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的“竹林”今何在共7页

合集下载

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的中国园林文化

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的中国园林文化

现代园艺2019年第2期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的中国园林文化汪慧心,徐岩岩(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西青300000)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代表人物,他们为了避开朝野上的纷争和险恶的政治斗争,选择隐逸山林,与知己好友清谈,寄情山水。

竹林七贤是崇尚自然寄情山水这一社会风气的推动者和奠基者,鉴于园林艺术的包容性和综合性,他们的种种行为对魏晋当时和后世的园林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4个方面来解析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出的中国园林文化,以及列举受竹林七贤影响的造园实例,揭示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和中国园林艺术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园林文化;竹林七贤;竹林之游;园林艺术堂上稍不注意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竹林七贤作为当时有名的文人贤士,都对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感到无力和厌倦,于是选择寄情山水,与知己好友在园林山水之中寄托内心的情绪。

他们的生活轶事和思想精神为东晋人士所记录整理,对魏晋南北朝及后世的社会和文化观念及造园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及刘伶7位名士,先有七贤之称,因他们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史书中最早对竹林七贤的记载出自东晋史学家孙盛所写的《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竹林之游”的传统说法是指7位贤士聚于竹林之中清谈饮酒,游览于山水之中。

后经史学家考证竹林之游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竹林七贤的聚会,竹林之游持续了15年左右,这种清谈饮酒的活动有很多次,没有固定的参与者和严密的组织规定,竹林七贤参加的只是其中的一次或几次。

因此,笔者认为“竹林之游”可以理解为在曹魏即将为司马氏所取代期间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在嵇康的宅园和山墅等地组织进行的文人聚会,清谈饮酒、吟诗作赋、谈道论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以这一行为消极抵抗司马政权。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第一篇:竹林七贤的故事竹林七贤的故事(一)竹林七贤的故事,大都已被说的滥了。

其实无非就是那么几个闲人,吃饱了没事在竹林那儿聚众喝喝闷酒,发发牢骚,骂骂当朝,可能也会侃侃女人,聊聊风月,大抵就是这么一个流氓团体,说是黑社会组织可能还谈不上,除了嵇康会打打铁,说不定有几下武功,称得上文武全才,其余几位大多是文痞。

而其中真有才的也就一两位,剩下的就是装疯卖傻、附和吹捧。

所谓七贤,滥竽充数而已,说到竹林七贤对魏晋社会的贡献,无非是促进酒的消费,外加推动了第三产业,竹林七贤不是神,当然也要生活,除了嵇康靠打铁还能挣两个小钱,其余几位都是坐吃山空的主,特别是那个刘伶的狂徒,除了喝酒就是去怡红院找头牌,到最后把衣服裤子当了光着身子躲在家里,人家来找他,他还要面子说以天地为家,以屋子为衣裤,责怪别人闯进他衣裤里来。

竹林七贤当时的老大叫山涛,山老大人比较瘦小,名气虽然没有嵇康那么响叮当,但他头脑灵活,眼看竹林的经济越来越拮据,从原来每天山珍海味、逐渐减少到四菜一汤,到还能吃饱,就要揭不开锅了;酒也是从茅台老窖下降到二锅头、最后兑水,现在快到白开水地步了。

那天他偷偷召集七贤开了个开放型经济大会,发表了要充分利用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传媒业的讲话。

当时还没有官方报纸,但竹林七贤的名气已经不胫而走,山老大决定以竹林七贤的招牌搞个小报。

鉴于当时娱乐业还不是很发达,八卦读者很少,而且当时三国鼎立,时有战乱,当然还是时评最吃香,传说中的前辈诸葛孔明、鲁子敬等都是靠时评起家。

开个时评专栏自然是第一选择,于是每天七贤就在竹林绞尽脑汁高谈时评,纵论天下,畅言国事,倡议朝政。

七贤中有个叫王戎的胖子是惯于作会议纪要的速记员,他专门负责执笔记录,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记者兼编辑了。

由于魏晋当时造纸业已经很发达,每天竹林的言论,马上就有人进行传抄,遍布天下,当然抄一份收一份工本费。

山涛是主编,留了个心眼,和王戎偷偷一合谋,所有这些时评,把专栏作家的署名分了工。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你听说过竹林七贤吗?你知道竹林七贤是哪几位吗?下面yjbys店铺为大家分享的是竹林七贤的故事,欢迎阅读!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竹林七贤的故事】谯郡人嵇康,文章写得雄壮富丽,喜好谈论《老子》、《庄子》,崇尚新奇,好侠仗义。

竹林七贤资料

竹林七贤资料

阮籍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 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 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 祸的态度。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 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 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 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 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 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 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 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 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 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 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 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 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 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 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 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 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 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 与任恺等相善。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 害后,为避祸计,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散骑侍 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这 一点很像东汉末的徐庶——徐庶之母为曹操所拘,不得已进入曹营, 但他不发一言,不献一策,以沉默来对抗强权,向秀也是这样。 向秀曾经主张无为政治,然而他所主张的无为政治,是“任自然而 不加巧”。但当他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就变成消极无为了。做官 并非他的本意,因此他的内心更加痛苦。陈寅恪先生说向秀“在嵇 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但是 细读他的《思旧赋》,那种刻骨的痛却在昭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 所谓的“改节自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带你读透国宝文物“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画上为何没有“竹林”

带你读透国宝文物“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画上为何没有“竹林”

