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邦领导力
汉朝的崛起刘邦的胜利之道
汉朝的崛起刘邦的胜利之道汉朝的崛起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举世瞩目的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刘邦作为汉朝的创立者,其独特的胜利之道功不可没。
本文将从刘邦的战略部署、政治手腕和领导风格等方面,探讨汉朝的崛起与刘邦的胜利之道。
一、战略部署刘邦在汉朝的崛起过程中,展现了精准的战略部署。
首先,他采取了择地而居的策略,选择了险要的地理位置作为根据地。
他深知“以守为攻”的道理,通过占领关键山川,有效遏制了敌人的进攻势力,确保自己的安全。
其次,刘邦灵活运用巧妙的战术调动,以小打大。
他深知自己无法直接与敌方大军抗衡,因此采取了分兵渗透、攻其不备的策略。
他善于以少胜多,将有限的兵力用于攻破敌人防线的要害部位,使敌人溃败。
这种以少胜多的战术,为他在战场上获得多次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政治手腕除了军事方面的战略,刘邦在政治手腕上也展示了出色的能力。
他首先采取了宽大的政策,对降伏的敌人给予了宽容待遇,尊重他们的地位和权益。
这一做法有助于争取人心,减少了敌对势力的反抗。
其次,刘邦秉持“王道”的治国理念,寻求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
他注重经济建设,推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生产力。
同时,他还注重军事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军事制度,把士兵的生活待遇提高,增加了士兵归属感和忠诚度。
三、领导风格刘邦拥有鲜明的领导风格,为汉朝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他广纳贤才,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
他废除了以世族血统为主的选拔制度,大胆施行赏罚制度,使人才得以充分施展才华。
他任用魏豹、周勃等重要将领,使汉朝军队实力倍增。
此外,刘邦具有高度的政治洞察力。
他善于从局势中捕捉到变化,准确地把握时机。
他能够随机应变,迅速调整战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了多次胜利。
总结起来,汉朝的崛起离不开刘邦的胜利之道。
他凭借独特的战略部署、政治手腕和领导风格,成为汉朝的奠基者和推动者。
他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皇帝和政治家具有深远影响。
刘邦的胜利之道,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座丰碑,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典范。
游侠刘邦和他的三权分立
游侠刘邦和他的三权分立刘邦,中国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以其独特的三权分立制度为后世所称道。
这个制度使得权力更加分散,避免了集权统治的弊端,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行政权刘邦为了有效管理帝国事务,设立了行政权,由他个人负责。
作为帝国的最高权威,他享有最高的行政权力,并且对百官进行任免。
刘邦秉承着“相信人”的原则,委任贤才为官,以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行。
刘邦通过设置各级官员来保证行政权的顺畅运作。
为了落实自己的治理理念,他实行“分封制”,将帝国划分为若干个封国。
每个封国都有一个封地的负责人,负责管理当地的政务。
这样的布局使得行政权力相对分散,避免了过度集中的局面。
二、立法权刘邦为了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设立了立法权。
立法权是由多个机构共同执行的,这些机构则代表了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
同时,刘邦也非常注重平衡各方势力,以达到全面参与和民主决策的目的。
刘邦在帝国各地设立了议会和法院来行使立法权。
议会由来自各封国的代表组成,他们代表自己的利益和地区的民意。
法院则负责审理各类案件,并根据情况作出公正的判决。
这样的机构设置使得刘邦能够听取各方建议,制定更为公正的法律和政策。
三、司法权刘邦为了保护人民的权益,设立了司法权。
司法权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是刘邦政权成功的关键之一。
为了避免行政干预和滥用权力,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和立法部门,并由专业的法官组成。
司法机构负责审理各类案件,包括刑事和民事案件。
法官根据法律和证据作出公正的判决,并确保法律得到顺利执行。
刘邦实施了严格的法律体系,为社会维持秩序和公平正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游侠刘邦通过三权分立制度的引入,成功地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均衡。
他赋予自己行政权,利用分封制分散权力,确保了行政的高效运行;他设立议会和法院执行立法权,平衡不同利益群体并制定公正法律;他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执行。
这一制度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权益具有极大意义。
刘邦的概念技能
刘邦的概念技能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是中国秦末汉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他具备了许多重要的概念技能,包括:
1. 统一思想:刘邦具有统一思想的能力,能够将不同地区和势力的利益统一为自己的目标,并通过言辞和行动来达到这个目标。
2. 政治智慧:刘邦在政治上表现出极高的智慧,能够灵活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处理各种政治纷争和利益冲突,并以权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3. 领导能力:刘邦具备优秀的领导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魅力和气质来吸引和激励人们,使他们愿意追随自己,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
4. 战略眼光:刘邦擅长制定和执行长远的战略计划,能够从全局出发,把握战争整体态势,并根据战争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5. 善于用人:刘邦善于用人,能够发现并利用人才,赏识和信任有才干的人,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职位和权力,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团队。
6. 勇于冒险:刘邦具有勇于冒险的精神,愿意在关键时刻承担风险和挑战,并能够在困难和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总的来说,刘邦是一位具备统一思想、政治智慧、领导能力、战略眼光、善于用人和勇于冒险等重要概念技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些技能使得他能够成功地推翻秦朝的统治,建立起自己的汉朝,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
读《资治通鉴》之多角度看刘邦【原文】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隐瞒)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就分给他),与天下同(共享)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嫉妒)之,贤者疑(怀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大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音:镇,镇守)国家,抚(安抚)百姓,给饷馈(输运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擒)也。
