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1. 引言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国家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而产生的。
明治维新指的是日本在19世纪末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目的是摆脱封建时代的束缚,加强国家实力,迎头赶上西方列强。
洋务运动则是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推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希望能够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本文将会从历史背景、改革内容、影响等多个方面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明治维新2.1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着严重的内乱和外国列强的欺凌。
幕府的统治日益腐败,国家的实力被西方列强所超越。
而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文化的冲击使得一部分日本人开始意识到实施改革的必要性。
2.2 改革内容明治维新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政治上,废除幕府,恢复天皇的实际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制。
军事上,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引进西方的武器和战术。
经济上,推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政策,加强对外贸易和内部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上,开展洋学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知识。
2.3 影响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日本在20世纪实现国家崛起的基础。
其次,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加强了对外关系,与西方列强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此外,明治维新还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日本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3. 洋务运动3.1 历史背景19世纪末,清朝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内乱。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一部分中国士人开始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以期能够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3.2 改革内容洋务运动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军事、教育、经济等方面。
军事上,引进西方的武器、战船和战术,进行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教育上,设立洋务学堂,培养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翻译人才。
经济上,兴办洋务工厂,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摘要:在19世纪中期风起云涌的资本主义世界潮流的推动下,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两国的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都是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
但是,同时代的改革,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影响,中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改变沦为半殖民地的厄运,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日本的明治维新实实在在地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由被殖民、被侵略摇身一变而成为殖民者、侵略者。
反思其中,我们研究这两个国家的成败的原因,以对今天有所裨益。
正文: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中国近代维新变法发起者梁启超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古人就已经提出了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一规律。
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今天的改革开放,无一不使国家在当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世界历史的主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结果证明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
同作为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却在近代化的大潮当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做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结局。
对比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同命不同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一点认识。
首先,从两国近代化起步的背景看。
1、国内社会背景:中国从秦王朝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两千多年一直是封建专制国家。
历朝历代不断强化皇权,使封建制度发展成为庞然大物、盘根错节,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撼动。
明清以来,为防止倭寇入侵以及其他国家进入,威胁封建统治,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和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逐步地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到世界发展的主流,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运动起因
19世纪中,随着太平天国、捻军、一次、 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政府第一次感到 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 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 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 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 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 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求富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 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 “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 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认为泰西 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 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 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 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 “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 招商局,开始了“求富”之路,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 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 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 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 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 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运动的具体改革内容比较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 实行了全面的,行之 有效的改革措施。他 们不仅在器物技艺的 层次上向西方学习, 进行变革,而且在政 治制度、经济组织、 社会结构、教育制度、 财政制度及文化思想 等方面,也同样进行 了全盘性的改革而洋
主观原因
洋务运动中封建顽固派的 阻挠与反对更加强烈:日本的 Nhomakorabea 倒幕运动
“安政大狱” ”和 “樱田门之变” “下关战争” 和 “八一八政变”
“禁门之变 “戊辰战争”
明治政府的资产阶级改革
“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 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土地改革 殖产兴业 制定宪法和召开国会
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 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 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正如左宗棠所 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 则是“结筏骑驴”。为什么两次运动会有 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小作文
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小作文《洋务运动》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洋务运动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清朝的时候,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些有见识的大人就想办法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这就有了洋务运动。
那时候呀,外国的东西都比我们厉害,他们的枪炮很厉害,船也跑得很快。
于是,这些大人就决定向外国学习。
他们建了很多工厂,生产枪炮、轮船。
还开办了新的学堂,让小朋友们能学到更多新知识。
比如说,在上海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那里能造出很厉害的枪炮呢!还有福州船政局,造出了一艘艘大船。
