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论南宗与北宗山水画气韵的异同
论南宗与北宗山水画气韵的异同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06期摘要:明末画家、理论家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把明朝之前的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宗与北宗二个流派,其中北宗以李成、范宽为主,南宗主要以董源、米家父子等为核心。
两派山水画在表现形式、技法,尤其是在气韵关系上有显著的不同。
北宗山水在表达气韵关系时以表现雄厚、庄严、苍茫、雄健为主,南宗山水主要以平淡、天真俊秀、温润为主。
南北二宗论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南宗;北宗;气韵;山水画所谓南北宗论,是关于明代之前的中国山水画绘画史上的绘画风格流派划分的相关理论,它是由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中提出的。
他认为南宗以王维为首,山水画画风以文人画为主,是为表达文人画家的感情寄托;北宗以李家父子为首,山水画画风庄严雄伟,苍茫浑厚,以世俗画家的表现现实生活为主旨。
北宗以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为主,在宋代有赵伯驹、赵伯骕,以至后来的马远、夏圭都是北宗的代表人物。
南宗的主要以王维的水墨山水画为主,其传为董源、巨然、荆浩、关仝、郭熙、米家父子,以至于元四家。
董其昌主张南宗绘画即为文人画,北宗绘画即为院体画。
南北二宗的山水画画风在气韵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南宗之祖王维渐进自然,意蕴幽深,颇有天趣,已经慢慢有了禅宗的气韵,在此后,这种意味慢慢在董、巨手中得到了逐渐发展,到了元四家的作品中这种意味达到了顶峰。
而北宗山水画以大小李将军为主的绘画特点是以刚硬的线条勾勒,上色比较浓艳,到后来的马、夏的作品中,更是缺少了这种平淡天真的意味,而南宗与北宗的这些不同主要是山水画中体现的气韵关系的不同。
“气韵”一词最早见于南齐谢赫,他在所著《古画品录》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著名的对绘画进行品评的“六法论”。
这里把“气韵生动”放于首位,说明了气韵的重要性,气韵也因此成为品评一幅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这里,气韵更多的是一种意会,是一种境界,是不可言传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哲学的高度。
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一.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宋朝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进展的顶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宋朝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制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宋朝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
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乐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尽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割裂和隔膜,在一段时刻内维持着相对安宁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进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显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标准,道释画中以吴家样阻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绩最高宋朝山水画取得了空前的的进展。
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
与北宋山水画相较,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显现了新的转变。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述演化为南宋精致简练,“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
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事实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反对追求的宋朝,力主“作画贵有”,以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大体功与实践技术,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郁,韵味转变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取得深化,涵盖更为普遍。
阻碍阻碍阻碍阻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提倡“”,从而确立了艺术思维的。
作为价值学原那么,赵孟頫既保护了的人格趣味,又了的游戏态度;作为原那么,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类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在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北宋南北两大山水画派中的李成、范宽、董源以不同的画风
北宋南北两大山水画派中的李成、范宽、董源以不同的画风和卓越的贡献,创立了当时三大主要流派。
米芾曾云:“李成真见两本,伪是三百本。
”可见李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画的水墨山水,善用淡墨的情韵,体现山水的灵秀,展现的是文秀的一路。