”群臣说(悦)服。
【译文】皇帝在洛阳南宫设宴与群臣饮酒,说:“各位侯爷、将军,诸位不要隐瞒,老老实实告诉我,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高起、王陵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来就封给他,与天下共享利益。
项羽则相反,有功劳的他要陷害,有贤能的他要怀疑,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人民,供应军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得天下。
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是他为我所擒的原因。
”群臣心悦诚服。
【解析】一、综合评价刘邦说自己的成功,不是自己行,而是自己能用那些有本事的人。
刘邦深悟领导力的精髓,领导越大,权力越大,盲点越多。
不管什么事,领导都可以说了算,是因为他有权力,并不是他有这个能力。
因此,能听进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就是个好领导,反之,就会犯错误。
刘邦打仗听韩信的,治国听萧何的,战略上听张良的,所以他就成功了。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曾提出领导力修炼的三条:仁,明,武。
仁就是要懂政治,关心百姓疾苦,能争取人心拥戴,用人能成就人。
明是判断力,方向、路径的判断,危与机的判断,人与事的判断,这实际上就是重大问题上的决策能力。
刘邦教你非凡的领导智慧
刘邦教你非凡的领导智慧楚河汉界是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
讲的就是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刘邦作为一介布衣,甚至在未成名前,因成日游手好闲,贪恋女色,成流氓之风气。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够逼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乌江自刎。
上演了流传至今的霸王别姬这么一个故事。
楚汉之争,刘邦于项羽那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毛泽东评价刘邦就两句话:政策对头,知人善任。
刘邦的创业过程,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他领导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重视人才,如:破例启用韩信。
武有韩信,谋有张良,文有萧何,近身有樊哙。
刘邦自己虽才能平平,却能使群英拜居帐下,听命调遣。
启用韩信更可见其不拘一格的重视人才。
影视剧中的韩信韩信本是贵族子弟,后家族没落,却从小熟读兵法。
本是项羽帐下一名执戟郎中(就是贴身侍卫)。
他看上了项羽的勇猛和用兵。
想在其麾下成就一番事业。
奈何项羽根本就没把他这个贴身保镖放在眼里。
于是韩信转投刘邦军中。
起初同样不受待见。
就在他心灰意冷时,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萧何。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排挤,进了汉中,正在筹备为杀回关中而苦恼的刘邦正缺一位大将军。
萧何了解韩信的军事才能后。
用自己的性命做保证力荐还是个士兵韩信堪当此大任。
刘邦相信萧何。
居然真的拜其为汉王的大将军。
从此韩信开始了战神传说。
刘邦也因此成就一翻帝业。
再说项羽,身边唯一的谋士范增,却被他排挤。
范增走后,面对纷杂的局势,有勇无谋的项羽开始走下坡路,直至身死乌江。
二、善于纳谏,如:张良骂醒刘邦撤出关中在各路诸侯群起反秦时,秦二世统治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奈何风雨飘摇的大秦帝国,还有根定海神针——大将章邯,此人极善用兵,出咸阳后,先灭陈胜,后斩项梁。
如今又兵进赵国,直抵巨鹿城下。
刘邦,项羽在楚怀王的安排下,一个北伐率兵阻击章邯,一个西进攻取咸阳。
就在项羽大战章邯时,刘邦已取关中。
攻入大秦帝国首都咸阳城后,咸阳恢宏壮阔,美女如云,草根起步的刘邦哪见过这阵势。
瞬间垂涎三尺。
于是开始享乐了起来,想当然过起了关中称王的生活。
领导学概述---以刘邦为例
领导学概述---以刘邦为例领导者是决策者,管理者是执行者。
刘邦主要靠领导,主要抓人。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简言之,领导者是决策者,管理者是执行者。
领导与管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活动的目标只有在有效地管理之下才能实现;而管理能够出效益也只有在正确的领导决策下才能实现秦朝末年是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而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两个人是这部大戏当之无愧的主角。
刘邦,原名刘季,出身卑微,身无长物,如果没有秦末大乱他可能只是个泗水亭长兼街头小混混的头头;项羽,名将项藉之后,身长九尺力能扛鼎,众多楚人追随的当时英雄。
正是这么悬殊的条件下,刘邦带领手下步步为营最终打败项羽建立了汉室江山。
为什么这么多人心甘情愿的为刘邦效劳?为什么他能带领手下打败项羽?现在应用领导五力模型从各方面分析刘邦领导的艺术。
首先是感召力。
领导者唯一的定义是有追随者,而刘邦是靠什么吸引了一批追随者呢?换句话说?怎么分析刘邦的感召力呢?首先,刘邦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
秦始皇南浔,仪仗万千,刘邦看到后说:“大丈夫生当如此!”一句话把刘邦的雄心张志展现无遗。
尽管刘邦出身草莽,但同样不能否认他绝对是一个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
刘备知人善任、不拘一格,肯不计前嫌、招降纳叛,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另外,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
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其次是激励策略与影响力。
刘邦不学无术却有超强的领导才能,只因他具备了这三个优点
刘邦不学无术却有超强的领导才能,只因他具备了这三个优点在古代历史上的皇帝之中,最会用人的应该是刘邦和曹操这二人,而曹操是个官二代,刘邦是一个小混混;从出生来说,刘邦更了不起;毛主席也曾经评价过刘邦,称他为封建皇帝之中最厉害的一个,那么,刘邦这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为何会有超强的领导才能,我认为他身上这三个优点很难得:一、有自知之明:刘邦不学无术,脑袋空空,但他确实是个实在人,能够意识到自己这一点,所以他把自己的谋士都当老师对待,一遇到问题,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他知道自己没学问,遇到问题也不会解决,就厚着脸皮问下属怎么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很多人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尤其是很多做领导的爱面子,觉得下属比自己高明是件丢脸的事情。
下属智谋、学问比做领导的要高,如果领导刚愎自用、搞一言堂,不但决策会出错,有真本事的下属也会被这种“猪头”领导逼走。
就像袁绍、袁术这两个“猪头”领导,很多人才都是被这两个“猪头”气跑、气死的;刘邦的厉害之处就是明知自己是个“猪头”,勇于承认,有自知之明,让有真本事的下属为他出谋献策,所以他最终的决策都是正确的。
二、姿态低,能听得进去下属的意见:刘邦是小混混出生,身上难免带有“江湖气”,和这类上司打交道往往让下属感觉他很有“人味”,很少有“官味”,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不摆臭架子、平易近人;这就导致下属敢给他说真话、说实话,他知道自己没本事,也不会去和下属抬杠、争论。
不可以去看,张良、陈平、萧何、韩信……这些人说怎么做,他几乎很少有意见。
下属不给领导说真话、说实话,不是他天生就爱说假话,说假话也累;这都是被领导逼的,很多领导都比较强势、爱面子,下属给他说真话、提好的意见,他不但不采用还记仇,傻X才敢给这种领导提意见,除非脑子进水了;刘邦的对头项羽就是这样的,他的谋士给他提好的意见,他基本都不听,最后还把最忠心的范增给逼走了。
