化为程序性的产生式表征,并在执行时逐 渐脱离陈述性命题的检索、提取和监控, 实现自动化。
2.程序合成:把若干产生式合成为一 个产生式,把简单的产生式合成为复 杂的产生式。
第六章 知识建构
赵玉芳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观 1.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
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知识观具体指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抱有怎
样的态度。
(1)现代主义知识观
客观性:知识是对现实的一种客观反映, 普通性: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是稳定的
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动机水平越高, 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越高
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由先前的学习引起的, 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特殊影响的心理 准备状态。
作用
(1)可以成为一种准备,加快信息加工的 速度
(2)也可以成为一种阻碍,按照习惯的方 式解决问题,阻碍创造性
(二)外部因素: 1.学习材料的内容与形式 内容的安排:难度、数量的多少 形式:逻辑性、直观性、
2.教师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价值 显性的学习策略指导
3.学习情景 学习场所 环境的布置 教学与测验人员的相似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符号表征学习,学习具体的词汇代表什么,
即建立符号与事物之间的等值关系; 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学习事物之间的关系。由于符
(3)范例理论: 原型可能是通过许多的范例建立起来的。 实例——产生观念——形成概念
2.概念同化:
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 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 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三)概念学习
1.概念学习的方式 概念的学习,实质上就是要理解一类事物共同
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 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等人为方式,通过表 述来实现的,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
隐性知识: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 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知识。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社会化 显性知识 内化
外化 综合化
的消极影响:干扰
4.特殊迁移vs.非特殊迁移:发生方式
特殊迁移:前者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 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
(二)概念获得
1.概念形成 (1)联想理论,根据强化反应的原理来解释
概念的形成。
强化
刺激
反应
(2)假设检验理论: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消极 地等待各种刺激的出现以形成联想,而是积极 地、主动地去探究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假 设—检验来发现这一概念。
概念——实例——验证概念
科学概念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 涵而形成的概念。
(2)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初级概念:通过对正反例子的分析概括揭示出 来的概念。
二级概念:直接用定义的形式揭示出来概念。
(3)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
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概念, 定义概念则指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
(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1.学习陈述性规则:促进陈述性知识 学习的一般性条件在此阶段也都适用。
2.程序化阶段:即从陈述性知识转化 为可以表现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
蛙泳要领:
滑行,双腿伸直,双臂前伸,
呼气入水之后开始向后下方划水,抬头快 吸气,
双臂接近肩线时开始收腿。
臂前伸,蹬水时屏息,双臂结束前伸,腿 并拢时呼气入水。
(2)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与原型 有相似性的成员构成的。
原型,就是某一类别的最佳实例。而类别成员 代表性的程度,就是其他实例偏离原型的容许 距离。
3.概念的分类
(1)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又称前科学概念,它是没经过专门的 教学,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 验而掌握的概念;
教师对知识的态度影响着学习和教学过程,学 习者自己的知识观、学习观是其学习活动的内 在背景。
现代主义知识观——交给学生确定的知识,不 鼓励学生质疑,相信权威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鼓励学生质疑、探索
学生的知识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稳定、封闭——动态开放
二、知识分类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1)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安德森):
(收腿同时两膝分开与肩同宽,脚掌沿水面回 收。接着双脚应对称有力向后下方做半圆形的 加速蹬水至动作结束,两腿并拢 )
促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1)展示过程:完整、精细 (2)合理使用变式:典型的变式,连续
呈现多个变式
(3)提供正例与反例: (4)练习和反馈:数量充分,难度多样,
规则——例子 避免概括不足和过度概括
教学阶段:
第一,呈现概念的定义或数据
师呈现正例和反例——生比较正例和反例—— 生形成和检验假设——生给出定义
第二,验证概念的猜想
生判断例子的符合度——教师下定义——生举 例
第三,分析思考过程和思维策略
生描述思考过程——生讨论假设和特征的意 义——生讨论假设的类型
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两种理论来讨论概念的本 质:特征表说和原型说。
(1)特征表理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 规则两个因素构成的。
定义特征是概念的实例共同具有的特征。次要 的特征,即特异特征。
概念规则是指整合这些定义特征的规则。概念 规则有肯定、否定、合取、析取、关系等。特 征表说能解释具有明确定义特征的概念。
2.概念学习的要素 概念的名称 概念的定义 正例和反例 有关和无关的特征。
(1)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好的定义具有两个要素:一是指出新概念所隶 属的更一般的类别;二是给出新概念的定义特 征。
“等边三角形是一个平面的简单封闭图形和三 个相等的边和角”
途径:文字和图形
安排合理
(5)强调适用条件:
第三节 知识迁移
一、迁移以及分类 (一)概念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即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 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 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1.相同领域 vs.不同领域的迁移:学习类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梅耶: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A: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 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用来确定何时和为 何要应用那些知识,帮助学生选择和应用陈述 性和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质是“有 关……的知识”,同时属于程序性知识。
价值中立:科学家对知识的研究不受个人所在 的社会、文化,个人的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的;
(2)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开放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
不确定性: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 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 多样性和可质疑性等特征。
非价值中立:研究者也并非完全置身于认识过 程之外,研究者所处的社会、文化,个人的信 念、价值观会影响其对知识的探索和界定
号表征学习主要涉及记忆,概念往往是以命题 来表达的,
(一)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的界定 概念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
简单的表征形式。 不同概念在头脑中是互相联系的,又具有一定
的层次关系,因此它们就构成了概念层次网络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