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分析。
(3)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
(2)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
(3)如何评价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影视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突出《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互相借鉴。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
2. 诗词的意境分析。
3. 诗词的背景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
2. 诗词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词鉴赏的氛围。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古琴曲,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教学情境。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 诗词逐句解析:对诗词的字词、句式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
4. 诗词意境品鉴: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使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5. 诗词情感探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感受作者的情感。
6.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词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7. 总结提升: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价值。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浪淘沙令》,并写一篇短文,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短文写作,评价其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煜以及词的起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复习相关的诗歌知识和技巧。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诗歌《浪淘沙令》以及作者李煜的背景知识。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帮助他们记忆和积累。
3. 诗歌内容理解:(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 诗歌背景知识拓展:(1)介绍作者李煜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2)讲解词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感知的情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诗歌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2. 诗歌中使用的特殊修辞手法和词句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解释诗歌中的特殊词句和修辞手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讲解: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相关的拓展讲解,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题目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符合预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八、课后作业:1. 背诵《浪淘沙令》。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阅读其他李煜的词作,了解其词风的特色。
九、拓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培养爱国情怀。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难点:诗歌背景和作者创作动机的理解。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背景和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收集有关诗歌背景和作者的资料,进行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词牌和韵律特点,引起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新课: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切。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相关的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作业的布置,要求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高邮市送桥中学主备人:张敏浪淘沙令李煜【教课目的】、频频阅读,认识诗歌内容;、掌握词境,领悟感情,走进词人的感情世界;、经过品读、领会,鉴赏《浪淘沙令》,领会作者虚实对照的手法诉说心里的极度难过,表达亡国后的悲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教课重难点】借助诗词中所给信息,学会剖析诗词感情内涵【预习反应】:、字音:潺潺()阑珊()罗衾()一饷()、解说以下字词的意义:潺潺:阑珊:罗衾:不耐:一饷:凭阑:、作者简介李煜,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偷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频频遣人诏其北上,均称病推却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诞辰,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于洛阳。
李煜的词现存约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以前所写的,主要为反应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旧事的追想,富以自己感情而作,此期间的作品成就远远超出先期。
中间的杰作包含《虞佳人》、《浪淘沙令》、《乌夜啼》皆成于此时。
此期间的词作多数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形,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无穷迷恋。
“做个词人真旷世可怜薄命作君王。
”【初步感知】找出词中最能感动你的句子,细细品读,找出能感动你的愿因。
【合作研究】【合作研究】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包含几层含义?寒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天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心寒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悲凉。
、全词选用了哪些意象,采纳了那些技巧?抒发了词人如何的感情?雨融入忧愁暗含遭受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小雨滴落声,谈谈它所传达出来的风采。
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人的情感。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2)诗歌背景和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诗歌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诗人为例,分析其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的背景、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词学习,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
(2)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欣赏相关诗词作品,拓宽视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 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3. 诗词的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
2. 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词所表现的意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词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交流各自的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意境、情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词,加深学生对《浪淘沙令》的理解。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7.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 学生能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概括诗人的情感。
4. 学生能够比较其他类似诗词,识别其艺术特点。
5.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及相关诗词选编。
2. 参考资料:关于李煜的生平介绍、诗词鉴赏指导书籍。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提供在线诗词鉴赏、相关论文和评论。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
(2)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诗歌的情感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理解。
(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介李煜及《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工具书,解释生僻字词,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 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自主学习环节,观察学生对生僻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翻译情况,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浪淘沙·北岛》的基本意思与韵律;2.通过语音、语感等多角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传承中华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浪淘沙·北岛》的基本意思;2.掌握唐诗的韵律。