可是,虽然洋务运动做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没有让国家真正变得强大。
但是,它让我们知道了要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进步。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
《明治维新》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日本的故事,叫明治维新。
以前的日本呀,和咱们清朝有点像,也有很多问题。
但是他们后来做了一些很重要的改变,这就是明治维新。
日本的大人觉得要向西方学习,他们把国家的制度改了,让大家能更公平。
还鼓励大家办工厂、做生意,赚了好多钱。
而且,他们特别重视教育,让每个小朋友都能读书。
就像他们建立了很多现代化的工厂,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还派了很多学生去外国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带回来。
因为明治维新,日本变得越来越强大啦。
小朋友们,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知道,要勇敢地改变,才能变得更好哟!。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目录摘要:。
关键词:。
二.变革内容(1)中国(2)日本三.变革结果(1)中国(2)日本四.产生差异的原因正文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日两国都处于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的情况,可谓内忧外患,前途凶险。
在困境中,中日两国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近代史学家把中国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洋务运动”,而日本的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
无论是时代背景、基础国情,还是改革目的、改革措施,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同样是“救亡图存”,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日本的国力、经济力全面上升,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却未能起飞,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处于挨打的状态。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而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那么两次运动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下面从多方面对比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产生差异原因。
一·时代背景(1)政治与经济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
中国属于集权官僚型的政体,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民间难以形成类似明治维新中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难以扩大。
中国为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而日本属于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说是地方自治;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
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2)社会矛盾自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的衰败开始加速,政治黑暗,国库空虚,财政连年赤字,贵族、官僚、地主利用封建特权,大肆占领土地。
满清皇室和王族,以及有军功的贵族、大臣占有大片土地,而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贫富差距极为严重。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运动的具体改革内容比较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 实行了全面的,行之 有效的改革措施。他 们不仅在器物技艺的 层次上向西方学习, 进行变革,而且在政 治制度、经济组织、 社会结构、教育制度、 财政制度及文化思想 等方面,也同样进行 了全盘性的改革而洋
主观原因
洋务运动中封建顽固派的 阻挠与反对更加强烈:日本的
运动前期主体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 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 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 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 国外新式武器 1862年(同治元年)清廷下令 都司以下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 洋武操,各省防军开始更换新 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 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 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 设由此拉开序幕:1864年李鸿 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 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1866年 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 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 津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87 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 局
明治维新是将“尊王”、“攘 夷”、“维新”这样三方面的东 西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阻挡的 力量,致德川幕府于死地。 两次运动的领导力量的巨大差异 两国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不同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自然形成 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 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社会体系 中的缺失。然而,日本对于自己 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没有太大的 负担与牵绊,因此也更容易接受 西方的文化熏陶与新思想的教育。 改革的内容与指导思想不同
求富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 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 “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 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认为泰西 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 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 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 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 “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 招商局,开始了“求富”之路,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 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 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 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 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 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作为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的相同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动。
明治维新不仅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还对整个亚洲,甚至整个世界,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而洋务运动却一败涂地。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慢慢来探究一下吧。
背景: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再加上“黑船事件”更让日本人民知道了自己的落后。
所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进行改革。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桂小五郎)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
再看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小作文
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小作文
嘿,咱们聊聊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个家伙可是世纪后半叶
亚洲历史上的大事情哦。
哎呀,说起来,它们俩真是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又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咱们说说它们共同的那个羡慕嫉妒恨——目标都是让国家强大起来。
那时候的清朝和日本,一个是天朝上国,一个是弹丸小国,但是
都意识到要变法图强。
哎呀,就像两个人一起参加马拉松,互相看对
方都是最大的动力嘛!
咦,说到相似之处,还得说说它们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洋务运动搞科技,明治维新搞教育,都是在摒弃旧的思想束缚,
追求创新。
就像咱们现在说的,要与时俱进啊!
哎,可是一说到特点,那可就热闹了。
洋务运动嘛,讲究“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就像是穿中式衣服,带个洋表。
而明治维新就不
同了,它直接把整个西方的先进理念和制度搬到日本,简直就是一场
全方位的改革狂欢。
再来看看它们的动力源泉,洋务运动是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嘿,有点像家长安排孩子去学奥数,规定的任务嘛;明治维新则是民间力
量和政府联手,就像是一群年轻人自发组织了一场革命派对。
唉,最后就是结果了。
洋务运动,唉呦,虽然搞了不少项目,但
是最终还是没能让清朝强大起来。
而明治维新呢,成功地将日本带入
了现代化,真的是一个逆袭的故事哦!