米芾又谈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山动。
”李成创造了“卷云皴”,他的作品虽没有留下,但从师承李成的郭熙的画中可以看到卷云皴的表现形式。
“卷云皴”是最早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山水画皴法之一。
北宋另一主要流派山水画家是范宽。
范宽与李成虽然是北方流派,但是与李成有很大的不同。
他的画体现的是壮武的风采,王诜将他与李成比较,称之为“一文一武。
”范宽传世的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
他画山水,强调主峰突出,要占三分之二的画面。
以一种雄伟峻厚的气势,显示一种咄咄逼人的威严。
同时,范宽又十分重视具体景物深入细致的刻画,精心经营山坳深壑中的飞瀑流泉和山峦的顶端密密层层的树木。
特别是正面的山体以稠密的小笔,皴出山石巨峰的质与骨。
这种皴法便是后人所称的“钉头皴”或“雨点皴”,稍大一点的被称为“豆瓣皴”。
五代乱世之山水画的南北两派
五代乱世之山水画的南北两派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但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的补景出现的,到了隋唐时期才正式独立出来。
在唐代,山水画一派是以李氏父子(李思训和李昭道)为代表的青山绿水,一派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画史界有人称他们为南北宗山水画之祖。
唐代的山水画得到了确立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五代开始到宋元,乃至清初,山水画的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巅峰,被众多文人画家所喜爱。
从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的五十多年时间,史称五代十国。
在这段时间里,中原地区战乱频繁。
但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五代水墨山水却有重大发展,并形成南、北两大山水派系。
其中北方山水画派以荆浩、关仝等为代表,善绘雄伟壮美的北方大山大水,作高远构图,笔墨劲峭雄健。
南方山水画派以董源、巨然等为代表,喜写平淡天真、滋润秀丽的江南景色,多平远构图,笔墨圆润轻淡。
荆浩是北方人,曾隐居于太行山,所以他接触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
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巨壑,具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为中心,用云蚰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
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
据传《匡庐图》就为他的名作。
他的弟子关仝则为长安人,师荆浩,却有“青出于蓝”之誉,自成一体,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的关、陕一带的风光。
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画上巨峰高耸,气韵深厚;所画林木,有枝无干,却给人“乱而整,简而有趣”的感觉。
五代荆浩《匡庐图》绢本水墨画185.8×106.8 cm主峰由垂直片状的山体结组而成,山石的轮廓用尖锐转折的笔法勾勒,边缘整齐,彷佛刀切割过,渲染则是在巖面内侧施浓墨,靠近轮廓的外侧留白。
描绘山石的皴法是从范宽变化而来,画家以密如雨点的皴纹,刻划岩石粗砺坚硬的质理。
然而,除了点、擢的中锋用笔外,还可见到侧锋斜砍的笔法。
这种“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万壑松风图》可以见到典型的例子。
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
宋元山水画的异同
宋元山水画的异同宋代和元代的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山水画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展现的精神风貌各有千秋。
宋代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
而元代山水画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以“元代四大家”为代表的山水画家,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把笔墨的情趣与个人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山水画由写实风格向写意风格的转变。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1.重笔与重墨宋元山水画都十分注重笔墨,只是各有偏重,造成两者偏重不一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画的材质不同。
从宋代到元代,作画的材质由绢与熟纸变成了半生熟纸。
宋代很多的山水画都作于绢上,主要是因为绢材质本身的优势:“绢,是丝织品,是透明而光泽的体质。
这种体质,对于水墨画更能掌握它的规律,发挥它的特性。
特别地发挥了笔势的纵横生动,墨彩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对形象描写的亲切性与艺术性。
”绢的材质特点可以使墨色更加丰富、有透明感。
如郭熙的作品《早春图》,这幅作品有着“春山早见气如蒸”的意境,能体现出这样的意境,就在于郭熙用水和用墨的技巧,他利用绢的特性,将各种墨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夏圭的作品《溪山清远图》,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绢作为材质,而采用了熟纸,但一样有着墨色透明和丰富之感,并且形神俱佳,充分展现了江南烟雨的气息。
这幅作品能展现出这样的效果也离不开作者娴熟的用墨技巧以及用笔的沉着、果断。
宋郭熙早春图而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可以说在宋代的基础上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并且由宋代的重墨转向了重笔。