难点1.学生理解《浪淘沙·北岛》的内涵;2.鉴赏唐诗文化背景。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浪淘沙·北岛》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唐诗的韵律《浪淘沙·北岛》的韵律:aabbccddeeff。
2. 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出示唐诗《浪淘沙·北岛》,请学生欣赏并感受自然风光。
(2)听读会诵请学生听李清照的《浪淘沙·北岛》诗,并带领学生跟读、默读,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
(3)鉴赏与解析让学生分组,谈谈自己对《浪淘沙·北岛》的感受: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景象?并由学生自主分享自己对唐诗的理解。
(4)整合巩固让学生自己朗诵唐诗,模仿唐人写诗的方式,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围绕《浪淘沙·北岛》谈论唐诗文化背景。
四、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可以多样化:1.能否朗读唐诗,并能够理解和表达唐诗的意境和情感;2.能否自己写出一首唐诗,表达自己的情感;3.能否叙述唐诗的文化背景和鉴赏唐诗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唐诗《浪淘沙·北岛》,学生对唐诗的韵律、情感和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背景知识,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字词解释。
2. 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隐喻。
2. 感受并分析词人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词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音韵美。
简要介绍李煜的背景,引导学生对这首词产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让学生朗读这首词,注意指导字的发音和停顿。
给出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难点。
接着给出译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词的意思。
3. 分析词的意境: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隐喻,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词的意境美。
4. 分析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情感表达,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等,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词人的情感。
5. 总结:通过提问或讨论,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总结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和魅力所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这首词,并选择一首类似的词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短文,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离愁别绪、江南景色的诗词,如苏轼的《江南春》、柳永的《雨霖铃》等,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与《浪淘沙令》的异同。
2. 艺术鉴赏:欣赏《浪淘沙令》的朗读视频,分析朗诵者的情感处理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情感表达。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背景及意义。
掌握诗词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创作背景及历史背景。
2.2 诗词结构分析: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押韵。
诗词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3 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等。
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诗词朗诵或相关音乐,引起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背景。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感悟和思考。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语文教材,如《高中语文必修》等。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诗词、文章、资料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5.3 技术支持:使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播放相关音频、视频等资源。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诗词,了解作者背景和诗词背景。
让学生准备自己的朗读和分享。
6.2 课后活动: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作文或读后感。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一、背景
浪淘沙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之一,被称为“女子诗”的代表,并成为
了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本篇教案主要针对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浪淘沙令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浪淘沙令的情境、意境以及诗歌结构。
2.掌握浪淘沙令的基本诗歌韵律,让学生能够对唐诗有更深入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难点:学生们可能对古代女子的生活和情感难以理解。
2.重点:掌握和理解浪淘沙令的意境和情境,以及诗歌的韵律规律。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赋有传统美学思想的唐诗文化。
第二步:自主阅读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用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浪淘沙令一诗,进行自主阅读。
第三步:教学讲解
1.讲解诗词的情节描写。
2.讲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境。
3.讲解诗歌中的韵律规律。
第四步:让学生体验与感受
通过诗歌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古代女子的柔情与细腻。
第五步:展开讨论
1.让学生讨论诗中含情的女子,想象她们的生活和情感。
2.讨论唐诗中的意境、词汇和语言表达。
第六步:课堂测试
考察学生对浪淘沙令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后记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也是中华文化长河中难以替代的历史遗产。
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唐诗宋词的独特魅力,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苏教版选修《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
浪淘沙令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单独莫凭阑,无穷江山,别时简单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一.背景知识: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不多来世。
”据《乐府纪闻》云:“(后主)第怀故国,词调愈工。
其赋[浪淘沙]有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其赋[虞佳人]有云:‘问君能有若干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旧臣闻这,有泣下者。
七夕在赐第作乐。
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
”(《历代讨余》卷一百十三引)该词和[虞佳人]一词,成为他致死之因。
感怀故国之情可见。
二.词文赏析:1.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小雨滴落声,谈谈它所传达出来的风采。
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心里愁绪纷扰。
以春雨之寒,烘托人物心里的悲凉。
总结: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光景勾勒,创造深邃的境界,传达出丰富的心里活动。
2.梦幻与现实:“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悲凉。
说明:有的同学以为梦欢是主,现实是宾,这类理解与全词的要旨不可以较好的切合,故为不妥。
3.倒叙的手法:正常次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作用如何。
为了突出现实的孤寂悲凉,“梦欢”为反衬而已。
4.“莫”与“暮”的采用(品读与商讨第3题)学生自由阐发。
“莫”好:A词人正在凭阑,但“无穷江山,别时简单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如何,失掉的国家不可以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可以再回来了,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可以再回来了,因此劝告自己还是“单独莫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怨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邃悲痛以及现实的无穷悲凉之情。
浪淘沙令_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
