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问答题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
1.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概括第二段段意思。
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3.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引用论点的?
“舍生而取义者也”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4.在引出论点之后,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具体分析和阐释论点的?
正反对比论证
5.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6.本文讲舍生取义的道理是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试列举两点理由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运用对比,给人印象深刻,有说服力。
7.“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本句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想法?
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
9.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
10.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1.在孟子看来,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应挺身而出?用文中话回答。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2.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13.从第一段的阅读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在面临选择时,要始终把“义”放在第一位。
14.第二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举例论证,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进行批判。对比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15.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义”重于“生”,同时也证明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
16.“一箪食,一豆羹”这个故事很有名,作者引用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他对于“生”的重要作用;证明上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同时也衬托出下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7.“一箪食,一豆羹”对于“乞人”具有怎样的重要的作用?(用原文来回答)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8.文中举“行道之人”和“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论证“义”比“生”重要。
19.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已”。
20.“此之谓失其本心”指的是什么?结合实际生活谈谈怎样才能“不失本心”?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在人生道路上,面对问题需做出选择时,应有义重于利的观点,体现生命价值。
2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
就是“舍生取义”中的“义”,就是“人皆有之”的“羞恶之心”
22.人们会在哪几方面“不辩礼义”,以至“失其本心”?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失其本心”的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后,人会怎样?
“本心”就是人人天生的所固有的善性,但有的人不能恪守这天生的善性,在环境影响下,受物欲诱惑,从而去善向恶。
24.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本心”就是“义”,“本心”丧失,“义”就丧失,就不能“舍生取义”;反之,只有恪守“本心”,像“贤者”那样“勿丧耳”,就能“舍生取义”
25.请指出“失其本心”的都是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为宫室之美者、为妻妾之奉者、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者。
26.“此之谓失其本心”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28.文中运用不少反问句,请指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何不用也?”“何不为也?”可增强语气,加强论辩力。
29.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30.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31.请举历史上“舍生取义”和“舍义取生”的例子各一个。
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毅然上绞刑架。(文天祥拒绝高官诱惑和死亡威胁誓死不降元)汪精卫叛国投敌,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