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的治疗体会及疗效观察
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体会
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1-09-26T16:56:48.84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黎虞明汤湛波付志伟罗木生胡志远[导读]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数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
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32例各型跟骨骨折手术及非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2例患者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36个月,平均18个月。
24例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
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功能完全恢复,疗效满意。
结论:治疗跟骨骨折能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达到预期,就避免手术。
选择一个痛苦小、费用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效果好并且符合患者病情特点的方法治疗跟骨骨折在临床上显得尤其重要,也是医疗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法复位;夹板;手术复位;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6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31-02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数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1]。
大多数的跟骨骨折累及跟距下关节面,其中85%—90%属关节内骨折。
跟骨为内外弓的共同后臂,其形态和位置对足弓的形成和负重影响极大。
由于跟骨骨折后大多粉碎并波及到关节面,bohler角变小,肿胀明显,皮肤条件差,而且跟骨本身是一块不规则的六面体短骨,所以治疗上还是比较困难的。
2006年6月~2010年6月对32例跟骨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符合患者骨折特点的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切开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固定的治疗方案,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32例跟骨患者中,男25例,女7例;年龄14~70岁,平均36.8岁。
车祸致伤3,坠落伤28例,砸伤1例。
跟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28例临床体会
侧 壁 的完 整骨快 上[, 板 不能 固定 的较 完整 的骨快 , 可单 独使 4对钢 1 也 用螺 钉 辅助 固定 , 成 固定后 , 检查 距 下关 节的 活动 范 围 , 次 用 完 须 再
定, 将外 侧 骨 快 、 前外 侧 骨快 复 位 , 别 用 克 氏针 临时 固定 , 的 分 大
骨 缺 损者 均 取 自体 髂 骨移 植 , c型 臂X线 机 透 视 , B h e ’角 已 见 o lr s 恢复 , 折复位后位置满意 , 跟骨钛钢板 , 骨 置 螺钉 固定 , 意 中 间 注
C 臂x线机 透视 检查 骨 折的 复位 情 况 , 内固定 物的 固 定情 况 , 型 及 充
【 胥少 汀 , 宝丰 , 印坎 . 2 】 葛 徐 实用 骨科 学 【 . M】 北京 : 人民 军 医出 版
社 , 0 5:0 . 2 0 8 9
分止血 , 胶片或硅 胶 引流管 接 引流袋 , 后 引流2 -4h, 外侧 置 术 4 8 跟骨
加压 包扎3 , 抬高 患肢 , 后 即可足趾 主动 活动锻 炼 ,周弹 力绷带 d并 术 2
[】 鲁迪 , 3 墨菲 , 王满宜 , . 等 骨折 冶疗的AO原NJ . [ 北京 : 京华 夏出 M] 北
版社 ,0 3 5 3 9 . 2 0 : 8 ~5 0
包扎下下地扶拐不负重行走 ,个月后逐渐负重行走。 3
[ 孙 明宏, 4 ] 田广 利 . 骨 关 节 内 骨 折 的 治 疗 [】 实 用 骨 科 杂 志 , 跟 J.
2 0 l ( )6 0 9, 1 : 6—6 . 5 7
【 收稿 日期 i 0 0 0 —1 2 1 - 3 1
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跟 骨骨 折 是 足部 的 常 见损伤 , 青壮 年 多见 。 存冶 疗 上 , 别 以 特 是 跟 骨 碎 折 比 较 困 难 。 过去 常 采 用 闭 合 复 位外 固 定 及 切 开 复 位 克 氏 针 内 固定 等 方 法 冶疗 , 疗 效 均 不能 十 分 满 意 , 别 是跟 骨 但 特
水 、 面 的 C 平 扫 , 较 为 详细 的 了解跟 骨 骨折 的 情 况 。 手 术方 T 以 法 : 麻 或硬 膜 外 麻醉 卜, 人取 仰 卧 位 , 规 消毒 铺 巾 , 血 后 腰 病 常 驱
}紧 血带 。取 外 踝后 下 方约 2 m 处作 弧 形切 口, 口两端 分 别 c 切
膜 下 剥 离 显露 , 量 较 少 的 牵拉 皮 沿 , 固 定后 要 彻 底 止 血 。 再 尽 内 止 血 带上 紧 的情 况 下 , 用生 理 盐 水冲 洗 - 净 伤 口 , 行缝 合 , 闭 t : 进 关
切 口, 后 加压 包扎 , 然 放松 止 血 带 。
Hale Waihona Puke 前常规 拍 跟 骨侧 位 、轴 位 x 线 片 , 规 进 行距 下 关 节 的 冠 状 面 、 常
龄 3 2I 岁。关节 外跟 骨 体碎 折 7 。关 节 内碎折 2 例 4例 , S n es 按 a d r
分 型 : 型 7 , I 6 ,V型 l 例 。 I I 例 I 型 例 I I 0
1 2 治 疗方 法 .
