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中外科学家
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中外科学家(部分)1、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1703):英国物理学家。
虎克是17世纪的科学实验仪器发明家和设计者,他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并用它观察了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他的著作《显微图集》首次显示了动植物和矿物的显微结构,并引入了“细胞”一词。
2、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Schwann,1810—1882):两位都是德国生物学家。
他们共同创建的“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学说”的大意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产生细胞。
3、米舍尔(J.F.ⅡMiescher,1844—1895):瑞士生物学家。
他用稀盐酸溶去细胞核以外的绝大部分物质,得到脱离细胞的细胞核。
又用化学方法提出细胞核中的物质,命名为核质。
从而发现了细胞中神奇的物神奇物质——核酸,以及用稀盐酸分离细胞核的方法。
4、季米里亚捷夫(Timiriazev,1843—1920):俄国著名植物生物学家。
光合作用的研究是季米里亚捷夫的“毕生事业”。
他曾这样样说过:“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提笔挥舞。
5、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1804):英国化学家。
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
普利斯特在实验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能放出“脱燃素空气”(即氧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
他在该实验中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6、贾兰坡(1908—2001):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
他在1936年11月,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
贾兰坡先生毕生坚持发掘和研究古人类化石,在晚年被誉为龙骨山的守望者。
生物学贡献最大的20位科学家
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涉及到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发展和演变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领域里,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认识和探索生物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生物学领域中,贡献最大的20位科学家。
1.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查尔斯·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的著作《物种起源》深刻影响了后世人的思想,开创了生物学的新纪元。
2.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路易·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发酵和疫苗的原理,为生物制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雷·沃伦伯格(Lynn Margulis)雷·沃伦伯格是一位突出的进化生物学家,提出了内共生理论,对于细胞内共生的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罗伯特·霍尔(Robert Hooke)罗伯特·霍尔是细胞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的结构,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5.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发现了遗传物质的存在和遗传规律,为后世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6.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理查德·道金斯是进化生物学的著名学者,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深刻阐述了进化的机制和原理。
7. 安德烈·马拉尔·贝莱里(André-Marie Ampère)安德烈·马拉尔·贝莱里是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电生理学研究为生物电磁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8. 约翰·辛杜尔(John Enders)约翰·辛杜尔是病毒学的著名科学家,他首次成功培养了麻疹病毒,为病毒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
9. 扬·范·侯克(Jan van Helmont)扬·范·侯克是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首次提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为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XX(生物制药二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XX(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University, Harbin, 150080)…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ten public figures; 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
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
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
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
(推荐)微生物名人事例
(推荐)微生物名人事例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等微生物。
在微生物学领域,有许多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他们的发现,这些名人事例不仅展示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精神和追求。
以下是其中一些微生物名人事例:1.伊凡·巴甫洛夫(Pavlov,Ivan Petrovich)巴甫洛夫是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之一,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之一,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他通过研究狗的消化系统而发现了条件反射理论,这一理论在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巴甫洛夫也因此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2.罗伯特·科赫(Koch,Robert)罗伯特·科赫是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以研究结核病而闻名。
他于1876年发现了结核杆菌,并提出了证明其致病性的科赫法则,这一法则被认为是确定病原体和疾病之间关系的金标准。
科赫也因此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瓦尔特·鲁道夫·赫斯(Hess,Walter Rudolf)瓦尔特·鲁道夫·赫斯是德国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于1930年发现了瓦斯蒙特(瓦氏效应)。
他的这项发现揭示了肠道中的细菌如何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来产生能量,这一过程被称为瓦斯蒙特效应或瓦氏效应。
