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课后重点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1.突变(Mutation):遗传物质核酸(DNA或病毒中的RNA)中的核苷酸序列突然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2.突变型:由于突变体中DNA碱基序列的改变,所产生的新的等位基因及新的表现型称为突变型。

3.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多数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遭到巨大损伤产生断裂,而断裂的数目、位置、断裂端连接方式等造成不同的突变。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涉及到DNA分子上较大范围的变化,往往会涉及到多个基因。

4.基因突变;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缺失、插入或置换,分为碱基置换(转换和颠换)和移码突变。

转换transition:DNA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另一个嘌呤(嘧啶)所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DNA链中一个嘌呤(嘧啶)被一个嘧啶(嘌呤)所置换。

5.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由于突变后的密码子代表另一种氨基酸,从而造成个别碱基的改变导致多肽链上某个氨基酸为另一种氨基酸所取代。

6.同义突变: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突变后的密码子编码的仍是同一种氨基酸。碱基序列发生改变而氨基酸序列未发生改变的隐蔽突变。

7.无义突变:突变后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是一类是引起遗传性状改变的突变。8.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在DNA序列中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而使其后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移动,进而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叫移码突变。一般只引起一个基因的表达出现错误。

9.条件致死突变型: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如:温度敏感突变型。

10.回复突变:突变基因通过再次突变回复到野生型基因的表型性状。

11.沉默突变:表型不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包括同义突变和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而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错义突变。

12.突变率(mutation rate):每个细胞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概率。突变率也可以用某一群体在每一世代(即分裂1次)中产生突变株的数目来表示。

13.转座因子:细胞基因组中能够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一段DNA序列,包括原核生物中的插入序列、转座子以及转座噬菌体(如E. coli的Mu噬菌体)等。几乎所以生物都有转座因子存在。

14.诱变剂mutagen:凡是能诱发生物基因突变,且突变频率远远超过自发突变率的物理因子或化学物质。诱变剂分为化学诱变剂、物理诱变剂和生物诱变剂三类。

15.光复活或光修复(light repair):把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其本质是一种酶促反应,在可见光(300~500nm波长)的活化下,由光复活酶催化嘧啶二聚体分解成为单体。几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都已发现光复活酶。

16.切除修复:是生物体内进行DNA修复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多步骤的酶反应过程,发生在DNA复制之前,是对模板的修复。在限制性内切酶、核酸外切酶、DNA聚合酶以及连接酶的协同作用下将嘧啶二聚体酶切除去,继而重新合成一段正常的DNA链以填补酶切所留下的缺口,使损伤的DNA分子恢复正常的修复方式。

17.重组修复:是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不将模板上损伤碱基除去,而是通过复制后,由Rec系统经染色体交换,使子链上的空隙部位不再正对T=T,而是面对正常的单链。

留在模板链上的二聚体可被切除修复加以除去,或经细胞分裂而稀释。

18.SOS修复:在正常细胞中被关闭,仅在细胞受到重大损伤时激活的一种旁路修复系统,

是唯一导致突变的修复。SOS修复系统松懈DNA复制校对系统,允许新生DNA链越过T=T而延伸,不去管双螺旋结构的变形,导致错误的碱基出现在生长链的任何位置,数量太大,错配修复和切除修复系统纠正一些,仍留有很多错配碱基,从而造成突变。

SOS修复系统的介入是紫外线诱发突变的主要原因。

19.表型延迟(phenotype lag):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突变的现象。微生物通过自发突变或人工诱变而产生新的基因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性不能在当代出现,其表型的出现必须经过2代以上的繁殖复制。按照原因分为分离性表型延迟(segregational lag)和生理性表型延迟(physiological lag)。

三、如何从突变的分子机制来解释突变的自发性和随机性?

突变的自发性和随机性是指突变可自发产生,基因突变的发生从时间、个体、位点和所产生的表型变化等方面都带有比较明显的随机性。

1、转座因子的作用:具有转座作用的DNA序列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是自发和

不确定的。

2、DNA分子的运动:包括环出效应和碱基的互变异构作用造成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配对

的错误引起自发突变。

3、DNA分子自发的化学变化,例如自发脱氨氧化作用:胞嘧啶C氧化脱氨基自发地变

成尿嘧啶U而形成错配的碱基对,5m C同样易于自发脱氨基转变为胸腺嘧啶T,子代DNA发生GC→AT的突变。

4、DNA的复制差错:在DNA复制过程中源于DNA聚合酶产生的错误,DNA分子运

动而造成碱基配对错误,修复系统的各种缺陷所导致的结果。

在任何一瞬间,DNA分子中的局部构型的变化、碱基的结构(酮式或烯醇式,氨基式或亚氨基式)、某个碱基是否发生自发的化学变化、具有转座作用的DNA序列从一

个位置转移到另外的位置等都是无法预测的,所以任何时间任何一个基因都可能发生突变,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基因将发生突变却是无法预见的。从而表现出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随机性。

五、根据你所学的诱发突变的知识,你认为能否找到一种仅仅对某一基因具有特异性诱变

作用的化学诱变剂?为什么?

答:不能找到具有特异性诱变作用的化学诱变剂,因为对于一般的化学诱变剂:碱基类似物、碱基修饰剂、移码突变剂,均不具有特异性。

六、突变后其基因型是否会很快表现?为什么?

答: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的改变,即表型延迟,微生物通过自发突变或人工诱变而产生新的基因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性不能在当代出现,其表型的出现必须经过2代以上的繁殖复制。

表型延迟的原因有两种:分别是分离性表型延迟和生理性表型延迟。分离性表型延迟(segregational lag)是突变基因由杂合状态到纯合状态所造成的表型迟延。生理性表型延迟(physiological lag)是由于基因产物的“稀释”过程所造成的表型迟延。

第三章突变的应用

一、试述高产突变株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及每部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1.出发菌株的选择目的:选择既往诱变史少的高产菌株纯系菌株和对诱变剂敏感菌种

2诱变菌株的培养前培养目的,将诱变细胞的生理状态调整到处于同步生长状态的旺盛的对数生长期而细胞内又含丰富的内源性碱基。

3诱变菌悬液制备目的:使细胞处于良好的分散状态。调节适当的细胞或孢子密度。

4诱变处理目的用诱变剂处理出发菌株,诱发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5后培养诱变处理后,立即将处理过的细胞转移到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