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邦在未成功之前,他想要收买人心,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自己的下属,放权给下属;刘邦起初不听萧何的建言封韩信为大将军,不只是刘邦舍不得,而是因为刘邦是有顾虑的,你空降一个没有尺寸之功的黄毛小子当大将军,那些战功赫赫的将军都不闹翻天了,而最后刘邦还是接受了萧何的建议,突破重重阻力拜韩信为大将军;对于韩信的信任,也是依托于他对萧何的完全信任,他能把大后方交给萧何,把韩信培养到最后要挟他封齐王,都和他大胆用人有着直接关系;也可以说,刘邦是个赌徒,就像今天的风投,他自己没有才能,只能冒着巨大风险去信任别人,巨大的风险之下让他有了巨大的收益。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
此前,尽管其中的故事老是耳熟能详,但从未以领导力的观点去认真研读过。
依照张教师的提示,又重读《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两卷,结合领导力课程中学习到的框架去分析琢磨,确实收成良多,有了更多的明白得和熟悉。
中国传统的领导力学问绝对不弱于西方的理论,可能缺少总结和提炼的缘故吧,让咱们的知识传承缺少了一些系统性。
读这两卷书,其实不只看到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行为,还有其他许多人的行为也值得咱们去深切的分析和试探。
可是由于篇幅有限,在那个地址就只能重点讨论刘邦和项羽了。
咱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异同点。
第一,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需胸有大志。
不管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仍是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都表现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领导者,第一要有高成绩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超级关键的内激因素。
只有具有强烈的动机,才能鼓励一个治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冲破。
第二,一个领导者要具有“大义名分”。
这点在中国的治理中尤其重要。
项梁和项羽的立楚怀王以收民望和刘邦的斩白蛇起义,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阻碍力,第一有“大义名分”,他的权利来源第一要来自于职位权利中的法定权利。
只有权利来源是合法的,才能有感召力,才能凝聚人心。
在那个方面,当项羽杀义帝时,已经丧失了那个大义名分,我以为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缘故之一。
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分析了,那个地址重点分析二人领导力的方面的不同,并由此总结二人成败的缘故。
第一,我以为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用人。
刘邦能够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
在用人方面,刘邦所说的一段话能够成为经典:“夫运筹策帷帐当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因此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因此为我擒也。
《管理学》浅析刘邦的管理之道
浅析刘邦的管理之道
“统一战线”借力打力
秦朝灭亡的第二年,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爆发。 刘邦第一次攻打项羽的都城彭城 (今徐州)时,率领 了56万人马,当时项羽不在彭城,正在山东平定诸 侯叛乱。刘邦想趁项羽后方空虚打项羽一一个措手 不及,且自信满满。果然,他攻占了彭城。但没想 到,项羽很快率领3万人马杀回,刘邦56万人马被 项羽打得溃不成军,20万人战死。刘邦坐着一辆马 拉的板车一 路西
浅析刘邦业的历程中,他遇到了两个强大对手,第一个 是强大的秦朝,第二个是能征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刘邦之 所以能笑到最后,是因为他在和每一个对手对阵时,都会寻 找盟友一起作战。在战胜了共同的敌人之后,他再动手解决 身边的盟友。 公元前209年,刘邦找来好友萧何、曹参、樊哙,鼓动老乡们 反,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两岁,他起兵反 秦时,已经48岁了。七年后,他登基称帝,开创了汉朝的数 百年基业。
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 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他用丁公 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只要你是叛徒, 连新领 袖都不能容你。”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 心,胜利之后,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可 谓“人尽其用”。
浅析刘邦的管理之道
小结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 二是人才。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 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 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
从刘邦起兵到秦朝灭亡,三年时间。刘邦没有治军经验,是 个常败将军。起初,刘邦连一个小县城都攻不下来,只好向 项梁和项羽求援。公元前208年,赵王被秦朝20万大军围困在河 北巨鹿,楚怀王一方面命令项羽解巨鹿之围,另-方面要刘邦 向西攻打秦都咸阳。此役,项羽显示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以3万之军大破秦军主力20万,奠定了整个反秦战争的胜局。 就在项羽与秦军交战正酣之时,刘邦一路西进,没有遇到像 样的抵抗,经过几次不痛不痒的战斗之后,兵临城下。公元 前207年,秦朝灭亡。
刘邦高超的领导艺术
刘邦高超的领导艺术一、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刘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就是说,在谋划方面,刘邦不如张良。
在治理国家方面,不如萧何。
统帅百万军队,不如韩信。
但为什么刘邦能够平定天下呢?就在于他能够任用人才,而不像项羽,把人才都赶跑了。
《三略》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
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什么意思?说的就是,作为一个统帅,一个将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招揽英雄的心。
如何去招揽呢?就是根据功劳大小,赏赐不同的财物。
同时,还要了解自己的下属,究竟是什么品性,什么能力。
接着,要做到把握住他们的内心,根据他们的欲望,给予他们想要的钱财、权力与地位,以此来牢牢控制住他们。
如果能够控制住贤人君子,那么团队内部就能够齐心协力。
所以,国家安定,是因为能够得到贤人君子的辅佐。
国家衰落什么灭亡,是因为失去了贤人君子。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都要自己的目标与志向,只要把握住他们的欲望与志向,就相当于控制住了他们。
《鬼谷子》中也讲过了:“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每一件事情,都有着自己的本质,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动力。
通过道德层面的交往,党友层面的交往,或者是财物、美色层面的交往,以此来打开对方内心的源动力,让对方为我方所用。
首先,任用张良。
张良,三次给黄石公捡鞋子,最后得到黄石公的赏识,并教授他治国理政,兴邦立国之道。
后来,张良帮助刘邦在鸿门宴全身而退,暗度陈仓治理关中,平定三秦,策反英布,联合彭越,后来还功成身退,安度晚年。
汉高祖刘邦的权力掌握与统治手段分析
汉高祖刘邦的权力掌握与统治手段分析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秦朝灭亡后建立了汉朝,并成功地统治了整个大汉帝国。