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课法”课时教课方案年级批阅(备课组长)批阅(学科校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别主备使用人讲课时间人课课新授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七《浪淘沙令》型题课课标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要面发现作品意蕴,不停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求教知识与技术抓住意象,理解整首词的含义。
学理解意象抒发感情的方法及相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过程与方法法。
目标领会作者虚实对照的手法诉说心里的极度难过,表达亡国后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悲凉心境。
教学掌握经过意象抒发感情的艺术成效。
重点教学掌握经过意象抒发感情的艺术成效。
难点教学朗读法、研究法方法教课程序设计教学环节一明标自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导语:尼采说:“全部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南唐杂咏》评论:“做个词人真旷世,可怜薄命作君王!”从至尊的帝王到囚犯,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
今日,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倾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一首代表作《浪淘沙令》。
二、作者简介、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偷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频频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诞辰,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顾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过追封吴王,葬于洛阳。
程、李煜的词现存约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以前所写的,主要为反应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及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旧事的追想,富以自己感方情,此期间的作品成就远远超出先期。
中间的杰作包含《虞佳人》、《浪淘沙》、《乌夜啼》。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掌握其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解析。
3. 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解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互动式教学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4. 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煜及《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5.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教学目标:1.理解李煜词的抒情特点。
2.把握上片倒叙手法的运用。
3.鉴赏全词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生活背景,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
2.抓住倒叙、比喻等技巧,深入鉴赏这首词。
教学难点:1.鉴赏倒叙、比喻等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二、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
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
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
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鉴赏诗歌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
“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唐诗宋词4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获奖教案苏教选修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唐诗宋词4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获奖教案苏教选修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唐诗宋词4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获奖教案苏教选修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2、鉴赏诗歌比喻、虚实、对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3、感知诗歌抒发的惨痛欲绝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鉴赏诗歌惨痛欲绝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赏读-背诵课时:一课时二、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评价的哪个人物?一千多年前.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一个词人,一个绝代的词人。
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煜凄楚绝望神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李煜介绍:读诗所谓知人论世,请同学结合学过的《虞美人》给大家介绍李煜其人。
教师适当补充:A、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B2: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
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
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
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三〕朗读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教师指导诵读:由学生读评,教师相机点拨。
读词要注意什么呢?〔语气、速度、节奏、感情。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意境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诗词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简介李煜及《浪淘沙令》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翻译和赏析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诗歌背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诗歌的朗读、理解和分析,第二课时进行诗歌的翻译、赏析和背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和朗读音频,营造适合诗歌氛围的学习情境。
2. 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诗歌。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资源:古典音乐、朗读音频、相关图片等。
3. 网络资源:关于李煜及《浪淘沙令》的背景资料。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教学目标:1.理解李煜词的抒情特点。
2.把握上片倒叙手法的运用。
3.鉴赏全词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生活背景,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
2.抓住倒叙、比喻等技巧,深入鉴赏这首词。
教学难点:1.鉴赏倒叙、比喻等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二、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
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
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
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鉴赏诗歌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雨、阵阵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
“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意阑珊”,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他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
后白中学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蔡素华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1课时总1课时
课题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李煜
2、鉴赏诗歌
3、感知诗歌达惨痛欲绝的情感
教方学法
朗读-赏读-背诵
教
材
分
析
重点பைடு நூலகம்
鉴赏诗歌
难点
鉴赏诗歌
教具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检查上节课教学内容。
二、作者生平
李煜(937~978)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三、诗歌美读
四、佳作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两说都可通。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五、背诵诗歌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这种真挚的情感源于后主的一片“赤子之心”(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五),“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七)。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所以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四)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