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立意的角度(主流思想类)
高考历史25个命题角度、内容预测建议
2020高考历史25个命题角度、内容预测!建议收藏!(附电子版))好多小伙伴反映高考历史题好难,尤其是选择题,摸不清考查规律,没见过题干材料,课本上也找不到答案,复习备考很迷茫,摸不着头脑。
针对这一情况,调研君特意总结了2020高考历史最有可能考查的命题角度,大家一定要仔细看哦!古代史部分1.从“大一统”角度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演进【角度说明】从“大一统”的角度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演进,着重考查考生对分封制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其对“大一统”理念的认同,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2.从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视角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角度说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留下了大量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着力挖掘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优秀经验,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特别关注】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国迅速动员整合全国力量,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示出了治理能力的强大。
该视角呼应这一社会热点,抚今追昔,面向未来!3.从作用(影响)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与监督【角度说明】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发展为当今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其也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特别关注】呼应当今高考制度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热点,贴近时代、贴近社会。
4.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影响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角度说明】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同历史时期商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
5.密切结合现实,从社会民生与国家进步视角考查经济现象【角度说明】高考历史试题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社会民生与国家进步视角考查经济现象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显著趋势。
【特别关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思路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思路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思路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
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
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4.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
当前的高考历史选择题,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必须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论,选择题也不例外。
考生在审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题目进行深人分析。
5.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
高考选择题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选材大多新颖独特,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
高中历史的复习的策略一、全面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贯通基础知识。
为了贯通基础知识,学生们应全面归纳总结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及下属相关知识点。
基本维度大致包括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以及选修相关内容等。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拓展,攻破重难点知识。
高考复习当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常考知识,恰恰是同学们的不足之处,而这类知识课本也没有相关的正面的系统表述,这样的知识应该说既属于重点知识,更属于难点知识。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主观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一)审题干 1.审出处——明主题 阅读材料时,除了注意材料正文外,也要特别留意材料的出处。材料的出 处一般都反映着材料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注意出处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材料的 中心含义。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 有着很大的作用。 2.审省略——重关联 阅读材料时,我们大多能够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 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有的时候材料原文会很长,但试题只能摘录其中 一小部分。从哪一句开始摘录到哪一句截止,其开头和结尾两句,必然要考虑 为答题服务;而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 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5.审空间——速定位 历史选择题的材料一般会涉及特定的时空,这是历史的学科特色。明确特 定的空间有助于考生快速锁定关联性的所学知识,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有时确定材料涉及的特定空间就是解题的钥匙之一。这就要求考生在平常的学 习过程中要加强读图能力,注重史地学科的相互渗透。古人“左图右史”的历 史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只要考生日常中有意识地加强读图,并注 意历史主干知识的地域分布,高三再强化重要国家的分类整理,就能在这类题 目中得到提升。
2.延展知识的长度 所谓知识的长度延展,是指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通过史料对相关历史 事物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 化,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从根本上说,这类试题侧重考查的是通 史。一种是小切口的、微观通史,另一种是大跨度的、宏观通史。 3.转换思维的角度 所谓思维的角度转换,就是采用多元视角,突破师生的传统认知,从新的 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这一做 法,这对还原历史学科特点、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提升考生学科能力,都产生 了积极影响。
高考历史命题立意方向探究
(1)高考历史命题立意方向探究
2022年高考文综(山东卷)14题: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2)思维过程:①有效信息:时间:18世纪到20世纪,事实:社会发展表现
(3)试题考查特点:此题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素质及知识潜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能力立意的考查方向
(4)并能够将考纲列出的知识点进行迁移、重组、整合形成新知识结构和网络体系
试题考查特点:此题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素质及知识潜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能力立意的考查方向。“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的能力。
试题导向:做好本题的关键在于把四个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能否联系起来,因此,此题给我们的导向是①要提高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②要掌握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③要学会对历史时代特征的分析和概括。