本文将从权力掌握和统治手段两个方面对汉高祖刘邦的执政能力进行分析。
一、权力掌握1.巧妙运用战争胜利取得权力汉高祖刘邦通过一系列战争的胜利,成功地夺取了政权。
他在起义军中的首次大胜,使他被视为领袖并获得更多的军事支持。
在战胜嬴政后,刘邦的军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并最终成为了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2.巩固统治地位的宽容政策汉高祖刘邦在权力掌握后,采取了一系列宽容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宽恕了许多曾经反对过他的敌人,赦免了不少被关押的囚犯,并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改过自新。
通过这一政策,刘邦赢得了更多的人心,为自己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统治手段1.重用人才汉高祖刘邦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他以能力为标准,不分贵贱出身,广泛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任用他们担任重要的官职,并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力。
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也为刘邦自己的统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实行了轻徭薄赋政策。
他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降低了各项徭后,国家税收仍然稳定增长。
这一政策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增强了刘邦的统治合法性和广泛支持。
3.独断专政尽管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些积极的统治手段,但在实际统治中,他也表现出了独断专政的一面。
他集权式的统治,将大权握于一己之手,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实施严密的监控和控制。
这种独断专政的统治方式确保了他的权力不受动摇,但也引发了一些社会不满和问题。
总结:汉高祖刘邦通过巧妙运用战争胜利和宽容政策,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他懂得重用人才,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并实行独断专政,以稳定和加强自己的统治。
刘邦的统治手段对于巩固汉朝的统治、稳定国家和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刘邦的统治手段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独断专政可能限制了各阶层的参与和言论自由,导致社会动荡。
浅析刘邦领导力
浅析刘邦领导力班级:11级工商管理2班姓名:王书栋学号:P112315768摘要: 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
与“鞭挞天下,威震四海”的秦始皇相比,他的出身以及打江山的资本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没有潼关、崤山之险,也没有关中、巴蜀之富,更谈不上有秦国的那样一支“铁血军团”。
但就是这么一个甚至带有浓重“流氓”色彩与习气的刘邦,却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让刚刚一统天下的秦朝二世灭亡,开创了汉家四百多年的基业。
本文认为刘邦之所以最后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主要在于其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本文认为其领导力主要体现在知人善用、分工授权、善于纳谏以及无为而治等几个方面。
关键字:刘邦知人善用授权纳谏刚愎自用汉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人,后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发扬有突出的贡献。
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
陈胜起事后不久发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后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虽说如此,但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空山,是一个穷光蛋。
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知道自己该如何利用众人的力量,调动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这也正是他领导力的体现。
一、知人善用:正如我们所知的,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
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刘邦的领导思想
刘邦的领导思想领导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古至今,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
虽然不同的时代领导者们运用的方法不同,但是不可置否他们的领导方法是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产生的。
因此我们在评价和思考他们的领导思想及领导效能时应实事求是,将他们的领导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领导,正是这些领导,造就了中国的历史。
而决定这些领导人物行为特点和历史成就的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和领导思想,是他们的智谋。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华使得他领导的集团在烽烟四起的楚汉相争的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从而开创了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传奇的一笔。
领导特质论者说刘邦是天生的领袖,姑且不说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其作为领导者成功的领导思想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1.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善于用人者则事业兴,不善于用人者则事业毁。
因此,任用什么人是件大事,不可不慎也。
刘邦本是一个小小农村的亭长。
竟然能够统治天下,成立了西汉王朝。
他靠靠的不仅仅是运气,主要是人才,在他的周围有张良,韩信,萧何,陈平。
而众观历史,世上人才不缺,关键是能否发现人才和如何利用人才。
历史上很多领导者身边都围绕着许多才能很高的仁人志士,但是许多人才却都弃领导者而去或者没有发挥他们的所长。
刘邦自认为,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智不及张良。
虽然都不如这些人,但是刘邦善“将将”,精于管理人才,有高明的用人艺术。
刘邦用张良“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才能。
用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的才干。
用韩信善于带兵的才能。
因此,做领导不是说非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情,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那么事业便成功了。
因此当代领导要做到对待人才要注重细节。
识人很难,尤其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领导者应该先做到明察秋毫,提高自己发现和管理人才的能力知人善任,将人才安排在适合他们的位置,他们能发挥所长,为国为民效力。
如何成为刘邦那样的人?
