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202005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1、遥感(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
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2020年3月目次引言 (5)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任务 (2)4.2 部署原则 (3)4.3 总体要求 (3)5 设计书编写 (5)6 调查内容 (5)6.1 基本规定 (5)6.2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 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 地质灾害调查 (9)6.5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 承灾体调查 (10)7 基本调查方法 (10)7.1 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 遥感调查 (11)7.3 地面调查 (11)7.4 物探 (11)7.5 钻探 (12)7.6 山地工程 (12)7.7 测试与试验 (12)8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 总体要求 (13)8.2 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 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 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 图件编制 (14)9.2 报告编制 (14)9.3 数据库建设 (14)9.4 成果验收 (15)9.5 资料归档 (16)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 (17)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 (18)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 D (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 F (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 (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 (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I (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 (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0)附录K (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 (53)附录L (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55)附录M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7)附录N (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 (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 (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202005
六、主要调查方法—遥感调查
7.2.2.1 针对不同调查、评价精度,选用中、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或航空遥 感等信息源。其中:
a) 全区采用1:50 000调查精度,应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2 m的信息源; b) 重点区段采用1:10 000调查精度,应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1 m的信息 源。 7.2.2.2 ‥ ‥遥感数据的云雪覆盖量不宜大于图面的5%,且不能覆盖主要 地物‥。 7.2.2.3 ‥遥感数据采集时间距开展工作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年。
25
七、风险评价与区划—县(市)行政区
1、易发性评价 信息量模型
26
七、风险评价与区划—县(市)行政区
2、危险性评价
危险性为易发性叠加诱发因素,如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 以能最大化表现各地降雨量差异为目的。 将县域范围内的所有雨量站数据统计后,选取一定的插值 法生成降雨量等值线图。
27
七、风险评价与区划—县(市)行政区
2021/3/18
六、主要调查方法—地面调查
3、地质灾害及隐患点:
滑坡及隐患 崩塌(危岩体) 泥石流及隐患 地面塌陷及隐患 斜坡 注1:地理位置:经纬度的“秒”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X、Y取整数。 注2:平面示意图应对经济类承灾 体进行划定和编号,并清晰反映可 能的路径和范围。
2021/3/18
七、风险评价与区划
8
三、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并建立空间数据库,为防范化
解全区地质灾害重大风险、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定减灾规划 、部署防治工程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立体工程规划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 依据,支撑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 (二)任务 ➢通过收集资料和补充调查,开展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 ➢开展承灾对象及易损性调查; ➢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 ➢建立县(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 ➢提出风险管理对策建议(应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求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求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高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效果和可靠性。
首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求包括了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识别。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和分析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如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并对其特征和成因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
此外,必须全面掌握研究区域的地质、水文、气象等相关背景信息,以确定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其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求包括了对潜在灾害源的调查和分析。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详细调查潜在灾害源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性质等关键信息,并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使用现代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先进工具,可以有效地获取和分析潜在灾害源的数据,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再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求包括了对潜在灾害影响范围的评估。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对潜在灾害源周围的地理、环境、社会等因素进行考虑,并预测可能的灾害扩散范围。
通过使用数值模拟、地质力学分析等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评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扩散程度和影响范围,为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