现 负 重 时 疼痛 , 引起 功 能 受 限 , 焦振 清 等 采 用距 下 关 节 融 合 钢 板 内 固定 治 疗取 得 了良好 的 疗效 【。 在治 疗过 程 中 , 2 】 常有 伤 口感 染 、
能 尽 量减 少后遗 症 的发 生…。S n e s I a d r V型跟 骨骨 折跟 距 关节 面 粉 碎 较 为 严重 , 纯 骨 折 内 固 定术 后 创 伤性 关节 炎的 发 生 , 出 单 常
跟骨骨折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肱骨髁上骨折指的是在肱骨髁交界处出 现的骨折,10 岁以下儿童出现该症状的可能 性较大,占儿童肘部骨折患者总人数的 40% 左右 [1]。本次研究对患有肱骨髁上骨折的患 者实施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的效果进行研究。 现汇报研究如下。
组别 对照组 治疗组
P值
<0.0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屈曲功能的改善范围达到伸 0°,屈 80°;差: 式治疗后肱骨髁上骨折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 骨折愈合,肘关节出现严重内翻或外翻,关 90.5%。两组该项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
选择 2011 年 6 月 -2013 年 6 月我院收治 的 84 例患有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 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 42 例。对照组中 男性 25 例,女性 17 例;患者年龄 7-52 岁, 平均年龄(24.1±1.6)岁;髁上骨折发病时间 1-9 小时,平均发病时间(3.2±0.6)小时;治 疗组中男性 24 例,女性 18 例;患者年龄 9-53 岁,平均年龄(24.2±1.7)岁;髁上骨折发病 时间 1-8 小时,平均发病时间(3.3±0.5)小时。 两组患者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 钟泽莅 , 谭伦 . 小切口外侧入路交叉克
氏针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J]. 四 川医学 ,2009,8(10):104. [2] 王 东 莉 , 王 经 昭 . 儿 童 肱 骨 髁 上 骨 折 58 例 治 疗 体 会 [J]. 中 国 医 药 指 南 ,2011,4(25):102. [3] 汤志辉 , 沈宏达 , 李伟胜 , 等 . 有限切 开手术治疗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 59 例 [J]. 西部医学 ,2009,3(4):48.
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疗效分析目的分析探讨跟骨骨折临床特点与疗效。
方法选取跟骨骨折患者26例30足,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利用X线片观察跟骨骨折临床特点,在此基础上展开微创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经1~2年随访观察疗效。
结果患者治疗后Gissane角与Bohler角均有显著增大(P<0.05),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67%。
结论在跟骨骨折治疗中微创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创伤小且操作简便,手术用时短,不会给软组织造成过大破坏,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标签:跟骨骨折;临床特点;微创空心螺钉固定跟骨骨折屬于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在跗骨骨折中占比高达60%[1]。
大部分患者是在从高处跌下时,因足跟与地面直接接触,在压缩下导致跟骨骨折,也有部分患者是撕脱骨折。
跟骨骨折临床治疗中难度较大,且易引发诸多并发症,因此一直是骨科临床治疗难点[2]。
我院在为跟骨骨折患者展开治疗时,均给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26例30足,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19~69岁,平均(44.7±2.5)岁;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单侧22例,双侧4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4例,交通意外7例,碾压伤3例,跌倒伤2例;患者受伤至接受治疗的时间为6 h~4 d,平均时间为(2.1±0.4)d;合并伤:足部其他位置骨折3例,胸腰椎压缩骨折5例,同侧股骨干骨折2例。
术前行X线片拍摄与CT扫描,观察骨折情况。
1.2 方法26例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常规体检,展开消肿、支持、对症治疗,待有皮纹出现时展开手术。
以跟骨结节上与腱止点外侧与内侧作进针点,将2支斯失针(3.5 mm)以与跟骨纵轴平行线夹角为20度方向钻进跟骨中,止于骨折线处。
术者一手握住患足远端并展开跖屈,另一手握住斯失针并展开撬拔复位,平整距下部关节面并确保骨折两个断端实现对合。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观察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观察目的:了解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52例(56足)临床资料。
结果:随访6~24个月,44例(84.6%)愈合优良,3例(5.8%)切口交角处皮瓣缘皮肤坏死,2例(3.8%)切口内血肿形成,3例(5.8%)发生深部感染;AOFAS踝足功能评分为优18足,良23足,可11足,差4足,优良率为73%。