带你读透国宝文物“竹林七贤”砖印壁画,画上为何没有“竹林”去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参观,很多人都会对“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大型砖印壁画(简称“竹林七贤”砖画)留下深刻印象。

“竹林七贤”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1960年在雨花台区西善桥宫山大墓中发现。

笔者对“竹林七贤”砖画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最近做了一点肤浅的研究,归纳成13个小问题。

请方家指教。

南博历史馆的“竹林七贤”砖画。

问题一:“竹林七贤”砖画到底是什么?“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用术语说,就是砖印壁画,是一种带有鲜明六朝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墓葬装饰艺术。

南京发现的西晋、东晋墓中,古墓墙壁上的装饰,常见的是单体画像砖。

也就是一块砖的侧面是一幅独立的画面。

这一局面在东晋时期被打破,出现了多块模印纹饰砖组合起来表现一幅画面的新形式,也就是“砖印壁画”,到南朝风行一时。

西晋画像砖。

通俗地说,砖印壁画,就是每一块砖的端面或侧面都模印的不同图案,每块砖就像拼图一样,几十甚至几百块砖放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图案,用来装饰墓室。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砖印壁画,就是出现在南京。

1957年,南京的考古工作者在迈皋桥附近万寿村发掘了一座东晋“永和四年”纪年墓。

墓中发现三块墓砖的端面组成一幅猛虎图案,旁边有“虎啸山丘”四字隶书铭文。

最早的砖印画——“虎啸山丘”此后,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南京、江苏丹阳、河南邓州、福建闽侯、江苏常州、江苏扬州、浙江杭州等地先后发现十几座带有砖印壁画的南朝墓葬,图案有武士、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狮子、飞天等。

砖印壁画“狮子”砖印壁画“羽人戏龙”(局部)砖印壁画“武士”问题二:“竹林七贤”砖画有多少块砖?在墓内如何分布?一幅大型的“竹林七贤”砖画,由将近300块砖拼砌而成。

在墓室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各四个人,分别砌在墓室两侧的墙壁上。

比如,1960年4月,考古专家在南京雨花区西善桥宫山发现了一座南朝大墓。

竹林深处的背影——缅怀竹林七贤

竹林深处的背影——缅怀竹林七贤

竹林深处的背影——缅怀竹林七贤每次走进这片竹林,总感到酒气逼人。

那一棵棵竹子,都好像喝多了酒。

如抱琴半醉,又若独鹤归林。

竹叶萧萧。

是三峡的流泉,还是广陵的散拍?其声呜呜然,如诉如泣。

仿佛在呼唤:王者归来。

归去来兮!乘一辆鹿车,携一壶老酒。

醉则脱衣裸形,死便掘地以埋。

天地房屋,房屋衣裤,何患他人管窥蠡测!归去来兮!那校尉府中的好酒有时尽,竹林深处的杜康无穷时。

你可以一日复一夕地饮,可以一夕复一朝地醉,可以一醉六十天,天子呼来不上船。

归去来兮!母孝业已期满,那个鲜卑婢也可以转正了。

大盆大盆的酒,漾着日月精华,等着你,还有那群猪,来同盆共饮。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饮者,隐也。

你们是竹林的饮者,也是竹林的隐者。

你们隐于竹林,也隐于酒。

着宽袍大袖,扪虱而清谈。

兴之所至,抚琴高歌。

乐之所至,泼墨如水。

别人眼中的你们,烂醉如泥。

而醒着的是你们的心。

酒不醉人啊,人醉酒。

你们是要借一双醉眼,与人间的烟火保持距离。

你们是要借一支醉笔,对红尘的利禄嬉笑怒骂。

那月下醉舞的身影,任情而率性。

像极了清风竹影。

你们是七棵逍遥的竹子,在太行南麓的云雾间,凛凛然,森森然。

苏轼有云: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

既然不能快意恩仇,那就清静无为。

抓一支竹管狂草,在竹林深处,你们,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棵自在的竹子。

你们和竹林的关系,一如庄周与蝴蝶的关系。

没有谁分得清你们本是竹林,抑或竹林本是你们。

你们的青眼是特地留给知己的。

真正的知己,是和而不同。

死又何惧!只要那一曲广陵散,有人懂。

你可以为不同吞下针尖麦芒,也可以因为和而不负家小之托。

喝酒,你以八斗为限。

做人,你宽阔无边。

是你们,完善了才子与名士的词条。

是你们,成就了一代风流。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千百年来,天空始终沉默。

寂寞的酒樽一直空着。

寂寞的你们啊,一直在竹林深处徘徊。

一千多年后,一个叫尼采的疯子说,有的人是死后才出生的,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的中国园林文化

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的中国园林文化

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的中国园林文化作者:汪慧心徐岩岩来源:《现代园艺·综合版》2019年第02期摘要:“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代表人物,他们为了避开朝野上的纷争和险恶的政治斗争,选择隐逸山林,与知己好友清谈,寄情山水。

竹林七贤是崇尚自然寄情山水这一社会风气的推动者和奠基者,鉴于园林艺术的包容性和综合性,他们的种种行为对魏晋当时和后世的园林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4个方面来解析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出的中国园林文化,以及列举受竹林七贤影响的造园实例,揭示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和中国园林艺术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园林文化;竹林七贤;竹林之游;园林艺术竹林七贤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思潮由对礼教的信仰逐渐变为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也是我国美学思想过渡和转变的一个时期,这一美学思想确立了魏晋时期的园林风格,使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竹林七贤是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生平和交往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为后人所称赞为“魏晋风骨”,他们不仅是当时文人们效仿推崇的对象,也成了后世涉及魏晋文化时常谈及的文化符号。