思维过程:①有效信息:时间:18世纪到20世纪,事实:社会发展表现。②思维方法:“火车的发明”明显是工业发展的表现,而“大清帝国的衰落”似乎与工业文明不相干,但深入分析就发现衰落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崛起而言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说明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逐渐缩小的世界”是由于、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③调用知识:以蒸汽机改良为特征的工业革命不仅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无产阶级形成,而且拉大了东西方的差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复习备考策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要认识到,科学复习备考的策略是:①正确、准确、深刻、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②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学会自如建立针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体系。并能够将考纲列出的知识点进行迁移、重组、整合形成新知识结构和网络体系。③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夯实基础知识、拓展常用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把以专题为表现形式的新课程知识,还原为以历史发展阶段为表现形式的历史发展立体模式,概括时代特征,分析出在每一时期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或者说,总结出每一历史时期发展的大背景是什么。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立意的角度(历史传统类)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立意的角度(历史传统类)(一)命题模板:1、命题立意:文明的进步是基于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和完善的结果,历史传统是文明进步的渊源和基础。
但是,历史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历史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2、命题结构:材料反映的是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及行为方式等。
答案组织设计往往是需要追根溯源:“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
(二)真题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历史传统(追根溯源)——材料反映的是强调血缘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忠孝思想;其产生的制度渊源: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和伦理观念)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历史传统(追根溯源)——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3、(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历史传统(历史传承)——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铭文关于祖先功绩的记载,其目的在于将祖先功绩(历史传统)进行历史传承。
4、(2011新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从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选择题解答的准确性,决定了整份试卷的总成绩,选择题的位置一般处在试卷的前半部分,选择题解答是否顺利且时间耗费多寡,直接影响了考生解答后续题目情绪与考试总体时间分配。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审题方法首先,应该客观地明确所给题目的整体结构和框架。
然后进行仔细的推理研究,对相关的题干和所给选项认真分析,尤其是一些特定的修饰语或是从句等。
还要清楚一般的条件状语是对特定语境的一种逆向表达,因此,限定修饰语的理解也是尤为重要的。
其次,要明确题中所限定的特定空间局限。
依据限定性的词语进行分析和思考,尤其应该注重所隐含的已知时间信息要求,客观认识时间限定。
认清历史中所出现的一般现象,或是横向现象,或是纵向现象,通过这些特定的历史空间感以及阶段性的特征拟定,认识并且确定所给题目的时间要求及空间局限性。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对等排除原则即在题肢中出现了一个与你想选的选项对等(即同义表述)的选项,根据单项选择题答案唯一原则,说明两个都不对。
它适用于设问是针对教材上的某一结论(特别是标志性的结论)、选项是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或依据这一类型。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辨析备选项现在的选择题,不仅难在对题干的理解与信息获取上,也难在备选项中的陷阱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
特别是有的备选项,无论是史实还是观点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因而具有较强的干扰性。
辨析备选项,就是审清备选项中哪些是干扰项。
备选项的干扰性主要表现在史实或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时间不符;史实或观点正确,但与题干不是同类知识(如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经济方面的,但备选项是政治方面的);史实或观点错误(张冠李戴、不符合实际、以偏赅全、绝对化);前面正确后面错误(不看完题绝对出错);与题干基本符合,但不是最佳选项(需要进一步结合限制性条件并从多方面比较,确定最佳选项)。
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高考历史命题思路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过程,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素养。
下面将从高考历史命题思路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高考历史命题思路的背景是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考历史命题思路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学科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丰富,这也对高考历史命题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目标高考历史命题思路的目标是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素养。
具体来说,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
包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和思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三、内容高考历史命题思路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考查学生对历史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
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考查学生对历史素养的体现情况。
包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和思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四、方法高考历史命题思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命题形式多样化。
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形式进行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素养。
命题内容丰富化。
可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历史知识,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分析能力。
命题方法科学化。
可以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五、评估高考历史命题思路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评估试题的质量和难度。
高中历史浅谈选择题命题导向及高考备考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浅谈选择题命题导向及高考备考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的重要题型之一,占据历史试卷的半壁江山。
选择题解答的好坏对于历史高考成绩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反映学生历史基础的好坏,更能体现学生能力的高低。
本文以2008年全国各地区高考历史试卷为例,透过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导向,浅谈对平时高考复习的启示。
一、平时的复习教学,要加强对重要历史结论的史实印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历史结论的史实印证是高考能力的重要体现。
高考历史试题对重要历史结论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分析、评价来印证的,以此来加强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