结论:跟骨骨折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及早期功能锻炼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with internal plate fixation. Methods: To analyze clinical data of 52 cases of bone fractures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52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6to 24 months. 44 cases(84.6%)were cured excellent,3cases(5.8%) had wound necrosis, 2 cases(3.8%) had hematoma formation and 3 cases(5.8%) had deep infection. According to AOFAS ankle score system,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18 cases, good in 23 cases, fair in 11 cases and poor in 4 case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73%.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with internal plate fixation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can obtain good effect.[Key words] Calcaneus; Fractures; Surgical treatment; Internal fixation跟骨骨折主要由坠落伤和车祸等高能量损伤造成,占跗骨骨折60%,其中关节内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5%[1]。
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体会
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体会
骨折的治疗一般是围绕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正确地复位,另一个就是保护。
正确地复位是以恢复损伤部位正常功能和形态为目标进行的,一般采取内固定外固定的方式,如使用板条量体,夹板,放射学对称法等;保护是以减轻损伤部位的负担,促进伤口愈合,恢复关节活动度为目的而采取的,主要有支架止血止痛等护理措施。
同时要进行体循环的改善,加强营养和伤口止痛的护理,以促进伤口的愈合,控制局限性的活动度,减轻受伤部位的负担,以便恢复损伤部位的功能和形态。
探讨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探讨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6-01-26T14:31:27.460Z 来源:《卫生部公告》2015年9期作者:刘家林[导读] 南京市雨花医院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注重手术时机和术后处理可取得满意疗效。
(南京市雨花医院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与疗效。
方法:对38 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其中按Sanders 分型Ⅱ型2例,Ⅲ型13 例,Ⅳ型23 例,开放骨折5 例,男性病人21 例,女性病人17 例,术后通过Maryland 评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38 例患者中37 例均骨折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跟骨塌陷骨折移位行二次手术,1 例出现皮瓣坏死行二期皮瓣转以后骨折愈合。
根据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优90-100 分,良75-89 分,可50-74分,差低于50 分,38 例患者中优24 例,良9 例,可3 例,差2例,优良率86.8%,效果满意。
结论: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注重手术时机和术后处理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青壮年多发,是一种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跟骨及周围结构解剖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所以治疗困难,预后差。
其损伤机制大多是由距骨在跟骨上的直接垂直暴力造成的,少部分由扭转力造成。
最常见的原因是坠落伤,高能量的损伤常导致粉碎骨折或关节内骨折。
跟骨骨折的治疗分为石膏外固定,撬拨复位,间接复位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等。
其具体的治疗方式的选择除了取决于患者一般状况及局部的软组织条件外,更多的取决于跟骨骨折的分型。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对2007 年5 月—2014 年5 月收治的跟骨骨折中的38例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其中按Sanders 分型Ⅱ型2 例,Ⅲ型13例,Ⅳ型23 例,开放骨折5 例,男性病人21 例,女性病人17 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跟骨骨折手术治1心得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跟骨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 ,约75% 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有很多方面存在学术上是争论。
对跟骨骨折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
为了帮助提高对跟骨骨折治疗和手术的认识,对跟骨的功能解剖和力学特性作一简要的复习。
跟骨的大体解剖是在复杂的皮质骨和松质骨支持结构上面具有四个小关节为特点。
这独特的解剖使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能够进行高度的偶合和精确的连动活动。
足负重近50% 通过跟骨。
骨间韧带坚固地将距骨连接固定到跟骨上。
内侧距跟韧带发育的很好和非常坚强。
而外侧跟距韧带较薄和较弱。
在跟骨内部骨小梁结构的差异很大,骨小梁的骨密度可有40 倍的差异。
骨小梁密度最高的部位在后关节面处。
皮质骨最厚的部位在跟骨内侧载距突的部位。
在后关节下用3.5 mm 的螺钉作拔除负载试验能够达到接近200kg 。