这一发现为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4.约瑟夫·李斯特(Lister,Joseph)约瑟夫·李斯特是英国外科医生和微生物学家,被誉为“外科消毒之父”。
他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对手术器械和环境的消毒来降低术后感染率,从而开创了现代外科无菌技术的先河。
他还发明了石炭酸消毒法(即用苯酚溶液浸泡手术器械和环境),这一方法在当时被广泛采用。
5.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Kossel,Albrecht)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是德国生物化学家和遗传学家,他对核酸和基因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十大生物学家
世界十大生物学家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是离不开生物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涵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食品环境,大到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世界上十大生物学家,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本排名仅供阅读,并非正式排名,无先后、高低之分,不喜勿喷。
)十、安东尼·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生卒均于荷兰代尔夫特。
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同时代人。
他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
其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其主要成就: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记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
九、童第周(T.C.Tung,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于北京病逝。
八、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男,祖籍江苏无锡,出生于山东青岛,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微生物学发展史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有哪些
微生物学发展史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有哪些人物:1、琴纳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苗,为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列文虎克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可放大160~260倍)观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后,发现其中有许多运动着的“微小动物”,并用文字和图画科学地记载了人类最早看见的“微小动物”——细菌的不同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
3、C.G.埃伦贝格1838年,德国动物学家C.G.埃伦贝格在《纤毛虫是真正的有机体》一书中,把纤毛虫纲分为22科,其中包括3个细菌的科(他将细菌看作动物),并且创用bacteria(细菌)一词。
4、F.J.科思1854年,德国植物学家F.J.科思发现杆状细菌的芽孢,他将细菌归属于植物界,确定了此后百年间细菌的分类地位。
事件:1、1915~1917年,F.W.特沃特和F.H.de埃雷尔观察细菌菌落上出现噬菌斑以及培养液中的溶菌现象,发现了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的发现使人们对生物的概念从细胞形态扩大到了非细胞形态。
2、俄国出生的法国微生物学家C.H.维诺格拉茨基于1887年发现硫磺细菌,1890年发现硝化细菌,他论证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学过程以及这些细菌的化能营养特性。
他最先发现嫌气性的自生固氮细菌,并运用无机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以及富集培养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细菌各个生理类群的生命活动,揭示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物质转化的各种作用,为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3、法国科学家L.巴斯德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巴斯德涉足微生物是为了治疗“酒病”和“蚕病”。
他论证酒和醋的酿造以及一些物质的腐败都是由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引起的发酵过程,并不是发酵或腐败产生微生物,著名的曲颈瓶实验无可辩驳的证实了这一点。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XX(生物制药二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XX(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University, Harbin, 150080)…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ten public figures; 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
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
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
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名人事例
微生物名人事例中外微生物学史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研究摘要: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之后,微生物便为人们所熟知,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和德国的柯赫(robertkoch,1843-1910)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关键词:列文?虎克巴斯德科赫院士沙眼巴氏杀菌historyofchineseandforeignmicrobiallifestoriesofimportantfigureskeywords:leeuwenhoekpasteurkochacademiciantrachomapasteurization列文?虎克,英文名(antonievanleeuwenhoek,1632.10.24-1723.08.26)荷兰显微镜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早期列文?虎克就对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观察的对象也极为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
原是拉丁文dierken的译音,意即细小活泼的物体。
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
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
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
1684年他精确地叙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断的毛细血管层就是真实存有的。
1702年他在细心观测了轮虫以后,表示在所有室外积水中都可以找出微生物,因为这些微生物粘附在微尘上、漂浮于空中并且随风迁移。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简介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简介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初中生物会考著名人物大全