前人对竹林七贤的研究常限于历史政治方面,少有从园林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元素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综合体,它的发展吸收了歷史上不同朝代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审美。

鉴于园林艺术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分析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所体现出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能揭示出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与精神内涵,构建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图景。

1 竹林七贤的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是竹林七贤生活时代的大背景(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极有特色的一个时期,政治混乱,军阀割占,先后有数个王朝的建立和没落,总体是一个动荡不安没有一个稳定统一朝代的时期。

竹林七贤主要处在魏晋南北朝这一大历史时代中的魏国晚期,属于魏晋南北朝的开端。

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之后的数年间司马懿立下许多战功,成为魏国的权臣。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群文化名人,他们生活在东晋时期的竹林之中,被称为竹林七贤。

他们的故事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人,成为了一段传世佳话。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指的是山涛、阮籍、刘伶、嵇康、阮嗣宗、王戎和向秀这七位文人。

他们后来成为了东晋末年著名的文化人物,是政治、文化和思想的积极参与者。

七人趋于追求自由和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不甘屈从于朝廷的政治斗争,选择了隐居山林,并以饮酒游戏、吟诗作画为乐。

竹林七贤中的第一位是山涛。

他是曾经的官员,但深感朝政黑暗,遂放弃官职,投奔了竹林之中。

山涛主张忠于本心,追求真理和自由,他曾写下过“笔从夏阁一飞白,墨至江楼万水青”的诗句,表达了对杂念杂官的厌烦之情。

第二位是阮籍。

阮籍生于豪门世家,但他的性格嬉皮士且自由,不喜规矩束缚,因此被朝廷视为异类。

阮籍在竹林中孤酒自饮,用诗词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三位。

他是一个病态的人物,生性忧郁,但也是一个酒徒和文人。

刘伶的诗作以自怨自艾、自嘲自讽为主,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厌倦和对真理的追求。

接下来的嵇康是竹林七贤中唯一一位音乐家,他擅长琴技,也精通琴曲的创作。

嵇康与山涛、刘伶等人在竹林中交往,一起饮酒吟诗,琴曲满天飞扬,成为了竹林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阮嗣宗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五位。

他拥有过很高的官职,但因为对朝廷腐败现象的不满,放弃了一切。

王戎和向秀则是相对年轻一些的七贤成员。

王戎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没有被名利所迷惑,他自愿放弃朝廷官职,回归山林,并以其骨骼清明、性情豪放而受人敬仰。

而向秀则以官宦之家的身份加入竹林七贤,他以才情出众而知名,但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

竹林七贤在山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以诗词、音乐和绘画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荒诞现实的厌倦。

在竹林中,他们可以尽情自由地饮酒狂欢、畅谈人生,没有了朝廷的压力和世俗的约束。

竹林七贤:一场竹林之会后,七个人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竹林七贤:一场竹林之会后,七个人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竹林七贤:一场竹林之会后,七个人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刘茂史海钩沉,诸代遍览,大抵魏晋之风流,难有出其右者。

在那个沧海横流,礼崩乐坏的时代,天下人人自危;却又正是在那瞬息万变的环境下,诞生了名留千古的竹林七贤。

自魏晋以降,竹林七贤被无数文人雅士推崇。

提起他们,我们总能想到嵇康的风神秀彻、阮籍的狂放不羁、山涛的长者气度、刘伶的以酒为名……他们飘然出尘,被引为高士之典范。

但若是世间人,又怎能躲得过世间事。

文人风骨和残酷政治的碰撞,本就是亘古不变的历史主题,竹林七贤自难幸免。

他们是一个整体,但又各有千秋,面对残酷的现实,以不同的方式维系着脆弱的乱世浮华。

遗世独立竹林七贤中,真正称得上遗世独立的,唯有嵇康一人而已。

自早年丧父后,嵇康博览群书,雅好老庄,在道家思想的熏陶之下,嵇康年及弱冠就已有飘然出尘的风姿,史载他“身长七尺,容止出众”,简直是由内而外都风采卓绝。

正始年间,嵇康第一次走进洛阳,不费吹灰之力便名满天下,娶得长乐亭主为妻,官拜中散大夫,春风得意之时,却辞官回到山阳,继续过清净淡泊的生活。

长乐亭主为嵇康育有一儿一女,却难以得到嵇康更多的关注,他的志向在于自然和大道,以至于平生著述当中,没有只言片语提及自己的妻子。

高平陵政变之后,天下名士减半,阮籍迫于压力,第三次应召入朝,从此再未辞官。

嘉平六年,夏侯玄被杀,正始名士至此推出历史舞台,山涛和王戎相继入朝为官,直至最终位列三公。

但嵇康依然故我,在山阳打铁、种地、读书、采药,怡然自得,视盛装来访的钟会如无物。

血雨腥风的政治和荣华富贵,好像根本不在他眼中。

正元年间,天下局势大定,名属大魏,实归司马。

司马昭征召嵇康入朝,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到朝廷的直接征召,但他直接由性地予以拒绝,尔后远遁河东郡以避世。