如何成为像刘邦那样的人?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好奇和挑战的问题。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会认为刘邦这样的历史人物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刘邦的人生和成就,我们会发现他的成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而取得的。
以下是我对如何成为像刘邦那样的人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第一,刘邦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目标和决心的人。
他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即成为一个伟大的帝王,并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之后,仍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如果我们想成为像刘邦那样的人,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我们需要学会坚持,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目标。
第二,刘邦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改进的人。
他不断地学习和吸取经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他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如果我们想成为像刘邦那样的人,我们需要善于学习和改进。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刘邦是一个善于沟通和协调的人。
他能够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有效地协调不同的利益。
他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地应对,并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想成为像刘邦那样的人,我们需要善于沟通和协调。
我们需要学会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第四,刘邦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领导力的人。
他能够为他的国家和人民负责,并有效地领导和管理他的团队。
他能够在困难和危机时刻保持镇定,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果我们想成为像刘邦那样的人,我们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领导力。
我们需要学会为我们的家庭、公司和社会负责,并有效地领导和管理我们的团队。
成为像刘邦那样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学习和改进,善于沟通和协调,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领导力,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像刘邦那样的人。
我们需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刘邦的领导艺术何以比项羽高明
刘邦的领导艺术何以比项羽高明?在《史记·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刘邦从来没赢过项羽,但最后成功做皇帝的是刘邦,不是项羽。
刘邦之所以最后能在楚汉相争中取胜,登上王位,并非他的文才武略有多厉害,而是他这个人虽然没有小才能,但是有大格局,能够用人,他的领导艺术比项羽高明很多。
姜鹏教授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主讲央视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等系列节目。
他在中欧EMBA人文艺术讲座上,洞鉴古今,娓娓道来刘邦的领导艺术。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与下属利益共享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酒席上问功臣们,他为什么能够成功,项羽为什么会失败?于是有两个人站起来说了一段话:「下马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所有的战利品,他一定会和有功之臣分享。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叫军功等级制,将士们出生入死,不也是为自己谋一个前程吗?刘邦一向非常大方,打下来以后说封就封,马上把利益共享了。
但项羽不是,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所以,这些功臣总结的原因很简单,说刘邦很大方,我们愿意跟着你,你是我们认可的老大。
刘邦这里有很多人是从项羽那边逃过来的,张良、韩信、陈平过去都在项羽手下。
刘邦(左)与项羽同样,在团队管理中,下面的人为什么想跟着你?就是希望你能够照顾到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你不给就不是好领导,给了就是好领导。
他们这么想并没有错,不同的立场和身份,考虑问题的角度肯定不一样,领导有领导的立场,但不能要求团队所有的人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那是不正常的。
驾驭能人,为我所用刘邦也作自我总结,说你们讲得很好,但是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认为自己能成功,是因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的领导力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课堂作业1:选择一位你所崇拜的领导者,并应用经典的领导力理论分析其所具有的特质。
解答:分析刘邦的领导力秦朝末年是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而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两个人是这部大戏当之无愧的主角。
刘邦,原名刘季,出身卑微,身无长物,如果没有秦末大乱他可能只是个泗水亭长兼街头小混混的头头;项羽,名将项藉之后,身长九尺力能扛鼎,众多楚人追随的当时英雄。
正是这么悬殊的条件下,刘邦带领手下步步为营最终打败项羽建立了汉室江山。
为什么这么多人心甘情愿的为刘邦效劳为什么他能带领手下打败项羽现在应用领导五力模型从各方面分析刘邦领导的艺术。
首先是感召力。
领导者唯一的定义是有追随者,而刘邦是靠什么吸引了一批追随者呢换句话说怎么分析刘邦的感召力呢首先,刘邦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
秦始皇南浔,仪仗万千,刘邦看到后说:“大丈夫生当如此!”一句话把刘邦的雄心张志展现无遗。
尽管刘邦出身草莽,但同样不能否认他绝对是一个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
刘备知人善任、不拘一格,肯不计前嫌、招降纳叛,这也是他吸引很多人才。
激励策略与影响力。
刘邦用人的一大特点是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呢,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的贡献最实实在在的肯定。
有贡献你就得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你要多奖;做得一般的,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要赏罚分明。
汉国建立后刘邦分封萧何为第一功臣有两个原因:首先萧何给刘邦提供了稳定的后方。
无论前方展示如何,萧何都能很好的治理后方发展人力物力,给前方源源不断的战略物资。
这也是每次刘邦战败后都能迅速又崛起的重要原因;其实是萧何保存了秦国的地图、账本和各种文献资料。
当时刘邦打进关中,军队冲到咸阳城里后,那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抢金银财宝,或者忙着强奸女人。
刘邦的领导艺术
刘邦的领导艺术
在推翻秦王暴政的历史上,有两位王者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一个是英雄草莽,一个是西楚霸王,刘邦先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最终业定天下,项羽兵强马壮,清高自傲,无奈自刎乌江,同样是乱世枭雄,结局却出乎意料,透过历史的苍茫,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者的心态最终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成败。
一、知人善任,水到渠成。
尽管刘邦手下鱼龙混杂,无论是张良一般的谋士还是韩信一般的将才,韩高祖刘邦都知人善任,将这些人才妥善安置,使其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形成了强有力的团体合力,攻心所向自然水到渠成。
二、坦诚相待,同舟共济。
认识自己的短处不难,难的是勇敢面对和坦诚相告。
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流淌,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社会总不能一帆风顺,若能坦诚相待,同舟共济,总能力挽狂澜,云帆沧海,再创辉煌。
三、用人所长,宽人所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作为一个领导或者管理者,需要的是充分发扬一个人的长处,又能宽容一个人的不足,高瞻远瞩,在整体上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中更显得重要。
四、论功行赏,民心所向。
依功行赏,任人不唯亲,不仅需要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更需要领导者的理性从容。
从亭长到皇帝——谈刘邦的成功与领导素质