元代山水画的用纸很多都是半生熟的纸,这种纸张的优点在于具有不渗化性,能够帮助用笔技巧更好地发挥,这也可以说是元代山水画重笔的原因之一。
依照半生熟纸张的特点(渗透性弱),画家在作画时更倾向于选用干枯毛笔,这也就道出了元代山水画里出现“松”与“毛”的原因。
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元代很多山水画家都是文人雅士,提倡的也是诗、画、书、印一体的风格,如著名画家吴镇、倪云林等,他们不仅画作优秀,在书法、诗词等方面的造诣也颇高。
第十讲宋代山水画赏析
巨然 〔五代〕秋山问道图
▪ 2.北派山水画的代表荆浩、关 仝
▪ 荆浩,生卒不详。唐末隐居太行山洪 谷中,自号洪谷子。他重视写生,创 造了“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 方法。他的山水画取景广阔,故有大 气磅礴之势,宋人称为“全景山水”。 荆浩还著有《笔法记》,是有价值的 山水画理论。
▪ 今传作品《匡庐图》,绢本,水墨画。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作描绘太行 山景色,全景式构图,陡壑高峰雄伟 峭拔。山间清泉倒挂,林麓屋舍、桥 梁林木,烟岚缭绕其间。荆浩,长期 隐居在山西太行山的洪谷,故号洪谷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 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 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俊 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 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 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 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 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 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 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 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 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 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此图无作者款印。 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
▪ 《万壑松风图》绢本,设色。高 远构图,近景山脚下溪塘小桥。 茅屋坐落在密林中,水村中一白 衣文士安坐。山路蜿蜒,烟岚弥 漫,层崖丛树,飞瀑流泉。形象 刻画颇为精致。
巨然《层崖丛树图》 《层崖丛树图》
为绢本,水墨画。 《层崖丛树图》作高 峰两座,烟岚掩映, 山路崎岖,给人以轻 松疏朗之感。山体用 长披麻皴,墨色较淡, 破染松活,轻柔秀润。
浅析两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之对比
目录摘要 (1)Abstract (4)引言 (5)一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态度及艺术历程 (5)1 意境的出现及其象征意义 (5)2 五代宋初山水画的鼎立兴盛局面 (6)3 创立两宋山水画流派的依据及其繁衍生异 (6)二宋代山水画的构图理念和空间表现形式 (7)1 雄浑磅礴的北宋山水画 (7)(1)郭熙“三远论”呼应下的山水画表达特点 (7)(2)平铺直叙的“全景式”构图 (8)2 清旷空灵的南宋山水画 (9)(1)意象概括的角隅之景 (9)(2)特写景物的空间诗意化 (11)三两宋山水画中“写情画意”的笔墨特色 (12)1 两宋山水画的笔墨与皴法特点 (12)(1)北宋山水画中墨法与皴法的运用 (12)(2)刚劲有力的“斧劈皴” (11)2 院体画中的文人画思想 (12)(1)“米氏云山”中“真”与“幻”的表现形式 (12)(2)文人画与院体画的相辅相成 (12)四《林泉高致》对宋代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研究及影响 (13)1 绘画观念在《林泉高致》中的系统化 (13)(1)研习传统技法的运用 (13)(2)自然的观察与选景 (13)(3)意境的感悟与体现 (14)2 《林泉高致》对宋代山水画的画论指导意义 (14)五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语言与审美意识 (15)1 两宋时期道教的艺术意味 (15)(1)道教观念影响下宋人山水的审美追求 (15)(2)“含道映物”与“澄怀味象” (15)2 宋代理学观念熏陶下的山水画发展 (16)(1)宋代理学思想的活灵活现 (16)(2)宋代画家思想中理学启示 (16)六宋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及对近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17)结语 (18)参考文献: (1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0)致谢 (21)浅析两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之对比引言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深入人心,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学科在20世纪以后更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风格。
两大门派大对比:北方山水画派与南方有何差异?
两大门派大对比:北方山水画派与南方有何差异?本文导读:五代十国时期,很多画家在技法风格上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用笔更加多变,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除了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大写意。
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环境艺术加以描绘。
"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
