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3.6《摩擦力》教案(新版)浙教版
浙教版摩擦力教案
浙教版摩擦力教案篇一:浙教版科学七下摩擦力上课用综合例题和摩擦力有关的典型题型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1.将一袋大米放在匀速向右运动的输送带上,开始米袋与输送带间有一段距离的相对滑动,然后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当输送带突然制动时,米袋会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回答下列小题请选填以下合适的字母标号)A.受到方向向右的摩擦力B.受到方向向左的摩擦力C.不受力(1)米袋刚放上输送带的瞬间,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2)当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3)当将输送带突然制动时,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2.如图13 甲所示,小明顺着竖直的杆匀速下滑。
①乙图代表小明的圆点 A 画出其竖直方向受到的力②小明再沿比杆匀速下滑,其沿绳受到的摩擦力为f 滑、沿杆下滑受到的摩擦力为f 杆,f 滑____f 杆(选填“”,“=”,“”)。
③若小明沿杆匀速向上运动,他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_______3、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图中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为FB.甲、乙两图中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C.甲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0,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D.乙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F,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摩擦力与运动状态无关4.所示,四位同学用同一组器材进行了下面四项操作,甲同学拉木块A在长木板B上匀速运动;乙同学拉A在B上加速运动;丙同学固定A,拉B运动;丁同学拉B,使AB一起匀速运动.四位同学的操作中A与B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f甲、f乙、f 丙、f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甲=f乙=f丙=f丁B.f 甲=f乙=f丙,f丁=0 C.f甲=f丙=f丁<f乙D.f甲<f乙,f丙不确定,f丁=0 5.某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10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N。
浙教版七下3.6摩擦力教学设计
2、摩擦力
(1)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思考:两个物体之间保持相对静止时会产生摩擦力吗?(学生猜测)筷子提米实验
装满米的杯子在竖直方向上受力情况?它们是什么关系?
这也表明固体与固体间存在着摩擦;同理固体与气体与液体之间也存在摩擦力,结
根据实验器材以及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学生上来做实验)老师与其他学生观看,并一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浙教版科学新版七年级下册《摩擦力》第一课时优教教案_新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第六节摩擦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六节【主题】第六节摩擦力.【课时】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摩擦力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摩擦力的物理观念,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责任。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实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和液体都会产生摩擦力。
(2)能通过想象描述没有摩擦的世界将会出现的情景。
(3)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在读图中穿插必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3.情感价值观目标:(1)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渗透珍惜生命的教育,通过摩擦的利弊教学,树立辩证思想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教学准备棉布,弹簧测力计,砝码,木块,木板四、教学过程课前:教师登陆优教平台,发送《摩擦力》预习任务,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薄弱点,针对性听课。
1、导入活动一:展示图片汽车正在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面有人横穿马路,于是立即踩下刹车,从而避免了一场车祸。
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汽车速度减小直至停止。
活动二:探究摩擦力:教师演示: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使它运动起来,观察木块离开手后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
(木块离开手后运动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止)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木块受到了桌面对它的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得出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对于摩擦力的定义,0特别要注意“相对”这个词,为什么要加“相对”这个词呢?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摩擦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力学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而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图文并茂,生动而活泼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本节内容;特点之二是探究实验直接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滑动摩擦力;(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材中正文部分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设计思路】这节内容主体设计为科学探究内容,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放手由学生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以求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其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特出“学以致用”的物理学科特点。
摩擦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最新摩擦力 教案(浙教版七下科学)