从亭长到皇帝——谈刘邦的成功与领导素质领导科学论坛《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官呢?秦代实行郡县制,县以下的组织是乡,乡以下是亭,亭以下是里,里有里正,亭有亭长,乡有三老,这样推算亭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村长了.也就是说刘邦在他三十多岁的壮年时期作了村长,2007-,3:-第4十多年后的四十二岁当了皇帝,不能否认这是个政治神话.这个政治神话是如何创造的呢?我以为和刘邦的领导素质密不可分.一,人气指数——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能够得到被领导者拥戴支持的人.只有这样,他的领导活动才能有效实施,否则就是项羽般的孤家寡人,注定要失败的.所以刘邦尽管"好酒及色",无赖不拘小节,但是在收买人心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体现在以下几点:1,对待秦王子婴的态度.子婴是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汉元年十月,刘邦的军队先于其他诸侯至霸上,子婴素车白马,脖子里系着丝绳,拿着皇帝的玉玺符节,站在道旁请罪就死.刘邦手下说:杀掉他!刘邦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子婴交给下属看管.这种宽容使子婴及其属僚感激涕零;2,对待关中百姓的态度.刘邦一到成阳立刻召集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于是秦地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此等善举自然赢得了关中父老的衷心拥戴. 3,对待楚国义帝的态度.义帝本是项羽拥立的楚怀王之孙熊心,后又被项羽杀死.等到刘邦从新城三老董公得知这一消息时,袒露在臂失声大哭, 随即下令为义帝发丧,哭吊三天,并且派使者通知58质各诸侯说:"天下诸侯共同拥立义帝,如今项羽在江南放逐并杀害了义帝,这是大逆不道.我亲自为义帝发丧,诸侯也都应该穿白戴素.我希望与诸侯王一起去打楚国那个杀害义帝的罪人!"他以此为借口,挑起楚汉战争.由于师出"有名",极大地鼓舞了汉兵斗志,自然也赢得了楚地百姓的拥护.以上三项举措,使刘邦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气指数飙升,为后来的全国胜利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二,用人艺术——高毛泽东说:"领导有两件事情要做,一是出主意一是用人".会不会用人是领导者的重要素质,会用人才能得到手下的相助,否则就成为领导活动的障碍.刘邦会用人表现在:1,用人所长.天下大定后,刘邦兴致勃勃地对他的属僚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给魄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此三人乃汉初三杰,各有绝活, 为刘邦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2,奖罚分明.领导者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而调动的方式无外乎"奖与罚",即俗话所言"胡萝b+大棒"."奖"是正向激励,"罚"是负向激励,运用恰当能够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否则会严重挫伤下属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奖罚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刘邦深谙此道:说到"奖"刘邦毫不吝啬,每攻打下一个城池就把土地和百姓分封给有功的将士,所以吸引了大批能人到他的麾下,追随着他,甚至有人为他献出性命也在所不惜;说到"罚",刘邦毫不手软,比如引起鸿门宴的左司马曹无伤,从鸿门宴逃命回来后立即诛杀,不像糊涂的项羽依然信任内奸项伯,给自己埋下了毁灭的隐患.3,新型领导关系.刘邦个性豁达豪放,宽宏大量,在他作泗水亭长的时候,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被刘邦捉弄的,即使做了皇上后也是旧习难改,经常拿大臣开玩笑,甚至有些很不体统的举止.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一方面表明刘邦的无赖习性,是贵族出身的项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为的,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刘邦性格魅力的重要体现.因为"捉弄"的行为拉近了刘邦和下属的距离,使他们之间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一种全新的伙伴关系,这种哥ff]JL式作风让他们的团队散发出一种民主,进取,合作的气息,因此而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广告大师奥格威说"假如我们所使用的都是比我们小的人,我们将成为侏儒的公司;但我们所使用的都是比我们大的人,我们将成为巨人的公司. 刘邦就是使用了很多比他自己本事大的人,才开创了大汉帝国四百年的基业.三,心理素质——稳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领导者能力和水平的发挥.什么是心理素质呢?心理学家认为,除智力因素以外,决定和影响人活动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都可以称为心理素质,亦即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刘邦在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素质,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和复杂,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为正确判断和有效应对提供了保障,从未因心理失常而留下败笔. 例如楚汉战争的相持阶段,双方都人困马乏,隔着广武涧扎下营来,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挟为人质,项羽隔涧对刘邦说,"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此时的情景是:如果投降,父亲获救,因为项羽一贯守信,但是自己和万千将士的努力将毁于一旦;如不降则父亲被杀,因为项羽的残暴也是有目共睹的,同时自己也落得不孝无能的骂名,但是能争取官兵的同情和理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邦没有乱了阵脚,而是抛给项羽一番很有力量的话:"我和你项羽作为臣子一块接受了怀王的命令,曾说'相约结为兄弟',这样说来,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就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这段话通常被认为是刘邦无耻无赖的嘴脸,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展示了刘邦过人的心理素质,使他没有因慌乱而思维混乱,因胆怯而不知所措,成功的处理了此次突发事件,化险为夷,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收获. 四,应变能力——强鸿门宴前夜,一个突发事件考验了刘邦的应变能力.项羽到达关中听说刘邦要做关中王"珍宝尽有之"后大怒,决定次日兴兵灭刘邦.但是营中项伯和张良关系密切,连夜人刘邦营中告诉张良,张良又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会作何反应有何措施呢? 三问张良定招数!一问张良:"为之奈何?"张良在给刘邦分析了不如项羽的情况后,是打算自己对项伯说刘邦是不敢背叛项王的,但刘邦断定应该亲自出场,因项伯是救命稻草,要想抓住它,只有高规格接待了;二问张良"你怎么跟项伯有交情啊?"消除对张良的疑惑,以确认消息的真实性,足显刘邦危境中的细致;三问张良:"你们两人谁的年龄大?"张良说:"他比我大."三问之后如何对待项伯,刘邦已经成竹在胸了:一请项伯入帐;二捧着酒杯献酒祝寿"兄事之"; 三定下了儿女婚姻.几个动作一气呵成,为随后的恳谈做好了铺垫:"我进驻函谷关以后,连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都没有敢动,登记了官民的户口,查封了各类仓库,只等着项将军到来.我所以派将守关,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窜人和意外的变故.我们日夜盼着项将军到来,哪里敢谋反啊!希望您详细转告项将军,我是绝对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言听计从了.这段记载充分说明了刘邦无与伦比的应变能力,在短暂的时间里,刘邦从起初的恐惧到后来的镇定自若以至于把项伯为己所用,变被动为主动, 从必死的境地中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生路,这种高超的应变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五,从谏如流——多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比如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西人成阳后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刘邦也听了,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 要进攻:他立该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要封就封真的,何必要假的;进入了成阳后,刘邦很想享受一下皇帝的待遇,"欲止宫休舍",樊哙, 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这些劝谏只要刘邦认为正确的就绝对照办.老子日:"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即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卑,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符合自然的规律,这是古来就有的最高准则.刘59领导科学论坛邦借用他人的智慧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时下的领导不可不学习啊.六,语言表达——绝楚汉久持未决,刘邦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活.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习习一同受怀王之命,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如今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讨你这个残害人的罪人,只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除掉你项习爿,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这是一段极其精彩的演说,最集中的展示了刘邦的好口才,气势磅礴,有理有据,从多个方面数落了项羽,句句是匕首投向了项羽的心窝,既让项羽心虚,在道理和气势上输一筹,义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正所谓"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七,相貌身世——奇在领导者的素质中很少有提及领导者的相貌的,其实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领导者的容貌气质和风度仪表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史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个形象带给刘邦无数的实惠,比如喝酒,在乡下时,刘邦常常赊酒喝,每次去买酒,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店主慢慢的就不再向刘邦讨帐了;又如强娶媳妇,吕公就是因为"奇其貌",才决定把女儿(即吕雉)嫁给他的.