甘露元年,嵇康再度入洛,去太学抄写石经,令三千太学学生一见而惊为天人,再度引来风评无数。

纵观嵇康从出生到甘露年间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遗世独立,自得自洽。

世说新语竹林七贤的故事

世说新语竹林七贤的故事

世说新语竹林七贤的故事“竹林七贤”这个名号最早出自东晋名士孙盛所著的《魏氏春秋》,而后开始广为流传。

从字面来看,“竹林七贤”所展现的是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同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六位名士,在自己所住的山阳居所旁的竹林里纵情游赏的场景。

“七贤”在“竹林之游”中各抒己见,展现自我的自由状态,不但成为魏晋文化的象征,而且对中国文士阶层的风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七贤”诸人的事迹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开始对“竹林七贤”的历史存在提出质疑。

他认为“竹林七贤”的名号是受晋朝时期佛教“格义”风气盛行的影响,取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论语》“作者七人”,再加上一批文人著书,“竹林七贤”的名号才流传开来,而“竹林七贤”其实并不存在。

陈寅恪先生的质疑,让本就遥远的“竹林七贤”的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那么,“竹林”究竟在何处,“七贤”到底为何人?1、“竹林”在何处?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关于释迦牟尼在王舍城迦兰陀讲经园林的翻译一共有三种:竹园、竹林和竹林园。

在“竹林七贤”典故形成的东晋初期,按照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语言习惯,贵族园林多以“园”命名,因此释迦牟尼说法处大多被译为“竹园”,而不是“竹林”。

此外,两晋之际盛行的佛教“格义”,与“竹林七贤”存在着可类比的共性,但七贤的“竹林之游”和佛教的“竹园讲经”的性质完全不同。

前者是自由的清谈饮酒,后者是神圣的布道讲经,彼此并不能构成“格义”。

因此,“竹林”因佛教“格义”的杜撰之说并不成立。

既然“竹林”并不是杜撰之说,那么“七贤”相聚的“竹林”究竟在哪里呢经过史学家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竹林之游”有两处,即嵇康的两个故居:山阳园宅和嵇山别墅。

山阳园宅位于现在河南省辉县市鲁庄与山阳村之间。

园宅两旁均有葱茏的竹林生长,南边有一股常年喷涌的泉水,称为“竹林泉”。

后人在山阳田宅原址修建“七贤祠”,元末又改为佛教庙宇“竹林寺”,如今竹林寺遗址与竹林泉相邻。

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

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

高考写作素材之“竹林七贤”(四)成品展示正义的选择(02年高考全国卷)一片竹林,一把古琴,一个遥远的年代。

夕阳西下,那个坐在地上,对着夕阳弹琴的影子,赫然印人我的心扉。

他的琴声低沉而又高亢,快乐而又悲凉,流露出无限的孤寂。

他,一个孤高绝伦的隐士,一个丝毫未被遗忘的才子,在这夕阳下深深地体味人生……他内心的焦灼与热烈在这恬淡的竹林中丝毫没有消散,反而在这时起时落的琴声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他静静地聆听着自己的琴声,感到无比的欣慰。

那是一曲几成绝响的妙曲:一个年轻的侠客,为报杀父之仇,一剑刺死了仇人——那个不可一世的国王,自己也毁容自刎。

听吧,高亢代表着刺客矢志不渝的决心,雄浑流露出毅然赴敌的沉勇,激荡显示了拼死战斗的壮烈,委婉透露出一丝的悲凉与赞叹。

这就是嵇康的《广陵散》,那绝世的《广陵散》。

嵇康是隐者,但他又是不甘沉沦,不屈地与司马集团斗争的战士。

他像一只卓尔不群、傲立鸡群的野鹤,又像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夕阳的余辉,把他的心照得如同明镜:欲隐而不能隐,欲退又不能退的境遇,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他本可以选择退而自全,但文人的良知告诉他不能违背正义。

他蔑视权贵,带着一丝嘲讽的口吻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为了这种正义,他可以抛去一切:名与利,甚至于生命和友谊。

那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尽管人生短暂,他不知何时能看到司马氏的没落,然而,他还是义不容辞地卷入了朋友吕安的风波。

他本来想什么事都不问,只打他的铁,种他的菜,可是却有人用卑鄙的手法来从他身边夺走帮他种菜的人,他再也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选择了正义,站在了被告一边,自己也成了被告。

刑场上,他最后一次弹响了《广陵散》,无数的人被他的琴声所感动。

而你可知道向秀的思念?夕阳西下,他的小车经过你旧时的小屋,一切如旧,竹子依旧翠绿,夕阳依旧把它的余辉洒满整个庭院,只有那个对着夕阳弹琴的影子,却为何不见?那首感人至深的绝响为何不闻?向秀的孤寂,更向何人说?只有那晚来的凉风夹带着辽远的笛声,吹过残败的墙垣,呜呜作响,似乎在回答他的心语。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一、山涛山涛字巨源,似乎这名字就设定好了他一生,无论是文化造诣上,还是官场政治上,他都是当得上“巨”之一字:身处竹林列七贤,近居庙堂为高官。

就连识度——见识气度也绝配那“巨”字,他的妻子在把他和阮籍、嵇康比较时便说过:“你的才气不及他们,但识度胜之。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和司马氏合作的人。

毋庸置疑,他受到的压力绝非常人所能接受。

嵇康当时便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山涛贬为一介屠夫,说他自己的手占满了血腥污秽还要拉别人一起操刀。