这些数据接近在胫骨皮质骨研发生的强度。
一、手术时机:跟骨骨折后选用手术时机很重要。
各种手术时机各有其优缺点。
1.急诊手术张力性水泡出现前)Fermandez 和Koella优点: 骨折界线清楚、复位准确性较高和住院时间短。
缺点:手术出血较多、皮肤准备较差,易发生创口感染。
注意点:伤后要尽早的手术,最好在严重的肿胀或张力性水泡出现之前手术,可以减少术后的肿胀、愈合困难和创口感染等创口并发症。
这种时机的选择最好适用于跟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后就诊较早的病人。
2.伤后3 —7 天:优点: 具有急诊手术和急诊延迟手术时间的优点缺点: 少于急诊手术和急诊延迟手术时间的缺点。
注意点: 要想办法加快肿胀的消退和保持跟骨短缩后的皮肤张力3.急诊延迟:伤后1—2 周优点: 局部的手术界线清楚、出血少、感染机会小缺点:由于跟骨骨折发生跟骨短缩和高度的降低,在待手术期中可以发生跟部的皮肤约定程度的挛缩,以致骨折复位后造成相对的皮肤缺损,创口皮肤缝合较为困难和易发生创口愈合困难,甚至发生创口裂开和感染。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体会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09-08-03T16:55:48.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赵振勇陈月航(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导读]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2%,而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75%【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10-02跟骨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2%,而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75%,常遗留后遗症,致残率高达30%。
近年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如切开复位、经皮撬开复位、植骨等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仍存在争议。
本文就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6例,女4例,年龄18~65(39±3)岁。
双侧跟骨骨折10例。
受伤原因:28例为高处坠落伤,12例为交通事故伤,其中8例合并腰椎骨折。
骨折类型采用Sanders分型:其中I型11足,Ⅱ型26足,Ⅲ型13足。
1.2 治疗方法(1)影像学准备,摄足的前后位、侧位、轴位X线片以评价跟骨高度的丢失、宽度的增加、跟骨结节内翻程度及跟距关节的受累情况。
跟骨的Broden位X线片及冠状位的CT扫描,评价跟骨后关节面受累情况及骨折块移位程度。
(2)SandersI型骨折者一般不发生移位,给予闭合复位后短腿石膏固定4~6周。
(3)SandersⅡ型和Ⅲ型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4)伤后12~24h内张力性水泡出现前,皮肤褶皱实验阳性时急诊手术。
(5)若足部肿胀较重,抬高患肢,用甘露醇脱水消肿治疗,一般7~14d。
(6)选用可塑性跟骨钛板和螺钉做内固定物。
(7)术前0.5h静点抗生素。
(8)手术时不用止血带。
1.3手术方法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患者健侧卧位,取跟骨外侧“L”形口,起于外踝尖近侧4cm,位于腓骨外缘与跟腱之间。
在足跟与外踝中点处弧形延伸,走行于外踝与足底之间,到第五跖骨基底,全层切开皮肤,直达骨膜,紧帖跟骨外侧壁自下而上骨膜下剥离,剥离跟腓韧带,保护腓骨肌腱和腓肠神经,用2~3根2mm克氏针插入距骨内牵开皮瓣,跟骨外侧壁显露后用小骨膜剥离器撬开跟骨外侧壁,显露后关节面骨折情况。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28例体会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28例体会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共收治并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共28例的资料。
结果术后X 线片显示距下关节、B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正常。
发生明确的早期并发症2足,发生率0.07%。
其中皮肤边缘坏死1 足,感染1 足,均经换药后愈合。
结论跟骨骨折注重手术时机和术后处理可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跟骨骨折;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共收治并手术治疗此类患者共28例,效果满意,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7~6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车祸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前均摄跟骨侧位、轴位片及行水平面和部分行额状面CT扫描。
骨折按Sander分型[1],本组Ⅱ型19 例,Ⅲ型4 例,Ⅳ型5例。
1.2方法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进行,如无禁忌证则患肢上气压止血带,采用标准足跟上外”L”形切口[2],自外踝尖上2~3cm,腓骨缘后1~1.5cm 始,与跟腱平行向下,至足跟外侧正常皮肤与增厚的跖底皮肤交接处圆弧形转向前,达第5跖骨基底,切开皮肤直达骨质,切开时注意保护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自跟骨表面用锐刀直接紧贴跟骨外侧壁将整块皮瓣向上剥离,勿进入外侧壁骨折内。
达距骨下关节外、后缘,用3根2~2.5mm克氏针分别钻入腓骨,距骨和骰骨后弯曲,以显露距下和跟骰关节,用1枚粗克氏针经跟骨结节顶点插入撬拨,足跖屈复位;同时利用骨膜剥离,完全暴露跟骨外侧,用骨刀掀起跟骨外侧壁的碎骨片,看清跟骨骨折移位方向及距下关节面塌陷情况[3]。
根据术前评估和直视下全面了解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进行撬拨复位,必要时可予斯氏针固定。