口r以说刘邦是个典型受惠于相貌的人,再加上斩白帝之子的传奇身世,以及刘邦在忙砀山隐匿期间,吕雉据住所上"云气"轻而易举的找到他的奇异现象,使刘邦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使沛县人愿意追随他,并在秦末农民起义初期,"强迫"他做沛县县令,使刘邦由亭长跃升为县长,并很快成为反秦大军领袖之一,几年后又作了皇帝,这不能说和他相貌身世一点关系也没有吧?总之,刘邦的成功既得益于时势造就,也得益于自己的素质.可以说,没有风起云涌的秦未农民起义也不会有高祖刘邦,但是没有他自己卓越的领导素质同样不会有皇帝刘邦,其成功之处值得今日领导者们借鉴.(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6O论黄海珍2007年第4期孔子在《论语》中教给我们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这些经典语句在今天的领导活动中同样适用.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在职场中,面对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把目光放远一些,而不去做匹夫之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句话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了绝不能人云亦云,不因众人的是非标准影响自己的判断,应该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形势,不同人的心目中往往会有很大差别,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人.在职场中,企业往往欣赏有个性,有主见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给企业注入活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在职场中,要想谋取一个更好的职位,必须事先做充分的准备,把自己各方面能力锻炼好,时机成熟马上就能担当重任,往往还会做得很出色.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信息时代,知识体系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之快,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时"充电".即使身处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也应该"居安思危",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话,总有一天会被淘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人在职场难免会与他人产生矛盾,为人处事应学会换位思考.因此,一旦发生矛盾,应多做自我批评,不能一味指责他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缺少的原则.中惜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 没有团体合作意识,就会搞得一团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也是明智之举.语))中领导者的修身术。
领导力开发-关于刘邦知人善用的案例分析
关于刘邦知人善用的案例分析知人善用,这个词几乎被很多管理者和标榜管理的人视为座右铭,或者认为是自己成功的点睛之笔。
人们一般都这样认为知道别人的特点,用在合适位置。
也就是这些年来人们常常说的,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合适的事交给合适的人来做。
知人善用,讲的是管理过程中的至少是四件事。
而不仅仅是用人。
而这四件事分别是:第一、了解下属,理解下属第二、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第三、合理的运用人事第四、了解实现管理或者经营的目标的需要(人才)最能体现刘邦知人善用的案例应该是刘邦善用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和樊哙等五位人杰的例子西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
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一、做到了解下属、理解下属刘邦很清楚自己的下属很多人都认为第三点是自己的骄傲或者是自己未来的在用人方面的方向,其实不然。
事实上管理或者经营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而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明确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
说的直白一点,为了实现自己的管理或者经营目标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事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再直白点,为了做好一些事情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做。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前提是做为一个管理者或者经营者,你真的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什么事情吗?知道就好!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不去面,不具体,那就无所谓知人善用了。
目标或者过程都不了解,何以谈管理?何以谈知人善用?现代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复杂化,市场的竞争和变化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事情的始末不可能是顺着哪一个方面的如意算盘发展的。
因此,要求管理者首先要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没有一条路走到死的事。
所以要做到知人善用首先自己要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用”也就是需要,知道了自己的需求,才可能合理的消费。
使用人才也是用一种消费。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和领导力分析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项羽、刘邦作为争夺天下的两位英雄,其性格对战争的结果有何影响、对其领导能力有何影响、对于当今企业的管理有何启示,都是值得分析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
第一、作为一个领导者,两人都胸怀大志。
秦始皇巡游天下,经沛县,刘邦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好酒及色、不事生产的汉子说出这话实在令人刮目。
到了楚地时,项羽观看时候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
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第二、两人都不甘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
当年进攻秦都的两路义军同时出发,刘邦先入关,但“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作为对比,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由此观之,二人皆不甘平凡,胸怀大志。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逆境中又过分自卑。
刘邦在几次打败之后欲自尽了事,都是左右劝谏而止,而项羽最后放弃了回归江东,东山再起的机会,选择了自刎而终,“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两者在性格上及处事的差异则更为明显。
第一、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
反观刘邦,则是能忍能退,随机应变。
陈平用反间计,项羽就对范增生出疑心,《史记》载“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被项羽的进攻的质问,项羽出卖了自己的亲信曹无伤,《史记》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后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项羽一句话断送了自己的眼线。
而刘邦任泗水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
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刘邦领导力班级:11级工商管理2班姓名:王书栋学号:P112315768摘要: 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
与“鞭挞天下,威震四海”的秦始皇相比,他的出身以及打江山的资本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没有潼关、崤山之险,也没有关中、巴蜀之富,更谈不上有秦国的那样一支“铁血军团”。
但就是这么一个甚至带有浓重“流氓”色彩与习气的刘邦,却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让刚刚一统天下的秦朝二世灭亡,开创了汉家四百多年的基业。
本文认为刘邦之所以最后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主要在于其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本文认为其领导力主要体现在知人善用、分工授权、善于纳谏以及无为而治等几个方面。
关键字:刘邦知人善用授权纳谏刚愎自用汉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人,后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发扬有突出的贡献。
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汉王。
陈胜起事后不久发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后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虽说如此,但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空山,是一个穷光蛋。
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知道自己该如何利用众人的力量,调动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这也正是他领导力的体现。