因此,平时的历史教学要强化在这方面的训练。
【例1】(2008·上海卷)“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 D.三藩之乱【解析】本题通过对“渔阳”,“霓裳羽衣曲”“马嵬坡”的联系分析,此诗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很清楚了。
答案:C。
二、抓住主干知识中的重大事件及其过程,进行前连后串,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更是历史长河中的小小航标。
把握这些事件,进行前后联系,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例2】(2008·重庆卷)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此讲话发表于()A.华北事变之前 B.西安事变之前C.七七事变之后 D.八一三事变之后【解析】日本侵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
面对日本侵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是不同的,其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态度对抗战形势影响最大,根据选项中提供的几个事变产生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出正确选择。
答案:C。
三、平时的复习教学,要加强由果推因等逆向思维教学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
2020高考历史必知25个命题角度
2020高考历史必知25个命题角度【试题调研李彦晓原创整理】好多小伙伴反映高考历史题好难,尤其是选择题,摸不清考查规律,没见过题干材料,课本上也找不到答案,复习备考很迷茫,摸不着头脑。
针对这一情况,调研君特意总结了2020高考历史最有可能考查的命题角度,大家一定要仔细看哦!梦想很珍贵,努力特别酷,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冲冲冲!☆古代史部分1.从“大一统”角度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演进【角度说明】从“大一统”的角度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演进,着重考查考生对分封制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其对“大一统”理念的认同,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2.从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视角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角度说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留下了大量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着力挖掘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优秀经验,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特别关注】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国迅速动员整合全国力量,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示出了治理能力的强大。
该视角呼应这一社会热点,抚今追昔,面向未来!3.从作用(影响)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与监督【角度说明】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发展为当今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其也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特别关注】呼应当今高考制度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热点,贴近时代、贴近社会。
4.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影响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角度说明】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同历史时期商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
5.密切结合现实,从社会民生与国家进步视角考查经济现象【角度说明】高考历史试题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社会民生与国家进步视角考查经济现象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显著趋势。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审题思路与答题法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审题思路与答题法
一、选择题
(一)考试基本理念
第一步:审清主题。
有些高考卷的选择题采用的是主题式命题法(如2021年北京文
综卷),即首先用一两句话表达一个主题,然后选择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点命题。
因此,审
题时要审清主题是什么,某一主题下包括哪几道题。
第二步:复习主题。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检查以下几点:选择什么、学科知识(历史
事实、观点)、限制条件、材料的意义,以及一些概念或引用词的意义。
第三步:审备选项。
从史实与观点是否正确、与题干(材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审读。
具体来说,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重要的。
(二)审题的基本方法
1.仔细看看试题
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
2.明确结构
一般选择题的题干由选择项、主体知识和条件限定语构成。
选择项是指要求选择的内容,主体知识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史实或观点),条件限定语是对选择项在时间、程度、区域等方面的限定。
审题时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的选择项、主体知识和条件
限定语。
3.联系知识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
因此,在审题时,一定
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立意的角度(史料实证类)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立意的角度(史料实证类)(一)命题立意:1、命题立意:由于史料作者受到时代条件、政治因素、个人立场、研究方法、学识素养和视角等方面的影响,所呈现的史料记载则是不同的、多元的。
而史料实证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甄别史料的实证能力和增强对史料作者的认知评价。
2、命题结构:材料反映的是多元化的史料记载,选项答案组织是考察史料作者所受时代条件、政治因素、个人立场、研究方法、学识素养和视角等方面的影响,不能选择绝对化、武断的历史结论;除此之外,材料反映的是多元化的史料记载,选项答案组织应契合孤证不立的原则,选择能够共同推定的历史结论。
(二)真题典例1、(2018·全国Ⅰ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史料实证——历史记载的多元是史料作者受到研究视角的影响,不能选择绝对化、武断的历史结论。
2、(2017·全国Ⅱ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史料实证——历史记载是史料作者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不能选择绝对化、武断的历史结论。
3、(2017·全国Ⅱ卷)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史料实证——多元历史记载是史料作者受到时代的影响,不能选择绝对化、武断的历史结论。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立意的角度(史料实证类)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立意的角度(史料实证类)(一)命题立意:1、命题立意:由于史料作者受到时代条件、政治因素、个人立场、研究方法、学识素养和视角等方面的影响,所呈现的史料记载则是不同的、多元的。
而史料实证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甄别史料的实证能力和增强对史料作者的认知评价。
2、命题结构:材料反映的是多元化的史料记载,选项答案组织是考察史料作者所受时代条件、政治因素、个人立场、研究方法、学识素养和视角等方面的影响,不能选择绝对化、武断的历史结论;除此之外,材料反映的是多元化的史料记载,选项答案组织应契合孤证不立的原则,选择能够共同推定的历史结论。
(二)真题典例1、(2018·全国Ⅰ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史料实证——历史记载的多元是史料作者受到研究视角的影响,不能选择绝对化、武断的历史结论。
2、(2017·全国Ⅱ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史料实证——历史记载是史料作者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不能选择绝对化、武断的历史结论。
3、(2017·全国Ⅱ卷)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史料实证——多元历史记载是史料作者受到时代的影响,不能选择绝对化、武断的历史结论。