朋友的不理解和怒责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想必更痛苦的还是山涛他自身的挣扎和矛盾。

毕竟能和阮籍、嵇康这般人走到一起的必然不是那只顾追名逐利的俗子。

应该说山涛是挣扎过的,是选择那些隐逸的生活和出色的好友,还是选择民生、国家和功名?山涛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要求他必须放低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能与之融合而处,不复竹林中把酒闲散的情调,也不及与好友挥琴长啸的自在。

官场之中有太多尔虞我诈,他小心翼翼的同时要挣扎着接受那些肮脏。

对于山涛,我们是不够资格责难他的。

他虽终向浊世妥协,但他不同流合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做到了;虽然嵇康罹难,官居高位的他为求自保而沉默,但嵇康死后却能将嵇康之子视为己出,不管是不是出于愧疚,都是难得的。

就连嵇康自己都对嵇绍说了“有山涛在,你就不是孤儿”这样的话,可见他最后终究是原谅了并了解了山涛。

连嵇康都已释然,我们又何必总是耿耿于怀?总是会把山涛和薛涛弄混,不过这两人均是有才,又同为无奈屈协于浊世,一个是可爱的男子,一个是可爱的女子,有时候会想,他们若生在同一时代,可否作令人羡煞的比翼,连“洵美且异”的连理?又是怪念头。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1、嵇康,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

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2、阮籍,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3、山涛,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4、向秀,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5、刘伶,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6、王戎,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

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7、阮咸,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

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竹林七贤是谁

竹林七贤是谁

竹林七贤是谁竹林七贤是谁阅读精选(1):竹林七贤是谁?竹林七贤简介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公元241~249年以来,魏齐王曹芳在位。

此时,曹氏宗室势力日微,大权渐落到司马氏手中。

司马氏为了巩固、扩大自我的势力,一面大肆诛戮曹氏王室,一面屠杀倾向曹氏集团的文人,造成了极端恐怖、黑暗的政治局面。

曹芳当时的年号为“正始”,正始作家就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其中以阮籍、嵇康的成就为最高。

阮籍(公元210~260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因为当过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

阮籍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行为佯狂放诞,对当时的现实极为不满。

他曾用沉醉六十日的方法逃避司马昭的联姻要求,以酣醉对付司马师兄弟所宠信的钟会对他的陷害。

他平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最后保全了自我,幸免于难。

他留下来的作品主要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诗的资料主要是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的嗟叹,多用比兴,托意深远。

对虚伪的礼教表示了极大的厌恶,对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也有所揭露。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国轾(今安徽宿县西)人。

少孤,有奇才,美词气。

与魏宗室联姻,拜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

他与阮籍一样,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

但是,嵇康性情刚直,锋芒外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直接与司马氏集团对抗,最后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

他主要的文学成就是散文,鲁迅辑有《嵇康集》,较为完善。

山涛(公元205~283年)也是河南人,字巨源。

在崇尚老庄哲学方面,与阮、嵇同道。

他与司马懿有亲戚关系,见到懿与曹爽争权,就隐居不问世事,司马师继位时才出仕做官。

做官后,又欲拉嵇康出仕,嵇康就跟他绝了交往。

向秀(约公元227~272年)也是河南人,字子期。

曾为《庄子》作注,未成而卒。

他的《思旧赋》情辞沉痛,很有名。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大小阮”。

善弹琵琶。

魏晋名士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隐居游玩“竹林之游”地在哪呢?

魏晋名士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隐居游玩“竹林之游”地在哪呢?

魏晋名士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隐居游玩“竹林之游”地在哪呢?修武境内的云台山百家岩是“探古访贤寻仙地;清静闲适自在乡。

”魏晋时期,思想领域发生了一次大裂变,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思想解放浪潮,随之亦产生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群体,即所谓的“魏晋名士”。

而活动于修武县北五里源一带及百家岩山林里的“竹林七贤”则是这个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太康年间,七贤之一刘伶是域内名吃饸饹条的创始人。

谯郡銍(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是“竹林七贤”的实际领袖。

公元243年,嵇康举家迁居河内郡山阳县,从此在此寓居长达20年之久。

随后,他的好友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人追迹而至,其中山涛、向秀二人是河内怀(今焦作市武陟县)人。

他们或久留,或小住,以嵇康为核心,饮酒赋诗,抚琴作啸,议论时政,评品人物,甚至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以显示其蔑视礼教、淡出利禄、超然物外的雅士情怀。

因为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聚会,所以被称为“竹林七贤”。

原籍江南的嵇康之所以会选择山阳作为自己的长期寓居之地,是有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原因的。

汉末长期战乱造成中国北方人口锐减,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田,这种现象在主战场首都洛阳附近的河南、河内郡更为明显,因此官员们多在这里占田建宅,特别是位于洛阳以北的河内郡,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多泉水瀑布河流,遍布达官贵人的庄园水碓,其中“有公主水碓三十余区”。

嵇康的父亲嵇昭为曹魏督军粮侍御史,本人则与长乐亭公主结婚,因而嵇康在山阳寓居,一是其父早已在那里置办有庄园,二是可能长乐亭公主在山阳有水碓。

此外,从嵇康个人来说,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明争暗斗、朝政极其血腥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殃及不少文人,所谓“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出于洁身自好和保命全身的考虑,嵇康不得不离开洛阳这个是非之地。