《摩擦力》教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摩擦类型及产生摩擦的原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3.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难点: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学习过程】:情境体验引入新课试一试: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
想一想: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上述实验中蕴含什么道理?潜能开发自主探究活动一:摩擦力的产生读一读: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摩擦力的产生的原因?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比一比:类比重力的三因素,你能找出以下情况摩擦力的三因素吗?并画出摩擦力的示意图。
1、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2、匀速下滑的物体生成完善也可由下面动动手3、匀速向左行驶的汽车4、用力压紧不动的物体议一议:你能总结出有几种摩擦力吗?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活动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读一读:阅读教材“探究”猜想: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计划:学生讨论研究方法、设计实验步骤、记录表格,各小组组长统一思路。
做一做:分组按设计方案,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时记录测量数据。
想一想:实验探究分几步完成的?结论是什么?活动三: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读一读:阅读教材“科学世界”想一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并分别举例说明哪些是增大有益摩擦?哪些是减小有害摩擦?议一议:思考“动手电脑学物理”中的问题。
试一试,你能行: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科学下册 3.6《摩擦力》教案 浙教版
课 题
3.6摩擦力
日 期
a
教学
目标
1. 知道摩擦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和液体产生摩擦力。
2. 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理解摩擦力的利和弊,并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方法。
重点
难点
分析
理解摩擦力的利和弊,并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方法。
课程资源的准备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2.制动作用,各种机械和交通工具乃至行人的减速和停止运行,都是借助于摩擦作用。据此制成制动器和离合器。
(六)、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小结:
作业布置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知识如何联系。
课堂体验摩擦力。
引导学生分别从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不同现象,分别分析不同状态物体与固体物质之间存在摩擦力。
摩擦的利弊,结合课本与生活,让学生分析摩擦力的利弊。以及如何解决。
课后Βιβλιοθήκη 反思[引入]当你在平坦的马路上骑自行车时,若脚不踩脚踏板,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若想使行进中的车很快停下,应采取何种措施?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一、学生探究——固体、气体、液体存在摩擦
1、学生探究实验:分组操作图3-70、3-71及自行设计的其它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操作要领适当加以指导,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固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存在着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2、观察图3-74并阅读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讨论。
总结:固体与气体间存在着摩擦。举例。
3、观察图3-83,思考、讨论
固体与液体间存在着摩擦,这一摩擦比相同条件下固体在气体中的摩擦大。
0412_浙江版(2013)七年级下同步科学教案:3.6 摩擦力_0
3.6摩擦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能通过实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
(2)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理解摩擦力的利弊,并懂得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具体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力的利弊的学习,树立辩证思想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摩擦力的存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13~11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两个物体相对静止时(如筷子提米实验,筷子与米之间)也可能存在摩擦力。
4.摩擦力普遍存在。
例如,人走路时,后脚离开地面前要蹬地,此时地面对后脚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样人才会前进。
而前脚踩到地面时,地面会对它产生一个向后的摩擦力。
5.固体与固体之间会产生摩擦力,液体、气体与固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力。
【合作探究】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答:如果没有摩擦,则一些平时看似很平常的事情都将变得非常困难:人不能行走;自行车和汽车不能行驶,而一旦运动后则难以停止;拿东西也变得十分困难;不能用筷子夹东西吃等。
【教师点拨】1.确定物体是否受摩擦力,关键要看物体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趋势或是否发生相对运动。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方法:(1)假设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绝对光滑。
(2)判断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会运动。
(3)若会运动则受到静摩擦力作用,而且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若不会运动则不受静摩擦力作用。
3.不能把摩擦力的方向理解为必定与运动方向相反,因为摩擦力有时阻碍运动,有时有利于运动,但无论哪种情况,必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6《摩擦力》教案
3.6《摩擦力》指导教学书主备人:审核人:初一备课组
知者加速:
回答P114思考与讨论:
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怎样影响?
(二)互帮一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举例说明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物体存在着摩擦力
2.举例说明液体、气体与固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力
(三)释疑一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摩擦力
(四)自学二
自学内容:P115-116(5分钟)
自学提示:
1、读P115图3-76、77、78,归纳增大摩擦的方法;
(温馨提示:跟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哪个因素有关?)