首先,我们来说说北方山水画派。
北派是由五代时期后梁画家荆浩开创的,他的经典著作《笔法记》,对山水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北方山水画派的出现和兴起开创了独特的构图形式,善于描绘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
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和范宽的"雄杰",被称为"三家山水",而三家又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荆浩,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
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作品有:荆浩的《匡庐图》、《雪景山水图》,关仝作品《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李成所作《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作品。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
南方的地域特征是山峦平缓,连绵不绝,草木丰茂,境界辽阔。
这些特征,决定了南方派山水画构图、布景上平远的特色。
在表现技法上,董源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对后世影响极大,"元四家"、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四僧"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作品有: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作品。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五代宋初是一个山水画的高峰。
后人把这一时期的画分为南北两派。
北方画风以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为代表,多画北方石质山,雄伟俊厚,石质坚凝,风骨峭拔,长松巨木,飞泉流水,手法上多用线条勾出山石轮廓,然后用坚硬的“钉头”、“雨点”、“短条”皴之,形成斧劈皴、折带皴。
南方画风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多画江南土质山,平淡天真,轻烟淡峦,平沙浅渚,洲汀掩映,气象温润,手法上山骨隐现多用柔和线条润媚点子,形成披麻皴、荷叶皴。
北宋前期多沿袭这两种风格。
这两种风格都主张师法自然,从山林中得到灵感。
北宋中后期,院体花鸟画得到很大发展,山水画的发展相对停滞。
其中的亮点是米氏父子开创的“米氏云山”,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还有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关于山水画理论的经典。
南宋的山水画得到意外的发展,其代表画家是李唐、马远、夏圭,总体风格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刚而猛。
(那个时代的画连我这样的外行都能辨认出。
)手法上用刚性线条勾出山石的轮廓,再以大斧劈皴法横扫。
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北方沦陷之后,痛失家国的宋人再也无法忍了,爱国的情绪汹涌而激烈。
许多的诗人、画家不顾柔弱之躯奔赴前线。
整个时代的内容是爱国,风格是豪纵义愤。
在岳飞是“笑谈渴饮匈奴血”,在陆游是“孤剑床头铿有声”,在辛弃疾是“醉里挑灯看剑”,这些艺术正是南宋志士们内心急躁不安的情绪和刚强不折的精神的外化。
在那些刚而猛的作品以外,他们的笔下也有一些隐逸的题材,如《清溪渔隐图》、《寒江独钓图》等。
这正是南宋爱国画家激烈情绪的另一面。
当急切的爱不能实现时,便可能产生恨;极端的热情遭到挫损时,便可能产生冷漠。
从艺术上讲,马、夏把李唐开创的刚劲、简练、局部取景的画风发展到了更高的巅峰。
到了元代初年,赵孟頫起来反对近世,抵制南宋画风,提倡唐人的自信奔放。
其实这种提倡只是一种追慕,唐人飞扬的神采再也没有真正回到过中国人的脸上。
那时的文人已经落入了社会的底层,隐逸是社会性的。
简述两宋山水画的发展与变化
简述两宋山水画的发展与变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尤其是在绘画领域。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简述两宋山水画的发展与变化。
在北宋初期,山水画开始从绘制山川地貌转向追求内心情感的表达。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注重形式的完美与细致,注重绘画中物象的真实性。
代表性的画家有李成、李唐、李公麟等。
他们的作品以笔墨写实,山水景色的表现力强,给人以细腻而精致的感觉。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宋时期出现了一股追求自然和意境的思潮。
南宋山水画家以观察自然景物为基础,注重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的变化,力求表现自然的美和情感的内涵。
代表性的画家有范宽、郭熙、杨万里等。
他们的作品以写意和意境为主,强调笔墨的运用和艺术的表达。
他们通过表现山水的气势磅礴和宏伟,以及自然景物的变化和流动,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南宋时期也出现了一种注重绘画技法和技巧的山水画风格,称为“工笔山水”。
这种风格的山水画注重细节和精确,以工整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表现出山水的细腻和精致。
代表性的画家有李公麟、马远、夏圭等。
他们的作品以色彩鲜艳、线条工整为特点,给人以一种精致而纤巧的感觉。
两宋山水画的发展与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画家们对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北宋时期注重形式的真实和细致,南宋时期注重感受自然和追求意境,工笔山水则注重绘画技法和细节的表现。
这些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后世的山水画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启示。