方法指导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趋向、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趋向、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一、命题趋向——选择题主观化经过长期的探索,选择题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全功能题型。
但这几年选择题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强,考查深度逐年加强。
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体现思维含量,使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生成必要的观点。
这表明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旨是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度及思维过程;功能由考查客观的史实知识转向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
试题通过全新的情境创设,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突破考生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让选择题呈现出新认识、新思想与新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发现正确答案的过程,既是对史料解释(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选择题主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历史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
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把握住每一个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2.对历史主题的理解与整理历史主题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更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导向。
如紧紧围绕“激荡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等这一核心思想。
3.注重对史学素养的考查这里的史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各种材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本依据。
由于史料庞杂,“所在多伪”,因此,史料实证要求的解读史料不仅仅是准确全面,而更是要确定所提炼信息的真实性。
它体现的是一个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的思维过程,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体现,是选择题主观化的典型体现。
高考历史命题的三个维度与五大选题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的三个维度与五大选题策略◎ 许长荣 中山市华侨中学 每年6月高考季,经常出现某某学校“撕书减压”的报道。
其中撕的大多数是平时考试和练习做的试题。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学生真的需要做那么多题吗?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试题的筛选直接反映了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因此,选好试题,需要教师透过高考真题,深入研究高考命题规律,使高考复习更具针对性。
一、高考试题怎么考?考试根本导向: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一)维度一:高考命题的立意集中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教育部修订的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强调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纵观2017年高考全国卷试题,各个学科,各套试题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是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
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也是高考试题命制的根本导向和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出发点。
1. 时空观念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例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例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高考历史命题的三个维度与五大选题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的三个维度与五大选题策略中山市华侨中学许长荣每年6月高考季,经常看到这样报道,在学校教学楼前,不少学生在欢呼声中,将一张张书本和试卷抛下,如同冬日里漫天飞舞的雪花。
仔细观察,其中大多数是平时考试和练习做的试题。
当高考结束,我们老师一看到高考真题的时候,心中感慨万千,从高二下学期第一轮复习开始,学生做了不计其数的试卷,我们也讲了不计其数的题,最后以大小15题来检测衡量一年多来的付出无数的艰辛和汗水。
我们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高三学生“撕书减压”的不当行为,但是,作为高三教师,更应该反思,学生真的需要做那么多题吗?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其工作和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切。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即可以利用的史料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急剧增加,也意味着“史海题山”出现了。
做题讲题考试贯穿整个高三复习过程,复习课怎么上,筛选试题的能力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选题、编题的过程是教师进一步分析、研究和深层次把握课程与教材的过程;是深入了解教学实际,进行教育测量的过程;是学习和运用各种教育科研方法的过程。
选好试题,编好试题,组好试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通过剖析高考真题,深入研理学史的这也是高考复习更具针对性的前提。
一、高考试题怎么考?考试根本导向: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考查主干知识,不追求考点的全覆盖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共102个考点。
考点分布如下:中国古代史16个;中国近代史10个;中国现代史24个;世界古代史3个,世界近代史13个,世界现代史19个;选修部分:选修一6个,选修二6个,选修三5个。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角度解析(十):世界思想史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角度解析(十):世界思想史世界是想史是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的核心角度之一,在高考中一直有所涉猎,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与启蒙运动三个方面,具体命题情况如下:1.命题特点:本部分内容虽然在高考中命题频率不高,但今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样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2.命题内容:(1)文艺复兴运动:①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条件: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②性质:带有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够,所以假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际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学说。
③思想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作用,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代表人物:初期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英国的莎士比亚等。
(2)宗教改革运动:①历史背景: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经济分散、政治分裂,受教皇压迫最重,被称为“教会的奶牛”;“赎罪券”的发行,激起德国民众的愤怒。
②兴起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③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圣经》是至高无上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只要虔诚信仰即可得救,上帝和人之间可以直接对话)。
(3)启蒙运动:①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新航路的开辟。
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