2、读P116图3-79、80、81、83,归纳减小摩擦的方法。
知者加速:
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你还知道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例子?(五)互帮二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归纳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并解释原理。
(六)释疑二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
四、当堂检测。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3.6摩擦力(2)教学设计(表格式)
浙教版七下科学3.6摩擦力(2)教学设计产生摩擦时对摩擦一方进行不利磨损时,这样的摩擦称为有害摩擦。
如,机器的运动部件间产生的摩擦;人拉笨重的物体时,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自行车的轴与轴承间的摩擦;滑雪时,滑雪板与雪面间的摩擦;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方法1、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减小压力;如L 在地面上推动书橱前,先将书移出来,再推动;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做动作时,手握杆不能太紧;等,都是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的;方法2、压力不变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儿童滑梯的表面,尽可能的光滑;经常磨光刀面;汽车发动机内部接触运动部件间,尽可能的光滑些,等,这些都是通过把接触面弄得光滑些的方法来减小摩擦力的。
活动:图3-82气0的作用1)如图3-82甲,轻击一下有机玻璃底座,让底座沿桌面滑动。
底座容易滑动吗?2)通过粘在底座中心的橡皮塞中的小孔,将气球打足气。
再将底座放在桌面上(如图3-82乙),当气球内的气体从小孔中泄出时,轻击底座,底座容易滑动吗?方法3、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如,在机器的转动部分滴加润滑油;在生锈的门轴上滴加润滑油,磁悬浮列车(车体悬浮于轨道上方几厘米的高度上),气垫船(依靠高于大气压的空气在船体与支撑面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全部或部分脱离支撑面航行的高速船舶),等,这些都是通过使接触面彼此分开的方法来减小摩擦力的。
A B 取一支铅笔,按图A 的方式,将铅笔放在斜面上;观察铅笔的运动情况;再将铅笔按图B 的方式,放在同一个斜面上,观察铅笔的运动情况。
结论: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附视频) 方法4、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如,旱冰鞋装有轮轴;在笨重的木箱底下垫上些圆木,移动木箱就容易些;移动大型机器时,在支撑点处装上滚轮,沙发或冰箱等物体下面都装上滚轮;车轮都做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滚动轴承(将运转的轴与轴座之间安装上滚动珠)等;这些都是通过把滑动改为滚动的方法来减小摩擦力的。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六节摩擦力第一课时教案
摩擦力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摩擦研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的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重点1、判断摩擦力的存在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具钢管,甘油,毛刷,弹簧测力计,长形塑料轨道,砂纸,带有挂钩的木块及砝码。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4人/组,各组选出一个代表,数据记录员,操作员。
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教师事先在钢管一端涂上甘油,让男生握住涂有甘油的一端)师:请一位力气大的男生和一位力气小的女生上讲台来表演钢管拔河比赛,男生不发声。
结果男生输了。
师:你们先猜猜这位男生为什么会输?男生自己说说自己为什么会输?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摩擦力。
2.新课学习:(感受摩擦力)师:现在我们一起用手掌来感受一下摩擦力,完成任务单活动一。
(任务单活动一,体验、思考与讨论)1、将手掌紧压在桌面上,用力拖动手掌,手掌有什么感觉?2、将手掌自然放在桌面,轻轻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觉如何?3、将手掌自然放在桌面,不推也不动,感觉如何?4、将手掌与桌面分开,仍然移动手掌呢?师:认真体验每一个小活动,手掌的感觉都不同。
首先说说手掌有哪些感受?生:吃力,没感觉,蹭到一点力。
师:摩擦力对手掌运动有什么作用?生:阻碍作用。
师追问:阻碍什么?生:相对运动。
师:根据体验,概括一下: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生逐个说出:1、两物体接触面粗糙,2、两物体相互接触与挤压,3、两物体有(相对)运动。
(板书)师追问:你是怎么推断出这一点的。
生:.......师:保持相对静止两个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吗?比如上面哪一种情况?生:可能有。
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
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摩擦力》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知道这两种摩擦力的分类2.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4.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5. 了解动摩擦因数μ的决定因素,会用实验测量计算μ6. 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和利用摩擦力。
二、课前预习1、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摩擦力,请大家回忆一下,摩擦力可以分为哪三类?2、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课桌和书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给书本一个初速度,仔细观察书本滑出后在桌面的滑行情况是怎样的?3、书本在滑动过程中速度会逐渐减小并最终停止下来。
是什么原因导致书本的速度越来越慢呢?4、你能概括出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吗?我们可以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两手相互对搓来感受滑动摩擦力。
5、当我们用手掌压着桌面滑动时,桌面给手掌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6、手掌在桌面滑动时,桌面对手掌有摩擦力作用,那手掌对桌面有摩擦力作用吗?为什么?7、那手掌给桌面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8、那桌面对手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手对桌面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9、大家还可以再做一个实验体会一下:左手压在一本书上,右手将书抽走,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左手不动,由于书本与左手间是相对滑动的,所以无论是书给手的摩擦力还是手给书的摩擦力均是滑动摩擦力。
10、你能说出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吗?11、试比较说明弹力与滑动摩擦力在产生条件及力的方向上的关系。