总的来说,两宋山水画的发展与变化,既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也反映了画家们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无论是北宋时期注重形式的真实和细致,还是南宋时期注重感受自然和追求意境,以及工笔山水注重绘画技法和细节的表现,都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遗产,也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的素材。
浅谈南北山水画的不同
浅谈南北山水画的不同作者:满小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在我国,山水画一直在国画中占有者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化里先人们的智慧,而山水画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南北两个画派。
北方的山水画刻意的表现了北方山石的质感,石质坚凝,棱角分明,风骨雄浑。
以短促沉郁的钉头、雨点及短条子皴为主。
这与北方山水的地理特征有关。
基于南方的大的环境条件,南方多见披麻、荷叶等皴法,在山水画面上以淡墨清润,温雅轻岚的作品较多。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在我的意识当中,山就是由土和石头累积起来的,国画中的浅绛山水正是描绘了这一现象,慢慢的欣赏总能在作品当中找到山的那种宏伟之感。
关键词:南北山水;地域性;差异;国画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8-0178-01南唐开创了江南山水画独特的风格样式与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南派山水画的典范,自那以后一直受到画界的关注。
尤其是晚明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以后,更是奉董源为文人画和南派山水画的宗师。
诚然,无论何种文化或艺术的发展与成就,皆非一人之力所能为,必然于其前或同时代已形成相当风气,只是因为董源的成就更加突出,影响更加深远而为集大成者,从而获得跨越时空的后世所共同认可并敬仰之故。
在南方,特定的地理条件所形成的山水景观多植被覆盖,草木茂盛,烟云氤氲,秀丽温婉。
以董源为代表的山水画家,表现出江南特有的宁静、平和与烟云秀润之景,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亦反映出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
在技法上表现为用笔细致,参杂干笔皴擦、水墨晕染,加上苍润的披麻皴和错落的苔点,使画面清丽婉约,浑然天成。
而北方山水,主要表现了北方石质山岳,山势险峻之感,在画中多有长松,古树,巨石,飞泉等物体,来表现北方山水应有的壮观之感。
同时在技法方面,以顿挫的线条勾出山石的凹凸之感,再用披麻皴等皴法加以描绘,突出了山石的外轮廓线条,让山石显得坚毅不到。
高山耹听,北宋和南宋山水画的区别
高山耹听,北宋和南宋山水画的区别宋代的水墨山水:以水墨写意,疏淡处见真性情。
宋山水画的最大特点就是水墨刚劲,造型简括。
宋代山水画的繁荣兴旺,名家名画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古今一流,纵观其形式、技巧为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由于北宋宣和画院府藏古代书画作品全部被掳掠往金国,南宋的画院建立的时候,只有李唐这个原北宋徽宗时期的画院画家,所以南宋的山水画风格实际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从布局上,南宋山水一改北宋崇山峻岭般的全景山水模式,李唐晚年就已经开始创作“残山剩水”般的小景山水,北宋时期那种大山堂堂的山水再也看不见了。
北宋山水:崇山峻岭般的全景山水模式: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的整体的把握对象,较为直接、坦白,“以大观小”,北宋山水拥有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特点。
《夏山图》北宋屈鼎绢本淡设色纵45.3厘米横115.2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北宋山水画特点: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和无我之境。
这种客观性在于求真,而非求似,使山水画不仅可望可行,还可游可居,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一种“牧歌式”的亲密关系。
其代表者是范宽的关陕峻岭,和董源的江南平远真景。
《临流独坐图轴》范宽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建立之初,在宫廷中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征召大批画家到画院供职,为宫廷服务。
宋徽宗时,画院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南宋山水画处于北宋向元代山水画变革的过渡时期,它作为南宋山水画创作的主要体现形式,既有对其前山水画风格、技法的继承和总结,又有对元代文人画成熟风格的启示和肇示。
《晴峦萧寺图》北宋李成绢本淡设色111.4×56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南宋山水特点:残山剩水的小景山水南宋山水画则受宫廷画院画风的影响,追求细节真实和诗意表达。
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
这里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不再是那种异常繁复杂多的整体面貌;相反,更经常出现的是颇有选择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甚或某个对象的某一部分出发的着意经营,安排位置,苦心孤诣,在对这些远为有限的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
南北方山水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南北派山水画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表现手法:南派山水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和笔墨的变化。