尽管他离京而去,表面上轻名教蔑礼法,那是他对执政者打着“礼教”旗号而大肆诛灭异己的虚伪和残暴的极端不满,其实他骨子里却是忠实的儒家信徒,更何况他是曹魏皇室姻亲,朝政的变故必然关系到他自身。

竹林七贤隐山阳

竹林七贤隐山阳

⽵林七贤隐⼭阳⽵林七贤隐⼭阳⽵林七贤是魏晋时期嵇康、阮籍、⼭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位名⼠的合称。

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这7个⼈经常聚集在当时的⼭阳县⽵林(今河南辉县吴村鲁庄)之中,肆意酣畅,故世谓⽵林七贤。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和曹⽒争夺政权的⽃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

⽂⼠们不但⽆法施展才华,⽽且时时担忧⽣命,因此崇尚⽼庄哲学,从虚⽆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情,“⽵林七贤”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他们个个满腹才华,各有特殊技艺,在⽣活上不拘礼法,清静⽆为,聚集在⼭阳县东边的⼀⼤⽚⽵林(即今辉县吴村鲁庄)之中,喝酒,纵歌。

或进⼊⽵林深处,谈天说地,纵论《⽼⼦》《庄⼦》的学问,畅怀痛饮,醉卧⽵林,或远游附近各地⼭⼭⽔⽔,逃离现实社会,远离政治漩涡。

嵇康20岁时,成为长乐亭主(沛王曹林之⼥)之婿,然后迁郎中、拜中散⼤夫。

正始五年(244年),因他对司马⽒统治不满,⼜不愿同腐朽的曹魏皇室同流合污,内⼼极为痛苦。

22岁的时候便仗剑出游,从洛阳寻着⼭阳公(汉献帝刘协)的⾜迹⽽来到⼭阳县,发现了⼭阳⽵林这个风景宜⼈的地⽅,见这⾥灵泉遍布,附近如重泉、⽩沙泉、梅⽵泉等泉⽔、河流以及桥梁很多,稻⽶飘⾹,筱⽵幽篁⼴植,正是修⾝养性、避乱隐居的好地⽅,就在这⾥归隐寓居。

故居就在今辉县吴村镇⼭阳村之西南、鲁庄之西⼀⾥。

不久,未⼊仕的向秀,与追随嵇康⼀同来到⼭阳⽵林居住,成为⽵林之游的开创者。

他们在⼭阳清清的溪⽔旁隐居赋闲,采药⾏医,设义诊堂,为百姓治疗疾病。

嵇康性情绝巧,是⼀个锻铁的好⼿。

住宅中有⼀棵⼤柳树,⼗分茂盛,有流⽔环绕着它。

每到夏季,就与向秀等⼈在柳树下锻铁,为民间百姓打制镰⼑、锄头、犁铧等农具。

正始九、⼗年间(248年、249年),阮籍也来到了⼭阳,加⼊了⽵林之游。

之后,⼭涛、刘伶、阮咸、王戎随后也相随⽽来。

⽵林七贤三三两两或结伴⽽⾏,游于太⾏⼭之阳,遍历辉县、焦作、沁阳、济源⼀带,经常到苏门⼭、⽩⿅⼭、驼峰岭、百家岩等地,结识了王烈、孙登等仙⼈逸⼠,留下不少遗迹和传说。

竹林七贤们的玩法甄选

竹林七贤们的玩法甄选

竹林七贤们的玩法(优选.)竹林七贤们的玩法竹林之游的确切地点,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五里源乡以北云台山以南一带。

在这里,嵇康有两处住宅。

竹林中人相聚百家岩,终日在竹林中饮酒清谈,高山流水,谈虚论道。

百家岩是一个约高170米、宽500米的巨大峭壁,峭壁下的一座低矮小山丘便是嵇山。

峭壁与嵇山之间有个约宽30米、长百米的平缓地,可供百家居住,故名百家岩,这里有清泉、山溪,风景秀丽,嵇康的山墅即建在此处,后被佛教庙宇百岩寺取代。

竹林之游的古迹,集中在这一带,如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孙登长啸台、王烈泉等。

大凡风流人物,其玩法都会异于俗人,即使玩俗人之事,也能玩出风格,玩出水平。

比如嵇康的打铁,刘伶的裸形,都是令人望尘的。

从掌握的史料来看,他们的玩法大概有:饮酒、服药、行散、清谈、弹琴、长啸、吹箫、锻造等,当然还得加上行文作诗。

竹林七贤们好玩,生性如此,当然也是时代使然。

在这些玩法中,他们玩出了仕途,玩出了性格,玩出了友情,而有的却玩掉了性命。

喝醉了,说胡话,躲猫猫先说饮酒。

之所以先说饮酒,是因为酒这东西是文人们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古今。

竹林七贤中,阮籍与刘伶是酒鬼,嵇康则是饮酒兼服药。

阮籍一饮能醉一个多月:刘伶饮起酒来则喜爱表演行为艺术,把衣服都脱光,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以天地为房屋。

以房屋为裤子。

”这或许是饮酒的高级境界,凡人是无法企及的。

阮藉喜爱饮酒,他把出仕当官当作小孩子的游戏来玩耍,他听说某步兵校尉一职空缺后,便主动要求上任,原因是该官职府邸中藏有陈年佳酿,待佳酿喝完后,他又主动要求辞职;而在母丧期间,他也照样饮酒啖肉,无视礼教;更有甚者,有一回他与友人们正在院中酣饮,突然一头猪闯了进来,把嘴拱进了酒盆,但阮籍们却熟视无睹,依旧畅饮如初,直到与猪同醉。