哟,虽然它们俩有很多不同,但也正因为这些不同,才让历史变
得更加多彩。
嘿,说不完的故事,我们就先聊到这里吧!。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中日留学教育论文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中日留学教育论文摘要: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中日两国都以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但两国最终却走向了不同的结果。
本文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教育为切入点,从中日留学教育的动因、留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政府的态度、留学生的选拔、派出留学生的时间和归国留学生的贡献几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今后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留学教育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中国和日本先后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这一时期,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摆脱内忧外患,两国都向外派遣留学生。
本文从六方面对此阶段中日两国留学教育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今后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留学教育的动因在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同时,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进入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向世界扩张,中国被迫卷入西方列强的殖民浪潮。
面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部分封建官僚和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拥有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人才是增强国力的关键所在,但中国传统教育无法培养出这种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由此一些官僚便产生了派人出国学习的想法。
此外,同时期日本积极学习西方的举措也为清政府提供了借鉴。
终于在洋务大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1872年中国迈出了官派留学生的第一步。
日本民族有一种崇尚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传统观念,即使在德川幕府长达214年的锁国期间仍以荷兰为媒介向西方学习。
介绍西方文化的“兰学”为西洋文明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853年“黑船事件”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被迫结束锁国状态,与中国一样陷入沦为殖民地的危机中。
同时日本国内矛盾亦日益激化。
面对内忧外患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到外国实地考察学习。
明治政府执政后出台了“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并制定发展留学教育的政策,于全国掀起了留洋学习的高潮。
关于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研究
关于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研究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
1861年元月,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洋务事宜。
洋务运动是以创办机器大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一场“自强”和“求富”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也是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868年起,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
也是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使日本走向经济近代化潮流的变革运动,经过这场变革,日本发生了惊人的腾飞,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一、两场运动之前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
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
如,当时在制丝、纺织、棉纺织、酱油、榨油等十几个部门都出现了手工工场。
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但日本已开始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这不仅为明治维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而且使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
伴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日本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新兴地主、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都具有一定革命和改革要求。
由此可见,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这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条件。
(近代史论文)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摘要】:中国的近代化发端于洋务运动,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明治维新。
这两个运动,在两国的经济发展上,基础和历程有若干近似之处,但结局完全不同,一个是基本上成功了,一个是完全失败了,随之决定了两国人民近百年的不同命运。
分析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不仅能加深对这两次改革的理解,而且对当前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改革比较【正文】: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近代化伊始,中日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使中日在近代化道路上产生了巨大差距。
一、两国政治背景的比较中国当时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
他在实际上也是完全掌握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
洋务运动正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洋务派很微弱的努力既受到皇帝的限制,又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强有力的阻难。
日本属于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
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
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
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
[高旺:《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求索,2001.5] 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
洋务运动vs明治维新作文两千字
洋务运动vs明治维新作文两千字英文回答: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also known as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or the "洋务运动" in Chinese, was a series of reforms implemented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1860s to the 1890s. Its main goal was to modernize China's military, industry, and infrastructur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untry and prevent further foreign encroachment.During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adopt Western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while still mainta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They established modern industries, built railroads and telegraph lines, and established moder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owever, the movement faced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cked the necessary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expertise to fully implement the reforms. Additionally, there wasresistance and opposition from conservative officials andthe ruling elite who feared that Westernization would underm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values.In contrast, the Meiji Restoration or "明治维新" in Chinese, was a period of rapid modernization and Westernization in Japan during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Meiji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s to transform Japan into a modern industrialized nation. The reforms were driven by a desire to catch up with the Western powers and avoid colonization.Und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bolished the feudal system and centralized political power. They implemented land reforms, established a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moted industrialization. The government also encouraged the adoption of Western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and sent students and scholars abroad to study in Western countries.The Meiji Restoration was largely successful inmodernizing Japan and transforming it into a major world power. Japan rapidly industrialized and built a strong military, enabling it to defeat China in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and Russia in the Russo-Japanese War.中文回答:洋务运动,也被称为西化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1860年代至1890年代)实施的一系列改革。
与明治维新相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论文
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垂死的挣扎-----与明治维新相比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的在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