南派画家善于运用干笔、湿笔、点染等技法,通过不同的墨色和笔触来表现山水的形态和气氛。
他们追求笔墨的韵律感和灵动性,注重表现山水的神韵和意境。
北派山水画则更加注重形象的真实再现,强调细节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
北派画家善于运用勾勒、皴擦、晕染等技法,通过精细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山水的细腻之处。
他们追求形象的逼真和立体感,注重表现山水的壮丽和宏伟。
- 题材选择:南派山水画多以南方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如江南水乡、山间小径、溪流瀑布等。
南派画家喜欢描绘自然景色中的宁静和幽雅,追求一种平和、恬静的意境。
他们注重表现山水的神韵和气质,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
北派山水画则多以北方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如高山峻岭、辽阔的原野、雄伟的长城等。
北派画家喜欢描绘自然景色中的壮丽和雄伟,追求一种豪放、雄浑的气势。
他们注重表现山水的壮丽和宏伟,追求一种真实而有力的视觉效果。
- 审美观念:南派山水画追求一种清逸、淡雅的审美观念,注重表现山水的神韵和意境。
南派画家喜欢通过笔墨的变化和线条的流动来表现山水的灵动和韵味,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他们注重表现山水的内在美和精神境界,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北派山水画追求一种豪放、雄浑的审美观念,注重表现山水的壮丽和宏伟。
北派画家喜欢通过精细的描绘和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山水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追求一种真实而有力的视觉效果。
他们注重表现山水的外在美和气势磅礴,追求一种
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浅谈中国南、北派山水画的地域风格
是处于他所画的山水之间的“观世音”。如
因为“变易”,所以国画的南北风格差
此作画状态,才能出山水画精品、神品。
异会变化,是可以融合的;因为“不易”,
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气先在体内,而 所以国画的南北风格差异还是会存在的。
后由内而外地呼吸吐纳,升清降浊,把气运
到笔端。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8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而秦岭-淮河以南,常年高温多雨,气 候湿润,多土质山,山体受雨水冲刷,风化 剥蚀缓慢,因此山体平缓,起伏较小,造成 了南方地貌圆润、柔和的视觉效果。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出名的地域,如江 南、塞北、中原、关中、河西、西域、岭南 等。从古代国画的语境上讲,北派在唐宋以 前指以中原、关中为核心地域的绘画风格,
一、影响南北山水画风格差异的地理气候因素 以秦岭-淮河为界,此界以南山体较为
平缓,常年湿润,多植被;而北方山体较为 陡峭,起伏较大,四季分明。这种地域差异 影响了山水画的发展走向。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四季分明,夏季高 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石质山,岩体在 热胀冷缩的物理作用下易风化,故北方山体 大多棱角分明,表面粗糙,在视觉上给人以 斧劈一般的感觉。
在唐宋以后指以现在的北京为核心地域的绘 画风格;南派则是指以江南、岭南为核心地 域的绘画风格。
南北山水画风格既有艺术上的差异,也 有文化上的差异。这既有地域上的成因,也 有文化上的成因。
北方山川面貌粗犷,历史厚重,视野开 阔,气候寒冷,北方人性格相对冷静大气; 而南方山清水秀,山川密布,沟壑纵横,气 候温润,南方人性格细腻,心思缜密。这些 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到画作里。
三、南北派山水的共性
为刚,水为柔。山水画,画山水。有山
中国美术史南北风格差异及例子
中国美术史南北风格差异及例子
中国美术史中南北风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作题材、表现技巧、意境气氛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南北风格的具体例子:
1. 宋代南北山水画风格差异:
- 南方山水画追求意境的营造,注意表达感情和自然意蕴。
代表作家有南方的范宽和南宋四家(李嵩、傅山、赵伯温、黄公望)。
- 北方山水画则注重对于景物的形态描绘,尤其是远近关系
和透视法的运用。
代表作家有北宋的郭熙和李唐、冯梦龙等。
2. 元明时期南北绘画差异:
- 元代南方绘画注重写意,追求禅意、寓意,主张虚实结合,用墨多而重。
代表人物有杨万里、夏圭等。
- 明代北方绘画注重直观写实,更加重视对于形象的忠实表达,运用色彩丰富。
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徵明等。
3. 清代南北绘画差异:
- 清代南方绘画借鉴了明代南方画风的特点,但在表现手法
和创新上有所突破。
代表人物有唐伯虎、郑燮等。
- 清代北方绘画强调对现实的描摹,对于人物和景物的刻画
力求逼真。
代表人物有石涛、高克恭等。
这些例子只是中国美术史南北风格差异的一部分,南北方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也是存在的,因此在具体艺术作品中可能会有南北风格的交融。
此外,以上例子也只是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实际上南北美术风格差异还存在更多方面的差异与特点。
宋元两朝时期的南北画风
宋元两朝时期的南北画风宋元两朝时期是我国画坛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进展的顶峰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南北两地出现了不同的画风和画派,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本文就宋元两朝时期的南北画风进行深入探讨。
一、南方画风的特点南方画风主要指宋元两朝时期南方各个地区的绘画风格。