如此这般,我们今人看来,真是不懂这是真放达,还是患了精神病?当然,我们知道,阮籍嗜饮,是要逃避世事,他不但好饮,而且好沉默,这二者是有联系的,醉后不讲话或说些胡话,都情有可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的“竹林”今何在魏、晋迄今,“竹林七贤”的隐居游会之地究在何处?在历史界、学术界也曾有几种说法。

唐、宋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学术界的看法渐趋一致,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定:该地就在今河南省修武县的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百家岩景区一带。

可是,一些游客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就百家岩景区现存的古碑碣、古石刻来看,似乎确实可证“七贤”在此隐居聚会;但如果把百家岩下那片二十多平方米的箭竹林与“七贤”联系起来,就大大地不可思议了。

因为那片竹林既小且稀,将这样的“竹林”冠在“七贤”二字之前,也未免有些太牵强了。

是的,这些怀疑并非无稽之谈。

眼前这片小竹林的确太小,说它是“七贤”聚会之地,难免令人生疑。

但是从古籍记载来看,从民间的口碑相传来看,地处南太行之阳的修武大地,在历史上确曾有过绵亘不断、茂密青翠的大片竹林。

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曾在此吟下“石坛高树映寒藤,闲有沙鸥静有僧。

总爱此间竹林好,七贤来了更谁曾”的美妙诗句;清代诗人薛所蕴也在此写下《漫步竹林》一诗:“缓步代严驾,适彼竹林游。

林中绿荫浓,林下乱水流。

当暑发清籁,爽气似新秋。

缅怀七贤侣,托寄何悠悠。

典午世多故,冥然忘百忧。

”从以上诗句来看,金、元时期,直到清代,云台山下的竹林还是颇具规模的。

一历史上的修武竹林为何如此广阔茂盛?这与修武的地势与水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修武县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以南太行山与山西省为界,整个地势比山西高原低两三百米,这就使得山西的地表水顺着南太行的千沟万壑流向修武,形成云台山千姿百态的瀑布。

云台天瀑为亚洲落差最大的第一高瀑,瀑高314米,而它的源头,却是直通山西的一条山沟。

雨涝季节,山洪顺沟而下,就形成了蔚为壮观、声若雷鸣的云台天瀑了。

而当山西大旱时,这些山沟形不成山洪,云台天瀑就会水量骤减,甚至断流。

“竹林七贤”长期隐居游历的百家岩景区,其天门谷口自古就有一挂非常著名的大瀑布―天门瀑布,在云台天瀑未被发现之前,它在历史上已是名闻全国的大瀑布了。

天门瀑布气势雄伟,声若惊雷,常年奔流,拍石打浪,被古人誉为小龙湫,是古代仅次于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的著名瀑布。

它与百家岩半山腰涌出的明月泉水合二为一,顺百家岩天门谷流向山外的吴泽陂,就是古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记载的长泉,是古代卫河的主要支流。

明代文人姚椿曾著有长诗《天门瀑布歌》,极言天门瀑布的雄伟气势及丰沛水量。

除了云台山、百家岩地区的山泉、瀑布外,地处修武县西北的青龙峡、峰林峡也是泉瀑众多,蔚为壮观。

青龙峡之青龙洞有大泉,日夜涌流不息,成为古卫河的源头。

由于山西高原比地处豫北平原的修武县高出两三百米,所以它的地表水在流向修武云台山区时,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瀑布群。

而它的地下水也沿着大倾斜的地势,从地下涌向修武,在修武平原上破土而出,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泉水群。

历代修武县志记载的修武名泉,有县西部著名的灵泉,此泉在一广达数亩的方池内,有十多个泉头喷出地面,一年四季日夜不息,浇灌了县西部十几万亩良田,又是流经全县的小丹河之重要水源。

在小丹河之北,东西一线上,又陆续分布着光河泉、土桥泉、楝树泉、白水泉、皇母泉、石棚泉、马鸣泉、高河泉、大朴泉、烈杠泉、浊鹿泉、蒋村泉、马坊泉、龙线泉、吴公泉等三十余处自喷水泉。

广布修武山上山下的众多瀑布、山泉、自喷泉,依地势奔流汇聚于修武县域之西、之北,就形成了非常著名的吴泽陂。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

”直到清代末期,这里还是闻名遐迩的“北国小江南”,盛产稻米、竹笋、鱼虾、松花蛋,盛名直追河北的白洋淀。

与“竹林七贤”同时代的古籍《魏土地记》一书也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

”当时的修武县城在今天的获嘉县宣阳驿村,其西北二十里正是今天的修武县城。

据此看来,吴泽陂在今天的修武县城以北。

清代道光版《修武县志》记载曰:吴泽陂“在县北十里,聩城寨西南,浊鹿城南,东过陂桥与获嘉县接”。

浊鹿城即今天的修武县李固村,是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后的公府所在地。

而陂桥就是今天的五里源乡碑桥村。

由此可以大致推测,至清代道光年间,吴泽陂的四至为:北自大沙河,南到李固村,西起聩城寨,东止碑桥村。

其东西、南北距离与魏、晋时期变化并不是很大,是一个面积大约达一百六七十平方公里的湖泊沼泽地带,也是古代修武水利条件最好、最富庶的地带。

同时,这一带还是“竹林七贤”在修武长期游历活动的区域,也就是古修武大片竹林的所在地域。

有植物学知识的人士都知道:竹类植物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植物,竿多节,节间中空,不常开花,性喜潮湿温润之地。