1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是与运动方向相反吗?一三、请以左手压书,右手抽书的实例来体验滑动摩擦力方向。
14、有一种野蛮缺货法,就是卡车加速后退,突然刹车,则货物由于惯性会滑出车厢,试分析此过程中货物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
壹五、请写出滑动摩擦力的严格定义。
16、滑动摩擦力大小如何计算?一qi、公式中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吗?看下面三个图。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6摩擦力教学设计
七下第三章第六节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能用大量的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液体都有),能够想象摩擦力不存在时的情景。
2.能说明摩擦力的利弊,知道增大和减少摩擦的具体办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摩擦力的三要素及增大或减少摩擦的方法三、教学过程引课:情景再现,问题引入:1.1927年伦敦大冻,路面结冰,大约有1400人摔坏了手脚,大量的汽车撞在一起,你知道造成这一惨祸的罪魁祸首是谁吗?2.你能不能用一根绳借助大树拉住即将开动的汽车?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引出摩擦现象的概念)问:你知道什么是摩擦现象吗?(请通过以上情况进行小结得出)一、摩擦现象的定义概念: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现象,叫摩擦。
追问:你觉得从定义上看判定是否存在摩擦现象的关键点在哪里?学生思考,回答:1.相互接触 2.相对运动学生活动:请你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现象的一些例子,并能做出具体解释。
(举例说明自然界中摩擦力的现象:流星、人造卫星回收,行驶的船、筷子提米等等。
)评价、补充: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补充,教师适时点评。
思考: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1.假如没有摩擦,我们将无法在路面上行走;2.我们的手也不能拿住东西;我们无法捆绑东西;3.停在车站的汽车将无法启动,而在路上行驶的汽车将永远停不下来;......教师小结:摩擦现象存在的意义过渡:课堂小实验:将手掌紧压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动,使手在桌面上滑动。
你的手掌有什么感觉?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根据刚才的实验,联系摩擦现象的概念请同学们总结出摩擦力的定义。
二、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是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追问:结合摩擦现象的定义,你觉得判定摩擦力是否存在的关键点在哪里?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一说摩擦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浙教版七下科学)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摩擦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力学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而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图文并茂,生动而活泼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本节内容;特点之二是探究实验直接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滑动摩擦力;(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材中正文部分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设计思路】这节内容主体设计为科学探究内容,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放手由学生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以求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其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特出“学以致用”的物理学科特点。
摩擦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摩擦力》第一课时【创新教案】
第六节摩擦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六节【主题】第六节摩擦力.【课时】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摩擦力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摩擦力的物理观念,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责任。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实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和液体都会产生摩擦力。
(2)能通过想象描述没有摩擦的世界将会出现的情景。
(3)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在读图中穿插必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3.情感价值观目标:(1)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渗透珍惜生命的教育,通过摩擦的利弊教学,树立辩证思想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教学准备棉布,弹簧测力计,砝码,木块,木板四、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一:展示图片汽车正在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面有人横穿马路,于是立即踩下刹车,从而避免了一场车祸。
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汽车速度减小直至停止。
活动二:探究摩擦力:教师演示: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使它运动起来,观察木块离开手后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
(木块离开手后运动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止)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木块受到了桌面对它的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得出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对于摩擦力的定义,0特别要注意“相对”这个词,为什么要加“相对”这个词呢?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活动三: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产生要满足什么条件?其他学生补充:要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