这段时期南方的绘画出现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画家和画派,例如四川的李唐、安徽的黄公望、福建的吴镇、南京的赵孟、苏州的顾恺之等等。
南方画家们注重形神合一,并把描摹自然作为画作的重点。
他们思想开阔,在自然和人文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素材,力求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画作之中。
他们用墨色的深浅来表现景物的远近、轻重和分寸,通过细致的刻画和构图,使画作变得生动、逼真。
南方画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文人气质”,这种气质主要体现在画作的雅致、清新和意蕴之中。
南方画家不仅在技艺上做足功夫,还注重画作的情感表达和情境表达,把画作跟自己的情感经历和精神追求融合在一起。
二、北方画风的特点北方画风主要指宋元两朝时期北方各个地区的绘画风格。
这段时期北方也出现了非常有代表性的画家和画派,例如陕西的李公麟、山西的白玉蟾、河南的吕伯阳等等。
北方画风与南方画风不同,更强调笔墨的生硬和浓烈。
北方画家多以刚健、丰满的笔法为主,用深沉、阳刚的墨色来表现人物和景物,形成了独特的北方画派。
北方画家从实况中寻找创作灵感,力求表现形象的力度和气势,把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精神融入到画像之中。
北方画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意境的表达,这种意境主要体现在画作的神韵、气势和豪迈之中。
北方画家常用富有节奏感的笔触和丰富多彩的章法,来表现大气磅礴、清新自然、恢弘壮观的气度。
三、南北画风的交融虽然南方和北方的画风各具特色,但在宋元两朝时期,南北画风也有一定的交融和融合。
例如,南方的黄公望和北方的吕伯阳,就在画作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上做了很好的融合和创新。
南方画家通过吸取北方画家的实物表现和构图方法,丰富了自己的画作内容和艺术表现力。
北宋山水画南北地域性风格探究
【中国美术研究】宋太祖赵匡胤扫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建立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朝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太宗、真宗继位后更是鼓励学艺,对文臣喜爱有加,使得京城“才学之士,彬彬辈出”。
这一时期,人民生活安宁祥和,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商业、手工业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尤其手工业方面,独立尝试创造、生产,丝织业、造纸业的发展更为显著,为文学及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也是构成山水画地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在自然中感悟,于画画的过程中探索符合自然特征的表现方式。
南方山峦平缓,连绵不断,草木丰茂,烟云淡雅。
故南方山水画多用以长线皴擦,以表现南方自然山川秀润之感;图式多为横构图,以体现南方山水特有的连绵;用墨以淡墨、湿墨为主,令画面更多了几分润泽与清秀。
而北方气候干燥,山脉气势磅礴,山体多粗糙,棱角分明,植被多干枝。
故北方山水画多用斧劈皴、刮铁皴、豆瓣皴等笔法,来体现山石的坚韧与挺拔;图式多为全景式构图,使北方山水特有的雄奇壮美跃然纸上;用墨较重,凝重中不失清丽,在表现北方山水气势的同时又不失精妙。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对南北方山水做了详细的介绍:“东南之山多奇秀,天地非为东南私也……西北之山多浑厚,天地非为西北偏也……”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域特征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同,这便使得以全景式大山水为主的北方山水具有“雄浑宏大”的视觉感受,而南方山水更多给人以“平淡天真”之感。
一、雄浑壮阔格物之境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雨水少、温差大,气候干燥,植被稀疏,山峦以土石为主,给人以山势雄浑、棱角分明之感,就像北方人的率真与热情,山水画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北方所特有的大气沉雄、浑厚劲健的画面意境。
五代画家荆浩、关仝开创了北方山水画的新画风,被认为是北方隐逸画家的代表,大家争相效仿学习,由此被后世称为“北方山水画派”。
北宋时期以李成、范宽为代表,山水画法皆由荆、关而来,并分别融入了自己对于自然物象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表现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宋代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代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
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宋代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的发展。
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
与北宋山水画相比,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写演化为南宋精巧简洁,“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
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实际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
反对追求精雕细琢的宋代院体画,力主“作画贵有古意”,认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影响影响影响影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
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三.