手术中行X线透视可见塌陷的后关节面完全复位,距下关节面完全恢复,恢复对称、均匀的关节间隙,B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正常。
跟骨骨折30例治疗体会
[] 2 刘善 雄 , 永 湘 , 红 云 . 用 可 调 式 跟 骨 骨 折 复 位 固定 器 治 罗 夏 应 疗 距 下 关 节 内跟 骨 骨折 . 中华 骨 科 杂 志 ,95 1 ( )5 0 19 ,5 8 : . 5
【 收稿 日期 】 2 1 4 — 7 00—0 0
正 常工作 , 氏角在 (0± ) 以内 , 骨体横径增宽 比率 ≤1% 。 贝 4 5。 距 0 各 种并发症 发生 率 <1 %。 良: 5 有轻 微疼 痛症 状 , 远路 时稍 有 走 困难 , 能满足生活及工作要求 , 氏角在 (0±5 。 贝 3 ) 以内, 距骨体横 径增宽 比率 ≤2 % , 0 各种并 发症 发生 率 <2 %。可 : 5 有轻 度 的持 续性疼痛 , 走路多时可加重 , 能基本满足生活及工作需要 , 贝氏角 在2 0±5 以内, 骨体 横径增宽 比率 ≤3 % , 。 距 0 各种 并发 症发生率
到舌形骨折块 中, 对骨折后 部进行 撬拔 , 必要 时加 以跟骨 两侧 面
的挤压复位 。在“ ” X光机透视下观察骨折 复位情况 , C臂 复位 满
意 后 , 用 2— 另 3根 直 径 2 5in的 克 氏针 由跟 骨 后 方 平 行 穿 人 跟 . l n
跟骨外形 、 力线及 关节 面的平整 , 并发 症较 多 , 体疗效 欠佳 , 总 建
断 及 治 疗 提 供 依 据 。给 家 庭 喂 养 带 来 方 便 , 利 于 婴 幼 儿 的 有
生长。
和黏液 , 多、 , 量 频 有腐败腥臭 味, 显微镜下 可见大量脓 细胞和革
兰 氏 阳性 球 菌 。常 见 于 长 期 应 用 抗 生 素 , 糖皮 质激 素 引 起 金 黄 色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目的:研究和分析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收集跟骨骨折患者共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闭合撬拨复位,观察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跟骨结节关节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闭合撬拨复位,患者取健侧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使用斯氏针横穿患者的跟骨结节处并双手相对挤压以纠正跟骨的宽度。
将一根斯氏针打入患者的骨折线附近,并利用杠杆撬拨复位骨折块。
经C型臂透视复位满意后对跟骰关节进行固定,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后利用石膏托对功能位进行固定。
观察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行跟骨外侧的L型切口,逐层剥离皮肤和皮下组织后翻起骨瓣,将跟骰关节和距下关节充分暴露,将三根克氏针分别钻入患者的骰骨、距骨颈和外踝,将跟骨外侧壁的骨折块掀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打入斯氏针,从而撬起坍塌的后关节面,内侧壁的骨折处通过骨膜剥离器进行复位。
透视下如果复位满意,对跟骨进行对向挤压从而恢复跟骨宽度,并根据稳定的程度取骨圆针或钢板螺钉系统进行固定,在固定稳定后将克氏针除去并缝合切口,行加压包扎。
1.3 评价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跟骨结节关节角进行统计和对比。
足功能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功能评价40分,疼痛45分,外观10分,活动度5分。
跟骨结节关节角的正常角度为30°-45°[3]。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通过对本案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跟骨结节关节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分析
【 图分 类 号 ] 6 . 中 R8 3 7
【 献标 识码 】 文 A
【 章 编 号 】6 4 0 4 ( 0 01 () O -0 文 1 7 — 7 2 1 )0b- 1 0 1 2 0
度和位 置 , 避免 多次 反复进针 和 撬拨 , 免针 周围松 质骨形 成较 大的 以 拨 。 下塌的骨 折块上撬 复位 。 另一 使 恢复 距下关 节面平整 , 恢复B Ne角。 o r 助手握持 足及针尾 , 维持复位 后位置 , 术者用
整复石膏 外固定(组) 开复位钢板 内固定(组 ) B 、 切 c 3 种不 同方 法治疗跟
骨骨 折 , 报道如 下 。 1 临床 资料
羞:o r B Ne角<1。行走疼 痛 , 行 明显 , 5, 跛 踝关节 功能差 。 ) 果 : (结 2 所有
患者术 后均进 行随访 , 时间3 0 " 平均 1 个月 。 组和C ~2 4 月, 3 A 组疗 效均
3 结果
( ) 能 评定 标 准 、 : o r 3 。 跟 骨体 增 宽比 例 < O , 1 功 优 B Ne 角> 0 , l% 行走 无疼痛 及跛 行 , 踝关节活 动正常 ; : o r 良 B Ne角为1 。 O , 5 ~3 。跟骨体 增宽 比例 ≤2 % , 0 行走轻 度疼痛 , 明显跛 行 , 关节活动 基 本正常 ; 无 踝
优于B P .1, C 组 疗效 无统计学 意 义(=O0)但A组痛苦 组( <00)A、 2 J .5, D
少、 创伤小 、 费用 低。 4 讨 论
( g 骨骨折治 疗要 点 。 骨骨折 是跗骨 骨折 中最常 见的骨折 , 1E ) 跟 约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收治跟骨骨折患者38例(41足),采用跟骨切开复位,必要时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
结论:跟骨骨折造成跟骨与周围关节解剖关系改变,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恢复其正常的力学关系,矫正跟骨畸形,规范操作,减少跟骨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大部分属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骨折的3.4%,其中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5%~80%,治疗难度大[1]。