初中生物会考著名人物大全美国科学家1、威尔逊:细胞生物学家。
他说:“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2、文特尔:分子生物学家。
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3、桑格:1972年他与尼克森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4、尼克森:主要成果同上5、阿格雷:细胞生物学家,他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细胞膜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的推测。
6、麦金农:细胞生物学家。
1998年,他测出了钾离子通过的立体结构。
7、萨姆纳: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8、切赫:生物化学家,1982年,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
9、奥特曼:生物化学家,他发现了原生生物Tetrahymena的tRNA 的成熟是自我催化,从而首次提出了RNA可独立具有催化性的论断。
因为这一发现他与切赫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恩格尔曼:植物学家,188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11、鲁宾:生物化学家。
1939年,他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1940年,他和卡门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12、卡门:主要成就同上。
13、卡尔文: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
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14、斯图尔德:植物生理学家。
1958年,他用胡萝卜根体细胞培养再生植株成功,为组织培养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15、萨顿:细胞学说,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16、摩尔根:遗传学家,胚胎学家。
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生物人物总结
1、达尔文:英国人,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出版了《物种起源》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
2、施莱登、施旺:德国人,细胞学说建立者。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维萨里: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4、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5、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6、列文虎克:荷兰人,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多种不同形态的细胞。
7、耐格里:德国人,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8、维尔肖:德国人,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从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0、贝尔纳:法国人。
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11、坎农:美国人,提出了“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12、沃泰默:法国人,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但是他却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13、斯他林、贝利斯:英国人,发现了促胰液素。
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
14、詹森:丹麦人,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15、拜尔:匈牙利人,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16、温特:美籍荷兰人,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17、高斯: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8、林德曼:美国人,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19、道尔顿:英国人,提出最初的原子量表。
微生物学发展史上重要科学家及其成就
波姆(D.Bumm)
纯培养奈瑟氏淋病双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确认为淋病之致病原。
1885
巴斯德(LouisPastuer)
研制出狂犬病疫苗,在被疯狗咬伤,名叫迈斯特(Joseph Meister)的9岁小孩身上首次试用并获成功。
1886
弗吕格(C.Flugge)
分离自养型硫酸盐还原菌
1895
博尔德(Jules Jean Baptiste VincentBordet)
重复菲佛的实验并发现补体(complement)。
1895
伦琴(Wilhelm. ConradRo..ntgen)
发现X射线(1901年第一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6
肥达(Georges Fernand IsidoreWidal)和格伦鲍姆(Grunbaum)
1880
拉瓦拉(AlphonseLaveran)
鉴定了疟原虫在感染者红细胞中的生活史(1907年获诺贝尔奖)
1880
厄波斯(Karl Joseph Eberth)
首先发现伤寒症的致病因子——伤寒沙门菌
1880
巴斯德(LouisPastuer)和斯坦伯格(GeorgeSternberg)
同时从唾液中分离和培养肺炎球菌
微生物引起发酵和腐败
1838-1839
施旺(Theodor Schwann)和施莱登(Mathias Schleiden)
分别提出细胞学说
1853
巴谢(Agostino Bassi)
首次实验证明由白僵菌引起家蚕的”白僵病”。并认为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
1845
伯克利(M.J.Berkeley)
首次证明是霉菌引起爱尔兰土豆枯萎病。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之一)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之一)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生物名人
生物学人物及事件:1.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共建了细胞学说,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瑞士生物学家米舍尔发现了核酸。
3.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关于鼠、燃的蜡烛、植物的实验: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和动物呼吸而变污浊了的空气。
4.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贾兰坡被誉为龙骨山的守望者。
5.2罗马医生盖仑、17英国医生哈维、1661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之后,列文虎克完善了血液循环理论。
6.1954年,美国医学家默里成功的完成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
7.1965年,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将王应睐称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8.20世纪60年代英国姑娘珍妮·古多尔和黑猩猩交朋友。
9.王素燕养蝎专业户。