②时间:17—18世纪③性质:欧洲历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④核心思想:理性⑤代表人物及思想:英国:霍布斯、洛克(思想略)法国: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对中国儒家文化很有研究;提倡自由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认权利,但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反对君主专制,同时赞成“开明专制”。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实现权利的制约与平衡,(美国1787年宪法是对其思想的实践,中国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代表作《论法德精神》。
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立意
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立意、逻辑和问题研究高考试题命制,根据高考试题把握高三历史复习的方向与思路,可以使教学与高考更加对路,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近几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在高三复习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关注立意、逻辑以及阅读材料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一、学术支撑下的主题立意高考试题的命制专家在命题时特别注重立意。
记得杨宁一教授曾经讲过,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查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如2012年浙江卷第39题,“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略)(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制国家寥寥无几。
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
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该题立意高位而深远,可谓意味深长。
首先,在题头指出学界基于学术新视野重新理解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暗示考生要从“宏观角度”考察辛亥革命,并与之后的材料和问题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链。
在提供的材料和设问中,一方面,运用整体史观和全球史观,将辛亥革命放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其意义;另一方面,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将“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作为辛亥革命的意义之一。
可见,试题命制者的良苦用心和高位立意。
在这样的历史学习中,学生的思考会更理性,视野会更宏阔,素养也更深厚,真正起到“学史明智”的作用。
又如2013年浙江卷第39题第3问:选择明清时期世界转型这一时间节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详解高考历史选择题出题思路-
详解高考历史选择题出题思路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的基本题型之一,它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是一种设题灵活。
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
在高考试卷中,选择题约占49%的分值,是学生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部分。
一、题型特点1.知识覆盖面广。
2.注意对历史知识准确掌握程度的考查。
主要着眼于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对历史知识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对历史结论相关史实和理论依据的理解,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和认识。
3.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
4.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5.命题思路的创新和命题技术的提高。
(1)跳出教材束缚,不断创设新情景。
(2)题目形式多样,史料、图表等已延伸到选择题中。
(3)高考试卷中,实行背景材料形式,题目的综合性大大加强。
6.以中低难度题目为主。
二、题型结构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
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
备选项是指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备选答案,分为正确项和干忧项。
在文综试题中,出现了大量专题式或连锁式选择题。
三、应试策略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
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
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1.审题方法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
因其答案的惟一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
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为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
其具体要求是:(1)读懂背景材料。
每组选择题之前所出现的引导材料,是这组选择题的共同情景材料,其与各试题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系,试题也都是受背景调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立意的角度
(主流思想类)
(一)命题模板:
1、命题立意: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尤其是主流思想起到规范和引导社会潮流、运作的推动力。
基于中外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同时期呈现着相应的主流思想。
同时,主流思想对相应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人们行为方式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命题结构:以主流思想为命题切入点包括:主流思想的演变适应着中外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主流思想的内容对相应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人们行为方式等产生的影响。
(二)真题典例: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主流思想(思想演变)——西汉初年和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分别推崇黄老之学和董仲舒新儒学,都是基于历史演进和社会现实的需要。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主流思想(思想影响)——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强调伦理道德。
主流思想影响着佛教思想的本土化趋势。
因此,佛像造型出现了由服饰单薄趋向整齐,表情生动趋向庄严的变化。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主流思想(思想影响)——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强调伦理道德。
主流思想影响着人伦关系的扩充和强化。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主流思想(思想演变)——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强调伦理道德。
宋代,儒家思想面对佛道挑战而不断与时俱进,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使儒学由经学化、神学化到理论化、哲学化和思辨化的方向发展,以更加适应统治者的专制集权需要。
5、(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图6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主流思想(思想影响)——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中外贸易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以“华夷之辨”为核心的天下观。
这影响着政府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解读。
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主流思想(思想演变)——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演变: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传播西方民主思想;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
7、(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主流思想(思想影响)——古代雅典人文主义思想活跃,激发公民的参政议政的热情,这影响着民主政治的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