实施解剖和复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同时给予固定,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活动,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3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0例(43足),男32例(35足),女6例(6足),年龄23~62岁,平均41±1.4岁。
骨折的情况:sanders ⅱ型14足,ⅲ型22足,ⅳ型5足。
手术时机:患者入院后应行患肢抬高制动,用厚棉垫加压包扎,冷敷,还可加用脱水药物(如七叶皂苷、甘露醇),待水肿完全消失后,并经皮肤皱褶检测呈阳性后,再进行手术。
操作方法:首先,给患者行硬膜麻醉手术。
其次,在跟骨外侧部位割开“l”型的切口,范围为跟骨上端到外踝尖约4cm处的腓骨,切克的深度要接触到骨平面,当不能剥离分层,以完全暴露出腓肠外侧的神经。
分别以3枚克氏针钻进患者外踝、骰骨和距骨内,并将软组织的皮瓣剥开。
在直视条件下,全面观察和记录骨折程度和移位情况,根据情况进行复位操作[2]。
具体操作:从右前下方部位放入经无菌处理过的骨膜剥离器,慢慢左右活动,将关节面逐步抬起。
同时用点状复位钳夹住跟骨的结节部位,不断向外侧拉伸和剥离,使所嵌入到跟骨内的关节面暴露出来,顺利完成后,再将关节面恢复至平整,即可。
在关节完成复位后,要根据关节面的受损情况,采取患者自身的髂骨或其他适合的异体骨植入到跟骨内。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
麻 醉 : 腰联 合麻 醉。 硬 手术 方 法 : 求 患 者 取 俯 卧 位 , 要 下 肢 绑 好 止 血 带 , 其 控 制 下 进 行 手 术 。 足 跟 部 外 侧 “ ” 切 在 作 L形 口, 次 切 开 皮 肤 、 下 组 织 、 肪 层 、 肉 层 , 到 骨 面 。 依 皮 脂 肌 直 紧 贴 着 跟 骨 面 行 骨 膜 下 剥 离 。 后 用 4 6 克 氏 针 分 别 钻 入 腓 然 ~ 枚 骨 , 骨 颈 , 骨 , 钳 子 向上 弯 曲 克 氏 针 使 其 起 到 牵 引腓 骨 距 骰 用 肌腱 及皮肤 的作 用。 剥离器 撬开 向外膨 出 的跟骨外侧 面 , 用
・4 8・
黑龙 江医药科学
21年8 0 1 月第 3 卷 第 4 4 期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 的临床体会
李 众, 周世 泰 , 文延 , 杜 吕少 春
( 木 斯 大 学 附属 第一 医 院骨 科 , 佳 黑龙 江 佳 木斯 1 4 0 ) 5 0 3
关 键 词 : 骨 骨 折 ; 术 ; 固定 跟 手 内 中图 分 类 号 : 8 .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00 (0 10 —0 4 — 0 R6 34 B 1 0 — 1 4 2 1 )4 0 8 2 跟 骨 骨 折 是 最 常 见 的 跗 骨 骨 折 , 占全 身 骨 折 的 2 [ , 约 1 ] 同 时调 整 足 部 角 度 , 其 达 到 能 够 看 清跟 骨 后 关 节 面 的 骨 折 使
( 接第4页 ) 上 7
情 况 及严 重 程 度 , 下 来 把 剥 离 器 插 入 到 塌 陷 的 骨 折 块 下 接 方, 以完 好 的 骨 块 为 支 点 往 上 撬 , 时 用 一 把 血 管 钳 或 者 组 同 织 钳插 到 跟 腱 与 跟 骨 止 点 处 并 向 着 相 反 的 方 向拉 动 , 可 以 也 用 肌 钩 拉 动 。 复 其 后 关 节 面 与 距 下 关 节 的 Gl sn e角 和 恢 a an s B he 角 , 后 将 外 侧 的 即将 脱 落 或 还 在 原 位 骨 片 向 内挤 压 ol r 然 争取恢 复其 原有 宽度 。 外 , 于个 别骨 折 存在 着 粉碎 , 另 对 塌 陷 , 重 难 以 复位 的 现 象 , 选 择 用 自体 髂 骨 或 者 人 工 骨 植 严 可 骨 【 , 维 持 良好 的后 关 节 面 解 剖 结 构 。 剪 骨 钳 和 钳 子 将 2以 ] 用 钢 板 按 着 跟 骨 的 结 构 进 行 塑 性 并 固定 于 跟 骨 关 节 面 上 。 打 用 钉 器 把 螺 钉 通 过 钢 板 固 定 到 内侧 壁 完 整 的 骨 折 块 上 。 则 是 原 以稳 定 为 主 , 是 , 钉 的 数 量 越 少 越 好 。 检 查 内 固定 牢 固 但 螺 经 后 , 盐 水 彻 底 冲 洗 伤 口 , 后 放 入 速 聚 纱 和少 许 凝 胶 海 绵 。 用 之 全 层 缝 合 皮 瓣 , 条 件 可 选 择 马 尼 可 以 减 轻 皮 肤 的 缝 线 反 有 应 , 切 口两 端各 放 一 引 流 片 , 无 菌 纱 布 加 压 包 扎 , 可 贴 在 用 刀 覆 盖 。 据 情 况一 般 2 3 根 ~ d引 流 片 拔 出 ,周 后 拆 线 , 后 嘱 其 2 术 活动踝及距下关节 及下肢 , 防止 关 节 僵 硬 及 下 肢 静 脉 血 栓 的 形 成 , 1周 后 开 始 部 分 负 重 练 习 , 至 逐 渐 完 全 负 重 。 从 2 直
跟骨骨折行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观察
跟骨骨折行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应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7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克氏针框架结构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7.1%,对照组为9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22.9%),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跟骨骨折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中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框架结构疗效相当,但后者手术指标更优,并发症少,有利于恢复和预后,如无禁忌优先选用。
标签:跟骨骨折;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并发症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青壮年是高发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发生率近年来有所提升[1]。