10.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首先用显微镜发现细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巴氏消毒发11.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研究发现了青霉素,因此而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2.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第一部分属名,第二部分种加词。
13.奥地利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4.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5.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合成了多种氨基酸的实验。
16.巴斯兰让尼的实验: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发的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
与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有相同之处。
17.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
18.宋朝真宗时,就已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免疫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
19.1796年,詹纳发明了牛痘预防天花的接种法,代替了人逗接种。
20.明朝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微生物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
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做出突出贡献中外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XXX(生物工程1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摘要: 路易斯·巴斯德,英文名Louis Pasteur(1822—1895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
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关键词:列文虎克路易斯·巴斯德罗伯特·科赫汤飞凡M icrobiology in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nd foreign scientists of the life and deedsZhaoxiaoxu(The 1th class of Biotechnology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150080)Abstract: Louis Pasteur, the English name · Louis Pasteur (1822-1895), France microbiologists, chemists. He studied the microorganism types, habits, nutrition, breeding, roles etc, laid the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microbial Physiology and opened, later knownas the father of the "Microbiology".Key words: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Louis Pasteur Robert Koch tangfeifan 1.列文虎克列文虎克,英文名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年)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中外科学家
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中外科学家(部分)1、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1703):英国物理学家。
虎克是17世纪的科学实验仪器发明家和设计者,他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并用它观察了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他的著作《显微图集》首次显示了动植物和矿物的显微结构,并引入了“细胞”一词。
2、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Schwann,1810—1882):两位都是德国生物学家。
他们共同创建的“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学说”的大意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产生细胞。
3、米舍尔(J.F.ⅡMiescher,1844—1895):瑞士生物学家。
他用稀盐酸溶去细胞核以外的绝大部分物质,得到脱离细胞的细胞核。
又用化学方法提出细胞核中的物质,命名为核质。
从而发现了细胞中神奇的物神奇物质——核酸,以及用稀盐酸分离细胞核的方法。
4、季米里亚捷夫(Timiriazev,1843—1920):俄国著名植物生物学家。
光合作用的研究是季米里亚捷夫的“毕生事业”。
他曾这样样说过:“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提笔挥舞。
5、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1804):英国化学家。
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
普利斯特在实验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能放出“脱燃素空气”(即氧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
他在该实验中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6、贾兰坡(1908—2001):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
他在1936年11月,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
贾兰坡先生毕生坚持发掘和研究古人类化石,在晚年被誉为龙骨山的守望者。
中外著名的生物学家
中外著名的生物学家1.施一公(1967-)结构生物学家,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
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
1985年作为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和河南省赛区的第一名,被保送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1990年赴美国留学。
1998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2001年获该校终身教职,2003年被聘为教授,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2007年3月,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在这些成果中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因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2003年他被国际蛋白质学会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
2008年2月,40岁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全职回到祖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2.李彦舫(1937-)女,辽宁省沈阳市人,当代生物学家,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原解放军军需大学专家组成员、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她曾历经12个春秋培育出“军需1号野大麦”品种,发表论文逾百篇。
科研教学成果屡屡获奖,所建基地备受领导关注,国家领导人曾重点视察。
1990年以来,抗性育种一直是李彦舫主要的研究方向。
根据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天然草原的野大麦为育种原始材料,利用组培化学诱变和系统选育技术,筛选出耐盐碱野大麦育种的新品系。