此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求还包括了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和评估。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潜在灾害的频率、规模、损失以及灾害发生可能性等多个指标,并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和数据库,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通过量化的风险评估分析,可以确定灾害发生的概率、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对人类活动的威胁程度,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最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求还包括了风险管理和防治对策的提出。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和防治对策,从源头控制、灾害预警、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地灾评估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 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 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20年7⽉⽬录1.主题内容与适⽤范围 (1)2.引⽤标准及规定 (1)3.基本术语 (1)3.1空间数据 (1)3.2图层 (1)3.3数字⾼程模型 (2)3.4数字线划地图 (2)3.5属性表 (2)3.6数据类型 (2)3.7空间数据库 (2)4.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4.1主要成果图件 (2)4.2图件基本要求 (3)4.3图层划分及命名 (3)4.4图层内部属性表 (8)4.5调查点编号规则 (26)4.6图件必备图层 (27)4.7基础数据提交要求 (28)5.属性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9)6.其它信息化成果 (29)7.信息化⼯作⽂档编写技术要求 (29)7.1信息化⼯作报告提纲 (29)7.2信息化建设质量检查表 (31)8.涉密数据的注意事项 (32)8.1涉密数据内容 (32)8.2涉密数据使⽤注意事项 (32)附件1 野外调查表 (33)附件2 属性数据库建设标准 (55)附件3空间数据库图⽰图例(ArcGIS版) (79)附件4 空间数据库图⽰图例(MapGIS版) (82)附件5地质灾害分类 (85)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根据⾃然资源部印发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然资办发[2020]16号,本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所涉及的成果资料信息化建设进⾏了标准化和规范化,对成果图件编制内容、图层划分及命名、图层内部属性等空间数据库建设进⾏了要求,统⼀了图⽰图例;规定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属性数据库、成果资料库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该技术要求适⽤于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成果资料库等信息化建设,也可供其它同类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信息化建设参考。
2. 引⽤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了部分标准、技术规定和研究成果。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23
报告提纲
1.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2. 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方法 3. 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 4. 结论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定义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技术路线: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技术路线
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 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 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必须进行现场地质调查,不得“漏 查”地质灾害。
线:沿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沟谷、陡 斜坡等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河道,输水、 电、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
面:对调查区域采用网格控制调查,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 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工程活动地带滑坡、崩塌、泥石 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分析预测地质灾害致灾的可能性。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调查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结构 、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活动、气候植被等。
重庆局部地貌
路漫漫其悠远
地灾调查: 环境地质调查:描述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 单点地灾调查:描述单点地灾的致灾特征
(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塌陷、地裂纹)
地灾评价: 区域地灾危险性评价(危险性区划) 单点地灾危险性评价(危险性指数)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一)地质环境调查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解析
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解析地质灾害评估技术是指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科学定量评估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是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预防和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如下。
1.数据准确性:地质灾害评估需要基于准确的地质、水文、地形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
因此,收集和整理正确、完整的数据是地质灾害评估技术的前提条件。
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2.多学科交叉应用:地质灾害评估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学、工程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和影响范围。
3.模型建立与验证:地质灾害评估涉及到复杂的自然地质过程和工程综合因素。
为了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估过程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型。
模型应基于准确的数据和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验证,确保评估结果可靠和准确。
4.定量化与标准化:地质灾害评估应力求定量化和标准化。
通过量化分析地质灾害的各项指标,如灾害发生频率、规模、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灾害的风险和危害程度。
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有助于评估结果的比较和统一5.可视化与信息化:地质灾害评估结果的可视化和信息化处理是提高评估效果和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图、立体模型、遥感影像等方式将评估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有助于决策者和公众的理解和决策。
6.前瞻性与适应性:地质灾害评估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变化,针对性地进行评估和预警。
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和群众,为灾害预警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7.经验总结与案例研究:地质灾害评估需要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和案例研究,总结出科学可行的评估方法和技术规范。