跟骨内血运丰富,治疗后均能愈合,但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效果也不同。
如果疗效不佳,患者会有疼痛、跛行等后遗症发生,影响到正常的功能。
临床实践表明,对骨折部位进行早期固定和后期功能锻炼,能够加快功能恢复,降低病残率[2]。
为此,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和克氏针框架结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3年7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7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
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7.5±2.2)岁;左足15例,右足18例,双足2例;Sander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8例,Ⅳ型6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处坠落7例,重物挤压4例,其他3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1~70岁,平均(48.2±2.7)岁;左足17例,右足15例,双足3例;Sanders分型:Ⅱ型10例,Ⅲ型20例,Ⅳ型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9例,高处坠落8例,重物挤压6例,其他2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的治疗体会及疗效观察
关键词跟骨骨折;疗效;跟骨重建锁定钢板
跟骨骨折是足踝部最常见的损伤,占跗骨骨折的60%~
65%[1],所以跟骨骨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早期的距跟关节融合术,随着临床经验及手术技术的提高,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本科手术采用跟骨重建锁定钢板治疗了45例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跟骨骨折患者均选自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34例41足,女11例16足;年龄19~55岁,双侧12例;皆为闭合性骨折;受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受伤至手术时间3~16 d,平均时间7 d;手术后随访时间1~4年;Sander分型:男Ⅱ型32足、Ⅲ型7足、Ⅳ型2足;女Ⅱ型9足、Ⅲ型5足、Ⅳ型2足;Ⅱ型跟骨骨折采用跟骨骨折闭合撬拨复位穿针或钢板内固定术,Ⅲ型和Ⅳ型均采用外侧扩“L”切口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本组病例未予Ⅰ期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1例患者于撬拨术5个月行跟骨矫形距下关节融合术。
术后到完全负重时间1~9个月,无皮瓣坏死病例,经换药和使用抗生素等积极治疗,伤口愈合。
1. 2 影像学检查及骨折分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检查,并行冠状面和水平面CT扫描,作为分型标准。
所有患者均做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无移位的骨折;Ⅱ型:劈裂后距下关节的部分发生骨折(2个骨折块);Ⅲ型:较复杂的骨折(有2条骨折线将跟骨分3块);Ⅳ型:为严重粉碎性骨折,跟骨骨折块通常为4块以上。
1. 3 手术方法采用跟骨“L”形外侧切口,待足部皮肤出现“皱纹征”,一般伤后7~10 d行手术;用手术刀紧贴跟骨外侧壁骨膜下锐性分离。
切口垂直部分和跟腱平行并位于腓肠神经后方。
切口转向前方,沿足背皮肤和足底皮肤线向前,平行于跟骨跖面,向远侧延伸越过跟骰关节。
在皮瓣的顶端,沿切口线直接切到骨面,保留一全厚皮瓣,用3枚直径
2.0 mm的克氏针从皮瓣下分别钻入外踝、距骨颈外侧壁及骰骨,并向上折彎针尾,使切口皮瓣“不接触”牵开,这样可以较好地维持距下关节的显露。
将薄的外侧壁向外翻,显露跟骨骨折。
①如中关节面和后关节面的内侧部分没有骨折分离,跟骨结节指向跖侧、内侧和向内翻出。
将1枚4 mm的schanz针插入跟骨结节,向后牵引平移使跟骨结节前倾移位,然后跟剩余的没有损伤的关节面对位,克氏针剪短留置。
②跟骨前突的骨折,尤其是涉及跟骰关节的骨折,应在直视下复位并暂时固定。
③术中摄轴位和侧位片评估跟骨结节和前突的复位情况。
接着重建跟骨后关节面,在直视下确保骨折复位满意,并用小骨膜剥离器触摸检查。
在钢板螺钉放置之前,使用克氏针暂时固定。
再次术中摄片,确保骨折的所有部分完全复位。
④当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部位空虚、没有支持结构时采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将塑形良好的跟骨解剖重建板等放置于跟骨外侧壁以固定跟骨骨折。
远侧的螺钉固定于跟骰关节的近侧并轻度指向头侧。
后侧的螺钉应插入跟骨结节中。
应用轻度指向前侧、朝向中关节面的皮质骨螺钉固定后关节面。
⑤切口常规置引流管1根。
所有患者由同一组医生治疗,采用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术前0.5 h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 4 观察指标术后常规C线摄片或CT扫描评价手术效果,包括并发症及Maryland评分(参照文献[5]分为优、良、中、差进行评定)情况。
2 结果
45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年,术后发生轻度距下关节炎9例,跟腓撞击1例,足底疼痛(长距离行走)2例,腓骨长短肌腱炎2 例,跟腱炎2例,无明显并发症29例。
Maryland 评分:优15例,良20例,中8例,差2例。
3 讨论
跟骨解剖学重建包括恢复Bohler 角、Gissane 角、跟骨力线及跟骨宽度,除此之外,还有跟骨水平长度和轴长的重建,作者以术后最后一次随访为断面,寻找现在跟骨解剖形态方面的异常和并发症的关系及足功能影响因素的相对大小,以便在并发症未出现之前,在手术当中有意识进行纠正,以利于产生良好地功能[2-5]。
距下关节炎的发生与受伤时关节面损伤的严重程度、手术当中关节面的复位程度、跟骨的力线、伤后时间及负重程度相关。