中日两国在都被打开国门后,面对这样的屈辱,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但是两国的结局却囧然不同。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顺利的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强国,也给我们国家带来沉痛的灾难。
而我国洋务运动画虎不成反类犬,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中国社会制度的畸形发展。
现就以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异同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相同点:1. 社会背景相同中日两国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
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由坚船利炮的冲击下相继被打开,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本农民日益贫困,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中下级武士因经济地位下降对现实非常不满,使幕府统治危机加剧。
中日两国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2. 内容相同在日趋严重的国内外形势要求下,两国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二.不同点:1.性质及目的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日本的人民在幕府的残酷及不能正确的把握时局的情况下,由新任天皇在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在倒幕运动后期,天皇进行的国家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满足人民的需要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国家而进行的改革维新。
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次成功的比较彻底资产阶级的改革,也为日后日本成为东方一个先起的强国,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日后带给我国巨大地灾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然而我国的洋务运动就像题目所写---垂死的挣扎,由于其具有封建性,只是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的统治,保证国家机器能够正常的运行,而不是为了推翻封建主义的王朝,希望引进资本主义的东西,却不能够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
近代史论文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就日本“明治维新”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日本大门,让日本人领教了西方列强的厉害。
自此,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局势动荡,而两国也因此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现状。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甚至让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国的“撮尔小国”——日本,以一场“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屈辱的深渊!其中的反差之大,发人深省。
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正文: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
中日两国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大门后,都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剖析历史,就日本明治维新来分析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下:1、从两次运动历史背景及目的比较,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同中国都是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又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主权,被西方列强视为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首先让我介绍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当时的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
所以,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借洋助剿”,正如曾国藩所说:“购外国船炮,访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是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国第一要务。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异同(400字)
相同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时间大致相同。
洋务运动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9 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23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
同时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
事件发展都与沿海地区有关。
日本西南沿海强藩接受海外影响较早。
中国则看到了北洋水师的装备落后。
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不同点:
就改革历程看,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此外,日本革新派远胜于传统守旧派,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使推行一系列改革非常顺利。
中国清廷中,慈禧太后对洋务运动加以干扰,而顽固派官员则竭力阻扰,令改革倍感困难。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一些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
中国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
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如不深 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 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 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 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表现形式。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 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 看点:捐官
原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Page 6
背景3-日本
曰本政府意识到,不能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本身,还要 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建立一个适合于曰本自身的政治与法律 制度,在经过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海外考察之后,曰本最 终确立了把德国的国家主义学说与曰本本国的儒家与神道 思想相结合的独特的国家制度, 所以现对来所,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政治体制 的自我改革。
中国改革领导者
地主阶级 自救运动
中国的领导阶级是落后的,为的是自己的利益,当然不排除为国家的 安危
日本改革领导者
明治天皇 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 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日本的领导者阶级是先进的,因为他们是为人名,顺应的是时代的趋 势
Page 12
page曰本政府意识到不能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本身还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建立一个适合于曰本自身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在经过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海外考察之后曰本最终确立了把德国的国家主义学说与曰本本国的儒家与神道思想相结合的独特的国家制度所以现对来所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政治体制的自我改革
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为什么结果不同?
导言
1861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富国强民之路,开始学习“师 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 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其后不久,日本于1868年10月23 日(旧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实行了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一.两国背景中国一向以天朝自居,统治者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对于新文化的接受程度低。
而日本则有向先进文明借用先进东西的传统。
因而在遭到工业文明冲击时两国的反应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下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的目的,但向西方学习的也只局限于先进的军事。
洋务派仍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而日本的反应则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就全方位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二.两国领导力量洋务派的主要力量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手中,他们没有勇气来驳议慈禧太后,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洋务派多方掣肘致使其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而其本身思想是想借用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传统文明。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力是下级武士,他们在上层势力的压迫下寻求别的财路,社会阶级产生了变化,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三.改革措施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制度,剥夺旧统治阶级特权形式上实现人人平等引进欧洲法律,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国家制度与统治机构的合法化中国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政府反而更加腐败经济方面:日本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先是由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
后来,政府又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甚至无偿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
期间,日本制定法规,禁止行会垄断、废关卡,整顿币制,统一汇兑,奖掖贸易,发展运输和通讯事业。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日本“明治维新”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系别:土木工程系专业:工程管理班级:2010140601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2011年6月14日就日本“明治维新”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日本大门,让日本人领教了西方列强的厉害。