不断完善和改进地质灾害评估技术,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数据准确性、多学科交叉应用、模型建立与验证、定量化与标准化、可视化与信息化、前瞻性与适应性、经验总结与案例研究。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 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 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课程内容:1.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要求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规范条例4.各主要土地利用项目的评估内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1. 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发[2004]69号2.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闽国土资综[2004]149号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一、何时何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二、如何评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分级进行。
三、谁来评估?如何确定评估者的资格?四、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五、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如何管理评估成果?成果实行备案制度。
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附件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何时何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地点)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时间)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1.什么地方是地质灾害易发区?2.什么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
1.如何确定建设项目的重要性?或确定重要性的依据?(依据技术要求)2.如何确定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或确定复杂程度的依据?(依据技术要求)谁来评估?评估者的认定如何确定评估者的资格?一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乙级、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怎么审查评估是否合格?由谁来审查评估报告?1.2.3评估单位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一、数据采集与管理1.数据采集设备:使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设备进行地质灾害数据的采集。
2. 数据格式:采用国际通用的地理信息标准格式,如Shapefile、GeoJSON等,使数据可以与其他系统互通。
3.数据质量控制:采用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处理软件:使用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QGIS 等)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表达。
2.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可行的地学统计方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计算。
3.空间分析:利用GIS技术对灾害风险区域进行几何相交、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为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4.统计分析: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大量的地质灾害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地质灾害的规律和特点。
三、风险评价与预警1.风险评价模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包括灾害概率、威胁程度和暴露弱点等评估指标。
2.预警系统:开发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预测模型,及时提供预警信息,警示风险区域的相关部门和民众。
四、成果展示与共享1.成果展示平台:构建能展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的信息平台,提供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使数据和分析结果易于理解和使用。
2.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开放的数据共享机制,将相关数据和成果纳入国家地理信息数据库,促进多部门、多领域的信息共享与合作。
五、安全与保密1.数据安全:采取安全措施保护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数据的安全性,包括数据备份、防火墙、数据加密等。
2.保密管理:对一些敏感信息进行保密处理,确保数据和成果仅对授权人员可见。
总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的技术要求包括数据采集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风险评价与预警、成果展示与共享以及安全与保密等方面。
这些要求能够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效率,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要求(试行)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5.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5.2 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5.3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5.4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1.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首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需要高精度的地质灾害数据。
这包括地质工程勘察数据、地形图、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等。
这些数据对于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情况、土层性质等影响地质灾害形成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
其次,评估过程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应包括完整的评估指标和相应的评估方法。
评估指标通常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
静态指标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下水压等;动态指标包括降雨量、斜坡位移速率等。
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类。
定性评估基于经验和专家判断,主要通过判断灾害潜势和危险性等级来进行定性分析。
定量评估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数学统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分析各因素的权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量化地质灾害危险性。
第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建立适当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是评估过程的核心,其目的是综合评估地质灾害概率、危险性和暴露度,从而评估相应的风险。
风险评估体系应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等。
评估指标应包含灾害概率、危险性、暴露度和风险等因素。
评估方法应根据具体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统计分析法、空间插值法、模型模拟法等。
评估模型则应能够综合分析评估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相应的风险等级。
最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考虑时间和空间尺度。
地质灾害是时间和空间尺度巨大的自然过程,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尺度的因素。
时间尺度包括预测、预警和快速评估等不同阶段,需根据不同的时间尺度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
空间尺度包括点尺度、面尺度和区尺度等,评估需根据不同尺度的灾害特征采取合适的技术方法,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高精度的地质灾害数据、科学的评估模型、合适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及考虑时间和空间尺度等。