常见的竹类有箭竹、毛竹、淡竹、古竹等。

而古修武吴泽陂流域的自然条件就是非常适合竹类生长的,因此在这一带才会形成“竹林如云”的面貌。

据我们考察,古代吴泽陂四周竹林以毛竹、箭竹居多。

其中,挺拔高大的毛竹林最为“竹林七贤”所喜爱。

他们的饮酒赋诗之地,也大多选择在此间的毛竹林中。

而据考古发掘和民间流传,“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到修武的第一个居住地,也在今李固村北一带。

这里距浊鹿城山阳公府只有咫尺之遥,又是吴泽陂大面积竹林的南缘。

至于百家岩下的“嵇宅”,是以后才搬过去的。

二在修武城北曾长期繁衍的大片竹林,今天已经看不到了。

它们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连绵不断的竹林逐渐消失了呢?我们的回答是:由于近现代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巨大影响,一系列“人定胜天”的结果,使得修武平原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系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变化,修武吴泽陂和众多自喷泉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改变了原吴泽陂区域的水利条件、生态环境和小气候,也改变了这一带的植被和耕作习惯。

于是,千万顷连片种植的稻田不见了,千百个荷塘藕池不见了,那曾经接天连云的大片竹林也逐渐枯死,终于消失了。

这里所说的人类生产活动的巨大影响,首推清末开始的大规模矿产开采活动。

修武县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千年古县,还是各种矿藏尤其是煤铁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

早在汉代,这里的铁矿就得到了开采,有了最早的冶铁业。

宋末至明初,县北部的太行山下,一些埋藏较浅的煤炭资源也被挖掘。

但那时简单的生产工艺和人力劳作,对大自然的环境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是自清末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始,近现代人类大生产对修武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并越来越大。

110年前,英国福公司与修武县衙签下契约,租地在修武县焦作村一带建设现代矿井,正式开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生产方式,大规模开采修武优质煤炭。

从那时到现在,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经历了军阀混战,经历了抗日战争,经历了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成长。

在煤炭开采上,也从英商开采换成了中国人自主开采,从孤井开采变成了成立焦作矿区、建立焦作市,大规模建设矿井开采。

100多年的连续开采过去了,成百上千亿吨的优质煤炭从修武大地下被开挖出来,装上火车,装上轮船,运往全国各地,运往大洋彼岸。

与此同时,与煤炭共存的地下水,也被日夜不停地抽上地面,排空放掉,顺着河道流入大海。

古修武的地下煤海被开采得几近枯竭,而原来丰富的地下水也被抽得储量大减,再也无力冒出地面形成自喷泉了。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初期,修武原有的30多个自喷泉中,还有灵泉、皇母泉、张庄泉、马坊泉等16个自喷泉喷水流淌。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最后喷涌的张庄泉、马坊泉也彻底停喷了。

而全县的地下水水位,比解放初平均下降了近50米。

地下水的超量抽排,自喷泉的彻底消失,使吴泽陂被断掉了源头活水,只能一年又一年地走向枯竭。

也许有人会问,自古以来,从山西高原涌向修武平原的地下水源,如今也断流了吗?为什么看不到它们的补水作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山西省是全国煤炭储量最大的省份,与修武县接壤的长治、陵川诸县、市,近百年来也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煤炭开采,同样经历着采煤炭抽排水的历史过程。

所以,那里的地下水位也在迅速下降,不再流向比他们地势低的修武、焦作了。

如果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泉源枯竭断流,是吴泽陂消失的首要原因;那么,地表水源也大量减少,则是吴泽陂消失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例如,百家岩景区的天门瀑布,在古代是四季长流的,因为它的源头来自天门沟内观音洞中的泉水,加之顺着天门谷流淌而下的其他山泉,就保证了天门瀑布四季长流。

而近百年来,天门瀑布的水量越来越小,终于从长流瀑变成了季节性的间歇瀑。

云台山下还有不少瀑布,也与天门瀑布的情况相似。

这些地表水源的大量下降,意味着吴泽陂“造血功能”的大量丢失。

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现状呢?除了山西省大规模开采煤炭,引起地下水严重下降,不再沿着地下水路供应云台山足量泉水外,还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修建了大量山区水库,有效地拦蓄了过去流向修武的雨水、泉水,使云台山的各个瀑布、山泉,比起古代时水量大减。

存在了几千年的吴泽陂,终于从修武县的地图上消失了。

而失去了吴泽陂的滋润生养之功,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就受到了致命的伤害,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耕作方式。

过去的水稻田垄不见了,小麦、玉米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角;过去的荷塘藕池被填平之后变成了耕地;过去的连绵竹林,也一片又一片地干枯而亡,最终在修武大地上消失了。

“人定胜天”、“征服大自然”,曾经是我们高喊入云的响亮口号。

在这些口号的鼓舞激励下,也确实创造过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同时,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我认为,修武县众多灵泉的消失,吴泽陂的消失,以至于“七贤”竹林的消失,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个惩罚。

值得庆幸的是,在云台山管理局的规划中,有改变天门湖蓄水环境,重造一定规模的“七贤竹林”的计划,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题图:百家岩下的竹林)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