经过十多年的选育研究,终于获得了性状稳定、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的“军需1号野大麦”原种。
微生物学发展史上重要科学家及其成就
年代
研究者
成就
1546
法兰卡斯特罗(Girolamo Fracastoro)
提出疾病是由看不见的生物引起
1590-1608
詹森(ZachariasJansen)
研制出第一架复式显微镜
1625-1630
斯泰卢蒂(Francesco Stelluti)
最早用显微镜观察蜜蜂和象鼻虫
1880
拉瓦拉(AlphonseLaveran)
鉴定了疟原虫在感染者红细胞中的生活史(1907年获诺贝尔奖)
1880
厄波斯(Karl Joseph Eberth)
首先发现伤寒症的致病因子——伤寒沙门菌
1880
巴斯德(LouisPastuer)和斯坦伯格(GeorgeSternberg)
同时从唾液中分离和培养肺炎球菌
发现是细菌引起马铃薯褐变
1853
德巴利(Heinrich AntonDeBary)
提出禾谷类锈病由寄生真菌所为
1857
巴斯德(Louis Pasteur)
提出乳酸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1858
魏尔啸(RudolfVirchow)
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
1859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97
卡尔(R.Kraus)
发现沉淀素(precipitins)和沉淀反应
1897
毕希纳(EduardBuchner)
制备酵母浸出物进行酒精发酵
1897
爱尔里希(PaulEhrilich)
阐明抗体形成的侧链理论(1908年获诺贝尔奖)
1897
罗斯(RonaldRoss)
微生物名人事例
中外微生物学史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研究摘要: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之后,微生物便为人们所熟知,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
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关键词:列文•虎克巴斯德科赫院士沙眼巴氏灭菌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icrobial Life Stories of ImportantFiguresAbstract: The micro-organisms include bacteria, viruses, fungi, protozoa, and some small, microscopic algae, etc., a large class of biological communities, it is the individual small, but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Leeuwenhoek invented the microscope, the microbes will be well known, following the microbial world Leeuwenhoek discovered 200 years later, microbiology research is basically to stay in shape description and categorized stage. Until the mid-19th century to the French Pasteur (Louis Pasteur ,1822-1895) and Koch in Germany (Robert Koch ,1843-1910) was represented by scientists from the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microbial physiology of advancing to the stage exposed the corruption is caused by microbial fermentation and cause human and animal diseas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solation, culture, and a series of vaccination and sterilization unique microbial technology. Thu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Microbiology, at the same time opening up the medical and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s such as branches.Keywords: Leeuwenhoek Pasteur Koch Academician Trachoma Pasteurization列文•虎克,英文名(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0.24-1723.08.26 )荷兰显微镜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着名的十大人物XX(生物制药二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XX(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University, Harbin, 150080)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ten public figures; 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在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
中国在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
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
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
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成就。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
他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许多信,介绍他的观察结果,他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表明他实实在在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
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所以今天我们把列文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学的开山祖。
不过,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差不多过了200年,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形态进行描述上,并不知道原来是这些微小生命的生理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实践有那样的重要关系。
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人们承认了他的发现,但等到100多年以后,当人们在用效率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并知道他们会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和产生许多有用物质时,才真正认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
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巴斯德为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尤其是为微生物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微生物学之父”的美誉当之无愧。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在人类同各种疾病作斗争中,罗伯特·科赫是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905年他因研究结核病,发现结核杆菌与结核菌素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但这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他一生的工作奠定了医用细菌学的基础,为人类征服结核、炭疽、霍乱、鼠疫等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人们誉为“瘟疫的克星。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是英国微生物学家,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莱明无意中对着培养细菌的器皿打喷嚏;后来他注意到,在这个培养皿中,凡沾有喷嚏黏液的地方没有一个细菌生成。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