这些技术要求能够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灾害防治和灾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术语和定义
➢ 承灾体:对一个地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各种对象的统称,包括人 口、财产、经济活动、公共设施、土地、资源和环境等。 ➢ 地质灾害易发性:一定区域内由孕灾条件决定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 能性。 ➢ 地质灾害危险性: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一定区域内某一时间段 发生特定规模和类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 地质灾害易损性:地质灾害影响区内承灾体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破坏 的程度。 ➢ 地质灾害风险:一定时期内,各类承灾体所可能受到地质灾害袭击 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风险等于危险 性、易损性、承灾体价值三者的乘积。
六、主要调查方法—遥感调查
7.2.2.1 针对不同调查、评价精度,选用中、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或航空遥 感等信息源。其中:
地质灾害及隐患点调查
• 相关内容参照DD 2019-08,按附录B.1要求填写调查表。 • 重点对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变化发展情况、防治现状进行调查。
承灾体调查
• 以资料收集为主,遥感调查、补充地面调查与野外核查为辅的 方法进行调查。
• 调查对象包括区内所有人员,可用经济价值衡量的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调查内容—承灾体调查内容
一、编制背景
编制情况说明
与以往标准的关系:继承-部分补充深化; 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等相关工作要求均延续以往标 准执行。 本技术要求的特点重点突出承灾体和易损性调查、易损性和风险评 价(新形势新需求)。
一、编制背景
技术要求框架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10
术语和定义
章
总则
调查区及评价层次划分
湖北省县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技术要求(试行)
涂婧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二〇二〇年五月
目录
1 编制背景
5 调查内容
2 术语和定义
6 主要调查方法
3 目的与任务
7 风险评价与区划
4 调查区及评价层次划分 8 成果编制
一、编制背景
(一)落实贯彻国家政策、支撑政府风险管控的需要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 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陆昊部长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全力防”、“配合救”、“四 步走”方针。 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更有效地防范地质灾害,减 缓灾害风险,支撑政府风险管控,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服务当 地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
一、编制背景
(二)重点省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的需要
湖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申报成功,《湖北省地质灾害综 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2018-2022年)》,其调查评价工程中涉及地质灾 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 规范和指导我省县(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支撑 湖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一、编制背景
(三)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的需要
我省逐步完成1:5万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全省“四位一体”网格化 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及数据更新等工作,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发挥了 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引发的风险不断积累,当前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难以满足我省新形势下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的新要 求,应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风险管理角度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
三、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并建立空间数据库,为防范化
解全区地质灾害重大风险、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定减灾规划 、部署防治工程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立体工程规划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 依据,支撑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 (二)任务 ➢通过收集资料和补充调查,开展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 ➢开展承灾对象及易损性调查; ➢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 ➢建立县(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 ➢提出风险管理对策建议(应用)。
5
设计书编写与审查
个 附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地质环境条 件调查
地质灾害及 隐患点调查
承灾体调查
风险评价
资料收集
遥感调查 地面调查 县市行政区 重点区段 地质灾害及 隐患点
5点目的任务 3个评价层次
划分 3项调查内容 3类调查方法 3类成果(报 告、图件、
四、调查区及评价层次划分
县(市)域行政区 1:50000
成果及应用 区划-国土空间规划
重点区段 1:10000
精
细
程
区段-风险管控建议
度
地质灾害及隐患点(所有) 半定量半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三个层次、四种方法
单体-综合治理手段
五、调查内容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 主要通过收集详查资料获得,以往资料无法达到评价要求时, 需要补充调查,调查内容和方法参照DD 2019-08。
六、主要调查方法—资料收集
➢地质灾害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 ➢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 ➢有关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与经济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地理国情普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不动产登记等基本 数据,城镇、水利水电、交通、矿山、耕地等工农业建设工程分布状 况、国民经济建设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各类自 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其开发状况与规划等; ➢地质灾害防治规章制度、规划和群测群防体系等减灾防灾资料。
7.1.3.2 人员调查内容为人员分布情况、性别、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地方 防治力度等。 7.1.3.5 经济类承灾体的具体调查内容为:
a) 居民建筑物调查内容:建筑物空间分布、结构类型、建筑尺寸、楼 层数、建造时间、变形情况等。 b) 公共设施调查内容:空间分布、结构类型、建筑尺寸、楼层数、建 造时间、用途、年均收益、开放时间段、日均人口流量、变形情况等。 c) 土地资源调查内容: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受威胁面积、单位 价值、变形情况等。 d) 道桥调查内容:类型、空间分布、等级、建造时间、受威胁长度、 单位造价、行人流量、行车流量、变形情况等。 e) 生命线工程调查内容:工程类型、空间分布、单位造价、受威胁长 度、变形情况等。 f) 水利工程调查内容:类型、规模、工程概况、受威胁范围或长度、 变形情况等。 g) 矿山调查内容:矿种类型、采矿方式、生产现状、生产能力、剩余 服务年限、受威胁面积、变形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