师总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不光滑;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有挤压作用;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6节"摩擦力",在学生认识"力""弹力"和"重力"的基础上,再认识摩擦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列举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并说明其意义",因此教材呈现很多实例,试图从摩擦力的产生和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大小及摩擦力的利和弊等方面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摩擦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有关的例子,但认识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如"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
所以本课在教学、实验中要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借此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并建构滑动摩擦力概念。
2.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滑动摩擦力的现象,进一步认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3.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熟悉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4.学生通过"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世界将会变得怎么样"的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理解摩擦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摩擦力概念的建构;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建构及实验过程中对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体验感悟,走进"摩擦"学习任务1:做一做,想一想。
将手掌紧压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动,使手在桌面上滑动。
()你的手掌有什么感觉?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使它运动起来,观察木块离开手后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摩擦力》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第六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六节【主题】第六节摩擦力【课时】第2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摩擦力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摩擦力的物理观念,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责任。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摩擦力的利和弊(2)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读图中穿插必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3.情感价值观目标: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渗透珍惜生命的教育,通过摩擦的利弊教学,树立辩证思想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方法难点:能根据具体的实例判断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三、教学准备气球,玻璃底座,一张桌子四、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一:课前回顾: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 它们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
活动二:摩擦力的利弊教师提问:摩擦力是否都有益于人们?(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开放思考,举出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例子,根据具体例子,得出有益的摩擦力需要增大,有害的摩擦需要减小)活动三:观看课件上的动图,雨雪天气汽车容易发生打滑,打滑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大地面与汽车轮胎之间的摩擦?装防滑链为什么能增大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开车轮胎打滑的例子讲述了摩擦力过小的弊处,贴近生活,非常亲切,易于引发共鸣,承上启下引出增大摩擦的必要性)活动四:通过阅读课本上拉小提琴的例子,思考怎样才能使小提琴拉得更响。
老师提问:我们都知道小提琴能发出声音是因弓和弦之间的摩擦产生的。
怎么使小提琴拉的更响的?学生:压的重点声音就响点老师总结:根据上节课我们所学的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我们可以知道,弓对弦的压力越大,摩擦力也就越大,因此声音就越响。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六节摩擦力第一课时教案(1)
摩擦力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用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和液体都能产生摩擦力2. 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摩擦力和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初步体会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学会研究摩擦力的简单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1.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 列举能说明存在摩擦力的事例教学难点: 1.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拿两本书,每一本每一张各交叉叠着,请两名学生相互拉,然后两边再增加一名学生师:同学们在拉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么?生:拉不动师:那你们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操作,把每一张纸分开来(其他同学给予演示学生掌声)师:这个方法很好,刚才你们觉得分不开的原因是什么?生:有摩擦力师:这个摩擦力存在于哪里呢?生:纸和纸之间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摩擦力,要学习一个力,我们一般都从从力的三要素出发,大小、方向、作用点师:刚才这两位同学感受过了摩擦力,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和研究一下摩擦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毛刷、纸,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完成导学案中的活动一,一会请组长来分享你们的成果活动一:(1)将手掌紧压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动,使手在桌面上滑动,你的手有什么感觉?摩擦力对你的手起到了什么作用?(2)拉着让毛刷分别在纸上向左向右运动,观察毛刷的形变及其形变方向(提示:毛刷的形变程度代表了什么?形变方向代表了什么?)(3)毛刷不动,拉着纸条向左向右运动,观察毛刷的形变及其形变方向(4)向左向右手压毛刷,毛刷和纸条保持静止,观察毛刷的形变及其形变方向 (5)书本倾斜一定的角度,使物块静止在书面上,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分析此时摩擦力的方向思考与讨论一:(1)什么是摩擦力?