他以为这可能就是获得有效天然抗菌剂的关键。
但很快他就丧失了兴趣:试验表明,这种溶菌酶只对无害的微生物起作用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这使他在全世界赢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
作为弗莱明的合作者,弗洛里和钱恩与他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埃弗里,O.T.(Oswald Theodore Avery ,1877~1955)和C.麦克劳德、M.麦卡锡于1944年共同发现不同型的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的转化因子是 DNA。
英国微生物学家F.格里菲思于1928 年就发现:将已经死亡的Ⅲ型肺炎双球菌和活的Ⅱ型菌分别注射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表现正常;若将两者混合注入,则小白鼠死亡,并从其尸体中可分离出活的可致病的Ⅲ型肺炎双球菌。
格里菲思由此推测,在Ⅲ型的死菌体中必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Ⅱ型转化为Ⅲ型,而且这种转化可以遗传给后代。
埃弗里和他的同事则进一步从被高温杀死的Ⅲ型菌中分离出蛋白质、荚膜的成分(粘多糖)和DNA,将这几种成分分别同活的Ⅱ型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 DNA能使活的Ⅱ型转化为Ⅲ型,即使无荚膜、不致病的可转化为有荚膜、能致病的肺炎双球菌。
证明了格里菲思所说的转化因子就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
这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虽然这一发现,曾引起争论和怀疑,但的确推动了DNA的研究,直至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1906~1981)是微生物遗传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分子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
1937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物学,在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性研究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促进了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早期研究的发展。
1939年发表了题为《噬菌体的生长》一文,成为现代噬菌体遗传研究的开端。
1943年,德尔布吕克和卢里亚一起设计完成了“波动”或“涨落试验”(fluctuation test)。
试验结果表明:细菌对病毒的抗性突变的发生与病毒的存在无关。
细菌产生耐受噬菌体侵染的机理不是一种适应,而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结果。
推而广之,细菌的抗药性也是如此。
即使在细菌中也不存在获得性状遗传的问题。
德尔布吕克的另一重要发现是噬菌体基因的重组。
1946年,他和赫尔希两人独立发现了病毒能够交换(重组)基因物质的证据,有力地推动了噬菌体遗传学的发展。
并且和卢里亚、赫尔希合作组成噬菌体小组,共同开创了美国噬菌体遗传学派。
之后又规范了噬菌体研究中有关材料和方法方面的诸多事项,使各国的噬菌体研究得以深入,成果便于交流。
林宗扬(1891 - 1988) 是我国微生物学的第一代学者,他主持的医学细菌学教学宗旨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注重实际应用,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他除了讲授作细菌学,还组织开展了一些细菌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临床细菌学和血清检验工作。
早在1918 年,他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瓦氏反应”一文,较早向国内介绍了诊断梅毒的方法和技术;1925 年他首次在我国病人中分离出布氏杆菌,在实验中自己也受到感染,卧病一年方愈;1929 年与其同事共同发表的“检查斑疹伤寒的沉淀试验———用变形杆菌X19的特异物质检测”一文,曾被《人体病毒和立克次体感染》这部世界权威性经典着作引用。
林宗扬及其同事对内部染真菌丛梗孢(Monilia) (有别于外部的真菌) 及其基础进行了长达10 年较全面研究,于1930 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真菌的论文,在分离培养真菌、鉴别其种类方面,建立了一套方法和技术,并对真菌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1935 年,他编着了《细菌学检验方法》,内容精炼、实用。
林宗扬实乃我国医学真菌研究的先驱。
施有光是我国最早开始系统研究青霉和曲霉菌分类的科学家。
1933年毕业时,他对武昌地区的青霉和曲霉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他对采自武汉地区的青霉和曲霉的研究报告。
他在我国较早地将国外先进的发酵理论、发酵技术和工艺写进大学教材。
年迈的施有光连续发表过多篇介绍国外学术动态的文章。
年近八十,他还不顾体弱和家庭困难,坚持上班,积极主动地承担科技英语培训班的教学工作,为轻工业研究所恢复正常的科研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作出了贡献。
沙眼衣原体的研究成是汤飞凡事业的顶峰。
1929年汤飞凡和周诚浒曾针对日本学者野口提出的“颗粒杆菌是沙眼的病原体”的说法进行过沙眼病原的分离,推翻了沙眼由细菌引起的结论。
1936年,到英国合作研究,测定过甲型流感病毒的大小,回国后写了“滤过性病毒研究最近进展”一文,详细介绍了测定方法,讨论了病毒的本质。
由于抗日战争和后来的内战,他不得不把这些研究放下。
新中国成立后,汤飞凡恢复了中断的研究工作。
他首先恢复了对沙眼的研究。
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汤飞凡并没有多少安心从事研究的日子。
抗日战争前在上海的几年中,他用可靠的实验否定了沙眼病原是细菌的错误论断,并且和魏曦一起研究过支原体。
抗战时期,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昆明西山脚下,滇池之畔建成了一块“科学绿洲”中央防疫处,他领导一批科技人员在这里制造出多种疫苗,这里还是当时大后方的一个绝无仅有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地,为新中国后来的生物制品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
好不容易等到新中国成立,有了安定的研究条件,很快就做出了世界闻名的成绩。
遗憾的是,当时越来越左的政治形势,迫使这位坚强的天才科学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历史没有忘记汤飞凡,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汤飞凡,国际医学界没有忘记汤飞凡。
着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教授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和微生物建立了不解之缘。
他研究过与工业微生物学有关的许多微生物,无论食品、医药品、还是工业原料生产有关的我国微生物,他都涉足过,甚至红茶菌,他早在51年,就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对它过研究。
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找到一些我国特有的菌种,发表过上百篇有关微生物和发酵的文章,编着过《应用微生物实验法》,许多研究成果都已被应用于生产中,解放后,在发展我国现代发酵工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方老也为公家培养了大批的微生物学研究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