俞光荣等[2]认为,对于骨折畸形愈合伴距下关节炎,距下关节融合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但是除此之外,跟骨畸形、足负重力线、后足短缩及关节运动轴线恢复也是必须的,不然会致后足的高度及跟骨与外踝的间隙缩小。
本组有跟腓撞击和距下关节炎同时发生。
对于发生距下关节炎的患者,距跟角和轴位距跟角与其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既反应距下关节面的平整程度,也反映了跟骨力线的问题[6-9]。
本文发现术后随访时间是足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即随着时间的延长,术后功能优良的几率更高。
无疑这时要考虑随访时间,对功能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否存在时间段的分割来评估足功能,即阶段性。
该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组讨论病例发现,受伤时间是足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即随着时间的延长,术后功能是可、差的几率更高,一般选择伤后7~10 d,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时手术[3]。
故能否找到既足够考虑足部软组织功能,也考虑了时间延长导致的可、差发生率更高的影响,寻找更加合适时间段。
该方面的研究同时也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10-15]。
有研究回顾性分析[16-18],其中不可避免有选择偏倚的影响;本研究并发症例数较少,无法很有效的代表总体;还有本地区患者术后大多保护性避免患足负重,避免长距离行走以及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手术方法、更好的内固定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Sanders R,Vaupel ZM,Erdogan M,et al. 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long-term (10-20 Years)results in 108
fractures using a prognostic CT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14,28(10):551-563.
[2] 俞光荣,梅炯,朱辉,等. 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矫形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35-40.
[3] Bajammal S,Tornetta P,Sanders D,et al.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J Orthop Trauma,2005,19(5):360.
[4] 陳伟南,李宏. 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2):117-119.
[5] 唐学斌. 跟骨骨折28例治疗体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9):109.
[6] 吕军,张军强. 跟骨骨折近期疗效观察及体会(38例42足报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4):1477-1480.
[7] 徐衍斌,初海坤,初海鹏,等. 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治疗体会.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37-39.
[8] 崔树森,郭强,马伟涛. 应用改良跟骨外侧”L”切口入路手术治疗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疗效观察.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1):62-64.
[9] 温鑫皓. 异形钢板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植骨与不植骨的临床疗效观察.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10] 李恒. 老年跟骨骨折30例治疗体会.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
201-202.
[11] 吴亦新,徐小艳. 跟骨骨折53例治疗体会.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6):357-359.
[12] 刘伟. 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体会. 医药与保健,2014,22(1):33.
[13] 孙召军,李兴楼. 成人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体会.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41-142.
[14] 王涛.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34例的临床治疗体会. 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86-87.
[15] 李娜,彭贵凌,张国柱. 应用外置解剖型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骨
折患者的护理体会.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3):494-495.
[16] 严海兵. 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体会.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35-4036.
[17] 谢成. 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体会. 医学信息旬刊,2011,24(8):3647-3648.
[18] 赵文水,邢国利. 植骨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体会. 中国医药导报,2008,5(3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