“吴门画派”简称“吴派”,一般认为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是为“吴门四家”或称“明四家”。
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
历史背
景:1.专制高压的政治统治明代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更甚于前,皇权空前强化,这是吴门画派形成的外部政治环境。
2.尚文重教的文化传统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在历史上经过了一个由“好剑尚武”到“习儒尚礼”的漫长过程。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吴人尚武好勇,故《汉书地理志》记载:“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①东晋灭亡后,大量的北方官僚地主南渡。
在南迁的人群中,有相当一批是文人学士,如王充、严子陵、王羲之等,使得江南崇文之风日渐浓厚。
加上皇家对文化的重视,促使全社会习文之风大盛。
3.活跃的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与文化的兴起任何一种文化,从其存在的特定地域来说,社会经济基础是其形成的物质根据,是内因;其他各种文化的积极因素的影响是外因,是条件。
4.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艺术流派的成熟,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吴门画派正是在苏州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的。
风格比较:沈周(公元1427-1509年)出身富于收藏的士大夫世家。
年轻时沈周便接受家庭亲友前辈的教育熏陶,培养出了深厚的文学艺术才能。
沈周一生不仕,曾游历太湖流域各地。
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诗文书画都有很高造诣。
沈周画法主要取法元人黄公望、吴镇等人,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诸家。
早年多作盈尺小景,具有沉酣深厚的意趣,亦作细笔或青绿山水。
作品大多反映画家对大自然真切而生动的感受,反映出画家开阔的胸襟、
丰富的想象力。
沈周以80岁高龄去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影响巨大,成为“吴派”的开创人物。
沈周的画作描绘江南一带佳景胜迹的卷、轴、册页占有相当的比重。
如他为老师杜琼画的《东原图卷》,为他的朋友吴宽画的《东庄图》册,为他的亲家徐有贞画的《桂花书屋图》轴等,都是苏州当地的景色,真实、质朴,抒发出细腻的情感。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沈周而起的领袖人物。
他出身官宦之家,富有文学才能和书法才能,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之一。
早年文徵明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被录取,不再求仕进,致力诗文书画艺术创作。
54岁时他被荐进京,感官场的黑暗和仕途险恶,后以足疾为由上疏求退,返回苏州,专力于诗文书画。
文徵明一生过着平静优裕的生活,文徵明绘画师承沈周,但对他的绘画艺术影响最深却是元代画家,尤其是赵孟的艺术。
他的小青绿山水、室宇人物和墨笔古木竹石,明显从赵孟頫画法变化发展而来,萧疏幽
淡的情调,层层叠叠而不重纵深关系的布局,山顶平台,浓密的叶苔小点,棱角清楚的矾头等具有特色的画法,与黄公望、王蒙、倪瓒的绘画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
文徵明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画法有工细与粗率两种,工细的作品为多,其中又有着色与不着色之分,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临仿前人或描绘具体环境景物等。
山水画《江南春》为画家78岁作,
是一件极成功的作品。
画面近景为数株清瘦乔木,刚刚吐出新芽,中景洲头已是桃红柳绿,淡淡远山,辽阔平静的湖面,表现出江南水乡春色明媚秀美的风光。
构图平稳,造型疏秀,用笔设色轻淡柔和,显示出文徵明绘画艺术特有的风格和情调。
画的是江南春景,更展现人的感情,表现的自然景色便是当时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环境。
四.
四大名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都自具风裁。
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既学习古人,也敢于突破古人成法,而取材直接来自自然,贴近生活,故作品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清初四王,是受了董其昌的影响,追求模古仿古,将更好地运用古人的笔墨当作最高追求,他们把古人画中的景物搬前挪后,达到古人画中的完美境界,他们在研究古人笔墨上的确达到一定水平,在发展干笔渴墨方面也丰富了文人画的表现方式,但他们一味模古,大大桎梏了文人画的发展。
而清初四僧,是旧明遗逸,在画中或抒发亡国之痛,或表达个人情感,他们不满足于挪用古法,他们深入自然,寄情与山水,他们以抒发自身感受为目的,而不屈附于社会审美需
求。
董其昌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绘画风格和浸润着其美学旨趣的画理画论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积极倡导鼓吹“南宗”正统地位的一代宗师,董其昌的山水画南北分宗论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董其昌的山水画上追五代董源、巨然,宋代郭熙、米芾,元代黄公望、倪瓒等,集诸山水名家之所长,在笔、形、境三方面建立了独特的图象符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特征表现在笔的图象符号上体现出书法性、趣味性、节奏感的强调,而在形的图象符号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平面形式语言“符号化”的特征董其昌的山水画在境的图象符号上表现出平淡天真的意境董其昌的山水画风格在当时就风靡一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画家奉为“南宗”正脉的一代宗师后世画家如八大、四王等都是继承了和发展了董其昌的山水风格而享誉盛名的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引言问题的提出第一章董其昌的生平第二章董其昌的山水画论第三章董其昌山水画作品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