(提示:可以根据所做的活动一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2)摩擦力的分类(3)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确定?教师下位指导,请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师:同学们思路很开阔,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师:老师带来了两瓶雪碧瓶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提不动,想请一位力气大一点的同学帮帮忙,有没有人愿意搭把手?教师拿出两瓶雪碧瓶子,一瓶抹了洗洁精,一瓶没做处理,请学生来提起瓶子学生在提瓶子过程中发现抹了洗洁精的瓶子很难提起来师: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为什么刚才你提不动了吗生:太滑了师:哦,谢谢这位热心的同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可以闻闻手上是不是有什么熟悉的味道?生:洗洁精的味道教师把抹了洗洁精的瓶子倒出一部分水,再让学生尝试师:你再试试,看能不能提起来师:这时候为什么又可以了呢生:水的质量变轻了师:有那么点意思了,话句话说,瓶子对手的什么变小了生:压力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猜测一下摩擦力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呢?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师:真的是这样么,我们刚才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简单的猜测,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木板、物块、弹簧测力计、毛巾,请同学们先组内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开始进行实验,分工明确,在导学案上记录好相应的数据学生实验,教师下位指导,拍摄学生的视频请学生分享实验方案和实验结论,教师点评通过不同组的分享,改进实验,大部分同学会采用匀速拉小车,速度不好控制,极少数同学可能会想到采用拉小木板,避免匀速直线运动难以控制的问题。
浙教版科学七下3.6摩擦力说课课件
学习方法有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完成实验后让学生边演示边解释。
主要采取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堂小结: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实验掌握摩擦力的方向并学会判断,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找班上力气比较大的两位同学用力拉开两本插在一起的书 练习2:桌面上的大木块A,木块上有一小木块B,拉木块B,AB都不动,哪些面上有摩擦力,方向如何?设置练习二的目的让学生自已 用练习一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建模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问: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刷子在桌面上运动摩擦力作用在哪里?答在接触面上 这堂课的目的是运用学生自己的能力,在体验的基础上将对摩擦力的感觉转变为理性的概念。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存在。 力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才能要让力显现,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给学提供毛刷、粗糙纸片,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摩 擦力的存在,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怎么样的实验现象表示有摩擦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游戏中,从生活的具体事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转化法知道摩擦力的存 在,还要为完善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做铺垫。学生展示完后问 学生对前面的探究活动有没疑问。
四、教学过程
(一)、摩擦力的存在------活动显现摩擦力 设计意图在推毛刷但是毛刷还未运动时刷毛已经弯曲观察敏 锐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若没有教师直接演示把毛刷放在 斜面上,让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放在斜面上的毛刷 有向下运动的趋势,静止在斜面上的毛刷与斜面之间也有摩 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小结:
作业布置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知识如何联系。
课堂体验摩擦力。
引导学生分别从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不同现象,分别分析不同状态物体与固体物质之间存在摩擦力。
1.损耗能量,由各种形式的能量所转化成的机械能,由于摩擦作用,将进而转化为热能而散。
2.引起磨损。它使机械效率降低,润滑油和功率的损耗增加,零件丧失精度乃至损坏,因而需要更换。
(五)摩擦的有利作用
1.传动作用,各种动力机、驱动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动装置(如皮带、传动链、齿轮、蜗轮、蜗杆等)和各个联动部件之间的静摩擦力,带动各种工作机运转。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一、学生探究——固体、气体、液体存在摩擦
1、学生探究实验:分组操作图3-70、3-71及自行设计的其它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操作要领适当加以指导,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固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存在着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摩擦的利弊,结合课本与生活,让学生分析摩擦力的利弊。以及如何解决。
课后
反思
3.6摩擦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题
3.6摩擦力
日期
5.12-13
教学
目标
1.知道摩擦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气体和液体产生摩擦力。
2.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理解摩擦力的利和弊,并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方法。
重点
难点
分析
理解摩擦力的利和弊,并懂得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方法。
课程资源的准备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引入]当你在平坦的马路上骑自行车时,若脚不踩脚踏板,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若想使行进中的车很快停下,应采取何种措施?
2、观察图3-74并阅读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讨论。
总结:固体与气体间存在着摩擦。举例。
3、观察图3-83,思考、讨论
固体与液体间存在着摩擦,这一摩擦比相同条件下固体在气体中的摩擦大。
结论:不但固体会产生摩擦力,气体和液体间也会产生摩擦力。气体和液体间的摩擦力有时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四)摩擦的有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