自此,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局势动荡,而两国也因此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现状。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甚至让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国的“撮尔小国”——日本,以一场“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屈辱的深渊!其中的反差之大,发人深省。
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正文: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
中日两国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大门后,都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剖析历史,就日本明治维新来分析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下:1、从两次运动历史背景及目的比较,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同中国都是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又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主权,被西方列强视为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首先让我介绍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当时的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
所以,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借洋助剿”,正如曾国藩所说:“购外国船炮,访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是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国第一要务。
”洋务派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入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而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然后,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历史背景及目的: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荷兰、中国和朝鲜商人可以在长崎进行通商(这一点同中国是相似的,中国闭关锁国之时只开放了广州,但不同的是只以为地大物博,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并不积极地了解西方,不屑于知晓西方世界的情形,而日本锁国后尚还积极了解西方世界,我认为这也是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时的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开始发展,由中下级武士发展而成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却政治地位低下,他们迫切的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手段便只有是武装抗争,由此便产生了“倒幕派”。
另外,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鸦片战争中国败给英国以及美国黑船事件对本国的冲击,深深地刺激了日本具有革新思想的人民。
他们认为,中国已国体灰坠,不足为法;日本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脱亚入欧”,全盘西化。
日本维新志士,即各诸侯手下的中下级武士,目睹西方的强大和幕府的无能,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爱国热情,“倒幕派”呼声越来越高。
于是,1868年,他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新政府。
天皇一无权,二无兵,属“虚位君主”,所以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实际上是“君主立宪制”。
而且,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日本迅速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跨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综上可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是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改革并不彻底,而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因此,从动机上看,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就比洋务运动要单纯而坚定,改革之士更加充满热情、信心与勇气。
因此,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两次运动的结果。
此外,就国际环境来看,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而洋务运动之时中国已经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从两次运动的领导力量的不同,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2.1、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
下级武士总是与较高职务无关,许多确有才华的下级武士极为不满。
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上涨,幕府中的将军、高官和各藩国的大名,常常感到"国用不足"。
于是,他们不时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
不少下级武士生活于贫困之中,只得寻求别的生财之路。
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
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
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而且,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
即西方启蒙学说。
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
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明治维新时期的风云人物有前三杰(高杉晋作、坂本龙马和吉田松阴),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首任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等等。
2.2、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是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满清大臣,在封建社会中占有一席之位,封建的思想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况且他们心中皇权至上,如果他们如明治维新一样对中国政治也进行改革维新,那就等同于自己推翻自己,将自己推下台,而这并不是他们心中所想,他们所想的是如何保护皇权,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
于是,便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的换汤不换药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3、从两次运动具体改革的内容的比较,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1、政治制度在明治维新之时,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次年,明治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
这样,日本在改革维新下达成了“废藩置县,四民平等”的目标,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他们还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
然后又依次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召开议会,实行日本国会。
这样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
较之日本明治维新来说,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不是质变。
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自己的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也就是说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国家的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总的来说,国家政体是变法维新的根本,没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图强只是一个实现不了的美梦,而日本则全盘西化,实现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从而走上了振兴之路。
3.2、教育方面教育方面,日本实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其中重点涉及到了教育改革和一系列社会改革。
教育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其实明治的变革,始于江户末期掀起的教育热潮,在京都等一些地方很早就开始传授西洋知识,明治期的伟人们都在藩校或私塾接受过教育,明治人充分利用江户时代的教育基盘,明治日本的强大之处,在于拥有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才,虽然技术是从西洋引进的,人才则是利用了江户的遗产。
教育方面,日本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
基本上达到了“乡中无不学之户,家中无不学之人”的目标。
在“明治维新”后,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后大都在政府担任要职,开始改组明治政府,基本上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思想,决定了日本今后发展的大方向。
日本的教育在“明治维新”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而在西方影响下的日本教育制度,将日本推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高速路。
在社会改革中,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着力对国民进行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的开展,使得国民也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对强国的重要性,这也是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的一项重要原因。
反观当时的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越感,使得中国国民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社会体制的缺失,总以为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无所不能。
所以几千年来一直居于输出者地位的中国,实不易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以封建领导者为首的国人瞧不起外来文化,以之为小儿玩物。
而且,洋务运动中,还坚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即以中国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仅供参考。
就是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在中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倒是日本,拿回去认真学习和研究。
国人麻木至此,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体来说,从日本明治维新中教育方面与洋务运动的比较可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自以为无所不能,瞧不起外来文化,而并不是积极地学习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教育的落后,国民素质低下,承担不了国家发展的重任,不了解外部世界,落后于日本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