一、知人善用:正如我们所知的,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
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在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失败的原因。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
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象张良、萧何、韩信这样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其服务,这是刘邦成功的保证。
后来,刘邦在弥留之际时,吕后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
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
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
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
”这两件事无疑将刘邦的知人善用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项羽的自大自狂、用人无方,才有韩信的投身刘邦,项伯、田荣、陈馀、彭越等的背叛;因为项羽的活埋二十万秦兵、才有了与关中人们不共戴天的仇恨;因为项羽杀了楚怀王,才让刘邦有了讨伐的借口。
因为刘邦的知人善任、驭人有术,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才有了韩信军事才能表演的舞台,有了韩信感激涕零、坦诚归附的天真;才有了“帝王师”张良的“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因为刘邦的刚柔相济、恩威兼施,才有了关中人们的爱戴,才有了项伯等人的投靠。
二、分工授权: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高祖刘邦是一个授权的大家。
他不仅敢于授权,而且善于授权,充分发挥了授权的作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汉王朝建立以后,在和臣僚探讨汉兴楚亡的得失时,刘邦曾经指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相反,项羽却是刚愎自用,大权在握,不信任任何人,甚至连范缜的话都不以为为然,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手下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这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堂堂西楚霸王会败在无赖刘邦手里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领导者,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才干也是有限的,无论他多么能干,多么有精力和才华,都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
如果大事小事都事必躬亲的话,必然是大事小事都抓不好,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授权。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维护权力、运用权力,还需要适时适度、通过各种方法把自己的权力放给自己的部属,让他们通过自己授予的权力去完成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领域的任务,从而服务于自己的总体目标,刘邦深知这个道理,而项羽却似乎一点都不懂。
三、从善如流,善于纳谏:在楚汉争霸之初,项羽有雄兵百万,刘邦只有区区二十万,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刘邦接受樊哙、张良、萧何等人的劝谏,不与项羽正面交锋,而是处处讨好示弱,迷惑项羽。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于项羽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在壮丽的宫殿和无数的珍宝面前,刘邦动了杂念,“意欲留居之”。
樊哙在此时力谏刘邦,他说:“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樊哙一针见血地指出,奢华之物是秦国灭亡的祸根。
在樊哙、张良等人劝说下,刘邦终于醒悟过来,咸阳的财宝原封不动,军队“还军霸上”。
今天看来,刘邦此举是十分明智而且关键的。
倘若刘邦贪图富贵,把咸阳据为己有,等到随后项羽统率几十万大军到来后,刘邦的军队定会遭到屠洗。
此后,刘邦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屡屡接受谋士谏言,刘邦见郦生,郦生指责他踞傲,立马改正;刘邦不用韩信,经萧何劝荐,择良辰摘吉日、沐浴斋戒,为韩信登坛拜将;有人劝刘邦说关中是要地,不能建都洛阳,刘邦马上决定建都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刘邦也想西撤,张良劝他说,“不要管什么条约不条约,要马上进攻”,刘邦立即东进追击项羽;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鸿门宴上示弱脱身”、“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拜帅韩信”、“拜相萧何”、“还定三秦”等一系列纳谏明智之举,更是使他逐步迈向权力的顶峰。
与之相反的是项羽,项羽身边只有一个有用的谋士范增,却是一句劝诫也听不进,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因此决策失误(在人和事方面都重大失误),导致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项羽攻入咸阳后,肆无忌惮地抢夺财宝,还放火烧了阿房宫,“火三月不灭”。
曾经有人进言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意欲让项羽定都于此。
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然是一副草莽流寇的做派。
进言人听了,感慨道:“人们常说楚国人是猴子戴人帽,办不成人事,果真如此。
”项羽大怒,下令烹死了说客。
之后,带着财宝和美女,率部东归。
作为领导者一方面要有坚定的主见,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固执,不能情绪化地处理事情,而要全面地考虑问题,特别要接受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一是能把事情做正确、做得更好;二是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是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众人的智慧、力量愿意更多更好地贡献出来。
四、无为而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咸阳。
为取得民心,他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这种情况马上就要改变了。
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做关中王。
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以后大家需要遵守的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
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
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刘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
向民众讲明情况。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
刘邦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
”人们更加高兴,惟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刘邦的约法三章反映的是道家崇尚自然,主张以道统法、无为而治的法律理念。
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崇尚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的法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法律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反,项羽则是以残暴著称,项羽在新安坑杀秦朝降兵二十几万人, 更有记载说“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阮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
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
”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作为领导者,刘邦懂得如何赢得民心,为自己一统天下创造良好的条件;而项羽却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残暴不仁,失去民心,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刘邦和项羽,从某方面来说都是英雄,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显然刘邦更合格。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
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了“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
然而项羽却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众叛亲离。
结果无赖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而项羽却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参考文献[1] 司马迁著,李金华标点《史记》湖南:岳麓书社 1988.10[2] 谢伟:领导力讲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1.4[3] 赵民轩:《浅谈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河南农业》2007年第12期[4]盛青:《刘邦识人与项羽失人》,组织人事报 2003.5[5]百度文库目录刘邦简介 (1)一、知人善用 (2)二、分工授权 (3)三、从善如流,善于纳谏 (4)四、无为而治 (6)总结 (8)参考文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